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甲戍科进士~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2007青岛第一次质量检测文言译文)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正德甲戍科进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2007青岛第一次质量检测文言译文)
- 2、冯兰的历史名人
- 3、问一下莫氏祖谱,也是四川分支
- 4、宣化区和宣化县的区别
- 5、清朝的“徐门三进士”分别是哪三个人?他们有什么故事?
本文目录导航: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2007青岛第一次质量检测文言译文)
优质回答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或中元。河南新郑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阁、参机务,隆庆元年(1567)辞官。三年再起,以内阁大学士掌吏部,五年任首辅。六年六月去职。高拱是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
入阁及首次下野
高拱祖籍山西洪洞,先祖为避元末乱迁徙新郑。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高魁,成化年间举人,官工部虞衡司郎中。父亲高尚贤,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提学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至光禄寺少卿。高拱受到严格的家教,“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稍长,即攻读经义,苦钻学问。十七岁以“礼经”魁于乡,以后却在科举道路上蹉跎了十三个年头,才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授任翰林编修,九年考满,升翰林侍读。三十一年(1552)裕王(后来的穆宗)开邸受经,高拱首被当选,进府入讲。此时皇太子已殁二年而新储未建,裕王与其异母兄弟景王都居京城,论序当立裕王,而世宗似瞩目景王。裕王前途未卜,朝廷上下,猜测种种、议论纷纷。高拱出入王府,多方调护,给裕王很大宽慰。
当时,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正互相倾轧,抵牾日著,高拱泰然往返于二人之间,未见有所厚薄。两人因高拱为裕王讲官,以后腾达有日,故也颇器重于他,有时甚至避让几分。时严嵩权势熏灼,丝毫得罪不得,高拱却不十分顾忌。一次他以韩愈“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诗句,调侃严嵩在见其乡衮、下僚时的傲态,严嵩听了不仅不怪罪,反而为之破颜。在严嵩、徐阶相与推荐下,嘉靖三十七年(1558)高拱迁为翰林侍讲学士。
高拱在裕王府邸度过九个春秋,于嘉靖三十九年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九年里,高拱讲授经筵,敷陈剀切,谨慎用事。裕王深受教益。二人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师生关系。高拱离王府后,“府中事无大小,(裕王)必令中使往问”,裕王还先后手书“启发弘多”、“怀贤”、“忠贞”等字赠赐。翌年景王入藩之国,裕王为嗣的地位开始明朗,因而高拱与裕王的这层关系,不仅使高拱的上司、同僚对他刮目相看、趋之若鹜,而且也奠定了以后他在政治上大大发挥作用的基础。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高拱升礼部左侍郎兼学士。次年改吏部左侍郎仍兼学士,掌詹事府事。他数次主或副主会试,所撰科举示范文章颇见称道。但一次在进题中“以字嫌忤上意”,几乎有所行遣。徐阶出面辩解,才使事懈。四十四年,景王在藩薨,裕王地位确立。高拱升礼部尚书,召入直庐,并以青词见宠,得赐飞鱼服。四十五年(1566)三月,由徐阶荐举,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高拱相貌瑰奇,为人豪爽有才略,又颇自许。甫入阁,即欲展抱负示才。当时世宗久居西苑,大臣率以召入直庐为荣,阁事有所不周。世宗因谕曰:“阁中政本可轮一人往”。首辅徐阶及“青词宰相”袁炜以不能离开世宗须臾为由,不去阁中办公。高拱对徐阶说:“公元老,常直可矣。不才与李(春芳)、郭(朴)两公愿日轮一人,诣阁中习故事。”李春芳虽早入阁,但对徐阶向来十分恭谨,“侧行伛偻若属吏”。郭朴与高拱同时新入阁,且都由徐阶荐举,似应对阶更为谦卑。拱却言直如此,徐阶“拂然不乐”。高拱与郭朴又同为河南乡曲,“两人相与欢甚”,徐阶知后也不悦,因此芥蒂渐结。未几,吏科给事中胡应嘉奏劾高拱。先是高拱因年过半百膝下无子焦虑万分,遂将家移至西华门附近,直庐时常偷偷回家与妻妾团圆。一次听说世宗病情危急,高拱急忙把自己直庐内的书籍、器物等尽行取出。胡应嘉因此奏劾:“拱辅政初,即以直庐为隘,移家西安门外,夤夜潜归”,“皇上违和,正臣子吁天请代之时,而拱乃为归计,此何心也”。高拱大惧,幸世宗病笃,未加深责。但高拱以胡应嘉为徐阶乡人,其奏劾又是徐阶拟旨报世宗的,故疑胡应嘉受徐阶指使,增添了对徐阶的不满和怨恨。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世宗死,徐阶与自己的门生、刚充当裕王府讲官的张居正密草遗诏,却不与同列谋议。诏下,高拱、郭朴惘然若失。高拱以自己是新帝肺腑之臣,却对遗诏浑然不知,因而与徐阶构怨更深。穆宗即位后,徐阶以硕德元老仍居首辅位,旋又引张居正入阁,高拱心不能平,在论登极、赏军事、去留大臣是否请上裁决等问题上,数与徐阶抗争,矛盾日趋表面化。隆庆元年正月,胡应嘉谪外,言路认为出于高拱指,于是群起交章攻之。给事中欧阳一敬奏劾尤力,将高拱比作蔡京。高拱怒甚,请徐阶拟旨责杖奏劾者,徐阶不应。高拱被迫求退,穆宗不允。徐阶屈于皇帝的意思,也拟旨慰留,但绝无谴责言官,高拱越发生气,一次公开在阁中与徐阶舌战。高拱攻击说:“公在先帝时导之为斋词以求媚。宫车甫晏驾而一旦即扳之。今又结言路而逐其藩国腹心之臣,何也?”诘问之势汹汹。徐阶徐徐辩答曰:“夫言路口故多,我安能一一而结之,又安能使之攻公。且我能结之,公独不能结之耶?”他又说,我并非是背叛先帝,以遗诏让先帝自责是为先帝收人心……。至于斋词一事,徐阶坦认“因我罪”。但他反问高拱:“独不记在礼部时,先帝以密札问我:‘拱有疏,愿得效力于斋事,可许否?’此札今尚在!”高拱顿时“颊赤语塞”,打了个败仗。但高拱并不甘心,他以徐阶子弟和家人在乡里横行不法事攻讦徐阶,并授意门生齐康劾徐阶。徐阶疏辩乞休。当时徐阶正因遗诏复起世宗时被谪诸官而受到部院大臣、科道言官的感恩拥戴,权势灼热,故言路交章请留徐阶,还集体去徐阶第敦劝视事,另外极论齐康、高拱罪状,甚至群集阙下,吐唾辱骂齐康、高拱。三月之内论劾高拱的奏疏竟多达三十余份,高拱不自安,连疏十二,称病乞休。穆宗挽留不能,遂准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尚书、大学士衔回乡养疾,遣行人护送。齐康则坐黜外调,郭朴不久也乞归回里。
重为台辅,政绩斐然
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致仕。第二年张居正与太监李芳等合谋,奏请复起高拱。是年十二月,冷落了一年多的高拱接旨后,不顾腊月严寒,日夜兼程,直奔京城,以大学士兼掌吏部重新登台。言路原多与高拱有隙,故人多不自安。胡应嘉闻高拱复出,惊吓破胆而亡,欧阳一敬也在解官归田途中郁郁而死,一时人心惶惶。高拱通过门生腹心散布言论,安抚言路诸官说:“华亭有旧恩,后小相失,不足为怨。”“拱当洗心涤虑,以与诸君共此治朝”。言之凿凿,颇为大度,于是人心稍安。
高拱再度上台后,尽心国事。他“为人有才气,英锐勃发”,办事操切,又不迹常规,在吏治、筹边、行政等方面多所建树。当时高拱以内阁兼领吏部事,责任重大。他“晨理阁事,午视部事”,十分勤勉。他认为吏部职在知人,但真要了解一个人、用其长处并非易事。当时官场士风颓败,为官只是猎取高崇,“权势烜赫者则羡之,正色直言,谪贬蹭蹬者则轻之”,全不以行为品德为准。因此造成官场“理不明,气亦不振”,官吏以奔趋、巧媚为能事的局面。对此,高拱到任不久即在吏部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察制度:“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每月汇集一次,交吏部由高拱亲自过目。到年终将册籍全部汇总吏部,作为官吏黜陟的依据。天下大治,必须广选人才,高拱看到天下科贡占七成,制科仅为三,但朝廷重制科而轻科贡,他以为“崇其三而弃其七”是失措之举,应该进士、举人并用,惟贤是视,量才录用。但举人就选,他又主张“其年貌五十者授以杂官,不得为州县之长”,因为州县之长是地方父母之官,责任艰重,必须精力旺盛者才能承担。他又认为,国家必须广蓄人才,到了要用时才去寻觅称职的人,那是来不及的,于是提出备才之说:“今于紧要之官,各预择其才宜于此者,每三二人置相近之地,待次为备。一旦有缺,即有其人,庶乎不乏。”他还公开招贤,明令选司,“凡有所缺,悉揭诸门外,使众见之”,各有司可以荐举人选。过去吏部推升官吏,只少数人事,十分隐秘,高拱尽反其道,说:“堂有侍郎,司有员外,疏皆列名而事不与闻,何居此,不过欲行其私耳。吾改其是。”他叫人抱牍至后堂,命人当众揭牍,“即冢宰欲有所上下不能也”。对于被黜官员,高拱必亲“告以故”,黜者“无不慑服”。当时马政、盐政被视为闲局,朝廷轻之,因而失人废事,使“善政无闻”。高拱体察下情,知马盐二政官处远方贫薄苦寒之地,自是艰辛,遂提议改本省廉谨有才者任之,并宽其交纳之额。如遇优异,则超等擢用。其官重,马、盐二政当自修举,利于国家。高拱还制定和采取了旨在加强考察人才、选拔人才的许多制度和措施,“开王亲内转之例,复一甲读书之规,正抚按举劾之差,核京官考满之实,分进士讲律之会,定进官升授之条,议有司捕盗之格”。这些都得到穆宗的准旨,得以实施。于是使朝廷上下、各类官员中出现了人人激奋的新气象。依照明朝旧例,内阁辅臣,“若兼领铨选,则为真宰相,犯高皇帝厉禁矣”,但高拱先以阁臣、后以首揆掌吏部事三年之久,虽犯忌有非议,但成绩斐然,利在社稷。
