导读闲云时光之行走在祁连山深处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 这是对张掖最好的解读。祁连山巍然于张掖之南,宛如一道青黛夯筑的河...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承德甲山镇卫生院院长,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闲云时光之行走在祁连山深处

闲云时光之行走在祁连山深处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 这是对张掖最好的解读。祁连山巍然于张掖之南,宛如一道青黛夯筑的河西走廊的墙,绵延起伏,横亘天际。

        炎炎盛夏,四野一片碧绿。祁连山顶那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峰,玉壶般悬浮在蔚兰的天幕下,遥遥望去,梦幻地让人有点懵懵。

        云最喜欢雨后天霁的夏日。雪风自山顶吹来。张掖城里就像打开了空调,凉风习习,清爽宜人,那个舒坦,给个承德避署山庄云也不去住。

        唐人诗说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秋的雨后,祁连山明霁色时,张掖城里则寒气倍增,早晚间或有些小冻人。

          祁连山曾是一座匈奴人的山。"祁连" 在匈奴语里是天的意思。祁连山即匈奴的天山。二千年前,匈奴人在山里游牧,繁衍生息。

        如今的匈奴变成了传说,不再是当年的哥。广袤的祁连草原上,不见了他们纵马驰骋,醉酒当歌的身影。年青的霍去病让他们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唯余一首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短短悲歌,在祁连山的长风中隐隐飘荡。

        而那屹立山顶,万古永恒的祁连雪峰,让云无数次凝望,无数次浮想联翩,无数次想走进它的怀抱,欣赏它内在的神秘的美。

        可云为了家庭,为了理想,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总是在生活中不停地奔忙。奔忙于都市的霓虹与喧闹中 ; 奔忙于各种人际关系与名利场中。无暇顾及发自内心深处的渴望,忘了世界那么大,云想去看看。

        直至二零年的夏天,云驱车从河西走廊穿越扁都口大峡谷,抵达青海的鄂博小镇,才算是第一次仔细目睹了一回祁连山的真容颜。一路上美丽的风景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云在《闲云时光之扁都口的夏天》里已有记载。

        去岁八月二十一日,立秋巳十来天,YY的假期也进入倒计时。云一家三口,带着一条小牧羊犬,再一次游览过祁连山北麓的佛教胜地马蹄寺,参观了距马蹄寺不远,藏于一座小山腹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殿。

        近黄昏时,驾车去往祁连山更深处的金塔寺,才算又一次用心领略了这座神山的美丽韵味。那日的天空温和而明朗。云的车行驶在一条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山顶公路上。

        透过车窗,远处连绵不断,浓淡相宜的祁连山脉无边无际;近处碧绿碧绿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就像一片片坠落的云。森林雪山,峡谷崖岩,随着峰回路转,景象万千,多姿多彩,美地令人心惊魄动。

        行走在这样的画卷中,让云想起朱光潜与季羡林都曾写过的那条"慢慢走,好好欣赏"的阿尔卑斯山观光大道。只是此路远比彼道海拔要高,风景也不是一般的迷人。

        公路两旁,绿草如茵的草场大海波涛般起起伏伏。波涛的后面,高耸的群峰,远远近近,层层叠叠,在傍晚的夕阳下,晚霞辉映,暮云升腾。山的色泽深浅交衬,五彩缤纷。山的形状,如扇如屏,高大雄伟,看上去若真若幻,若实若虚,生动无比。

        仔细欣赏 :平坦的山脚下,草地辽阔而碧绿。苍翠的森林,密密匝匝地围绕或排列在山腰。山顶上,黛色的峰尖,突兀的岩体直插云霄。淡兰的天幕上,那恒古不化的皑皑积雪,闪着一抹抹耀眼的银白。

        山里的空气清洁而明澈,风光简净而美丽。碧兰的天穹,宝石一样的晶莹,能融化人的心灵。洁白的云朵,柔软的棉花一般垂在头顶,似乎伸手便可触及。

        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祁连山脉,静静地沉睡在一张张巨大的绿毯下面。云的车真不忍心行驶在它丰润柔美的驱体之上。

