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拜仁为什么没有挽留瓜迪奥拉留不住。德国著名体育杂志《踢球者》周四报道,早在2015年初,瓜迪奥拉就做出了不与拜仁慕尼黑续约的决定。该媒体坚称,2015年瓜迪奥拉就有了离开德甲...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为什么德甲不能播了,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拜仁为什么没有挽留瓜迪奥拉

拜仁为什么没有挽留瓜迪奥拉

留不住。

德国著名体育杂志《踢球者》周四报道,早在2015年初,瓜迪奥拉就做出了不与拜仁慕尼黑续约的决定。该媒体坚称,2015年瓜迪奥拉就有了离开德甲豪门转而去曼彻斯特城执教的打算。因此,拜仁慕尼黑从一开始就没有可能与瓜帅完成续约。

佩普·瓜迪奥拉(JosepGuardiola),1971年1月18日出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桑特佩多市,前西班牙男子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后腰。

留不住人又如何?8年狂赚2.8亿,回顾多特蒙德那些超值买卖

说到本赛季冬季转会窗口最成功的球队,大黄蜂多特蒙德必然是其中之一,他们用2000万欧元的“白菜价”击败了曼联和尤文等豪门,从萨尔茨堡红牛队得到了当红炸子鸡哈兰德。

而这名在欧冠大放异彩的19岁小将来到德甲后几乎不需要适应,首秀就替补出场上演了帽子戏法,惊艳了众人。而在接下来的两轮联赛里,他也全部完成梅开二度,尽管5日凌晨的德国杯中,多特2-3输给了不莱梅,遭到淘汰,但替补出场的哈兰德仍然取得了进球,4场比赛打进8球,并且只有19岁,哈兰德的表现已经不能只用“惊艳”来形容。

但可以预见的是,多特只会是哈兰德的一个跳板,毕竟罗伊斯式的忠诚可遇而不可求。只要没有大的意外,哈兰德必然会快速成长,早晚会成为超级豪门的囊中之物。但是,可以预见,他的身价也将随之飞速飙升,到离队之时多半已成亿元先生。既然姑娘早晚要嫁人,至少还能要的一大笔彩礼,以报多年的养育之恩。

培养小妖,留不住的时候卖个好价钱,这样的剧情对于多特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根据转会市场网站的统计,过去8年,多特仅仅依靠卖出球员,就已经赚到了2.8亿,超强的运作能力让人赞叹。

2011年7月,刚刚拿下了德甲冠军的多特花费了550万欧元从纽伦堡队引进了21岁的京多安,以顶替离队的沙欣。在克洛普的账下,京多安快速成长,让大黄蜂球迷逐渐忘记了沙欣,他不仅成为了球队的中场核心,也在德国国家队站稳了位置。效力多特5年时间,他为球队出场157次,打进15球多特在11/12赛季卫冕了德甲冠军,还在2013年帮助多特杀进了欧冠决赛,并在决赛里打进扳平的点球。

2016年夏天,瓜迪奥拉入主曼城,蓝月亮也以2700万欧元的价钱将京多安带到了伊蒂哈德球场,5年时间,身价上涨2000万,虽没有大赚,也尝到了甜头。

如果说京多安只能算小打小闹,那么奥巴梅杨则是一次质的飞跃。2013年夏天,憾失欧冠的多特花费了1300万欧元从圣埃蒂安引进了24岁的奥巴梅杨,补强锋线实力。2014年夏天莱万离队后,奥巴梅杨扛起了攻城拔寨的重任,表现节节高升。14/15赛季,他各项赛事打进25球,到了15/16赛季,他打进25个联赛进球,仅次于莱万,成为德甲银靴,并获得了德甲赛季最佳。到了16/17赛季,他以31个联赛进球首次获得德甲金靴。

效力多特的4个半赛季,他留下了213场141球的高效表现球队3次获得德国杯冠军。2018年1月,阿森纳以6380万的高价将他带到北伦敦,相比来到多特时的1300万,4年半时间足足上涨了5080万,多特成功大赚一笔。