隆庆年间北方蒙古鞑靼俺答部依然不断入扰,边患成为朝廷沉重负担。作为内阁辅臣,高拱也将筹边视为己任。嘉靖后期,徐阶曾对严嵩秉权时造成的边防溃败有所匡补,选用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将才赴边御敌,又饬厉地方有司加强守备,与将校通力合作,但积重难返,一时边防犹人力财力不足。高拱治宿弊,便首先把眼光放在边防用将用人方面。兵部历来只设侍郎二员,协理部事,由于公务繁忙,他们平时很少巡阅边务。但一遇边方总督缺员,他们倒要前去顶补。若抽身不出,还得请移他官。去者都不谙边务,常使事倍而功半。于是高拱提议在兵部添设侍郎二员,主要巡阅边务,了解下情,做到对边方险隘、虏情缓急、将领贤否、士马强弱都非常熟悉。这样边务有人专管,总督员缺,也可即刻往补。高拱认为“兵乃专门之学”,但现在兵部系统用员往往“不择其人”,优秀官员将才又常常迁为他官,为此特请准兵部自己选将备才。他提出:储备本兵,当自兵部司属始,边将由兵部司属往任。选得有智谋才力者,不得随意他迁。侍郎、总督应经常对换,使他们熟悉彼此情况,一旦尚书员缺,即可顶任。这确是一项加强兵备的良策,颇得穆宗赞许,后来“边方兵备督抚之选,皆于是取之”。高拱还访得边方之官,长年镇守边卫,“涉历沙漠”,“出入锋镝”,可他们的俸资待遇和升擢提拔,都与内地处和平环境者同,“甚者且或后焉”。他以为这极不合理,建议对边臣应特示优厚,“有功则加以不测之恩,有缺则进以不次之擢”,使功名常在人先,其他官员不得与之相争。对边臣中久卓成绩者更应体恤、厚加优抚,定期给假令回署休息,“使其精神不疲,而知慧不竭”,如此“以勤王事济必多得”。在加强边防将帅力量的同时,高拱与徐阶一样,也看到边沿地方有司在防卫上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充任这类边沿地方官的,不是杂流,便是迁谪者。朝廷对他们不关心不体察,待遇极差,所以他们没有上进心。而“边方有司,有疆埸之责,才者忧惧不堪,即优礼而鼓舞之,犹恐不振”,高拱于是“请择年力精强、才气超迈兼通武事者,调用有能保惠困穷俾皆乐业者”,充任边方有司,以三年为期,比内地超等升迁。若有军功,不次擢用,总之,“惟以治效,不循资格”。这些都有力地鼓励了戍边将帅和边方有司的进取心。
高拱办事有胆有识。当时接徐阶任首辅者为李春芳。李春芳为人宽厚,居政持论平,不事操切,虽无失措之举,却总显得气魄、才力不足。高拱仗己是穆宗腹心之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发挥了李春芳起不到的作用。隆庆四年(1570)八月,北边有警,高拱以尚书陈希学、曹邦辅,侍郎王遴各率师背城列阵以待;以京尹栗永禄、南都御史护守山陵;又起御史刘焘在天津守通粮,而以总督王崇古、谭纶专征剿无内顾;以侍郎戴才理军饷。由于布置周密,防范严谨,蒙古兵未敢入犯。
十月,俺答孙子把汉那吉因与祖父发生冲突,率所属阿力哥等十人前来求降。巡抚方逢时、总督王崇古主张受降。奏上,朝议纷然,多以为敌情叵测,不能贸然收留把汉那吉。高拱与张居正却一致支持王、方意见,请奏穆宗加封那吉指挥使,并“厚其服食供用”,以诚相待,结得其心,穆宗准旨。接着高拱又命边臣让把汉那吉穿锦衣、坐华车、骑好马,前呼后拥在街市行走。俺答得晓明廷厚待其孙,深受感动,遂决意与明朝和好,请封贡之事。此议一起,朝廷上下有如鼎沸,反对派援引宋朝讲和之例,力言不可。高拱先利用考察科道之机,将极力反对与俺答结好的叶梦熊“降二级,调外任”,以息异议。他又发内阁旧藏成祖封瓦剌、鞑靼诸王故事,拣发兵部。并说以己求人机在人,以人求己机在己,现在虏求于我,主动权在我,应该允许。他还说,这次俺答请贡,“较之往岁呼关要索者万倍不同”,“故直受而封锡之,则可以示舆图之无外”。这种将蒙古与中原看成一个整体的观念,比仅图边安的想法又高一筹。高拱批评反对派:“彼哓哓者岂为国筹利害哉?徒念重大,恐有不效,留为后言耳!”遂无敢复言者。隆庆五年(1571)三月,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其他各部首领也分别封为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有差。八月,明廷又准与俺答互市。
时陕西三边总督以该边不同宣、大,不欲通贡互市。高拱拟旨切责。不久陕西三边也开贡市。“数月之间,三陲晏然,曾无一尘之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
在满朝争议的情况下,穆宗能如此迅速、圆满地解决这一先朝遗患,与高拱等的着力赞襄是分不开的。在议贡过程中,主通贡互市的总督王崇古曾以人言求去,高拱知后,一面在朝廷力称崇古议,一面抱病修书崇古:“惟公安心畅意,始终此事,不必更怀忧虑”,使崇古受到极大鼓励和宽慰。方逢时因封贡事曾面会俺答下人,遭人弹劾,说他“辄通寇使,屏人语,导之东行,嫁祸邻镇”。高拱力斥其谬,“抚臣临机设策,何可泄也”,保护了方逢时,使他免受贬谪。穆宗以拱“殚忠远谋,劳绩可嘉”,进高拱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改兼建极殿大学士。
封贡事既成,高拱犹居安思危,担心边方兵将因无事而疏怠偷安,再坏边备。他一向主张“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强调自强。于是再上疏,“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上嘉纳之。兵部遂一一制定具体措施行之。
以后的几十年中,西北边境始终安定,无大扰,此亦高拱一大政。
高拱在南方两广、云贵边事上亦颇多建树。隆庆初,广西古田壮族人韦银豹等据寨反明,有司多次往抚剿,均不效。高拱再起,荐殷正茂为总督往剿。正茂任法严、善战,但性贪。高拱说:“吾捐百万金予正茂,纵乾没者半,然事可立办”。其实,他在用正茂的同时,已着眼于提擢、培养本省人才,在两广郡县中“多除制科,宽其荐额,勿拘成数”,引导民风向上。不久,果然“乱民乐业而向化矣”。时人都以高拱为善用人。隆庆四年,贵州抚臣告土官安国亨叛,请进剿。高拱不轻信是言,经深入察查,知“国亨非叛,而巡抚者轻听谗言以幸功也”,便专派员前去安抚释嫌,避免了一场兵戎相加。
专横招物议,逐归田里
高拱励精图治,不数年内,政绩卓然,自是一面。但他以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很是专横跋扈,这是他的另一面。正是这一面,造成了他与同僚的仇隙不合,以致招来物议,酿成了以后被逐的悲剧。
先是四年七月,曾也是裕府旧僚的大学士陈以勤,因与高拱有小嫌,又见高拱在内阁不可一世,恐终不为所容,便激流勇退,引疾罢去。不久,掌都察院大学士赵贞吉因高拱挟私憾考科道,上疏请止。高拱不悦,与之相倾,嗾门生、给事中韩楫劾赵贞吉庸横。赵贞吉也抗章劾拱。穆宗眷高拱竟令赵贞吉致仕。赵贞吉曾因高拱以内阁掌吏部,权如真宰相,请李春芳谋与掌都察院,以遏高拱权,李春芳许之。赵贞吉去,李春芳自不安,李春芳又曾因徐阶事与高有隙,遂于五年五月乞休归田。高拱接任首揆,越发趾高气扬。时殷士儋甫入阁辅政。士儋亦高拱裕府同僚,因不曲事高拱而久不得擢。后取中旨入阁,高拱不悦。后有人劾高拱心腹张四维,高拱疑殷士儋指使,又嗾韩楫相胁。殷士儋不能忍,在内阁当面诟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罢竟挥拳击高拱。五年十一月殷士儋也被驱出。这样,旧辅除张居正外,悉被高拱排斥一净。高拱位居极品,颐指气使,专擅国柄。
然而高拱心中总有一段未了的宿怨,即对当年轰他出京的徐阶及其诸言官耿耿于怀。隆庆四年四月,他因海瑞当年劾他的旧怨,将海瑞从应天巡抚调南京清衔。不久,又并其职,逼海瑞“谢病归”。他还“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四年冬,刑部、大理寺例谳狱,本与高拱无关,他却“自以意请朝审主笔”,且说“上命我视吏部,部事皆吾事,第须得情耳”。其实是专为王金一案改谳。王金是世宗时方士,被徐阶逮下狱,法司论以子杀父律当剐,高拱为之辩解不懈,后以减戍免死。原内阁有专办中书事的诰敕房,序班十人。高拱起复后,十人久次考满当迁,但因他们是徐阶下属,高拱不予理睬。十人求上门去。高拱诡笑说,“吾即有应,必不令若曹有侏儒之羡”,及令下,十人皆对品外调,为边远仓大使。只此一斑,可见高拱栽人之巧。虽如此,高拱犹不解恨,“专与阶修部,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徐阶致仕后,在乡里大治产业,还听任子弟横行乡里,引起当地百姓的憎恨。高拱亲自进疏论徐阶:“原任大学士徐阶(放归后),当阖门自惧、怡静自养可也。夫何自废退以来大治产业,黜货无厌,越数千里开铺店于京师,纵其子搅侵起解钱粮,财货将等于内帑,势焰薰灼于天下”,甚至还“故违明旨,(令人)潜往京师,强阻奏词,探听消息,各处打点,广延声誉,迹其行事,亦何其无大体也”。接着高拱“嗾言路追论不已”。隆庆五年,高拱起复原苏州知府蔡国熙为苏松兵备副使,以蔡国熙与徐阶故有小隙,授意他,穷治徐阶及子弟,“阶三子皆就系,拟以城旦,革其荫叙,入田四万亩于官”。徐阶狼狈不堪,无奈之中,只得向高拱俯首,“从困中上书拱,其辞哀”。此时,张居正也以阶事“从容为拱言”,暗示他衡量利弊。高拱见徐阶大势已去,不无欣慰。一箭之仇既报,便豁然大度,修书徐阶,称“今以后原与公分弃前恶,复修旧好,毋使借口者再得以鼓弄其间”。同时又接连给苏松官员去信,至嘱对徐阶三子及家人作宽处,稍存体面,并在蔡国熙的奏疏上批字:“太重,令改谳。”高拱之所以愿对徐阶网开一面,本意在于:见徐阶惨状,不免“兔死狐悲,不无伤类之痛”,与其修好,可安抚苏松乡绅,改善与徐阶旧僚的关系。高拱的出尔反尔,使“蔡国熙闻而变色,曰公卖我,使我任怨而自为恩”。
