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英国有哪些摇滚乐队?优质回答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齐柏林飞艇乐队、温拿乐队等。1、甲壳虫乐队甲壳虫乐队,英国摇滚乐队,由约翰·列侬、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顺德甲壳虫演唱会,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英国有哪些摇滚乐队?

英国有哪些摇滚乐队?

优质回答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齐柏林飞艇乐队、温拿乐队等。

1、甲壳虫乐队

甲壳虫乐队,英国摇滚乐队,由约翰·列侬、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四名成员组成。1960年,乐队于英格兰利物浦市成立,其音乐风格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摇滚乐,并开拓了迷幻摇滚、流行摇滚等曲风,1970年乐队解散。

1988年进入摇滚名人堂,1996年凭借单曲《Free As A Bird》获得第39届格莱美最佳流行乐队奖。2004年被《滚石》杂志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50位流行音乐家第一位”。

2008年他们在美国公告牌“最杰出音乐人Hot 100”榜单中名列榜首,同年以20首冠军单曲在公告牌“最多冠军单曲”榜单中排名第一。2012年,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公布了英国最畅销乐队排行榜,The Beatles名列榜首。

2、滚石乐队

滚石乐队是一支来自英国的摇滚乐队,成立于1962年,自成立以来一直延续着传统蓝调摇滚的路线。截至2014年,乐队的四位成员分别是米克·贾格尔、查理·沃茨、朗尼·伍德和基思·理查兹。

滚石乐队的前身为“Little Boy Blue and the Blue Boys”乐队,1962年4月更名为“滚石”。乐队成立时共有5名成员,其翻唱和创作的单曲多次在英国及美国打榜。

1968年,乐队成员布莱恩·琼斯离开,此后滚石乐队以4人的形式继续音乐创作及演出。1986年,乐队的两位主要成员米克·贾格尔和基斯·理查兹先后离开乐队独自发展,并于1988年重新回到乐队中。

1989年,滚石乐队入驻摇滚名人堂。2016年3月25日,滚石乐队在古巴办免费演唱会。 2019福布斯100名人榜排名第83位。

3、齐柏林飞艇乐队

齐柏林飞艇,英国摇滚乐队,1968年组建于伦敦,由主唱罗伯特·安东尼·普兰特、吉他手吉米·佩奇、贝斯手约翰·保罗·琼斯以及鼓手约翰·博纳姆组成。

1968年,与大西洋唱片签约。1969年,推出首张录音室专辑《Led Zeppelin》。1985年,乐队暂时重组在美国费城参加了LIVE AID慈善演唱会。1995年,入驻美国摇滚名人堂。

2005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6年,入驻第3届英国音乐名人堂。2007年,乐队的歌曲精选集《Mothership》发行。2012年,被授予了肯尼迪中心荣誉奖。

4、温拿乐队是来自中国香港的乐队,由谭咏麟、钟镇涛、彭健新、叶智强、陈友五名成员组成。

1973年温拿乐队正式成立,1974年签约宝丽多唱片公司,同年发行首张专辑《Listen to the Wynners》。1975年参演首部电影《大家乐》,1976年发行专辑《Same kind of magic》,1977年发行专辑《面懵心精》。

1978年温拿乐队宣布解散,乐队成员作个人发展。1988年温拿乐队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上获得了金针奖,歌曲《千载不变》获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1993年在香港红勘体育馆举办“温拿20周年演唱会”。

2006年温拿乐队宣布复出,2007年在香港体育馆举办“温拿好时光33周年演唱会”。2011年发行专辑《乐坛风云》,2014年举行“温拿大跃进演唱会”,2016年举行温拿“Never Say Goodbye”演唱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he Beatles

百度百科——滚石乐队

百度百科——齐柏林飞艇

百度百科——温拿乐队

给我甲壳虫乐队的全部资料好吗?

优质回答披头士乐队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也译作“甲壳虫乐队”,因团名Beatles源自甲壳虫Beetles的典故),来自英国利物浦的著名四人摇滚乐队组合。他们在1962年与EMI百代唱片公司签约录制唱片。1963年初,单曲唱片《Please Please Me》登上英国排行榜首位。1964年,披头士首次前往美国演出。1966年在东京的日本武道馆举行了大规模的音乐会,1966年8月29日晚在旧金山举行最后一场收费现场音乐会。1970年4月10日,保罗·麦卡特尼个人专辑中的话被媒体视为宣布乐队解散,1970年12月31日,保罗正式起诉乐队其他三位成员,要求结束乐队合作并指明管理并分配乐队财产的正式人选。

成员分别如下:

约翰·列侬(John Lennon)——吉它手、主音歌手

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贝司手、歌手

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吉它手、歌手

林格·斯塔(Ringo Starr)——鼓手、歌手

目录

1 出版列表

1.1 英国

1.1.1 EP

1.1.2 细碟

1.1.3 大碟

1.1.4 英国CD 细碟/EP

1.2 美国

1.2.1 EP

1.2.2 细碟

1.2.3 大碟

1.3 视频

2 外部链接

[编辑]

出版列表

[编辑]

英国

[编辑]

EP

1963 The Beatles' Hits

1963 The Beatles (No. 1)

1964 All My Loving

1964 Long Tall Sally

1964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64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65 Beatles For Sale

1965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65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66 Yesterday

1966 Nowhere Man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81 The Beatles

1995 Baby It's You

[编辑]