        记得前年的国庆金秋,云第一次走这条山路,那一片一片铺天盖地,辽阔而壮美的金黄。当时,真心令云陶醉,令云心旷神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只有在祁连山秋天金黄的风中,你才能真切地体味得到。

          祁连山深处是藏族和裕固族牧民的天堂。他们随着季节,逐草而居。房屋色彩鲜艳,童话中的蘑菇般点缀在千山万壑之间的苍茫翠绿之中,原始而现代,狐独而寂寞。仿佛一幅幅遗世的无声的油画。

        有的人家门前的地坪上,停放着私家小车。屋后的山冈上或大路边, 玛尼石堆, 印着经文的五色经幡,冥冥之中似乎慈悲的神灵就在你的身旁。

        云的车路过一群羊。两只黑脸黑颈黑胸膛的绵羊引起了YY的好奇。云停车。牧羊犬蹿下车去,蓦然出现在羊群的面前时,所有的羊皆惊慌地站起来,一起看向牧羊犬。

        那些雄壮的公羊的犄角,全涂成五颜六色,好似一个原始的印弟安人的部落,吓得年幼的牧羊犬连忙往云的身后躲。

        羊群一定以为来了一只不善的狼,而城市牧羊犬早已不认识草原上的羊长得什么模样。直到牧羊犬上了车,完全消失在羊群的视野里,那些受惊的羊站在矮崖上,还在久久地盯着云的车观望。

        祁连山深处的云洁白无瑕,在一尘不染的天宇中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有一片云像极了抖音的符号。YY戏谑地问,"难道老天爷也在忙着玩抖音!?"

        路边大蓟的花,在祁连山深处长得妖精一般,开着一丛丛妖娆香艳的花。那一朵朵青紫在夕阳的余晖里狐媚诱人。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不要采!就让它在那里迷人去吧!云又一次来到了观音洞。

        观音洞在一条幽谷之中的悬崖峭壁上。谷中水草丰美,一湾溪水淙淙而流。洞窟飞临绝壁,离地数丈之高。鹰翔高空,风吹松林,一切虚静,空灵,神秘。

        一位年青美丽,笑靥如花的牧羊女,赶着羊群走在观音洞下石子铺就的小路上,与云对面相迎。云停车。羊群自云的车两边拥挤而过,踏起的微尘告诉云,这是在人间。

        看着美丽的牧羊女,云想起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想起了去年秋天云来时,见到的那个带着眼镜的文质彬彬的大学生。他就像敦煌的守护者一样,十年如一日,虔诚地,默默地守护着这处人迹罕至,但却有着极高文物价值的观音洞。这样淡泊的人怎能不让云感动,让云敬佩。

        云记得洞窟深处有一池清泉,千年不枯。那位不知姓名的大学生,曾经取了一瓢让云饮。泉水清冽,甘甜如露,回味无穷,令云记忆犹新。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美妙的歌声在云的脑海中不由地轻轻响起。

        如此走走停停,拍拍看看,到得祁连山深处的大都麻村时,已经是夕阳西下,一家人在天崖。初秋的大山里,不胜寒冷。云套了外衣,没穿秋裤,牵着狗狗伫立在大都麻村当街傍晚的风中,瑟瑟发抖。

        回去的路崎岖,不比蜀道容易。为了不走夜路,云一家人投宿在了大都麻村的英措吉牧家乐。名为牧家乐,其实就是牧民自己的家。店主人已经六十多岁,一副好记性,居然还认识去年国庆期间来过的云。

        一同住店的还有八位来自嘉峪关的男女夕阳红。涉世未深的狗狗,以为陌生人皆是亲人,直接站起来,热情地趴上了一位女士的大腿,结果吓得人家花容失色。云连忙赔礼解释,才算没有造成纠纷。