隆庆六年(1572)正月,高拱为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然而他专横更甚。加之其门生韩楫、程文等日夜奔走其门,狐假虎威,专以博戏为务,人都恶之。高拱初尚持清操,后渐狎奢,常对人曰“日用不给,奈何?”门生、下僚闻之,争相进献,“赇纳且■集矣”,因此遭致物议。御史汪文辉上疏讥刺时事,语连高拱,高拱召而骂之,亟补宁夏佥事以出。尚宝卿刘奋庸也上疏纠拱,给事中曹大野则抗章劾拱不忠十事,中有高拱擅权报复、排斥善类、超擢亲戚乡里门生故旧,以及亲开贿赂之门等等,穆宗不听。二人皆谪外任。
张居正与高拱为故裕邸旧僚,张居正谋高拱出,高拱也亟称居正才,两人尚称友善。高拱居揆席,张居正又肩随之。高拱多与同列发生冲突,张居正独退然下之,不与介入。对于智谋出众的张居正来说,长期屈居人下,是不甘心的。他退而不与争只是一种策略,高拱并不察知。隆庆五年张居正为徐阶三子事讽言高拱。高拱下人传言张居正受徐阶三万金贿赂,高拱不辨真假,以此诮张居正,张居正怒,而高拱也疑曹大野之奏章受张居正指使。两人便存隙离交,张居正逐高拱之念渐强,于是暗结太监冯保,以借中贵力量图事。
隆庆六年五月,穆宗大渐,召高拱、张居正等入内。穆宗执拱手曰:“以天下累先生”,宣内阁受顾命。时司礼监授遗诏,有二札,一给皇太子;一授高拱,中有遇事内阁与司礼监冯保商榷而行之说。高拱识其矫。未几,穆宗崩,神宗即位。神宗幼冲,冯保倚仗太后势,挟持幼帝。高拱欲惩中官专政,上言五事,请诎司礼监权,还之内阁,又唆门下言路疏劾冯保。高拱想与张居正共成此事,使人语居正曰:“当与公共立此不世功。”居正得讯即密报冯知。冯保游说太后及幼帝前,诬高拱欺太子年幼,欲废之而迎立河南周王,自己得国公爵等等。冯保又买通两宫近侍,复言之,“皇后与贵妃皆愕然”,便决议逐拱。第二天,即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切责高拱擅权无君,数其罪而逐之,即日归田里。高拱原满以为宣诏必是逐冯保无疑,及诏宣逐己,拱不啻为晴天霹雳,“面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张居正从旁掖他起。第二天一早,柴车即路,颇为凄凉地踏上了归程。
回到老家,高拱意忽忽不自得,“角巾野服,恂恂一布衣”,不言国事,而“闭户却帚下帷著书八十余卷”。不料冯保害高拱之心不死,又造王大臣事件,欲置高拱于死地。吏部尚书杨博、御史葛守礼等知有诬,力救之,高拱才得于幸免。不过从此他惊忧成疾,一蹶不振。万历六年(1578)十二月卒于家,终年六十六周岁。高拱家属以恤典请,只因冯保当权,止许以半葬。二十多年后,高拱嗣子具疏,神宗以“高某担当受降,北虏称臣,功不可泯”,赠太师,谥文襄。
高拱的学问
高拱素好读书,为文不好词藻,而深重有力。他著述甚富,有《问辨录》十卷、《春秋正旨》一卷、《本语》六卷、《边略》五卷、《纶扉外稿》四卷、《掌铨题稿》三十四卷、《南宫奏牍》四卷、《政府书答》四卷、《纶扉集》一卷、《程士集》四卷、《外制卷》二卷、《日进直讲》十卷、《献忱集》四卷等等,后人辑为《高文襄公文集》。
高拱不仅是一个有干略的政治家,在学术思想的研究上也有所成就。他不囿于先儒成说,以为“其不能得者亦不可强从”。直斥程朱理学“远人情以为天理”;他很赞同同时代思想家王廷相的观点,认为理在事物,无其事即无其理。他对“权”字更有一套独到的见解,把“权”与“经”比作秤上的“锤”和“衡”,两者关系是“盖经乃有定之权,权乃无定之经,无定也,而以求其定,其定乃为正也”。即:权和经是对立的统一体,凡事皆有经,其事实行时应认真权一下,使权与经得以统一。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认为“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皆利”,只要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言利也不是不好,痛斥了“君子不言利”的迂腐观点。他还认为正因前人没有把握住这种关系,才造成“经制之略置之不讲”,善理财者不闻,祸国殃民。他自己十分重视理财,重视有关国计民生的政务,主张务实。他的学术思想正是他行使政务、取得政绩的思想根源。
冯兰的历史名人
优质回答冯兰,字佩之,号雪湖,于成化五年(1496年)考中张升榜第二甲二十三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官至江西提学副使,江西按察司副使,冯兰在家乡余姚做过一件受益一方的大好事,《两浙海塘志》记载:兰塘,(散塘)今则其迹或存或湮,唯旧兰风乡在莲花塘之南有兰塘。明成化五年,里人冯兰集资建造。光绪《余姚县志》在“典祀”卷介绍“断塘庙”时提及兰塘:“明初推官周公复筑兰塘,以抵怒潮,时莲花塘已奠固,塘南可不复筑,必系旧有散塘培高为陆,以便行旅。冯兰募修,故曰兰塘。”
成化二十三年二月,时任江西按察司副使的冯兰因受同科进士尹龙的连累,被朝廷贬官。弘冶年间,冯兰再次出任江西提学副使。不久冯兰告老还乡,对千金湖东面的桃花庄进行修建,以自己的号命名,题名雪湖别墅。公诗云“别业湖以南,世远人事稀”,又云“镜里流年从老去,山中旧业得生还”,即指此也。傍岩结宇,松阴满庭,故有“松间白石如屏障,屋里青山当画图”之句。逾岭而东,即广教寺,故曰“路转小桥僧寺近”,堂之西即雪湖也。信笔写下了《雪湖六咏》:
雪峰:湖水雪与明,峰影坠空白。闲云寒不飞,静意两相适。
雪坡:疏疏坡上梅,冉冉坡下竹。共兹贞素心,湖天净寒地。
雪磐:雪际出大磐,苍然太古色。鸿渐迹已远,介兹以朝夕。
雪渚:皓月流素影,寒沙落晴澌。采芳岁云暮,悠悠我心思。
雪舫:碧尺平川迥,孤篷雪意深。短蓑成独钓,还和柳州吟。
雪堤:逶迤带远林,六花晴点注。蹇驴踏雪寒,记取归时路。
从此以后,冯兰荡舟、垂钓于雪湖,闲来与人吟诗唱和,过起了归隐山林的生活,明代著名方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在正德甲戍年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后,给归隐在家的冯兰写过《寄冯雪湖二首》:
竿竹谁隐扶桑东?白眉之叟今庞公。隔湖闻鸡谢墅接,渡海有鹤蓬山通。
卤田经岁苦秋雨,浪痕半壁惊湖风。歌声屋低似金石,点也此意当能同。
海岸西头湖水东,他年蓑笠拟从公。钓矶过雨群鸥集,樵径穿云一鸟通。
席有春阳堪坐雪,门垂碧柳好吟风。于今犹是天涯梦,怅望青霄月色同。
诗中王阳明把冯兰比作了东汉时期淡泊免得隐居不仕的庞德公,并在诗中流露自已对冯兰归隐乡间、寄情山水那种生活的向往。诚然,冯兰在《寄题山居》诗中所写,“石眺凭高发兴时,两人三日百篇诗。雨疏篱落菊开晚,水涸湖田雁下迟。身外浮名真梦幻,山中幽事与心期。杖藜吾欲寻梅过,预报湖头老鹤知”,也道出了冯兰淡泊名利、水宴山游、寄情于湖光山色的超然心境。
正德初年,冯兰的儿女亲家谢迁因弹劾瑾,被勒令去职,回到了位于洹湖岭东的银杏山庄。银杏山庄与冯兰的雪湖别墅仅一岭之隔,谢迁在《山庄次韵示雪湖》写道:“ 短棹轻风午钓还,数声矣乃水云间。碧舍香露桃千树,翠抹晴烟柳一湾。籍草醉眠芳径稳,临流坐对浴凫间。探春直到山深处,自诧跻攀力未艰。 ”谢迁与冯兰常在二庄之间唱和酬咏,怡情遣兴,两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这些诗词不少被收录到《湖山喝和集》中,谢迁在《归田稿》中的《湖山唱和序》写道:“雪湖素莫逆,居甚迩,且强健无恙,日相与往返雪汝两湖之间,山水颇幽胜,盘桓不厌,雪湖工于诗,酷好吟,咏兴至时輙有作……”正德甲戌夏,谢迁与冯兰(号雪湖)在汝湖之西杏庄别墅觞咏消夏,摘写了数首诗咏寄给李东阳消遣。不久,李东阳寄来了和诗,表达了思念之情,谢迁把这些和诗裱成《李西涯翰墨手卷》,并在《归田稿》中称“此卷精绝,大非寻常应酬者”。正德十一年(1516年),李东阳仙逝,噩耗传来,谢迁与冯兰十分悲痛,谢迁以《题西涯诗篆卷后》悼之,并写下了“与雪湖一展卷,相对酸楚不能已,因以唱和原韵列于前,而以哭公之诗系其后云”之语,可见谢迁、冯兰、李东阳三人交情之深。谢迁归里后,题跋祖遗《直庵存稿》,整理历年所著文稿,其遗著有《文正公集》四十卷、《木翁归田稿》十卷、《湖山唱和诗》二卷、《纲鉴世史》、《类编补遗》、《梅花百咏》等,这些著作手稿均曾收藏于阁老府藏书楼。
就连当时的思想巨子黄宗羲也赞叹不已——“嘉会觞咏,极一时之胜。黎洲所叹,为前辈风流,今罕梦见者也”。
正德十五年(1520年),冯兰在雪湖山庄去世,谢迁闻讯后感伤万分,写下了《哭雪湖四首》,并作《祭冯雪湖亲家文》以悼之,文中哀叹:“”湖山行乐谁复与俱,呜呼哀哉惟公达生!”