细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 Hand"/"This Boy"

1963 The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4 Another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5 The Beatles Third Christmas Record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6 Pantomime: Everywhere It's Christmas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67 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8 Christmas 1968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69 The Beatles Seventh Christmas Record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6 "Yesterday"/"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76 "Back In The U.S.S.R."/"Twist And Shout"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再版)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再版)

198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再版)

198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再版)

198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再版)

198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再版)

198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再版)

198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再版)

198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再版)

1985 "Help!"/"I'm Down" (再版)

198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再版)

1986 "Paperback Writer"/"Rain" (再版)

198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再版)

198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再版)

198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再版)

198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再版)

198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再版)

1988 "Hey Jude"/"Revolution" (再版)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再版)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再版)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再版)

199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再版)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编辑]

大碟

1963 Please Please Me

1963 With The Beatles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Beatles For Sale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Revolver

1966 A Collection Of Beatles Oldies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69 No One's Gonna Change Our World

1970 Let It Be

1970 From Then To You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Magical Mystery Tour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9 Hey Jude

1980 The Beatles Box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The BBC

1995 Anthology 1

1996 Anthology 2

1996 Anthology 3

1999 Yellow Submarine Songtrack

2000 1

2003 Let It Be. Naked

[编辑]

英国CD 细碟/EP

1989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9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89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89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89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89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89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89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89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89 "Help!"/"I'm Down"

1989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89 "Paperback Writer"/"Rain"

1989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89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89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89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89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89 "Hey Jude"/"Revolution"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89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2 The Beatles' Hits

1992 Twist And Shout

1992 The Beatles (No. 1)

1992 All My Loving

1992 Long Tall Sally

1992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Beatles For Sale

1992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92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92 Yesterday

1992 Nowhere Man

1992 Magical Mystery Tour

1992 The Beatles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92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92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92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92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92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92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92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92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92 "Help!"/"I'm Down"

1992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92 "Paperback Writer"/"Rain"

1992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92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92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92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92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92 "Hey Jude"/"Revolution"

1992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92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92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92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5 Baby It's You

1995 Free As A Bird

1996 Real Love

[编辑]

美国

[编辑]

EP

1964 Souvenir Of Their Visit To America

1964 Four By The Beatles

1965 4 By The Beatles

[编辑]

细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1964 "Please Please Me"/"From Me To You"

1964 "Twist And Shout"/"There's A Place"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Do You Want To Know A Secret"/"Thank You Girl"

1964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4 "Sie Liebt Dich"/"I'll Get You"

1964 "A Hard Day's Night"/"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64 "I'll Cry Instead"/"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64 "And I Love Her"/"If I Fell"

1964 "Matchbox"/"Slow Down"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5 "Eight Days A Week"/"I Don't Want To Spoil The Party"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Yesterday"/"Act Naturally"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6 "Nowhere Man"/"What Goes On"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m The Walrus"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0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For You Blue"

1976 "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Helter Skelter"

1976 "Ob-La-Di, Ob-La-Da"/"Julia"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Just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编辑]

大碟

1963 Introducing The Beatles

1964 Meet The Beatles

1964 Introducing The Beatles

1964 The Beatles' Second Album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Something New

1964 The Beatles' Story

1964 Beatles '65

1965 The Early Beatles

1965 Beatles VI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Yesterday". And Today

1966 Revolver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70 Hey Jude

1970 Let It Be

1970 The Beatles Christmas Album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Rock And Roll Music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8 Love Songs

