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夫德甲表情包】勒夫v吧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勒夫德甲表情包,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求德国国家队历任主教练!
最佳答案德国历任国家队教练一共有10位。
第一位:奥托·内尔茨(1926–1936)
第二位:塞普·赫尔贝格(1936–1942、1950–1964)
第三位:赫尔穆特·绍恩(1964–1978)
第四位:、尤普·德瓦尔(1978–1984)
第五位:、弗朗茨·贝肯鲍尔(1984–1990)
第六位:、贝尔蒂·福格茨(1990–1998)
第七位:、埃里茨·里贝克(1998–2000)
第八位:、鲁迪·沃勒尔(2000–2004)
第九位:、尤尔根·克林斯曼(2004–2006)
第十位:约阿希姆·勒夫(2006–至今)
面波技术
最佳答案一、绪言
1885年Rayleigh爵士第一次证明了面波的存在。与近地表地震有关的面波类型有两种,即瑞雷波和勒夫波。斯通利波是第三种类型的面波,但它只能在地下界面上观测到,在地表自由界面处是观测不到的。面波的简单数学推导已由Grant 和West在1965年给出。一般我们认为上面定义的这两种波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边界条件和距离以及观测系统下它们的水平分量可以相互转化。此问题已超出了这门课所涉及的范围,此处不做详细讨论。
实际上,面波振幅随着深度增加大致上呈指数衰减。这种振幅随深度增大而急剧衰减的性质正是它们被称之为面波的原因所在。在界面处它们的振幅随着传播距离的加大近似的以的关系衰减。
面波研究的下面两个结果表明,地球为层状且是非均匀的。
1)理论上,勒夫波的存在必须满足下列两条件之一:即必须是单调递增的或者在界面之上必须存在低速层。图2-3-1表示了一个发育较好的勒夫波在低速层中的传播的情况。该地震记录使用重锤作为震源,水平检波器作为接收装置。S波折射表明这个低速层仅有几英尺厚。勒夫波初至在记录的下半部分中最为显著。
图2-3-1 低速层中的勒夫面波
2)事实上,勒夫波和瑞雷波均能发生频散现象。因为波长大的波穿透深度深,而通常深层的较高,所以最大波长的波最先到达检波器。当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越大,则频散现象就越厉害。例如:图2-3-2 中的左半部分频散较右半部分频散要小,深入观察图的左半部分,我们发现面波中存在两个清晰的层位。偏移距1 m处记录时间为30 ms到偏移距为20 m处记录时间为230 ms的波至可以证明上层为一低速层,其相约为100 m/s。而偏移距1 m处记录时间约为100 ms到偏移距为25 m记录时间为150 ms的波至可以证明下层为一高速层,其相约为480 m/s。这两个波列在5~15 m偏移距的距离之间相互干涉,在此范围之外长波长的波率先到达。
图2-3-2 不同面波频散情况的对比图
要注意的是,这些相分别为直达波和折射S波的90%左右。有时这两种不同的面波波列会出现在记录上,每一种产生于不同的地层。图2-3-2的左半部分是说明此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根据先前的例子我们发现,通过研究地震记录上的面波和简单计算有时可以获得有用的地质信息。然而,面波通常被勘探地震学家认为是无用的噪声。但不管怎么说,土木工程师已经开始运用面波(尤其是瑞雷面波)来研究浅层地表的工程力学性质。利用面波谱分析法(Spectra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简写为SASW),通过正演模型或反演面波的方法,可以获得近地表物质的刚度系数剖面。运用这些频带较宽的瑞雷波,可得到不同深度上的结果。
通常科学文献中都普遍认为面波约为介质S波的0.92倍,但它忽略了与面波有很大联系的频散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泊松比为0.25的介质(典型的坚硬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和灰岩)0.92倍关系是成立的,但事实上这种层是不存在的;对于泊松比为0.0的介质,面波应为S波的0.874倍;而对于泊松比为0.5的介质,则应是0.955倍;对疏松物质,泊松比常介于0.40~0.49之间,一般假设瑞雷波为S波的0.94倍,这种假设误差小于1%。
尽管我们常常认为瑞雷波与P波不相关,但是别忘了P波是决定泊松比的诸多因素之一。只是,瑞雷波对泊松比的依赖性较小,因此对P波的依赖也较小。
面波的频率一般比体波要低,尤其在近地表研究中,由于体波的传播路径相对深层来说比较短,高频成分还没有被衰减掉。结果利用简单的低截频滤波器,就可以将面波从近地表的反射中消除。图2-3-2是一个极好的S波和面波的频率不同的例子。直达波和折射S波的主频在60Hz。浅层中的勒夫波的主频为40Hz以下,而穿透底下高速层的勒夫波的主频在25Hz以下。
