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傅良弼传原文及翻译最佳答案《傅良弼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傅良弼,字安道,清河人也,以善弓矢显,仕于成德军,流辈称其朴厚,博野、乐寿。本隶瀛州,诏以与成德军,其...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明正德甲戌进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傅良弼传原文及翻译

傅良弼传原文及翻译

最佳答案《傅良弼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傅良弼,字安道,清河人也,以善弓矢显,仕于成德军,流辈称其朴厚,博野、乐寿。本隶瀛州,诏以与成德军,其后以公选为将,而镇于乐寿,公善抚士卒,与之同苦乐,得士卒死力。长庆初,幽州继乱,成德杀其帅宏正,将庭凑因盗有地。

翻译:赵良弼,字辅之,女真人,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家,故以赵为姓。其父名悫,曾为金朝之威胜军节度使,去世后,谥忠闵。良弼禀性聪明,足智多谋,科举中进士,为赵州教授,世祖即位前就召见过他,正值设立邢州安抚司,于是升良弼为幕长。

作者简介:

傅良弼,字梦赉,号西崖,今云南省昆明市人,明初征南将军、颖国公傅友德,第三子傅添锡之后傅澄之子。明正德九年甲戌科第三甲第七十七名进士,官至吏科左给事中。后以生母在堂,求终养,遂不出,林卧自适,市义不靳施予,每遇寒食,凡亲故绝嗣者。

絮酒卜牲奠其墓,傅良弼为云昆明著名孝子,去世后入滇孝子祠。有诗文传世,七言绝句《宿太华缥缈楼》,从昆明西山太华寺遥望滇池的夜景,意境幽缭。幻景迷人:缥缈波光绕玉绳,独衾不敌海凉增,瞳眬渐觉华山晓,云淡花宫一夜灯。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傅良弼传》

由古至今一共有多少进士?

最佳答案中国封建王朝自隋代起,开始了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隋文帝废除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立“志行修谨”及“清平干济”两科,至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的科举项目甚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制科、孝廉、道举等,而进士科为主要项目。凡天下贡举,中进士者先经吏部复试,然后送尚书省、中书省审核,再分别任官。据载,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首次策贡士于洛阳殿,榜名居首者名状头,亦称状元。中状元者曰大魁天下,为科名中之最高荣誉。宋代科举,大体承袭唐代,以进士科为最重,殿试之后即行授官。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又将进士分为五甲。元顺帝时,规定进士分三甲,第一甲限三人。明清因之,以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通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头名通称传胪。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无疑,进士是封建社会中,民众由读书应举从而步人仕途的最重要阶梯之一。

常熟为先贤言偃故里,素称学道名邦,自汉以降,以文仕进者代有人杰。汉有襄城令言子十六世孙言成大,三国有仆射徐真,晋有宣城太守邴臻,南齐有郴州牧倪德光,梁有侍御史陆孝本等。隋唐设科取士后,言子三十八世孙言大章首领风骚,开常熟进士之先河。稍后,有陆器大魁天下。两宋的进士数量远超唐代,提高了常熟文学之乡的知名度。但元代时,虽曾有科举,由于统治者实行等级划分及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南人考进士者万人仅得中一二,致常熟无人问第。而迨明清,常熟则榜名高悬,盛况空前,涌现了一大批举人和进士,谱写了吴地科举史上的辉煌一页。

常熟自唐至清,共有多少进士查清代前邑志,虽大多列有选举一门,却详简不一,难窥全貌。如以现存最早的邑志元《重修琴川志》,查唐宋进士,当嫌不足。明志及乡邦文献中,辑录较细的要数万历间管一德《常熟文献志》,共记录了明初至万历三十八年(1600)历科进士172人,后科阙如。清《虞阳科名录》是辑清朝科名的专著,但至同治而止。此外,《苏州府志》、《江南通志》等志亦收有常熟的进士名录。然而,不论上述邑志、文献、府志、通志等,凡较早成志的,记载均甚粗略。后编的往往并非成于一朝断代,前后两志至少相隔数十年,存在中间缺环。府志、通志又常有因地理上的混淆而误记之事。此外,许多常熟籍人士,作为朝廷命官眷属,出生或落户在外读书和工作;或因其他行政变迁以及服役于军队卫所等原因,致以他籍应试。这些,都给编纂统计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和难度。

