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跃迁》——本质变化斯坦福大学精神科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很有洞见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瓦茨克评论德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跃迁》——本质变化

《跃迁》——本质变化

斯坦福大学精神科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很有洞见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

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

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初看《跃迁》中这段观点不懂,直到今天又看了第二遍,顿悟了其中的意思。拿现在很火的婚姻话题来说,很多人都说自己找不到真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伴侣在哪里。他们也说自己对伴侣没啥要求,合眼缘就可以了可就是这么低的要求也找不到伴侣,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那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都在第一序里面,只是在系统内改变,没有改变模式,改变状态。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基本是两点一线,上班在公司,下班回家。公司里面的人基本是固定的,窝在家里也接触不到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下,可供自己挑选的异性本来就少之又少,从中找到真爱的概率就会非常之低。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职场,很多人说我对现在的工作不感兴趣,给我一份感兴趣的工作我就会做的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真的给你一份你感兴趣的工作,你也不一定做的好,因为本质的原因是你没摸透工作的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以后遇到问题,要学会看懂系统。找到第二序改变,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 序 ● 前言

● 序 

对于本书,我原想说得更多,但身体的疾病是我无法如愿,不过却也引导我直接切入重点。

坊间已有非常多谈论如何改变人的书籍和理论,好不容易才看到像作者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在审视“改变”这个主题本身的一本书,一本探究改变是如何自然发生,以及改变可以如何被推动的书。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力图了解与探究改变这一主题。心理治疗不只使我们明白已经无可改变的过去,更是为了改变令人不满的现状,亦即渴望过一个更好的未来生活。病人和治疗者都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作多少的改变,但都知道,需要改变的是病人当前的处境。一旦有了改变的需求,不论它是多么微小,必然会促使其他的小改变发生;这些小小的改变发挥了滚雪球的效果,导致更有意义的改变。不管这些改变会消失、持续或转化为其他的改变,对了解人类的行为来说,它们都是重要的。我自己所做的工作则像是加速了个人及家庭中由细微渐次趋向于沸腾的改变——当事人所需要的是一种“非预期的”及“突发的”经验来带领他们进入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本书关切的正是这种改变的现象。长期以来有关改变的种类和本质的理论一直被探究“如何改变人”的各种理论所忽略。保罗·瓦茨拉维克、约翰·威克兰德和理查德·菲什三人在这本极为重要的书中,审视了改变这一现象,并且将之放置于一个概念架构中,再辅助以许多不同的实例。他们的努力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了解人们自己的问题是如何陷入与他人问题的相互纠结之中,以及加速解决人类僵局的方法。他们所提出的架构远远超越了原来的“心理”问题的领域,这一成就是迷人而值得喝彩的。我认为《改变》绝对是一本杰出的书,对想要了解团体行为许多方面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的。

很高兴我自己的工作对本书呈现的观念有所贡献,也很庆幸有机会写这篇短文。也许,这样的小的动作正是需要“加速”去做的。

米尔顿·H.埃里克森

美国亚利桑那州 菲尼克斯城

1973年11月

● 前言 

探索未知,固然勇敢;质疑已知,更需勇气。——卡斯帕(Kaspar)

公元1334年,蒂罗尔(Tyrol)女公爵玛格丽塔·莫塔丝(MargaretaMauhasch)将卡林西亚省(Carinthiu)的霍赫奥斯特维茨(Hochosterwitz)城堡团团围住,因为她十分清楚:城堡位于一处十分险峻的岩石之上,足以抵挡一切直接的攻击;唯有进行长期围困,才能使之屈服。果然,一段时日之后,城堡守军的情况开始吃紧,因为粮食只剩下最后一头牛和两袋大麦。玛格丽塔这边的情况也同样愈趋急迫,不过却是因为别的缘故——部队开始变得不易控制,何时结束围城,又似乎遥遥无期,而她在别处还有其他军事要务呢!就在这个时候,城堡守将作了一个对守军而言,超乎寻常而愚蠢的决定。他命令士兵把最后的那头牛宰了,仅剩的大麦则塞进牛腹里,然后将牛尸抛下悬崖,落在敌人阵营前的草地上。女公爵收到这个轻蔑的讯息,一时气馁,立即撤除了包围,转往他处去了。

