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请帮忙找一些经典的有用的学习方法的资料最佳答案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CBA黄艺的个人资料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请帮忙找一些经典的有用的学习方法的资料

请帮忙找一些经典的有用的学习方法的资料

最佳答案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1]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有几种用法:

1.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2]

2. 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以及(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3. 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3]。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其他类型的探究

探究一词也在针对实际问题的项目学习中使用,称为实践的探究(pratical inquiry)[4]。实践的探究与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不同,探究性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理解有广泛解释力的一般原理,而且在任何时候,在科学范畴内关于那些原理是什么通常有一致性的意见(例如,运动定律)。而实践的探究一般不指向某些通常被接受的理解,而是指向考虑在某些情况下几种不同的可能的行动线索;它们中的每一种都可以是“正确的”。实践性的推理与背景是密切相关的,选择是根据因地制宜的知识和局限性做出的,换句话说,要考虑许多现实问题和条件,例如什么是谨慎的,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是必须的,以及什么是道德的。因而实践性探究倾向于具体而不是抽象,有限的时间而不是无限的时间,最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局部性的而不是一般的探究。实践性探究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和运用智慧的决策过程。

科学学科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强调直接指向科学理解的思考,而不是指向合理的行动。而实践的探究则指向行动方案。例如:有哪些可行的方案来减轻上海的水质污染?对于在美国居住的低收入华人家庭来说,既有营养又经济的食谱是什么?在考虑这些问题时科学知识是必需的,但却是不够的。

国外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两大类与科学有关的实践性探究的领域。一是环境教育(至少是环境教育的一些方式),二是技术教育(我们这里讲的不一定是“高”技术)。技术不同于科学,技术是一种几乎专门为了改善人类各方面条件的事业,它在考虑对知识的利用的同时必须包括对其价值和效益的考虑。

此外,探究一词还在社会研究课(social studies)中使用,一般称为社会探究(social inquiry)[5]。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社会探究针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问题,在形成研究结论和解释的过程中,不仅根据实证证据,还比较多地运用反思与主观价值判断。

近几年来,上海部分高中学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6] 将“研究性学习”的界说以及实践与国外对探究一词的用法相比较,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社会探究以及实践性探究的综合,在这几方面内容中更偏重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的探究”成分占大多数。例如“闵行区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和处理意见”,“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后果”,等等;然而,也有一些课题比较倾向于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例如“条形磁铁的磁力线方程”[7]。

通过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实践中所用的工作性术语“研究性学习”,内容既涵盖了国外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又包括了社会探究和实践性探究在内,但更偏重后者。可以翻译为research oriented learning,以示区别。

三、探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8]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这些改变,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学。这就是说,在向学生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施瓦布对教材和实验手册的编写提供了三种建议。1.实验手册或教学材料只提出问题和描述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发现他们事先不知道的关系。2.教学材料可以提出问题,但是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是开放的,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验做出判断。3.最为开放的设计是,学生实验可以不限于教材或实验手册中指定的问题,而是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收集证据,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提出科学的解释。

施瓦布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阅读文献资料而不是实验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他将之称为“对探究的探究”(“enquiry into enquiry”)。具体做法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关于科学研究的阅读材料和报告,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细节:问题、数据、技术的作用、对数据的解释,以及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可能的话,学生们阅读的材料会包括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解释,介绍不同的、甚至可能矛盾的实验,以及对假设的争论等。通过这种讨论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科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科学知识有哪些基本的要素。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五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俄罗斯1957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激发了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许多课程教材编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联邦机构以及私立基金会的资助。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改革使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把科学理解为探究的过程这种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

四、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因为探究的用法非常广泛,所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工作定义将以探究为本的教学和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区分开来,也与科学家从事的探究区分开来。根据对探究和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分析,探究性教学和学习在五个方面与科学探究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9]:

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

科学型问题以物体、有机体和自然界的事件为中心,与学校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中描述的那些科学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能引导学习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来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科学型问题与科学问题(scientific questions)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的指导程度也不同。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学生们常常问“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深入、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又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对于低龄学生来说,符合这一要求的问题例如,生于谷类,、面粉中的甲虫之幼虫对光有怎么样的反应?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例如:基因对眼睛的颜色有什么影响?不符合这一标准的问题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为什么人们要做他们做的那种行为?这一问题太大了,难以作科学的界定。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不符合这一要求的问题例如,100年后全球的气候将会怎样?这一问题是科学的,但是也是非常复杂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求几乎考虑到各种各样观点和所有的实证材料,然后才能做出预测。学生们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个别的因素,例如,云层的增加如何影响气候的变化?或者他们可以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例如,使温度升高(或降低)5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对气流、气候产生什么影响?