相比之下,关于美国队长普利西奇的操作就更加神奇了。2015年,多特将17岁的普利西奇从美国带到德甲时没有花费一分钱的转会费,但随着普利西奇的表现日渐优异,身价也在快速增长。18/19赛季,随着桑乔的横空出世,普利西奇的地位逐渐被替代,于是2019年1月,当切尔西以6400万欧元的价格求购时,多特将他送到了蓝桥。0价买入,使用4年后高价卖出,这笔运作也称得上多特生意经中的点睛之笔。

当然,上述的一切比起奥斯曼·登贝莱的故事都显得小巫见大巫。2016年夏天,多特花费了1500万欧元从法甲雷恩队引进了年仅19岁的登贝莱,期待着他和奥巴梅杨组成黑风双煞,双方签约至2021年。

首个赛季,登贝莱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各项赛事为多特打进10球助攻21次,出色的表现也打动了众多豪门,其中巴萨尤其心动,失去了内马尔的他们迫切需要一名新的王储,于是便向多特求购登贝莱。而得到巴萨召唤的登贝莱也突然觉得多特庙小了,容不下自己了,非去巴萨不可,于是便闹起了离队,先是训练中和队友打架,后来干脆玩起了失踪,三十六计无所不用。

终于,忍无可忍的多特接受了巴萨1.05亿欧元还附加40%浮动条款的报价,总价值达到1.25亿欧元,将他送去了诺坎普球场。仅仅1年时间,就从他的身上赚到了超过1亿欧元,上演了一夜暴富的戏码。而如今登贝莱在巴萨伤病不断,距离预期差了一座珠穆朗玛峰,更加凸显出了多特这笔交易的精明。

在如今的多特阵中,桑乔和哈兰德这组00后组合正双星闪耀,根据德转最新的数据,桑乔的身价已经达到了1.2亿欧元,位居德甲球员之首,而多特在2017年从曼城签下他时只花了区区780万欧,这也让瓜迪奥拉后悔不已。而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只要保持 健康 ,哈兰德身价突破亿元似乎也是时间问题。可以想象,未来多特将能够从这两人身上获取相当可观的收益。

受制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德甲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多特很难摆脱留不住人才的局面,注定要长期成为豪门球队的兵工厂。但通过培养球星并卖出好的价钱,让自己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失为一种好的生存之道,总好过赔了夫人又折兵。同时,能够一次次抓住小妖们的红利期,掀起青春风暴,让球队始终保持着竞争力,也同样体现着多特的实力。

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

“50+1”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但是否该考虑撤销该政策目前依然扑朔离迷。

目前欧冠以及欧联杯的第一轮淘汰赛已经全部结束,六支代表的德甲参加欧战的球队,居然只有法兰克福一支球队成功晋级,其余如拜仁、多特等强队均折戟沉沙。在欧冠赛场上,更是出现了拜仁、沙尔克04与多特在八分之一决赛中被英超球队团灭的惨剧。

德甲球队虽然低调,但其在欧战上的竞争力并不弱。德甲球队不仅常年能进入欧冠四强,在2013年还有过拜仁与多特会师欧冠决赛的盛况。仅仅数年,德甲被衰落至此。不少球迷甚至德甲俱乐部的管理者认为,罪魁祸首在于德甲实行多年的“50+1”政策。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这一政策的限制,导致德甲球队得不到足够的投资,自然竞争不过其他联赛。

那么,“50+1”政策究竟是什么?它是否限制了德甲球队在欧战上的竞争力?让我们细细道来。

“50+1”政策及其目的是什么?

“50+1”政策的具体规定比较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下面这一简化版的规定内容即可:在各德国地区注册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中,球迷会员群体在俱乐部中的投票权必须超过总票数的一半。也就是说,球迷会员群体实际上决定了俱乐部决策是否能够通过与实行。

首先,“50+1”的意思实际上是指球迷会员拥有一半的投票权,而并非真的是51%的投票权;其次,这一政策只对职业球队有效,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最后,拥有投票权的并不是所有的球迷,而是成为该俱乐部的会员们。

不过,即使如此,球迷们的意见对于德甲俱乐部的决策也非常重要。即使大如拜仁这样的德甲巨无霸,在遇到如主席选举之类的大事时也必须召集所有会员进行投票。

很显然,“50+1”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俱乐部是球迷们的俱乐部,而不是资本手中的玩具。德国的足球俱乐部和欧洲其他大部分俱乐部一样,最初都是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并在民间足协的组织下聚在一起形成大的联赛,可以说是真正的“源于人民”。为了保证球迷们始终是足球的主导者,这才有了“50+1”政策。

“50+1”政策对德国足球有哪些影响?

