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甲49+1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442杂志德甲世界级,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50+1的政策,是否是掣肘德国足球发展的罪魁祸首呢?
- 2、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
- 3、莱万狂进17球,日本中场对抗榜第一的结果如何呢?
- 4、2004/2005年德甲联赛总积分榜
- 5、德甲「50+1 政策」是什么?如何评价它给德甲球队带来的影响?
- 6、历史上五大联赛中降级球队中得分最高的是哪一只?
本文目录导航:
50+1的政策,是否是掣肘德国足球发展的罪魁祸首呢?

答50+1”政策,是否是掣肘德国足球发展的罪魁祸首呢?
2019-04-17 16:14
随着法兰克福在欧联杯首回合败走葡萄牙。德国足球的低谷似乎一直还在延续,去年的世界杯,今年的欧国联,再到现在欧冠欧联8强德甲独苗岌岌可危,德国足球到底是遇到了什么瓶颈呢?说起德国足球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50+1”政策,那么这个“50+1”政策到底对德国足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了解这个“50+1”的政策,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任何投资人入资德甲球队,无论投入多少最多只能有49%的表决权,简而言之就是投资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掌控俱乐部的。当然德甲的俱乐部也有特例,像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就是因为与拜耳制药和大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得到了豁免,还有就是霍芬海姆和莱比锡红牛,这两只球队都是由投资人从第五级别联赛一手赞助起来的,这个制度在他们那里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特别是红牛无论是运营还是取名当面都是在钻政策的空子。除了这几只球队,其他球队都严格执行着这个“50+1”政策。那么这个“50+1”政策到底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种政策的好处就是,能够防止金元对德国足球的冲击,保证德国足球处在一种更加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足球界对于莱比锡红牛这种靠大量投入来提成球队成绩做法非常的不耻。在这种大环境下,德国的足球俱乐部唯一更好盈利的方式就是通过加大青训的投入,通过获取转会费的方式来实现盈利。正是这样的大力培养青训,德国的各家俱乐部不断为德国足球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也造就了拜仁和多特会师欧冠决赛以及德国队勇夺世界杯的德国足球的高峰。正是这种做法对国家队成绩的保障,让德国人狂热的支持这项政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但是这样做的坏处肯定也有,首先就是德国足球很难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面对外国金元足球的冲击,德国的足球俱乐部除了拜仁都会通过出售自己的球员来盈利,如果没能卖出去,球员很可能会等到合同到期自由转会到拜仁,因为拜仁作为德甲的班霸,是不需要通过获取转会费的方式来盈利。也就是说,德国足球的苗子要么会被俱乐部卖到国外来赚取转会费,要么就是以较低转会费卖给拜仁或者被拜仁免签。无论怎么样,德国除了拜仁之外的其他俱乐部都会在这样的形势下,逐渐丧失自身的战斗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前几年在欧战还风光无两的德国足球,近年除了拜仁之外很难取得更好的成绩,近年更是连拜仁都没能进入八强,所以这项“50+1”政策的正确性再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
答“50+1”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但是否该考虑撤销该政策目前依然扑朔离迷。
目前欧冠以及欧联杯的第一轮淘汰赛已经全部结束,六支代表的德甲参加欧战的球队,居然只有法兰克福一支球队成功晋级,其余如拜仁、多特等强队均折戟沉沙。在欧冠赛场上,更是出现了拜仁、沙尔克04与多特在八分之一决赛中被英超球队团灭的惨剧。
德甲球队虽然低调,但其在欧战上的竞争力并不弱。德甲球队不仅常年能进入欧冠四强,在2013年还有过拜仁与多特会师欧冠决赛的盛况。仅仅数年,德甲被衰落至此。不少球迷甚至德甲俱乐部的管理者认为,罪魁祸首在于德甲实行多年的“50+1”政策。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这一政策的限制,导致德甲球队得不到足够的投资,自然竞争不过其他联赛。
那么,“50+1”政策究竟是什么?它是否限制了德甲球队在欧战上的竞争力?让我们细细道来。
“50+1”政策及其目的是什么?