另一个极为不同的情况,发生在1940年5月的一艘英国拖网渔船上。这艘渔船正朝英吉利海峡多格海滩(Dogger Bank)的南方行驶,准备与德国情报官里特少校(Major Ritter)秘密会面。船上有两名英国“双面间谍”,代号分别为“白雪”和“饼干”。白雪曾为英国做过十分出色的情报工作,德国则视之为他们在英国的红牌特务。饼干曾经犯罪累累,后来成为警方可靠的线人,现在他即将以白雪副手的身份介绍给里特少校,在德国接受训练,再送回英国。基于某种原因,英国情报单位认为,白雪和饼干不应事先知道对方也在为英国工作,但希望他们后来都会逐渐猜测到这一事实,然而结果却变成了噩梦般的困局。马斯特曼(JC Masterman)在他所著的关于英国双面间谍系统的书中,有过精彩的描述:

在这一诡异的情境下,双方都尽力在做当时自己觉得最该做的事,但他们愈是努力,情况却愈糟糕。最后,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为了不使英国情报组织遭到惨败,饼干将白雪反锁在舱中,决定不与里特少校见面,掉头驶回英国的格里姆斯比(Crimshy)。就这样,他小心翼翼防患失败的举动,反而造成了最终的失败。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本书的主题,即讨论人与事之“变”与“不变”这个老问题。更明确地说,这一主题所要探讨的是:问题如何产生,问题为何持续存在,问题又如何得以解决。其重点在于探究一种悖论的现象,即遵循常理与“合乎逻辑”的行为导致失败,而“不合逻辑”与“非理性”的行动(如霍赫奥斯特维茨城堡所采取的行动),反而使形势的变化如其所愿。

一方面,逻辑与常理行得通时,固然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但是谁没经历过按牌理出牌,却遭受挫折、愈陷愈深的困境?另一方面,我们也偶尔会在进退两难时,碰到某种“不合逻辑”却神奇有利的变化。对于反常的事,不论是一般人或是专家学者,都会拿一些概念(人的变态、世界、魔鬼等)来加以解释。同样地,前面所说的令人称奇、不按牌理出牌却能够解决问题的情形,的确是民间传说、童话故事、笑话和许多人类梦境中的基本素材;但是这种种情形,似乎很少有人认真而有系统地研究过,所以至令仍然充满矛盾,令人不解。

我们三人当初只是间接地接触到这个问题,这主要是我们在实践与研究心理治疗之际,误打误撞的结果。因而,本书中的讨论和案例,有许多跟我们最在行的这个领域有关。虽然我们走的是特殊的途径,本书所探索的,主要还是相当普遍的人类事务中变与不变,以及其在问题形成与解决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

在本书中,即使是最概括的观点,还是跟具体经验息息相关,因此略述一下我们的工作背景,会有所帮助。与其他拥有正规训练和多年实际经验的治疗者一样,我们对于治疗方法的不确定、治疗的拖延时日及其效果之有限性,愈来愈倍感挫折。同时,我们也对一些福至心灵的“妙解”所获得意外的、无法解释的成功而觉得好奇。更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方法一般 认为 并不具任何疗效。1966年,本书作者之一理查德·菲什提议在加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心理研究院(Mental Resear chInsti—tue)之下成立一个心理治疗中心。我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名称,姑且称之为精简治疗中心(Brif Therapy Cenler)①。

在他的主持下,我们开始审视人世变迁的现象。这项工作进行没多久,我们发现,几乎对于我们曾经相信、学习和操作过的每件事,都有必要重新检视一番。①

另一个促使我们合作的因素是,一开始我们就使用同样的“语言”:我们都是心理研究机构的研究同仁,都已累积数年的经验,从事人际沟通的研究和互动(例如,夫妻与家庭)心理治疗。帕洛阿尔托集团(PaloAltoGroup)的诸君所发展出来的治疗方法,理论上受乔治.贝特森(GregoryBateson)的指导,临床上则追随唐.D杰克逊(DonD.Jackson)。因此,我们已经习惯着眼于过程,而非内容;注重此时此地,而非过去。或许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都受过催眠术的训练,也有实际的催眠经验。这不仅让我们在直接介入患者时感到相当自在,也得以接触到米尔顿.H埃里克森令人称奇的新技术,这令我们深感获益良多。