2.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evidence)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区别。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能够控制条件以获得实证资料和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不能控制条件或控制会歪曲现象,他们则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科学家基于实证资料推断不同因素可能的影响。实证资料的正确性则通过检验性的测量、重复观察,或收集与同一现象有关的不同种类的数据来验证,并且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上面一段解释了什么是科学中的实证。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一是观察,观察植物、动物和石头,描述他们的特征;二是测量,测量温度、 距离和时间,认真地做记录;三是实验室中的实验、观察和测量,包括在控制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生物反射等,将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情况记录在报告和表格中;四是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来使他们的探究进行下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

3.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学习者在实证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解释。他们的解释和观点必须与实验或观察得来的实证材料相一致。学习者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运用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像批判性推理和逻辑等一般方法。

所谓解释,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自然或实验室观察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将观察结果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对月相变化提出自己的解释;运用已有的基本知识经验以及调查的结果来分析食物与健康的关系,等等。探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都能够产生新知识,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探究性学习所产生的新知识可能只是针对学生本人而言。

4.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评价,以及对解释的排除或修正,是科学与其他形式的探究及其解释相区别的一个特征。人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实证材料能够证明所提出的解释吗?解释是否足以回答问题?在将实证材料与解释联系起来的推理中有没有明显的偏见和缺点?根据实证材料能不能得出其他解释?

学生们能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和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科学家通过重复他人的实验来验证其结果。这就要求对问题、步骤、证据、提出的解释和对其他解释的评价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它使研究能够经受更多的质疑,也为其他科学家用这些解释来研究新问题提供机会。

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矛盾,进一步确定以实证为基础的论证方法。

探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这五个基本特征。当然所有这些特征都可以有所变化。例如,每一次探究都使学生投入到科学型问题中去,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探究的问题首先是由学生提出的,而有些情况下,学生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在教师提供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在别人提出的问题上稍加修改,使之更为深入。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程度是很重要的,应该尽量使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去。但是探究性学习也不是绝对的,只要围绕科学型问题的、使学生投入到思考中去的、适应特定的学习目标要求的,那么即使在这五个特征上有所变化,也可以认为是探究性学习。

五、完全探究与部分探究、开放的探究和有指导的探究

有时探究性被分为“完全探究性学习”或“部分探究性学习”。这一分类指的使在学习经验中基于探究的成分所占的比例。例如,当教师或教科书没有使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去,而是从布置一个实验开始,那么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缺失了,这种探究就是部分探究。同样地,如果教师选择演示某些东西是怎样起作用的,而不是让学生探索它的作用以及形成他们自己的问题或解释,那么就缺少了探究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也是部分探究。只有具备探究性学习所有的五个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才能称为完全的探究性学习。

以探究为本的教学在教师提供的具体指导方面也会有所变化。表1[10]描述了教师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中提供的组织、指导、训练上的变化,5个基本特点的每一种都被分为几种变式。如果学生的参与活动像表中最左面的一栏描述的那样,那就是说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是最开放的探究性学习。但是,很少有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首先要学习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因为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够作调查研究的,他们要学习实证材料和观点之间有什么不同,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等等。根据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组织的程度,探究性学习可以分为有指导的探究(guided inquiry)和开放的探究(open inquiry),但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分法,而是用来说明哪一种倾向多一些或少一些。表1说明,在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设计调查研究以及交流研究结果等过程中,学生所负的责任越多,探究越接近开放的探究(也就是说,越接近表1的左边一栏)。教师所负的责任越多,越接近有指导的探究(接近表1中的右边一栏)。

表1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及它们的变式

回答者:272928861ml - 高级经理 七级 12-29 22:06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0% (0)

100% (1)

其他回答 共 1 条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

福建安溪沼涛中学 林建筑 362400

纵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突出的要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自主的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下面,就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谈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是“水平思维”.

“水平思维”是指横跨多个学科或领域的思维。而学生则往往将一些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是“水平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所非问,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若老师简单否定,或奚落一番,必将损害这位同学,甚至波及其它同学的思维热情。

例1: “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

一个喜欢英语的女生举手抢答:“b,c,d,e,f,g,h” ;

一个男生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

这就是“水平思维”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思维特点,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根据“水平思维”的层次性和发散性特点,教学提问中会爆出许多奇异的思维火花,是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教师的策略是:鼓励他解说答案的依据,尝试导出结论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

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自主活动”

建构主义指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从而有效地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如,

例2: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1) 实验——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2) 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①椭圆上的点有何特点?