在所有资料中,当推民国间丁祖荫主修的《重修常昭合志》最为详尽。此志在借鉴历代典籍、方志及金石墓志等材料的基础上,广为搜罗考订,综合成选举志一卷,并分列三表,表一辑历代选举目,表二辑历代武科目,表三辑学堂考试出身者。其在表一部分计列出唐进士陆器1人,宋进士自咸平三年庚子科许式起至咸淳四年杨伯麟止,另加年次未详1人,附录1人共82人。明进士自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施显起至崇祯十六年癸未科王曰瑜止共213人。清进士自顺治四年丁亥科钱祖寿起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张鸿止共150人。表二部分,列宋武进士庆元二年丙辰科周虎1人,明武进士自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任贤起至年次未详许彦达止共15人。清武进士自顺治三年丙戌科徐定国起至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谭绍隆止共6人。表三部分,列清光绪三十三年停止科举后,以学堂毕业给予进士出身者自光绪三十三年嵇苓生起至宣统三年殷祖恩止共3人。总数有唐进士1人,宋进士83人(含武进士1人),明进士228人(含武进士15人),清进士159人(含武进士6人)。进士数总计为471人。丁志的统计,不但用功极勤,且考订甚精。如与明管氏文献志对照,管志首列明洪武三年张著、唐溥、邹立诚、黄著为进士,丁志则以洪武三年开科取士,四年方有殿试进士,而查张著等4人系三年举人,未参加会试即授职,故不入。又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陆子高考中探花,因忤权贵而遭除榜,丁氏为其正名等。此外,自洪武四年至万历三十八年间,管志漏载的进士竟达22人之多,丁志均一一补其所佚。再者,对有些资料所载的常熟进士原籍,亦加以注明,因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志的严谨和可信程度,所载进士当最为全面和完善。

诚然,由于前述原因,我们也不应苛求丁志绝对无误或毫无遗漏。数年前笔者因参与筹建常熟名人馆,征编资料,参考了各种邑志、旧籍及市博物馆所藏历代墓志、家谱等,详加考证,又增补自唐至清进士13人。其依次为,据杨载江先生著《言子春秋》查《言氏家谱》增唐咸亨间言大章及唐末言克常2人。据《唐故李让墓志铭》拓片增唐中期李济1人。据笔者1976年在浒浦二大队角墩湾抄录《宋宜兴少府季公世良圹志》及《宋季了翁妻宋氏墓志》增宋淳佑间季了翁1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增乡贯常熟者:明正德九年唐符、嘉靖八年郏鼎、三十五年王道充、万历四十一年缪昌期、四十四年李应升及崇祯十年吴继善6人。据1990年11月出土《明故陆季荣室龚孺人墓志铭》增明正德间陆隆恩1人。据《碑录》增康熙五十一年蒋泂、乾隆二十二年陈铨2人。此外与丁志对照,笔者对其表一所列宋华仲其人,查《镇江县志》,载为丹徒人,嘉定元年进士,官终常熟丞,当以所宦地而误。此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进士题名》,清代前邑志亦均不载,故予除外。因此,实比丁志增12人。常熟自唐至清代的进士数,应有483人。

在常熟历代进士中,共有状元8人,即唐开成五年陆器、宋庆元二年周虎(武)、清顺十五年孙承恩、康熙十八年归允肃、三十九年汪绎、五十七年汪应铨、咸丰六年翁同和、同治二年翁曾源。有榜眼4人,即明嘉靖二十三年瞿景淳、万历十四年袁世宗(武)、清康熙三十六年严虞敦、咸丰三年杨泗孙。有探花5人,即明洪武二十七年陆子高、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崇祯十年赵士春、清康熙十五年翁叔元、道光二十七年庞钟璐。有传胪4人,即清康熙四十二年倪廷标、雍正五年蒋溥、乾隆十六年沈拭、嘉庆六年席煜。

常熟历代进士当仍不止此数,希有心的学者能继续考讹补充,以使更臻完整。

三原县的历代名人有哪些

最佳答案1、李靖(571—649)

字药师,京兆三原人,隋唐名将,曾随李世民为唐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杰出贡献,封卫国公、代国公、尚书右仆射,兵书《李卫公问对》是他戎马一生的光辉总结。

2、王恕(1416—1508) 

字宗贯,三原北城人,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历官19任,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政绩卓著,德泽乡闾,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晚年著书立言,同其子王承裕创办三原宏道书院,成为“三原学派”创始人。

3、马理(1479—1556)

