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曾经有一部电影是用纪录片的形式假想二战时德国遭到核袭击的情形,因其过于真实而被禁播。有人知道名字吗最佳答案一颗核弹 • 半桶戒指——科幻纪录片《战争游戏》原片名:...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老兵替补纪录片,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曾经有一部电影是用纪录片的形式假想二战时德国遭到核袭击的情形,因其过于真实而被禁播。有人知道名字吗

曾经有一部电影是用纪录片的形式假想二战时德国遭到核袭击的情形,因其过于真实而被禁播。有人知道名字吗

最佳答案一颗核弹 • 半桶戒指

——科幻纪录片《战争游戏》

原片名:The War Games

中文片名:战争游戏

编剧/导演/制片:彼得·沃金斯(Peter Watkins)

出品:英国1965

[内容梗概] 1964年,在中苏援助下的北越军队大举攻入南越,苏军跨过柏林墙占领西柏林,东西方两大阵营顿时剑拔弩张,核战一触即发。英国政府一边积极备战,一边教导人们怎样应付核打击,无奈普通人既无恰当科学防范知识,对他们而言最简陋的防核设施也似乎太贵。然后核战就爆发了:一颗战术热核弹降落伦敦附近的肯特郡,百万人立即幸福地化为灰烬,活着的人们开始了漫长的人间炼狱。

当然是六零年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

二战后,英国政府有过三次公然干预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的事件,一次是1954/55年关于氢弹的报道,一次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还有一次,就是1965年关于彼得·沃金斯的这部电影《战争游戏》。该片本受BBC电视台委托而作,原是为纪念广岛长崎原子弹悲剧二十周年,摄制完成后,却因为其过于真实强大的冲击力、感染力和对英国完全无用的核政策的全面否定,而被政府视为核裁军运动的宣传品,从而干预BBC,先是要求大规模删减,最后干脆下了软禁令,导致该片被一向以开明公正而闻名的BBC禁播达二十年之久。1985本片终于露面BBC,人们在它残酷显示的人性泯灭面前依然惊得无以复加。四十年后该片DVD问世,虽然沧海桑田的变迁,柏林墙已不复存在,核大战也已被新的“反恐战争”代替,然而观众依然能在强烈的震撼中感受着导演彼得·沃金斯传达的人道讯息。沃金斯当年辗转把该片发行到剧场,竟获得1967年度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殊荣,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反战人士们免费从大银幕上看到《战争游戏》的时候是何等惊惧悲怆(而幸福)。今天,这部独一无二的电影仍然到处受到极高的推崇,看过它的人依然说它“非常令人不安”。

编剧-导演-制片人彼得·沃金斯出道即受法国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并深深着迷于纪录片形式。1960年代轻便型摄影机问世,导致很多国家同时兴起纪实电影运动,沃金斯这时已开始把纪录电影的种种手法运用到虚构片的拍摄中,曾制作了反映英国1746年战争的《Culloden》,该片不但以战争发生地点的普通人出演当年战争中交战双方普通的士兵,更出现摄影师去到1746年的战场对参战士兵作现场采访的场面,并处处有意让人联想起美军在越南的情景。到《战争游戏》,沃金斯的虚构纪录片技巧已至炉火纯青:爆炸中手持机拍摄的剧烈晃动、现场粗粝的录音效果、来不及聚焦的急速推拉镜头、军警不让拍摄时镜头的偷偷摸摸、甚至剪接时故意作出胶片不足拍摄突然中断的样子等,加上深入伦敦东区平民阶层的真实采访,和对大量二战史料的深入研究,使得《战争游戏》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感与权威性。难怪英国政府吓得了得,担心出现广播剧《世界大战》引起的那种恐慌骚乱倒是其次,害怕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动摇政府恐怕才是导致本片被禁的真正原因。

“科幻”跟“纪录片”,一个是“幻想”一个是“现实”,按常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然而在这部只有四十六分钟的黑白电影中,两者完美而悲剧性地结合在一起,构筑出一幅幅完整的细节来展示一旦核战爆发的种种直接后果,把尚未发生的事情预言般地照实纪录了下来。从技术数据上说,《战争游戏》比你能想象的最硬的科幻还硬。