在“50+1”政策的保护之下,德甲联赛堪称欧洲乃至全球足球联赛当中的一股清流。即使在西甲、意甲与法甲联赛,仍然有许多小球度因为战绩较差等原因吸引不到足够的球迷,每次主场比赛看台上都冷冷清清。

而在德甲联赛,由于“50+1”政策的原因,球迷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俱乐部与自己的紧密联系,因此几乎每场比赛球场都能坐满,几乎每支球队的主场气氛都堪称魔鬼主场。德甲官方一直骄傲地称自己这里有“最纯粹的足球”,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50+1”政策。

但是,“50+1”政策最大的不利之处就是限制了资本对于俱乐部的投资。“50+1”政策本身并不限制外来资金的注入,但即使投入再多,由于该政策规定球迷会员群体必须占有一半的投票权,投资方依旧无法掌控俱乐部。光投钱但是拿不到决策权,如果真有哪个资本家愿意这么干,那他不应该叫资本家,而是应该叫慈善家了。

除了“50+1”政策,德国联赛还有着全世界最为严格的财政审查制度,基本上要求每家职业俱乐部都要做到盈利。如果近几年亏损太多,那就将被毫不留情地取消参赛资格。因此,德甲俱乐部基本搞不了什么抵押贷款之类的骚操作,再加上“50+1”政策对投资的限制,各德甲俱乐部对财政支出只能严格控制。

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多特蒙德俱乐部。大黄蜂于上世纪末曾经击败尤文图斯拿到过欧冠冠军,那时的多特蒙德兵强马壮,可谓是德甲俱乐部的代表。换做其他联赛的俱乐部,很有可能就会继续加大投资,把自己的主力队员留住,争取多拿几个冠军。

然而,受困于“50+1”政策,拿不到投资的多特蒙德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硬扛着给主力球员加薪,结果短短两年之内就到了破产的边缘。为了不被勒令降级,多特蒙德只能将自己的训练场以地皮的形式卖掉,之后再租回来使用。如此挣扎了十年的时间,多特才将自己的训练场赎回,并等到了自己的下一段辉煌。

另一个例子就是德甲“班霸”拜仁。拜仁慕尼黑由于经常从德甲其他球队买人,因此落了个“挖掘机”的恶名。然而,在财大气粗的“西超”与英超球队面前,拜仁也只能算个中产阶级。年年花几亿欧元的皇马巴萨与曼市双雄自不必多说,就连一向以抠门著称的阿森纳,其转会支出也经常比拜仁要多

在这个身价上亿的时代,拜仁的引援身价记录依然是哈维-马丁内斯的4000万欧元,德甲在转会市场上的竞争力可想而知。本赛季拜仁被淘汰出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阵容严重老化而无力及时更新。从这个角度来看,说“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取消“50+1”政策?德国球迷们可能不答应。

既然“50+1”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俱乐部的投资,那为什么不向德甲官方提议取消它呢?事实上,关于“50+1”政策是否该被取消的讨论几乎每个赛季都有,但最终都没有了下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本地球迷对该政策的大力支持。

之前我们已经说到过,正是因为“50+1”政策的保护,使得德国球迷始终是当地俱乐部的主人。如果没有这一政策,资本必然会大量进入德国的足球市场,那么球迷对俱乐部的投票权也将迅速失去。正因如此,自“50+1”政策诞生的第一天起,广大的德国球迷就成为了它最坚实的天然盟友。

德国球迷不仅不希望自己的俱乐部成为资本家的玩具,对于其他试图破坏“50+1”政策的俱乐部,他们也会自发地排斥甚至痛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绕开“50+1”政策的规定,莱比锡红牛俱乐部的球迷会员名额只有八人,并且八人都是在红牛公司持有股份的高管或老员工,这样一来红牛公司实际上对莱比锡红牛有着100%的决策权。