像管风琴有许多振型一样,面波也有许多振型。然而,通常基振型是最为重要的。Rix et al(1990)通过实验证明,16Hz时测区质点位移的73%由基振型提供,而在50Hz时则有87%为基振型所提供。
二、面波类型
1.瑞雷面波
瑞雷波为垂直极化,其质点的运动轨迹在极化平面内为逆进椭圆。也就是说,在椭圆路径的顶部,质点位移的方向指向震源。对于一个离爆炸点数百米以外的观察者来说,几十磅药量的高能炸药所产生的瑞雷波,波的通过会让人产生一种“地滚动”的感觉,因此,瑞雷波常常被称为“地滚波”,实际上面波大都如此。
在大多数情况下,面波在地面的传播仅限于一个波长范围之内。在某一深度处瑞雷波的振幅为零。当大于这个深度时,质点将会产生较小的反方向运动,并且呈顺时针椭圆运动方向。振幅为零点所在的面被称为波节面,其深度大小取决于泊松比的大小,例如:泊松比为0.25时,波节面位于地表以下0.19倍波长处,而当泊松比为0.45时,波节面则位于地表以下0.15倍波长处(从Grant and West,1965,所呈现的图上计算得出)。
一般认为瑞雷波的运动主要是垂直方向,这是由于其与在野外工作时一般采用垂直检波器能够观测到的地滚波有关。然而水平运动分量也同样是存在的,它是在与炮点和检波点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的平面内来回振动,向外传播。在所有深度上的水平和垂直运动之比同样也取决于泊松比。例如,对于我们经常使用的地表或近地表的检波器来说,泊松比为0.25的介质,瑞雷波的垂直和水平振幅之比为1.25,而对于泊松比为0.45的介质,比值则为1.7。
前面两段中我们所给出的数字,是在假设介质为弹性半空间介质时得到的。而实际上,它们在均匀介质的厚度达到地震记录上最大波长的4~5 倍时仍可使用。当检波器的埋置具有一致性,并且调节这些检波器方向的装置工作是正常时,泊松比可直接由瑞雷波水平和垂直分量的相对振幅决定。表层不均匀和均匀层厚度较小的情况比较复杂,此处不做详细讨论。
在地震记录上,零偏移距处瑞雷波振幅亦并非为零。1904年,兰姆证明了在自由界面处体波的弯曲波前的绕射可以产生瑞雷波。结果导致在体波到达地表并在炮点上方一小块体积上开始绕射之前,瑞雷波是不能向外传播的。所以减小瑞雷波的一种方法就是增加震源的深度。同样,由于需要一个弯曲的初始波前面,因此在平面波波动方程的求解中,瑞雷波是不会出现的。
图2-3-3 瑞雷波的频散实例
在无限半空间均匀介质中,瑞雷波仅取决于介质的性质,此时无频散现象。当地下为层状介质或存在梯度时,这时瑞雷波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面波的频散就意味着地下为层状介质或存在梯度。
图2-3-3是频散瑞雷波在低速层中传播的一个例子,从图中也可看到直达波和纵波。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偏移距处瑞雷波的穿透深度随着波长的加大而加大。
先前我们已经注意到,查看地震记录可以发现一些有用的地质信息。图2-3-3中的地震记录右边三分之一的折射波初至受到干扰,并且这种干扰也影响了瑞雷波,在图中作为附加例子标明。虽然地滚波在地质性质剧烈变化地区附近将表现出明显的扰动,但是有时即使在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前提下,也会存在明显扰动,原因是地形变化引起的静校正有时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数据中这些扰动的重要性有时通过检查沿测线的地形测量数据可以得到确定。
图2-3-4是一个相对无频散瑞雷波的例子,波自炮点向外传播24m,记录时间从15ms开始到145ms结束。注意波传播过的介质是均匀的。
2.勒夫波
勒夫波犹如“通道波”,它仅在水平方向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勒夫波其本质是多样的,它源于表层为低速层时 S 波的全反射。没有低速层勒夫波便不能传播。图2-3-5 中右半部分地震记录采自于堪萨斯州,曼哈顿附近,穿过TuttleCreek水库的泄洪道,检波器置于刚因洪水冲刷而裸露出来的灰岩之上。灰岩层厚约2m,上覆有页岩与灰岩层序交替变化的厚层岩石。注意到整个记录都没有相干的勒夫面波链出现。图中左半部分地震记录采于堪萨斯州的劳伦斯附近一个具有相似厚度的页岩与灰岩交替变化层,检波器置于顶部的风化页岩之上。注意勒夫波中频散的走向。
图2-3-4 均匀介质中无频散实例
图2-3-5 低速层中的勒夫面波及其频散特性示意图
过去,勒夫波在很大程度上被天然地震学家用于测量地壳结构。现今,一些人已经尝试着将勒夫波用于横波(S波)勘探中的近地表静校正之中(Mari,1984;Song et al,1989)。Lee和McMechan(1992)曾利用勒夫波后向散射回波对近地表非均匀介质进行了成像。