②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③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④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3) 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

怎样诱导学生参与和体验对新知的建构?本人体会到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客观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大量客观信息间的矛盾。然后,再诱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去对这一矛盾进行研究,矛盾解决了,学生学到了研究方法(学习的方法),获得了知识,同时克服了困难,陶冶了品德,形成了更高、更强的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实验”

即便是抽象的数学都是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才能感悟 “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如

例3:在讲“函数的应用举例”后,课本后安排有一实习作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将《高一数学》上册课本第142页第8题改写成一份实习报告,大约半节课的时间,学生的实习报告基本成雏形。在此列举其一:

实习报告 2002年12月8日

题目 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

实际问题 某市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a ㎡,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 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x( ㎡)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房。

(1) 写出逐年(n)与住房总面积a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 )是多少?(提示:计算时可取 为2.6)。

(3) 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建立函数关系式 an=1.1n a+10(1-1.1n)x

分析与解答 = a+10(1-1.110)x=2.6a-16x,

即2a=2.6a-16x,所以x= a.

因此,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是 a㎡。

说明与解释 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6.3%)。(因为( a-10x)÷2a=6.3 %)。

负责人及参加人员 黄泽鑫 张长安 陈江滨 黄艺凤

这是学生自己编写的成果。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的领导,请问:题中涉及到“拆除与兴建”,我们先拆后建,还是先建后拆?以数学角度分析,二者有无区别?同学们瞬间议论纷纷,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很快就有了结论:先建后拆。我问一位平时有点淘气的同学,为何要先建后拆?他说如果我是领导,我得为我的子民着想,先拆后建,那他们住哪呀?然后以数学角度又分析了“先建后拆”和“先拆后建”的本质区别。我认为我们做老师的只要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即时点评即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是 “鼓励为主” 与“多元答案”。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讲解精心设计。 如,

例4: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 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动点P(x,y)到定点F( , )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个学生进行板书,并进行讲述:

∴ + =y+

∴ + - = +

∴ + =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 )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

y=- 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样,调动了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例如:前面例1中的答案探究:只要将7个英语字母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意,即:a为自然数,令b=a+1,c=a+2,d=a+3,e=a+4,f=a+5,g=a+6,h=a+7,则“b,c,d,e,f,g ,h”又是一个正确答案。这样,就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只有一念之差,原来被认为解法唯一,现在变成无穷了。“这里没有唯一答案”,便成了真理,“多元答案”的探究成了永恒的可能。即运用创造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对每一个数学题予以审视,积极发掘可能蕴含着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

五、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是“多元评价法”。

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评价应采用多元性,在我们过去的考试的评价中,已经体现了对求解题的“分步给分法”和“酌情给分法”、填空题中多元答案的“相应给分法”。此外,。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

菊花的各种资料

最佳答案菊花的栽培历史及产地分布

〔〕

学名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别名 鞠、寿客、傅延年、节华、更生、金 蕊、黄花、阴成、女茎、女华、帝女花、九华等

科属 菊科、菊属

栽培历史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华即黄花)的记载。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汉代,菊花又发展到作为药用植物。《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论述。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黄菊(D.indicum)为主的野生菊种。

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对象。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赏菊诗句,表明菊花已开始在田园栽种。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几个不同花色的品种先后出现。如白居易、刘禹锡在诗中咏白菊,李商隐在诗中咏紫菊。在杜甫、韦庄和肖颖士的诗文中,不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种渐多,而且说明栽培已较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种有了较大的发展。艺菊专著也相继问世。刘蒙的《菊谱》(1104年)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该谱记菊36品。分为黄色(17品)、白色(15品)与杂色(4品)等。书中还阐明菊花大朵、重瓣等变异之遗传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和途径。此后艺菊专著渐多:有史正志的《菊谱》(1175年),记菊27品;范成大的《范村菊谱》(1186年),记菊35品。此外,还有沈竞的《菊谱》(1213年),记菊58品,史铸的《百菊集谱》(1242年),记菊品160个。

元代,菊花专著较少。杨维桢在《黄华传》中记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发展,重要的菊花专著有:黄省曾的《菊谱》,记菊220品;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记菊270种,分为黄、白、红、粉红、异品等类,内有‘五月’菊、‘五九’菊与‘七月’菊等品种出现;还有高濂的《遵生八践》,记菊185种,并总结出种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浇灌法,捕虫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参考价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经输入,乾隆时邹小山绘有洋菊图,品种类型甚多。

清代艺菊之风更甚,专著有陈淏子的《花镜》(1688年),记菊153品;汪灏的《广群芳谱》(1708年),记菊192种。此后,还有陆廷粲的《艺菊说》(1718年)等,菊书、菊谱如雨后春笋,不一而足。民国时期(1912~1948年),专著甚少,仅有黄艺锡的《菊鉴》(1932年)与缪甫孙的《由里山人菊谱》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为国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庆幸的。

