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二战后,德国为何要闪击柏林?最佳答案德国闪击柏林的原因如下:对于苏联而言,当时的他们忽视了德国的作战能力,虽然德军在前期的战争中消耗殆尽,但是当时德军中的军官都是...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弱旅头盔表情包,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二战后,德国为何要闪击柏林?

二战后,德国为何要闪击柏林?

最佳答案德国闪击柏林的原因如下:

对于苏联而言,当时的他们忽视了德国的作战能力,虽然德军在前期的战争中消耗殆尽,但是当时德军中的军官都是希特勒的死硬支持分子,而当时德国为了最大程度消耗盟军的力量,应是在柏林周边集结了48个步兵师和6个装甲师大约100万人的兵力,这样的实力虽然无法同苏联相比,但战斗力依旧非常强大,还是能够给苏联军队带来巨大的杀伤。

当时的苏联虽然已经进攻到柏林城下,但美英等国的部队实际上也在向柏林不断推进,如果苏联不抓紧时间采取行动攻下柏林的话,最终柏林很有可能会被英美抢去,而这是苏联完全无法接受的,因此即便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苏联也必须将柏林城攻下。

当时的二战已经进入了尾声,冷战的苗头实际上已经开始显现,所以当时的苏联是想将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展现在英美等国面前,这其实也是对这一些国家的警告,为的就是在战后能够瓜分到更多的利益。

德国简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两德统一前简称联邦德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德语缩写“BRD”)或西德。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统一条约”;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第四轮“二加四”会谈并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1990年9月21日,两德议会批准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1日,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和两德外长们在纽约签署一项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苏4国在柏林和德国行使权力;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闪电战简介: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经典战术

最佳答案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常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通常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也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1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到今天依旧不减。研究「资讯+闪击战」大概演变的「资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闪烁著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

求德国闪电战全过程

最佳答案概述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英译Blitzkrieg或lightening war),也叫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编辑本段]理论根据

1、德国军事家A.von施利芬关于采取战略迂回和包围, 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 2、意大利军事理论家G.杜黑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 3、英国军事理论家J.F.C.富勒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

[编辑本段]战例

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 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 3万余人。 二战初期,A.希特勒基于上述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象漆黑的夜里突然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

历史渊源

一战中与德军步兵战术

很多人谈论二战德军的闪击战的时候,往往和坦克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闪电战”理论的形成,然而,实际上闪电战的出现早于任何机械化战争理论,现代意义上的闪击战,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冯。施利芬提出的。 “闪击战”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形容行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国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员和使用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 德军根据此理论,在一战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计划”。按照施立芬计划,在战时出动5个集团军穿过比利时,5支大军齐头并进,其右翼进攻要快,左翼比较慢,这样当右翼包围巴黎的时候,左翼部队就可以对试图救援的法军主力以逸待劳。而预计法军主力在开战后将全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这里仅仅有第六和第七两个集团军,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战略迂回,就像一闪旋转门一样把法军主力消灭在野战中。因此,在行动中,德军作战的核心思想是包围战,既不断向敌军侧翼迂回,遇到不易攻击的目标便绕过。这样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搅乱敌军的防御体系。在这一阶段,骑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给予厚望的部队,因为在普法战争中,骑兵的迂回作战就为歼灭法军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战争简单的重演。但是,此时的欧洲毕竟不同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新式火炮和机枪的大量应用导致进攻方面对的阻力大为增加,而此时德国仍习惯用增强进攻兵力的密度提高进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运河战役中,德军士兵在协约国军队的机枪和训练有素的英军步兵射击下尸积如山,很多英国战地记者对德军士兵的印象就是他们是机器人,在战场上毫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于德国来说,如此惨重的伤亡使得他们称此次战役为:无辜者的大屠杀。 事实上,德军士兵的战术素养很高,只不过对于那些作为旋转门门板的士兵,除了向前冲击毫无选择,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而言,停下就代表着坐以待毙。而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法军主力周旋的第六军和第七军的战士,却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他们不断派出连排级别的小部队向敌军侧翼渗透,并且通过这种渗透袭扰敌军的进攻节奏。下面的一个小战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1914年8曰20日,一个法军步兵连参加了对阿尔萨斯的一个山脊的攻击。进攻路线是一个曲线,在法军向进攻发起线前进的时候,德军小部队利用树木的掩护,向两侧渗透。当法军跨过曲线的底端。德军的交叉火力就开火了,此时一个法军排长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线向山顶冲锋。由于越向山顶接近,队形越密集,法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法军士兵也就暴露在德军火力下。根据平时的训练,法军开始蹲姿进行还击。但是在短短几分钟后,法军的凝聚力就荡然无存。他们发现敌人的火力来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认为保命成了更实际的问题,因此一些士兵开始不听命令后退,随后变成了全线溃退。那个年轻的连长很快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战斗结束后,他沮丧地对自己说:“1870年又开始了。”然而,尽管德军左翼拖住了法军主力,但右翼的进攻还是被遏制了,双方开始了堑壕对峙。在那个时代,勤奋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风。由于日复一日地增强防御体系。一战西线的堑壕体系往往达到3条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还包括掩体,碉堡,等火力支撑点。更外则是铁丝网,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军特有的障碍物)。数百门大炮和机枪组成的火力形成了数公里纵深的“无人区”,而且随着更多机枪火炮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无人区日复一日变得几乎不可能突破。