勒夫波与瑞雷波相同在非零偏移距处振幅亦不为零。由于勒夫波来源于低速层底部的反射,所以从炮点到界面并最终被地表检波器所接收需要一段时间。勒夫波的这种特性或许可用来评价近地表地质状况,但据我们所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一般地,在地震记录的每个部分中都可看到勒夫波,这一事实可很好的证明地球是层状的,并且许多地方勒夫波都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由于勒夫波必须在层状介质中传播,并且有频散现象,所以可以根据这种性质来提取有关上覆层厚度、及层数的信息。最短波长的勒夫波与最低层中的S波成正比,而最大波长的勒夫波与最深层介质中的S波成正比。频散现象使得勒夫波振幅随距离的增大衰减稍加变快,约为。
三、频散曲线
瑞雷波勘探的直接成果是瑞雷波频散曲线,频散曲线的特征及其变化与地下条件,如各层的厚度,波速等密切相联系。此处给出这种变化的大致规律,并讨论影响瑞雷波频散现象的因素和几种常见异常曲线产生的原因。
1.层状介质中的频散曲线特征
对于无限半空间均匀介质,瑞雷波仅取决于介质的性质,此时无频散现象,瑞雷波随波长(或频率)的变化呈一条直线,如图2-3-6。
当地下为层状介质或存在梯度时,这时瑞雷波随波长(或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即存在频散现象。图2-3-7是瑞雷波在二层介质中传播时的频散曲线,图2-3-8是多层介质中的频散曲线。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曲线变化在“整体上”大致呈单调变化,即相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加,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但存在着“局部”的变化,往往这些局部变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层位信息。
图2-3-6 无限半空间均匀介质
图2-3-7 二层介质频散曲线
2.影响频散曲线的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瑞雷波勘探的直接成果为瑞雷波频散曲线,频散曲线质量的高低又影响着反演结果,所以在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影响频散曲线的因素。
通俗地说,频散曲线是从野外地震记录中面波信息的提取而得到的。所以,野外面波勘探中地震记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频散曲线质量的高低。对某一测区而言,v
R
与采集方式和参数无关,只同介质特性有关,它的频率特性同地球介质的不均匀性有关,数值上接近于剪切波。因此,一般而言,v
R
的变化范围是一定的,影响波长大小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波的频率成分。低频面波的传播特征反映了深层的信息,高频分量的特征则反映了浅层信息。这表明,频率成分是影响瑞雷波勘探的决定性因素,数据采集时应针对不同勘探目的层深度尽可能地选取不同激发方式和采集参数,以增强相应频段的面波能量。如果勘探深度很浅(如公路路面检测),则要求频率尽可能高(数百周左右),如果勘探深度较大(大于10 m),则要尽可能保留低频成分。在瞬态瑞雷波勘探中,影响面波频率成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2-3-8 多层介质频散曲线
(1)震源的激震频率
最好使用宽频带的脉冲震源,特别是在进行较深目的层勘探时,要求能激发出特别低频的能量。
(2)接收检波器的频响特性
在理想情况下,面波勘探用检波器的频响特性应有从零到数百甚至上千周的宽频特性,这是常用地震勘探检波器所达不到的,因此应开发适用于面波勘探的宽频检波器。
(3)记录系统的频率响应
目前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一般都有几周到几千周的频率响应特性,因此基本上能满足面波勘探要求,但在采集时应注意滤波档的选择。
(4)时间采样率的影响
根据采样定理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时间采样率愈高,满足假频定理的高频成分也就愈高,同时傅氏变换后频率域的频率分辨率也愈低,即时间域的Δt愈小,频率域的Δf愈大。我们已经讲过,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相的变化范围是固定的,且往往不会超过一个数量级,但面波的频率成分则从几周到数百周,在极浅层勘探中甚至达到千周。因此由(2.3.1)式可知,当f以等间隔Δf增加时,低频段不同f对应的λ