1980 Rarities

1982 Reel Music

1982 The Beatles - 20 Greatest Hits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甲壳虫乐队(披头四乐队)TheBeatles,上世纪最知名的英国流行乐队,1956年成立於利物浦,成员包括JohnLennon(1940-1980),节奏吉他、键盘乐及主唱;PaulMcCartney(1942-),低音吉他、键盘乐及主唱;以及GeorgeHarrison(1943-2001),主吉他、西达琴、钢琴及和音。1962年,RingoStarr〔原名RichardStarkey,1940~)加入,负责鼓及和音。1970年,乐队解散,四人分道扬镳。 在1956到1962间,他们吸收美国流行音乐的要素(譬如蓝调,节奏蓝调,摇滚,以及恰克贝瑞ChuckBerry,猫王ElvisPresley及比尔哈利BillHaley等人的音乐),发展成一种跳舞音乐型态的风格。他们早期的作品往往是JohnLennon写词,PaulMcCartney谱曲,辅以GeorgeHarrison创新的主吉他配乐。1962年首先灌制了LoveMeDo及P.SILoveYou;从第二张唱片PleasePleaseMe(1963)起,开始了他们一系列迭获赞美、热爱的唱片录制,一直到1970,可称是同时代最受欢迎的乐队。 1963年初英国本土的旅行演唱使TheBeatles乐队陡然窜红,该年十月,他们的声誉到达空前的高度,世界各地激起了Beatlemania的现象,青少年一见到他们便尖叫、哭泣,而且变得歇斯底里。在纽约的一场演出,听众有五万五千人;在澳洲,有三十万的人群集欧洲南部的阿得雷城,只为一睹他们到达的风采。在表演事业的前半阶段,TheBealtles主要仍是一支巡回演唱的乐队。1966年8月,他们在旧金山做了他们最后一场舞台演出,此后即退居录音室。 TheBeatles乐队的快速走红以及他们对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他们解散之后,他们的唱片仍不断再发行,他们的歌曲和风格仍盛行不衰。(P.S.1965年,他们获颁“大英帝国勋章”)。第一时期 TheBeatles的早期风格可以SheLovesYou(1963)一曲为代表;双拍子,几乎催眠的节拍,五声音阶的旋律,32小节的歌曲形式,主音-中音(第三度音)的音关系;歌词则率皆与青春期的恋爱有关,带着仪典般“Yeah、Yeah、Yeah”的反覆叫喊。CantBuyMeLove(1963)融合了12小节蓝调曲式和动感十足的摇滚节奏;DoYouWantToKnowASecret(1963)一曲则驱使了衍自蓝调的半音过渡和声及技巧。 在他们的影片AHardDaysNight(1964)及Help!(1965)中,TheBeatles自由地跳脱舞曲乐队的曲目,创作出像Yesterday这类精致、抒情的民歌。这首歌或许是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歌曲,一如TheBeatles先前的作品,具有蓝调所特有的精妙,其中一段仍采五声音阶,但节拍已不像以前那麽样强烈,典型的摇滚乐合奏也被弦乐四重奏所取代。第二时期 从1965年灌制的专辑RubberSoul里,可看出乐团成员歧异日大的创作路线。JohnLennon的歌词包含更多强力的意象(例如RunForYourLife),充满文字游戏,反语,嘲讽,悲观色彩,甚至怪诞的风格,配上浓烈、强敲重击的音乐。相对地,PaulMcCartney乐观的抒情风格产生了更清澄、流畅而宽阔的歌曲,和声、音色、节奏巧妙地融合一体(例如ImLookingThroughYou)。GeorgeHarrison在ThankForYourself及IfINeededSomeOne中,使用了催眠般重复再现的主题。 1966年的专辑Revolver从许多角度来看都可称得上是TheBeatles风格的分水岭,青春浪漫的情歌减少,而普遍性的主题增加:童歌,政治嘲讽,显明的乐观主义及残酷的悲观主义。PaulMcCartney那首美得令人忘怀的EleanorRigby涉及悲悯与孤寂(这两个主题在TheBeatles晚期作品中一再出现);此首歌以简朴的民谣风写成,有着多里安调式及弦乐四重奏的伴奏。 摇滚乐后来的许多发展则可追溯到JohnLennon的TomorrowNeverKnows-鼓及低音吉他表现出强烈的节奏,印度长颈琴檀布拉(tambura)的持续音给超现实的歌词,录音带拼贴画般的音效以及电子转调,提供了静态的背景。惊世之作 在六十年代中,TheBeatles乐队开始实验性地将东方宗教及迷幻药融入作品中,以期扩展作品的风貌。这些经验,加上录音媒体的创意运用以及自Revolver起即开始发展的音乐方向,终使他们创作出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1967)这张专辑。这或许是他们最具创意也最具影响力的一张专辑。这也是摇滚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概念唱片”--从歌曲的安排、录制,到唱片封套的设计,都经过统一而有创意的规划。 在录音工程师乔治马丁(GeorgeMartin)--“第五个beatles”--的指导下,他们发展出新的技巧:先有一音乐意念,将之录下,复在录音带上添加或删减材料;作曲完全成了录音室中听觉和电子重组的过程。TheBeatles在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中探究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蓝调、爵士,电子音乐,印度音乐,以及大型管弦乐的音响效果(在ADayInTheLife一曲中)。 他们的歌词更富幻想、更加放纵,拍子更为多样(GeorgeHarrison的WithinYou,WithoutYou具有印度Tabla鼓般的音型)。整张唱片被规划成一场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的演奏会(连观众的吵杂声及舞台上的戏谑声都录进去),并且在歌词内容上(如唱片标题所示)朝孤寂与疏离的主题发展,因之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整个作品的张力从头到尾一直持续着,在最后,在渐强的管弦乐高潮中得到宣泄。 TheBeatles在电视影片MagicalMysteryTour(1968)中,身兼编剧、制片、导演及演员数职。这部片子虽然被认为是失败之作,却包含了一些他们最好的音乐:PaulMcCartney的FoolOnTheHill以精妙细微的方式处理崇高的题材;JohnLennon的IAmTheWalrus显示出他对残苛的现实,特别是人类认同感沦失的关怀。第三时期 多样的实验是TheBeatles第二阶段作品的特色,但他们的第三阶段却是不带恶意的模拟嘲讽,归真返朴地回归到他们的根源。TheBeatles(或称WhiteAlbum,1968)这张唱片收了包括对乡村音乐、杂耍戏院歌曲、沙滩男孩合唱团(TheBeachBoys),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滥情民歌以及他们自己歌曲的嘲弄的模仿。这些模仿绝无贬斥的意味,也不致流於冗长乏味或喧宾夺主,因为大部分的歌曲既属模仿之作,也是原创的作品。 AbbeyRoad(1969)是他们在一起灌制的最后一张唱片(虽然不是他们最后发行的唱片),第一面是各种风格及音乐特性的大杂烩,收入了该乐队每一成员的创作。这些歌曲各异其趣,充分显示出每个成员最显着的个人特质。第二面在形式上十分具有独创性,是连贯、相关的联篇作品(分成三部份),歌曲都很短,主要因为曲子前后的呼应而动人。在LetItBe(1970)这张唱片里,TheBeatles又回到摇滚。IveGotAFeeling这首歌具有他们早期粗犷的摇滚风格,而且带有一些蓝调的味道。OneAfter909是JohnLennon十七岁所写歌曲的修订版。GetBack渴望回到基本质素:简单的歌曲形式、舞蹈节奏及歌词。PaulMcCartney写的保守、甜美的LetItBe一曲平衡了此种创作态度。 单飞后的个人发展虽然在六十年代,他们是最成功、最独创(可能也是最具影响力且最具才干)的流行音乐演唱者,但因为经济、艺术以及个人的理由,他们於1970年初解散。每一成员都曾自由地建立自己的乐风。早在1964年,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就已开始发展各自的风格。从LetItBe这张唱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们的风格已无法相容。在这张唱片里,TheBeatles并未携手共探新的艺术理念。 解散后,他们仍继续个人的创作和演出。JohnLennon在1970年之后成为一名活跃的音乐家和政治行动者(1969年他出了一本书InHisOwnWrite)。他和妻子YokoOno、塑胶小野乐队以及另一些人,合作出了一些以黑人节奏及蓝调为本的唱片(如一九七五年的RocknRoll)。 PaulMcCartney最初沉寂了一阵子,后来出了一张个人专辑,并且组了Wings乐队。Wings乐队所演唱的歌曲皆明朗乐观,幸好PaulMcCartney那教人百听不厌的旋律使这些歌曲听来不至於滥情。 GeorgeHarrison早AllThingsMustPass(1970)中表现出罕见的才华;他的音乐比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更宽广,大量使用复奏,音乐肌里变化微妙,显示出印度音乐的影响。一如JohnLennon和PaulMcCartney,GeorgeHarrison也常公开演出。 RingoStarr(他在七十年代仍与GeorgeHarrison继续合作),尤其明显地,转变了自己的Beatles形象:他参加好几部电影的演出,以独唱者的姿态继续演唱,并且在唱片(如1974年的Ringo)中,表现出对乡村音乐的偏爱。