问一下莫氏祖谱,也是四川分支
优质回答全族大谱集序
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周衷奏而叹曰:“兴姬振公,初仕执戟,食采于鄚州鹿台,而始于鄚姓。”后受汉赐,去邑为莫,官至钜鹿侯。递至莫藏用公比部员外郎,家有万乘。至振公三十七传莫建川公,日精舆术,游粤至广宁县石牌尾,有真龙之穴,故建居广宁县, 又往端州至封川县金缕村,建居开族焉。然后窦氏生子让仁,媳梁氏宜人生宣卿公,于唐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及第,官至台州别驾。祖名、世代,难徵靡考,录莫氏始于振公。传至三十九世孙大魁公,今者乃奉宣卿公为始祖也。备详衍派,传历宗支,纪其秩序,里居来历而弥长,蛰蛰绳绳糜有艾焉。因以建川公为入粤之太始祖,全族大谱云集序。
————宋徽宗大观戊子年(1108年)春二月,八世孙王府直讲仕广书序
述谱识
予于大观丁亥(1107),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上舍存养省察,不敢少懈,得授常州路教,迁王府直讲,晓夕惕励虑坠。前绪先祖讳宣卿,开建金井村人,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是为一世祖。至六世大父建山公,以宋景佑进士,令闽之莆田,迁南雄路,始徙广州。严恃(慈)以广城繁杂,复迁番禺之苇涌定宅焉。吾虑后世忘其派之所由自出,谨按大父遗笔,谱自状元始,及广之身为八世,子汝言为九世。中四世五世有缺,传者是大父。建山公久宦于外,因迁广州城,于记不能无遗忘。且鲁、钝二叔自少迁居,予以宦游久别,谱亦未能详,休乃足耳。谨书之,使后世有所本云。
时大宋徽宗政和七年,岁在丁酉(1117年)春正月,嗣孙仕广识于官邸之冰玉轩。
莫庆隆 宋嘉定壬子科(1192年)举人,特奏进士
始祖唐诰封崇祀、孝肃公大宗谱序
余族系出周宣王次子之裔,厥后奕业皆列清班。至祖振扬仕汉,历官执戈,功在汉室,食采古钜鹿郡地,受汉赐姓莫氏。莫姓实始於此。迨傅至莫藏用,唐大历间官比部员外郎,占藉肇庆封川金缕村珠玑里。数傅至祖让仁,有隐德,生祖宣卿。卿少孤,七岁能文,唐大中五年辛未状元及第,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居金缕村。上赐其乡日:锦衣里;额其书室日:片玉亭;北有莲池,时号龙吟水。唐懿宗特加崇祀,谥孝肃,蠲去其本支租税,充为庙祀蒸偿。正配夫人陈氏,合葬於麒麟白马山。生三子。自祖振扬受姓,数傅至宣卿公,约计一百三十余世矣。世系远而难徵,今奉宣卿祖为始祖,厥后宗支绵绵,皆为莫氏谱系云。
大宋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吉日立
莫进义 东莞蕉利人,赐进士
修谱序说
古者族必有《谱》,以明世系宗法,序之以昭穆,辨之以礼义,尊尊亲亲长长之义于思乎明矣。唐宋以来,故家右族往往数百年来传系不绝者,则其所为崇本厚始之道,亦未偿不赖于《谱》。或不存,则少长亲疏不特不能纪远,且不能纪近。于是仁人孝子木本水源之思,有忘乎不得其所寄者,此《谱》所以不可待于久而修也。余族之世居于封川金缕,太祖孝肃公四传至青州别驾讳怀者,占藉南雄保昌之凌水乡;六传讳永昌,宋景佑进士,任广州学训,驻广之清风桥,生三子。季子讳钝,生我曾祖讳遗号肖叟,自南雄凌水来莞邑。公厌城市嚣尘,卜居于邑之蕉利,是为蕉利始迁一世祖也。以献策纳粟,受奉政大夫,配宜人陈氏,合葬于圣娘岗槎岭。举七子传七派,长我祖念一,居蕉利;念二公居大洲;念三公居后街;念四念五念六念七诸公或麻涌或白石或蟠溪水或英村,各择地安居迁徙不一。自肖叟公至进义,今历四传,缙绅文物彬彬郁郁,家庙维新,祀田略置。着为《族谱》,列世系以联宗支,老幼尊卑秩然有序,喜有庆凶有唁,岁时朔望,会耆硕亲贤,有燕其乖国法辱祖先者,有罚祖庙堂垣时以酒扫春秋祀典不懈,合处则先王之法宗具是矣。百世而后子孙日:崇敦厚而诗书之泽不衰,或亦由此乎?
宋淳佑己巳年(1269年)仲春既望日立
张养浩 西元台御史中丞,赠功臣后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子引历任南台御史,山东济南府人
封川金井莫氏族谱序
国家一理,齐治一机。治国以齐家为本,齐家以修身为本。圣人一,天下通,万古大道也。鹤汀子其熟於是,勤於克治,力为存省,由是而登进士,身修矣。专志谱牒,维宗淑族,家齐矣。职翰林,司教柄,治国之道如是渐推矣。是以鹤汀之谱其族也,以修诸身者,行诸家寝,而及国焉耳。浩啻以谏疏入朝,论修身齐治,旋未及餐。君携谱顾以序见属。浩以鹤汀素厚,且以是格君,岂敢有辞焉。遂焚香启牒,始末备览,再拜言曰:大哉莫氏之宗!荡荡乎其有余庆也。世系自唐迄吾大元,载傅五百,启源於金井状元莫宣卿;再傅而剌史晋;三傅学士如松,县尹如杞;四傅而别驾怀公团练使;六傅而路判永昌。由此北宋熙宁间,自雄迁广,而广州之派所由演也。八傅而王府直讲愚仕广;十三傅而路教必敬;十四傅而解元进士甲乙;十五傅而鹤汀恭与,登张起岩榜进士(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拜翰林宣教,柄居九载,行诸家,补前职。推诸国,恒张光弼,皇仁以治。昭前烈,则知岭南玮器,钜鹿俾多贤而未艾也。云乃相承,将见龙吟之复振矣!浩故日:荡荡乎其有余庆也。日升月恒,松柏之茂,莫氏似之。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合,自求多福。后昌者,世守靡艾,则浩所谓余庆,万代一日也。庶乎焉,奕乎斯谱。而亦不辱乎予之序。
大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戊辰秋九月望日,鉴察御史改翰林院侍制,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事,济南张养浩序
家谱序
莫违礼 字希周号丹泉新会人
吾莫氏先世,乃岭南封川人也。始祖讳宣卿,字仲节,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出为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许之,表其乡曰:文德居;其里曰:长乐。南人大魁自公始。至六世孙之用,宋元佑六年登进士,擢南雄路判,奠居羊城清风桥。次子鲁迁南海西樵老村,至七世孙阿九偕其弟阿十,一居恩平,一居阳春大岗。后值元季兵焚,谱系遂亡,始祖之所从来几不可考。洪武七年,诏天下人各开户。自祖父赠武略将军、锦衣卫正千户,淳 公嗣后皆有讳号开户,而上则无载焉。吾谋修谱,伏见祖图、讳号与昔所闻于父兄者不侔。乃悉心究归西樵老村,搜于古谱,得其讳号以及生终芦墓,悉具无疑。正德五年,吾父锦衣卫正千户竹山公,偕侄锦衣卫正千户、封云南道监察御史玉泉公,同迁新会源清坊深涌居焉。伯父内官监大监白石公,居官忠尽,为宪宗孝宗三朝倚重,侄辈从侍,置第京师,在玉河桥之西,金包巷之东,东江米。今居京师新会则皆淳巷公之裔也。图系既成,肃纪其始末,以诏后之子孙。
嘉靖壬子(1522年)二月望日立
莫天粉 东莞人
重修家庙增修谱序
