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对德累斯顿比赛结果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汉堡对汉诺威德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二战中的千机大轰炸指的是哪次轰炸?
- 2、莱比锡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莱比锡战役的背景和过程
- 3、求 千机大轰炸 的资料,包括汉堡的大火 ,还有对埃森,不莱梅轰炸的资料
- 4、拿破仑 德国
- 5、德累斯顿战役是怎么回事情呀
本文目录导航:
二战中的千机大轰炸指的是哪次轰炸?
答英美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为期 5 年的 战略轰炸。这是军事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进攻。
1939 年 9 月德国侵占波兰,英国于 1940 年 1 月开始对德进行试探性战 略轰炸,但规模很小。1942 年 8 月美国第 8 航空队进驻英国后,开始了英美 联合实施轰炸。英美对德战略轰炸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40 年 5 月至 1942 年底止,历时 2 年零 7 个月。大部分 时间是英国单独实施轰炸。
1940 年及 1941 年英国轰炸德国的主要目标是石油和航空工业,英国选 中 10 个飞机制造厂作为目标,但飞机只能到达其中的 3 个;想在 6 个月内使 德国失去 50 万吨石油的生产能力,也远未能做到。从 1941 年 7 月开始,英 国开始用主要力量轰炸位于铁路枢纽的城市。曾对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科隆、 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等城市进行夜间照明轰炸,并组织了 3 次“千机轰炸”, 轰炸科隆、埃森和不来梅。使用的飞机除轰炸机外,还有歼击航空兵的飞机 和陆军的飞机。其中最大的一次使用的 1046 架飞机空袭科降,投弹 1455 吨。 美国第 8 航空队于 1942 年 8 月 17 日开始参加对西欧的战略轰炸。但未
轰炸德国本土,只到达德国占领的法、比、荷地区。投弹量只有 1500 吨。 第一阶段战略轰炸,规模和强度都不够大,所以战果不显著,对德国的
工业生产和人民心理上的影响都很小。
第二阶段,从 1943 年 1 月至 1944 年 1 月止。这一阶段英美有了统一的 作战目标,加强了对德的战略轰炸的协调。
英美在 1943 年 1 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了战胜德国的作战方针,决 定开辟第二战场,要求两国空军“消灭和瓦解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系统, 摧毁德国的民气,使其武装抵抗能力降到最低的程度”。规定轰炸的优先顺 序为:潜艇工业、航空工业、交通运输系统、石油工业、其他军事工业。但 是英美双方对如何执行这一决定,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英国人主张夜间面积 轰炸,美国人则认为应该选择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目标,加以彻底摧毁,这 要比对许多工业目标给予低度破坏的效果好。美国为此制定了一个“直射” 行动计划,包括 6 个目标系统的 76 个目标,预定从 1943 年 6 月至 1944 年 4 月间使德国的潜艇生产和飞机生产减少 2/3 。
在 1943 年中,英国空军首先对德国比斯开湾沿岸的潜艇基地发动一次空 中战役,以后又进行了鲁尔战役、汉堡战役、柏林战役三次摧毁城市的空中 战役。
在此期间,美国第 8 航空队还对德国航空工业、滚珠轴承工厂进行了轰 炸。
1943 年 9 月 27 日,盟军占领意大利福贾机场,11 月美国第 15 航空队和 英空军第 205 轰炸航空兵群进驻意大利。此时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全在英美 飞机航程之内。美国又把新研制的 P—51 远程歼击机投入作战,减少了轰炸 机的战损率。1943 年,英美在空战中击落、击伤德机共 10661 架。
第三阶段,从 1944 年 2 月至 6 月止。这个阶段,英美空军为配合诺曼底 登陆(“霸王”行动)轰炸了德国航空工业和运输系统,夺取了战役和战略 制空权。
2 月 20 日至 25 日,美空军集中突击德国航空工业,共投弹 4000 吨,德 各飞机工厂的厂房被毁面积达 75%。3—4 月继续对飞机工厂和机场大规模轰 炸。对 V—1 飞弹发射阵地进行广泛的突击。2 月至 6 月对柏林、莱比锡、法 兰克福、纽伦堡等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第四阶段,从 1944 年 7 月至翌年 4 月 16 日止。为最后的战略轰炸阶段。 在此期间,集中轰炸了德国的石油工业,交通运输系统和兵工厂。同时也对 大城市进行了猛烈轰炸。这个阶段虽然只有 9 个半月,投弹量却相当于前几 年的总和,轰炸效果十分明显。
随着盟军在西欧的挺进,1945 年 1 月起减少了对石油工业的轰炸,加强 了对交通线的攻击,不但轰炸铁路枢纽,行进中的列车及公路上的汽车也受 到袭击。对大城市的轰炸也没有停止。3 月 11 日,1078 架飞机对埃森投弹4000 吨。12 日,1118 架飞机对多特蒙德投弹 5000 吨。德国已经焦头烂额, 前方后方均遭严重打击,战争机器已无法运转。1945 年 4 月 16 日,美国驻 欧战略航空兵司令斯帕茨宣告对德国的空中进攻结束。
历时 5 年的对德战略轰炸中,英美联合进行 44.4 万次轰炸,出动轰炸机144 万余架次,歼击机 268 万架次,投弹 270 万吨。其中投在德国本土 136 万吨。美国损失飞机 1.8 万架,英国损失 2.2 万架,死亡人数英美各 7.9 万 人。德国损失飞机 57385 架。德国在轰炸中遭到的损失是严重的,仅就城市 被毁来看,据美国统计,从 1939 年 10 月至 1945 年 5 月,英美对 61 个 10 万人的城市投弹 50 万吨。这些城市人口共 2500 万人,占总人口的 32%。炸死 30 万人,伤 78 万人,无家可归者 750 万人,毁房 360万户,占 全国住房的 20%。按照德国空军部的记录,德国人民死于轰炸者逾 25 万人, 重伤者 30.5 万人,但西德统计局 1956 年发表的数字为平民死亡 57 万人,伤 88.5 万人,还不包括警察、民防人员、外籍工人及战俘在内。
莱比锡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莱比锡战役的背景和过程
答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18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30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拿破仑的战败代表着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幻灭,反法联军于1814年3月31日进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依旧保留"皇帝"称号,领土仅限于厄尔巴岛。
战役背景
1812年12月18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回到了巴黎。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他足足调动了57万大军,然而这位有着"欧洲第一名将"称号的天才军事家,却在俄国犯下一连串战略和战术错误,最终入侵失败,军队锐减为不到3万人,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已衰退了吗?