一开始我们即设想,通过发挥所学、相互切磋,可以厘清和运用前述那些关于“变”的有趣现象,进而发现有效介入人类问题情境的新方法。这个设想后来果然成真,但也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发现:在针对某一特定人类困局设计最恰当的介入形式时,我们似乎都已触及某些背后的预设,不过在当时却无法予以界定。这一点常令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愈来愈多的人通过演讲、示范和训练课程,已经熟悉我们的 运作模式 ,并且很感兴趣。他们希望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基本概念架构,而非只是迷惑于一些奇异的手法。换句话说,他们看到了效果,但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产生了这些效果。逐渐地,我们终于能够将自己的方法概念化。本书的撰写,就是以我们检验自己预设的前提之所得,试图作一系统的介绍。

基于过去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到,有些人会攻击我们处理人类问题的方法——不论是实际操作的或概念的——为“操控性”和“不真诚”。“真诚”最近成为一个口号,但这个口号本身即代表一种虚伪,因为喊话的人其实心里想的是:只有一种“正确”的世界观,通常也就是指他 自己 的观点。他们似乎还抱持一种想法,即“操控”不但要不得,而且可以避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自己可以做到不去操控。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在别人面前的 任何 行为,如何能避免透露自己对彼此关系的观点,因而不至于影响到那个人。精神分析师沉默不语地坐在斜卧的患者之后,或当“非指导式”治疗者“只是”复述当事人的话语,虽然 这类行为 被界定为“不具影响力”,但是该 特定行为 本身即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问题不在于如何避免影响和操控.而是在于如何对之进行最佳的理解与运用,以有益于患者。这是本书中自始至终在探究的一个主题。

我们相当清楚,本书所述的许多内容已有人说过或做过,不过这些内容却是基于不同的脉络与前提。希望读者能够了解,我们无法将这些异同一一指出和说明,尤其是跟行为治疗的表面现象相当雷同。但读者应谨记于心的是,我们并未采用“错误”学习、未学习,以及制约、去制约等行为治疗的假设。

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我们的概括性观点和结论,所以我们并不会追溯达成这些结论所走过的历程。,从目录上可以看出来,本书内容的顺序,是先由抽象概念再推进到具体实例的讨论。因此,第1编第1章将会介绍两个在极抽象的层次上有助于整理和厘清我们关于“改变”的理论,即群论(the Theoryof Groups)和逻辑类型理论(The TheoryofLoSicalTypes)。第2章举例说明这两种理论如何实际应用在我们的主题上。第2编全部都是探讨在“变”与“不变”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引发的“问题形成的各个疑难点”。第3编则讨论问题的解决。

我们首先要感谢心理研究机构(MRI)的第一任主任,唐.D杰克逊博士,唐对新想法的开放度支持了我们投入完成本书的项目。接下来,要感谢我们的同事阿瑟·波登(ArthunBordin)和芭芭拉·麦克拉克伦(BarbaraMcLachlan),他们在精简治疗中心工作的6年中,坚持不懈地协调了许多活动。我们还要感谢精简治疗中心由过去到现在的许多成员:林恩·辛格( Lynn Segd)、杰克·西蒙(Jack Simon)、汤姆·弗格逊(TomFergusun)等人。

此外,我们特别感谢对我们研究给予协助的非临床的工作单位与个人:艾伦·科菲与圣克拉拉县立青少年犯罪防治中心(Alan Coffey and theSanta Clare CounLy Juvenile Ptohation DeparUnenL),加州旧金山药瘾治疗项目(the San Francisco Drug TreaLment Ptoyam),等等。

我们也要对克莱尔·布鲁姆太太(Mrs. Clair Bloom)致谢,她帮我们做了初稿的所有技术性工作!最后,来自路克·汉克基金会( LukeB.Hancock Foundation)以及T.B沃克基金会(T. B  Walker Foundation)和罗伯特.C威勒基金会(Robert C Wheeler Foundation)对精简治疗中心第一年的经费支持使得我们的研究得路!特此致谢!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为什么你的努力,总是付诸东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看似学习的,永远也赶不上知识折旧的;

实则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方法不对!再忙都是瞎忙活!