德军步兵战术思想的变化

在最血腥的堑壕战--凡尔登战役结束后,德军内部开始反思以前对坚固堑壕体系的突破造成的伤亡太大。首先,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要遭受敌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达敌军堑壕,筋疲力尽的部队还要同敌人进行白刃战,就算部队很幸运地攻占了敌人的阵地,一旦后继部队未能跟进,则前方部队很难有自主作战的能力,很容易被敌军预备队赶出所占阵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协同也有很大问题,之前的炮火准备,是在严格按照时间表和作战计划实施的,(二战苏军也还是如此)一旦步兵进攻节奏跟不上时间表,炮火的准备很难对步兵提供有效的掩护。 针对这些缺点,德军改进了它的步兵装备。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装备是火焰喷射器的出现,在 1915年冬季,德军的单兵装备还基本是步枪和刺刀。这种武器在堑壕战中显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喷射器则可以让小部队获得相当的面杀伤手段,在打扫战壕的时候,使守方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另一种新式武器是克虏伯开发的37MM炮,这种炮很轻便,突击部队可以利用它近距对付敌军的火力点。战术的改进首先是来自炮兵,炮兵弹幕徐进射击 的发明,使得敌军不容易向被进攻的阵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击炮大量应用,直射火力打击不到的堑壕变得不再安全。 这些对“突击群战术”奠定了基础,不过,最终这种创新还是来源于实战中的下级军官。在 Argonne 和 Vosges(凡尔登战役结束后的战斗)的战斗,对 Rohr上尉的战术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此人提出了渗透战术的原则,并得到了德军高层的重视,当然很多下级军官都在考虑类似的战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24 步兵团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尉。“突击群战术”又称“渗透战术”(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战单位,利用对方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对方的防御体系当中,打击重要目标,切断交通线,割裂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根据这个思想,在进攻发起前,先经过密集的炮火覆盖,接着在弹幕徐进的掩护下,德国派出数支精良的小分队,即所谓“强击部队”或者有人译为“突击部队”或者“风暴部队”的。这些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可以交替掩护,并绕过敌军火力支撑点,迅速通过敌军防御部队的间歇突破到敌军纵深,切断敌军通讯。而后大部队才发起攻击。 由于在这种战术中,强击部队要突破敌军防线并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因此他们的装备和战术都与之前的德军步兵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强击部队里有前进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电话(用无线电的很少)同本方炮兵进行密切联络,不再按照既定时间表而是实际需要为强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当然电话的作用距离是很有限的,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使用信号弹和信号火箭指示目标。此外,强击部队除了战斗部队和协调官以外,还有工兵,基本的后勤医疗单位,以及通讯部队。实质上他们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队。其次,强击部队的武器已经不在是一律的步枪加刺刀了。他们装备了手榴弹,手枪,短刀,还有尖形铲。如果是军士,还有轻重机枪,一个榴弹发射器,一个轻迫击炮,一具火焰喷射器。此时,强击部队的体制也变成了分队,分队的士兵基本装备不再是步枪而是伯克曼MP-18冲锋枪,一个分队就拥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坚持独立作战。

