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文言文度走1. 古文《有度》有 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 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俭以养德甲骨文,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文言文度走

文言文度走

1. 古文《有度》

有 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 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 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厘王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 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 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 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 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 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 党举官, *** 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 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 为上者薄矣。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 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 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

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 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

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 虽具,非所以任国也。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

故臣曰:“亡国之 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

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 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 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 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入;镆铘傅体,不敢 弗搏。

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戚。

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

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

离俗隐居,而以作非上,臣 不谓义。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嶮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 谓智。

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 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

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 行,具以待任。 夫为之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

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 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

先王之所 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 依。

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 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也。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 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

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 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

故曰:“巧匠目意中 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斫,准 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 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 匹夫。

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同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 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

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2. 古文翻译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3. < > 古文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 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厘王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 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死而魏以 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 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4. 文言文中"去"解释成什么

您好!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5. 古文中,去有哪些用法

文言文中去作为象形词的用法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 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文言文中去作为介词的用法

1.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文言文中去作为名词的用法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文言文中去作为动词的用法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公(袁可立)固谓海上去天远,臣子勿欺。——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西蜀之去 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前往,到别处,跟“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5.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6. 又如:去失(丢失)

7.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8.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9.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0.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

11.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12. 又如:去世(死亡)

13.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4.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 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15.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16. 通“驱”。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17.离开,走。

如: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

6. 文言文中 去的含义

以下资料是我从《古汉语常用字典第4版》查得。逐字逐句打上去,很珍贵哦!

去:

①离开。《诗经·魏风·硕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阳虎去齐走赵。”(走赵:跑到赵国去。)引申义:过去的。李白《江夏行》:“去年下扬州。”

②除掉,去掉。《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除残去秽。”(秽:肮脏的东西。)成语有“去粗取精”。

③距,距离。《韩非子·五蠹(dù)》:“去门十里以为界。”

④前往,到……去(后起意义)。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⑤jǔ。通“弆”。收藏。《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汉书·陈遵传》:“主皆藏去之以为荣。”辨析:去,往。

7. 求 12篇 文言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篇太多了,呵呵,就写2个好了

德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德”常用于指道德、品德,引申指有道德的贤明之士。“德”是美好的,故又引申有恩惠、感恩。又引申指客观规律等意义。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同,表示得到。

【拼音】dé。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起源】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德的古字形从彳(或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

【组词】道德、品德、德行、厚德、功德。

【造句】我们要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德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德非常重要。也就是人的品质和品德,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意大利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道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再来看看我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初一书法作品内容

初一书法作品内容:《芙蓉楼送辛渐》、《卜诫子书》等。

一、《芙蓉楼送辛渐》及《卜诫子书》具体内容

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卜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书法作品的落款

1、单款,指没有书赠对象,只有下款没有上款的作品,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

2、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

3、落款格式的特点。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

三、字体要求

1、文古款今。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

2、文正款变。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

3、篆隶楷落款。不宜为篆、隶、楷,应处理成行楷,以形成适当变化,不使作品给人雷同、呆板的感觉。落款虽要保持字体一致性,但这三种书体不适合作为落款使用。

4、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

书法四特点

一、通理合法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是运笔、结字、布局,甚至用墨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我们作书,只是外壮其形,而内迷其理,或者随意地乱来。

二、遵劲有力

笔力的好坏,对于书法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是对书法作品力度的形象化写照。要想获得这种有力之美阳刚之美的艺术效果,取决于作者驾驭毛笔的功夫和技巧。

三、造型优美

汉字的基础是象形,是取法于天、地、日、月、山、水、草、木、鸟、兽等物象,加以去繁存精,提炼概括而成的。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写出仪态活泼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不能以点画的平庸搭配为满足,受作者水平、技能和思想情感的限制。

四、气韵生动

作为艺术品的书法,不仅要求有流于外表的形体美,而且要富有精神内涵的美,有动人的神采和风韵。一幅气脉兴通,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交织着音乐旋律,无声而有节奏的书法作品,使欣赏者目驻神驰,情绪激动,这就是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家文化是什么意思

基本释义

《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房屋,住所。

家文化一般是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 以家庭(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庭(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家文化能促进家庭(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家文化不单单是指一个好的文化气氛,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力量。家文化基本原素主要包括:家庭、家族、家风、家训、家规、家传、家谱、家教等。

历史背景

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社会人们必须依靠群体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组织是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这便是“家”的雏形,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最后逐步衍化到各部落之间为争夺食物进行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母系氏族转化成父系氏族,这种血缘繁衍关系是根本原因。以女性为主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发展,只有父系社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这种血缘家族关系维持形成原始部落的家。到了黄帝时期,黄帝靠家族的力量打败蚩尤,形成多种部落的联合,成立了国家式的部落联盟体制。从此,天下是一家,由最大的“家长”---黄帝统一管理天下,制定了家规、家训,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体系。

