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青岛海牛2023年主场赛程表2023年青岛海牛主场赛程表如下:1、第一轮2023年4月16日:深圳队VS青岛海牛。2、第二轮2023年4月21日:河南队VS青岛海牛。3、第三轮2023年4月25日:青岛海牛VS北京...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排名第一俱乐部,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青岛海牛2023年主场赛程表

青岛海牛2023年主场赛程表

2023年青岛海牛主场赛程表如下:

1、第一轮2023年4月16日:深圳队VS青岛海牛。

2、第二轮2023年4月21日:河南队VS青岛海牛。

3、第三轮2023年4月25日:青岛海牛VS北京国安。

4、第四轮2023年4月29日:青岛海牛VS武汉三镇。

5、第五轮2023年5月6日:成都蓉城VS青岛海牛。

6、第六轮2023年5月10日:上海海港VS青岛海牛。

7、第七轮2023年5月14日:青岛海牛VS梅州客家。

8、第八轮2023年5月19日:青岛海牛VS浙江队。

9、第九轮2023年5月23日:长春亚泰VS青岛海牛。

10、第十轮2023年5月28日:青岛海牛VS山东泰山。

11、第十一轮2023年6月4日:南通支云VS青岛海牛。

青岛海牛的介绍

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3年12月31日,是青岛第一支职业足球队,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创始球队之一,现征战于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

1994年球队获得甲B联赛冠军晋级到甲A联赛,1995年从甲A联赛降级,1996年以甲B联赛亚军身份重返甲A,1997年颐中集团接手青岛海牛,更名为青岛颐中海牛足球俱乐部。2002年获得中国足协杯冠军,2004年底中能集团全面接手球队,更名为“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山东的“领头羊”,青岛是否没落了?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2021年青岛两会的发言中坦言道,“ 只有承认落后,才能面对不足 。”一年前的两会上,王清宪也曾直言,“从城市竞争的格局上来讲,作为北方第三城,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长期以来,青岛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天津。但近几年, “北方第三城”的宝座却有易位的风险 ,西安、郑州等城市发展迅猛,GDP总量一度逼近青岛。青岛真的如王书记所说落后了么?青岛为何没有退路?

近代以来, 青岛是一个有着辉煌 历史 的城市, 一度和上海等沿海大都市一样,代表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声。

殖民地的经历给青岛人民带来了苦难,也带来了现代工业及现代化的种子,培育出青岛啤酒等蜚声海内外的品牌, 青岛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位列远东先进水平, 胶济铁路、市政建设、港口设施等更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计划经济时代,青岛的工业继续引领风骚。在城市工业发展中,曾有着“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指的是中国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建国初,轻纺织工业是国民支柱产业, 是决定城市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哪座城市纺织业发展得好,那就能在中国的城市发展的竞争中拔得头筹。20世纪30年代中期,青岛就已经形成了纱纺、印染、机械制作等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备的生产体系, 生产能力全国排名第三。

纺织工业基地也带动了青岛的经济发展,青岛的经济排名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始终处于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1984年,青岛被列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先锋。

同年,家电品牌海尔正式成立,那两个穿着泳裤的小男孩(代指海尔的logo)后来在张瑞敏的带领下迅速发展,与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并成为 “五朵金花” ,迎来了青岛制造业的春天。 这五个一线品牌在90年代红极一时,有力促进青岛的经济发展,青岛也有了“品牌之都”的美誉。

与此同时,青岛借助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 促进了港口贸易、海洋科研等行业的发展,青岛迅速成长为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

“五朵金花”的绽放,是青岛工业成功转型的成果,铸就了青岛近三十年的持续繁荣。然而,近年来, 相比于一次次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成长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都市,青岛显得不再那么炫目,甚至不乏落寞之感