甲壳虫乐队资料

优质回答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又译甲克虫乐队)毫无疑问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歌迷,最为成功的乐队。披头士乐队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乐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在英国,披头士乐队更是影响了60年代至今几乎每一支乐队的形成和发展。而乐队中四名伟大的音乐家,特别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后辈摇滚歌手及音乐创作者们的影响持续至今。披头士乐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领了轰轰烈烈的,被美国称为“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乐文化入侵浪潮,从根本上冲击了美国音乐的基础,彻底埋葬了“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王朝,统治了美国唱片市场,并影响了此后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对于美国唱片工业冲击形成的影响,时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遗留的痕迹。

虽然从成立到解散,披头士乐队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乐队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唱片销售纪录,而且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其艺术的本身。披头士乐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英国历史的一个商标,他们中的成员也有被英国女王加封晋爵。披头士乐队引领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为时尚流行的风向标,关于披头士乐队的任何东西全部都成为了最具文化内涵的商品,而披头士乐队曾经使用过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以惊人的天价来拍卖。披头士乐队除了不计其数的登上各种杂志的封面以外,还经常登上世界多个国家的邮票和明信片等纪念品,他们拥有不计其数的相关主题博物馆和纪录片,电影等相关文化资料储存组织。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拥有大量的披头士乐队成员的职业模仿者,以及专业组织和评判模仿大赛的机构和组织。披头士乐队以及披头士文化早已成为人类在20世纪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永远铭刻,他们作为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商标,从未受到任何的挑战。

回溯披头士乐队的形成、发展以及他们数不胜数的光辉成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最初,这支神话般乐队的开始是从英国名城利物浦开始的。早在披头士乐队录制专辑轰动世界的五六年之前,这支看起来和其他无名乐队并没有太多区别的音乐团体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传奇般的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流行起了噪音爵士乐,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约翰·列侬(出生于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在美国纽约遇刺身亡)就是当时追逐潮流的一个叛逆青年,1956年,16岁的约翰·列侬在利物浦一处教堂里结识了小他两岁的保罗·麦卡特尼(出生于1942年6月18日),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双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读书的列侬购买了一把吉他,并且在高中校园里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乐队,乐队的名字来源于他们的学校Quarry Bank高中。保罗·麦卡特尼马上就加入了列侬的这支乐队担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后麦卡特尼的好朋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出生于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因恶性脑肿瘤去世)也加入了乐队成为了第三名吉他手,与此同时也陆续的有其他乐手临时性加入并退出这支高中校园里的乐队,其中留队时间较长的是乐队的鼓手柯林·汉顿(Colin Hanton)他于1957年加入,于1958年退出。最终,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构成了Quarrymen乐队的核心稳定阵容。

1960年3月,约翰·列侬的大学同学兼好友,才华横溢的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Stuart Sutcliffe,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因突发型脑出血病逝)加入了Quarrymen乐队,同时他建议乐队更名为甲壳虫乐队(the Beetles),1960年夏天,Quarrymen乐队把名字变更为银色披头士乐队(the Silver Beatles),一直缺乏固定鼓手的乐队也找到了合适的鼓手彼德·贝斯特(Pete Best,1941年11月24日出生在印度Madras市)加入,同年8月份,乐队正式定名为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随后披头士乐队前往联邦德国的汉堡作为乐队在欧洲的起点,但是汉堡的经历却为披头士乐队泼了一头冷水。在汉堡,劈头士乐队虽然非常成功的在当地的一些俱乐部站住了脚,并且成为了当地一支小有名气且颇受欢迎的乐队,但是在1960年末,由于乔治·哈里森尚未成年,所以他们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披头士乐队再次回到了英国的利物浦,但是乐队通过在利物浦的一些演出渐渐成为了当地较为知名的小乐队。