R
数值相差很大,而高频段不同f对应的λ
R
数值相差则很小,这就产生了通常瞬态瑞雷波勘探中λ
R
-v
R
曲线上频散点分布极不均匀的曲线特征:即高频段点很密,而低频段点特别稀少,十分不利于深层勘探的处理和解释。
这就要求数据采集时根据不同的勘探目的层确定时间采样率,对于浅层和极浅层勘探来说,宜采用较高的时间采样率,而对于较深目的层的勘探则应采用低采样率,以增加频散曲线上低频段的频点数提高深层勘探的分辨率。此外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FFT变换时增加点数,从而实现增加频散曲线上低频段f的频点数,或者专门进行细化处理。
除了上述与频率直接有关的因素对瞬态瑞雷波影响之外,以下因素对瞬态瑞雷波勘探也有较大的影响。
(5)空间采样率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反射地震勘探中,空间采样率不仅同横向分辨率有关,同时也与纵向分辨率有关。瑞雷波勘探中,频散效应反映的是两个接收点之间介质的平均效应,这表明,空间采样率越小对介质横向变化的特性刻画越仔细,即横向分辨率愈高;另一方面,空间采样定理要求满足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如果不满足上式,在波数域数据处理时就会出现空间假频;再者,即使我们不做波数域的数据处理,单从相移计算的可靠性来说,也要求满足Δx≤λ
R
,否则所求两道间的相移就不是同一频率面波之间的相位差,从而得出错误的频散曲线。这就说明,空间采样率对垂直分辨率有影响,因此在设计采集参数时这一点要特别引起注意,特别是对浅层目标进行探测时(如高速公路路面检测),勘探深度可能只有几十公分,而又较高,就容易出现不满足(2.3.2)式或Δx≤λ
R
的情况,这时Δx要根据下面的原则确定。根据半波长的经验依据以及空间采样定理(2.3.2)式或Δx≤λ
R
,则要求Δx满足Δx≤h或Δx≤2h,才能分辨h深(或厚度)的地层。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6)多道接收时道一致性的影响
根据瞬态瑞雷波勘探的原理,只有相邻道检波器接收的信号有较好的相关性时,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勘探效果,因此要求接收用检波器要有良好的振幅和相位一致性,否则,道间相关性差(包括幅度和相位)就会引起频散曲线计算上的误差,并引起解释上的错误。
(7)非勘探目标物体的影响
如场地周围的建筑及表土以下很浅处的障碍物(如墙壁基础)会产生反射面波,影响频散曲线的计算值。
上面的几个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多道面波记录中道与道之间相关性变差(包括幅度和相位),这种道间的不一致在计算频散曲线时会产生计算的错误。
3.几种异常曲线分析
1)图2-3-9所示频散曲线中,λ
R
等于常数或近似于常数的一段频散曲线,显然是一种异常情况。由λ
R
=v
R
/f得,,对于A段曲线来说,由于λ
R
等于常数,则f成为v
R
的线性函数,又因为:Δφ=,则对于A段频散曲线而言,Δφ对于所有的f都等于常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出现频散曲线中A段异常的原因是相移Δφ等于常数产生的,显然这是不正确的。
2)图2-3-10所示频散曲线中,随着频率降低v
R
值迅速减小,是一直受干扰极为严重的结果。它的特点是面波明显低于正常地层波速。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肯定是相移Δφ计算误差造成的,而Δφ计算的误差又是由面波受到严重干扰或两个检波器不一致造成的。
3)图2-3-11a、b中频散曲线中的斜直线段。图2-3-11a的频散曲线完全是一个斜直线段为主的曲线;而图2-3-11b则是由正常频散曲线和斜直线段同时出现构成的。下面我们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困。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函数关系描述斜线段: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这里,K、v
R0
为常数,又λ
R
=v
R
/f,则v
R
=v
R0
+K·
,
变换后得=v
R0
,又根据v
R
=得
图2-3-9 异常频散曲线段A
图2-3-10 异常频散曲线
图2-3-11 规则干扰产生的频散曲线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2.3.5)式表明:Δx与f成正比。根据傅立叶分析理论我们知道,如果信号f
2
(t)仅仅是f
1
