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下半年5款德系新车来袭,主推电动化后能否翻身?最佳答案1983年4月,第一辆大众桑塔纳在上海工厂下线,来年10月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86年3月,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有限公...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新技术,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下半年5款德系新车来袭,主推电动化后能否翻身?

下半年5款德系新车来袭,主推电动化后能否翻身?

最佳答案1983年4月,第一辆大众桑塔纳在上海工厂下线,来年10月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86年3月,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宝马集团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99年,奥迪与一汽合作生产奥迪A6车型,那一年奥迪在中国就销售了6911辆汽车。

多年耕耘,以大众、奔驰、宝马和奥迪四大品牌组成的“德系帝国”,在中国车市,乃至全球市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伴随着电气化进程的推进,“德系汽车帝国”的号召力逐年下降,很多消费者甚至都不再考虑它们。其实,大众奔驰它们又何尝不明白这背后的原因,只是船大难掉头,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据我们所了解,今年下半年就有5款德系新车即将亮相或上市,这其中就包含了3款电动车。下面,咱们就看看这5款新车都有哪些特点?

车型一:奥迪A6 e-tron

奥迪A6 e-tron诞生于全新的PPE平台,该平台类似于大众的MLB平台,将支持800V电压/350kW快充等技术。

此前,网络上也公布了奥迪A6 e-tron的路试谍照,新车整体结构与现款A6有一定类似,但不同的是新车在细节上做了一些修改,比如全新的分体式大灯,又比如紧凑的车尾和溜背式的车顶,整体看起来比较运动。

关于动力,据海外媒体透露,全新奥迪A6 e-tron将会使用前后双电机组成的四驱电动系统,电机总功率为350kW,总扭矩达到了800N·m。至于续航,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奥迪A6 e-tron将搭载100kWh电池包,最大续航里程可达700公里。

车型二:大众ID.7 VIZZION

大众ID.7 VIZZION诞生于MEB平台,是大众全新推出的一款中型纯电轿车,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电动版帕萨特”。

ID.7 VIZZION设计简洁,全身上下没有多余的线条,看起来十分干净、整洁,而流畅的C柱线条和略微倾斜的车顶,也为整车塑造了不错的视觉效果;ID.7 VIZZION车内用了革命性的中控台悬浮式多媒体屏幕,这也是它不同于传统大众油车的一处高光点。

大众ID.7 VIZZION采用了两个电动机,最高输出功率可达225kW,0-100km/h加速时间仅需5秒。此外,大众ID.7 VIZZION的电池组容量将会有两种选择,分别为77kWh和111kWh,续航里程分别可达590km和800km。

车型三:宝马i5

今年5月,宝马就在社交媒体上预告了全新宝马i5轿车,新车并没有如同4系、iX那样使用夸张的“猪鼻子”,以及类似于7系的“眯眯眼”,而是相对能让人接受的传统设计。

不过,新车的内饰与iX一样,用了双联屏设计,且可靠消息称,全新i5车内将使用宝马iDrive 8车机系统,无论是智能交互,又或者是功能丰富度对比7代系统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关于动力系统,全新i5将提供两种选择,一是和宝马i4 eDrive40相同的后置单电机系统,最大功率250kW,峰值扭矩430N·m,0-100km/h加速时间为5.7s;二是一套总功率为400kW,总扭矩为795N·m的双电机系统,0-100km/h加速时间为3.9秒。更重要的是,宝马i5将搭载可媲美奔驰魔毯和比亚迪云辇的垂直动态管理系统,以及L3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

车型四:全新一代宝马2系

全新一代宝马2系,其实是华晨宝马为弥补1系停产后的空白,因为此前宝马中国明确表示,7月份后1系将不再生产。但是,总会有人想要入门级宝马车型,所以2系就成了接棒车型。