        晚饭吃得是凉拌白萝卜丝,野蘑菇面片,半斤羊筏子。荤素搭配,十分可口舒适。后院里的格桑花开得正好,远处的经幡在风中飘摇。如果无事可干,大山深处的日子,或许会寂寞的让人无所适从。

        牧羊犬在后院里发现了一只正在静静卧着下蛋的芦花鸡。跑上前好奇地观看,结果母鸡的一声呱叫,吓得狗狗抱头窜鼠。

        夜幕渐渐落下来,起初天空幽兰,最后一片漆黑。山里的夜晚,非常地寂静。黑黢黢的夜幕下,吹着寒凉的山风,看着天上的星星。没有了城镇流光溢彩的霓虹,人世浮华躁动的喧闹。给人的感觉,万物安然而静好。

        大都麻是一个小小的藏村,坐落在宽阔平缓的峡谷中,周围群山环抱。一条村道的两边,依次排列着二十来户人家的民居。白墙青瓦的门前,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墙上绘着富有民族特色的吉祥图案。

        村边有一条名叫大都麻的河。河水清清澈澈,水势湍急,没日没夜,滚滚而流。一千年,一万年,自雪峰走来,不知疲倦,永不停歇。

        河的一侧沙滩上布满茂盛的沙棘林,另一侧紧邻山脚,山上的草木郁郁葱葱。有的树叶已经透红泛黄,显露出秋天点点的斑斓身影。

        翌日清晨的大都麻村,天阴而不雨,空气湿漉漉的。冉冉升起的牧民的炊烟,在空气中渐渐弥漫开来。整个村庄静静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乳白色的雾霭之中,宛若仙境。

        云带着狗狗向沙刺林丛生的大都麻河边走去。路过牧民的畜舍。畜舍旁边的草地上站立着山羊一家三口。山羊爸爸远远地看见狗狗,勇敢地迎上前去,然后山羊一家皆迎了上来与狗狗对视。狗狗被山羊一家的英勇气势所慑服,连忙扭头跑开去。

        河滩上茂密的沙棘林缀满了金色的沙棘果,让云无不感怀的是充实而美丽的秋天。

        大都麻河水量丰沛,老远就能听见它那滔滔不绝,豪迈嘹亮的歌。云踩着硕大的河滩石,沿着河岸行走。狗狗兴奋地跑来跑去,相伴左右。河谷,草地,森林,嶙峋的巨石,雄伟的雪山,云仿佛走在一帘隔世的幽梦里。

        妻与YY依然窝在寒冷的深山里牧民家温暖的被子中。这可能是一间佛堂。壁上的佛龛里供着唐卡佛像,摆着未点燃的酥油灯,拉着一张藏红色的布帘遮挡住。

        此刻是早晨七点不到,风中偶尔飘来鸟语,鸡鸣与犬吠。山里空气湿度很大,店里的被褥潮湿地使云想起曾经在雨季的峨眉山上过夜的情景。

        晨光大亮时云返回牧家乐。早点入乡随俗,店主人的妻子为云一家准备了牧民家常吃的厚烧饼,青稞炒面,小麻花和酥油茶。吃饭的当儿,YY指着客厅墙上的一幅画,对云说,"老爸,这幅画你应该很熟悉!"

        云看是雄伟的布达拉宫全景图,想起去西藏的一路上看见的那些虔诚的朝圣者,心生感慨。说,"布达拉宫是无数藏民心中的圣地,许多人匍匐在天路,终其一生的梦想便是去西藏朝谨!有信仰的人,能坚持走自己的路,不会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人生萍水,聚散不定。 八点半钟,夕阳红们就匆匆离了店。云一家人慢慢用过酥油茶,已是九点多。