“50+1”政策的具体规定比较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下面这一简化版的规定内容即可:在各德国地区注册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中,球迷会员群体在俱乐部中的投票权必须超过总票数的一半。也就是说,球迷会员群体实际上决定了俱乐部决策是否能够通过与实行。
首先,“50+1”的意思实际上是指球迷会员拥有一半的投票权,而并非真的是51%的投票权;其次,这一政策只对职业球队有效,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最后,拥有投票权的并不是所有的球迷,而是成为该俱乐部的会员们。
不过,即使如此,球迷们的意见对于德甲俱乐部的决策也非常重要。即使大如拜仁这样的德甲巨无霸,在遇到如主席选举之类的大事时也必须召集所有会员进行投票。
很显然,“50+1”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俱乐部是球迷们的俱乐部,而不是资本手中的玩具。德国的足球俱乐部和欧洲其他大部分俱乐部一样,最初都是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并在民间足协的组织下聚在一起形成大的联赛,可以说是真正的“源于人民”。为了保证球迷们始终是足球的主导者,这才有了“50+1”政策。
“50+1”政策对德国足球有哪些影响?
在“50+1”政策的保护之下,德甲联赛堪称欧洲乃至全球足球联赛当中的一股清流。即使在西甲、意甲与法甲联赛,仍然有许多小球度因为战绩较差等原因吸引不到足够的球迷,每次主场比赛看台上都冷冷清清。
而在德甲联赛,由于“50+1”政策的原因,球迷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俱乐部与自己的紧密联系,因此几乎每场比赛球场都能坐满,几乎每支球队的主场气氛都堪称魔鬼主场。德甲官方一直骄傲地称自己这里有“最纯粹的足球”,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50+1”政策。
但是,“50+1”政策最大的不利之处就是限制了资本对于俱乐部的投资。“50+1”政策本身并不限制外来资金的注入,但即使投入再多,由于该政策规定球迷会员群体必须占有一半的投票权,投资方依旧无法掌控俱乐部。光投钱但是拿不到决策权,如果真有哪个资本家愿意这么干,那他不应该叫资本家,而是应该叫慈善家了。
除了“50+1”政策,德国联赛还有着全世界最为严格的财政审查制度,基本上要求每家职业俱乐部都要做到盈利。如果近几年亏损太多,那就将被毫不留情地取消参赛资格。因此,德甲俱乐部基本搞不了什么抵押贷款之类的骚操作,再加上“50+1”政策对投资的限制,各德甲俱乐部对财政支出只能严格控制。
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多特蒙德俱乐部。大黄蜂于上世纪末曾经击败尤文图斯拿到过欧冠冠军,那时的多特蒙德兵强马壮,可谓是德甲俱乐部的代表。换做其他联赛的俱乐部,很有可能就会继续加大投资,把自己的主力队员留住,争取多拿几个冠军。
然而,受困于“50+1”政策,拿不到投资的多特蒙德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硬扛着给主力球员加薪,结果短短两年之内就到了破产的边缘。为了不被勒令降级,多特蒙德只能将自己的训练场以地皮的形式卖掉,之后再租回来使用。如此挣扎了十年的时间,多特才将自己的训练场赎回,并等到了自己的下一段辉煌。
另一个例子就是德甲“班霸”拜仁。拜仁慕尼黑由于经常从德甲其他球队买人,因此落了个“挖掘机”的恶名。然而,在财大气粗的“西超”与英超球队面前,拜仁也只能算个中产阶级。年年花几亿欧元的皇马巴萨与曼市双雄自不必多说,就连一向以抠门著称的阿森纳,其转会支出也经常比拜仁要多
在这个身价上亿的时代,拜仁的引援身价记录依然是哈维-马丁内斯的4000万欧元,德甲在转会市场上的竞争力可想而知。本赛季拜仁被淘汰出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阵容严重老化而无力及时更新。从这个角度来看,说“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取消“50+1”政策?德国球迷们可能不答应。
既然“50+1”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俱乐部的投资,那为什么不向德甲官方提议取消它呢?事实上,关于“50+1”政策是否该被取消的讨论几乎每个赛季都有,但最终都没有了下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本地球迷对该政策的大力支持。
之前我们已经说到过,正是因为“50+1”政策的保护,使得德国球迷始终是当地俱乐部的主人。如果没有这一政策,资本必然会大量进入德国的足球市场,那么球迷对俱乐部的投票权也将迅速失去。正因如此,自“50+1”政策诞生的第一天起,广大的德国球迷就成为了它最坚实的天然盟友。
德国球迷不仅不希望自己的俱乐部成为资本家的玩具,对于其他试图破坏“50+1”政策的俱乐部,他们也会自发地排斥甚至痛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绕开“50+1”政策的规定,莱比锡红牛俱乐部的球迷会员名额只有八人,并且八人都是在红牛公司持有股份的高管或老员工,这样一来红牛公司实际上对莱比锡红牛有着100%的决策权。