远征俄罗斯后,第六次反法同盟,那么,拿破仑是否还能指挥他那征服欧洲的庞大军队,第六次打败反法同盟呢?
1813年,拿破仑指挥法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接连取得重大胜利,然而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实力并不弱,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希望双方议和,虽然有着短暂的休战时间,然而战火还是烧了起来,因为议和条件是法国必须放弃一部分领土,梅特涅警告拿破仑说,假如拿破仑不表示议和,奥地利将参加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并没有被吓住。8月10日,战火再起,奥地利在两天后正式加入反法同盟。拿破仑指挥军队在德累斯顿战役中取胜,然而形势却不妙了。
战役过程
莱比锡城是法国的附庸国莱茵联邦的一个小城(现位于德国)。
法军在德累斯顿获得了胜利,但拿破仑不在场的其他战线却接连遭到了失败。首先,受命向波希米亚军团侧后迂回的第一军,在库尔姆附近被联军的优势兵力包围了。该军战斗到八月三十日,由于弹尽粮绝,军长旺达姆率领余部投降,使法军损失一万三千余人。沙皇的副官布屠林上校过去说过,库尔姆之战把原已遍布波希米亚谷地的失望气氛一扫而空,整个谷地充满了欢呼的声音。于是,战败的奥军又从失败中振作起来了。
拿破仑从西里西亚返回德累斯顿时,给麦克唐纳留下了七万五千余人的兵力。他一走,麦克唐纳随即按其指示向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团发起进攻,企图将敌军赶回亚沃尔以东去。布吕歇尔得知拿破仑离去的讯息,马上停止撤退,指挥西里西亚军团进行反扑,结果又将法军赶回到了博伯尔河以西。这一仗,麦克唐纳损失了约一万五千人、一百零三门火炮,以及大量的弹药和装备。
向柏林方向实施进攻的四个军,也被敌北路军团击败,乌迪诺在损失了约三千人以后,被迫撤过易北河一线。由汉堡出发策应乌迪诺行动的第十三军,同样出击受挫。这样,法军在整个东线和北线都连遭失利,被迫转入防御。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拿破仑只得命令南线德累斯顿方向的法 *** 入防御,著内伊前往柏林方向,接替乌迪诺的职务,因为后者在连遭失利之后主动要求解职。拿破仑本人飞驰到东线,亲率业已溃退到博伯尔河西岸的法军,向咄咄逼人的敌西里西亚军团实行反击。布吕歇尔看到,法军的士气显著提高,攻击的强度有所增加,晓得是拿破仑返回来了,于是立即命令部队撤退。这一著,把拿破仑气得暴跳如雷,干着急而抓不住敌人。
布吕歇尔刚刚撤走,拿破仑又接到来自德累斯顿的告急报告。原来南线又吃紧了。波希米亚军团在拿破仑离开之后立即折转回来,继续围攻该城。待到拿破仑带领部队急匆匆地赶回来,敌人又自行撤退了。对于联军在德累斯顿方向的撤退,拿破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回味,说不清是祸还是福,又传来北线法军在于特博克附近被再次打败的讯息。这一仗,法军又损失二万二千人左右,其中有一万三千人是放下武器被俘的。敌北路军团正在继续向南推进。
联军的三路大军逐渐向德累斯顿合拢,形势对于法军越来越严峻。法军在战场上来回调动,疲于奔命,部队的给养越来越差,每个土兵每日只能得到半磅面包,已无肉类供应。这样,部队的减员很严重,据说病员达到了五万多人。在此同时,敌军的后备兵员则源源不断地开上了战场。俄国哥萨克骑兵在法军背后的袭扰行动,也越来越活跃了。然而,此时的拿破仑还显得很沉着,据圣西尔说,他在谈论法军近连续遭受的失利时,就像谈论远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一样。一个严重的事实是,联军三个方向的包围圈在继续缩小。而拿破仑手中的预备队,除了奥热罗指挥的那个第九军外,已全部用上了。
看来日益临近。由于德累斯顿一时难以攻克,在布吕歇尔的提议下,联军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计划:放弃对德累斯顿的攻击,南面波希米亚军团绕过德累斯顿,直取法军背后的莱比锡城:东面西里西亚军团西渡易北河,与北路军团会师,从北面进逼莱比锡,两路都以莱比锡为目标,实施钳形攻击,尔后切断法军的后路,并把它合围和歼灭在莱比锡附近地区。
为了执行这一计划,普军老将布吕歇尔留下少量部队继续与当面法军保持接触,亲率主力悄悄地向维滕堡方向转移。十月三日,普军击溃了守卫易北河的法军,在维滕堡上游十余公里的地方架起两座浮桥,渡到了易北河南岸。十月四日,贝尔纳多特也率北路军团渡过了易北河,从而实现了两个军团的会师。他们会合后,兵力约有十六万余人,相互策应着,从北面直向莱比锡城压来。
当时,拿破仑可以集中的兵力,还有二十五万余人。为了对付联军的钳形攻势,他决心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地位,继续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他的部署是:以一部分兵力赶到莱比锡以南,阻击十八万人的波希米亚军团,集中主力向北,首先击溃西里西亚军团,尔后歼灭北路军团。制订这一计划时,拿破仑考虑,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于是决定放弃德累斯顿。他对防守德累斯顿的圣西尔说过,估计会有一场会战发生,要把所有的部队都掌握在自个手里,不然也会感到遗憾,而且谈到,把圣西尔和他的部队留在德累斯顿,对于他的会战将毫无贡献。可是,他在后来竟放弃了这个想法,命令圣西尔军继续留在德累斯顿。这又因为什么?非常有大概,法军一旦撤出这个城市,撒克逊将会非常快倒向联军方面。