胡蒂尔与突击群战术

对于英法等西方军史学家而言,突击群战术又被他们称为“胡蒂尔战术”。这是奥斯卡·冯·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将军(1857-1934)在一战中对突击群战术的应用最为成功,尽管他对这种理论的发展没有任何直接贡献。胡蒂尔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曾经和拿破仑战斗过,而且他的父亲也在1870-1871年间参加了普法战争。埃利希·冯·鲁登道夫,德国军队的第一军需总监则是他的表兄弟。在里奇特费尔德士官学校受训时,胡蒂尔即被保罗·冯·兴登堡视为一位非常有前途德军官,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早的亮点。在士官学校毕业后,他进入总参谋部并随后交替担任参谋和前线指挥官两种职务。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胡蒂尔首先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于冯·布洛的第二集团军中担任职务,负责指挥第一近卫步兵师。1915年4月,他调往东线在艾克豪恩的第十集团军中指挥第二十一军。1917年1月,胡蒂尔被指派指挥位于里加以南多瑙河一带的D集团军,以便在三个月后指挥第八集团军。正是在指挥第八集团军期间,胡蒂尔建立了使其留名战史的声望。 在里加战役中,胡蒂尔面对的是俄国帕尔斯基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编有161,000人、火炮1149门,机枪1943挺。而第8集团军下属3个军,约6万人,火炮2000门,机枪2000挺。1917年9月3日,胡蒂尔的军队占领了里加。到3天后战役结束,第八集团军以4000多人的损失造成俄第12集团军2.5万人的损失,并推进到里加湾海岸。9月6日,胡蒂尔因其杰出成就荣获著名的“蓝马克斯”勋章。不过,这种突击群战争登峰造极的要数德军在1918年在西线发动的春季攻势,西方军史学者称为“和平攻势”。在这次战役中,胡蒂尔指挥新编第十八集团军,充当于1918年3月由鲁登道夫发动的德国大规模春季攻势的先锋部队。参加攻势行动的部队有三个集团军,北面是冯·贝洛将军的第17集团军,中间是冯德尔马维茨将军的第2集团军,胡蒂尔的第18集团军位于最南侧。3月21日,胡蒂尔指挥5个军、27个师沿着索姆河两岸向海岸进击,同时向北和向南展开,获得了蔚为壮观的初期成果。他所直接面对的敌人是英国将军休伯特·高夫指挥的由12个师组成的第5集团军。通过再次充分使用渗透技巧,他的军队捕获了 50,000俘虏并非凡地推进了60公里。他的军队移动的如此迅速以至于负责侧翼的其他部队被远远的抛在后面。两天后,他被皇帝迅速授予橡叶奖章。不过这时胡蒂尔的推进已经开始减缓并最后在日益增强的英法军队的抵抗面前停顿下来,这主要是因为难以通过古老的索姆河战场保证补给。3月27日,胡蒂尔向法国首都进行了一次最深入的挺进,他部下的几个师攻占了距离巴黎约32英里的蒙迪迪埃镇。4月4日,他被迫停止于蒙迪迪埃和莫勒伊以西。胡蒂尔进攻的停止暴露了“突击群战术”的一大弱点,就是对后勤补给要求比较严格,由于强击部队实质上是小规模合成部队,它对于后勤的物资也不是单一的步兵为主的传统部队所能比拟的。而此时的德国,他们不可能继续维持攻势所必须的后勤补给。