当下,虽然老“五朵金花”依旧活跃在国内市场上,但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已不如往昔, “五朵金花”之后是否还会有“五颗金果”,继续带动青岛产业发展 ?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等第三产业兴起,青岛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经济增长不免乏力。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自1990年起,青岛历年的GDP在全国的排名居于9-15位之间,2005年至2010年是青岛发展的黄金时期, 排名稳定在全国前十 ,更是在2008年取得了全国排名第九的好成绩。

但自2010年起,青岛的排名便跌出前十,此后再未踏足前十领域。2016年,青岛虽与南京同时跻身“万亿俱乐部”, 但名次已经被反超; 2019年,青岛GDP虽仍破万亿。

但一方面,被无锡和宁波超越,排名从第12落到第14;另一方面,紧随其后的郑州与青岛的GDP仅相差约151.61亿元, 郑州距离“北方第三城”的地位仅有一步之遥。

2020年,青岛GDP尚未公布。在1月份召开的两会上,青岛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GDP预计达1.2万亿元,从已公布的其他省市的数据来看,2020年,青岛GDP难以挺进前十,大概率仍在14名左右徘徊。从数据来看,青岛近些年发展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青岛,该着急了。

近年来,深圳、成都、重庆、杭州等城市轮番登上网红榜,连贵阳也依托大数据中心和天眼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 高素质人才的流向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走向 。在这个人才要素至关重要的时代,各地纷纷开启抢人大战,年轻人用脚投票。

但青岛因为整个产业体系偏向传统制造业以及长期优势项目 旅游 业,反而显得在网络上缺乏卖点。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青岛的GDP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前十五名, 在北京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天津,素有“北方第三城”之称。

青岛的海滨风光和深厚 历史 底蕴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玩。 可这样的青岛,却留不住年轻人。 2019年4月25日,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王清宪曾提出了一个“灵魂之问”: 都说青岛好,大学生本地就业比例咋不高?

一方面,青岛缺乏新兴产业,像金融类、IT类甚至新媒体等这些新时代比较热门的专业人才很难在青岛找到前景良好的对口工作。之前有文章说, 东北是东北年轻人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传统产业占主体、人情 社会 盛行, 这些都让年轻人无所适从。 青岛也有类似的问题。青岛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国资背景轻工业企业(海尔、海信、青啤等);二是国资背景重工业(青岛港、石油、化工等);三是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服装、玩具等);四是中小型贸易、金融等服务业。

可以看出,青岛产业结构偏向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金融类、IT类甚至新媒体等这些新时代比较热门的专业人才很难在青岛找到前景良好的对口工作

另一方面,青岛的楼市价格直追一线城市,动辄上万的房价吓跑了平均月薪只有4千的应届毕业生。住房价格上去了, 住房条件却并不使人满意。 青岛的城中村问题至今仍是顽疾,甚至遍布市区。

从城中心区或 旅游 景区往外开车10分钟,就会看到很多破旧的建筑,都未进行规划和改建,高楼大厦、整洁马路的另一头就是破败不堪的城中村的情景屡见不鲜,之前还有青岛是“ 镶着金边的抹布 ”的说法,这样的居住环境和价格无疑吓跑了很多年轻人。

此外,青岛的媒体甚至是整个山东的媒体并不发达,对外的软输出和宣传能力与其经济地位极其不匹配。 即使有丰厚的 历史 底蕴和优美的海滨风光,也并没有对其他地区的人才进行强有力的吸引。

美食 、 旅游 、 历史 ,还有黄渤、黄晓明等青岛籍明星,青岛有无数宣传资源。想想青岛最近吸引全国目光的新闻,38元的天价大虾、疫情期间外国人插队与市民大打出手等新闻, 都在磨损着青岛在年轻人心中的形象。

年轻人是城市发展的新鲜血液,没有源源不断的鲜血注入,城市的衰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2004年,海尔全球销售收入达1016亿元人民币,一时风光无限。同年,腾讯在香港上市,马化腾获评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新锐人物奖。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邀请马化腾向张瑞敏推销QQ。马化腾介绍说, 未来QQ会是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并未引起张瑞敏的兴趣。张瑞敏听完后,微笑婉拒: “现在没有说服我,你刚才精彩的介绍”。 这一次对话,不知道是节目组有意安排,还是张瑞敏的真实反应。

