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看懂德甲格局__一分钟看懂德国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一分钟看懂德甲格局,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德国交通工具介绍 留学生要了解哪些常识
德国的交通工具和国内略有差异,为了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大家最好可以先提前了解一下。来跟着的在不一起看看德国交通工具介绍 留学生要了解哪些常识?
首先来看看交通工具
1.地铁与轻轨
U-bahn的运营公司为MVG,S-Bahn的运营公司为DB,交通票可以一票通用。但是如果买了DB的火车通票,那就只能做DB的S-bahn了。
S-bahn基本利用DB的铁路线,都是树型结构。U-bahn是城内快捷的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约为早上4点到凌晨1点间,10分钟一班。繁忙的上下班时段(如6:00-9:00,14:00-18:00),在中心地段(如2圈内),还会增加到5分钟一班。
S-Bahn是连接卫星城的便捷办法。20分钟一班的轻轨线路设置很长,一直延伸到城市附近很多风景点或居住集中的地方。德国所有城市的地铁都是没有检票闸机。但是地铁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路上查票。
2.公交车
慕尼黑公共汽车分为三种:两位数路号的Metrobus有11条,三位数路号的Stadtbus有43条,以及N开头的夜班线路有11条。公共汽车首班车时间约为早5点,末班车时间为18点至次日凌晨1点不等, 另外一些Stadtbus线路仅在周一至周五运营。
因为车次少,一趟车可能一小时才两趟甚至一趟,所以在德国如果错过公交车,就别等着坐下一趟啦。
3.出租车
慕尼黑出租车一般是在出租车站乘车或电话叫车,路上拦车的情况较少。出租车起步价3.3欧(不含公里费),公里费中最初5公里1.7欧每公里,5-10公里间的部分每公里1.5欧,十公里的部分每公里1.4 欧。
接着来看看德国的公交系统
1.关于德国公交系统
因为你刚来来德国,还没法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就到学校报道,如何买车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能在一个星期内报到注册,换取学生证公交卡,则你可以选择买周票(因为你可能到德国后面几天要面临一下事情要做:找房子,买生活必需品,买一些家电等等)。
德国的公交系统,DB和bus的车门是不会自己自动开的,旁边有个按钮,摁一下,门就开了,不要傻傻的等门自动开,结果后面的人摁了一下,门才开的,略尴尬!
德国的地铁里根据方向分展台的,坐之前一定要看好方向再下去,否则坐反了就惨不忍睹了!公交查询的话,大家可以先下几个app!
例如:DB Navigator(全德可使用)、DBTickets(查询票价的)、RMV(这个好像只是适用于黑森州的)、德语助手(可以查查一些不认识的)、Meine Bank(因为大家开的自保金都是Deutsch Bank,这是Deutsch Bank的手机app)。
2.关于到达德国的时间
如果你到达德国的时间是周六或者周日的话,我要提醒你一下,德国周六晚上、周日便利店。商场之类的是不开门的,也就是火车站,机场能开一些便利店,因为这会涉及到你周六晚上以及周天的食物补给,我周六晚上到的,周天吃了一天的汉堡,快吃吐了!如果是工作日的话,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最后再来看看长途交通工具
1.长途汽车或飞机
德国城市一般都有一个中央汽车站(ZOB),在这里可以乘坐德国范围内的长途汽车,也有欧洲范围内的长途车。比较长途汽车票和飞机票票价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航空公司经常会有“最后一分钟机票”或优惠活动,票价可能会非常便宜。
2.骑自行车
在许多德国城市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自行车道上只能行驶自行车。在德国骑自行车很舒适,且经济划算,但是找存车处可能会麻烦一些。此外,在某些区域是禁止骑自行车的,比如步行街。很多自行车店也有便宜的二手自行车销售。德国虽然没有规定骑自行车必须带头盔,但留学专家强烈建议骑车带自行车头盔。
3.搭车
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来结识新朋友。出于分摊费用和旅途解闷的原因,很多车主都愿意在自己的车内提供搭车的机会。在网站上可以查到相关的信息,谁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有搭乘的机会。通常会提供邮件地址或者电话号码作为联系方式。费用一般在每百公里5至7欧元。同样,火车的团体票也是这个原理,可以多人共买一张团体票。