不同于宝马1系的是,2系虽然也很小,但它的动力系统可不含糊,起步则是2.0T,甚至还有3.0T版本。当然了,国产后的宝马2系,很有可能将宝马1系未用完的三缸发动机传承下去,但这样无异于是自寻死路。

车型五:奔驰CLE

奔驰CLE诞生于奔驰MRA后驱平台,是奔驰用来取代E Coupe的车型,此前该车也正式曝光了路试谍照图。

可以看到,除了部分细节设计外,CLE还是延续了CLA的风格,扁平化化处理的星徽前中网搭配倒三角LED大灯组,十分犀利。而除了如图所示的硬顶轿跑版本之外,全新CLE还提供有软顶敞篷版车型以供消费者选择。

关于动力方面,全新CLE将全系配备2.0T+48V轻混系统,与之搭配的是奔驰自研的9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并提供有后轮转向技术。此外,全新CLE还将推出2.0T插混版本车型,也就是功率超过500马力的梅赛德斯-AMG CLE 63 e 4MATIC+车型。

总的来说,今年下半年将推出的5款德系车中,除了宝马2系外,其余的都颇有看点,特别是宝马i5、ID.7 VIZZION等纯电产品,相信入市后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当然了,这仅仅是通过产品力作出的初步判断,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看定价如何?所以,德系车的“帝国”荣耀能否在中国市场继续延续,就看四大品牌的头脑有没发昏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出行局,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未来黑科技徐俊峰:前装HUD将成为车企争夺又一战场

最佳答案我们常常能在科幻电影上看到,驾驶员通过挡风玻璃就能查看路况、阅读资讯。实际上,这种HUD技术的使用不仅给 汽车 驾驶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还增强了 汽车 的趣味性和 科技 感。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发展,HUD正在成为智能化和 科技 感的化身,受到各大车企重视,成为车企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Futurus的AR HUD)

事实上,从最初配置在宝马高端车上开始,HUD 在 汽车 上的应用发展已经历经十余年,国内许多车企开始进入相关领域,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业内对HUD的研究正在成为新的方向,HUD不再是高端车型的标志,越来越多的中低端车型也开始运用HUD技术。 GVR报告预测平视显示器(HUD)市场到2025年将达到135亿美元。另外,其预计亚太地区HUD市场的收入将会超过北美。

据了解,车载HUD行业内主要参与者包括德国大陆集团、日本电装、伟世通、博世等行业巨头。当然,其中也不乏创业者。近期,亿欧 汽车 对一家已经完成Pre-B轮融资的企业未来黑 科技 创始人徐俊峰进行了专访。

谈起进入HUD市场的原由,徐俊峰向亿欧 汽车 讲述,他个人特别喜欢研究光学技术,最终由于一些机缘巧合发现了光学在 汽车 上的用处。

回忆起刚刚创业时的场景,徐俊峰谈到,彼时他还想做双目AR项目,当时,他既没有产品Demo,也没有组建起团队。 通过朋友介绍,徐俊峰与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相识。聊过一次,李竹就决定投他。但这对于双目AR项目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于是,徐俊峰决定转变方向。

在一次与师弟的聊天中,徐俊峰受到了启发——“既然错过了移动互联网,你可以赶一赶车联网,如果能做全车窗HUD就厉害了”。 后来,又有很多人找到徐俊峰,希望他能够开发前装HUD,于是徐俊峰主动去找主机厂研究院院长交流,发现车厂确实对于HUD有一定的需求。对比之下,他还阅读了一些行业报告,发现行业研究报告对于HUD的研究也很浅显,没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徐俊峰自己认为, 汽车 智能网联化可能是HUD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因为开车时看智能中控(或者智能手机)非常危险。

直至一天,他终于在无意中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一天,我从四环去中关村,借了一个朋友的奥迪车,路上有点堵车,我想打开手机重新规划路线,但是前方车辆突然急刹车,两辆车差点相撞,我被吓了一跳。这件事让我更加肯定了HUD这件事可以做。”徐俊峰向亿欧 汽车 讲述了为什么创业做HUD的经历。