其实《战争游戏》不过呈现了普通人在一场战争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情景,而核战争不过是将一切放大一万倍而已:全国大疏散激化起的种族矛盾;食物配给券造成的混乱;买不起足够沙袋的老妇人焦虑的目光;碳-14放射性宣传手册的徒劳。终于第一颗原子弹当空爆炸,一瞬间三十倍于太阳的强光,从四十英里外将世界映照得黑白底片般体无完肤,田野中不更事的儿童捂着突然不复存在的眼睛对天呼号。然后才是冲击波,一对夫妇躲在墙角的桌子底下经受地动山摇。然后六十个英国城市中弹;还有偏离目标航线半路掉到别处的核弹头。接下来才是两平方公里的烈火,时速100英里的火焰风暴造成强烈低气压,救火的人们被卷进火焰,一个接一个被吸进去,葬身800度的烈火,那侥幸逃过来的,又在窒息中如疾风中的麦浪般一茬茬晕死下去,天地昏乱中镜头不停翻动,仿佛火焰的风暴随时会卷走摄影机,仿佛摄影师被飞来的砖头瓦砾击中倒下。接着背后的汽车油箱炸开来,一整个家庭在里面黑乎乎地燃烧。几天后,由于伤病数量过大而医药严重不足,警察不得不一批批射杀那些蠕动着的伤员和病人、射杀所有身体烧灼超过三度的尚还活着的人们。一个警察欲开枪又迟疑,先偷眼看看地上人的表情仿佛求得宽恕、再用手扶正将死者的头颅小心摆好一个恰当的射击角度……那警察弯腰屈膝的谦卑、那迟疑中的一声闷响,可是世上最为令人心碎的行刑?失魂落魄的牧师跪下为几个行将被处决的哄抢食物者祷告,而他们又何曾不有无上的尊严,但愿他们的死,真的能为活着的人们带来永远的和平安宁……一个惊魂未消的社区负责人瞪着无比大的眼睛对镜头说,德累斯顿轰炸之后,德国人靠戒指上的铭刻来辨识死者身份,我们这里也作了同样的工作……他手指向下,镜头跟过去,是街边上攒在一起的半桶戒指。那些化为乌有的人们,真的留下了什么的爱的誓言,给那些同样化为乌有的亲人,等待有朝一日乌有的认领?

为了减弱电影的冲击力、舒缓观众的紧张、让他们不要误以为真,沃金斯不得不在电影的画外音解说中不断穿插虚拟语气的句子,把观众从恐怖中暂时解救出来:“如果真的核打击来临,这就是将会发生的情况”“这就是核战争的面貌”“这就是核战争”“很可能,就是这样”。而更大的恐怖在于,那些骇人听闻的惨烈,不是虚拟语气中的即将和可能,而是一切已然发生,只是换了个时间,换了个地点,换了个理由。事实上很多场面的布景、画面构图、人物化妆造型等都直接来自德累斯顿、达姆斯达特、汉堡等大城市的二战轰炸记录和广岛长崎被炸之后的图片。片末,当镜头游移在那些身体尚存而精神已完全被摧毁的孩子们的脸上,沃金斯一个字、一个字地宣读:在这个星球每个男人、每个女人、每个孩子的头上,都悬着二十吨的烈性炸药,而这个数字还在稳步增长,我们就看到彼得·沃金斯向观众发射出致命的最后一枪,那决定性的子弹正中观众的眉心,伴随字幕滚动的《平安夜》歌声,竟突然有了撕心裂肺的含义:神在哪里、爱在哪里、和平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如果你不信神,我们或者这么问吧:当一场核轰炸降临之际,你打算花多少钱来购买防辐射的沙包、构筑你家的地下掩体呢?

沃金斯在此片中,不单演示了战争的残酷,更不断插进有真实来源的政客、教主、科学家的种种言词,并引述政府档案文件的说法,使得核战略威慑理论显示出自我欺骗的幼稚与无力,更显示出政府欺骗普通庶民百姓的可憎面目。那些完备的、厚厚的各种官样文书、应对措施、反击计划、第二轮反击……不过都是帝王将相和他们的官僚政客们在弄权间隙的悠闲中把玩的文字游戏,而电影却将特写镜头对准普通人,对准肯特郡和伦敦的平民,没有什么伟人牛人的雄韬伟略,没有全景式的抒情议论,没有什么“国家”“民族”“正义”这些抽象的美丽,而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生命,一个一个受难的肉体和灵魂。那些抽象的东西全部消失了,只剩下没有蘑菇云的核战争。我是说,<<没有蘑菇云可供欣赏。《战争游戏》是谁的游戏?