没有说服张瑞敏的QQ,后来说服了十亿中国人 新千年的这场互联网竞赛,以青岛为代表的山东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参加,等回过神来,已经错失了风口。

2020年中国内地城市GDP榜单上,排名前十的城市,除北京外,其他九座城市都在南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即将到来的时代, 互联网和金融等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机遇。

上海的金融业,杭州、深圳的互联网产业,南京、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表现亮眼。相较于早着先机的南方, 北方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步履较为沉重,南北方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以青岛为代表的的北方城市们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优势没落,另一方面又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人口流失,增长缓慢,2019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5.2%,比2012年下降7.6个百分点, 北方城市普遍在产业、技术上新动能不足。

若不及时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未来势必会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一言蔽之 ,青岛经济地位的下降,反映出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背后是整个北方经济的全体失语。 那么,当代中国“南方开放先进,北方衰落保守”的刻板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南北方的发展差距,源于不同道路的选择 。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南方沿海地区毅然决定腾笼换鸟,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以 科技 和创新引领驱动发展;而同期的北方,仍固守传统产业,沉迷于做大做强。

更有甚者提出“ 大象经济 ”的概念,即 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下,青岛、山东乃至于整个北方城市的“大象爬坡”式老路已然荆棘丛生。

其次从 历史 的逻辑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逻辑是“ 开放倒逼改革 ”。哪个地方开放的力度大,哪个地方改革的力度就大,收获的改革开放“红利”也就越多。

从地图上看,珠江流域开放的前沿是深圳、广州;长江流域开放的“窗口”是上海; 而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缺乏能引领开放的城市 。天津、大连、青岛、烟台都参与了开放,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并未形成 集群效应 ,更不可能打造出媲美“粤港澳”、“长三角”的全国经济核心区。

因此, 寻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是未来北方城市抱团发展的重难点和突破口。谁能在这一过程中率先破局,领跑北方诸城?显然,青岛是一个“种子选手”,但竞争敌手也不少。

更为关键的是, 北方整体的营商环境和固守成规的“官僚病”,不适应市场化和法治化的 社会 发展环境: 政府官员官本位思想浓重,文化氛围鼓励循规蹈矩,很难孕育创新的种子。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小故事:青岛某政府官员在参加一个青岛深圳两地青年企业家交流会时发现,来参会的3名深圳企业家全都是山东人。就山东和深圳创业环境对比等话题进行一番交谈后,这位官员对企业家说, 身为山东人却在深圳创业,不是你们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

就青岛而言, 地方领导也是“痛定思痛”,励志革新 。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王清宪在上任后的第二个月就提出“学深圳、赶深圳”。 对标深圳,学的就是深圳开放、创新和改革的精神。

创建一个适宜市场经济和创新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务服务环境。 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不同,青岛这回可是动了真格。

从青岛派出的局级、处级干部没有去政府挂职,而是直接去到平安证券、华为、比亚迪、华润集团、腾讯等企业中, 以一名普通职员的身份,为企业“打工”, 站柜台、做方案、去和各方谈判,角色互换,真切地感受深圳官员如何与企业家交流,再反躬自省,效果拔群。

官员回来后,还需交上作业,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次角色互换, 政府官员对市场逻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逐渐适应用市场逻辑谋事、善用资本的力量做事的思维。 如若真能形成新风气,那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从经济体量来看,青岛GDP仍然居于全国前列,虽然2020年仍有望保持住“北方第三城”的称号,但此时 矗立在大河中央,望着彼岸,而水下却已是“暗潮奔涌”