一分钟了解德国柏林音乐学院
申请德国艺术留学的学生很多,柏林音乐学院是不错的选择,那么德国柏林音乐学院的情况是怎么样呢想必是不少出国人士比较关心的问题,和留学一起来一分钟了解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欢迎阅读。
柏林音乐学院
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Hochschule fuer Musik "HannsEisler" Berlin),国内习惯称之为“柏林音乐学院”,成立于1950年,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中部,Gendarmen广场附近,紧邻柏林音乐厅。有着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柏林音乐学院与柏林音乐厅以及柏林爱乐乐团有紧密的合作,柏林音乐厅和柏林爱乐乐团定期举行交响乐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大学教师音乐会,为音乐学院的学子们提供了广泛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柏林音乐学院拥有一个交响乐团、一个室内乐团、一个合唱团、一个工作室乐团、一个交响管乐团、埃斯勒铜管乐队、新音乐回声乐队, 以及为数众多的室内乐团体。学院每年举办超过400场演出及活动,包括音乐会,音乐剧表演,讲座之夜,以及考试音乐会。在过去几年,柏林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合作建立了库尔特·金格音乐家健康学院、新音乐学院以及柏林爵士乐学院。
该学院拥有许多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音乐家,如: Willy Decker (威利﹒德克), David Geringas(大卫﹒葛林格斯), Gidon Kremer(吉顿·克莱默),Hanspeter Kyburz(汉斯皮特·凯伯斯),Marie Luise Neunecker(玛丽·露伊丝·诺伊艾克),Thomas Quasthoff(托马斯·科瓦斯特霍夫),Julia Varady(尤利娅·瓦拉迪),Antje Weithaas (安特耶·外特哈斯),Tabea Zimmermann-Sloane 塔比阿·茨莫曼·斯洛阿娜在该校担任教职,确保了极好的教育水准。由于大师云集,该学院一直深受音乐学子的青睐。
在柏林音乐学院的交响乐工作室和大师班, Midori (美岛), Nikolaus Harnoncourt (尼古劳斯 ·哈农库特), Daniel Barenboim (丹尼尔·巴伦勃依姆), Zubin Mehta (祖宾·梅塔), Kent Nagano (肯特·长野), Seiji Ozawa (小泽征尔), Thomas Quasthoff (托马斯·夸斯托夫), Sir Simon Rattle(西蒙·拉特尔), Christian Thielemann(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等著名音乐大师跟柏林音乐学院的学生们一起演奏、工作和交流。良好的教学氛围让音乐学院的学子们受益匪浅。
专业设置:
柏林音乐学院提供本科和硕士学位的课程。
学士学位:
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吉他,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萨克斯,双簧管,单簧管,巴松,长笛, 钢琴,声乐,导演,作曲,历史和现代音乐理论,乐队指挥,合唱指挥,为歌剧做钢琴伴奏。
硕士学位:
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吉他,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萨克斯,双簧管,单簧管,巴松,长笛,钢琴,为钢琴演奏者编曲,室内乐,声乐,作曲,电子音乐 Elektroakustische Musik,历史和现代音乐理论,乐队指挥,合唱指挥,为歌剧做钢琴伴奏,音乐剧导演。
柏林音乐学院部分师资简介:
Prof. Kolja Blacher (小提琴教授)
1993年至1999年曾担任柏林爱乐乐团、莱比锡布业大厅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和欧洲室内乐团的首席小提琴。除了进行小提琴演奏之外,还任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曾与著名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 阿伦·吉尔伯特(Alan Gilbert), 契达申科(Dmitrij Kitajenko), 肯特·长野(Kent Nagano)举行音乐会。曾经担任汉堡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的小提琴教授,2009年夏季开始担任柏林音乐学院教授。