1985年当《战争游戏》终于浮出水面,在BBC与之同映的,还有另外一部近两小时的彩色虚构故事片《Threads》, 类似的大悲剧内容,更戏剧化的人物命运处理,更全面细致的灾难描写,在1985年同样有震人心魄的效果,不过冲击力已不如当年的《战争游戏》那强大的黑白视觉语言了。

核时代还没有完全过去,它留给我们几代人的创伤依然还在上演着人间悲剧。在中国,在你居住的城市,或许今天还能找到一两个没有变成地下商城的废弃防空洞吧?还有那些建在山沟里的工厂和一代人的青春。在我们为超女流泪的间隙,在下一个什么危机到来之前,就让我们权且感谢父母或者祖父母那一辈的全世界的领袖精英们吧,至少没有哪个愚蠢的傻帽首先摁下自己的核按钮

德国二战后备役老兵

最佳答案二战前期顺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德军发动的战术理念是将装甲部队单独编队使用,空中的战机和地面坦克协同作战,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进攻方式,充分运用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方的主力部队进行切割,包围。这种战术由古德里安发明,名为“闪击战术”也称为“闪电战”。

一开始由于整个欧洲的陆军对这种战术并不熟悉,他们还停留在一战时候的战术理念当中,他们以为通过一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德军打升级版的堑壕战就可以把德国拖死。结果法国、波兰,还有北非的英军面对这样的全新战术毫无招架之力,完全被打懵了。

再到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时,德军不宣而战,偷袭了苏联的机场,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面对强大的闪电战,苏军更是难以招架。

而后来随着欧洲这些国家慢慢熟悉了德军的战术风格,并且在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希特勒屡出昏招,尤其是在几乎兵临城下的时候没有选择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而是选择了分兵去进攻基辅,错过了在冬季之前占领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苏联百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成为了苏军最大的帮手,也成为了德军最大的敌人,在严寒的天气下德军准备不足,枪械拉不开栓,坦克的履带也冻的走不了路。另外,德军孤军深入,且在后期陷入多线作战,战线拉得过长后勤补给跟不上,许多德军士兵连冬天的棉衣都等不来,坦克连油供应不上。

而苏军主场作战,且有美国源源不断的援助来进行输血,最后活活把德军给耗死了,其实在东线战场上德军哪怕是在被动转入防守的阶段面对苏军仍然可以用更少的代价换取更多的战损比。

苏军每攻下一个要塞都要付出比德军伤亡更惨重的代价,但是苏军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且有美国输血,战略物资和装备源源不断,而德军补给完全跟不上了,跟苏军换兵也换不起了。并且西线盟军从诺曼底登陆,也就加快了德军灭亡的时间。

二战德军老兵回忆录,一本关于诺曼底登陆的书,好像叫做46号堡垒 我也忘了 是关于MG轻机枪的

最佳答案《62号哨所--回忆1944年6月6日的奥马哈海滩》

海恩·塞弗罗,一个普通的德国国防军下士,一个来自南德的农民家庭的儿子,就是这样一个20岁的年轻士兵,打出了人类有记载历史以来最疯狂的战绩。

    “奥哈马之兽”:1944年6月6日早上6点30分,法国,诺曼底-奥马哈海滩阵地。

    D-day的行动已经有海军率先打响,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巡洋舰和各类舰艇,以及轰炸机和战斗机对小胡子的大西洋防线进行了近3个小

时的火力覆盖后,盟军的先头部队就直接冲向了法国的海滩。

    奥马哈海滩哈海滩全长6.4公里,海岸多为30几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难攻。这里的登陆作战任务由美军第九军承担。盟军由于情报有误,认为这

里的德军守备部队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还多是苏联战俘所组成的海防师,没有装甲车辆,战斗力很差。而实际上隆美尔在3月将德军精锐的德国国防军

352步兵师全部调往诺曼底,而352师的一个主力团就驻守在奥马哈滩头。可惜直到登陆部队出发后盟军情报机关才找到352师的下落,为时已晚。我们的主人公塞弗罗就来自这个师。

    登陆当天天气状况极端恶劣,盟军在登陆前就因风浪过大损失了10艘登陆艇和300余名官兵。在登陆艇上的官兵多为晕船和湿冷所苦,还没到达作战地点就基本精疲力尽了。登陆作战开始后也非常不顺,海滩西段预备的32辆水陆坦克中有27辆刚一下海就因风浪过大而沉没,幸存的5辆坦克中还有2辆很快被德军炮火炸毁。由于潮汐影响和秩序混乱,登陆的美军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点,大批士兵挤在滩头任凭德军炮火攻击。

当海水刚刚漫过盟军士兵膝盖的时候,塞弗罗的上司下令开火。塞弗罗用MG42机枪不停地向大批挺进的美国士兵发射子弹,在长达9个小时中几乎没有一刻停止过,唯一的间隙就是更换备用的枪管,杀红了眼的机枪组已经忘记了枪管的寿命。