字伯循,明正德甲戌年(1514)进士。

曾任吏部稽勋主事、稽勋员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

弘治年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其学识和文章闻名全国,当时学者都将他与宋代著名哲学家、关中学派代表人物张载相提并论。

所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一文,被传抄国外,朝鲜国将此文作范文传诵。

4、温纯(1539-1607)

字景文,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知县、巡抚、吏、工部尚书等职。

《明史》载:“(温)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允称名臣”。

他一生为创建地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虽三朝为官而家无积,是三原古龙桥的倡建者。

5、孙髯(1711-1773)

字髯翁,祖籍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

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6、贺瑞麟(1824-1893)

字角生,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18岁中秀才,后授业于关学大儒李桐阁,与山西芮城薛于瑛、朝邑杨树椿并称“关中三学正”。

同治九年(1870)创立正谊书院。

主讲正谊书院20年,学兼体用,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学之在成。

他精于书道,行楷兼备,临潼华清池《乐善亭记》碑堪为代表。

7、于右任(1879-1964)

三原县城东河道巷人,1906年4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 *** 成立,任***次长。

1918年回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与孙中山的南方**根据地遥相呼应。

1926年与冯玉祥组织国民联军,击溃刘镇华部,解西安之围。

南京国民 *** 成立后,先后任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11月被迫去台湾。

于右任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先后在三原创办了“民治小学”、“民治中学”,三原渭北中学(今南郊中学),三原女子中学。

于右任不仅是我国近、现代民主**先躯,而且是著名诗人和书法艺术家,被尊为“放翁”、“草圣”。

他经过长期钻研,创立了《标准草书》,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大瑰宝。

8、茹欲立(1883-1972)

早年就学于三原宏道大学堂,1905年入中国同盟会,1931年2月任南京 *** 审计部长。

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检察署副检察长等职。

茹之书法造诣颇高,“精研汉书事例,喜临玩碑版”,专攻魏碑,后攻楷书,功力深厚,列名《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

9、谢德萍(1939-2000)

三原鲁桥人,文化部研究员,中华书院院长、中华书学会,“飞天”草书研究会会长。

一生钟爱书法,遍临诸体而熔铸一炉,以敦煌壁画曲美流宕之意象独创“滚龙体”、“飞天体”。

他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览73次,足迹遍及英、法、日、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著作书法理论专著10余册。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德国降萨州博物馆以及上海美术馆都收藏其作品。

中央新闻电影记录制片厂为其拍摄《墨海逐浪》书法片,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例。

岩寺镇的文物古迹

最佳答案有水就有桥。在岩镇范围内,丰乐河上有孙公桥、佘公桥;颍溪之上有菜花桥、得济桥、通济桥和洪桥。为化丰乐之水为灌溉之利,前人又在丰乐河上兴建了“鲍南”。 “岩寺塔”又名“文峰塔”、“水口塔”,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从奠基到竣工整整15年完成。在明崇祯和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岩寺塔”系参照绍兴的“大禅寺塔”和南京的“报恩寺塔”式样建成,塔高二十五仞(一仞为八尺),为七层八面神龛塔。乾嘉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有游塔的习惯,以取“登高”之意。其时游人如织,拾级而上,能远眺黄山、紫霞云烟。晚上人们将点燃的塔灯从七层塔顶连珠下悬,五彩缤纷,光亮照人。塔下更是热闹非凡,聚集着打鼓说书的、变戏法的、卖野药的、抽糖菩萨的、打字条的、设摊卖小吃的,更多的是玩耍看热闹的,五花八门,大有京城“天桥”之场面。

“岩寺塔”为里人郑双溪先生(明正德甲戌进士,官至贵州右参政)倡建。据称:丰乐溪水顺流东注,非此不足以障也。以凤山台为砚,以文峰塔为笔,象征吾镇水口之高雅。建塔工艺精湛,名师巨匠来自苏州、无锡。物资专人分赴外地采购,近到杭州,远至四川,选料相当讲究。仅塔心木一项,走访歙县全县山场,未获合适之材。后来辗转休宁、黟县,在渔亭大圣山方觅得一株,长十三丈,伐倒利用河道春汛流放,三年才运到岩寺,可见工程之浩大。为使塔顶坚固美观,资助人不惜血本带着师傅,搜集绍兴府大禅寺塔、南京报恩寺塔及泗州诸处塔图样,汲取众美,总而成之。