Prof. Chisthard Gssling (长号教授)
13岁作为天才少年被德国戴特莫尔德音乐学院录取,师从教授Willy Walther 学习长号。1984年担任柏林交响乐团长号独奏。1992年至1998年担任柏林爱乐乐团的董事以及萨尔茨堡复活节艺术节董事会成员。从2000年开始一直担任柏林音乐学院长号教授。
Prof. Marie Luise Neunecher(圆号教授)
曾在许多国际大赛“德国波恩音乐大赛”,“德国电视一台ARD国际大赛”,“美国艺术家协会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88年至2004年在法兰克福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担任圆号教授,从2004年夏季学期至今在柏林音乐学院担任圆号教授。
钢琴教授Prof. Fabio Bidini (钢琴教授)
曾就读于罗马音乐学院,与许多世界知名乐团举行过音乐会,如:伦敦交响乐团、英国伦敦皇家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匈牙利国家交响乐团、布达佩斯节日交响乐团等。同时也与享誉世界的指挥家:美国指挥家迈克尔·蒂尔斯·托马斯( Michael Tilson Thomas),匈牙利指挥家伊凡·费舍尔(Ivan Fischer), 日本指挥家尾高种明(Tadaaki Otaka), 西班牙指挥家科波斯(Jesus Lopez Cobos)共同合作,在世界各地举行音乐会。他曾经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以及柏林艺术大学担任钢琴教授,目前担任柏林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
柏林音乐艺术语言中心介绍
柏林音乐艺术语言中心,专业从事德国音乐艺术院校考前德语培训、提供专业备考课程、组织德国境内外各项音乐演出及其他艺术交流活动。现在语言相关培训设置在柏林工业大学的公立语言班,专业培训设置在柏林艺术大学。该语言中心的德语老师都拥有语言学或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有丰富的对外德语授课经验。该语言中心从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即柏林音乐学院)请专业老师为学生上专业课,并提供琴房,使学生更好地备考德国音乐学院。
课程内容
- 德语课:柏林音乐艺术语言中心的德语老师都拥有语言学或相关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有丰富的执教外国学生的经验。有的德语老师还具备相当的音乐造诣,教学内容结合大量的音乐知识,例如音乐史,作品赏析等,其间穿插丰富的音乐词汇。学生会在通常的语言学习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丰富的音乐词汇。
- 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由柏林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的乐理、视唱练耳老师授课。老师们多年在柏林音乐学院、柏林艺术大学任教,经验丰富,熟悉亚洲学生,了解亚洲学生优缺点,上课时会有的放矢,很好地帮助学生准备乐理、视唱练耳入学考试。
- 专业课程:专业教师来自柏林音乐学院、柏林艺术大学(柏林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在某些专业共有老师)
课程安排
德语课:每周20课时,周一至周五,每天4个课时,没有寒暑假,按照德国公众假期放假;
乐理,视唱练耳课:每周一节(小班授课)
琴房安排:免费提供专业琴房
项目优势:
1. 柏林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是世界顶尖的音乐学府之一,是德国最富盛名的音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众多享誉世界的名师。
2. 该项目的专业老师来自柏林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学生可在此接受最好的专业指导。
3. 该项目的乐理和试唱练耳课,也由柏林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的教师授课,这样既利于备考,也利于学生们将来适应德国音乐学院的课程。
4. 免费提供专业琴房。