青岛的产业结构问题和人才吸引力弱等问题已初步展现其消极影响,随着未来时间的推进,其弊端必然会逐渐展现。那“无路可退”的青岛未来前景如何?会一直落后么?对青岛的未来发展这一问题,笔者持 谨慎的乐观态度

说乐观是因为青岛仍有其独特优势。前文分析了青岛的经济结构偏重于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在金融和互联网等新兴第三产业的转型中处于落后态势, 亟需产业升级。

说到产业升级,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青岛是否一定要培养出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企业才叫转型成功? 其实也不尽然。

青岛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占经济结构的主体,有人抨击青岛的产业结构更偏重重工业,但这非但不是劣势 ,反而是青岛逆风翻盘、再次崛起的重要基础。

反观美国经济,脱实向虚,已日渐显露颓象,这警示中国不能一味追逐金融业和互联网产业等第三产业,仍需发展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以实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根基。 错过了移动互联网风口的青岛,不能再错过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浪潮。

在未来工业4.0的发展时代,青岛的工业制造业基础无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青岛必须抓住此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 通过融合创新、互联网+推动广大制造企业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创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此外 ,青岛作为“国内外双循环”的枢纽,有开放发展的机遇。 2020年,王清宪书记在对外招商引资时就提出,“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岛踏着国家开放的步伐一路走在“最前排”:先后入选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

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节点“双定位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和港口门户城市。当前, 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必定是 打通南北、横贯东西的循环。 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又是长江以北的重镇;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必须要以开放为引领。而青岛作为 东向日韩、西通内陆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 对于促进东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具有先天优势。

可以说, 在新发展格局中,青岛既是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关键枢纽” 。有读者或许会有疑问,所谓的“副省级城市”、“节点城市”、“双循环”到底有什么用?一个城市靠几顶“帽子”就能发家致富?

笔者认为,轻飘飘的几个文字名头看似不痛不痒, 其背后实质就是国家政策的加持 。而在中国, 政策就意味着资源的投入 。为什么学生都青睐“211、985”高校?六个数字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支持。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为何能够“一夜崛起”?中央的特区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

同样道理, 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青岛复兴有望 。如果能痛定思痛,转变观念,紧紧把握“双循环”下的开放机遇,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青岛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观念转变问题: 青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摒弃对“北方第三城市”地位的执念。 所谓的北方第三城只是城市GDP的排名, 城市发展是多维度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政府官员应摒弃简单的 “城市锦标赛” 的排名思维。不能着眼于一时的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而应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为青岛的再度强势复兴积累动力。

德甲俱乐部排名

德甲俱乐部排名如下:

1、拜仁慕尼黑

2、多特蒙德

3、勒沃库森

4、沙尔克

5、沃尔夫斯堡

6、 门兴格拉德巴赫

7、霍芬海姆

8、柏林赫塔

9、美因茨

10、汉堡

11、科隆

12、莱比锡红牛

13、奥格斯堡

14、法兰克福

15、云达不莱梅

16、弗赖堡

17、因戈尔施塔特

18、SV达姆施塔特

德国足球甲级联赛

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简称德甲,是德国足球高等级的俱乐部赛事,由德国足球协会于1962年7月28日在多特蒙德确立,始于1963-64赛季。

德甲联赛共18支球队参赛,采取主客场双循环赛制,冠军将获得俗称“沙拉盘”的冠军奖盘;排名末的两支球队直接降级至德国足球乙级联赛(德乙);排名倒数第三的球队将与德乙季军进行附加赛,优胜者将参加下赛季德甲联赛。

德甲联赛前四名可获得欧洲冠军联赛的参赛资格,联赛第五和第六获得欧罗巴联赛参赛资格。所有德甲球队都可直接入围德国足协杯比赛,德甲冠军与德国杯冠军将参加德国超级杯的争夺。作为欧洲五大联赛之一。