1961年3月份,披头士乐队再次回到了德国的汉堡,去作为汉堡歌星托尼·谢里丹(Tony Sheridan)的后备乐队来参与专辑的录制工作,在此期间披头士乐队也创作了一些歌曲,但是没有被发表,不过这些音乐在披头士乐队成名之后陆续的被发行,这些早期作品证明了他们从这时开始就已经开始展现自身的才华了。与此同时,披头士乐队在利物浦的事业发展则日渐辉煌,在当地的俱乐部和酒吧的演出使他们渐渐从一支地下乐队逐渐的走向当地音乐文化的前台,在利物浦和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地区,披头士乐队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忠实的歌迷和听众群体,而他们在卡文俱乐部(Cavern Club)经常性的演出表演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界的一个传奇,整个1961年,披头士乐队的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但是同样在1961年,乐队的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却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去完成他的学业,保罗·麦卡特尼转而成为了乐队新的贝斯手,乔治·哈里森成为了主吉他手,约翰·列侬担任节奏吉他,彼德·贝斯特担任鼓手,但同时他们在演唱和表演的时候又经常互换和演奏其他各种乐器,而每个人几乎都是乐队的主唱歌手。

在1961年,披头士乐队在利物浦演出和表演的过程中,乐队从最初时候的仅演唱翻唱曲目,到后来乐队成员自行创作歌曲,特别是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两个人相互合作创作了大量在日后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自己音乐风格的探索,从最初的噪音爵士乐,到逐渐从民谣,布鲁斯,R&B音乐和摇滚音乐中汲取精华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开始了在各种乐器演奏技巧并将其融入乐队音乐的摸索。同是在这一年,披头士乐队的忠实歌迷,乐队前贝斯手苏茨里费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发奇想,让乐队的所有成员全部把头发剪成拖把头一样的发型,这一起怪诞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这一发型也成为了披头士乐队成名以后的商标之一,并且带动了后来的流行方向。不过并不是乐队每一名成员都非常乐意把头发剪成拖把头一样的发型,乐队的鼓手贝斯特就特例独行的留着和乐队其他成员完全不同的发型。1961年底,披头士乐队的巨大潜力被利物浦的唱片店老板布莱恩·爱泼斯坦(Brian Epstein,生于1934年9月19日,1967年8月27日由于吸毒过量死于伦敦的家中)所发现,并且在不久之后成为了披头士乐队的经理人,他成功的运作即将把披头士乐队带上世界音乐的颠峰。

1962年1月1日,披头士乐队前往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试音,但是最终被唱片公司管理人员迈克·史密斯(Mike Smith)回绝,并且声称,吉他乐队已经没前途了。此前他们已经被多家唱片公司所拒绝,但是在爱泼斯坦的带领下,披头士乐队再次前往百代(EMI)唱片公司的下属Parlophone公司碰运气,经过试音之后,唱片公司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在1962年5月9日和披头士乐队正式签约。除了忙于和唱片公司的签约谈判,披头士乐队还继续在德国和英国进行演出,而成功和唱片公司签约后的爱泼斯坦开始潜心包装乐队的形象,除了已经形成的发型之外,还在着装等各方面打造披头士乐队,1962年8月16日,不合群的鼓手彼德·贝斯特被爱泼斯坦开除出队,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而他的被开除原因也是被传说的多种多样,有说法称贝斯特的离队是因为他不合群体的着装打扮和发型,也有说法称贝斯特是因为古怪多变的性格,以及乐队其他成员嫉妒他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在女性歌迷中的地位而被开除,还有说法称制作人乔治·马丁对他的鼓技不满。最终,利物浦土生土长的鼓手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生于1940年7月7日)被应招入队取代了彼德·贝斯特,而乐队的成员也实现了清一色的利物浦本土化。而1962年对于披头士乐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乐队的前任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因脑出血病逝,年仅22岁。林戈·斯塔尔加入之后,披头士乐队立即开始了乐队第一支单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的录制。在这首单曲发行之后,顺利的排进了英国单曲榜的前20名,据说爱泼斯坦为了乐队的单曲能够进榜而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万张,同时,披头士乐队也正式成为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固定表演嘉宾,从1962年到1964年,披头士乐队共在BBC进行了50多场表演。