据亿欧 汽车 了解,HUD按照产品属性来分主要分为前装、后装两大类。前装产品是在 汽车 出厂前置入,需要同车厂达成合作;后装产品一般尺寸较小,消费者可自行购买安装。

在采访过程中,徐俊峰介绍,按照显示屏不同,HUD又可分为C-HUD(CombinerHUD组合型)和W-HUD(WindshieldHUD挡风玻璃HUD): C-HUD显示屏为放置于仪表上方的一块透明树脂镜片,一般会根据成像条件对这块玻璃进行镀膜处理,成像光路不经过挡风玻璃,所以设计相对容易,C-HUD是标准部件,研发成本只要一次性投入即能够很快实现量产,获得收益;W-HUD则是直接使用 汽车 的挡风玻璃为显示设备,显示效果呈现出一体化,但由于挡风玻璃一般为曲面玻璃,因此W-HUD需要根据挡风玻璃的尺寸和曲率去适配高精度自由曲面反射镜,设计难度高,生产工艺复杂,设计不好容易导致畸变、眩晕和画面的不稳定。

徐俊峰用哈哈镜原理向亿欧 汽车 解释了W-HUD的研发难度,由于 汽车 挡风玻璃表面属于自由曲面,所以会导致成像画面变形,另外由于人眼位置的移动会带来的显示图像转动、变形、晃动等问题,最直观的就是导致驾驶员产生眩晕感。 这就需要HUD通过自身的自由曲面来补偿挡风玻璃进行以尽可能抵消上述问题。但其中也存在一定难度,自由曲面镜需要相当强的光学仿真和数学优化能力支撑,进行单独设计、加工。值得注意的是,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自己能够看清整个显示图像,但每个人的身高不同,在行驶过程中头部也会发生偏移,如何确保用户在小幅度移动头部的情况下也能看清前方的整个投影屏幕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在研发过程中,企业还要兼顾车企对于安装体积的要求,而屏幕越大,则代表难度相应加大,这要求既要保持一定的功率与能耗之间的矛盾,又要通过合理利用光线解决成像问题,同时还要保证长时间工作下能够及时散热,即以更低功耗实现同等亮度需求,这对于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研发难度较大,导致W-HUD研发成本较高,不利于被广泛应用。 徐俊峰透露,目前未来黑 科技 在前装产品的功率可降至1~2W,低于行业一般水平。

一般而言,前装HUD的难点在于产品从车辆开发阶段便需要定制,技术壁垒和投入费用较高。 所以,很多初创型HUD公司不得不走上了从后装市场切入的道路,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未来黑 科技 当然也未能免俗。

在采访过程中,徐俊峰坦言, 虽然C-HUD能够快速实现量产,但目前并不是刚需市场,消费者对于HUD接受程度有限,但相比而言,前装市场面临着更难的挑战,存在研发时间较长的特点,且需要跟随主机厂节奏,与车型研发节奏保持一致,2-3年方可上市销售,出货效率低,难以实现规模化扩张。所以,相比于前装,未来黑 科技 不得不选择从后装市场切入,先解决公司“活下来”的问题,为公司迅速带来现金流。据了解,目前,未来黑 科技 后装产品“百路达”已经实现量产,消费者可以在天猫商城、机场店里购买。

(百路达HUD后装产品)

徐俊峰介绍,百路达HUD采用了空间复合参数成像专利技术及视网膜显示技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眩晕感,其亮度设计能够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另外,其还搭载了语音交互系统,能够辨别车主的语音指令。

但未来黑 科技 也并没有放弃前装HUD市场。 “前装HUD市场需求旺盛,很多车企都在加码布局,今年或明年可以看到即将上市的自主品牌车型中,也会大量配备HUD功能。”徐俊峰表示。