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犹人之有祖宗所自而生也。余族自肖叟公由南雄凌水来居东莞蕉利,逮今十有六傅。旧有祠、有谱,历世久远。自宋迄元,以兵燹 乱家庙,坏毁旧谱。犹存先人遗业,供蔬果之祭,先君会族之殷实,是贮积货利,欲宏劫厥祠以为亲睦之地,后竟以卜基未定,而沮至嘉靖己未。有命粉倡宗人再营其事,出己资及以己地充为祠址,经营数载,隆庆丁卯落成。庙貌维新,先君又以谱不修辑,祭祀之时或有昭穆紊乱之失,于是翻旧谱而从新之,分列世系始末,详述传状以警劝。或有沦 纲常、乖戾国法、辱先败家者,则名下直书其失,俾有所儆惩。则祀一举昭穆明明,四百年之子孙皆相亲睦于鼻祖之下。兹幸苟完,维我后人尚嗣而传之,则木本水源、千秋勿替,是在后贤之懋修者。
大明万历丁亥年(1587年)冬十月吉日
钜鹿家谱序
叶梦熊 归善人赐进士巡抚总督三边贵州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荫二子
《谱》,古未有也。始于苏氏父子,叙其宗族、世家,自鼻祖至曾、至玄、至来、至乃、至云,列孟、仲、叔、季、伯、叔、兄、弟而伦次之,使知尊卑有分,疏戚相联。亲其亲,长其长,族则系于嫡,家则统于尊。凡冠、婚、丧、祭,以至岁时伏腊,莫不秩然有条。因而教仁、教让,礼、义、忠、信、孝、弟、廉、节,罔不敦焉。捐赀建祠,每遇日至则集众以报本,追远履端亦然。春秋匪懈,享祀不二,故武功之族,子孙绳绳蛰蛰。载在简册,阅几易姓,而替缨蝉联三苏,鼎族为千古乔门,良有以也。嘉靖四十四年乙丑,余幸南宫一第,告沐过光泮姚年家别业,因见一册,披视之,适钜鹿家乘作述。相仍后,先井列挨之三苏,所叙均属仁孝之思。质姚所自来,姚谓:“封川砚友莫绍唐袖来上谱,欲求序于年兄。”余方筮仕观政,谢未遑也。姚亦且置,乃裘葛违易。宦成复叙姚子,姚子犹记忆当日委,叙余,不敢方命复。援,绍唐偕欢伯濡毫迫余搦管。余以田野老休,耄昧野浅,不复知吮墨操觚染翰为何物,然以叙族大义,且经委岁二三纪而复不比间间十亩,弃人亦何靳腕,而不为钜鹿扬盛哉?猗欤此谱埋蛇好修,贻系千古。宜其大魁唐朝为岭南人物之首倡也。由此回忆三苏,尔时事相仿佛,因详武功宗谱,敦睦报本以为钜鹿左券。愿尔钜鹿奕世多贤,冠裳接踵,迈乃祖而光前垂后也。
万历乙未(1595年)孟春吉旦
莫尔淮 字襄雷号亚大,顺天乙酉举人,宁海县知县
顺天莫氏家谱序
按余家谱,莫姓系周宣王次子一百一十一世孙姬振扬,建绩咸阳,功封执戈郎,食采钜鹿,赐姓为莫。莫之所自来矣。唐大历中,比部员外郎一百十七世孙莫藏用;大中五年状元及第,莫宣卿继而一百二十四世孙也;博学宏词科莫济,一百四十四世孙。晋说贼救脱百余命,其后莫宗尧莫宗舜俱登进士。一百四十七世孙莫之用,字永昌号建山,宋元佑六年成进士,官至司户参军。建炎元年从高宗南渡,擢南雄路判,居凌水,今之凌水驿是也。某年间又迁居羊城清风桥。嗣后子孙繁衍,散处于新会、恩平者不止数千余家。天顺五年,白石公讳英,十二岁值苗人叛,执公去。成化改元,官兵平苗。有司献公於朝,蒙恩选入内侍读书。公当幼年,无辜而伤体,于是博古通今,奋志为名宦,惩往代之故事,多所谏诤。官至内官监右少监,循升太监、赐蟒玉,禁中乘马,节拜金玉宝镪之赐,总督京通粮储。所进禄俸,咸济孤贫。好读书而不信佛事,有范怀、覃吉之风。仕三朝,享禄五十余年,卒葬于京师西山白石巷,有御赐碑文。高祖玉泉公,讳达仁,白石公之嫡侄也,以锦衣卫正千户覃恩受封,子五:长如爵,嘉靖辛丑进士,封云南道监察御史;次如齿,顺天府府学生;三如德,以寿官终;四如士,嘉靖丁未科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改御史,巡按上江等处,历任大理寺右少卿,有《栢台清暇》傅世,卒葬于沙窝门外八里荘,荘间有乔松古栢数百株。顺治初,尽被盗贼伐去,仅有石碑、二台、一马。祠堂中有“兄进士弟进士一天雨露,南御史北御史两地风霜”之句;五如学,新会县学生。如士公即余曾王父也,子三:长逾度顺天府学生,次逾范顺天府庠生,三逾章顺天府庠生。逾度公即余王父也,以子自录覃恩,受封文林郎,子三:长自宏太医院吏目;次自宗;三自录即余父也,以宿儒为太医院御医,熹宗皇帝三殿告成,覃恩诰封父母。子三,余不肖居二。长兄尔清,顺天府学附生;弟尔滤,顺天癸酉举人,以工部虞衡司郎中,出为延平府知府。从兄尔淳,太医院吏目,子一,以内办事出为沅陵县知县,再上高县知县,居京师,即白宗伯之孙也。从兄尔瀛,顺天丙子举人,授井陉县知县,以闯贼余氛死节。伯曾祖讳如善,嘉靖庚戍科进士,历官福建按察司提刑所,著有《辟异录》,子三:长逾中,顺天府学庠生;次逾文,顺天府学庠生;三逾常,锦衣卫指挥同知,俱住京师。如爵、如善、如士三公,至今崇祀顺天府学乡贤祠。其余载在家乘者鳞次栉比,班班可考。盖自始迁祖阿九公至淮辈,凡十一世矣。今就其南北大言之,在南者人文茂盛,在北者枝叶萎靡。余以解绶之后辛丑科得旋,新会祭扫,承青田叔父暨阖族诸父昆弟互相劝勉,且捐百金俾余挈家还南。日:汝沙滨公之房基仍在,祭田二顷可分种数年,汝来仍不失为旧业也。无何以他事羁迟不决,竟致蹉跎失此机会,悔恨无及。青田叔父忽作古人,回思面训,能不凄怆?余废怙之余,翻寻《家谱》,再为次序,使后之子孙知余流落中州之故,非得已也。所慨者,余赋性迟钝,见识昏愚。九岁而失恃,廿三岁而失怙,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固为终天之恨。而仅登贤书,得宰百里,或可少图君父之报。何意贝锦为厉,遂致飘流异地。晚年复以马堕伤股,既不能归北,复不能旋南,半途而废,其为不孝曷可胜道。倘有贤子孙振起家声,斡父之蛊复旋故里,庶不负青田叔父阖族之至意矣。
康熙甲子年(1684年)夏月,书于陈州旋马厅
钜鹿家谱序
范景修 云间人赐进士
余自辛酉寓陈,迄甲子凡四载,窃闻文定莫先生之高义而未能一觐颜色也。乙丑秋月始识荆,相见甚晚。退而郁居官署,自分谫陋,不敢屡渎逢山。越明年丙寅,小儿瑛来省。至秋七月,以先生孺子可教许之登龙,于是愚父子得时时坐春风聆玉屑矣。余有好古癖,先生之癖更甚。间常出数篇请正大方,竟蒙石而题玉也。未几,儿旋舍亲溥。宜贱子与先生有张陆之契,余因附骥,常造高斋,把盏快谈,殆无虚日。今春将告,归,先生频频酌我,情意恳测,真有执手踟蹰之感。既而酒酣,出家谱,属余一言为序。展阅数遍,宗支嘹然,如溯河源,如探渤海,自愧浅鄙不足以颂德门。顾长者之命,义不容辞,谨此笔为序。
曰君家得姓昉于振杨公,由公而上直溯周宣,可称遥遥华胄。然愚以为渊源尚远也。周宣之祖是维后稷,后稷是维轩辕,本姓公孙,长于姬水遂称姬氏。自金夭迨高辛,相传弗替,则是君家鼻祖,自轩辕昉矣。乃先生修谱上系于周宣者何居?盖轩辕生子二十有五,得姓十有四人,分为十二姓,相传祈已滕箴任荀嬉 还依二姬将来云耳相承,各分支派,渐如天上繁星之可不识,则莫如溯自周宣为近而可徵也。善哉!斯即狄武襄不附梁公之微意乎?且由钜鹿而封川,而凌水,而羊城,而新会、恩平,迁徙无常,支流各处,龙驹凤雏,殆满海内,乃先生独以岭表为南宗,以燕山为北宗,世系井然,不敢遗亦不敢滥,诚鉴夫!世之为谱者往往附会汾阳,通籍方相。安知百世之后,不有如太原琅琊之难辨者乎?此又先生之远虑也!夫谱者,普也!绍先泽,昌来叶也,故世代不可不详;谱者,布也!嗣徽音宣,令闻也,故功德不可不记。今试阅先生之家乘,昭穆绵绵,世代详矣!替缨奕奕,功德记矣!丰尚有遗憾吗?乃其自序一篇,犹以不克光裕为憾事,此又孝子慈孙之盛心也。夫以白石翁之忠谨,三御史之勋名,积功累德,望重燕山;先生克绍箕裘建三不朽,贤子芳孙,世济厥美。其光裕为何如,而(上刀下日,右加欠)然若有未足,知先生孝思愈无穷矣。行看鸾凤飞腾,琅玕照耀,淮阳侨寓之地又将远绍龙吟,增辉片玉。余当拭目待之。所恨鄙人缘浅,千里游陈,谨与先生神交四载,亲炙两年。今忽飘然渡江而归,人孰无情?谁能遣此?安得不因斯谱而并叙作合之缘哉?