我们需要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书将通过选择、联机、破局、内在修炼 4 个方面,帮你真正解决“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的问题,打通学习的奇经八脉,成为你梦寐以求的样子。

作 者 简 介

古典

三百万册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得到“超级个体”专栏主理人。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著名生涯规划师、生涯规划认证(CMT)首席导师,全球职业教练(BCC)中华区首席导师,清华大学生涯规划客座专家。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01  高手的暗箱

      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02  高手战略

      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03  联机学习

      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04  破局思维

      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05  内在修炼

      跃迁者的心法

正 文

一、高手的暗箱

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哪些特征?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

机会变多、竞争跨界,

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三种时代溺水者

1. 无法掌握注意力。

2. 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

3. 不理解系统,无法与陌生人联机协作。

反之,管理注意力、判断信息、和陌生人社会协作,掌握了这些“时代魔法”,你会成为真正的“超人”。

高手的暗箱

《隐秘的知识》中通过大量的数据揭露: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在作画的过程中运用了“小孔成像”理论,通过这种“暗箱”技术,拉斐尔的很多画作不是“画”而是“描”的。

古典:没有一个人是仅凭努力、天赋、机遇而获得巨大成功的,跃迁式的成功都是利用了更底层规律,激发了个体的跨越式成长。

所谓高手的暗箱,就是底层规律。

二、高手战略

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极少数人享受绝大多数的资源

“二八法则”、“马太效应”和“长尾理论”都揭示了相似的现象,即极少数人享受绝大多数的资源。

针对这一不公平的自然常态,古典建议: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高手战略的两个规律杠杆

1.对内,

通过二八法则的三次方,

持续放大自我效能;

2.对外,

通过移动到系统的头部,

获得系统巨大推动力。

如何持续放大自我效能?

社会和自然的大部分系统都有重点,做事情一定要抓重点,持续地抓住重点,就抓住了最高效率的关键。

『例子』二八法则三次方

在二八法则中,20%投入,有80%收益。

进一步,20%依然遵循二八法则。

再推进一层,就找到了二八法则的三次方:

投入20%的20%的20%,收获80%的80%的80%。

古典:你的效率就是别人的64倍。

怎么找到系统的头部?

高价值定义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20%的赛场。

高优势定义为:实力排在赛场序列的前20%。

头部效应两大误区:

误区一:从当前优势出发。

1. 是不是优势,需要入场才知道。

2. 过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

古典:你应该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想优势。

很多人走向另一个反面——

看见高价值区就撸起袖子开始做,

很少思考与别人相比,自己有什么优势?

古典: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要思考差异化优势。

三、联机学习

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知效率低下?

古典: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二三四手信息,这是我们认知效率低效的原因。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如何提高认知效率?

第一: 识别知识的源头,即找到一手信息。

第二:功利读书法。

1. 极其功利地少读书

2. 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

3.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当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学习的三种境界

1. 自学:自己找答案

遇到问题,苦思:”这可怎么办?“想一晚上不得。

2.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遇到问题,找书:“哪里有答案?”开始通过网络、书来找资料。

3.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遇到问题,找人,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知识IPO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四、破局思维

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古典:系统是高手看世界的方式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 所有的系统都是由元素、关系和功能三部分组成;

2. 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

3. 关系结构不变,系统的结果也不会变。

生活中的无解问题,真的无法解决吗?

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一书中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

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古典:大部分人的精力都消磨在了第一序改变上,这恰恰阻碍了他们的第二序改变,所以他们一直无法跃迁。

如何像高手一样透彻地看问题?

古典: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

1. 看得远: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

2. 看得透:能够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

回路:人生最常见的8种循环

四种增长引擎:

1. 好习惯

2. 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

3. 快速学习的知识IPO

4. 企业管理中的“信-任”循环

四种死亡螺旋:

1. 穷者越穷

2. 投入不足

3. 工作狂循环

4. 做自己(求认同-找不到自己-求认同)

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

古典:看问题分为四个层次:现象层、规律层、心智层、价值观。

以小卖部打折为例:

1. 现象层。今天小卖部打折。

2. 规律层。小卖部每周三都打折,而且打折的总是那几款东西。

3. 心智层。为什么周三打折?为什么只打折这几款?老板如何看待打折和销售的关系?