“岩寺塔”的第一层,由胡太荣、胡应星、胡显达、胡保佑捐资建造,第二层由桂聪捐资独造,第三层由方富祯捐资独造,第四层由鲍道迪、鲍道达捐资建造,第五层由汪通保捐资独造,第六层由众姓捐资所造,第七层并顶,由吴宽捐资独造。

“岩寺塔”共花费白银四万余两。塔顶1914年因遭雷击而毁。在塔周围还有不少古树参天耸立,与古塔交相辉映,古韵悠悠,生机勃勃,成为古徽新城的标志和象征。 “凤山台”又称“点将台”,在“文峰塔”南侧,是衬托塔景的装饰性建筑。此台也是里人郑双溪先生倡建。整个“凤山台”全部用石条砌成,台上有楼阁三间,左右两间供游客休憩,中间一间塑有玉虚神君像,系道家供奉场所。上题匾额“中天积翠”四个大字。台前围砌院墙,朝南开一大圆门,门上有“凤山灵境”匾额一块,为潘纬所书。抗日战争时期,叶挺、项英曾在“凤山台”检阅部队,所以又称“点将台”。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井繁华,岩寺素为南来北往的僧侣、道士的留驻之所,也是民间祭祀活动的荟萃之地。 历史上各类庙宇宫观多达百余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始建于南宋的“双烈庙”,供奉唐朝御使中丞张巡、睢阳太守许远二公神像。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率部坚守睢阳,为屏蔽江淮作出巨大贡献,终因粮尽援绝而牺牲,其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后人所敬仰,故设“双烈庙”以祀之。民间传说二公殉难的日子是正月初九,故岩镇一带举办“上九”庙会来纪念他们。

“双烈庙”位于上街上九坦,供奉唐御史中丞张巡、睢阳太守许远二公之神象。“双烈庙”前后两进,飞檐翘角,建筑富丽堂皇,大门之木栅石栏,雕刻精致。该庙始建于南宋,明万历、清乾隆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 下街“大夫祠”,祠不大,但却流传着感人的故事。传说明朝天启年间,西溪南有个富翁,叫吴养春,他有个仆人叫吴荣。因得罪了吴养春,无颜见人,便投靠魏忠贤,并仗其权势藉黄山山场旧案控告吴养春。朝廷派工部主事吕下问来歙查办。吕下问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株连甚广,吴养春的族人吴献吉亦被牵连。献吉见情况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他走后,公差跑到岩寺向吴献吉的亲戚潘漠要人,恰巧潘漠外出,公差们就张冠李戴,跑到邻居潘家彦家敲竹杠。恰巧潘家彦也不在家,家中只有妇女一人。这两个公差破门而入,妇人惊喊公差强奸,群众愤愤不平,赶来搭救。公差吓得魂不附体,踩着门口一块青石滑倒。众人一哄而上,乘机将两名公差活活打死,并焚尸灭迹。因余怒未消,又大书“杀部安民”的标语到处张贴。知县倪元珙(祁门人,天启壬戌进士)见状去见吕下问,告以其情可悯,众怒难犯,宜思善策以疏导为佳。吕下问不听。是夜初更时分,群众万人拥至察院,并焚烧察院大门,吕下问逃之夭夭。

事后,徽州巡按御史杨春茂获悉,紧急召见倪无珙。倪如实陈述,杨深感同情,加上宁国府推官邓启龙从中周旋,震惊徽州的“黄山山场大案”始得平息。岩寺群众为纪念这三位大夫的功德,特地造了一个“大夫祠”,立杨春茂、倪元珙、邓启龙为长生牌位,供后人祭拜。 “六街灯火无双镇,十里笙歌第一桥。”这是唐皋状元的手笔,用朱红漆描金于“广惠祠”的两侧柱上。“广惠祠”在通济桥东,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南朝北。祠前有门亭,后有阁楼神龛。旁边有一古塔,建于南宋绍兴三年,造型似佛家圆寂浮屠。该地原有“五显行祠”、“闵氏尊圣阁”,均于万历戊子年腊冬失火烧毁。

传统的“上九”庙会时间为初八、初九、初十三天。相传初八夜晚,大王、二王菩萨上阁。所谓大王、二王菩萨,是张、许二公手下两员大将,一个叫雷万春,

一个叫南霁云。众人高举纸扎的大王、二王模拟神像(分别有一丈多高),敲锣打鼓放鞭炮,送至下街大夫祠过夜。正月初九开始游神。两个菩萨,持刀分别挺立在纸扎的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前头用金鼓锣10对、大小钹18对和众多龙、凤、虎旗开道,后头紧跟着几十面五彩刀旗和杏黄旗座伞帐,沿途鸣放火铳助威,散发利市纸,可谓盛况空前。游神结束,将菩萨及龙舟在文峰塔下焚化。晚上善男信女,打着灯笼前往广惠祠顶礼膜拜,祈求福寿。