1963年,披头士乐队的第二首单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成为了英国单曲榜的冠军单曲,同时这首单曲也被公认为是“英国入侵”浪潮的标志性单曲。随后披头士乐队发行了第三首单曲《From Me to You》同样成为了英国单曲榜冠军。1963年3月22日,披头士乐队发行了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这张专辑在发行之后迅速成为了英国专辑榜的冠军,并且在冠军位置上异常惊人的连续称霸了长达30周的时间,这在英国引起了轰动,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被披头士乐队的音乐所吸引,无论男女歌迷都为之倾倒,这些狂热者们也拥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Beatlemania(披头士狂)”。披头士乐队的音乐在这时候已经初步成型,他们富有活力的音乐迎合了战后英国新一代的年轻人要求文化解放的思潮,带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同时他们的音乐融合了不同的风格和音乐元素,无可挑剔的音乐旋律以及谐和的音乐融合,兼有活力四射的吉他演奏以及诗意般的歌词和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因而迅速主宰了英国的音乐市场,也带动了整个英国文化的发展,保罗·麦卡特尼和约翰·列侬成为乐队音乐创作的核心,两位天才之间的完美配合成为了音乐界的一段佳话。而制作人乔治·马丁卓越的制作才能也被人们所肯定,他完美的理解了披头士的音乐,并且精妙的音乐和器乐编排,成为了披头士音乐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披头士乐队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使自己的音乐陷入一个程式化的怪圈,他们并没有使自己的音乐停滞不前,而是不断的摸索前进,进一步的去发展完善自己的音乐风格,并且在编曲,创作,以及器乐的表演方面进一步提高。披头士乐队在1963年底发行的第二张专辑《With the Beatles》,除了进一步的巩固了他们的地位之外,也充分表现了乐队在作曲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奏配合和编排上的成熟,他们用多种不同的乐器创造并完美的演绎了许多不同的音乐旋律以及把他们谐和的编排在一起,此时的披头士乐队已经具备了高出其他任何人一筹的王者实力,到1963年底,披头士乐队已经初步的统治了英国的音乐,狂热的歌迷们遍布英国的每一个角落,仅仅发行了两张专辑,但是披头士成为了文化现象。

大西洋对岸的美国显然不会对英国的疯狂充耳不闻,百代公司在美国的伙伴Capitol公司成为了最先的获益者,他们发行的单曲迅速席卷了美国的单曲榜,1964年初,Capitol公司发行了披头士乐队第一张美国专辑《Meet the Beatles》,结果他们在美国引起了并英国更剧烈的疯狂,专辑发行后不久,披头士在电视节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中出现,结果吸引了全美超过七千三百万的观众收看,美国同样出现了极大量的披头士狂热者,披头士乐队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最具轰动效应的乐队。同样,由于披头士乐队的出现,也掀起了“英国入侵”浪潮。从此之后,披头士的每一张专辑,每一首单曲都可以在大西洋两岸非常轻松的成为排行榜的冠军。他们对于唱片市场的统治地位,再没有任何人和乐队可以对他们形成任何冲击。1964年,披头士乐队出演了第一部电影《A Hard Day's Night》在这部类似于自传性质的电影中,除了电影上的欢快活泼的音乐喜剧形式赢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绩和影评界的广泛好评以外,乐队贡献的电影原声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列侬和麦卡特尼的完美依然在继续,英国摇滚风格的音乐除了在英国引领音乐的发展之外,还逼迫着美国的一些慢节奏民谣歌曲风格的乐队和歌手投入到了摇滚音乐之中,就连美国音乐的象征“猫王”埃尔维斯也开始做出变化以对拯救自己的音乐市场做垂死挣扎。在这部电影原声中,乔治·哈里森受到了美国“革命的音乐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扔掉木吉他,拿起电吉他唱摇滚的影响,第二个拿起了电吉他来演奏摇滚歌曲,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摇滚音乐革命性的变革并影响了摇滚乐以后的发展。

随着披头士乐队成功的冲开美国唱片市场的大门,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等众多的英国乐队在此后一拥而上,从根本上冲击了美国音乐市场,“英国入侵”轰轰烈烈的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了,但是始终没有任何乐队对披头士乐队的地位形成威胁,而披头士乐队和鲍勃·迪伦一起成为了后来摇滚乐发展的教父级人物,英国的众多乐队影响了此后的数代美国摇滚音乐歌手和乐队的风格和思想。从1964年到1965年,披头士乐队又发行了《Something New》,《Beatles for Sale》,《Beatles '65》,《Beatles VI》,《Help!》,《Rubber Soul》等多张专辑和电影原声,这些专辑除了继续轻易的获得巨大销量以外,虽然某些部分带有商业催生的色彩,但是绝大多数在音乐上也是不断的进步,在吉他演奏和其他各国乐器的使用融合上,披头士依旧是世界领先,并且他们不断的汲取其他音乐人的精华,列侬就从鲍勃·迪伦的歌词创作中吸取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经验,并且表现在了自己的音乐中,这种不断追求进步的状态使得披头士在音乐领域保持着持续进步的辉煌成就,而这期间的一些单曲也呈现出民谣和乡村风格,并且更多的注重了列侬和麦卡特尼个人感情的表达。除了发行专辑以外,披头士还增加了全球性的巡回演出,这使他们的辉煌和巨大的影响里渐渐成为了全球性的,他们的歌迷开始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同时,他们所主演的电影《Help!》在票房商业取得了更为巨大的成功。