当年10月2日拿破仑命令缪拉率领第二军(一万六千人)、第五军(一万四千人)、第八军(七千人)和第五骑兵师迅速赶到莱比锡以南,其任务是阻击敌波希米亚军团,保障拿破仑对北路敌人实施进攻。
当年10月9日拿破仑亲率十五万余人向北推进,寻找敌西里西亚军团。当时,布吕歇尔已进到易北河以南的德绍附近。他得知拿破仑亲率法军前来迎战,马上率部溜走了。对于联军继续玩弄这样的把戏,拿破仑非常是恼火,但又不敢率部穷追,因为南线敌军正向莱比锡逼近,缪拉指挥的阻击部队能够坚持多久,他丝毫没有把握。假如现回师攻击南线敌军,那么,它也大概马上溜走。因此,拿破仑决定,暂时驻军不动,期待南路敌人和法军阻击部队纠缠在一起而难以脱身的时候,再迅速挥师南下,从两翼迂回敌人,将其歼灭在莱比锡城下。不久,缪拉送来报告,他正率领部队同波希米亚军团展开激战。
正在此时,俄国一支五万人的后续部队开始到达前线,另有数万援军也在赶往莱比锡的途中。十月十三日,布吕歇尔向沙皇建议;让三个军团向拿破仑实施集中的进攻,因为联军都已靠拢,兵力占有优势,有大概一下子把敌人击溃,并把这一建议通报了联军总司令卡尔·菲利普,但波希米亚军团正在缓慢地开进中。沙皇了布吕歇尔的建议,随即为最后的围攻进行协商和准备。
拿破仑于十月十四日中午到达莱比锡以南的瓦肖镇,那是缪拉的司令部。这一天,联军集中大批骑兵,向缪拉的防御阵地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双方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骑兵战,结果不分胜败。
莱比锡周围的战争气氛日益紧张了。这个在当时只有约三万居民的商业城市,西面是艾尔斯特河,北面是帕尔他河,南面是普来泽河。后两条河在莱比锡城北汇合后流入艾尔斯特河。所以,莱比锡城位于三条河流汇合点的东面,地势比较低,在河流经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些沼泽地。在东,南,北三面,有七条道路相通,东面的一条干道,通往德累斯顿。城西有两座桥,分别架在艾尔斯特河与普来泽河上,这是莱比锡西去的唯一通道。城南约五公里的地方有一片连绵的丘陵地。
当年10月14日,法军大约仍有十九万人,被联军压缩在莱比锡附近,处在一个三面环河的狭小地域之内,被迫采取防御。东、南、北三面通往莱比锡城的七条道路,都被联军封锁了,城西横跨普来泽河与艾尔斯特河上的两座桥,仍在法军控制之下,从这里可以退往莱茵河和法国本土。当时,法军的部署是:缪拉指挥第二、五、八、九、十一、十二军和第五、一、四、二骑兵师,在莱比锡以南和东南阻击敌波希米亚军团,内伊指挥第六、七、三、四军,阻击北路联军,主要是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团;拿破仑的近卫军和一些骑兵为总预备队,位于莱比锡及城东附近地区。
当年10月15日后,联军的进攻计划是由卡尔·菲利普制订的,但在经过沙皇的修改以后才确定下来。按计划,联军分为四个攻击集团,分别从四个方向发起进攻。布吕歇尔率领一个集团约五万四千人,从西北方向向莱比锡压缩;波希米亚军团分成三个集团:格莱将军率领一万九千人,在艾尔斯特河以西向林德瑙进攻,其任务是夺占莱比锡向西去的唯一通道,切断法军的后方交通线和退路,默费尔特将军率领二万八千人,从次维考向莱比锡进攻,维特根施坦元帅率领九万六千人,在莱比锡东南方向担任主攻任务,夺占莱比锡。
对于联军的上述部署,拿破仑在判断上产生了部分错误。十月十五日下午,他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作出结论,说什么布吕歇尔和贝尔纳多特不敢从哈勒沿大路发起进攻,以为他们会从莱比锡以西绕到南面去会师。基于这个判断,拿破仑于十月十六日晨七时匆忙下令,把驻守莱比锡西北拉地费尔德和林登沙的第六军从防御阵地上撤出来,转移到莱比锡西南地区充当预备队。他指望,这样调整以后,向西可以支援林德瑙,向南可以支援南线部队。当时,军长马尔蒙正在林登沙的教堂上进行观察,清楚地看到了自个北面的一连串营火,预计到布吕歇尔的军团已开到,但是他在接到拿破仑的命令后,还是不顾当面的敌情而勉强地执行了命令。
1813年10月16日上午九时,联军方面发出三声号炮,史称"民族会战"的莱比锡战役正式开始了。接着,双方持续进行了五个多小时的激烈炮击。天上下著寒冷的细雨,地上罩着浓密的烟雾。联军的四个攻击集团,逐渐地向莱比锡压缩。
在北线,马尔蒙刚刚开始向南转移,马上受到了布吕歇尔部队的猛烈攻击。马尔蒙看到,他不可以执行拿破仑的命令了,于是撤退到艾尔斯特河边的默克思和华仑一线,继续进行防御,同时向北线指挥内伊告急。内伊命令贝唐德率第四军前去增援,但贝唐德在行军途中又得到了林德瑙告急的讯息。贝唐德深知,林德瑙桥梁是法军的唯一退路,千万丢不得,因而果断地改变方向,赶往林德瑙进行增援。内伊获悉-上述情况,随即改令刚刚收拢回来的第三军派出一个师支援马尔蒙,并以另外两个师去占领第四军的原防御阵地。第六军的情况又变得十分危急,马尔蒙恳请内伊把第三军的另两个师也调给他指挥。这样,大约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在整整一天当中来回奔跑于战场上,没有放过一枪。人们以为,这是那一天中最大的不幸。经过激烈的战斗,北线的法军被迫后撤,退到了莱比锡城北的戈利斯和欧提兹希一线。
在西线,林德瑙地区的情况还算好,在第四军紧急增援以后,桥梁与道路还掌握在法军的手中。
