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历史 发展次序!南凉 北凉 西夏 吐蕃 汉朝 唃斯啰 羌族 等部落 是怎么演变的!贵德 羊峡古碑 指什么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真道贵德甲骨文,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青海的历史 发展次序!南凉 北凉 西夏 吐蕃 汉朝 唃斯啰 羌族 等部落 是怎么演变的!贵德 羊峡古碑 指什么
- 2、什么是德?
- 3、道德和利益关系问题的历史发展
- 4、"道德"这个词最早是哪出现的
- 5、道德常识在哪里
本文目录导航:
青海的历史 发展次序!南凉 北凉 西夏 吐蕃 汉朝 唃斯啰 羌族 等部落 是怎么演变的!贵德 羊峡古碑 指什么

答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 从中国战国时代到汉朝,匈奴向南入侵几百次,屠杀平民,抢掠财物,严重破坏了中原的正常生活,汉朝被迫反击匈奴。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 羌校尉。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羊峡古碑 :
羊峡即龙羊峡,在贵德县城西20公里处,是黄河上游最大峡谷之一。黄河贯流其中,两岸峙立,势若门户,汹涌澎湃,龙吟虎啸,极其壮观。"古碑"指峡中峭壁上刻的文字。据民国二十一年(1923年)县长张祜周的《贵德风土调查大纲》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吐蕃所部州城邀阴乌斯藏使者,掠其辎重,复以愈为征西将军,往讨之。愈分军为三,覆其巢穴。穷追之昆仑山,斩首无算,获马畜一千余万,刻石记铭,遂置归德……谓是此刻"。然年代久远,古壁上字迹,模糊不清,不知所云。
。
什么是德?
答德
德。德是道之用。尊“道”必须贵“德”。怎样做到“贵德”呢?简言之,就是“惟道是从”。“德”的主要涵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是“道”的作用。“道”化生宇宙万物,这就是“德”,这也是“道”最伟大的“德”。“道”性蕴含于万物之中,使之能够生存发展,也是“德”。“道”虽化生万物,却不以德自居,不占用,不图报,不干涉,这也是“德”。
二,“德”是“道”性的体现。“德”是“道”的特性的具体体现,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什么特性呢?虚无、自然、清净、无为、恬淡、柔弱、朴素、不争、纯粹、平易等等。这些是“道”的特性,也可以叫做本性、体性、属性、德行,具备这些特性,就是“有德”。
三,“德”也是指社会伦理道德。从广义上来讲,“道德”的“德”,还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诚实守信等等,这也是自然规律,也是“道”性,不遵守这些社会伦理道德,就是与“道”相违。
古人说:“德者得也”,得到什么?就是得于道果,得到这个“道”了,得到“道”了,就是有德者,所以古人对有德之人也称有道之士。“道”由“德”彰显,“德”以“道”为本,“道”和“德”相互作用。没有“道”就没有“德”,没有“德”我们也体悟不到“道”,这两个字确实是密不可分的。
道德和利益关系问题的历史发展
答一、道德与利益互通性的诠释
德,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彳”旁的,是由殷墟甲骨文中的“惪”(音同德)演化而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释道“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得……行而有所取,是日得也。左转日,凡获器用日得”[3]。因此,“德”的字面意思是获取财物、利益的意思,通“得”。到了周朝,周人为了破除殷人“帝立子生商”的天命,吸取殷商荒淫无道、残害生灵而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口号,把“德”从获得财物,利益的范围扩大到“得百姓,得天下”,把治理国家与“德”联系起来,赋予“德”以明确的道德意义。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赋予“德”更明确的道德意义,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认为“德”是一切利他行为的总称,后来庄子把“德”解释为“物得以生之为德”,即凡是使别人有所得,对别人有利的就是“德”。韩非也称:“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韩非子·解老篇》)
可以看出,“德”从理解为占有、获得财富,延伸到一切利他的行为,表明一个人能够“外得于人”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有德的人,强调得人心、得人力、得人助的前提下树德、尊德和行德;强调内心的正直与外在的获利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德即可得其所欲得。这也就体现了“得”与“德”的内在统一性。
二、“道德”与“利益”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背离性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在理想状态下平衡发展,而是更多地表现出两者的背离性。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德”与“得”的关系表现为“义”与“利”的关系。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儒家主张“重义轻贵”思想。这三种义利观在中国道德史上都有各自的影响,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儒家创始人孔子是最先提出“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的思想家,他主张“克己复礼”的准则,即克制利欲,恢复周礼,把“辟土地”、“好货”等追求财富的行为看作是“礼坏乐崩”。大力宣扬与“利”相对的“义”,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倾向,提出“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等观点。但他也曾表示,“富而可求也,随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富与贵,是人之所好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因此,孑L子并没有因肯定“义”而否定物质利益对个人生活的意义,但他“以义为重”的思想,潜存着义利分离、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以义为重”的观点,反对自利的价值取向,提出执政者应怀仁爱之心,而如果去关注物质利益,那么“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又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元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师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悦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孟子·告子下》);“周道衰而王泽竭,利害兴而人心动”(《孟子》)。可见,孟子不但重义,对利更加轻贱。西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义利观,干脆要人们把“功利”二字从心中抹掉,只追求道义。他认为人性就是包括“仁”和“贪”两种对立和潜在的道德性,即“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录·身之养重于义》)。所以他希望君王应该“正其宜(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只要道义在,功利可不必计较。宋明理学家朱熹将先秦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推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他说:“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君子循天理,故日近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四书章句集注》)。他宣扬的“利于私,必不利于公。公私不能两胜,利害不能两能”的禁欲主义,造成后人羞于言利、耻于获利的思想诟病,义利也从此彻底地分离和对立。
回顾与反思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思想或多或少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也不同程度地给当代社会留下不良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们逐渐地克服了传统“重利轻义”观念的束缚,开始关注个人的正当利益,敢于言利了。但在这回归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强化了人们经济利益至上的意识,导致了道德价值追求与经济利益追求之间的矛盾激化,义利关系从一个极端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严重的重功利轻道德的思想倾向。人们对金钱态度的改变,对金钱的追逐不择手段的严重性,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个时代能与之匹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小部分人沉溺于灯红酒绿、贪图物质享受;腐化堕落、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现象层出不穷;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假冒伪劣、损公肥私、欺骗诈骗等现象屡禁不止;人际交往不再是“惟以感情为条件而已”,而是让位于“权”和“钱”。这些都明显地违背了利与义的统一性。