        大都麻村因大都麻河而得名,隶属于马蹄乡。店主人告诉云,"都麻"是藏语,意思是用炒面酥油捏合的形状像塔状的供品或祭司品,用来形象地比喻山峰的形态。

        云是一个药师,与店主人聊起马蹄乡卫生院曾经的院长张治军。店主人竟十分熟悉,说跟他还是亲戚,调去巴尔斯雪山下的大河乡已有好几年。

        大河乡的地理位置,在祁连山更深处,属于肃南草原上比较偏僻的乡。张治军去任院长,想必十分地不容易。每一个人,在这个苍茫山河里,皆渺若微尘。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山里的世界虽窄,但亦纯粹。就像店家的一双儿女,卫校毕业,安心地扎根于马蹄乡卫生院,无名的小花一样,为草原上的牧民默默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儿媳是纯朴的牧家女子。带着一个四岁的男孩和一个一岁的女孩,在家帮衬经营牧家乐。牧家乐的生意一般般,平时客人并不多。皆因店主人热情好客。按他的说法,腾出几间闲屋,主要是为像云一样留恋山里风景的游客提供一个吃饭住宿的所在。

        云笑问店家,"张院长如今老矣,尚能酒否?"(云的问话大意如此。)

        云认识张治军院长,是九七年前后。云医学院毕业,自河东来到河西,工作一两年时间。而张院长是云认识的来自草原上的第一个真正的藏族朋友。他性格直爽,热情开朗。很爱喝酒,待客用地道的藏族风俗,唱歌敬酒,歌声不断酒不断。他那大碗喝洒,大块吃肉的豪爽,令云至今难忘。

          店家答,"还是老样子,还是那么地能喝酒!"听得出,店家对张院长还是那么地喜欢,那么地钦佩。要出门的时候,云问厚道的牧民大叔  : 附近还有没有更好的风景?

        善良的牧民大叔得知云去年到得是距离村子不远的,不对外开放的金塔寺,未免感到失落。于是,给云说了一条人迹罕至,但风光无际的路。说完特意看了看云的车,说应该能够过得去。最后叮嘱云要小心熊出没!

        其实,人生的风景没有更好,也没有最好,有的只是见没见过,喜不喜欢。

        祁连山深处的牧民人家,过着原生态的放牧生活。远离杂复而功利的现代社会,不与世争。光阴简淡清闲,日子朴素安稳。早饭后,天气晴朗。我们离村时,店主人骑上摩托也出了门,说是去照看他放牧在什么地方的牛羊。

        云按照牧民大叔的指点,行驶到村头,过跑马场旁边的路,又过了一条浅浅的溪。车上到一座石桥。过了桥是一段极陡的土路。

        YY眼尖,蓦然看见桥头的路牌上果然画着一只熊,提示 : 游客止步,小心熊出没!好在是白天,又是坐在车里,感觉也没什么可怖,继续大着胆子往山上开。

        路是凸凹不平的土道和砂砾路,比西藏的天路更难行车,云有些担心车的底盘太底。车终于缓慢爬上森林茂密的山梁。山梁的路旁又竖着一块小心熊出没的提示牌。

        一路小心谨慎的缓缓前行,途经的风景的确十分绝美。森林与草场比别处更多更密更引人入胜。空气中森林草场特有的新鲜气息更加浓烈,在初秋上午的阳光下散发着暖洋洋的潮气。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苍茫斑驳的巍巍雪峰,忽隐忽现的青松翠柏,自在觅食的牛羊马匹,明灭可见的河流山川,宁静的小路,美丽的牧屋,一切皆呈现出自然而美妙的别样景观。令人精神焕发,心情怡悦。

        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是这条风光无限的路,如果没有良好的车况与过硬的技术,置生死于不顾的胆量与勇气,还是不要去冒险的好。

        牧民大叔说,别走回头路,一路向前,莫走左右岔道,就可以到达民乐的新天镇。结果到得一个岔路口,云终于不问东西。打开腾讯地图,车向后退了几米,腾讯先生果然识途,自祁连山深处一路导到了张掖的家中。