随后,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兴起过程中,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天下是一家”的家文化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对家的管理制度、提供合理的思想理论,并在信仰、思想、行为上给予理论支持,从而丰富了家文化思想,是对家文化的信仰和管理思想的补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结合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家族文化体系,如:家规、家教、家训、家风等,并以此代代相传!在西方国家追求人人享受独立、自由的同时,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秉承孔孟之道,“忠孝”、“仁义”、“家和万事兴”的儒家理念,依旧延续着家庭生活的习惯。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价值意义

“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家文化思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和连接纽带,有效地稳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秩序。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所起到的作用异常广泛深远: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绵传承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卓越贡献。

主要元素

1.家之序:家规、家训、家风;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是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富强兴旺的必要一环。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1]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训传世,从北齐颜之推(唐颜真卿的祖上)的《颜氏家训》到唐太宗的《帝范》,司马光的《家仪》,陆游的《家训》,以及元代郑太和的《郑氏规范》,清代康熙的《庭训格言》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也就是说,从家庭和家族的延续来看,道德能够传承十代,其次是耕读和诗书,而富贵传承不过三代而已。正是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无论是《颜氏家训》《朱熹家训》,还是《曾国藩家书》,都注重对子孙后代品德的培养和砥砺。《朱熹家训》说:“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曾国藩家书》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此君子也。”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

2.家之学:家教、家学;

家教是指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长通过自己的善言善行来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好的家教对于子女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由于注重家庭,所以传下来不少家庭教育的纸本,箴言和故事。在民间有《家训诗》《二十四孝》等故事。关于家教的古书很多,其中《弟子规》《礼记•曲记》《颜氏家训•教子》等古书中有一些内容至今仍可值得借鉴。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细微的“礼”教育,达到“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的教育效果。

我们有个词叫“家学渊源”,体现了家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以“家”为主体,可以说,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珍贵的史实在家谱里得以记载;很多精湛的手艺靠家庭代代相传;很多思想和学问在家族的传承中发扬光大。中华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把好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断积累、不断传承,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源远流长。

   3.家之传:家谱、家乘;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家谱是传记的谱碟,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来源、发展、功绩及本门子孙姓名,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沿袭下来的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海内外炎黄子孙更把它视作寻根问祖、辨别血缘归属的依据。“鸟飞千里不离林,树高万丈不离根。”寻宗问本,弘扬祖德,这是华夏子孙固有的世俗观念。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族有族谱,从而形成中国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辉史册。

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家谱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家乘,则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内涵核心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良好的家文化能够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更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文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古人的寥寥数语,就能让我们受益良多,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欧阳修在《诲学说》中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朱柏庐在《朱子家训》里告诫后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家”始终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印记,它承载着所有人对生活的最终幻想和归属,家文化将中国的政治、传统宗教、礼俗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使中国文化具备巨大兼容性,并且超越了民族的局限性。

传承举措

家文化对家族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孟母择邻而居,愤断机杼,而笃励出一代圣人孟子,梁启超的祖父为使后人有出息,力塑家学文化与书香门第,得以培养出学业大成的思想家梁启超。庄子曰: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天性”与祖宗的修道立德、宗族的文化渊源有关,它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心态、性情、知行、人格及富贵等。一代人传艺给一代人。如历史上出现的许多祖孙或父子相传、相继的各类专业世家或文化世家,慢慢形成“家文化”,使家庭成员“天性”亦离凶趋吉,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旺族)临门,人生幸福。传承举措主要有:

1.修家谱

帮助家庭修好家谱,传承优秀的家文化,让每个家庭都建立一部属于自己的“家谱”纪念册,记载家庭家族的繁衍历史,传承祖先的家规、家训、继承祖德遗风,弘扬家族优秀传统,保存家庭重要文化遗产,给子孙后代留存智慧财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清除非主流文化侵袭,纯洁家庭文化传递血脉,固化家庭美德,最终形成新时代的家文化体系,成为一代传一代的“传家宝”,使新时代的新“家谱”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入海内外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家庭。在中华大地和海外炎黄子孙中掀起寻根问祖、立业报国的热潮,去创造比祖先更加辉煌的业绩。

     2.树家风

“家风”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还可称之为 “家庭文化”。作为“文化”现象,“家风”跟生物一样,是可以遗传的,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不间断的传递、延续,逐步形成相对稳固的,特定的风俗、习惯、作风。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家风对于家庭、家族成员发展和家庭、家族的社会形象意义十分重大。因此,要帮助家庭成员树立家庭风范,形成好的生活、学习、工作、创业习惯,传承良好的家教、家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3.扬正气

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鼓励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和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赖辉东《论语史鉴》17.6仁即“恭宽信敏惠”!