突击群战术对机械化闪击战的影响

突击部队的存在源于对进攻的渴望,由于强击部队的进攻总是快于友军,因此他们需要自己的突击和掩护部队。在古德里安组建装甲军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装备两种坦克,一种是突击用的,另一种则是支援型的,前者成了III式坦克,而后者成为IV式。 在坦克等机械化战争装备的推动下,战场上的机动不再局限于人和马的,因此突击行动的突然性大大提高,以坦克为主构成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不仅具有猛烈的火力,而且,能实施快速深远的纵深机动作战。这种将强大的打击力迅速作用于敌,使其抵抗和防护都变得无能为力的“坦克战”,是以往战争所无法比拟的。飞机呼啸而至,象冰雹般连续投弹,摧毁、杀伤、破坏敌工事、设备及有生力量;在这咄咄逼人的火力攻击之后,装甲机械化部队突然出现,在敌尚未从巨大的心理震撼中恢复之时,以催枯拉朽之势,扫荡敌阵地,直插敌纵深,物质的摧毁与精神的威慑双管齐下,成倍地增加了打击强度,迅速地赢得战役胜利。实际上,坦克集群和风暴部队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机动性,火力,和防御力远非步兵可比。因此二战初期对法作战中,几乎同样的战略,德军就得到了和一战完全不同的效果。

[编辑本段]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

1奇袭 2集中 3

实施过程

1、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任何部队。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逐渐成熟。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 2、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的推进。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 3、无线电——当法国在1940年时甚至还没有装备无线电时,德国就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无线电使得德国的闪电战指挥官们能够与他们的部队一起快速推进,并亲眼观察战场,充分掌握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从而更好地运用他们的部队,而不是站在地图前坐失良机。无线电也让德国的高级指挥官能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效地掌控庞大的机动部队,使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和高效率的统一指挥成为可能。 4、灵活性——德国装甲指挥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线行军。他们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反应快速的空中支援赋予他们足够的战术自由,这使得他们能够犹如洪水泻地般选择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线推进,或者通过他们强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来打开一条通道。这同样能够使他们遭受尽量少的伤亡,从而保持他们高效迅猛的穿插并向更深处推进。 5、主动权和突然性——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快速推进部队的惊人的和力量和对敌领土的狂轰滥炸能够轻易地使敌人陷于休克状态。持续的突然袭击会带来更大的毁灭性破坏,正如德国人在战争中做的那样。他们快速包围大规模的敌军,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使敌军瓦解和失去斗志。 6、简单明了——闪电战没有任何复杂晦涩的东西。它是一个简单的战术,现代武器的革M——坦克,飞机,无线电,使得它的实行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其他武器和战术的融入,使它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有了拥有骑士精神的指挥官像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有了经过严格训练拥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有了出色的武器如四号坦克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德国才能够通过闪电战取得惊人的胜利。 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国终于遇到了棋逢对手的装甲指挥官,例如巴顿和朱可夫。他们的坦克也在可能是二战中最好的坦克的苏联T-34面前相形见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遇到了超级战术支援机,像二战中装甲防护最佳的伊尔-2对地攻击机,还有再往后的美英新型的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7、空中优势——这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敌人拥有空中优势,那闪电战就不可能实行了。就如隆美尔和其他德国指挥官在战争后期所面对的局面。 8、后勤——这是另一个关键的从属因素。德国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个因素,而最终使部队陷入瘫痪。德国人善于在相对较小的范围,较短的时间和良好的天气条件下发动闪电战,如入侵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但是当1941年他们进攻苏联时,苏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道路情况和恶劣的天气使他们在后勤上的缺陷显露无遗。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德国人还在大量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这使得他们的步兵和补给跟不上坦克的推进。运输机本来也能对部队的后勤保障起到帮助,但是在对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中德国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后来为避免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队投降而进行的自负且无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动中更多的运输机白白损失。 除了传统的对行进中的部队的食物,水和弹药的补给,坦克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这个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不断加深,并使德国的装甲部队陷入瘫痪。德国后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术上非常复杂,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的燃料。很多重型坦克的损失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非敌人的炮火。所以闪电战需要的不只是坦克,还需要它们有极高的可靠性,足够长的行程,并且伴随有各种辅助卡车。德国忽视了战争华丽舞台背后所需要的幕后支持,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惩罚。在战争后期苏联军队改进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系统使他们的坦克能够不停顿地连续推进数百英里,有时甚至能够在行进中加油,这当然要归功于他们车辆的技术上可靠和简洁。