1966年,披头士乐队又发行了专辑《Revolver》,这张专辑依旧在世界范围内热销,不过这张专辑的风格却开始更加趋向于迷幻音乐,虽然这种变化是非常成功的,编曲,旋律,吉他的表现都依旧是协调组织的非常完美,但是此前听多了披头士那种摇滚风格的歌迷却有一部分声音认为披头士应该继续自己的器乐和声乐表现非常完美的摇滚乐风格,而不应该趋于迷幻色彩。尽管有不同声音,但是绝大多数的披头士狂热者仍旧继续着自己的狂热,专辑中多首单曲仍然在世界各国轻松的成为排行榜冠军,续写着披头士乐队以前的辉煌。在1966年发行的另一张专辑《Yesterday.And Today》封面却引起了相当巨大的争议,由于封面的生肉以及屠杀玩具娃娃的封面来抗议Capitol唱片公司控制他们唱片在美国市场的生杀大权,结果这些唱片在送往唱片店不久尚未发行的时候就被封存禁止发售,直到一个星期之后封面重新换成了普通图案之后才再次上市发售,而现在拥有那张专辑原始封面的唱片其珍藏价值早已超过数万美元。同年,乐队又因为列侬的“披头士比耶稣更受欢迎”的言论而一度遭到了电台和媒体的封杀,但是这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媒体就妥协了,在披头士道歉之后,他们重新对披头士敞开了大门,似乎披头士确实比耶稣更受欢迎。但是乐队在1966年8月29日结束了在旧金山Candlestick公园的演唱会之后,就宣布暂停巡回演出,集中精力在录音室去做音乐创作。但是媒体却广泛的认为乐队即将解散,特别是乐队的成员在注重乐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个人音乐的发展,更加刺激了这种说法的蔓延,不过披头士最终以新单曲核心专辑的发布而彻底打消了媒体的各种猜测。

1967年,披头士乐队发行了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这张专辑不仅让披头士继续着流行和摇滚乐界的统治性地位,同时也是披头士出色的迷幻音乐专辑,多种乐器的混杂以及多首歌的混录等,旋律、编曲、歌词、器乐等各方面仍旧是无可挑剔,同时专辑中歌词所流露出的嬉皮士态度,再一次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年轻人的思想,披头士再次代表了年轻一代的文化思潮,因而虽然他们的迷幻音乐以及生活上开始服用迷幻药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不过披头士却依然扮演着青年人先锋的角色,披头士依然是文化的先驱,不过他们的音乐却开逐步的离开摇滚乐转而向着流行音乐的方向发展和变化。1967年8月27日,披头士乐队的经理人,为乐队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爱泼斯坦由于吸毒过量而死在了伦敦家中,种种迹象表明,爱泼斯坦可能是蓄意服毒过量自杀。失去了经理的披头士突然变得有些混乱无主,他们自编自导拍摄的第一部电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BBC播出,但是最终遭到评论界的口诛笔伐以及媒体的刁难,虽然电影的原声专辑仍旧受到了歌迷们的疯狂欢迎,但是这一切却成为了披头士乐队出现崩溃的开始。

1968年,披头士乐队在爱泼斯坦去世之后建立了自己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用来管理和组织乐队的财政问题。但是披头士乐队成员多年来对于印度宗教的追捧却在这时达到了极至,他们偷偷的来到了印度,潜心修行印度宗教,但是随着媒体的刁难和追逐,乐队成员最终被迫离开了印度,并且放弃了宗教方面的学习。同时由披头士乐队制作音乐的另一部动画片《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再次遭到媒体和批评家们的责难,不过歌迷们的狂热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减弱,影片同名主题歌《黄色潜水艇》也已经成为了披头士的经典作品之一。1968年末,披头士乐队发行了双唱片的专辑《The Beatles [White Album]》,这张专辑在进一步巩固他们在歌迷群体中影响力的同时,又重新赢得了各方的好评,重新证明了乐队成员的大师级水平。在这张专辑中,披头士乐队放弃了迷幻音乐,转而继续坚持以吉他为主的摇滚乐,并且继续展示他们的多种风格融合以及多种乐器的演奏能力和编曲等才华,这张专辑也成为了披头士乐队最经典的专辑之一。但是在专辑辉煌的背后,披头士乐队不可调和的原因逐步的被暴露出来了,与早期音乐创作和表演时相比,此时的披头士音乐已经开始出现个人化程度过高的现象,一首歌并不是由集体或者个人创作出来之后再由乐队集体来表演,而是某个人创作出来一首完全适合自己来演唱或者表演的歌曲,由个人展示才华,乐队的其他成员只是伴奏,在歌曲中并没有什么表现机会,这种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两大天才列侬和麦卡特尼,两个人只创作适合自己个人的单曲,而越来越少的为乐队整体创作音乐,这是乐队的集体音乐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列侬和麦卡特尼两个人明争暗斗的恶性竞争,各自创作各自的音乐,并且在爱泼斯坦去世之后,列侬和麦卡特尼两个人都希望能够由自己一个人统领乐队,但是双方又不能相互心服,而只能暗地斗争,并且屡次在录音室争吵,列侬还在此期间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更为棘手的是,在列侬和麦卡特尼明争暗斗的同时,同样富有创作才华,特别是极其富有编曲作曲以及演奏天赋的乔治·哈里森也渐渐因为自己年龄最小而在专辑制作时受到的一些不太公正的对待而感到不满,比如更少的作为领唱,创作的单曲也更少的被收录在内等情况,同时乐队的相对内敛的鼓手林戈·斯塔尔也开始不能忍受由于不是乐队原班人马而受到的各种不平等对待,比如平时基本看不到斯塔尔担任领唱,甚至连乐队的合影中,斯塔尔的单人照也是四名成员中最少的。披头士乐队不可调和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乐队团结的危机一触即发,所幸的是,当时的媒体在此时尚未意识到这些问题。而与这些矛盾同时出现的还有列侬的爱情问题,列侬此时已经和日本女星小野洋子(Yoko Ono)深深的坠入了爱河,尽管遭到了乐队其他成员以及大量歌迷的一致批评,但是列侬依然是执著的和这个日本女人在一起,并且因此时常影响乐队的计划。