在南线,从上午九时到十一时,战斗不正常激烈。法军在各个点上都打退了联军的进攻,牢牢地坚守着阵地。波兰亲王波尼亚托夫斯基指挥的第八军,坚持着马克勒堡,多里兹和孔尼维兹一线。奥热罗的第九军仍驻杜森,准备随时支援第八军。维克托的第二军在瓦肖。劳里斯顿的第五军在李贝特乌尔克维兹和周克尔豪森。莫蒂埃和乌迪诺各指挥两个师的青年近卫军和老年近卫军,作为预备队,分别位于莱比锡东侧和瓦肖西北侧。麦克唐纳的第十一军位于何尔兹豪森及其附近。此外,在面对南线联军的中央位置上,即在瓦肖和李贝特乌尔克维兹之间,法军还集中了一百五十门火炮。
根据当时态势,拿破仑决定集中尚有的大约一万二千名骑兵,由缪拉指挥,在一百五十门火炮的掩护下,从南线联军战线的中央实施突破,其他各军利用骑兵和火炮突破效果随后跟进,将敌一劈两半,同时,以第十一军和第三军沿何尔兹豪森和赛费尔特方向对敌人的右翼展开攻击,以第六军从西向东攻击敌人的左翼,策应第十一军和第三军的行动。可是,第六军和第三军当时正被敌人纠缠在莱比锡以西和以北地区,一时不可以脱身,所以一直等到下午两点钟左右,拿破仑才决定不再期待,立即发起攻击。
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缪拉带领一万二千名骑兵和紧紧跟随其后的步兵,从山脊后疾驰而上,以密集的队形直冲对方的中央阵地。这位那不勒斯国王,骁勇不减当年,挥刀冲在前面,一万二千把战刀发出森森寒光紧紧跟进,大军冲去,所向披靡,一连冲散了敌方两个营的步兵,并缴获了二十六门火炮。三个同盟国的君主受到惊吓,慌忙退走,以免被擒。与比同时,麦克唐纳军也向敌人的右侧发起了攻击。缪拉的骑兵和后续步兵,先后进到了久尔登哥沙与奥恩汉以南一线;麦克唐纳军也接近了赛费尔特。缪拉的骑兵经过一阵狂风式的宾士以后,非常快就精疲力竭了。这时,联军从普来泽河以南调来了十三个中队的骑兵预备队,这支以哥萨克骑兵为主的劲旅,对进攻的法军骑兵进行反击。经过激战,联军把进攻的法军又驱回到了原出发阵地。联军左翼的默费尔特集团,也乘势向多里兹地区的法军发起了进攻,但攻击受挫,默费尔特本人被俘。
布吕歇尔又在莱比锡北面发起了进攻。于是,拿破仑不得不暂时放下胜败未分的南线,策马赶往莱比锡城北。法军北线作战失利,损失了五十三门火炮,但敌方的约克军也损失约八千人。这样一来,联军对莱比锡的包围圈便进一步缩小了。
双方各损失约二万人左右(一说法军近三万人,联军近四万人),胜负不分。有的战史学家以为,拿破仑这时完全应当而且可以向西撤退,以图东山再起,但他没有这样干,而是决心继续拼下去,这是拿破仑所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
当晚战斗结束后,拿破仑把他的大本营搬到莱比锡东南的斯托特里兹。依照惯例,周围都是他的老近卫军。在这里,拿破仑召见并释放了在当天战斗中俘获的默费尔特将军,拿破仑同他是老熟人,奥斯特里茨战役后,联军的停战建议就是由他交给拿破仑的。这一次,拿破仑请他转达进行停战谈判的建议。
同盟国方面没有回答拿破仑的建议。第二天,即十月十七日,双方都只进行一些零星的战斗,没有进一步的大战行动。双方都意识到,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都在为最后的一击积极作好准备。
还在十六日夜间,拿破仑即对法军的防御部署作了调整,撤出了南线和东线的防御阵地,将法军向后收缩到罗斯尼格、周克尔豪森、何尔兹豪森、巴芬多夫和戈利斯一线。法军已没有援兵可以指望了。圣西尔率领二万七千人在德累斯顿,距离太远,且其自身孤立无援,难以自保。达乌的第十三军被围困在汉堡,不可以脱身。只有将位于莱比锡东北迪本地区的第七军抽调回来,这样才使法军增加约一万五千人,但其中大部分是外籍人。调整部署后,法军在莱比锡的总兵力约为十五万人。十七日凌晨,拿破仑在缪拉的陪同下巡视战场。缪拉说,自博罗季诺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战死的人。法军陷在联军的三面包围之中,地域越来越小,城里到处躺满伤兵,在连绵的阴雨中,外籍士兵的牢骚声已随处可闻。
仅在十七日这一天,就有十一万名援兵到达,其中有贝尼格森率领的四万一千名俄军,贝尔纳多特军团的约六万名瑞典军,以及科洛雷率领的一个奥地利军。至此,联军的兵力超过了三十万人,而且弹药和各种补给物资充足。
联军计划在十八日上午发起总攻,届时分成六个攻击集团,对莱比锡城进行四面围攻。布吕歇尔攻击东北面,格莱仍攻击西面的林德瑙,贝尔纳多特攻击北面。另外三路分别指向罗斯尼格、普罗布偕达和周克尔豪森。此时,拿破仑的大本营转移到了斯托特里兹的一个菸草工厂中。
十八日上午八时,联军开始进攻。战至下午二时,除在左翼有些进展,攻占了罗斯尼格和杜森以外,大部阵地仍在法军手中,其中向普罗布偕达进攻的巴克莱部,因遭法军炮火的猛烈轰击而损失惨重,被迫暂取守势,向林德瑙攻击的格莱部被贝唐德军完全击溃,随后,贝唐德军发起反击,向西推进了十几公里,这样就确保了法军退路的畅通。
面对联军优势兵力的攻击,拿破仑命令法军主动撤离了一些难以继续坚守的阵地。下午三时左右,当法军正在收缩兵力,联军步步进逼的关键时刻,在防守莱比锡东北蓬恩斯多夫的第七军中,竟有两个撒克逊旅和一个炮兵连共约三千余人,带着十九门火炮投降了联军。拿破仑听到这一讯息,马上带领部分近卫军疾驰赶来增援,稳住了防御阵地。但是,法军终归寡不敌众,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糟糕的是炮弹快打完了,以致拿破仑后来念念不忘地说,假如他当时还有三万发炮弹,那么他也会成为世界的主人。
到了傍晚时分,除了孔尼维兹、普罗布偕达和斯托特里兹三处阵地外,其它阵地都放弃了,法军被压缩,挤到了莱比锡城里及其近郊。内伊和另一名军长也负了伤。