1949年前后菊花品种散失很多,如当时杭州的菊花只存下70多种。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种。但后来艺菊事业迅速得到恢复,至1963年上海龙华苗圃菊花达1,200种,北京北海公园的菊花则达到1,381种。“文革”期间菊花又受到二次摧残。但近年来菊花有了很大的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对中国菊花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个品种。艺菊专著自1950年起又不断出版,近年更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国外杂志,学报上也常发表有关菊花的文章和报告。如自1957年陈封怀等开始研究以来,陈俊愉等从1962年起通过野生种之间的大量杂交试验,对现代菊花的起源问题有所突破。以下是几点重要论断:

(一)原始菊花是通过野生种之间的天然杂交,再经人工选育而成。毛华菊阻(D.vestitum),野菊(D.indicum)和紫花野菊(D.zawadskii,特别是前两者为主要,均野生于皖西、鄂西和豫西,甚易产生天然种间杂种。它们之间的杂种苗,在形态上与菊花原始类型(‘九华’菊、‘杭白’菊、‘杭黄’菊,‘滁’菊等)均颇类似。而这些原始类型均产于安徽,浙江,河南等省,可见二者之间的地理根源,决非偶合。

(二)菊花品种的染色体数为45~71条,其中小菊系品种为45~54条。近年人工种间杂交创选出“合成菊”,染色体数也为45~54。故从染色体数目来讲,合成菊已可跻身于菊花(D. x morifolium)的行列。

(三)尽管野黄菊和毛华菊是杂交的基本原种,但菊花的起源还是多元的。看来,六倍体的紫野菊(2n=54)等可能后又参加杂交,并结合多代的天然杂交、人工选择和培育,然后才成为较定型的、色彩更丰富的原始菊花,同时染色体数也逐渐加多。

(四)过去中外学者常推论,原产华北的小红菊(D.chanetii)与野黄菊(D.indicum),是形成菊花的两个直接杂交亲本。经陈俊愉等多年来进行人工杂交授粉,却只获得了十多个品种的‘北京’菊(D. x pekinense),它们仅是四倍体(2n=36),未达菊花的低限。

(五)若干日本学者,提出包括多种日产野生菊花(D.japonense、D.makinoi)等在内的种作为菊花起源杂交亲本的假说。但菊花最初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因此最早的D.x moriflium应由中国野生菊种为其杂交亲本。

产地与分布 在菊属Dendranthema 30余种中,原产我国的17种。如野黄菊D.indicum全国均有分布,紫野菊D.zawadskii分布在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毛华菊D.vestitum分布在华中,甘菊D.lavendulifolium多分布于东北及华北,小红菊D.chanetii多分布于华北及东北,菊花脑D.nankingense产于南京。

菊花品种遍布全国各城镇与农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岛、天津、开封、武汉、成都、长沙、湘潭、西安、沈阳、广州、中山市小榄镇等为盛。

8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我国传至日本,被推崇为日本国徽的图样。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我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我国菊花遍及全球。

菊花的资料

最佳答案形态特征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亚灌木。株高30 cm—200cm,菊花的茎干因种类不同而不同,或直立,或开展(分枝多),或匍匐(茎干柔软,分枝多,匍匐生长),有的比较纤细,有的比较粗壮。枝条表皮呈青绿色,有的呈紫褐色,上有纵沟,表皮被灰白色茸毛,节间长短不一致。菊花的叶为单叶互生,叶柄长1 cm—2cm,柄基两侧有托叶或退化,叶卵形至长圆形,边缘有深浅不同的缺刻及锯齿。叶脉明显,叶面深绿色,有的有淡紫色晕。叶的形状因品种不同而异,分正叶、深刻正叶、长叶、深刻长叶、圆叶、葵叶、蓬叶和船叶等。

菊花的花为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聚生于枝顶,微香。花径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在2 cm—40cm不等,花序外由绿色苞片构成花苞。花序上着生两种形状的花:一为筒状花,俗称“花心”,花冠连成筒状,为两性花,中心生一雌蕊,柱头2裂,子房下位一室,围绕花柱着生5枚聚药雄蕊;另一为舌状花,着生于花序边缘,俗称“花瓣”,花内雄蕊退化,雌蕊1枚,舌状花瓣,形状分平、匙、管、桂、畸等,花色有白、粉红、雪青、玫红、紫红、黑红、黄、棕色、淡绿及复色等。花期9—12月,也有夏季(5月)、冬季及四季开花等不同生态类型。种子(瘦果)成熟期12月至翌年2月。