对于这样一支破坏传统的球队,德国球迷们表现出了充分的痛恨。自莱比锡红牛还在低级别联赛开始,这支球队的比赛就充满了不平静。对手的球迷不仅会对他们辱骂整场,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不只一次有人在莱比锡热身的草皮里撒铁钉!德国球迷对“50+1”政策的维护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有部分球迷对于取消“50+1”政策持积极态度(尤其是新生代的德国球迷们),但总体来说,反对的声音还是占到了大多数。在球迷们如此激烈的反对之下,即使许多德甲俱乐部都提出过取消“50+1”,但最终也只能作罢。
有没有办法绕开“50+1”政策?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需要遵守“50+1”政策。“50+1”政策中有一条豁免条款:如果一支球队在该政策执行之前已经由同一投资者连续投资20年,那么该球队就可以不用遵守“50+1”条款。
比如勒沃库森,这支外号为“药厂”的俱乐部是由著名制药公司拜耳集团成立的,它最初其实就是拜耳员工组成的“厂队”;而沃尔夫斯堡是由大众集团成立的“厂队”。这两支俱乐部在“50+1”政策执行之前就已由各自的公司投资超过20年,所以他们不需要遵守“50+1”政策。当然,现在拜耳集团与大众集团基本也不怎么投资了,这两支球队基本是盈亏自负。
前面我们说过,“50+1”政策只适用于职业球队,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那么,如果一支由资本投资的球队升上了德乙甚至德甲,那又该怎么办呢?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德丙甚至更低级别的俱乐部有什么好投资的?但这样奇葩的情况却真的出现了,还出现过两次:
第一支球队是霍芬海姆。霍芬海姆原本只是德国一个小村镇的低级别球队(这也是其绰号“霍村”的来历),但在当地老板霍普的大力投资下,霍芬海姆完成了联赛级别的三连跳,并于08年升入德甲联赛。
当霍芬海姆于07年升入德乙时,德国足协就有些头痛了:霍普是从1989年就开始投资霍芬海姆了,那时候的霍芬海姆甚至只混迹于德国第四级别联赛,自然不用遵守“50+1”政策。现在他们升上来了,要霍普放弃对俱乐部的话语权,总有种过河拆桥的意味。
然而,德国足协仅仅施了一下压,霍村的球迷们就先倒戈了:他们组织集会,主动要求老板霍普放弃对俱乐部的投资!在一番沟通之后,霍普保留了49%的决策权,但这位投资俱乐部将近20年的霍芬海姆本地人估计也寒心了。从此以后,他对霍村的投入就大大减少了。
另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莱比锡红牛。为了绕开“50+1”政策,红牛集团也是从低级别就买下了莱比锡这支球队,并用八名红牛员工组成了所谓的球迷会员团体。除此之外,为了规避德国足协不允许在队名中体现商业元素的规定,红牛集团将队名中的缩写“RB”解释成了德语中的“RasenBall”,即“草地球”。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个“RB”实际上是英文“RedBull”的缩写。
是否真的有必要取消“50+1”政策?
说一千道一万,之所以在几乎所有德国球迷都反对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俱乐部想要摆脱“50+1”政策的制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由于没有投资,即使是拜仁这样的豪强也经常在转会市场上受制于人,更不用说其他的德甲俱乐部了。
近几年来,从德甲被挖走的顶级球员数不胜数,如姆希塔良、奥巴梅扬、萨内与比达尔等;但从其他联赛加盟德甲的却都只是格纳布里、科曼、巴舒亚伊与帕科等差一级别的球员,唯一可称得上巨星的J罗目前还只是租借,拜仁为了从皇马买断他甚至有可能花费一整个夏窗的预算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德甲是全世界财政最健康的联赛之一,这和各俱乐部由于“50+1”政策养成的良好习惯不无关系。意甲与西甲每年都会有一些小俱乐部陷入财政危机,轻者降级,重者甚至直接重组,但在德甲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除了取消“50+1”政策,其实德国足协也在想办法提升整个德国联赛的商业化程度。众所周知,英国俱乐部之所以那么有钱,最大的原因其实不是俱乐部老板投资多,而是整个联赛的转播分成多。
以2017/18赛季为例,当年的收视曼联分到了1.9亿欧元的转播权收入,而垫底的西布朗也拿到了1.1亿欧元。可以说,对于大部分英超球队来说,土豪老板并不是他们获得高收入的原因,电视转播费才是。
那德甲的情况如何呢?其实在2016/17赛季,拜仁足足拿到了9600万欧元的转播分成,整个德甲的转播权分成超过10亿。虽然这些数字比起英超来还是少,但相比之前的德甲已经好太多了。要知道,在拜仁勇夺三冠王的2012/13赛季,他们的转播分成只有可怜的2500万欧元,整个德甲加起来也只有4亿欧元!在五年之内,德甲的转播权分成已经涨到了之前的2.5倍。
这一数字虽然不能与英超相比,但已经和西甲联赛很接近了。2017/18赛季,整个西甲联赛的转播权分成为15亿,并且三支降级队加起来只拿了3000万欧元左右,而德甲转播收入最低的球队都能拿到这个数字。
总结:德甲不缺投资,缺的是慢慢积累的耐心。
资本并不是傻子,如果有资本愿意进行长时间的投资,唯一的原因就是有利可图。英超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大老板,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高额的商业回报。而德甲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电视转播分成的数额也大幅度上调了,既然如此,那还需要资本的注入干什么呢?