    他的机关枪枪管最后变得通红烫手,不堪使用,他不得不另换机枪,当换下的火红枪管扔到一旁时,碉堡旁边的干草立即被巨热引燃。在那场战斗

中,塞弗罗杀红了眼,美国士兵像潮水一样涌向塞弗罗所在的碉堡,又像潮水一样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整片海水和沙滩。

     9个小时里他用光了哨所里所有库存的12000发子弹,海水被尸体的鲜血染红了。机枪子弹用完了以后,他又用自己的毛瑟步枪继续射击打400发子

弹,当步枪子弹打完后他只能掏出自己自卫用的P38手枪继续射击“因为敌军的数量实在太多了”。他回忆时说:“我几乎消灭了一个团的登陆部队,

周围的海水都染红了,我能听见美军指挥官在喇叭里面歇斯底里的喊叫。我看见当机枪子弹打在海滩上水花四溅,当这些小喷泉接近那些美国兵的时候

,他们开始倒下,很快,第一具尸体开始漂浮在涨潮的海浪上,不久,所有的美国兵趴下开始射击。”

塞弗罗回忆称,一名年轻的美国大兵在海上逃过了火线的射击,并冲上了奥马哈海滩。塞弗罗看到后,立即举枪朝他瞄准,子弹击中了这名美兵的

前额,将他的头盔都打得飞转起来,这名美兵的脑袋立即开花,倒在了被血染红的沙滩上。塞弗罗至今仍然记得那名美兵死亡前扭曲痛苦的表情,他回

忆说:“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我正在杀人。直到如今,我仍经常梦到那名美国士兵,每当我想起他时,我就感到如此心痛和愧疚。”

    海滩上满是血水和海水,大口径火炮将滩头的美军成片的炸翻,MG42极高的射速就如同电锯一样锯翻一片又一片的美军,美军三五成群的蜷缩在滩

头上,所有坦克全部被德军埋设的磁性水雷和海防炮连船一起击沉。

战斗持续到9个小时后,美国海军为奥马哈海滩带来了转机。由于海滩登陆部队长时间没有任何联络传来,海军指挥官意识到奥马哈海滩上的形势

可能已经极为严峻,于是17艘驱逐舰不顾触雷、搁浅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险,前进至距海滩仅730米处,在近距离为登陆美军进行火力支援。而美

军的敢死队此时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结果发现所谓155mm海岸炮居然是电线杆伪装的。没了后顾之忧的海军肆无忌惮地向德军据点倾泻炮弹,先前被堵

在海滩上的美军也在精锐部队第一师的带领下开始冲锋。中午时分登陆部队第二梯队提前登陆。而在空军的指引下,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也开始

对岸射击,德军的防御至此基本崩溃。

   

    天黑时美军正式登陆成功,第五军军部上岸并开设了指挥所。军长罗杰少将上陆后立刻发电报给布莱德利:“感谢上帝缔造了美国海军。”

   二战历史学家赫尔穆特·康拉德相信,塞弗罗可能在当天造成了美军约3000-4200人的伤亡。不过,塞弗罗认为数字没那么大,但他承认,“很明显

,很可能超过2000人,但我并不知道我打死了多少人,这很可怕,想象一下都会让我作呕。”

盟军登陆成功后,塞弗罗藏身的碉堡被一枚盟军手榴弹击中,他的指挥官被炸死。塞弗罗成了美军的俘虏,并于5天后被押往美国,他在美国人的

监狱中当了3年战俘,在战俘生涯中,他闭口不提诺曼底时的作为。1959年,塞弗罗的故事才开始被美国人所知,美国人送了他一个“奥马哈海滩之兽

”的绰号。塞弗罗对自己的那段经历太过羞愧,多少年来,他甚至从来不敢对自己的4个孩子讲述当年诺曼底战场上发生的故事。

    获得自由后的塞弗罗曾多次试图与在诺曼底战场上幸存的二战老兵取得联系,请求他们的宽恕。最后,他找到了戴维·西尔瓦--一个在奥马哈海滩

上受了三次伤的美国幸存老兵。当上世纪60年代这两个曾经是生死对头的男人在德国会面时,他们互相拥抱了足足5分钟。

2000年,塞弗罗撰写了一本名为《62号哨所--回忆1944年6月6日的奥马哈海滩》的回忆录,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忏悔。2007年,83岁高龄的塞弗

罗在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称,他并不热衷于战争,他时时刻刻都在受到良心谴责,“我确实不是因为有杀人的欲望而杀人的,而只是想活下去。我知道

,只要他们有一个人活下来,那么他就会向我射击。我从不想卷入战争,也从不想呆在法国,更不想呆在碉堡里用机枪射击”。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国老兵纪录片完整版!德甲老兵替补纪录片》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