天黑下来了。拿破仑认识到大势已去,指示参谋长贝尔蒂埃向部队下达撤退的命令。依照命令,麦克唐纳指挥其第十一军和第七军继续坚守孔尼维兹,普罗布偕达、斯托特里兹、劳德尼兹和莱比锡城,掩护主力撤退。同时,命令坚守德累斯顿的圣西尔军自行组织突围。下达了命令以后,拿破仑倒在大本营的板凳上,立即睡着了。将领们坐在周围,沉默地望着他。周围一片黑暗,最后战斗的呼喊声、伤员的 *** 声和军队撤退的车轮声,混杂在一起,传入拿破仑所在的那个破水磨房。一刻钟以后,他突然醒了,随即赶往莱比锡城,直到第二天上午九点过后才撤离该城。
10月19日法军从各个方向撤下来了,都汇合到莱比锡城里,向西面唯一的林德瑙渡口退去。每条街都拥挤不堪。普军和瑞典军正突入北郊,奥军也从南面逼近城里。弹药车,马队,炮兵、牛羊、伤兵和随军的小贩等等,都拥挤在一起,争相逃命。敌军的每一发炮弹落下来,都可以听到非常多受伤人的呼喊声。拿破仑还是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好象周围毁灭的景象与他无关一样。他在少数侍从的陪伴下,和混乱的人流一起渡过了林德瑙桥,过桥后,就在林德瑙附近的一个磨房中平静地入睡。他要期待法军全部过河,然后再继续随军西撤。
求 千机大轰炸 的资料,包括汉堡的大火 ,还有对埃森,不莱梅轰炸的资料
答1942年2月21日,阿瑟·哈里斯成为英国皇家空军总司令后,建议英国空军停止对具体目标的摧毁,要求对德国城市进行地面轰炸。他认为,要摧毁城市首先应摧毁其工业企业,以消灭德意志人民的士气。他制定出了一套严格的纪律,要求士兵对他的一切命令必须迅速并无条件执行。他请求英国政府支援他4000架重型四引擎轰炸机、1000架高速歼击-轰炸机,只有这样,英国皇家空军才可能具备每夜都有1000架飞机在德国上空盘旋的优势。于是在1942年5月30至31日夜间的第一次千机大轰炸中,哈里斯派出了所有的轰炸机,共计1047架。结果有41架没有按时返回基地(占总数的3.9%)。除了德国城市,英空军的轰炸目标还锁定了鲁尔工业区、意大利的米兰、都灵和拉斯佩齐亚,还有德国驻法潜水艇基地。这样的轰炸持续到1943年1月之后美英盟军在卡萨布兰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明确了未来战略合作目标:不遗余力地击溃和摧毁德国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以削弱德意志人民士气,使其丧失抵抗能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 于当年的6月2日在下议院演讲时宣布:“我保证,今年将使德国各大城市、港口以及军事工业中心遭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未曾经历过的最残酷的灾难。”
随后,英军轰炸德国指挥官就接到了“给予德国工业区最猛烈的轰炸”的命令。“实际上我已获得了任意轰炸10万和10万人口的德国城市的权利。”哈里斯在战后这样回忆到。他将轰炸目标再一次锁定了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并把这次空袭取名为“蛾摩拉战役”,其目的是彻底摧毁汉堡并使之化为灰烬。
1943年7月底到8月初,美英盟国对汉堡进行了连续3天4夜的密集轰炸,共出动近3000架重型轰炸机,向城市人口密集区共投弹约1万吨,大部分是燃烧弹。汉堡成了火的海洋,火势形成炽热气柱,高达4000米,滚滚浓烟甚至渗入到了飞机的机舱里。据一些目击者回忆,柏油马路和电车玻璃统统被烈火烧焦和熔化,惊慌的逃难者躲到地下室被毒气憋死后活活地被烧成灰烬,有的则被活埋在废墟中丧生。这次空袭,使一半城市被严重摧毁,平民死亡人数达5万,烧伤、受伤以及残废人数高达20万。汉堡空袭后,已有“轰炸机”绰号的哈里斯元帅,又被英国一些杂志称为“屠夫”。但轰炸的结果一点儿也没使哈里斯愉快起来,因为汉堡之战并没有加速德国彻底战败的到来。据哈里斯统计,至少要同时毁灭6个大城市,才能彻底摧毁德国。几乎与此同时,美军集中轰炸第三帝国的重工业区。8月17日,363架重型轰炸机试图轰炸位于施韦因富特的轴承厂,但因为没有战斗机的掩护,损失惨重,60架轰炸机被击落。三个月后,哈里斯于11月18日又开始了“柏林之战”,战役持续到1944年3月。哈里斯组织了对柏林的16次集中轰炸,共投下5万吨炸弹,半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几万柏林人丧生。1944年3月30日,英军在夜袭纽伦堡时,共出动786架飞机,被德军击中96架。到1944年初,盟军轰炸机有了“野马”歼击机的掩护。而这时,德军的空中防御系统已崩溃,王牌飞行员所剩无几,而新飞行员又不能及时补充。从4月起,盟军的战略轰炸越加频繁。小城埃森便是战略轰炸的成果:曾经有这样一段记载1944年9月的最后一天,由于天气恶劣,美军飞机无法测到欲袭击的某军工厂目标,在返回途中,途经一小城,为减轻负担,飞机抛出了所有炸弹,炸弹正落到了一所学校里,120名学生(全城半数)被活活埋在了废墟里
到1944年底,德国铁路已被盟军炸得完全瘫痪,燃料产量也由5月的31.6万吨急剧下降到9月的1.7万吨,根本无法供给德国空军和坦克师。德军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随着作战经验的增加,盟军飞机损失越来越少,重型轰炸机和战斗机的掩护实力大大加强,对柏林、斯图加特、达姆施塔特、弗赖堡等德国城市再一次进行了最猛烈的袭击和轰炸。1945年2月中旬,德累斯顿之战达到了阶段轰炸的最高峰。从2月13日夜到14日凌晨,800架英轰炸机向城市中心猛烈投下65万枚燃烧弹,2.7万所民宅、7000幢公共大楼倒塌,数以万计的平民被炸死。虽然关于遇难人数众说纷纭,但这场火焰风暴和汉堡、广岛大火一样,给城市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继德累斯顿之战后,英军又成功炸毁了维尔茨堡、拜罗伊特、乌尔姆等一些古老的德国城市。人口仅为6万的普福尔茨海姆城在2月22日的一次空袭中就有2万平民遇难。