德甲各队能拿到的转播分成相比西甲来说更加均衡,大家能拿到的总额也在慢慢提升。所以在笔者看来,只要多积累几年,将目前拿到手的资金进行妥善的运转,德甲各俱乐部的账面资金肯定会增长不少。德甲各俱乐部之所以抱怨“50+1”政策,不如说是对隔壁联赛疯狂烧钱的羡慕。其实只要有耐心,德甲早晚也能在转会烧钱榜上与各大联赛一争高下的。
莱万狂进17球,日本中场对抗榜第一的结果如何呢?
答莱万多夫斯基的读秒绝杀为拜仁的2020画上了圆满句号,而德甲也迎来了固定的冬歇期。回顾上半程的比赛,又有那些数据值得回顾呢?
进球最多
卫冕冠军拜仁在13轮联赛后打进了联赛最多的39球。莱万多夫斯基则在12次出场(11次首发)的情况下打进了17球,平均每58.6分钟便能打进1球。尽管因为腘绳肌受伤而缺席了最近4轮联赛,但多特蒙德的哈兰德仍然以10球位列第2。安德烈-席尔瓦(法兰克福)和维格霍斯特(沃尔夫斯堡)各有9球入账,阿拉里奥(勒沃库森)、斯廷德尔(门兴格拉德巴赫)和克拉马里奇(霍芬海姆)则各打进8球。
助攻最多
上赛季打破联赛单赛季助攻纪录的穆勒以及队友科曼均送出了7次助攻,并列助攻榜首。柏林联的定位球大师特里梅尔则以6次助攻挤入三甲。格雷罗(多特蒙德)、镰田大地(法兰克福)、马克斯-克鲁泽(柏林联)和阿米里(勒沃库森)也各有5次助攻。值得一提的是因伤刚刚完成复出的基米希在7场比赛也送出了5次助攻。
射门最多
莱万共计在12场比赛完成了50次射门,安德烈-席尔瓦(43次)和维格霍斯特(33次)分列二三位。格里福(弗莱堡)和库尼亚(柏林赫塔)各完成了31次射门,布雷卡洛(30次)也突破了30次射门大关。
最快
阿方索-戴维斯在因伤休战了两个月后很快找回了状态,35.94公里的最快时速只比自己的纪录(36.53公里/小时)慢了一点。队友科曼(35.68公里/小时)和沙尔克的马通多(35.66公里/小时)紧随其后。
运动战传球成功率最高
拜仁的传球效率不如门前效率高,最亮眼的格雷茨卡也仅为89.1%。而多特的维特塞尔则以94.6%笑傲群雄,门兴的埃尔维迪(94.5%)、多特的阿坎吉(93.2%)、莱比锡的奥尔班(92.2%)和法兰克福的长谷部诚(91.6%)也挤入了前五。
对抗最强
日本国脚远藤航是升班马斯图加特的无名英雄,本赛季已经赢得了多达212次对抗。奥格斯堡的卡里朱里(178次)、柏林赫塔的库尼亚(172次)、法兰克福的辛特雷格(167次)和比勒费尔德的堂安律(161次)则构成了第二梯队。
空中对抗最强
德甲的高大中卫和中锋在这一领域不分伯仲,法兰克福的前锋多斯特(73次)占据头名,比勒费尔德前锋克洛斯(71次)、多特中卫胡梅尔斯(68次)、科隆前锋S-安德森(65次)和沙尔克中卫萨里夫-萨内(61次)位列前五。
最多扑救
莱比锡(9球)和沙尔克(36球)的失球数为德甲联赛的两个极端。不过作出最多扑救的还是美因茨门将罗宾-曾特纳(51次扑救),奥格斯堡的吉凯维奇(50次)、比勒费尔德的奥尔特加(49次)、法兰克福的特拉普(48次)和霍芬海姆的鲍曼(44次)也位列前排。值得一提的是FIFA年度最佳门将诺伊尔完成了40次扑救,但被进了19球……
跑动距离
中场球员基本霸占了这份榜单,比勒费尔德的哈特尔(158公里)和普利特(152.3公里)都跻身前五。不莱梅的马克西-埃格施泰因(156公里)、拜仁的穆勒(149公里)和赫塔的施塔克(146公里)也相当积极。