1969年初,披头士乐队的成员间再次出现了分歧,麦卡特尼主张乐队重新恢复大规模的巡回演唱会,但是其他人决定继续在录音室内录制新专辑,并且暂定名为《Get Back》。但是乐队的录制计划却非常的不顺利,麦卡特尼表示不同意,而哈里森又暂时性离队,并且在归队以后带来了美国的键盘手比利·普雷斯顿(Billy Preston)作为乐队固定的键盘手,同时为了缓和一下乐队四名成员间的不和谐气氛。但是遗憾的是乐队新专辑的计划最终流产,乐队此后只是为一些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制了少量的几首单曲而已。随后在1969年1月30日,披头士乐队在伦敦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的房顶上举行了即兴的小型演唱表演活动,但是在表演结束之后没有人会想到这竟然是他们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公开表演。但是在1969年春天,披头士乐队原本准备录制的专辑中最好的两首单曲《Get Back》和《Don't Let Me Down》以单曲形式发表,并且依旧在全世界各地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歌曲,世界上的披头士热潮并没有降温,大量的披头士狂热者们依旧保持着狂热。可是更大的矛盾在不久之后到来,保罗·麦卡特尼在3月12日和美国摄影师琳达·伊斯特曼(Linda Eastman)结婚,几天之后,约翰·列侬也正式迎娶了日本女星小野洋子,关键的问题随后出现,麦卡特尼坚持由自己的岳父李·伊斯特曼(Lee Eastman)作为乐队的新经理,但是乐队的其他成员最终聘请了美国商人艾伦·克莱恩(Allen Klein)担任了乐队的经理。披头士乐队在1969年中期最后一次走进了百代公司的录音室,和制作人乔治·马丁一起去录制专辑《Abbey Road》。这张专辑中,尽管多个部分是四名成员分开录制的,但是乐队却达到了非常惊人的统一,四名音乐家在这一时间里又重新发挥出了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在音乐旋律,编曲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和谐,而在歌曲的音乐音乐创作方面,哈里森也和列侬以及麦卡特尼平分秋色。乐队成员间最后的努力最终缔造了这张完美的专辑。最终这张专辑在市场上又继续了披头士的时代,疯狂的披头士迷们继续无限制的发挥着自己的热情,然而没有人会想到此时的披头士乐队,解散已经只是时间问题。而此时由于披头士乐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行过公开表演,以至于在美国大陆产生了许多谣言,有一种说法认为麦卡特尼已经早在数年之前就已经因车祸而去世,现在只不过是一名出色的模仿者替代了他,而这些想象力丰富者们的依据则是根据唱片封面的艺术抽象性来判断出来的。然而真实的是,1969年9月,约翰·列侬提出退出披头士乐队,但是由于此时的披头士乐队正在于百代公司商谈续签合同的问题,列侬退队的事情就被临时搁放下来。

进入1970年,披头士乐队再也没有录制一首歌,乐队的成员只是分开后,独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列侬和小野洋子为自己的乐队操劳,麦卡特尼准备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哈里森和其他乐队一起做巡回演出,斯塔尔则在拍摄电影,仅仅在一些公开露面的时候举在一起,并且形式上否认有关解散的传闻。整个世界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支正处事业颠峰的伟大乐队即将解散。1970年春天,由于需要再进行混音制作的1969年初录制的单曲加工制作完成,并且作为电影原声《Let It Be》正式面世,但是由于录制时间等原因,《Abbey Road》通常被认定为披头士乐队的最终专辑,不过这张专辑依然在全世界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绩,因为此时的披头士热潮并没有减少。但是在这张专辑发行之前的1970年的4月10日,保罗·麦卡特尼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他将退出披头士乐队,从此也宣告了伟大的披头士乐队即将进入历史。最初的时候由于人们还不了解情况,所以率先提出离队的麦卡特尼受到了歌迷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但是当一切渐渐清楚之后,人们似乎认为四名伟大的音乐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了乐队的解体。而从乐队解体以后,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也有名无实。1970年10月31日,麦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完全解散披头士乐队,并且禁止乐队重组,经过长达一年的审理辩论之后,最终诉讼被法庭批准,披头士乐队从此以后再无任何希望重新复合。

披头士乐队解散以后,乐队的成员也各自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自己的事业,哈里森在列侬和麦卡特尼的阴影里得不到施展的才华终于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现,他组建了All Things Must Pass乐队,列侬则和妻子继续经营着自己的乐队(Plastic Ono Band),麦卡特尼的单飞生涯最为成功,他的Band on the Run乐队在商业上及评论界都获得极大的成功,在流行音乐界和摇滚音乐界续写着自己的辉煌,而最不顺利的则是斯塔尔,并没有太多创作才华的他在70年代初的时候只能是频繁的帮助各个前队友,做一些伴奏工作,并没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问世。经过70年代之后,列侬的音乐在独立发展后越来越拥有伟大的思想和深意,歌词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而麦卡特尼则依旧保持着音乐的美妙旋律,哈里森依旧在器乐的表现上超出其他前队友,而斯塔尔则只能创作出相对不错的音乐,渐渐的趋于平庸,但是仍旧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单曲和作品都曾经达到过非常辉煌的高度。应该说在70年代的时候,披头士的成员们由于披头士狂潮的延续,依然能够续写着自己乐队的传奇和辉煌,并且取得伟大的商业成就/ca>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英国有哪些摇滚乐队?》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