        山水一程心似雪,半世风雨人如花。经历过世间的繁华,云内心深处喜爱的依然是朴素的山水,自然的田园,悠闲而从容的生活。

        祁连山深处的风光,不似长河落日圆的浩瀚大漠,不似杏花烟雨的迷人江南。它山水简净,风清日闲。林泉溪云,遗世独立。村落牧家,简约安宁。雪峰圣洁而美丽,白云宁谧而安祥。云之拙笔,不能描绘其一斑(好在有图有真相)。它的风彩,还需要您亲自去体味。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生命是一次路过。看看一路途经的风景,嗅嗅身旁绮丽芬芳的花朵,享受阴晴风雨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悠闲时光,这或许就是对如雪时光最好的珍惜。

        幽美,清纯,原始,宁静的祁连山深处,是一个值得人心灵放飞的地方。那里会让人感悟,让人空虚,让人放下一切俗世的烦恼和纠结。

        光年飞逝,旧事如梦。当云及笔写下这篇游记的时候,岁章已然翻页,时间是2022年的正月初五。这是一个人人皆忙着迎财神的大喜日子。但愿这个世界,人人有闲,人人有钱,人人皆幸福,人人皆自在。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甲山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甲山镇下辖村委会包括武场村村民委员会、二道河村村民委员会、山咀村村民委员会、富台子村村民委员会、大石子沟村村民委员会、石洞子村村民委员会、王杖子村村民委员会、赵家庄村村民委员会、南台村村民委员会、于家院村村民委员会、松桡沟门村村民委员会、料北沟门村村民委员会、兰窝村村民委员会、黄杖子村村民委员会、缸沟子村村民委员会、皇庄村村民委员会、下杖子村村民委员会、丁杖子村村民委员会、老扈沟村村民委员会、东梁村村民委员会、西梁村村民委员会。

丁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三、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

【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肛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联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而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于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作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而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可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2)。

============================================================

【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识丁〗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丁秋生中将

丁秋生(1913-1995),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4师10团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团第14师41团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干部团第一营政治委员,红25军第73师215团政治委员,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分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八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2军政治委员兼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钊少将

丁钊(1920-——),山东省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副政治指导员,第五支队三团营政治教导员,胶东军区特务营营长兼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5师1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1军91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政治委员,空降兵军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盛少将

丁盛(1913-1999),江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28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7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2旅1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27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24师师长,45军13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9月2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丁甘如少将

丁甘如(1917-1995),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员,红12军第34师师部测绘员,红5军团第13师39团团部测绘员,红30军第91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校务部队列人事股股长,中央军委作战局作战科副科长、情报科科长、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副参谋长、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兼沈阳卫戍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战史研究部副部长,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丁世方少将

丁世方(1912-196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主任,总医院中医部主任,军委卫生部第3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第3后方医院院长,第2后方医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安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第3分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6月23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仅53岁。

丁本淳少将

丁本淳(1911-1996),陕西省澄城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共青团陕西省东府工委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第二师范学校支部书记。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组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高射炮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3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丁先国少将

丁先国(1909-2001),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2师36团排长、副连长,红九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第27师8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1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主任、师补充团政治委员,386旅772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13旅39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陕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37旅副政治委员,第14纵队41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主任兼政治委员、兼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1月11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92岁。

丁武选少将

丁武选(1897-1993),安徽省阜南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道委保卫局第2科科长,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立2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58岁。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丁荣昌少将

丁荣昌(1912-1996),曾用名丁星辉,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高级裁判年裁判员,红32军

树头孙的医疗与卫生-丁海峰作

树头孙的医疗与卫生

丁海峰 /2020.09.03

健康保障,医疗与卫生,事关生老病死,事关每个人,是每个家庭的大事。

医生,这个古老的职业一只伴随着人类社会而存在。树头孙的村医历史有多久,没有明确记录。树头孙的村医,从来都不是一个专门职业,他们既是种地的农民,也是给人医病的医生,行走于村间地头和各家各户,为村民提供服务。

本篇从当代树头孙庄人的记忆中,汲取时代变迁中的村医服务脉络,辅以与医疗卫生有关的各方面信息,力求完整的记录和呈现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一、村医脉络