卡牌大师
深陷降级区的美因茨二人组拉特扎(6黄)和尼亚卡特(5黄1红)双双上榜,霍芬海姆的波施(5黄1红)、盖格(4黄1红)和库尼亚(6黄)也纷纷入围。而不莱梅的姆博姆、法兰克福的罗德、斯图加特的卡斯特罗和门兴的诺伊豪斯也都因为黄牌数超标而遭遇了停赛。
2004/2005年德甲联赛总积分榜
答排名 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1 拜仁慕尼黑 (拜仁慕尼黑) 34 24 5 5 75 33 42 70.6% 14.7% 14.7% 2.21 0.97 77 2 史浩克零四 (沙尔克04) 34 20 3 11 56 46 10 58.8% 8.8% 32.4% 1.65 1.35 63 3 雲達不萊梅 (云达不来梅) 34 18 5 11 68 37 31 52.9% 14.7% 32.4% 2.00 1.09 59 4 哈化柏林 (柏林赫塔) 34 15 13 6 59 31 28 44.1% 38.2% 17.6% 1.74 0.91 58 5 史特加 (斯图加特) 34 17 7 10 54 40 14 50.0% 20.6% 29.4% 1.59 1.18 58 6 利華古遜 (勒沃库森) 34 16 9 9 65 44 21 47.1% 26.5% 26.5% 1.91 1.29 57 7 多蒙特 (多特蒙德) 34 15 10 9 47 44 3 44.1% 29.4% 26.5% 1.38 1.29 55 8 漢堡(汉堡) 34 16 3 15 55 50 5 47.1% 8.8% 44.1% 1.62 1.47 51 9 沃爾夫斯堡 (沃尔夫斯堡) 34 15 3 16 49 51 -2 44.1% 8.8% 47.1% 1.44 1.50 48 10 漢諾威 (汉诺威96) 34 13 6 15 34 36 -2 38.2% 17.6% 44.1% 1.00 1.06 45 11 緬恩斯 (缅恩斯) 34 12 7 15 50 55 -5 35.3% 20.6% 44.1% 1.47 1.62 43 12 凱沙羅頓 (凯泽斯劳滕) 34 12 6 16 43 52 -9 35.3% 17.6% 47.1% 1.26 1.53 42 13 比勒費爾德 (比勒菲尔德) 34 11 7 16 37 49 -12 32.4% 20.6% 47.1% 1.09 1.44 40 14 紐倫堡 (纽伦堡) 34 10 8 16 55 63 -8 29.4% 23.5% 47.1% 1.62 1.85 38 15 慕遜加柏 (门兴格拉德巴赫) 34 8 12 14 35 51 -16 23.5% 35.3% 41.2% 1.03 1.50 36 16 波琴(波鸿) 34 9 8 17 47 68 -21 26.5% 23.5% 50.0% 1.38 2.00 35 17 羅斯托克 (罗斯托克) 34 7 9 18 31 65 -34 20.6% 26.5% 52.9% 0.91 1.91 30 18 費雷堡 (弗雷堡) 34 3 9 22 30 75 -45 8.8% 26.5% 64.7% 0.88 2.21 18
德甲「50+1 政策」是什么?如何评价它给德甲球队带来的影响?