品种 菊花在鄢陵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据鄢陵县志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栽培品种也有1000多个,常见的栽培品种有(按花色分):

白色花系 太白积雪、十丈竹帘、清水得阁、高原之云、野马分鬃、玉龙闹海、梨香菊、海满天、白衣学士、大白莲、白剑云、白云托雪、白雪塔、白牡丹等。

黄色花系 按德屯、金龙探爪、火烧祥云、广东黄、金丝猴、夕阳得月、斗鸡、黄云、金龙飞舞、黄扶手、黄石公、黄冠、金皇后、黄牡丹等。

红色花系 帅奇、红宝石、飞鸟美人、汴京红、飞火轮、朱砂灌耳、金杯大红、火炼金丹、红玛瑙、大红袍等。

绿色花系 绿朝云、绿牡丹、清水绿波、清流戏水、绿柳垂荫、绿松针、绿春盘等。

墨红色系 墨荷、墨葵、黑牡丹、墨麒麟、墨绣球、墨球等。

其它色系 锦绣似锦、绿衣红裳、雪罩芙蓉、国华万寿、金鸡报晓、嫦娥奔月、海底捞月、紫云香、紫红袍、粉面金刚、紫牡丹、紫绣球等。

生态习性 菊花属阳性植物,但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光的要求也不同。在营养生长和发育阶段都需要充足的阳光。在花蕾展开以后,植株停止生长,这时就不再需要充足的阳光,可以遮阴或半遮阴,因此可长期移置室内摆放,延长花期和观赏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杂交育种,为了收获充实饱满的种子,在花期和开花后都应给予充足的阳光。菊花喜欢湿润凉爽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寒性和抗霜能力。在炎热的夏季生长多处于半停顿状态;立秋以后生长旺盛,这时茎干加粗,叶片增大,开始进行花芽分化。

菊花喜欢疏松肥沃和富含腐殖质、通气透水良好的沙壤土。土壤pH值在6.0—8.0的微酸性、中性和微碱性土中都能生长,但不耐强酸和强碱。菊花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土壤含水量 60%的情况下生长最好。但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水肥要求也不一样。鄢陵县王敬庄村菊花老产地的花农有这样的谚语:“小怕淹,老怕旱,花蕾形成时是大肚汉”。就是说菊花在苗期(营养生长期)怕水淹,要小水、小肥勤施用;在花蕾形成及孕蕾过程中,要大水大肥(是苗期2—3倍)适时用。这样有利于开大花、多开花、开好花。

菊花萌芽力很强,老植株易萌发新枝,但生长和开花较差。因此要每年以分株、扦插、嫁接等重新繁殖新株为宜。菊花栽培切忌连作。

繁殖方法 一般有两种繁殖法,即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为了保持菊花的优良性状不变,在生产当中一般都用营养繁殖,只有在培育新品种时才进行种子繁殖。

1、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的方法有多种,生产中常用的有扦插、分株、嫁接等。

(1)扦插 扦插又分芽插、嫩枝插、叶芽插和带蕾全光雾扦插。

①芽插 在秋末冬初取植株外部的脚芽扦插。取植株周围萌发的脚芽,芽头充实丰满。芽选好后,保持插穗5 cm—7cm,按株行距3 cm×4cm或4 cm×5cm,插入温室和大棚内的苗床或花盆中,扦插深度不超过3cm,过深易腐烂。保持7—8℃的室温,翌年春暖后移植室外。

②嫩枝扦插 此法应用最广,一般在4月份进行,截取嫩枝8 cm—10cm长作插穗,插后精心管理。在18—21℃下,多数品种20天左右即可生根,30天即可移植装盆。苗床介质可用园土加1/3的砻糠灰。在高床上可用芦席、芦帘或60%遮阴网遮阴。注意土壤不可过湿,以免烂根死苗。

③叶芽扦插 在繁殖稀有品种时,为节省繁殖材料,从枝条上剪取带腋芽的叶片进行扦插。将叶柄基部插入盆土中,让腋芽的顶部和盆土面平。插后放在蔽阴的室内养护,增加周围的环境空气湿度。待叶芽生根,新稍长到5cm左右时分苗装盆,再逐渐移到阳光下养护。