康熙丁卯(1687年)仲春下浣撰
火岗家谱序
莫卿云 字鸾翲号若霞别绚衢归善人
盖闻君亲有常尊,孝亲与忠君并重。家国无异,致国史与家谱同隆。所以行已,固要乎敦伦,持身莫先于立爱。极宇内之人,有不爱其父母祖宗者,谁乎?然有父母,则有父母之父母;有宗祖,则有宗祖之宗祖,由千百而追溯之,则又有始祖所由来。虽其间有大宗、小宗之不同,共房、各房之或异,而究其实,根深者茂叶,万千均属同核;源远者流长,千支悉由一本。岂可因服逾情尽之说而遂漫然置之乎?第祖宗无永存之日,孙子有易代之年。前人面目空怅,云山先世遗徽,徒劳梦想。迨夫支分派别,世远年洇,溯流则忘其源,数典则忘其祖,致使尊卑侧置;远近莫分;甚至邂逅仝言,不知孰叔孰侄;宴筵共饮,安识谁弟谁兄?于此而使昭穆序涣散。联萃子姓于一堂,长幼不失,娶夭潢于异地,等杀嘹然,俾功德无洇没之悲,同根无涂人之叹,则在夫族谱之修,然后世系可按而知也。余不敏,略知翰墨,谬附斯文。绮亭家大兄咸谓余曰:“吾族卜居此土亦历有年,世次所更未免残缺,族谱之修实惟汝一人是赖。”余闻竦然惧之,因思学愧淹通,识同蠡测,不足以成大事。况族谱所失不知数百年矣,从何而修辑之?然而责命难辞。于是癸未,偶因赴考惠城。试邸,适值正和宗叔邀饮,席间相与谈及祖宗之事,伊随即所藏旧谱付余参考。究谱系之渊源,观遗文之逸说而知吾莫姓始于“周宣王次子,110世孙姬振扬。建绩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氏所自来矣。唐大历中,北部员外郎110世孙藏用公(注:此处原文如此,据正确资料应为117世孙。);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孝肃莫宣卿公继而124世孙也。”厥后源远流长者为姓,其世次历历可考。然而自本国而散于殊异者,已不一处,至其迁于他郡他邑他州他省且不胜屈指所可恨者。余乡世居火岗,谱逸牒亡,漫无足考。余生今日亦不过观木主,考前人之墓,询老成之人而阙残者补之,失次者序之,珠联璧合以成一族之巨观耳。致于妄作之过,固所难辞。而殷勤修辑,亦庶可告无罪于先人也。愿我后世子孙云乃长发,瓜迭绵绵,以二十年为一修,是余之厚望也。是为序。
道光三年(1823年)岁次癸未三月十一日立
(备注:本文是据所收集《族谱》资料整理而成,部分可能前已发过。今按年代先后作一排列,重新刊发,更显族源年代流变脉络,以资族人寻根之用。文章经千百年传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各宗亲不吝赐教。)
宣化区和宣化县的区别
优质回答两个不同的行政区,管辖的地域也不同,宣化区主要管宣化城区,宣化县主要管宣化区周围的众多乡镇。宣化县管的面积比宣化区大多了,但是宣化区的经济比宣化县好多了。之所以叫宣化县,是因为宣化县政府的所在地在宣化区,也就是说,宣化县政府及政府各职能部门盖在了宣化区的地面上,换句话说就是说宣化县没有县城。在我国2800多个县当中,唯一一个没有县城的县,就是宣化县。但是没有县城并不代表没有管辖地域,只是它的县政府没有盖在它自己的地域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区也好县也好它们都叫宣化,重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宣化区位于北纬40°37′,东经115°03′,东南近临首都北京150公里,西连晋蒙。宣化区辖7个街道、1个镇、3个乡:天泰寺街道、皇城街道、南关街道、南大街街道、大北街街道、工业街街道、建国街街道、庞家堡镇、河子西乡、春光乡、侯家庙乡。
宣化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依明长城,南跨桑干河,腹穿洋河与京包铁路。经济以农业为主,金、铁等矿物质资源丰富。近年工业发展较快,材料试验机厂生产的试验机,多次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文物古迹有明长城,柏林寺,小白阳古墓群及西阳城遗址等。
战国、秦汉时,天下分36郡,宣化属上谷郡。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县(州县同治),明代为宣府镇,清朝改为直隶省宣化府。解放后,曾属察哈尔省,置宣化市,后改属河北省,直到1963年改市为区,属张家口市。
全区总人口为41万人(户籍人口数39.4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人口33.9万人,辖区面积为264.2平方公里。 宣化虽地处燕山丛中,但地势平坦开阔,汇集洋河、柳川河、龙洋河三大水系,水力资源丰富,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6℃。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矿藏达数十余种,煤炭、铁矿石、黄金、膨润土、辉绿岩、富钾页岩、白云岩等储量丰富,城区东郊的宣东二矿煤矿年产原煤30万吨,远景年产原煤100万吨。
全区GDP完成118.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1.5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5元。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工业: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冶金、机械制造、酿酒、电力、化工等行业为骨干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区民营企业有830户,从业人员2.01万人,注册资金100万元的民营企业近千户。
农业:宣化系城郊型农业,以种植蔬菜、葡萄为主,初步形成以精、细、特蔬菜为主导产业,以白牛奶葡萄等鲜食果品为特色产业的两大产业格局。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12.1万吨。已有800年栽培历史的牛奶葡萄久负盛名,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量达1220多吨。2003年,农业总产值达1.42亿元,农业增加值0.77亿元。
财贸金融:宣化古有“商埠”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宣化商贸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市场繁荣,购销两旺。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12190万元,居全市前列。全区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的商场达16个。同时,宣化还拥有四星级宣化宾馆和宣化裕华大酒店、宣化得月楼等多家高档次餐饮名店,为宣化的开放开发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5263户,从业人员达27720人,产值达到15970万元,营业额72670万元。辖区内有中行、人行、工行、农行、建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交通通讯: 宣化距首都机场仅150公里,110、117和207国道广连全国,京包铁路穿境而过,宣大、丹拉、京张三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全区公路硬化率达到95%。通讯发达,拥有装机容量10万门的国际国内程控电话网,实现了区、乡镇、村三级与国内数字直拨通讯,移动电话使用户数达7.8万户。
文教科技: 全区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剧场、电影院等文化机构,建有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家庭电视和闭路电视普及率达98%。全区共有完全中学3所、纯高中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49所,幼儿园39所,在校学生达43058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生升学率达100%,全部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普及率100%,脱盲率100%。另有中等职业成人学校9所,军地高等学校3所。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59名,其中、高级职称1855名。1995年以来,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市级30多项。
1948年12月7日,宣化县再次解放,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1952年11月,政务院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宣化县改属河北省张家口地区。1958年10月,撤销宣化县建制,化稍营、定方水、沙岭子等少部分地区分别划归蔚县和张家口市下花园区、茶坊区,大部分地区则并入张家口市宣化镇。1960年7月1日,宣化镇升格为宣化市,仍隶属于张家口市。1961年6月1日,恢复宣化县建制,除原属宣化县之化稍营地区仍属阳原县外,沙岭子、定方水等地区回归宣化县,并新划入赵川地区(原属龙关县,1960年7月划入宣化市),改属张家口地区。1984年1月,省政府决定,将宣化县改为张家口市辖县,至今。
编辑本段位置气候
宣化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环张宣,近京津,连晋蒙,西北距张家口市区30公里,东南距北京170公里,西邻煤海大同180公里。地貌呈盆地状,地形主要由河川平原、浅山丘陵和深山区三部分组成。气候属中温带亚干旱气候,年降雨量300-400mm,无霜期110-140天,年均气温7.7℃。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大豆、菜籽等。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210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54万亩,人均耕地2.22亩;林地面积88万亩,草地面积100万亩。在耕地中,水浇地38.9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8.6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
水利资源
宣化县地处永定河上游,国家2级河流洋河和桑干河两条大河流经县境,3级标准河流有清水河、盘长河、龙洋河、水泉河等40条,4至5级的支流百余条,过境河径流量每年可达6.1亿立方米。全县现有机井1041眼,小型水库7座,供水能力总计0.8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宣化县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9种,矿产地67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7处。有储量占全省第二位的金矿石,储量在千万吨的赤铁矿和磁铁矿,锰、砩石、蛭石、膨润土、麦饭石、矿泉水等金属和非金属矿储量都很丰富。 膨润土储量位居全国前10名,金矿石储量位居全省前5名。 已探明的矿产地和矿化点达50多处。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境内有战国遗址、元明建筑和明代长城,北魏年间的柏林寺佛像、石雕造型工艺精湛;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辽代迤逻尼塔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欣赏价值;海拔1997米的凤凰山,具有多季景色汇集一山的美丽风光;东望山外长城旅游区集生态旅游、革命历史教育为一体。