在同车厂合作层面,目前不仅与宝马携手共同研发HUD新技术,还同多家车企展开了合作。徐俊峰表示, 同宝马合作的概念产品今年将会对外公布。同时他还表示,目前未来黑 科技 不缺车厂端的合作伙伴,一些合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谈到对未来设想时,徐俊峰表示: “我们公司很复杂,我这人想法比较大也比较多,未来我们的战略重点是做to B的生意,同车厂一起合作。“但在他心里,还有一个关于 科技 创新梦,未来,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将未来黑 科技 做成一家像贝尔实验室+戴森一样有意思的黑 科技 公司,那时候,未来黑 科技 涉及的业务也不再只是 汽车 。

最近让德国汽车圈最慌的3条新闻,第一条便来自于中国

最佳答案如今的德国汽车工业似乎在一个反省期,对于新能源市场发展的关注度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

特别是全球关于相关方面的新技术,生怕自己再一次被人甩在身后。

那么,近期让德国最为关注的新能源发展技术有哪些呢?

看来是这3条,目前德国媒体已经大肆宣传了,或者说,这是最近让德国汽车圈最慌的3条新闻。

TOP3: 紧凑型激光雷达(Lidar)的解决方案

智能驾驶是新能源转型时代的标志,激光雷达无疑是很强大的助力器。

从目前已经量产的激光雷达方案来看,模块较大,布置起来并不容易,从而出现了像蔚来、智己等产品“脑袋长角”的尴尬。

这也进一步恶化了风阻系数,也影响到了续航里程。

目前Innovusion Wideye研发的紧凑型激光雷达,引起了德国人的关注。

这是一款采用半导体激光和探测器技术的传感器,尺寸仅为44mmx117mmx100mm,重量仅450g,且只有9W的耗电。

这样或许可以被放置在挡风玻璃后的内后视镜盖板里面。

并且,这不仅对外观影响很小,并且,未来可以尝试作为替代保险杠上雷达的可能性。

如此一来,整车的探测能力和响应能力会大幅度的提高。

TOP2: 瑞典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3000公里的电动高速公路网络

为满足后续的排放要求,瑞典也是想了一系列的办法。

和大部分国家一样,“力推纯电动,慢慢取代燃油车”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其二就是为其建立基础设施,这可不是简单的布局充电站,瑞典人正在建造电动高速网络,并计划于2035年建成3000km。

还是那句话,所谓的电动高速网络不仅仅只是在高速公路上加充电站,而是纯电动车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可以进行充电动作。

众所周知,纯电汽车高速电耗消耗快,但起码有了这条高速公路,电量下降会变得慢很多。

一旦瑞典成功,那么对于基建狂魔的中国而言,那落实起来是分分钟的事儿,这对于保守的德国人而言的确值得关注,因为,按照他们的建造来说,他们没有赢中国的可能性。

TOP1:宁德时代超级电池

一款全新电池技术,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关注,当然,也包括德国车企。

其能量密度达到了惊人500Wh/kg,远高于当前量产的电池容量,这使其甚至适合于航空应用。

宁德时代这块电池的目标可谓不避讳:他们承诺这款新电池将启动陆地、水上甚至空中交通的通用电气化。

这项技术称为“浓缩电池”,其中使用的生物模拟电解质被压缩至浓缩状态,这种仿生结构设计稳定,可以使锂离子在电极之间迁移更加高效。

在技术上,CATL没有透露太多细节,虽然能量强大,但比目前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轻得多,这为纯电汽车的轻量化也带来了便利。

目前,宁德时代承诺这块电池将于2023年内投入生产。

德国人没想到的是,这么厉害的电池这么快就来了,那岂不是又要被中国拉开一个身位了?

结束语

从科技到基建,很明显,德国在汽车新型领域的突破又比别人慢了半拍,而其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于中国。

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发展,抢的就是时间,关于这一点,德国企业显然无法和中国相比,更何况,最强的电池技术就在中国。

你说,这能不着急吗?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二师兄玩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新技术〉德国汽车新技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