④带蕾全光雾扦插 插穗选小菊系列,带3mm左右的花蕾。将带花蕾的插穗剪成7 cm—8cm(一般3—4节),剪去下部1—2节上的叶片。扦插基质下层用草木炭土,上层用蛭石。扦插株行距3 cm×4cm,扦插深度3cm。扦插后立即用全光雾设备喷雾,开始时要使叶面始终保持一层水膜,生根后调节喷雾量,以叶片不萎蔫为宜。一般5天左右产生愈伤组织,10天左右生根,15天左右根系已较发达。从扦插到定植大约需要20天左右。带蕾全光雾扦插育苗时间短,生长快,植株矮小,根系发达,开花整齐。

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花农的实践经验,扦插时间还可根据对开花时间的要求确定。如10月份扦插,翌年5月份开花;3月份扦插,作短日照处理8—9月份开花;用早花品种5月份扦插,10月份开花;6月份扦插,11月份开花;8月份扦插,春节开花。

(2)分株 一般在清明前后,把植株连根挖出,依根的自然形状带根劈开,分植于盆中。

(3)嫁接 一般在艺菊的栽培过程中使用。为使菊花生长健壮,培养成大立菊或菊塔等造型,用黄蒿、白蒿或青蒿做砧木,将带有顶芽的菊花枝梢嫁接在蒿子各主、侧枝上,让其生长、开花,随人意愿,捏、拿、捆、绑,造成菊塔、菊树等,提高菊花的观赏价值。嫁接一般在4—5月进行,应在疏阴或蔽阴的环境下进行。剪取菊花的枝梢做接穗,随采随接,接穗长6 cm—8cm,剪下接穗后先剪去下面的叶片,保留上面2—3枚小叶,用利小刀将接穗基部削成一侧宽一侧窄的楔型状削面,削面长2 cm—2.5cm,随即含入口。然后再用剪刀剪去砧木侧枝,并用刀片将剪口削平,随着截面的一侧纵切一刀,切口长3cm左右,立即将削好的接穗宽面向外插入砧木的切口中,皮层相互对齐,最后用塑料布条缠紧绑好,待接穗长出2 cm—3cm长的新梢(10天左右)时,要及时松绑。以免影响嫁接部位的加粗生长。

2、播种繁殖:一般在3月上旬播种。播种前20天先准备育苗培养土,一般用其它盆花翻盆换下来的老土,筛去杂质,再摊放水泥地上曝晒,每天翻一次。播种容器使用专供种花苗的“苗浅盆”,盆底有5个透水孔,洗净晒干,再把盆底的透水孔用碎瓦片盖上,装上培养土,再用木板按实刮平,土面距盆沿保持3cm左右。把细小的菊花种子均匀地撒在盆土表面,每个“苗浅盆”的下种量不超过0.2g。覆土时用窗纱装上少量细沙,均匀的筛在盆土表面以看不见种子为宜(厚度不超过0.3cm)。然后将种盆放在清水中,让水通过盆底透水孔向上透入盆土。待盆土表面见湿后把盆提出,放在室内见光处或室外疏阴下。盆口用白纸盖上,再用玻璃盖上。中午把玻璃挪开个小口透气,盆土不干不浇水。如果盆土干,再把盆放入在清水盆中透水。10天左右种子萌发出土,待苗长到2cm时,间苗一次,株距保持1.5cm,待苗长到3cm时进行第二次间苗,株距2 cm—3cm,每次间苗都要去弱留强,去坏留好。待苗生长到5cm时,可用小竹片分别带土把苗挖出移植,小花盆护养,以后逐渐换大盆。

栽培技术 在鄢陵栽培菊花,最普通的方法就是盆栽。其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

1、一次生根栽培法 现鄢陵菊花主产地王敬庄的花农总结出的顺口溜为:“三插(农历三月扦插)、四栽、五打头,五月六月要勤锄,七月、八月水长流,九月、十月结绣球”。也就是说农历三月扦插,四月上盆,五月开始摘心,一直到立秋要适时进行。五月六月要勤中耕除草,七月八月花蕾形成期勤浇水施肥,九月十月陆续开花。根据花农经验总结,盆栽菊花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1)扦插后上盆法 出园时根系损伤轻,花径大,花色正,花期长。

(2)地植套盆法 扦插苗定植于高畦上,农历5月中下旬,套上大孔盆。把苗从盆底大孔中掏出,分次上土,待花蕾现色时再从盆底下齐断根出圃。但花质量不如前者,根系损伤较重。

(3)盆中嫁接法 根据栽培目的,可于农历10月至翌年2月在温室的花盆中播种蒿苗,到2月底再搬到室外,4月间再往蒿苗上嫁接菊花。以后管理同扦插上盆法。用此法培育菊花的根系大,植株也健壮,开花早,花大(花径增大30%左右)、花多、质量好,经济效益比两种方法高数倍。