第6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子张还主张“尊贤容众”,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子张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子张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腰带上,以示永志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成为孔门弟子中忠信的楷模,被后人称为有“亚圣之德。”

      子张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对墨家影响很大,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大戴礼记·千乘》记载子张氏之儒:“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

    墨家之“节用、尚同、明鬼、兼爱、非命、修己。”即源于子张氏之儒。

恭: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庄重、谦逊有礼。

    恭则不侮!对人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孔子曾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恭就是“重”的一面,重则威,威则不侮!

宽:形声字,宀为形,萈(huán)为声。它与“苋菜”的“苋”(xiàn)不同。“萈”本像细角山羊形,这种山羊的角向两边分开,显得很宽大。

      宽本义是房屋阔大,后泛指广阔面积大。如《后汉书-刘般传》:“府寺宽敞,舆服光丽。”

    后引申指富裕、有余。由此又引申指不严厉、不苛求,跟“严”字相对。由此又引申指放松,使其松缓。

    “宽”字由本义还引申指物体横的距离。如张梏的《送韦整尉长沙》:“云水洞庭宽。”

    宽也指宽厚、度量大,如《史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敏:会意兼形声字。在字形上,商代甲骨文中的“敏”字由“每”和“又”(或“攴”)组成。

      左边是一个“每”(表示已经生育过儿女的女人)和右下一个“又”(表示用手梳理头发的意思)组成。每又结合,表示老年女人可以十分迅速地将头发梳理好,借以表示快捷。

    本文的“敏”指勤敏,《论语》中多次出现“敏”字,如“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而好学”等,都是勤敏的意思。

侮:会意字,《说文解字》:“侮,伤也。从人、每声。”甲骨文从人从母,会一个人轻慢另一个人之意。如《孟子-离娄》:“恭者不侮人。”

    侮后讹变成从人从每,每指覆盖在地面的霉菌,人每结合,会轻慢伤人如对草芥之意。如《诗经-小雅》:“兄弟阋(xi)于墙,外御其侮。”意为兄弟虽然在家里争吵,但是还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负。

任:保也。从人,壬声。会意兼形声字,壬是妊的初文,有怀孕的意思,也有怀抱的意思。人壬结合会把人抱在怀里之意。后延伸指负担、担当。如“任重道远。”

    任也指责任、任务、职务,如“走马上任。”也指担任、信任、任用,如“举贤任能”、“任劳任怨。”

    任也指听凭、放纵,如“放任自流”等。

    本文的“任”就是任用的意思,信则人任焉,意为:有信用的人就容易得到任用、提拔。

功:以劳定国也。会意兼形声字,从工从力,工指筑墙的模版,工力结合会用力夯筑之意。

      功的原意就是从事建筑等各种工作,如《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功延伸指成效,如《荀子》:“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延伸指造诣、技能、工夫,如“功到自然成”,也指贡献、业绩,如“无功不受禄。”

    功也指物理学名词。敏则有功,意为勤敏的人容易取得成功。后人经常引用这个词,如:静则修身,俭以养德,勤则不匮,敏则有功。

    又如:敏则有功公则说,谈而不厌简而闻。意为:勤敏的人不但容易成功,还能取悦于领导,说话滔滔不绝,不如简单明了。

惠:即慈惠,慈爱并给人恩惠。如唐代韩愈的《顺宗实录五》:“皇太子某睿哲温文,宽和慈惠。”

    惠则足以使人!这句话说得很现实:给人好处了,才能使唤得动别人,不然凭什么?

全文理解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容易获得成功,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孔子对于学生的提问,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子贡问仁时,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樊迟问仁时,他说“爱人”。颜渊问仁时,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子张问仁时,孔子提出了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等五大美德。

    总之,关于“仁”,无非就是:一,立己:庄重、勤敏、有礼、克制、善良。二,立人:宽厚、诚信、爱人、慈惠。

文景之治开创者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却是西汉的第五个皇帝,可见当时皇帝更迭的频繁程度。

    刘恒的生母姓薄,所以叫薄姬,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薄姬原为魏王豹的宠妃,魏国被刘邦灭后,薄姬被安排在后宫做纺织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邦临幸了薄姬,生下了刘恒,刘恒被封为代(今山西平遥县一带)王,由于薄姬不被宠幸,所以也跟着刘恒去了代地,远离了权力中心。

    刘邦去世后,吕雉的儿子刘盈继位,为汉惠帝,并强行把外孙女张嫣嫁给刘盈。刘邦宠妃戚姬被吕雉做成了“人彘”而残害,戚姬的儿子刘如意被毒死。

    刘盈去世后,刘盈无子,吕雉先后立了两个傀儡皇帝,分别叫“前少帝”和“后少帝”。

    吕雉死后,“诸吕”被陈平、刘章、周勃等人诛灭,仁厚、朴素的刘恒被立,即为汉文帝,薄姬为太后。从此,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文景盛世时代。