4. 价值观。作为一个精英老板,他最看重的是什么?

五、内在修炼

跃迁者的心法

看世界:开放而专注

九条建议:

1. 见得人好,经常随喜赞叹。

2. 找到自己领域的知识源头,并分享。

3. 不随便崇拜谁。

4. 不再认为自己不喜欢、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傻的。

5. 小心那些“一切都能解释得通”的上帝视角感理论。

6. 对水平没你高的人要宽容,因为你也没有掌握真理。

7. 留出10%~30%的时间,给自己不懂也不太会接触的领域。

8. 站在更高角度,发现和专注于自己的独特之处。

9. 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大问题。

看自己:迟钝而有趣

七条建议:

1. 对不重要的事,漠不关心。

2. 忍住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3. 不追热点,等要点浮现。

4. 寻求整体最优解,站在长周期做判断。

5. 多元,定期做点儿不靠谱、有趣无用的事。

6. 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找到自己的无限游戏。

7. 放下焦虑,不要放下好奇心。

看人际:简单善良可激怒

1980年,密歇根大学设立了一个大赛,邀请到一群博弈论学者每人设计一个程序,来玩一场200轮的“多重囚徒困境”游戏,看最后什么策略会胜出。

最后获得最高分的是一个名为TFT(Tit for Tat:以牙还牙)的程序。

TFT策略非常简单:

第一步,合作;

以后每一步,重复对手的行动——你合作我合作,你背叛我背叛。

古典:TFT策略的成功能用4个词解释: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

1. 善良:第一步选择合作,而且永远不会主动背叛。

2. 可激怒:及时识别对方的背叛,并且一定要报复,不要让背叛者没有损失。

3. 宽容:不因为对方的背叛而长期怀恨在心,而是让对方调整自己,重新回到合作轨道上来。

4. 简单:逻辑清晰简单,易于识别,能让对方在较短时间内理解策略。

极致的聪明和善良

古典:善良和聪明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从一个很功利、顶级聪明的角度出发,最后推导出来的东西,往往会是善良的,顶级的善良。

五条建议:

1. 善待亲人,形成正循环;

2. 做足够大的梦,才会有足够多的人帮你;

3. 快速成长,并让别人看到;

4. 懂得陪伴,朋友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别评价,也不用着急解决,陪伴就好;

5. 广结善缘——能力范围内的,能帮就帮一点儿,恰当接受别人的感谢。

结 语

成为高手的技术,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1. 高手战略:超越个体努力,借助社会杠杆成长;

2. 知识IPO法则:停止单机式学习,成为联机式学习者;

3. 系统思维:跳出平面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

4. 内在修炼:摆脱农业思维,在当今时代成为幸福的高手。

推荐大家可以自己拿书看一遍!

        以下是我看书写的思维导图希望对渴望知识的人有帮助!

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帮助!

《了不起的我》11: 第二序列改变

第二序列改变,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瓦茨拉维克在一本叫《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概念。

瓦茨拉维克把内容的改变称为“第一序列的改变”,把应对方式的改变称为“第二序列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来访者例子。有一个年轻人毕业三年换了五份工作,每份工作干到半年就会非常焦虑,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便会找各种理由辞职。

那么,在这个案例里,年轻人换工作改变的是内容,也就是第一序列的改变;而他用不停换工作来应对焦虑的这种方式却没有变,也就是说,并没有发生第二序列的改变。他盲目地寻求变化,没法安顿下来,踏踏实实积累经验,这才是他真正的问题。

瓦茨拉维克说,就是因为人们把改变停留在第一序列,导致改变本身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打开第三只眼,摆脱知识焦虑 - 读《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原则》

好久没有阅读到让我如此强烈震撼的书了,终于来了《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原则》。