答德甲50+1下政策指的是俱乐部会员至少拥有50%的投票权,商业伙伴或者说是投资者最多只能拥有49%。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有一老板买下球队50%的股份,他的表决权也无法超过俱乐部。
50+1政策的条款限制了诸如阿布和曼苏尔这样的大金主,就算他们出巨资买下一支德甲球队,决策权也不在自己手里。例如买球星和选主席这些重大决策,依然有半数的表决权留在球迷手里。
该条款的设置,无疑是希望俱乐部能引入资金的同时,俱乐部也能良好的运转,球队的核心决策权依然能够牢牢掌握在会员手里。但是该条款的存在也会将各金主拒之门外。
老板花了巨资买了球队,每个转会期还烧钱买球星,到关键时刻发现自己说了也不算,违了球迷的意甚至有被弹劾下台的风险。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大金主自然是对德甲望而却步。所以这些所来,阿布和一些中东土豪纷纷投资英超,甚至法甲。
50+1政策的优点:
50+1政策杜绝了球队花钱大手大脚,保证了俱乐部资金稳定,健康运营,还能保证本土球员健康成长,避免像英超一样涌入大量外援,压制着本土球员。
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受制于该政策,德甲在当今的金元足球下,无法出巨资买球星或是留下球星,一直是他们的中转站或者说是前往英超和西甲的跳板。
历史上五大联赛中降级球队中得分最高的是哪一只?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界定一下,就是只以降级球队的比赛成绩而论,而不把那些因为打假球、财政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受到处罚而降级,或者主动放弃参赛资格的球队包括在内。
另外,五大联赛没有哪一家始终维持同样数目的参赛球队,所以总轮次并不完全相同,故不能一概而论。
特别说明,我在这里不进行2分制与3分制的换算,因为统一按2分制或者3分制换算再来比较的话,涉及的球队太多,工作量太大。
我们先分别看看五大联赛各自的降级队得分情况,然后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一、德甲联赛
职业化的德甲联赛从1963-64赛季开始,至今为止,出现过3种情况:最初两个赛季有16支参赛队,总轮次30轮;1991-92赛季因为两德统一,吸收了东德两支球队进入德甲,参赛队达到20支,总轮次为38轮,但只此一个赛季;除上述3个赛季外,其余赛季德甲联赛均为18支参赛队,总轮次34轮。从1995-96赛季起实行3分制。
1. 30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3分,明斯特普鲁士(1963-64)
2. 38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31分,罗斯托克、斯图加特踢球者(1991-92)
3. 34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分制时代29分、3分制时代38分
2分制时代以29分降级的球队有3支,分别是1968-69赛季的纽伦堡、1979-80赛季的柏林赫塔和1984-85赛季的比勒费尔德。
3分制时代以38分降级的球队只有一支,就是1997-98赛季的卡尔斯鲁厄。另外,1998-99赛季纽伦堡曾以37分降级,1995-96赛季的凯泽斯劳滕和1997-98赛季的科隆都曾以36分降级。
二、意甲联赛
职业化的意甲联赛从1929-30赛季开始,迄今为止,参赛队数量出现过4种不同情况:16支球队,总轮次30轮(1934-35至1942-43赛季、1967-68至1987-88赛季);18支参赛队,总轮次34轮(1929-30至1933-34赛季、1952-53至1966-67赛季、1988-89至2003-04赛季);20支参赛队,总轮次38轮(1946-47赛季、1948-49至1951-52赛季、2004-05赛季至今);21支参赛队,总轮次40轮(1947-48赛季)。从1994-95赛季起实行3分制。
1. 30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7分,诺瓦拉(1940-41)
2. 40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34分,萨勒尼塔纳(1947-48)
3. 34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分制时代30分、3分制时代40分
4. 38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分制时代32分、3分制时代42分
在34轮联赛的情况下,2分制时代里,1992-93赛季的布雷西亚和佛罗伦萨、1993-94赛季的皮亚琴察都以30分降过级;3分制时代里,拥有斯库赫拉维、范斯奇普等名将的热那亚(还有个日本人叫三浦知良)在1994-95赛季创造了40分降级的纪录,当时他们与帕多瓦同分,在附加赛上凭借斯库赫拉维的进球与帕多瓦战成1-1,但是点球大战4-5惜败。