2、二次生根栽培法:一般不多用。在4月扦插,苗成活后上盆,加装盆土1/3至1/2的深度,待侧枝长出盆沿后,再用竹扦或小木棍固定枝条,使枝分布均匀,并用盘根法调整植株的高度;再往盆里加土覆盖,而后枝上又生根。当枝条长到一定的高度时,还可再盘根调整一下高度,最后再加足肥土。这样培养出的菊花外形整齐、美观、株矮、叶壮、枝健、花大、花多、花齐、花艳、花期长,招人喜爱。

3、三次生根栽植法:鄢陵王敬庄花农多用此法培育较大而健壮的盆花,从秋末冬初扦插到翌年10月开花需要一年时间。具体操作有以下4个阶段:

(1)冬存:在秋末冬初的10月(与小麦播种期同)栽植母株时,精选健壮脚芽在温室中扦插育苗。

(2)春插:在翌年3月中下旬分苗上盆,盆土用普通腐叶土,不加肥。

(3)夏定苗:利用摘心、剥侧芽,促进脚芽生长。到6月底出土新芽长至10cm时,选发育充实健壮、芽头丰满的苗进行换盆定植。

(4)秋养护:将选好的苗移入口径20 cm—24cm盆中。盆土用普通培养土加0.5%过磷酸钙和适量杀虫、杀菌剂;盆底孔上 放上几根柴草,草上面再放上1cm厚的炉渣以便通气、透水;炉渣上再放少许土,周边再加底肥。然后将小盆中的菊苗连土坨倒出,以新芽为中心栽植到大盆中,并剪除多余萌蘖芽,加土到原苗深度压实。换盆后萌蘖新株与母株同时生长。待新株发育到壮苗后,即把老枝齐土剪去,再松土并填入普通培养土三成,加20—30%腐熟粪肥。这时盆土已有八成满的肥土,一周后第三次生根,新老三次生根与菊苗迅速生长,形成具有较大的健壮植株。在整个过程中,换一次盆,填2次土,母株和新株三次生根。期间要注意摘侧蕾,防病虫、浇水、追肥直到现蕾开花。用这样的方法培植出来植株最好,最有观赏价值,经济效益也最高。

花期控制

1、光照处理

(1)提早开花 菊花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许多大菊系优良品种都是从10月才陆续开花的。如果想让它们在国庆节开花,必须进行短日照处理。其方法是利用暗室或黑布罩子(蒙两层黑布),给菊花遮光(必须遮严,不能漏光)。每昼夜遮光13—14小时,见光10—11小时。日出前遮住,9—10点放光,至于遮光多少天才能达到目的,还因品种不同而异。花农实践得知:

①需要进行40—50天短日照处理的品种有:银龙分水、朱缕万卷等。

②需要60天短日照处理的品种有:曲江春色、黄梨香、春满乾坤、金蟠龙、金大鹏、木兰换装、鸳鸯荷、紫云、碧玉球等。

③需要70天短日照处理的品种有:太真含笑、金背大红、贵妃醉酒、绿心黄蝶、金鸡报晓等。

2、推迟开花 要想让早花品种菊花在元旦或春节开花,应进行长光照处理。在预定花期70天前,连续每昼夜给予15小时的光照。一般在日光温室或大棚中养护,每10m2安装40瓦日光灯一盏,日落前把灯打开,夜里10时左右关灯,每昼夜只给9个小时黑暗时间,直到元旦或春节前70天左右停止补光。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温度调节 经过处理,在花蕾透色后,采用特殊的温度处理,可提早或推迟几天开花。如果到时需要提早开花,应放置在室内温暖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催花;如果需要推迟开花,应立即放到阴凉的地方,适当降低温度,可使花推迟几天。

主要病虫害 病害有白粉病、叶斑病、褐斑病、炭疽病等,虫害有蛴螬、地老虎、白粉虱、蚜虫、红蜘蛛等。

适生范围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大马乡王敬庄村为鄢陵菊花的传统生产基地。

菊花的各种资料

最佳答案分类: 娱乐休闲 >> 花鸟鱼虫

解析:

菊花的栽培历史及产地分布

〔〕

学名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别名 鞠、寿客、傅延年、节华、更生、金 蕊、黄花、阴成、女茎、女华、帝女花、九华等

科属 菊科、菊属

栽培历史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华即黄花)的记载。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汉代,菊花又发展到作为药用植物。《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论述。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黄菊(D.indicum)为主的野生菊种。