5. 柏林作为德国的音乐之都,是一个音乐氛围非常浓郁的大都市,这里有柏林爱乐乐团及其他很多到访的著名乐团,著名音乐家的音乐会,很多与音乐相关联的专业博物馆,及历史上著名音乐家的纪念馆,比如巴赫,贝多芬,舒曼等音乐家的纪念馆。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观摩欣赏这些乐团的表演和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增长见识。
6. 在此可备考德国的所有音乐学院。
申请条件:
1. 有艺术天赋,从小开始学习,并不间断练习。
2. 签证时年满18岁
德国电影《香水》剧情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一个意思
这部电影根据1985年畅销小说《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得来,是由德国作家聚斯金德所著。这是一部演义人性,社会,理性与感性非常透彻的的作品。欲望一方面扼杀了人们固有的天真,另一方面又刺激着人类生存与向上的激情。格雷诺耶在刚出道的时候,在刚刚进入专业香水世界的时候,只是留恋一些无生命的花草,有着人的气味的衣物,而一旦这类东西对他的创造没有了动力,他必然的走向了直接残杀有生命的人的道路,欲望驱使他直到生命的终结。而在书的前半部他还未正式成为一个罪孽深重的杀人犯时,他甚至是被同情的。欲望促使他谋杀了别人,同时也在无形中谋杀了自已。在这点上他与书中的其它人物无本质上的区别。
《香水》的上映让人们期待了二十年。二十一年前,Süskind的小说被文学界称为“一个重要的事件、一个奇迹,无数制片商争购电影版权,隐居的 Süskind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执筒。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3年后,Süskind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电影版权。《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提克威获得伯恩德.艾钦格青睐执导本片。
根据畅销名作拍片,这种方式为电影增加了神秘感与亲切感。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营造出气味的氛围。” 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色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一个从出生身上就完全没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却是个嗅觉天才,他能制造出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杰出香水,这些香水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的并无不同,唯一差别之处,是他所使用原料—处女的体香,只要是葛奴乙挑选中的女子,他便不计一切代价将她杀害,将新鲜的尸体身上的香味用来作成香水的材料,让这个香味永远只专属他一个人……。
1744年,法国,香都弥漫着难以想象的恶臭,肮脏杂乱的菜市场;一个男人将一筐鱼倒下,和一个同样浑身腥臭,湿头发披脸前的女人。片刻之后,这个女人突然表情痛苦,镜头转向她圆突的肚子。她倒在地上,使劲,然后伴着哗啦一阵水声,她用杀鱼刀剪断自己这部分脐带,踢开婴孩--这就算生产完毕。有人前来,她吃力站起来,神情虚弱恍然,然而却真的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
那个婴孩躺在鱼堆上,肚子上的脐带,浑身的残血,让人看了可怕。他闭着眼,但是小鼻子抽动。四周的一切气味,鱼腥味,狗味,垃圾味……刺激着他天生无比灵敏的嗅觉。约一分钟之后,他终于睁开眼睛发出哭声。
人们开始寻找声源,通过鱼摊掩布的缝隙看到了这个才出生的婴孩,于是寻找孩子的母亲。
这是第一个因为他而死的人。第一个遗弃他的人。他的母亲。在他出生的那一刻遗弃他。不知道他吃什么度过生命最初那段时间。他竟然这样活了下来。他叫Jean-Baptiste Grenouille。
在襁褓里被送去孤儿院,刚到的夜里占了一个男孩半张床。这个男孩和其他几个孤儿打算闷死他。他的哭声吵醒了孤儿院太太,救了他,也让那些孩子吃了棒子。可以想象他慢慢长大,都是不受其他孩子欢迎的,于是他很大了才开口说话。而灵敏的鼻子早已让他和任何人不一样。他总是用力吸气,闻着各种新鲜的气味。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学语言背单词--用嗅觉。他甚至可以闻到很远以外池塘里的青蛙卵。
他把树枝,树叶,苹果放在一起闻,背后飞来一个果子,他闻到所以躲开,不知道那个砸果子的孩子会不会被吓到。他甚至闻死老鼠,闻到里面的蛔虫。
再大些,他被卖去码头当劳工。孤儿院太太却被抢钱的人杀死在几步之外的门口。这是第二个遗弃他然后马上死去的人。