38轮联赛的情况下,2分制时代里,卢切塞在1951-52赛季以32分降级;3分制时代,博洛尼亚在2004-05赛季拿到了42分,仍需与帕尔马进行保级附加赛,首回合博洛尼亚在客场1-0获胜,但回到主场后以0-2失利(上图),吉拉迪诺在上半场补时阶段的进球把帕尔马留在了意甲赛场。
三、法甲联赛
从1932-33赛季起至今,法甲联赛有过以下5种情况:20支参赛队分成两组,总轮次各为18轮(1932-33赛季);14支参赛队,总轮次26轮(1933-34赛季);16支参赛队,总轮次30轮(1934-35至1938-39赛季);18支参赛队,总轮次34轮(1945-46赛季、1947-48至1957-58赛季、1964-65赛季、1969-70赛季、1997-98至2001-02赛季);20支参赛队,总轮次38轮1946-47赛季、1958-59至1962-63赛季、1965-66至1967-68赛季、1970-71至1996-97赛季、2002-03至今)。1994-95赛季起实行3分制。
1. 18轮联赛的情况只有一个赛季,就是1932-33赛季,巴黎红星14分降级为最高分。
2. 26轮联赛同样也只有一个赛季,就是1933-34赛季,尼斯以17分降级为最高分。
3. 30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1分,昂蒂布(1938-39)
4. 34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分制时代28分、3分制时代42分
5. 38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分制时代41分、3分制时代44分
34轮联赛情况下,2分制时代里,雷恩和巴黎竞技在1952-53赛季均以28分降级;3分制时代里,南锡在1999-2000赛季拿到了42分,仍然不幸降级。
38轮联赛情况下,2分制时代里,南锡在1973-74赛季以41分降级;3分制时代里,摩纳哥在2010-11赛季拿到了44分,仍然未能逃脱降级的厄运(上图)。3分制本来就是为了鼓励球队进攻求胜,那个赛季的摩纳哥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们整个赛季只输了12场,只比7支球队输球多,但摩纳哥的问题就在于平局太多(17场)、赢球太少(9场),他们只要多赢一场就能挤掉尼斯成功保级。
四、西甲联赛
从1929年至今,西甲联赛共出现过7种情况:10支参赛队,18轮(1929至1933-34赛季);12支参赛队,22轮(1934-35至1940-41赛季);14支参赛队,26轮(1941-42至1949-50赛季);16支参赛队,30轮(1950-51至1970-71赛季);18支参赛队,34轮(1971-72至1986-87赛季);20支参赛队,38轮(1987-88至1994-95赛季、1997-98赛季至今);22支参赛队,42轮(1995-96和1996-97赛季)。1995-96赛季起实行3分制。
1. 18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13分,欧罗巴(1930-31)
2. 22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16分,皇家贝蒂斯(1939-40)
3. 26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1分,阿尔科亚诺(1948-49)
4. 30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9分,马拉加(1950-51)
5. 34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31分,马拉加(1974-75)
6. 38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分制时代31分、3分制时代44分
7. 42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45分(3分制)
1993-94赛季西甲有20支参赛队,最后两名直接降级,第17、18名则需与西乙第3、4名进行升降级附加赛,巴列卡诺以31分排名第17,附加赛对阵西乙第3名孔波斯特拉,主场1-1、客场0-0,当时总比分战平双方需要在中立场地重赛,巴列卡诺重赛中1-3告负,以38轮联赛2分制时代的最高分降入乙级。
有趣的是,击败巴列卡诺升入西甲的孔波斯特拉则创造了38轮联赛3分制时代的降级最高分,该队在1997-98赛季拿到了44分,排名第17位,与西乙第4名比利雷尔进行附加赛,客场0-0主场1-1,因为当时规定总比分战平的情况下比较客场进球,所以孔波斯特拉不幸降级。值得一提的是,那个赛季孔波斯特拉打进56球,攻击力高居西甲第6(20支球队),却没能在客场打进西乙球队哪怕一粒进球,也没能在主场比对手多进一球。
其实,38轮联赛2分制时代的降级最高分本该另有其主,而非巴列卡诺。1994-95赛季,阿尔瓦塞特以34分排在西甲第17名,在升降级附加赛上对阵西乙第4名萨拉曼卡。首回合,阿尔瓦塞特客场2-0取胜,6天后却在主场0-2失利。只能进入加时赛,结果阿尔瓦塞特被萨拉曼卡连进3球,总比分2-5惨败。