(t)的延迟形式,那么在它们的互功率谱中,共同频率分量之间的相位差刚好与它们的频率成正比,而它们的幅度是一样的。由(2.3.5)式知,Δφ也与频率成正比,即产生斜直线段的两个记录是相同的非频散的。因为地震记录中直达波、折射波是非频散的,所以出现斜直线频散曲线的原因是直达波、折射波能量太强,因此要在数据采集时注意消除和削弱这种波。
其他一些方法对于提高频散曲线质量也是可用的,包括有f-K滤波(Al-Husseini et al.,1981),窄频带滤波(Mari,1984;Herrmann,1973),和p-ω法(McMechan and Yedlin,1981;Mokhtar et al.,1988)。
四、面波谱分析方法(SASW)
瑞雷波的使用最具发展前景的是利用面波谱分析法去进行工程地质场地评价(Stokoe et al.,1994)。此法已被运用在公路质量评价和土木工程中对地下几米深内物质刚度测量之中。通过使用不同的范围的波长,可以对不同深度的介质进行采样。
SASW法是从稳态瑞雷波法中演化而来,这种稳态瑞雷波使用一个给定频率的激振器作为震源,将单个垂直检波器自震源点逐步向外移动,最终被埋置在连续的同相位处。此时,地震波与检波器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如果已知频率和波长,便可得对应此频率的。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因为不同波长反映不同深度的性质,所以通过改变频率不断测量波长,来建立一条剖面,这是可能的。但此技术的缺点就是很耗时间。
利用扫描频率和多道接收的技术在1994年已经开始被使用。信号通过快速付氏变换到频率域,在频域中计算各种频率的相位差,旅行时间差通过下式给出: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对于各种频率而言,其中φ(f)是相位差,单位为弧度;f是频率,单位是赫兹;
当已知检波器间的距离d时,各种频率的瑞雷波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瑞雷波波长为: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对于各种频率,这些计算结果将被画成v-λ图。
通过与正演模型所得理论曲线的比较和匹配,并且经过一定的反演程序来提取出刚度参数模型。
五、多道面波分析技术(MASW)
多道面波分析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技术,Miller et al.和Xia et al.等已经成功地使用了此技术解决了一些生产实例。该技术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震源具有便携式,可重复使用的性质,并可产生有效能量为宽频带的(2~100Hz)瑞雷面波。
2)用来提取、分析一维瑞雷波频散曲线的处理程序具有稳定,灵活,好用和准确的特点。
3)利用广义线性迭代反演方法结合最少的假设求得的一维近地表横波剖面,具有算法稳定、灵活等特点(Tian G.et al.,1997 and Xia J.et al.,1999)。
4)构建了一个二维横波场。
5)其观测系统与CDP方法类似,为一次勘探中同时利用体波反射和面波信息提供了基础(Gang Tian et al.,2003)。
利用扫描震源(如可控震源)或脉冲震源(如重锤)来获取面波是很容易的。对于多道分析,原始不相关的数据是最合适的,因此,如果当频率和振幅能达到勘探目的需要时,使用扫描震源则更为可取。另一方面,脉冲震源数据需要被分解成扫描频率格式来显示频散地滚波的相和频率的关系。MASW方法基本的野外装置和采集程序与传统的反射波法勘探中的共中心点(CMP)测量是一致的,且在一些原则上具有相同性。MASW与传统的瑞雷波勘探在原理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只是在野外工作时采取不同的装置,以及室内处理采取不同的计算和解释方法。以下简单介绍一下MASW法中所使用的一些参数的选取原则。
1.近偏移距(Near offset)
好的地震波记录要求野外装置和采集参数适合于记录基振型瑞雷波,而不适合于其他类型的声波。由于近区场的影响,瑞雷波自震源向外传播某一距离后才可以被认为是水平旅行的平面波。
面波以平面形式传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它必须满足最小偏移距(x
1
)大于最大需求波长(λ
max
)的一半,即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以扫描频率格式显示的多道记录中,近区场效应使得低频处相位的连贯性较差,而且这种连贯性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如图2-3-12(b)。不同研究者给出不同x
1
和z
max