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对象。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赏菊诗句,表明菊花已开始在田园栽种。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几个不同花色的品种先后出现。如白居易、刘禹锡在诗中咏白菊,李商隐在诗中咏紫菊。在杜甫、韦庄和肖颖士的诗文中,不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种渐多,而且说明栽培已较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种有了较大的发展。艺菊专著也相继问世。刘蒙的《菊谱》(1104年)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该谱记菊36品。分为黄色(17品)、白色(15品)与杂色(4品)等。书中还阐明菊花大朵、重瓣等变异之遗传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和途径。此后艺菊专著渐多:有史正志的《菊谱》(1175年),记菊27品;范成大的《范村菊谱》(1186年),记菊35品。此外,还有沈竞的《菊谱》(1213年),记菊58品,史铸的《百菊集谱》(1242年),记菊品160个。

元代,菊花专著较少。杨维桢在《黄华传》中记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发展,重要的菊花专著有:黄省曾的《菊谱》,记菊220品;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记菊270种,分为黄、白、红、粉红、异品等类,内有‘五月’菊、‘五九’菊与‘七月’菊等品种出现;还有高濂的《遵生八践》,记菊185种,并总结出种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浇灌法,捕虫法、摘苗法、雨旸法、接菊法),很有参考价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经输入,乾隆时邹小山绘有洋菊图,品种类型甚多。

清代艺菊之风更甚,专著有陈淏子的《花镜》(1688年),记菊153品;汪灏的《广群芳谱》(1708年),记菊192种。此后,还有陆廷粲的《艺菊说》(1718年)等,菊书、菊谱如雨后春笋,不一而足。民国时期(1912~1948年),专着甚少,仅有黄艺锡的《菊鉴》(1932年)与缪甫孙的《由里山人菊谱》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为国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庆幸的。

1949年前后菊花品种散失很多,如当时杭州的菊花只存下70多种。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种。但后来艺菊事业迅速得到恢复,至1963年上海龙华苗圃菊花达1,200种,北京北海公园的菊花则达到1,381种。“文革”期间菊花又受到二次摧残。但近年来菊花有了很大的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对中国菊花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个品种。艺菊专著自1950年起又不断出版,近年更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国外杂志,学报上也常发表有关菊花的文章和报告。如自1957年陈封怀等开始研究以来,陈俊愉等从1962年起通过野生种之间的大量杂交试验,对现代菊花的起源问题有所突破。以下是几点重要论断:

(一)原始菊花是通过野生种之间的天然杂交,再经人工选育而成。毛华菊阻(D.vestitum),野菊(D.indicum)和紫花野菊(D.zawadskii,特别是前两者为主要,均野生于皖西、鄂西和豫西,甚易产生天然种间杂种。它们之间的杂种苗,在形态上与菊花原始类型(‘九华’菊、‘杭白’菊、‘杭黄’菊,‘滁’菊等)均颇类似。而这些原始类型均产于安徽,浙江,河南等省,可见二者之间的地理根源,决非偶合。

(二)菊花品种的染色体数为45~71条,其中小菊系品种为45~54条。近年人工种间杂交创选出“合成菊”,染色体数也为45~54。故从染色体数目来讲,合成菊已可跻身于菊花(D. x morifolium)的行列。

(三)尽管野黄菊和毛华菊是杂交的基本原种,但菊花的起源还是多元的。看来,六倍体的紫野菊(2n=54)等可能后又参加杂交,并结合多代的天然杂交、人工选择和培育,然后才成为较定型的、色彩更丰富的原始菊花,同时染色体数也逐渐加多。

(四)过去中外学者常推论,原产华北的小红菊(D.chaii)与野黄菊(D.indicum),是形成菊花的两个直接杂交亲本。经陈俊愉等多年来进行人工杂交授粉,却只获得了十多个品种的‘北京’菊(D. x pekinense),它们仅是四倍体(2n=36),未达菊花的低限。

(五)若干日本学者,提出包括多种日产野生菊花(D.japonense、D.makinoi)等在内的种作为菊花起源杂交亲本的假说。但菊花最初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因此最早的D.x moriflium应由中国野生菊种为其杂交亲本。

产地与分布 在菊属Dendranthema 30余种中,原产我国的17种。如野黄菊D.indicum全国均有分布,紫野菊D.zawadskii分布在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毛华菊D.vestitum分布在华中,甘菊Dven *** folium多分布于东北及华北,小红菊D.chaii多分布于华北及东北,菊花脑D.nankingense产于南京。

菊花品种遍布全国各城镇与农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岛、天津、开封、武汉、成都、长沙、湘潭、西安、沈阳、广州、中山市小榄镇等为盛。

8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我国传至日本,被推崇为日本国徽的图样。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我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我国菊花遍及全球。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黄艺主持人资料〗CBA黄艺的个人资料简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