阿尔瓦塞特本该以34分降入乙级,然而塞尔塔和塞维利亚因为财政问题被取消了西甲参赛资格,阿尔瓦塞特和巴利亚多利德顶替他们的位置而幸运地避免了降级的命运。之后西班牙足协为“两塞”提供担保,“两塞”得以恢复西甲席位,于是西甲在1995-96赛季出现了22支球队参赛的情况,那个赛季也是西甲首次实行3分制。
22支参赛队的情况只存在了两个赛季,1995-96赛季重返西甲的巴列卡诺又成了倒霉蛋。当时的情况仍然是西甲最后两名直接降级,倒数第3、4名与西乙第3、4名进行升降级附加赛。1995-96赛季巴列卡诺44分排名西甲倒数第4位(第19名),只能与西乙第4名马洛卡进行附加赛,巴列卡诺客场0-1、主场2-0保级成功。然而在1996-97赛季,巴列卡诺以45分名列第18(上图),本来应该保级,但是因为西甲要恢复20支球队,所以那个赛季最后4名直接降级,倒数第5名也就是第18名需要与西乙第3名进行附加赛,结果巴列卡诺又与马洛卡狭路相逢。客场0-1、主场2-1,马洛卡凭借一粒客场进球把巴列卡诺踢到了乙级,而45分也成为西甲历史上降级队的最高分(不计轮次)。
五、英甲/英超联赛
1888-89赛季至1890-91赛季,英格兰顶级联赛有12支球队,总轮次为22轮;1891-92赛季参赛队增加到14支,联赛共进行26轮;1892-93赛季继续扩军,参赛队增加到16支,总轮次30轮;1898-99赛季,参赛队达到18支,共进行34轮;到了1905-06赛季,英格兰顶级联赛就达到了20支球队、总共38轮(1905-06至1914-15赛季、1988-89至1990-91赛季、1995-96赛季至今);英格兰顶级联赛也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22支球队参加,总轮次42轮(1919-20至1986-87赛季、1991-92至1994-95赛季);而在1987-88赛季,英格兰顶级联赛还出现过一次21支球队参赛的情况,总轮次40轮。1981-82赛季起实行3分制。
1. 22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10分,斯托克城(1889-90)
2. 26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11分,达尔文(1891-92)
3. 30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4分,诺兹郡(1892-93)
4. 34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30分,伯明翰(1901-02)
5. 38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分制时代34分、3分制时代42分
6. 42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2分制时代38分、3分制时代49分
7. 40轮联赛降级队最高分——42分(3分制)
1908-09赛季曼城积34分与布拉德福德同分,但因为净胜球少而降级,这也是38轮联赛2分制时代的降级最高分;38轮联赛3分制时代降级最高分出现在1989-90赛季,谢菲尔德星期三高于倒数第二名13分竟然都无法保级(当时3队降级),只因比同分的卢顿队少两个净胜球而不幸降级。而在之后的1990-91赛季,卢顿队只用37分就成功保级了。
42轮联赛的情况下,1927-28赛季的托特纳姆热刺积分38分,是2分制时代降级队的最高分;3分制时代降级队的最高分为49分,1992-93赛季英超元年水晶宫曾以49分降级,不过更惨的是1984-85赛季的诺维奇,不但以49分降级,失去了在欧洲赛场亮相的机会——诺维奇1-0击败桑德兰夺得了联赛杯冠军(下图),获得了1985-86赛季欧洲联盟杯的参赛资格,却正逢欧洲足联因为海塞尔惨案而禁止英格兰球队参加欧洲三大杯,真可谓祝不单行。
1987-88赛季,英格兰顶级联赛出现了21支球队参赛、总轮次为40轮的情况,结果切尔西积42分名列倒数第4位(4队降级),且在与米德尔斯堡进行的升降附加赛上告负,从而降入乙级。
六、五大联赛降级最高分
一、30轮联赛
我们可以看到,五大联赛都有过总轮次为30轮的情况,且都为2分制时代,而西甲的马拉加在1950-51赛季以29分降级,成为五大联赛30轮情况下降级队的最高分。
二、34轮联赛
五大联赛同样都有过34轮联赛的情况,2分制时代五大联赛降级队最高分同样由马拉加制造(1974-75赛季,31分),3分制时代五大联赛降级队最高分出现在1999-2000赛季,南锡不幸以42分降级。
三、38轮联赛
五大联赛都有过38轮联赛的情况,2分制时代的最高降级分同样由南锡制造,该队在1973-74赛季以41分降级,于是在1974-1975赛季,后来的三届欧洲金球奖得主普拉蒂尼经历了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乙级赛季。法甲和西甲球队则共同创造了38轮联赛3分制的降级最高分:孔波斯特拉在1997-98赛季以44分降级,摩纳哥则在2010-11赛季追平了这一纪录。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49+1》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71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