的比例关系。通常为人们所接受的是面波的穿透深度约等于波长(λ),而对于能计算出合理v
S
的最大勘探深度z
max
则认为是最大波长(λ
max
)的一半。因此,公式(2.3.10)应改为
图2-3-12 用可控源得到的不同质量的面波记录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可见,公式(2.3.11)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小偏移距的原则。
2.远偏移距(Far-offset)
随着各种声波在地下的传播,面波中的高频部分很快被衰减,如果最大偏移距太大,则面波能量中的高频部分将在频谱中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存在体波时,由于大偏移距处高频面波的衰减造成的体波干扰被称为远区场效应。此效应限制了最高频率处相的测量,当根据半波长原理确定初始层数量模型之后,对于特定相,频率的最大值(f
max
)成分通常显示出最顶层的图像。
公式(2.3.12)可以用于粗略估计最浅层的最小厚度,如果想发现更小的h
1
,则需要减小检波器排列或偏移距(减小偏移距x
1
或减小道间距dx)。为了避免产生空间假频,dx不能小于最短波长的一半。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v
Rmin
和λ
min
表示最小相和最小波长,与最大频率f
max
相对应,虽然最终反演的v
S
剖面可能具有比h
1
更浅层,但是通常认为对于这些层的v
S
值是不可靠的(Rix and Leih,1991)。
它们分别是:①连贯性较好;②近区场效应;③远区场效应。其中偏移距:①27m、②1.8m、③89m。
3.扫频记录(A swept-frequency record)
扫频记录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获得。在准备一条扫频记录时有三个参数需要考虑:最低记录频率f
1
、最高记录频率f
2
和频率—时间坐标的长度T或拉伸函数。而这些参数的选取又必须满足一定的原则。
最低频率f
1
决定着勘探的最大深度,即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v
R1
是频率f
1
所对应的相。
最低频率(f
1
)通常受到检波器固有频率和震源类型的限制,如果z
max
不能满足勘探深度的需要,则需要采用可产生丰富低频成分的震源或采用更低固有频率的检波器。
最高频率(f
2
)一般取地滚波视频率的几倍,但小于噪声分析所得频率的最佳值。
扫频记录的长度(T)必须足够长。近地表性质随深度变化剧烈时,较长的记录长度是必要的。而一般情况下,当f
1
和f
2
选择适当时,10s长的记录便可达到处理需要。
4.拉伸函数(Stretch function)
利用重锤或落重方式获得的脉冲记录r(t)可以通过拉伸函数s(t)与r(t)的卷积运算转化成扫频记录r
s
(t),即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其中:“*”代表褶积运算。拉伸函数是一个正弦函数,它是时间的函数。s(t)通常选用与可控源勘探相似的线性扫描函数: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f
1
,f
2
和T分别表示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s(t)的长度。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参数通过一些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是可以得到合理选取的。
5.频散曲线(Dispersion curve)
对于获得精确的v
S
剖面而言,得到频散曲线是最关键的一步。频散曲线被画在相—频率坐标系中(图2-3-13),两者的关系通过计算扫频记录上各频率成分线性范围内的相来建立。频散曲线的精度可以通过分析和去除面波数据中的噪声来得以提高。从面波地震记录中利用多道一致性可很好的分离出每种频率成分,脉冲数据则变换到频率域进行计算,进而得到频散曲线。
图2-3-13 堪萨斯某水坝面波记录的频散曲线
6.反演(Inversion)
利用迭代法反演v
S
曲线(图2 3 14)需要知道频散曲线数据、泊松比及密度。广义最小二乘法使得反演方法可以自动进行,在整个反演过程中,泊松比、密度、层数和 P波可以是常数,只有 S 波是变量,进行迭代。在迭代法反演中,初始模型作为反演的起始点需要被具体化,它由 S 波、P波、密度和层数构成。在这四个参数中,横波对迭代法中收敛性影响最大,已经有几种方法可以确保初始v
S
剖面计算后收敛的可靠性和精确性。v
S
剖面中,必须详细说明在某一频率时横波(v
S
)与相(v
R
)的关系(v
S
=1.09v
R