庙会期间,岩镇十里长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卖“上九”货的商贩初七开始就从四乡八镇来到岩镇,沿街市两侧一条龙摆开阵势,竹、木、铁器及日用小百货样样俱全,应有尽有。

入夜,庙会的主要活动是嬉灯。岩寺各村组成分会蜂拥而至,争奇斗艳,各显其技。著名的有永兴村荫山的梅朵灯,韭菜园的白菜灯,广惠村牛市坦的蟠桃灯,后街的刀板灯,正街的凤灯和狮子灯等。四乡十处烟火香,形成岩寺“上九”庙会众星拱月的浩大场面。后来,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逐渐淡化,“上九”庙会逐渐演变成民间自发的盛大物资交流活动。

每年的元宵佳节,广惠祠都要举行灯会,下六管、中六管、上六管(“管”相当于现在的村民组)轮流主办。从茆田庙迎来汪越国公神像,供奉于祠内。张灯五夜,并邀请当地徽剧票友演唱,热闹非凡。《歙事闲谭》卷18《歙风俗礼教考·岁时礼》载:“元宵并前后三日为灯节,村落游烛龙于社,为汪越国寿,竹马秧歌,亦以队从。”可见此俗源远流长,与古礼相合。 岩镇的佛事活动久负盛名。据记载,南天佛国暹罗国(今泰国)王子曾慕名出访徽州岩镇,并下榻在四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园、会心园)之一的娑罗园,还亲自种了一棵娑罗树(又名红豆树)。娑罗树开花似白凤仙花,幽香远闻,秋天结红豆,人们视之为“圣树”。据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0《岩镇娑罗园》记载:“《紫石泉集》中,有《娑罗园燕集序》,略言:‘里之东偏,有娑罗园,明里人潘氏所建。潘氏既贫,国朝吴祭酒苑因售而游息之。祭酒逝,而园又移于方氏。园之木既古,而地尤旷,北临丰乐之溪,水鸣锵锵,石露拳拳。当祭酒盛时,远近无不知此园者。甲辰秋,金修撰辅之先生,集朋侪咏游于此。翼日,旌德王君闻之,即其地,敷席以待,修撰复往游。修撰以经术显当世,招延之众,亦皆硕士魁人。视祭酒当日宾客之盛殆轶之,而其地亦少荒凉矣。已而乘筏济河,北经佛寺,南眺凤山。会日暮,王君裁楮为镫,广张丛木。’按:《吴次集》有《娑罗园记》,言园额为王青羊旧题,汪司马所常至。树植庭中,干分檐际,种来梵国,不类凡材。再进为虬山草堂,以潜虬山名。上有楼,曰横川阁,取‘三十六峰横一川’之意。是此园在岩镇,自晚明迄乾、嘉,皆为名流文酒地。今园已毁,惟娑罗树尚存。”

“娑罗园、菜园、檀园、会心园”为古岩寺四大名园,园内回廊曲径,楼台亭阁,各有千秋。“娑罗园”前已述及。“菜园”有文漪轩,轩之四壁,一绘苍松、一写修竹、一画山石、一图沧海,为书画家郑千里所作。“檀园”有檀山文社,四方英贤以此为校艺之场。“会心园”有澡玄阁,藏书万余卷,经典名著无一不备,是遐迩闻名的藏书楼。可惜这四座园林均遭毁坏,今已荡然无存。 “龙章褒节坊”坐落在岩寺下街村东头韭菜园边,跨路而立,由岩寺方元彦兴建。方元彦曾任监察御史,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立坊。坊由青石建成,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高12米,宽9.35米,中间两柱前后共饰蹲狮四只,柱中部锦纹,上部云纹,月梁有梅花包袱锦图案,平板枋有四方连续图案。上方龙凤榜上刻有“恩荣”二字。南面楼匾上书“龙章褒节”、“钦奉明旨表扬故儒方钺妻汪氏贞节”,款“监察御史方元彦立”、北面楼匾刻书“豸绣承恩”、“云南道监察御史方良儒暨配孺人程氏”,款“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吉日”。这是岩寺仅存的一座牌坊,保存完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明正德甲戌进士〉傅良弼传原文及翻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