翻了一些书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瓦茨拉维克大有来头,他工作于帕罗阿图心理研究院,这家机构特别有趣,不研究实用问题,专门研究的人的精神本身。这本书问世的已经有四十年了,深刻影响到了整个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这本书也是开智社团的镇馆之宝,在阳志平老师的100本神作推荐中位列前五。

但这本书又特别的冷门,我没有在任何的主流正版书网站中发现这本书的销售,长时间的错过,最后不得不买了本二手。这种矛盾也是说明了这本书,虽然特别好,但是很难读。

作者在开篇的时候就讲到:

我近来最大的改变是解决了自己的知识焦虑问题,这种改变突如其来,懵懵懂懂,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做对了什么。

重新理解,变与不变

这本书开篇就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公理的推导来帮解释变与不变的关系,引用了一句法国谚语。

读到这儿很可能被这句绕口令弄晕。增加一下主语后就可以理解,变与不变两个部分主语不同。

第一个变说的是行动,第二个不变说的是问题。很多时候,不是采取的行动越多就,越能解决问题的,很有可能采取的行动,反而会成为问题的来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我曾经很长时间陷入学习焦虑之后,我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希望能够加强学习提升自己。

我采取大量的行动,报了好多好多课,订了好多好多专栏,家里的书也堆成了山。我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学习来快速提升自己。

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么多内容我根本就记不住,学的越快忘记的就越快。于是我去调整,加大我时间的投入,改变课程的选择,但都没有帮我解决问题,而是让我更加焦虑了。

不管我多少的努力,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我变的很多,但是最终的我并没有改变。

在《洞见》里开篇就说

这是非常重要的视角,是破局的钥匙。但具体要怎么改变认知,要弄清楚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问题形成,意想不到

这本书里面一共告诉了三个问题形成的原则。

三个原则分别是:可怕的简化、乌托邦症候群以及悖论。听起来就不明觉厉,我用人话翻译下。

形成原则1:可怕的简化

大家可以想一想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皇帝明明没有穿衣服,但所有人都视而不见,甚至指出问题的人都会成为大家指责的对象,这就是一种可怕的简化。

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当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在于没有去行动。但为什么有问题还不行动,因为会自发的把问题简化。

这无可厚非,是大脑的第一法则:能不费力就不费力。当思维获得了放松,就会放弃解决的努力。

在学习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很喜欢追求干货,干货会很明确的告诉一个问题的答案。看完之后的感觉是什么,很好,有用,问题解决了。

但真相呢,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彻底搞定。干货只是进行了简化,如果认为这样简化之后就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新的问题。

我会去追求更加干货的知识付费,我会沉浸在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幻觉里,这是一个可怕的简化,但问题实际并没有解决,长此以外带来了新的问题:焦虑。

形成原因2:乌托邦症候群

人们向往乌托邦,人心中总是渴望一种完美的方法来彻底解决问题。比如说阅读就会期望有一个完美的阅读方法,省时、高效、好学,能帮助到快速的吸收知识。但事实上,阅读并没有这样完美的解法。

当怀有这样的期待,学习了某个方法后发现不完美,会赚到另一个方法。发现还不完美,继续去寻找其他方法。恰恰是这种对完美的期待,让我不断地在方法进行跳跃,反而造成的问题。

只要能够钻研透彻哪怕一种方法,都能解决很大的问题,虽然他不完美。

形成原因3:悖论

最后是悖论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明显时,我的下意识行动是投入更多的时间。而缺少时间,背后的原因是效用不高。投入更多的时间会让效用进一步降低。这里面产生了一个悖论,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很有可能,并不会带来问题的解决,反而在形成更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是彻彻底底的中招,我以为自己在解决问题,其实是让问题越来越大,我也越来越焦虑。幸好,书中给出了解法。

问题解决,可以精彩

终于到问题解决了。书里给了四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原则,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越看越发觉得精彩。

这里面出现了书中的核心词: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是行动上的改变,是在系统内的改变,第二序改变,则是认知的改变,是要去改变系统本身。会发现前面的问题都是在第一序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真正要解决问题,要去转变到第二序的改变。

解决原则1:解决方案是黑手

问题的解决方案才往往是问题形成的来源。在刚才的例子里,我投入了大量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增加时间,比如说买更多的课程,比如说不断的去变化学习内容。这些行动本身是需要去改变,因为不断在制造问题。