三、和谐社会下回归道德与利益相统一的必要性
传统儒学家对“义”的极度宣扬,固然能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但过分强调“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允许个人有独立自主的利益,鄙视商业活动和商人,羞于谈利,轻视人民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追求,崇义贬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遇到的阻力也是由于人们对“利”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道德水平低下、可耻的事情;认为追求物质生活、追求名利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表现,这种错误的义利观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道德领域出现了危机。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回归义利统一思想有其必要性:
(一)回归道德与利益的和谐统一,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道德与利益的统一就是公正
所谓社会公平,概言之,是指人权公平。人权公平的原则,在经济、政治、文化各社会领域,有不同体现,在经济领域首先表现为追求个人利益的公平。要求个体遵守道德的前提必须是尊重个体正当的欲望和权益,不能用“牺牲”来忽略或否定个体的合法利益。其次,是承认适度贫富差距的公平。市场经济会产生并且不断扩大贫富差距,但是不能借此搞杀富济贫的“革命”、搞削富填贫的“共产”以及搞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应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度之内。贫富差距不可过大,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引发社会动荡;贫富差距过小,对于竞争力强的人也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束缚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贫富差距必须适度,既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社会保持活力,这样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评价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价值标准,其核心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平衡问题。社会正义可以分为经济正义、政治正义、法律正义、伦理正义等,从经济正义角度来看,正义所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化,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化,人的付出和获取的对称化,人对效率与公平的正当需求和满足的刚性化,是从制度、秩序、法则、权利、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的行为选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谋求个人的利益必须是正当的,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道德境界高低都必须服从正义的要求。总之,和谐社会不要求超利益的道德,也不要求超道德的利益。
(二)回归道德与利益的和谐统一,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交换和流通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注重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特性,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利益是道德的最直接的根源,起着决定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5](P258)但认为只要依据物质利益的要求,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使人们的物质利益得以不断实现,从而人们的道德品质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产生出来得到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利益决定道德的理论的庸俗化或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的经济,经济主体有可能为满足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道德将被边缘化。因此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和正确义利观,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结合起来建设。
总之,道德与利益不是天然对立的,追求自利是人类正常的思维进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然而唯有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素质的这种“利益”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追求,达到利益与道德的融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道德"这个词最早是哪出现的
答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读音:[ dào dé ]
释义: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出处:《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白话译文:我听说仁义兴起时,道德也会昌盛起来,道德昌盛起来,政治也会圣明,政治圣明百姓就会安康。
扩展资料
道德的近义词:德行、品德
一、德行
读音:[ dé xing ]
释义:道德和品行。
出处: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读音:[ pǐn dé ]
释义:品质道德。
出处: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道德常识在哪里
答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见彩图)。《老子》一书中有“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命题。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中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规范,也包含个人品性修养之义。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文moralis,该词的复数mores指风俗习惯,单数mos指个人性格、品性。
道德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等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等。道德的主观方面,包括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的实践,实现这个转化过程,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提高个人对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道德风格。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曾经的泛阶级论一度让我们出现道德迷失,周国平从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上根本性地为道德正位。人生意义之于个人是生活幸福,在社会关系上即是道德。道德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表现出来就是对生命的同情,满怀同情心地对待所有的生命,才是道德。
道德名言:
一:为人们多多少少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无所谓。因为我们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
二:不要以为布施点财物,为大家做点好事就了不起,那是我们在向大众求福。若大家都不接受我们的供养,我们也不能得福。
三:君子之德,益及子孙。今日之贵,昨日之功。
四:人最伟大,得人心者就会得到一切。得财富者失人心,财富也失。故此我们要结好人缘。
五:芝兰生在幽谷之中,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吐芳香。莲藕虽然有孔,它的胸中切是一尘不染。人生在世,不要因为五浊恶世而随波逐流,有道德行好心才得天佑。
六:与人说话时,记住要说一些使对方有利益的话,令对方生欢喜心。我们布施快乐,就会得到快乐的果报。
七:不忘世上苦人多,我们要尽其力量帮助贫穷疾病的人。俗语说:滴水如甘露。我们帮助贫穷的人会得大财富疾病的人会得健康长寿。
八:我们没有能力利益大众不要紧。但是要记住不要伤害大众。我们不伤害大众就不会得业报。
九:我们要深信做善事和布施财物,一定会得到福报。虽然,目前不是很顺心乃至有挫折。但是,善事和财物以做以施,到后来就会顺利顺心。
十: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们若能关心和帮助处于病痛的人,功德最大。
中国道德受从上古发展而来,孔子整理六经,形成了系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思想来源。
起源和发展
关于道德的起源一直是伦理思想家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有两种典型的道德起源论。
董仲舒神意说 历史上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天的意旨,上天指示“圣人”、帝王或教主制订行为规范,人们遵行上天的意旨就能得福,不遵行上天的意旨就会受到惩罚。汉朝的董仲舒认为天人相通,指出,“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人性说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性”自身。这种说法中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①道德是人生来即有的同情心、道德感或先验的能辨善恶的理性。中国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主张道德源于性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宋明理学家仍然继续从人的先天的 “心”、“性”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在西方持类似观点的如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认为,人生来有一种纯粹的道德意识,即“善良意志”,这种先验的“理性”和“意志”就是道德的根源。②道德起源于人的感觉和欲望。这种主张认为,人生而有趋乐避苦的天性,使人感觉到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感觉到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中国宋代的陈亮提出人生而有欲,喜、怒、哀、乐、爱、恶,“六者得其正则为道,失其正则为欲”。明清之际的戴震更明确地主张道德起源于人的欲望和趋利避害之天性。西方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T.霍布斯、C.A.爱尔维修和L.费尔巴哈等人也都持相似的观点,认为道德就是人自然本性的表现。在伦理思想史上,无论认为道德来源于神的意旨,还是认为来源于人性自身,都把道德看作是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并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基本特征
道德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阶级性和共同性 道德是维护一定的社会和集团利益的行为准则,它在阶级社会里,带有阶级性。道德的阶级性,不仅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里有不同阶级的道德,而且还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各个阶级的道德也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除了有鲜明的阶级性之外,还有一定的共同性。道德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相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些相似或相同的特性。道德的共同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如“勿偷盗”,是一切存在私有财产的社会里的共同道德规范,在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里,“勿偷盗”的道德诫律也就自然消失了。
社会功能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关系中,道德都履行着自己的功能。道德不仅具有多种社会功能,而且各种社会功能又相互交织在一起。这里,就道德的主要功能作简要说明。
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指的是用道德规范去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告诉人们“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涉及到政治的、法律的矛盾由政治、法律加以强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纠纷和矛盾需要道德来调节。这种调节通过理性信念起作用,表现在道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社会节制和自我节制,并以自我节制为主,既指导和纠正个人的行为,也指导和纠正集体的行为,其目标是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完善与和谐。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总是通过评价、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它以“应当怎样”为尺度,来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现状符合于“应当”。如这个“应当”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那么就能引导和激励人们按照这个“应当”去做,达到不断调节社会关系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调节虽然是广泛的、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社会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中的非对抗性行为。在阶级社会中,还离不开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只有消灭了阶级,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才富有权威性,才能调节所有的社会关系。
教育功能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 道德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道德评价来影响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同的阶级总是希望培养出合乎自己道德要求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是通过规范引导、舆论评价、榜样激励等方式来指导人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
导向功能
这也是道德的社会功能。道德的导向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导向,如对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物质财富的价值实现即人们的消费导向,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如商业盈利及竞争导向等。道德的导向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在政治、法律中积极引导人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们自觉遵纪守法。可以这样说,只有道德价值导向明确的政治和法律,才能真正成为贤明、廉洁、公正的政治和法律。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青海的历史 发展次序!南凉 北凉 西夏 吐蕃 汉朝 唃斯啰 羌族 等部落 是怎么演变的!贵德 羊峡古碑 指什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66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