3月初,丘吉尔建议哈里斯立即停止“面积”轰炸,阿瑟·哈里斯元帅终于停止了对城市和平民的大轰炸。
阿瑟·哈里斯元帅战后写了一本名为《战略轰炸》的书,在书中他特别指出:除了埃森战役,其余战争时间里,英皇家空军轰炸从来没有将某一工厂作为袭击目标,即使成功毁灭了一个企业,也被我们看作是附加的成绩。而我们的成功标准是市中心的毁灭,因为越靠近市中心,房屋、人口越密集,投下的炸弹就越容易摧毁整个城市。
战争期间,英军向德国城市共投下9.5亿枚炸弹,重达43万吨。
在战后很长时间内,美英两国都不断地为自己的劣行辩护。1964年,美国空军退伍中将艾拉·伊克尔这样说:“对于美英盟军轰炸德累斯顿时牺牲的13. 5万德累斯顿人民,我感到非常抱歉,但我也没忘记战争的始作俑者,并且对在美英空军顽强打击法西斯的战争中牺牲的500多万平民再次表示惋惜。”而英空军罗伯特·桑德比元帅的语气比较缓和:“没有人会否认,德累斯顿之战是场悲剧。这是因残酷巧合所引起的一场骇人灾难。1945年春天的这场袭击不是一场恶战,虽然盟军似乎不是要搞清楚空袭的巨大破坏力。”
据统计,有30万至150万德国平民在盟军轰炸中死亡。
在轰炸中面积被摧毁50%的城市有:路德维希港、沃尔姆特、不来梅、汉诺威、纽伦堡、雷姆沙伊德、波鸿、埃森、达姆施塔特、科赫姆、汉堡。美因茨、内卡苏尔姆、亚琛、明斯特、埃尔克伦茨、威廉港、科布伦茨、科隆、普福尔茨海姆、多特蒙德、吉森、哈瑙、卡塞尔、迪伦、阿尔腾基兴、布鲁赫萨尔、格雷文布罗赫、多瑙沃特、雷马根、维尔茨堡、爱恩登、普吕姆、韦瑟尔、克桑藤、埃默里希、于利希。
拿破仑 德国
答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拿破仑拒绝普鲁土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10月14日,在耶拿—奥厄斯泰特战役中,法军击溃了普军。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随后,在普鲁士—埃劳战役中,双方不分胜负。但是,拿破仑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兰一战中获胜,继而前出到俄国边境。拿破仑未敢渡过涅曼河,因为他深知俄国的军事资源并未枯竭。战争可能演变为对法不利的持久战。俄国政府在大陆上没有同盟国,并且正在同波斯和土耳其进行战争,只得接受法国的和谈建议。1807年7月,在季利济特缔结了法俄和法普和约。俄国参加了大陆封锁,并于1807年10月对英宣战。缔结季利济特和约后,拿破仑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
法、俄矛盾由来已久。两国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在奥斯曼、波兰和中欧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为称霸欧陆,拿破仑以俄国破坏“大陆封锁”为由,集结“大军”60余万人(其中第一梯队44万余人),于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国。战争初期,法军拥有绝对优势,俄军被迫退却。9月7日博罗季诺之战后,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总司令M.I.库图佐夫率部转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威胁法军后方交通线。俄国军民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拿破仑的处境每况愈下,被迫向沙皇求和,遭拒绝。10月,法军冒着严寒撤退,俄军跟踪追击。11月26~28日,法军西渡别列津纳河时遭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见法俄战争)。与此同时,法军在西班牙屡遭失败,被迫撤出马德里。
拿破仑军队在俄国的失败,成为欧洲爆发反拿破仑民族起义的信号。1813年2月,俄、普结盟。英、西、葡、瑞、奥相继加入,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拿破仑组建新“大军”迎击,5月经吕岑之战和包岑之战打败普俄联军。此后,拿破仑分兵据守易北河汉堡至德累斯顿一线各要塞。8月26~27日在德累斯顿会战中,法军虽取胜,但损失惨重。10月16~19日,双方进行莱比锡之战,萨克森军队倒戈加入联军,法军被击败,拿破仑率残部逃出战场。反法联军乘胜追击,进逼法国边境。1814年1月,联军20余万人进入法国境内。拿破仑集结约8万人阻击联军,在塞纳河流域迟滞联军达两个月,并于3月21日率部东进马恩河,企图把联军引离巴黎。联军不予理睬,全力向巴黎推进,于30日迫使巴黎守军投降。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兰西共和国,重新成为法兰西共和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人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共和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战争至此结束。