孙培元,生卒年份不详,按族谱字辈推理,应该出于五大门孙家,与孙如林、孙如森、孙如彬近门。青年孙培元,家境良好,自小习文,考中进士,再进翰林院,是光绪年间在戊戌变法中被维新派选拔的青年才俊,戊戌变法失败被捕,经南皮张之洞营救回乡。之后从事中医,为村民医病,直至终老(此段与“树头孙的人”篇同文)。这是笔者所能搜寻到的久远的村医记录。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按当时孙培元25岁计算,其在村里从医时应该是30岁左右,大约是1905年前后,按其享年65岁计,从医服务大约30年左右。在晚清时代,西医虽有进入中国,但还不至于普及到树头孙庄这么基层的一个小村庄,中医依然占绝对的主流。以当时孙培元的才学,自学或者拜师学习中医,并行医开药应该不是难事。按逻辑推理,其后的近门孙丙南、孙家瑞从医开药房应该或多或少受其影响,甚至是直接培养。

孙丙南,(约1880?-1950?),孙喜明叔父,传统中医,擅长伤寒病医疗,在本地周边村镇行医较有名气。解放初期,因家境较富,受到批斗。

孙家瑞,(约1890-1950),孙耀武祖父,在于集镇开药房看病卖药。

孙家训(1920.4-1989.7.10),好读书,年少时给其二哥孙家瑞帮忙抓药卖药受到医药启蒙。1955-1956年,受人民政府聘用,参加卫生所工作,先后在边西村、焦庄、候庄从医,最后退休单位是于集镇卫生院,退休后在村里开药房看病。(本段信息由孙家训之孙孙双成提供)

孙玉山(1925-2000),1966年前后,政府通过“半农半医”方式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孙玉山报名参加,接受战地救护等基本的医疗技术培训,逐步学习成长为村医。

孙占林(1952-2004),孙占林师承其父孙家训,并不断自我学习,改革开放之后从医,中西医并用,药房开在自家后房,配有听诊器等简单的医疗设备,出诊时背一个小药箱。笔者少时容易感冒,有较多就医经历。

孙群星(1979-),第一学历冀联医科专修学院中专,临床医学专业;第二学历河北医科大学大专,临床医学专业,1999年开始在树头孙庄从业行医至今(2020)。

贾立国(1958-),沟店铺后郭村人,中专学历,沧州卫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原于集镇卫生院医生,2014年加入孙庄村卫生室。

二、医疗服务

孙群星之前的村医,孙玉山、孙占林,都是在自己家中的房间里布置药房,条件相对简陋。孙家训以中医为主,善于“望闻问切”,但笔者未与其有就医经历,只是从小知道他是孙庄的老医生。1980年代,孙玉山从医执业,中西医并用,会针灸、号脉、打点滴。笔者在七八岁之前就医较多。我每次去都称呼他为“三(山)爷爷”小孩子怕打针,他就诱导我先笑,然后突然扎针到屁股上,感觉到疼,快要哭出来的时候,注射也就结束了。

大约1987-2003年间,笔者和家人接受就医服务较多的是孙占林。遇到感冒发热在家,孙占林就会背着小药箱上门服务,在家里完成诊断、配药、扎针打点滴等工作。生病的人是着急的,发热头疼的时候浑身难受,每当听到医生进门的声音,心里就踏实了好多。

1999年开始,孙群星借用村委会两间房作为卫生室,开始在村里开展诊疗工作。2014上级资助在村委会对面建设新的卫生室用房,面积约40平米,诊室、治疗室、药房分开,村卫生室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村民在村里看病找医生,主要图个方便及时,小病不出村,大大便利的村民,更好的维护了村民健康。村卫生室除了就近方便,村医还能够对病情做出预诊预判,对村民的健康养护和到大医院就医给予指导性建议。村医跟广大村民是熟人圈子,熟悉病人个体的健康情况和病情发展,对于疾病预防、慢性病养护治疗有着天然的优势,所谓“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离不了医生”。