解决原则2:不按常理出牌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语音写作的时候,进行了一个改变,在没有任何输入的情况下进行输出,这个是有点不可思议的。常理告诉想要说出话,一定是要有输入的,其实大脑并不是这样工作。但是恰恰是这种不可思议的改变带来了真正的改变。

我已经可以在不输入的情况下,输出大量的内容,整合了我的能力,也让我更自信。

如何能获得这种出乎意料的方法,找专家吧。

解决原则3: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

这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点。

这句话乍一看会觉得说反了,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是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把背后的原因去掉之后,问题不就自然而然解决。

可实际上发掘背后原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制造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非常发散,很容易把自己带到不知道在哪里的位置上去。

比如说对于阅读的提升,我就曾经给自己挖掘过原因: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内心会发出声音。于是我尝试去练习盲读。这个方法很难练习消耗了大量时间,二来也没有办法形成生产力,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提升阅读能力。

真正帮我提升阅读的是我发现自己读了太多,只要能明确目标,能提前梳理,只阅读关键部分,我就能够提高我的阅读。提高阅读的关键是少读一点。这个是针对问题是什么,而且确实更加有效。

解决原则4:重新框定

第四个是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重新框定。

什么叫不同的框架?可以先看一张图。用四条线将九个点,连接在一起。这个图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难。关键是在于假想边上有个边框,在边框里面画是没有解的。

这道题的解法需要跳出这个隐形的框,画到外面去,这时候就能够获得求解,这是一种重新框定的思维。

我清楚的记得我的重新框架,是来源于老师的一句话: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完吗。

在我以前的框架里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一旦指出了这个核心的矛盾,我产生困惑之后,我的思维打开了。真的很难想象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候内心的激动,有一种整个人突破的感觉。

学习中心点不是书本,而是自己。当我重新调整到以自己为中心的框架里面去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焦虑消除了,能力提升了。

这是奇妙的重新框定。

我曾经花了特别长时间去解决知识焦虑的问题,当中有灵光闪现,有机缘巧合,我之前定义为巧合,不可复制。

但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认知,改变有迹可循,面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即可。

尾声:打开第三只眼

这真的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书,这是一本没有任何方法,却可以制造无数方法的事。

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

这是第三只眼,特别的喜欢这本神作,我会反复阅读反复的审视自己。

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是什么

        今天接着读古典的《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看到了这么一段话:“打破轮回:第一序、第二序的改变——斯坦福大学精神科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很有洞见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

        想象你在开手动挡汽车,踩油门提速是第一序改变,而换挡则是第二序改变。如果你陷入一场噩梦,你在噩梦里跑、跳、躲避、溺水、打架……这些都是第一序改变。除非你真正醒过来,才能跳出这个噩梦,醒来是第二序改变。你没法仅靠踩油门就换挡,也没法通过在噩梦中做点儿什么来中断噩梦,所以如果当前的办法无效,你就需要从第一序改变跃迁到第二序改变。”

        我是第一次听说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这两个名词,未明觉厉。但是听他这样解释下来,这不就是量变和质变吗?或者用更通俗的话来说,第一序改变就是电脑变慢了给它打补丁。第二序改变就是给电脑重装系统。

        《跃迁》已经读了一半了,除去有些篇章比较啰嗦和吹嘘外,这本书写得有深度。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他讲的专注和学会终身提问。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也是巴菲特和盖茨共同的价值观。而学会提问这个角度确实是我以前未曾考虑过的。这两个收获都值得我二刷此书,继续思考。

        如果就着作者的思路,就专注而去思考怎么专注,这是第一序改变。再进一步来思考,专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它应该是动物界为了狩猎,必须学会集中精力而产生的,属于进化,刻在基因中的。如果不专注可能就捕获不了猎物,生存面临挑战。这是不是关于思考专注的第二序改变呢?

        第一第二序改变具有普遍性,叫法有很多。不同的作者对他的了解不同,叫法也不同,但是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到底层逻辑,才能还原它原来的面目。

      我是本胜,如果本文对你的思考有一点点启示的话,要不点个赞呗?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瓦茨拉维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