德甲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长期是全球平均上座率高的足球联赛之一。拜仁慕尼黑是德甲为成功的球队,共获得26次德甲冠军。 老牌俱乐部中仅汉堡(1963年德甲创始成员,全勤俱乐部)和拜仁(1965年加入)从加入至今从未降级。

德甲【德甲的诞生】

2012-13赛季,德甲迎来赛事历史的第50季。回眸半个多世纪前,全国性的德甲联赛从无到有,其创建过程背后有着许多的故事可以说。 8月24日晚,卫冕冠军多特蒙德联手不来梅在伊杜纳信号公园球场为新赛季的德甲揭幕。新科德国足球先生罗伊斯和替补登场的格策各入一球“黄黑军团”2比1旗开得胜。而就在整整49年前的同一天,正是这两支球队为新生的“德国联邦联赛”(即俗称的德甲)打响了第一枪。其实按照官方安排,德甲史上第一个比赛日的8场比赛应该同时在下午17点开球,但不来梅与多特蒙德一战稍微“抢跑”——比赛开始后仅58秒,国脚科尼茨卡便为黄黑首开纪录,此时时间定格在16点59分……

全国联赛姗姗来迟

德甲如今是欧洲第三大联赛,仅次于英超与西甲。但德甲面世之时,英超的前身英甲已是75岁“高龄”,而西甲和意甲都已经踢了34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国沦为最后一个拥有全国性联赛的欧陆国家?首先,德国在欧洲属于幅员较为辽阔的国家。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组织各俱乐部每周奔波作赛实在****,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按照地域组织地区联赛。二战之后,德国最高级别联赛“高级联赛(Oberligen)”分为五个赛区(柏林、北部、西部、西南部、南部),每个赛区的前两名再通过复杂的筛选制度决出8支参加全国锦标赛的球队。

其次,德国人一直崇尚业余精神。尽管在1950年代,受意大利、瑞士等邻国足球职业化的影响,在西德国内已经出现了成立全国性职业联赛的呼声,但大部分足球从业者和管理者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高级联赛早已是半职业性质。1948年8月1日,南部高级联赛率先推出“合同球员”制度,即球员为俱乐部效力是要签订合同的,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需要填写一份加入俱乐部的表格。

在合同保护下,球员可以合法获得报酬,但官方制定了“工资帽”,将球员每个月的基本工资限制在320德国马克,而比赛奖金限制为80马克。不仅如此,所有“合同球员”都需要有一份固定工作,而且要证明他确实有从事该项工作。不久后,其他各区的高级联赛也相继效仿。

某些雄心勃勃的俱乐部通过各种途径来逾越半职业的限制。普鲁士明斯特就四处招兵买马,成为德国足球史上第一家通过转会来组队的俱乐部。队中“合同球员”之一的兰默斯在就读明斯特大学期间获得400马克的税前月薪。完成学业后,他找到工作,重新成为业余球员。“当然我还是继续拿着400马克月薪,是在桌面底下,还是免税的。”兰默斯后来亲自透露了这个秘密。

“合同球员”制度创立的初衷,是要留住受国外职业俱乐部高薪引诱的本土球星,但历史潮流终究不可逆。1948年帮助纽伦堡闯入全国锦标赛决赛的功勋球员珀舍尔,在1949年3月转会瑞士劲旅苏黎世草蜢,成为二战后首位外流的德国球员。尽管半年后,珀舍尔就回国加盟了不来梅,但他已经被足协拉入了“黑名单”,从未得到国家队录用。同年11月,慕尼黑1860球员扬达签约佛罗伦萨,成为首位征战意甲的德国球员。1860得到3万马克转会费,而扬达的薪水也大幅提升,“如果我们赢球,我一场比赛的收入就相当于在慕尼黑一个月的收入。”

告别清高的业余时代

然而,大部分德国球员还是能抵挡住外面的诱惑。一来成为职业球员就意味着不能为国家队效力,二来当时的西德正凭借职业道德与公共精神,加上“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书写着经济奇迹。因此,成为职业球员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时代精神”,会受到国家和同胞唾弃。