对于这样一支破坏传统的球队,德国球迷们表现出了充分的痛恨。自莱比锡红牛还在低级别联赛开始,这支球队的比赛就充满了不平静。对手的球迷不仅会对他们辱骂整场,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不只一次有人在莱比锡热身的草皮里撒铁钉!德国球迷对“50+1”政策的维护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有部分球迷对于取消“50+1”政策持积极态度(尤其是新生代的德国球迷们),但总体来说,反对的声音还是占到了大多数。在球迷们如此激烈的反对之下,即使许多德甲俱乐部都提出过取消“50+1”,但最终也只能作罢。

有没有办法绕开“50+1”政策?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需要遵守“50+1”政策。“50+1”政策中有一条豁免条款:如果一支球队在该政策执行之前已经由同一投资者连续投资20年,那么该球队就可以不用遵守“50+1”条款。

比如勒沃库森,这支外号为“药厂”的俱乐部是由著名制药公司拜耳集团成立的,它最初其实就是拜耳员工组成的“厂队”;而沃尔夫斯堡是由大众集团成立的“厂队”。这两支俱乐部在“50+1”政策执行之前就已由各自的公司投资超过20年,所以他们不需要遵守“50+1”政策。当然,现在拜耳集团与大众集团基本也不怎么投资了,这两支球队基本是盈亏自负。

前面我们说过,“50+1”政策只适用于职业球队,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那么,如果一支由资本投资的球队升上了德乙甚至德甲,那又该怎么办呢?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德丙甚至更低级别的俱乐部有什么好投资的?但这样奇葩的情况却真的出现了,还出现过两次:

第一支球队是霍芬海姆。霍芬海姆原本只是德国一个小村镇的低级别球队(这也是其绰号“霍村”的来历),但在当地老板霍普的大力投资下,霍芬海姆完成了联赛级别的三连跳,并于08年升入德甲联赛。

当霍芬海姆于07年升入德乙时,德国足协就有些头痛了:霍普是从1989年就开始投资霍芬海姆了,那时候的霍芬海姆甚至只混迹于德国第四级别联赛,自然不用遵守“50+1”政策。现在他们升上来了,要霍普放弃对俱乐部的话语权,总有种过河拆桥的意味。

然而,德国足协仅仅施了一下压,霍村的球迷们就先倒戈了:他们组织集会,主动要求老板霍普放弃对俱乐部的投资!在一番沟通之后,霍普保留了49%的决策权,但这位投资俱乐部将近20年的霍芬海姆本地人估计也寒心了。从此以后,他对霍村的投入就大大减少了。

另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莱比锡红牛。为了绕开“50+1”政策,红牛集团也是从低级别就买下了莱比锡这支球队,并用八名红牛员工组成了所谓的球迷会员团体。除此之外,为了规避德国足协不允许在队名中体现商业元素的规定,红牛集团将队名中的缩写“RB”解释成了德语中的“RasenBall”,即“草地球”。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个“RB”实际上是英文“RedBull”的缩写。

是否真的有必要取消“50+1”政策?

说一千道一万,之所以在几乎所有德国球迷都反对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俱乐部想要摆脱“50+1”政策的制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由于没有投资,即使是拜仁这样的豪强也经常在转会市场上受制于人,更不用说其他的德甲俱乐部了。

近几年来,从德甲被挖走的顶级球员数不胜数,如姆希塔良、奥巴梅扬、萨内与比达尔等;但从其他联赛加盟德甲的却都只是格纳布里、科曼、巴舒亚伊与帕科等差一级别的球员,唯一可称得上巨星的J罗目前还只是租借,拜仁为了从皇马买断他甚至有可能花费一整个夏窗的预算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德甲是全世界财政最健康的联赛之一,这和各俱乐部由于“50+1”政策养成的良好习惯不无关系。意甲与西甲每年都会有一些小俱乐部陷入财政危机,轻者降级,重者甚至直接重组,但在德甲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除了取消“50+1”政策,其实德国足协也在想办法提升整个德国联赛的商业化程度。众所周知,英国俱乐部之所以那么有钱,最大的原因其实不是俱乐部老板投资多,而是整个联赛的转播分成多。