剖析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适时”;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 (3)欺骗活动; (4)新的坦克“战术”。(5)陆军拥有优势空中支援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

《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极快的突袭敌军,致使敌军未反应过来就以取得约半数的胜利。书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有关,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毛泽东,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其二为震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震慑”行动,其实在闪击战的设计中,“震慑”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战时德国发起闪击战时其坦克数远不如英法联军,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战争”,然而“穷人”打败了富人。在西线闪击战中,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法国战士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编辑本段]对付闪击战的“钥匙”

为什么闪击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为什么二战中的闪击战又均以失败而告终?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顶点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个“顶点”,主要指的是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由于顶点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顶点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若注意积聚力量的话,将可能逐渐由弱变强。闪击战尽管有突然性和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但毕竟这个冲击力有个极限,终究有个顶点。战争的最终胜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冲击力,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要素。当德军深入苏联腹地,兵临斯大林格勒时,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主要是暴行导致的抵抗)、自然条件的恶劣、后勤补给线的困难,特别是苏联军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工业能力、正确的战略部署、经过调整并适应德军战术的新型军事理论和逐步装备先进武器的军队,以及美英和中国的支持等,使得闪击苏联的侵略战争在斯大林格勒由“顶点”跌落,从而开始走向失败。 二战后,虽然再没有像二战那样大规模的闪击战发生,闪击战其实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处处可见其影子。特别是当现代战争插上信息技术翅膀后,突如其来的闪击战变得更加可怕。在计算机技术的武装下,空中力量的机动力、火力、防护力,已经远远超出二战时地面的装甲集团,体现出诸多的新优势:之快、机动能力之强,使地面防御力量几无还手之力;远程精确打击与火、力、快速机动能力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动如雷震”、“斩首”、“震慑”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挥、控制、侦察等系统作用下,能量发生空前跃升,形成超视距攻、防一体的作战系统,对战争命运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现代战争中“战争顶点”已在高技术下变得难以利用,战争的“非接触式”、“非线式”、“非对称”,让弱小的一方“以劣胜优”的余地越来越小。那么防范闪击战的出路在哪里?唯有加速新军事现代化,未来化,在军事思想上断不可输给对手,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等上,也励精图治,形成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优势,使敌无机可乘。 当闪击战插上信息的翅膀后,需要我们给军事思维插上信息的翅膀,不仅仅是贴着“信息”标签的名词的变化,必须有全新、敏锐而不保守的哲学头脑,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升平的危机意识。但是闪击战靠的是,如果不能个一鼓作气胜利解决,那么后果严重!

德军闪击波兰,古德里安成名!苏联闪击战之父为何被斯大林杀害?

最佳答案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德军“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上将在此战中一举成名,然而,有谁能够想到的是,全球还有一位“闪击战之父”却被斯大林杀害了。正是他的冤死,延缓了苏军坦克机械化部队建设的进程。那么,这个“苏联闪击战之父”到底是谁?斯大林为何要杀掉他呢?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图哈切夫斯基,他出身于沙俄军队,是苏军中杰出的军事天才。一战爆发后,他参加俄军奔赴前线作战。由于俄军战败,他进入战俘营,十月革命爆发后,他离开旧俄军,参加新组建的苏俄红军。参加红军后,他在保卫红色政权的战斗中浴血奋战。他指挥第5集团军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消灭了邓尼金的主力部队。

内战结束后,苏军进入全面正规化建设时期。由于他在保卫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功勋卓著,他先后担任苏联工农军事学院院长,西部军区司令等职务。1935年,他和伏罗希洛夫等5人一起成为了苏军的首批5名元帅。他的人生事业迈向了巅峰。