1954年,由业余球员组成的西德队在世界杯上演绎“伯尔尼奇迹”,又让反对职业化的声音占据了更为明显的上风。世界杯夺冠后,德国足坛涌现出乌韦·席勒、施内林格、哈勒等一批青年才俊,以意甲为首的邻国联赛虎视眈眈。西德队时任主帅赫尔贝格并非职业化的拥护者,但同时也要为打造一支强大的国家队而绞尽脑汁。在他眼中,成立一个全国性联赛来增加球员收入以及提高比赛水平势在必行,对此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科隆俱乐部主席克雷默以及来自萨尔兰的足协官员诺伊贝格,不过他们的力量实在过于弱小。

1958年世界杯,依旧是业余球员为班底的西德队低调出征,在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一场充满争议的半决赛中被东道主瑞典淘汰。尽管卫冕失败,西德队的表现依旧在国内得到肯定,赫尔贝格却百感交集,庆幸他的“业余球队”依旧与职业对手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直到4年后的智利世界杯,西德队才终于暴露出业余的劣势,在1/4决赛中被前南斯拉夫击败。而这次失利,随后却产生了正面影响。

1961年,由科隆主席克雷默领导的西部足协向德国联邦足协提出成立全国性职业联赛的动议,一个特别委员会因此成立。而委员会的报告促使德国联邦足协顾问局决定在1962年7月28日召开特别大会,以投票决定是否成立全国性联赛。如果大会是在前半年举行,也许结果将截然相反。但经历了国家队的失利,以及业余时代王者纽伦堡在3个月内连遭重创(先在欧冠两回合被本菲卡7比3淘汰,然后在全国锦标赛决赛被职业化运作的科隆4比0击溃),风向发生明显转变。最终,131个与会代表中有103个支持成立全国性联赛。

不过在是否职业化的问题上,代表们依旧持观望态度。足协将原来的“合同球员”制度改进为“许可球员(Lizenspieler)”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仍然不是完全的职业化,但球员无需再拥有常规工作,最高月薪增加到500马克,外加最高700马克的奖金,月入最高可达1200马克。而像莫洛克、汉斯·舍费尔这样的世界杯冠军功勋球员,最高月收入还可以达到2500马克。制度还规定,每名球员的最高转会费为5万马克,其中20%归球员所有。

首季德甲都有谁?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由哪16家俱乐部参加新的联邦联赛,有46家俱乐部提交了申请。经讨论研究,1963年全国锦标赛的两支决赛队伍自动入围,即冠军多特蒙德和亚军科隆。

1963年初,克雷默、诺伊贝格和另外三位足协官员在法兰克福总部开会研究前9个名额的归属。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每个城市只能有一个代表。有6家俱乐部的入围没有异议,分别是北部的汉堡和不来梅,南部的纽伦堡,西部的科隆、多特蒙德和沙尔克04。从第7家开始便产生争议,足协官员选择了足协总部所在地的法兰克福。但比较过去10年的战绩,近邻奥芬巴赫显然占优。第8家是来自高级联赛西北区的萨尔布吕肯,但该队的战绩远不如诺伊基兴、皮尔马森斯和沃尔姆斯,当然更加比不上两届全国冠军凯泽斯劳滕。为什么萨尔布吕肯能脱颖而出?因为它是诺伊贝格的俱乐部。柏林赫塔成为了第9个入选者,而这是一个政治上的选择。

1963年5月,足协宣布了剩余7个名额的归属,分别是西部的迈德里希(现在的杜伊斯堡)和明斯特,北部的不伦瑞克,南部的慕尼黑1860(拜仁落选)、斯图加特和卡尔斯鲁厄,以及西南部的凯泽斯劳滕。有13家落选俱乐部立即提出抗议,这其中包括了拜仁,但并不包括门兴格拉德巴赫,这两家在1970年代统治德国足坛的俱乐部,都是在1965年才成为德甲成员。