    汉文帝即位后,继续以“黄老之学”为治国思想,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目的就是鼓励农业发展,减轻人民负担。使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

    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国有山林川泽,允许人民渔猎采樵,从而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

    文帝十二年,又在全国废除了关卡制度,使商品能够在更大范围物畅其流,富商大贾周游天下,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往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文帝时期的社会财富积蓄很快,户口也增加很快,呈现出家给人足、国家富裕的喜人景象。

      对于苛刻的秦律,他在高祖、吕后改革的基础上,又作了重大改革。

    曾经有个叫淳于意的医生,犯了罪,按律法要行刖刑(砍脚),被押到京城后,淳于意的女儿淳于缇萦向汉文帝写了一封信。     

    信中大意为:现在治罪的肉刑太重了,脸上刺字,割鼻子、砍脚都会害人一生,以后即使他改过自新也无法愈合。我愿意被收入官府为奴婢,来抵赎父亲的刑罪,使父亲能改过自新。同时她也请求皇帝废除肉刑这种残忍的刑罚。

    汉文帝收到信后,立即废除连坐法,又将黥、劓、刖等几种酷刑,分别改为笞三百、五百代替。淳于缇萦的事迹被刘向编入了他的《烈女传》。

    文帝废除了服刑终身制,重新制定了法律,根据情节轻重,规定服役期限;罪轻的甚至可免为庶人。正是文帝政务宽厚,“禁网疏阔”,每年天下被断为重罪者仅400人,人民也都自谨守法,社会秩序相当和谐宽松。

      文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以怀柔为主,不轻启战衅,以免生灵涂炭。吕后时,南越王赵佗因不满诸吕乱政,一度脱离中央自立为帝,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文帝即位后,把赵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的祖坟修葺一新,对赵氏家族施以厚恩,并派陆贾二度出使南越,晓以利害,最终说服赵佗去帝号,归附了中央。

    对于北边的匈奴,继续采取和亲定边之策,厚贿匈奴;另一方面,又采取晁错“募民徙塞下”的建议,把一些奴婢、罪人和平民迁徙到边塞屯戍,编以什伍,亦农亦兵。开后世屯田之先河。

    它既起到了巩固国防的目的,也促进了边境的开发。虽然匈奴屡次背约犯边,但文帝基本上以守为主。

    前177年5月,匈奴右贤王在上郡杀掠吏民,抢掠牲畜,文帝实在忍无可忍了,才派丞相灌婴率8万轻骑逐匈奴于塞外,这是文帝时期唯一的一次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胜。

      以汉当时的国力,要和匈奴一战,胜负也未可知,但文帝怕烦扰百姓,只诏令边郡严饬武备而已,他甚至亲自出巡边境军营,检阅军队,却不轻言兴兵。

      然而,文帝针对匈奴的战争准备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文帝不但鼓励民间养马,“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国家也在西北边境设立了36个牧马场,从事牧养的军卒达3万之众,为的就是实现有朝一日不战则已、一战必亡匈奴的宏图大志。

      这些措施,不但当时对防备匈奴大规模的入侵起到了警示作用,也为后来武帝大规模北击匈奴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汉文帝私生活非常节俭,作为一国之尊,竟身穿粗布衣,脚踏草鞋,龙袍破了也不换新的。而后宫女子,也穿朴素的衣物。同时,汉文帝不好享受,连百金的露台也不愿意修。即使去世,也只以瓦器而非金银器皿殉葬。

    朱熹曾赞美说:“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后世史官还说:“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俭以养德的以什么意思

以:用来。

俭以养德:节俭可以用来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读音:jiǎn yǐ yǎng dé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例句:平凡岗位,高尚人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扩展资料

词语典故:

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诸葛亮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写了一封家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诫子书》。当时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在文中他提到几点对儿子的建议:

1、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些内容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清廉隶书书法作品

关于清廉隶书书法作品如下:

一、《墨梅》  

作品简介: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二、《朱柏庐治家格言》  

作品简介:本幅书法作品节选自《朱柏庐治家格言》,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对当今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家书从慎独自省、言传身教、环境熏陶、以书为鉴四个方面来讲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内外兼修、清正廉洁的教育之法。

三、《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所书,是王羲之以文会友时写出的,全文二十八行、324字,《兰亭集序》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书法的意义和魅力

1、书法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书法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进的,早期的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等,它以汉字为载体,与文学、历史、美学等艺术相结合,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书法能够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审美能力。书法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审美价值。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反映书写者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思想感情。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书写者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

3、书法可以调节心理素质、规范作为。学习书法,必须心平气和、坚持不懈,在学习的过程中,书写者可以调节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养成专注耐心的好习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文言文度走》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