说实话,图哈切夫斯基为苏军的正规化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早在1925年,他就预感到:未来的战争是技术武器之间的较量,苏军除了保持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更要提升武器的性能和军事思想的变革。他总结了未来机械化战争的一些特点,比如动员周期短、参战人数多、伤亡巨大、后勤条件加强等特点,并结合当时苏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苏军必须解决两大实际性问题:第一,提升军工产品的质量。第二,为战时扩大军工生产创造条件。在他的努力见一下,苏联国内兴建了很多重工业基地。比如,位于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这个厂子在战时就能帮助苏军生产坦克。在她的努力下,从20年代到30年代这10多年的时间里,苏军迅速扩建了坦克部队、航空兵部队和空降兵部队,苏联海军的实力也大幅度增加。

图哈切夫斯基是个很细心的人,对于每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他都要细心过问。面对德军正在发展装甲兵的举动,他创造性的提出并发展苏联版的“闪击战”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这一理论和德国闪击战理论名字不同,但实质是基本相同的。他在这一理论中指出: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苏军必须对敌人展开猛烈地连续突击。这些突击要打击敌人的兵力,让敌人无法有效的组织抵抗。苏军在主要的突击方向要集中使用兵力和兵器,一般情况下,苏军方面军在7%到12%的突击地段上,就能集中至少一半的步兵,70%的炮兵,80%到100%的坦克兵和航空兵,每公里突击正面可集中至少250门火炮,70到85辆坦克与自行火炮。

一旦战斗打响,苏军的野战军在突破敌人第一道防御阵地后,集团军的坦克军就能迅速投入战斗,协助步兵巩固刚刚突破的第一道防御阵地口。紧接着,坦克军和步兵一起协同作战,向敌人的第二道防御地带展开进攻,从而完成整个战役的战术突破。而其他坦克军组成的苏军快速战役集群将快速对敌人展开新的,更远的突破,进而将步兵和坦克军的突破从战术突破变成战役突破。这种战术和德军的闪击战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哈切夫斯基创造性的开创了苏军自己的“闪击战”理论。但他的命运却走到了终点。由于他本人的军事造诣非常突出,德军对他又恨又怕。德军决心除掉他!海德里希为首的德军间谍机构伪造了超高仿真的信件,证明图哈切夫斯基和德军勾结,准备推翻斯大林。当信件炮制出来后,德军就将这一信件交给了捷克斯洛伐克。几经辗转,这封信件交给了斯大林的手中。恰好此时斯大林要搞肃反,清理掉大批军官,这些假冒的信件就成为了这位苏军元帅人生的转折点。

斯大林看到这些信件后果然信以为真。他决心粉碎苏联军官的“谋反行为”。1937年5月,图哈切夫斯基被苏联逮捕。6月11日,他被枪决。一代红色军神陨落了。直至1956年,他才被苏联政府平反。

德国闪击哥是德国人吗

最佳答案此人是德国人。

德国闪击哥指的是德国的闪击战创始人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古德里安是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他创建了闪电战战术,被人们称为“闪击战之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担任德国装甲集群司令,率领德国装甲部队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家,成为了德国在战争初期的杰出军事指挥官之一。

为什么说德国“闪击战”战术源自戴高乐理论?

最佳答案戴高乐的著作《建立职业军》(未来的军队)顶多算是装甲兵应该如何组建,和德国人的闪电战完全不是一回事。戴高乐的著作中,提倡的是建立一个10万大军,装备3000辆坦克的部队,强调机械化,强调坦克应该像以往的骑兵那样到处跑。他对于未来的预见就是:未来的战争会以坦克部队为主。

而古德里安对于装甲兵的研究,早就在1922年开始了,当时他在德国国防部的运输兵监察处当参谋,也正是这会儿,他开始研究坦克,研究装甲兵。在二十年代里,他也一直在研究坦克,研究富勒、李德哈特等人的著作,1929年以前,古德里安也提出了自己的装甲兵构建的理论。1929年,古德里安担任第四摩托化营的营长,已经开始研究装甲兵的战术等问题了。后来出版了《注意!装甲兵》一书,才开始引起巨大轰动。