以2017/18赛季为例,当年的收视曼联分到了1.9亿欧元的转播权收入,而垫底的西布朗也拿到了1.1亿欧元。可以说,对于大部分英超球队来说,土豪老板并不是他们获得高收入的原因,电视转播费才是。

那德甲的情况如何呢?其实在2016/17赛季,拜仁足足拿到了9600万欧元的转播分成,整个德甲的转播权分成超过10亿。虽然这些数字比起英超来还是少,但相比之前的德甲已经好太多了。要知道,在拜仁勇夺三冠王的2012/13赛季,他们的转播分成只有可怜的2500万欧元,整个德甲加起来也只有4亿欧元!在五年之内,德甲的转播权分成已经涨到了之前的2.5倍。

这一数字虽然不能与英超相比,但已经和西甲联赛很接近了。2017/18赛季,整个西甲联赛的转播权分成为15亿,并且三支降级队加起来只拿了3000万欧元左右,而德甲转播收入最低的球队都能拿到这个数字。

总结:德甲不缺投资,缺的是慢慢积累的耐心。

资本并不是傻子,如果有资本愿意进行长时间的投资,唯一的原因就是有利可图。英超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大老板,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高额的商业回报。而德甲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电视转播分成的数额也大幅度上调了,既然如此,那还需要资本的注入干什么呢?

德甲各队能拿到的转播分成相比西甲来说更加均衡,大家能拿到的总额也在慢慢提升。所以在笔者看来,只要多积累几年,将目前拿到手的资金进行妥善的运转,德甲各俱乐部的账面资金肯定会增长不少。德甲各俱乐部之所以抱怨“50+1”政策,不如说是对隔壁联赛疯狂烧钱的羡慕。其实只要有耐心,德甲早晚也能在转会烧钱榜上与各大联赛一争高下的。

德国足球为什么会陷入「历史最低谷」?

连续2届世界杯小组出局,德国足球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困境」。

下图是对德国足球历届世界杯成绩的统计。

我们可以发现:自1954年重返世界杯正赛以来,德国共获得了4次冠军、4次亚军、3次季军。1994-1998年连续2届止步8强,便已是德国足球为数不多的「低迷期」。

然而从2014年的冠军到如今连续2届小组出局,「德国战车」陨落的,真是有够令人叹为观止的!将现在称作德国足球的「历史最低谷」,也绝对毫无问题。

要我说,德意志战车现在的颓丧,与德甲联赛的「50+1」政策关系巨大。

老话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抑制外资入局对德国足球的影响,可远不止留不住莱万这样的大牌这么简单。

它影响的是德国足球整套体系的经济命脉,甚至包括青训!

大家没发现么?近些年德国国家队的中后场已经很少有青年才俊冒出了。

难得有个穆西亚拉,还是薅了英格兰的羊毛,青训质量早就被英法远远甩在屁股后头了。

因此,个人认为德国足球的潜力完全是被「50+1」政策抑制住了,否则也难以解释为啥会陷入历史最低谷。

作为整个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相信如果开放外资,德国足球一定能立马腾飞的。

(欢迎关注“理工狗的足球梦”。以理工生的视角,为您讲述足球的魅力!)

德甲为什么比不上英超,西甲

首先是战绩吧,最近几年,德甲的欧冠战绩确实不怎么样。还有就是联赛,感觉英超跟西甲的弱队,都不敢跟那些强队拼,而德甲不同,小队会总是敢于跟强队对攻,所以冷门多,可能也是这样,参加欧洲比赛的球队需要很大的精力来应付联赛,看看利物浦就知道,联赛怎么打都是前四,冠军拿不到,欧冠有名额,索性就力拼欧冠了。而德甲比不上英超西甲,其实也仅限于那些传统的强队,而中下游的球队,我相信德甲还是不比其他联赛差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为什么德甲留不住人:为什么德甲不能播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