村医还是距离村民最近的“120”,一旦健康出现紧急情况,往往村医是由最早最快接触病人,这样很多急病的预前处理就会给挽救生命和健康创造条件。

以树头孙村医的技术特点来划分,孙家训及其以前的医生以传统中医为主,孙玉山、孙占林中西医并用,孙群星则进入西医主导的时代。

三、医学人才

除了本村土生土长的村医外,树头孙庄还通过国民教育成长出了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在市县医院或企事业单位工作。

孙汝林,1956?-,沧州市卫生学校毕业,原县人民医院医师。

孙荣华,1960?-,孙玉山长女,沧州市卫生学校毕业,县人民医院医师。

孙丽华,1962?-,孙玉山次女,沧州市卫生学校毕业,原桑园蛋厂医生。

丁海霞,1969-,女,本科,毕业于承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沧州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

丁则昊,1997-,女,本科,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20年入职吴桥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防疫

父母同辈人的胳膊上往往有个圆形的疫苗注射印迹,据父亲丁书栋回忆那是大约1964年前后打疫苗留下的,当时叫种牛痘,是预防天花病的疫苗。他们还打过预防脑膜炎的疫苗。父亲的本村小学同学孙中举(孙中选兄)因脑膜炎早逝。

1980年代,笔者小时候,到了打疫苗的季节,村里大喇叭会广播,于集镇卫生院的医生会到村里来给孩子们注射疫苗。上小学之后,就会集中到学校开展疫苗注射。

笔者记忆中,村里发生过的传染病有1980、1990年代的“红眼病(急性结膜炎,传染性强,是通过手或水接触传染)”、少年儿童“长咋撒”(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常影响5~15岁的儿童)和“生疹子(也叫生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是儿童期出疹性疾病,经过飞沫或接触传染)”。村委会组织开展过防控措施的有2003年的非典、2020的新冠肺炎。2000年之后,人们对于流感的预防更加主动,少数体弱的老年人采取了注射疫苗的防护措施。儿童防疫,则根据县卫生防疫部门的统一部署到镇卫生院开展。

五、卫生健康意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的卫生健康意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命生活质量的预期也不断提高。医学常识更加普及,村民对于各类疾病认识更加深入和科学,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更加主动。比如饮食更加注意健康;生病养护遵从医嘱;注重健身运动;注重个人卫生习惯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也在逐步提升。比如在村两委的组织带领下,改水改厕、人居环境、垃圾处理等。

六、农村合作医疗

据笔者父亲丁书栋和本村孙连德回忆,大约1968年前后,政府组织农村合作医疗,那时候每年每户交5分钱,就可以报销,村民谢云兰(丁惠普、丁惠清母)第一个享受落实合作医疗费用报销,也是最后一个。此后农村合作医疗实践陷入困境,不了了之。

一直到2003年,大约30年间,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生病就医完全自费。

2003年起,河北省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至今(2020)发挥着基本医疗保障作用。

以下两段材料引自360百科,用作本文的辅助背景信息。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各种疾病预防工作和饮食及饮水卫生、爱国卫生工作等,对保障广大农民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段文字引自360百科)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萌芽、初建、发展、辉煌、衰落、探索重建、新合作推广七个主要阶段,相应地出现了战时管制型合作医疗、队社福利型合作医疗、新福利型合作医疗、风险型合作医疗、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医改型合作医疗等六种主要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器”。 (本段文字引自360百科)

甲山镇的介绍

甲山镇(Jiashan Zhen)地处河北省承德县东南部,位于燕山山脉东段,距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43公里,距承德县城7公里。东接上谷乡,南连满杖子、八家乡,西临下板城镇,北靠石灰窑乡。镇政府驻地武场村,因地处燕山脚下而得名。镇域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辖21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131个村民小组,6923户,21728人,其中农业人口2079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5人。镇机关驻地因地处燕山脚下而得名,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700—1000米,为山地和丘陵地过渡带。锦承铁路过境。花岗岩石材工业和服装加工业是全镇两大特色主导产业。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承德甲山镇卫生院院长__闲云时光之行走在祁连山深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