),此频率所对应的深度与波长的关系为
图2-3-14 迭代反演v
S
曲线
图2-3-15 系数 a随频率变化情况
环境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a是随频率改变仅有很微小变化的系数,它基于图2-3-15这种广义模型。
将反演得到的不同距离上的一系列一维v
S
曲线值,利用绘图程序(例如Surfer等),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的v
S
剖面。图2 3 16为笔者在堪萨斯大学水坝上所获得的一条反演横波剖面。
图2-3-16 某水坝上所得到的横波剖面
克洛泽的经历
最佳答案有些人注定是为世界杯而生的,比如1982年的罗西,比如1990年的斯基拉奇,还有今天怒吼的克洛泽。
为了这位波兰血统的射手,勒夫已经扛住了太多的压力。在俱乐部,无论是克洛泽,还是他的波兰老乡波多尔斯基,两人的表现都乏善可陈。尤其是对比起状态回勇的库兰伊,波兰射手的表现无疑缺乏说服力。很多德国足球名宿都对此十分不解,对勒夫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但勒夫顶住了,并坚持在世界杯的首场比赛中派克洛泽为首发。
这种坚持收到了巨大的回报,克洛泽用一个进球和一次助攻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打进德国队的第二球后,他飞身滑行后怒吼,似乎在发泄着什么。
凭借这个进球,克洛泽已经在三届世界杯上打进了11个球。按照这种势头下去,他很有可能打破罗纳尔多创造的15球的个人世界杯总进球纪录,他已经追平了克林斯曼的11球纪录。
说起来,克洛泽是幸运的,他个人的首届世界杯是在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当时青黄不接的德国队中,克洛泽突然冒了出来,然后在德国队8球大胜沙特的比赛中上演了头球帽子戏法,这样,他当时打进5球,成为银靴奖得主;在2006年,德国作为东道主又打进了四强,克洛泽又打进5球。
从技术层面来说,克洛泽只能算一个一流选手,比起超级射手来还有很大的距离。头球算是他的优点,但这种能力还不如维埃里;在禁区内把握机会,范尼、亨利等要比他强得多;比身体,阿德里亚诺等南美天才是无法对比的;带球突破,那比他强的人就海了去了……但就是这样一位可以说天赋并不突出、甚至平平的选手,他凭什么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首先,克洛泽是幸运的,他选择了德国队这样一支老牌强队,保证了自己能及时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上,并能打上更多的场次,得到更多高水平队友的支持。在前两届世界杯上,德国队都打满了7场比赛。这一点就把很多超级前锋淘汰下去了。本届世界杯,大胜澳大利亚之后,德国队基本确定可以打4场比赛,这给克洛泽的破纪录创造了天赐良机。如果他选择了自己出生的波兰,他显然是无法创造今天的辉煌的。
更重要的是克洛泽永不放弃的态度。早在一年前,尽管自己处于事业生涯的低潮期,他永远也没有放弃在世界杯上破门的决心。他早就说了:“如果我能在明年夏天再进6个球,那么我将不仅成为德国队史上的世界杯头号射手,还将成为这项赛事的历史第一人,这就是我的目标。”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在俱乐部比赛中截然不同的克洛泽,他今天的进球就算是自己拼出来的,拉姆的传球严格来说并不算太好的机会,但正因此导致了澳大利亚人的松懈,结果克洛泽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又坚实地迈出了一步。其实在这场比赛中,克洛泽还获得了四五次绝佳的机会,虽然没有把握住,起码对待每次机会他都会努力去争取。甚至到了本方的禁区,他也丝毫不敢懈怠,积极防守,这种态度显然更吸引严谨的勒夫,比起桀骜的库兰伊来说,主教练的选择也就不难判断了。
一点点天赋,一部分运气,再加上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或许就是克洛泽成功的秘诀吧。(小新)
米歇尔·巴勒夫的美国创伤小说的实质 英文怎么说
最佳答案米歇尔·巴勒夫的美国创伤小说的实质
The essence of Michel Balev's American trauma Novels
米歇尔·巴勒夫的美国创伤小说的实质
The essence of Michel Balev's American trauma Novels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勒夫德甲表情包】勒夫v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66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