德累斯顿战役是怎么回事情呀
答德累斯顿战役(Battle of Dresden)
1813年8月14—15(26—27)日,是在第6次反法联盟(Sixth Coalition,
俄国、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瑞典)反对拿破仑法国的战争期间,奥地利元帅施瓦岑贝格统率的波希米亚同盟军(俄、奥、普联军)与拿破仑一世的军队在德累斯顿地域进行的一次战役。
国内背景
1811年,由于英国进行反封锁,法国经济不景气,农民开始厌恶战争,但是拿破仑狂妄的征服野心并没有减退。他兼并了罗马教皇国,软禁了罗马教皇。他不顾帝国大厦的基础在动摇,不顾他的军事顾问和政治顾问的劝说,还是决定发动规模空前的对俄战争。
1811年,法俄矛盾越来越尖锐。首先,拿破仑在法俄争夺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上不向俄国让步;其次,拿破仑极力巩固和扩大从属于他的华沙大公国,作为压抑、牵制俄国的前哨阵地;其三是拿破仑宣布与俄国有亲戚关系的奥尔登堡并入法国的版图:其四是俄国提高法国工业品的进口,破坏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让英国商品流入欧洲。由于这些矛盾的尖锐,法俄两国关系趋于破裂,拿破仑决定发动战争来征服俄国。
1812年5月,拿破仑在德累斯顿设置大本营。6月24日,400,000余大军(其中法军150,000~200,000,其余为仆从国军队)渡过诺曼河,侵入俄国,攻击目标直指莫斯科。拿破仑在有山有水的意大利战场上运用自如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荒凉而广阔无际的俄罗斯平原上无法施展。由于各种因素,部队减员日益严重,到斯摩棱斯克时已减到160,000人。8月斯摩棱斯克(Smolensk)会战,俄军防御失败,焚城而退。法军伤亡10,000人,俄军伤亡至少有15,000人,但法军未能捕捉俄军而加以歼灭。
1812年8月29日,俄国任命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Mikhail I.
Kutusov)(1745~1813)为总司令。俄军退到莫斯科西方70英里的保罗迪诺(Bor odino)
占领防御阵地,等待法军来攻,其兵力有120,000人。
拿破仑集中兵力,只比俄军稍多一点。9月7日开始攻击,法军集中400门炮,以密集火力,打开一条通道,让骑兵从缺口中突破。经过可怕的火力战后,缪拉的重骑兵用闪电式冲锋,横贯战场,终于打破了俄军的阵线。法军步兵在骑兵后面跟进,占领了核心阵地。此战俄军伤亡42,000人,向莫斯科撤退。法军伤亡32,000人,因拿破仑生病,没有追击。法军未能歼灭俄军,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中央指挥,各元帅自行战斗,失去协调的结果。这是法俄战争中的决定性会战,拿破仑通过一次决战取胜的的企图落空,法军士气大挫,俄军则受到鼓舞。
1812年9月14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俄军将城内居民撤退,纵火焚烧。拿破仑的军队大部分在郊区露营,兵力还有95,000人,十分疲乏。拿破仑尽管有过西班牙战争的痛苦经验,面对俄国的焦土政策,仍没有觉悟到自己又碰上一次人民战争-这是不能凭藉幸运的一击而结束的。他在莫斯科废墟上徘徊了6星期之久,3次向亚历山大一世提议媾和,而沙皇却宣称:“我的战役现在刚刚开始。”
气候因素
黄金般的秋日白白地浪费了。由来所传说的“寒冷气候击败拿破仑的大军
”,己深入人心。然史家们根据史料,那一年有长时间温暖气候,为俄国罕见现象,法军败亡真正的原因,是拿破仑迟疑不决,而俄国上下一心。库图佐夫已集中了110,000人,精神充沛。另有南北两支军团,威胁着法军后方数百英里的交通线。11月19日,拿破仑下令退却,仍命军队带著战利品和俘虏的火炮而行。军队刚自莫斯科退出,已开始瓦解,主要原因是官兵不服从命令,兵员日有损失,而寒冷气候及哥萨克骑兵的追击将归途变成了恶梦。靠著内伊元帅的无比勇气,使5万名形容憔悴的官兵到达了斯摩稜斯克。11月26日开始渡别列季纳河(Berezina
R.聂伯河支流)时,许多战斗部队的军官,因自己急于脱险,不肯严格执行命令,使各部有秩序的依次渡河。造成混乱,成千成万官兵被河水溺毙或被踏死。
12月8日,大军已不复存在,生存者只有10,000人,拿破仑将残兵交给缪拉元帅指挥,自已先行赶回巴黎去另召新军。俄军亦已精疲力竭,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因病于4月28日在本劳去世。1813年1月1日,原归麦唐纳指挥,在里加方面作战的普鲁士军叛变,投奔俄国,麦克唐纳军被迫撤退。缪拉带着残部,会合麦克唐纳,回到波兰西部的波兹南(Poznan)。远征莫斯科之役,法军及其同盟军队损失300,000人,俄军亦损失250,000人。
拿破仑回到巴黎,加紧组织新的军团,因为他预料比以前任何一次规模更大的反法联盟将向法国扑来。
反法联盟
12月30日,里加方面指挥着3万普鲁士军队的约克将军突然自行与俄军签订条约,宣告中立。约克的叛变成了普鲁士全面叛变的一个讯号,2月26日,腓德烈.威廉与俄国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普鲁士同时向法国宣战。
nbsp;