1、宣化古城
宣化古城有上千年的历史,保存着诸多的文物古迹,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宣化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周长二十四里。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座落着雄伟、高大的拱极楼、镇朔楼和清远楼,它们是古城宣化的象征。清远楼、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位于古城中心,楼高25米,台下十字拱门,台上亚字形三层楼阁,造型别致,全国罕见。十字拱门上悬巨钟一口,重一万斤, 声音宏亮。四十里以外清晰可闻,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朔楼,又名鼓楼,建于明正五年。为重檐歇山式,瓦顶二层门楼。楼上悬有清高宗乾隆御笔"神京屏翰"四个大字,列为省级重点文物。拱极楼,也叫南门楼,是宣化的门户,最早建于永乐年间,坚实古朴,是城防建设精华,为省级重点文物。辽代壁画墓,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宣化下八里北出土,共有九座。据墓志介绍,为辽代晚期归化川汉人豪族之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它们绘制精美,内容别具特色,色泽仍鲜艳夺目,是罕见的辽代地下艺术画廊。再有辽墓墓顶的星象图,融佛道中西方化为一体,在我国绝无仅有,有很高的天文史学研究价值,堪称国宝,为国家级文物。
2、古遗址
县境内古迹较多,其内涵时间上溯夏商,下迄明清民国。已查知有古代化石点4处,古墓26处,古遗址82处,古建筑70处。通过发掘,获一批石、骨、陶、铜、铁器珍贵文物。解放后,又新建革命纪念文物。
(一)化石、古墓
(1)化石点:发现4处。古脊椎动物化石点有两处,一处在马圈乡将台梁村;一处在罗家洼乡海儿洼村。出纳马象牙化石一处,在辛庄子乡响水铺村。庞骨鹿化石一处,在定方水乡定方水村。
(2)古墓葬:发现26处,已发掘3处。
小白阳古墓葬:位于李家堡乡小白阳村西1000米处。1985年4月进行发掘,历时3个月。清理出土坑竖穴墓48座,灰坑11个。出土文物陶器有鬲、罐、壶;铜器有刀、剑、镞、斧、锛、凿、饰品;以及骨器一部。均交张家口市文物保管所收藏。据考,为春秋至战国墓葬。
李大人庄古墓葬:位于小村乡李大人庄村南500米处。1984年发现,1986年发掘。清理单体土扩墓6座。获陶鬲、陶盆、骨铲、石镰、石斧、骨雕等文物。经考,为夏商时期文物。已交张家口市文物保管所收藏。
高家疙哒古墓葬:位于江家屯乡高家疙哒村南300米处。由群众挖土暴露而初步发掘。清理两个单体墓。出土带箭人头骨、石串珠等文物。据考,属战国时期墓葬。
(二)其它古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1处,龙山文化遗址18处,夏商遗址2处,春秋遗址2处,战国遗址27处,汗代遗址5处,辽金遗址10处
(三) 重点保护的古遗址
经过调查,县境内发现遗址82处,其中4处列为重点保护。
王家窑遗址:位于塔儿村乡王家窑村南1000米处。遗址面积为9600平方米,文化层深度1米。遗址内暴露有大量红灰陶片,以泥质陶为主,亦有少量夹沙红陶;纹饰以绳纹见多。属战国时代遗址。
水泉遗址:位于水泉乡政府驻地北300米处。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遗址内暴露有红、灰、彩色陶片;纹饰以绳纹、兰纹;可辨器形有罐、豆、石镞,以及未能分辨的大量石片石器。系仰韶文化遗址。1987年已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发掘,但至今尚未动工。
关子口遗址:位于小村乡关子口村西150米处。遗址面积约30000平方米。遗址内明显暴露有红烧土、房基痕迹,有红、褐陶片,木炭、兽骨等。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属龙山文化遗址。文化层深度1.5米。
龙门堡遗址:位于崞村乡龙门堡村东400米处。遗址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深度1.5米。内有红、灰、褐彩陶片和打制石片,可辨别器形有鬲、钵、罐等。系仰韶文化遗址。
编辑本段支柱产业
(1)农业特色产业。宣化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级粮棉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和省级农业示范县。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经形成了高产玉米、玉米制种、无公害蔬菜、规模养殖、果品等主导产业。玉米产业,以沙岭子、江家屯、大仓盖、洋河南、顾家营等河川区乡镇为主,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年产量约12万吨。玉米制种业,以宣化巡天种业为龙头,基地面积保持在4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贾家营、大仓盖、洋河南、江家屯、顾家营等乡镇,年产量约1万吨。无公害蔬菜产业,在县外贸公司建有5000立方米高标准恒温库、低温冷藏库各1座,500立方米净菜加工车间1处,带动全县无公害蔬菜、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年产量约20万吨。规模养殖业,依托京津张宣市场,发展城郊型质量规模畜牧业,已经形成450万只蛋鸡、34.85万头生猪、51.47万只良种羊、1.75万头奶牛的养殖规模,并在王家湾、塔儿村等山区乡镇,建成了獭兔、北京油鸡等特种畜禽养殖基地。果品产业,现有经济林41.44万亩,其中杏扁19.78万亩,葡萄、苹果、梨、杏、李子等21.66万亩。
(2)工业经济发展。目前,工业主要有矿产开发、煤炭开采加工、新型化工、机械制造等四大产业。矿产开发产业,主要是依托北部山区较为丰富的矿产(铁、金、钼等)资源,在李家堡、赵川、贾家营、东望山、大仓盖等5个乡镇,建有矿产品精选、深加工企业70多家。主要有兴宫矿业、坤源公司、华峰矿业、大白阳金矿等骨干企业。煤炭开采加工产业,在顾家营镇建有盛源宣东煤矿和华东煤焦、同利机焦等加工企业,在深井镇正在建设和泰煤矿,在宣大高速公路、112国道等晋煤外运通道,建有煤炭营销企业100多家,年实现市场交易额60多亿元。新型化工产业,引进建成了粤华煤化工、艾科精细化工、京西糠醛化工、工业亚麻油等新型化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洋河南到沙岭子一线。机械制造产业,依托宣化钢铁公司、宣化工程机械集团公司等大企业,为其生产配套产品,主要企业有恒泰履带、泰龙带钢、粉末冶金等。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境内有京包、大秦、宣庞三条铁路干线,主要公路干线有110、112两条国道,宣大、京张、丹拉和正在修建的张石高速公路跨越县境。全县13个乡镇全部通油路,306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2、通讯电力:全县拥有邮政支局10个、电信分所7个,13个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基本覆盖县境。境内有张家口沙岭子发电总厂,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6座,总供电量1.57亿千瓦时。
3、科教文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学2所,普通高中2所,初中14所,小学116所、民办学校2所(宣化县双语学校、塞北武术学校)。全县共有各类文化活动场所38个,其中文化馆、图书馆、文物机构、电视台各1处。2006年,县文教局获宣化县委、县政府2004-2005年度县级文明单位,市委教工委、市教育局2005年度教育工作优秀单位,河北省教育厅2005年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市教育局2005年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张家口市2004-2005年度文明单位等。
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0个,其中县直医疗单位6个(县医院、中医院、保健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卫校),乡镇卫生院13个,民办医院1所(赵川盛达医院)。2006年,卫生局荣获市卫生局度目标考核优胜单位,获市爱委会市爱委会授予的2005年灭鼠先进县,2005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县医院获全国十佳人民医院、市文明单位、中华医学会专家协会称号,申忠院长被中华医学会专家协会评为全国十佳院长。卫生监督所获场所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地方病防治、慢病先进单位。
4、城市化建设:我县城镇市场建设基本健全,近年来先后建成了沙岭子、洋河南、赵川、顾家营等10个农村集贸市场,沙岭子太师湾建材市场,深井、洋河南、顾家营煤炭交易市场,以及赵川冀东龙汽车交易市场。2005年以来,按照全市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不断加快沙岭子新区建设步伐,已投入资金350多万元聘请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研究院,对沙岭子新区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宣化县沙岭子新区总体规划纲要》经过去年9月和今年3月两次论证修改后,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向上级有关部门报批。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平文皇后王氏
平文皇后王氏(228年-355年)。北魏时期广宁(今宣化县)人。十三岁入宫,得幸于平文帝(即拓拔郁律),生昭成帝(即拓拔什翼犍)。平文帝崩时,昭成党在襁褓中。其时,国内动乱,有人蓄意谋害皇子。王氏将昭成藏在褶衣内,暗自祈祷说:"如果国运未终,你便不要出声。"昭成果然长时未啼,得免于难。昭成继位,意在垒源川定都,修筑城廓,建造宫室,但计议不决。王氏闻后,劝说归成:"我国从祖辈起常常迁徙,如今刚刚经历国难不久,基业党未巩固,如果修建城池定居下来,一旦外敌入侵,伧促间难以尽快迁动。况且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于国无益。"昭成听劝,才未大兴土木。国家危难之时,昭志帝复兴大业,多赖平文皇后之力。王氏于昭成十八年卒,葬于云中金陵。享年57岁。