德甲第一个比赛日的8场比赛就产生了22个进球,《图片报》用“一见钟情”来形容这个新的联赛。不出意外地,最职业的科隆赢得了第一个德甲冠军,同时推出了奥弗拉特这位天才“10号”。“我们的乌韦”席勒则以30球荣膺射手王,明斯特和萨尔布吕肯降级,取而代之的是汉诺威与诺伊基兴。

德甲前7个赛季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科隆、不来梅、慕尼黑1860、不伦瑞克、纽伦堡、拜仁与门兴轮庄,而门兴在1971年成为德甲史上第一个卫冕成功者。直到1970年代初的假球案之后,德甲才终于实现全面职业化。从1972年起,工资帽摘掉,球员收入不再受任何限制——在职业化的进程中,德国足球经历了两次因祸得福……

青岛海牛的主场在哪里?

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2023年的主场在青岛青春足球场。

青岛青春足球场,是一座能容纳5万人的高标准足球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靖城路1号,总用地面积306亩,总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包括了1个5万座的专业足球场,这也是山东省首座5万座专业足球场,2块训练场,停车位2000个,1座多功能馆,1座游泳训练馆以及配套商业等。

2023年4月13日,“同青岛共荣耀”2023赛季青岛海牛队出征仪式在青春足球场举行。作为2023赛季中超联赛海牛主场,山东省首座五万人专业足球场——青春足球场正式亮相。2023年4月25日晚,中超联赛新赛季青岛海牛队首场主场比赛在青岛青春足球场举行。这座满足国际足联国际A级赛事要求的世界级体育场馆,迎来中超首秀。

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简介

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3年12月31日,是青岛第一支职业足球队,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创始球队之一,现征战于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1997年颐中集团接手青岛海牛,更名为青岛颐中海牛足球俱乐部。2002年获得中国足协杯冠军,2004年底中能集团全面接手球队,更名为“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

2011年中超联赛青岛中能获得第6名创队史最好成绩,2021年11月14日,青岛海牛提前两轮锁定下赛季中甲联赛资格,这支在中乙赛场蛰伏多年的老牌职业球队,重回球迷视线。2021年1月21日,俱乐部恢复旧称“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2022年11月28日,青岛海牛提前两轮升入中超。

青岛黄海制药足球俱乐部的球队沿革

青岛黄海制药足球俱乐部由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组建。球队前身青岛金星足球俱乐部成立于2005年4月16日 ,2008年7月2日在青岛民政局注册成立青岛衡业足球俱乐部。2012年1月13日,青岛衡业足球俱乐部黄海制药队宣布正式解散,球员大都被胶州风发足球俱乐部安基电力队接收 。2014年1月27日,黄海制药与安基电力达成协议,前者接手了后者队的队员及新赛季各项比赛的参赛资格(包括青超和中国足协杯资格赛的资格)。2014年3月27日正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青岛黄海制药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8日股权变更为青岛黄海源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重返足球圈的青岛黄海制药足球俱乐部队以青岛风发足球俱乐部黄海制药队的名义顶替胶州风发足球俱乐部安基电力队参加了中国足协杯资格赛,并获得正赛资格。2014年中国足球协会业余联赛上,青岛黄海制药队获得季军,并准备报名2015年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但是在2015年1月23日,黄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甲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草签了股权转让协议,拥有俱乐部51%的股份 ,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冠以“青岛黄海海牛足球队”的名称征战2015年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为此,原青岛黄海制药足球俱乐部放弃了2015年中国足协杯和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的资格。

在2015年青岛市足协杯上,原青岛黄海制药足球俱乐部队员以恒星崇鼎队名义参赛,而以隋勇、王强、徐群、孙新铭等老队员组成的队伍则仍以黄海制药的名义出战 。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青岛第三俱乐部、德甲排名第一俱乐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