1月18日俄军于渡过维斯瓦河,2月进入华沙,3月进入汉堡。此时拿破仑正忙于在4个月之内建立一支新军。“法兰西已经变成一个大工厂。整个法兰西民族都忘却了过去的挫败,纷纷表现出他们的热诚和信心。”就全体而论,新召集的步兵似乎还很不错;和从前一样,炮兵还是极为优秀,但骑兵的数量和素质却不够水准,原因在于老骑兵都在俄国牺牲光了。在法国再也找不到那么多的补充人员,由于缺乏有效的骑兵,使拿破仑在新的战役中从头到尾都感到束手束脚。
nbsp;
到了4月中旬,拿破仑运用其出色的后勤才能,已经基本准备妥当。他所控制的兵力,共为官兵22600
0人,组成两个军团。他自己指挥"梅因"军团,尤金亲王则指挥"易北"军团。
nbsp;
5月1日,拿破仑进入了吕岑,内伊奉命稳固吕岑。联军由于得到了准确的情报,抢先进攻。拿破仑并未料到在5月2日会受到敌人攻击,他立刻赶回吕岑。他的出现对他的部下足以产生魔术般的效力,各部队一致发出了"皇帝万岁"的呼声。激战中,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将军负了重伤。夜幕低垂,会战结束。联军决定撤退。法军赢得的胜利不具有决定性,如果再有两小时的白昼,那么毫无疑问就可以成为决定性的胜利,法军并未追击,因为他们的骑兵不是俄军的对手。胜利的成本极高:法军损失了18,000人(包括死伤被俘都在内),联军方面损失了11,500人。
5月8日,拿破仑进入德累斯顿,他把无能的尤金送回意大利,把所有军队重新分为两个独立军团,一个由内伊指挥,一个亲自指挥。
5月19日,拿破仑亲自侦察在包岑的联军阵地,联军为俄军64,000人和普军32,000人据守,名义上的统帅是维特根斯泰因。20日开始的包岑会战是完全有利于拿破仑的。5月21日联军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于下午4时摆脱会战。如果拿破仑此时进行一个强力的骑兵追击,那么他们很可能迅速瓦解。双方的损失可能都在20,000人左右。和吕岑之战一样,包岑会战又是一次虎头蛇尾的胜利。当敌人开始退却时,拿破仑就准备不顾一切追击。几分钟后,站在他身边的杜罗克元帅突然被一颗炮弹击毙,使皇帝的神经也大为震动,于是他命令吹停火号。
和议
6月1日3个交战国同意休战,以后于6月6日,在布拉斯维茨又同意延期到
7月20日,然后再延到8月16日,以便拟定和平条件。
nbsp;
6月15日,英国依照条约给俄普两国辅助费2,000,000镑,并宣称如果奥地利参加同盟,也可获得500,000镑。7月7日,瑞典皇储贝尔纳多特(原拿破仑的元帅)也倒向联军方面。7月19日,各国在莱茵巴赫开会,奥地利也参加了。他们共同约定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都不冒单独与拿破仑交战的危险。如果在战场上单独与他遭遇,就应立即退却,一直等到联军兵力集中之后再对付他。不久,奥地利向法国提出下述的和平条件:取消华沙大公国和莱茵邦联;依里利亚各省应归还奥地利;普鲁士恢复在1805年的地位。拿破仑拒绝接受,于是普俄两国在8月10日宣布废止休战,两天之后,奥地利也向法国宣战。
8月15日,休战的最后一天,拿破仑已经集中了442,000人的兵力,其中有四万余人为骑兵。他的对手为俄军184,000人,普军162,000人,奥军127,000人,瑞典军39,000人,还有盎格鲁-日尔曼联军9,000人,包括由布古上尉指挥的英国火箭连在内。联军的野战军共分为3个军团:波希米亚军团,由施瓦尔岑堡亲王指挥;西里西亚军团,由布吕歇尔亲王指挥;北面军团,由贝尔纳多特指挥。拿破仑却并不知道敌人有如此强大的兵力。
26日上午9时,拿破仑在疯狂的quot;皇帝万岁"呼声中骑马进入德累斯顿。下午,联军施瓦尔岑堡开始攻城,战役正式开始。
3战役概述编辑
8月初,波希米亚同盟军(约235,000人、火炮672门)从南面穿过克鲁什内山向法军的主要补给基地德累斯顿发起进攻,企图插入正在与布吕歇尔将军的
德累斯顿战役地图
西里西亚军交战的拿破仑一世主力的后方。8月14日,同盟军前卫部队(70,000人)迫使德累斯顿守军——圣西尔将军指挥的法国1个军(40,000人)后撤。拿破仑留下麦克唐纳元帅的军队(80,000人)与布吕歇尔作战,亲率主力(125,000人)向德累斯顿进发,驰援圣西尔将军的1个军。8月14日下午,同盟军(200,000人)成5路纵队展开进攻,对德累斯顿实施向心突击。但是,日终前拿破仑主力已经赶到,阻止了同盟军的进攻。同盟军在兵力上虽占相当优势,却转入防御。8月15日,拿破仑对同盟军力量薄弱的左翼实施突击,将其击溃。面对这种危局,俄普联军司令巴克莱—德—托利将军曾向施瓦岑贝格提出对法军左翼实施反突击的建议,但未被。施瓦岑贝格过高估计法军战绩,下令撤退。退却是在敌军跟踪追击之下进行的。同盟军损失约20,000人。奥斯捷尔曼—托尔斯泰将军率领的俄军(15,000人)担任后卫,掩护后撤军队。俄军在波希米亚同盟军主力到达前,于8月17—18(29—30)两日在库尔姆交战中击退旺达姆将军指挥的法国1个军实施的最初几次攻击。
4战役评价编辑
此战,施瓦岑贝格虽然占有数量优势,拥有强大的预备队,但他优柔寡断,不善于识破敌人行动意图,使拿破仑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取得了胜利。这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后一次大兵团作战的胜利,但是已经无法挽回法兰西帝国江河日下的命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汉堡对德累斯顿比赛结果》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67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