武恪
武恪(1329年前后)字伯威,宣化人,元代诗人。著有《水云集》、《武伯威诗集》。
倪岳
倪岳(1443-1501年),明代宣府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初任翰林学士,后进礼部任左右侍郎。弘治六年拜礼部尚书。其时,四方所报灾异,礼部于年底一律定成文章,分类奏报。倪岳均详注日期,博引经史,验证后呈报皇帝。平时还常劝皇帝勤讲学,开言路,宽赋役,慎弄罚,黜奸贪,奖忠直,汰冗员,破迷信,省营造,止滥赏,帝对这些建议十分欣赏,多有。弘治九年(1497年),倪岳改任南兵部参赞机务,后又任吏部尚手。倪岳文有才,武有略,善决断大事。先后向对上陈请多件事,对辅佐国是兴利利弊多有成效。因而倪岳奏疏一出,朝廷命官便争相传录。 倪岳病故后圣上赠封少保,谥文毅明世。
张俊
张俊(?-?)字世良。明代宣府人。成化末年,历任赤城、龙门、葛峪马营守备,不久改任游击。弘治已未年(1499年),外族侵犯大同,张俊奉命领兵前往支援,遇敌数万,陷入重围。但张俊面无惧色,英勇奋战,血战一日一夜,身负重伤,仍身先士卒,最后迫使来犯敌人溃退。朝廷因此提升张俊为都督同知,后又合其佩戴征西印,镇守大同。第二年,改镇宣府,佩镇朔印。张俊在宣府尽心竭力,忠于职守。外敌见无隙可击,便退兵远去。因此孝宗帝特降旨予以奖励。正德年间,张俊奉诏入中府,宿卫皇宫。武宗对其十分器重,平日以"张总兵"称呼,从不直叫其名。张俊作为将帅,对下能宽简待人,对敌能以少胜多。先后经历二十多次战斗,受伤三十多处,却从未战败。后因病解甲回乡调养,病故于家。
熊伟
熊伟(?-?),字彦卿,明代宣府人。自幼苦读书史,勤奋自勉。弘治丙辰年(1496年)登进士,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熊伟博学广识,所提的建议大多数被实行,很受朝廷器重。已未年(1499年),被提升为通政参议。每日入朝议事,站立端正,出语响亮,意见深邃,孝宗帝很欣赏。弘治甲子年(1504年),北部少数民族有犯境的迹象,孝宗皇帝召集群臣计议,要九卿衙门中有才望者去治理边关,熊伟受到举荐。皇帝因平日感到"此人身体魁伟,声音宏亮,"而准奏。熊伟到居庸关和紫荆关后,立即上疏十议:精简将帅,增加戍卒,分别勇怯,核实功罪,多储粮草,学习骑射,设置险阻,明确侦探,慎用机权,任用间谍。皇帝阅后很赏识,降旨熊伟依次实行。从此,边防日渐稳固。正德戊寅年,熊伟还朝。论其功绩理应晋级,正值大同巡抚缺员,于是朝廷升熊伟为右佥都御史。赴任后,熊伟一心想有所作为,却因宦官专权而屡受制约。在任一年时间,朝中奸宦还派人向熊伟索要财物,熊伟未给,便被罢官落职。回乡后,熊伟专心研读经书,学作诗文,夏忘挥调扇,冬忘拥炉。所著诗文,清雅流畅。一作出就被众人争相传诵,熊伟亦从中获得乐趣,安度晚年,至88岁病故。晚年著有《双溪诗文集》,正式刊行。
杨百之
杨百之(?-?),字允成,明代宣府人。生性敏锐,正德甲戍年(1514年)报考进士,被授为行人。戊寅年(1518年)被提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杨百之这官清正,不攀附权势。其时,有同乡人江彬,很受皇帝宠爱,权倾天下。同僚中不时有人暗示杨百之登门同江彬交结,杨百之始终委婉推辞谢绝,未登江彬家门。后来,杨百之从山西还朝,又十分痛恨某些朝臣败坏国纪、残害民众的行为,曾劝说皇帝应"行以至公之道。" 杨百之后升任广西按察使佥事。最后因待奉老人,辞去官职回归乡里。
穆得海、王羊儿
穆得海(?-1527年),宣化县葛峪堡人。王羊儿(?-1527年),宣化县小白阳人。二人俱为戍卒。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外族入侵,二人随主将赴关山抗敌。双方对阵,得海跃入敌阵生擒一人,当即斩首以激励同营将士。敌聚集围射得海。得海英勇无畏,东奔西突,又连砍数敌,最后力竭,战死疆场。王羊儿面对强敌,亦毫无惧色,蹲下身子,与敌对射,箭无虚发,杀死敌多人。后因箭尽,被敌围攻,力战而死。战后,王羊儿父亲收尸,见王羊儿手上还紧提一敌的头颅。乡人见后都王羊儿的骁勇误伤不已。
孙世芳
孙世芳(?-?),字克承,宣府人。明嘉靖丁未年(1535年)会试获第六。入馆试,世宗皇帝亲自圈定第一,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升检讨分校。穆宗登基后,常叫孙世芳至宫辽撰释讲议,多受启发,后任孙世芳为国子监司业,命孙世芳以选拔人才、兴起斯文为职任。孙世芳 曾于嘉靖年辛酉年(1561年),著《宣府镇志》,记述明代边关宣府镇事,与尹耕的《两镇三关志》同受世人称道。
董一奎
董一奎(?-?),字天宿,号北山,明代宣府人。学业成就后袭父职,最初任宣府游击。嘉靖乙卯年(1555年),升任指挥佥事,历任宣大、宁武、古北、延绥、洮岷总兵。万历壬辰年(1592年),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其时,叛军许朝嗦、刘樱据守城池。董一奎不得入内,就在城外办公,八十多日昼夜不解铠甲,致使铠叶被汗水浸蚀透孔。癸巳年冬,日本派遣使臣经朝鲜来明王朝求封。兵部尚书石星因董一奎曾带兵援助过朝鲜,了解日方情况,特意让董一奎主持接待日使,并欲推举他为封倭正使出使朝鲜。期间,游击沈惟敬暗中与日本人勾结,前往拜见董一奎,打听日本人求封内情。董一奎坦然相告:"待我到了朝鲜,详细察看日人求封情意真伪,再做道理。"沈惟敬害怕通日败露,极力阻止董一奎出使,向兵部尚书石星进谗言:"日本人擅长诗词,恐一奎一能胜任。"石星被其蒙蔽,旋另派他人前往,中日会盟的事亦未获结果。不少人叹惜朝廷未用董一奎,惋惜董一奎的才华未得到发挥。乙未年(1595年),董一奎调镇山西,后年迈解职回乡。
胡以温
胡以温(1624-?)字公峤,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学编》、《洙泗言仁录补》、《道因集》、《蠡测编》、《文章具体》、《山堂清玩》、《骚体集》、《读书论世管见》、《见山堂诗文集》、《续宣府镇志》、《孝士家谱》等。
胡守训
胡守训(1625年前后)宣化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进士。博通经史,尤精理学,著有《在慈堂稿》。
孙衍策
孙衍策(1700-1793年),字围之,宣化县人,系武进士孙锡龄之子。自幼生性聪敏。乾隆年间学至廪贡生即任济南南阳府通判,后卸任归家养亲。每遇亲族中有人请求资助时,孙衍策总是慷慨解囊,毫无吝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宣化府知府张志奇,知县黄可润率各县绅士捐建柳川书院(后改为直隶第十六中学校,今宣化一中),孙衍策又捐助一笔巨资。闻听老龙背地险难行,又出资独修通下花园的大路。为此,后人赠"乐善不倦"匾额,以颂扬孙衍策的功德。乾隆五十八年,孙衍策病故,享年93岁。
郑魁士
郑魁士(?-?),字鳌峰,宣化县人。道光初年,因参战屡建功,官至直隶提督。郑魁士从戎征战,先后治军四十多年。亦曾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及捻军起义。晚年回归宣化后,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如:筑永固坝发兴水利,修四牌楼以壮观瞻,建镇朔楼以司昏晓,开火石坡以利交通,等等。郑魁士享年73岁,赐谥忠烈。
郭维成
郭维成(1866-1931年)字效宗,宣化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归国任宣化府劝学所总监、宣化府教育会会长,创办并自任《教育丛录》总编辑。
编辑本段建设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宣化县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基础日渐雄厚,初步形成了机械、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骨干行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被国家计委、农业部确定为粮棉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出口贸易较为活跃,农副土特产品和工业品出口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属外贸公司具有进出口经营权,承担着张家口市所辖各县区及河北省其他市县外贸加工出口冻肉的代存中转任务。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4亿元(1990年不变价),财政收入达到7564万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投资环境及基础条件优越。县境内京包、大秦两条铁路干线贯穿东西,110、112、207国道纵横贯通,乡村公路已成网络。电力、邮电、金融、保险事业设施先进,服务周到。邮政开通了国内外特快专递业务,全县电话实现程控联网,中国银行等金融专业办事机构可办理人民币、外币存贷款,国内及国际结算、非贸易结算等业务。
清朝的“徐门三进士”分别是哪三个人?他们有什么故事?
优质回答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徐氏一门三进士
和平县下车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兴隆村徐氏一门就出了三个进士,他们是徐延芳、徐延泰、徐旭曾。
徐廷芳是清朝乾隆壬戌年进士,这一年,他已63岁了。徐廷芳一生好学不倦,曾九赴乡试,六赴会试,在63岁这年终于考取进士。 徐廷芳的父亲徐俊甲得知儿子考取进士后,便在自家大门上加上“进士”两个字。在徐廷芳上任陕西扶风县知县时,徐俊甲告诫徐廷芳:“做官不贪钱,可升青天,为民做好事,可益寿延年。”徐廷芳在扶风县连任20年知县,离任时百姓欢送10余里。
徐廷芳第二个孙子徐延泰头有点偏,一只脚有点跛,他是清朝乾隆丙戌年殿试进士。在殿试时,考官问:“你躯干歪歪,头项偏偏,能有何为?”徐延泰答:“躯干歪歪,腰正骨直可申张正义,头项偏偏五官端正,正朝天子。”考官说:“你足残跳跳,进三步看看。”徐延泰随即退三步。”考官又说:“你退三步看看。”徐延泰说:“朝廷万岁,有进无退矣。”考后朝议,此人非凡,不可贬,按文章取之。此故事在徐延泰所著《通雅草堂》文集中有记载
徐廷芳的第三个曾孙徐旭曾是清朝嘉庆己未年全国第67名进士,后官至户部主政。著有《丰湖杂记》。在客家学研究中,徐旭曾常常被学界提起。徐著《丰湖杂记》被学界视为“客家宣言”。
徐氏一门三进士都出自徐俊甲在兴隆开办的“逢源书斋”。 徐俊甲请来教师为徐姓人和邻近的贫苦学子传授知识。现在废墟上看到“伊志学颜”的字样,徐俊甲要求书斋的学子要学习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好学精神。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正德甲戍科进士~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2007青岛第一次质量检测文言译文)》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67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