一战时期,东线德军配合东普鲁士的地形和工事进行防御,利用铁路快速调动兵力,快速集结。这是闪电战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你想快,前提是你兵力调动要快,你兵力集结要快,后来二战时期德国的兵力调动,也都是通过其发达的铁路网进行的。

二战时期,在波兰,希特勒算上预备队也才百万军队,在西线对峙的兵力并不多。然而,波兰战役结束以后,英法认为前面的德军也就100万人,而到了五月份,突然就变成了300万人,多出来这二百万人是哪来的?是德国人闪来的,用的就是他们的铁路,快速调动兵力。英法眼睁睁的看着德军的数量突然猛增,组织好了集结好了,过来打自己了。A集团军突破阿登山脉以后,法国人压根就抽不出兵力去对付A集团军了。

同样,打完了英法,德国人调转枪口去对付苏联,从英吉利海峡将德军送到波兰,调到苏联边境上,五百多万人,这个距离短么?不短。这个人数少么?不少。在苏德边境上,德国人集中了优势兵力,打了苏联人一个措手不及。德军的兵力是哪里来的?调来的,拿啥调来的?铁路。德国人就是通过其发达的铁路网,对兵力调动集结。

这是闪电战的第一步,快速调动兵力,集结部队。而这一步,和戴高乐根本没关系,这个思想的缔造者是施里芬。戴高乐和古德里安等人,顶多算是建立装甲兵的一个先驱,而不同的是,古德里安付诸实践,而且玩的炉火纯青。闪电战这个概念,并不是来源于戴高乐,德国人的闪电战来源于德军的祖师爷施里芬。

而闪电战到开打的那一步,利用的就是装甲兵团的快速推进,德国人组建了装甲师装甲军,将坦克装备在一起和敌人打,形成巨大的局部优势。这样做的话,非常快,当年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穿越阿登山脉,穿越那120公里的峡谷,只用了两天时间,这个进攻在以前是压根就没人敢想的。

另外,在闪电战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天上的飞机,德国人的闪电战,天上是一定要有斯图卡这类战术轰炸机的配合的,在前面开路,替装甲部队清除威胁,取的制空权,打击对方的要塞,打击对方的重兵集团。没有斯图卡开路,闪电战也基本打不成。而这一点上,和戴高乐也没啥关系。

德国发明了闪电战,这个战术究竟多么强大?

最佳答案我在二战时期,曾经以闪电战雷鸣时,同时也瞬间消灭了波兰,闪电战的战术主要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至上!

出其不意。

我会出其不意就是让对方毫无在意甚至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突然攻击,而出其不意,在中国的36计之中也曾有所记载,出其不意就是兵士要利用敌方的,不在于以及敌方没有进行有效的防御,之前进行一系列的战略手段,换句话说,在地方吃饭时,在地方睡觉时,在敌方困顿之时都可以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问题不对,主要强调的是对方心理上没有准备换句话说,即使对方的军队仪表整洁,浩浩荡荡,但是也并不能代表对方已经准备好了,因为在心理上他是否准备好还是未知,因此如果能够察觉到对方心理上不想战争,或者百姓群众厌战情绪极高,那么就称之为对方没有准备,那么心理上没有准备,自然可以让别的军队攻其不备!

至上

闪电战之所以成为闪电,就是说它的极快,就像闪电一样,换句话说——声与光能够同时传播,但是声和光的谁快谁慢,我们一目了然,在下雨的时候我们都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打雷,意思就是说光速要远胜过声音的,因此闪电战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在进攻他人的时候,其实枪炮的响声远远不及他们奔向敌营的!波兰之所以迅速覆亡,主要是在他们听到德军的枪炮之声的时候还以为有机会撤退,但是事实上德军早就已经距离很近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弱旅头盔表情包:德国闪击战表情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