Grenouille在码头干活,突然有天工头让他一起到巴黎市区送货。这一行,大开“鼻界”。各种各样新鲜的气味在城市中间向他飘来。他在香水店外隔窗闻了很久。店里生意兴荣,调香师在太太小姐面前晃动香水瓶,飘动滴着香水的手帕,她们则一片痴迷神情。尤其那蓝色瓶子里的香水,更是迷惑众人。
突然一股特殊的气味吸引了他,他寻香而去,跟踪一个红发少女的背影走过了几条街。他从未闻过这种香味--少女和她那篮柳橙。少女给了他第一份爱--以为他想吃橙,伸手递给他两个--这个善良的女孩,片刻前曾同样送给街边乞丐老太两个橙。
他说不出一个字,也没有接橙,却是捧住女孩的手,死命闻。女孩吓到,抽手转身逃走。而他那超能的嗅觉,哪怕跑了几里也能够寻找。
他找到她,从背后出现,继续闻女孩的背。女孩回头,吓了要叫,正好有人经过,他堵住她的嘴。
第三个因为他而死的人,第一个他杀的女孩。但是是误杀。
他愣住,那一刻他没有太多想法,既没有害怕,也没有伤心,他一时还没有接受现实。他舍不得那个充满神奇香味的身体。最终他解开她的衣服,嗅遍她全身,很用劲地嗅。最后,尸体冷却,香味不再,他开始不安。
回去工头那里,挨了一阵打。而那晚,他一直没有睡,他在思考。回味那少女的气味,思考不再存在的气味如何复制。
香水店没有一个客人,老板兼调香师在内打瞌睡。当年年轻有为的调香师已经江兰才尽,没有灵感,甚至嗅不出那蓝色瓶子里香水的配方。房子时不时地震般颤动一下。
一天夜里,Grenouille送一批皮料去香水店。他的鼻子第一时间闻过所有气味,辨认和记忆更在瞬间完成。
老板终于同意他试,只同意配一小瓶。他不认识那些瓶子里东西的名字,但是了解气味。很快,他配好,老板又惊又怒,他说他没有完,又加又配,然后说那才是出色的香水。老板闻也不闻赶他出门,但是同意考虑收他。
第二天,老板把他从工头那里买回。那个工头开心地拿着钱,却在桥上失足落水。第四个因为他而死的人。也是第三个遗弃他的人。
香水店因Grenouille东山再起。他实验着他的想法。老板教他各种基础常识,如何将原料(花草)煮沸再蒸得植物浆液,以及香水的前,中,尾三调。每个调4个小瓶子,但是需要非常与众不同的第13瓶压轴。这样的气味才能留得很久很久。
一天夜里他砸了很多东西,老板赶去看,他实验了丢各种东西进大锅炉(玻璃杯,皮料,甚至小狗!),但是什么气味也没有得到。老板告诉他,这些东西就是不会出来气味的,不存在的就是无法复制。就这么一句话,无法复制物体原有气味,竟让他立即晕倒,差点死去。老板很紧张他的安危,但是不是因为爱,是因为他给他带来很大利益。
他醒了,喃喃着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复制气味。他离开了,于是和老板达成协议。他留下很多香味配方。
老板拿着那本配方开心入睡,然后房子震动,这次是彻底倒塌。
这次,是他离弃老板,但是老板还是在他离开之后立即死去。
Grenouille需要远离大城市,找简单,纯净的环境去思考复制气味的方法。他需要复制那个不在存在的红发少女的气味。
没有地图,没有任何工具,靠着鼻子的辨别方向,岔路口凭着感觉选择。
他在一个山洞里住了很久,慢慢忘记了自己的计划。一天夜里,他梦到那个红发少女,他就站在她面前,而她却看不到他。他对她而言不存在。他醒来拼命闻自己,再冲进大雨中洗澡,再闻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他害怕自己就这样死去,然后没有谁记得他曾经存在过;更可怕的是,也许他根本就不曾存在。
他要继续他的计划,他要寻找和尝试他的方法。
又是一个红发美少女,因为这个美少女的体香,Grenouille来到这个小城。小城开始了不幸。他继续实验他的想法,煮了一个女孩,但是什么都没有得到。之后他花钱找妓女回来,想把发膏似的那个东西涂在她身上,然后用类似保险膜作用的布裹起来,隔上一夜再刮回来,这样会有女人的体味。结果那个妓女怕了,于是他开始了蓄意杀人。
小狗证明了他这次实验的成功。
这以后,接连12个女孩遇害,被发现时候都是被剪了头发的裸体。小城开始恐慌,骚动。
不过他的嗅觉太灵敏了,别人在哪里,在干嘛都不能逃过他的嗅觉。
那一排准备前、中、尾三调的小瓶子被装满。剩下最后一个。最重要,最特别的第13瓶香。那个红发少女一共逃过3次。她聪明的又极爱她的法官父亲要求搬家,知道那个坏人要在这些女孩身上得到什么才会完结。他预感最后这个人就是他最爱的女儿。
他还故意兵分两路,让仆人上女儿的马车,自己带着女儿单独逃跑。
父女二人在一个家庭旅馆住下,父亲将女儿锁在窗口对着海的悬崖的房间,自己在隔壁。但是,钥匙,居然放在床头柜!女孩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更觉得委屈。
夜里,Grenouille从房东的窗口爬进,他去父亲房间,拿走了女孩房间的钥匙。
第二天清晨,当父亲打开女孩的房门,女孩像其他女尸一样被剃了头发裸体躺在床上。父亲的哭痛彻心扉。不远的山坡上,Grenouille在专心蒸煮这最重要的第13瓶香。用最快加入已经调制好的香水里,藏进贴身衣袋。然后被捕。
女孩的父亲将Grenouille倒吊,置于水桶中再抽上来。他神情呆滞地苦苦逼问Grenouille,为什么要杀他的女儿。
一个伤心欲绝的父亲,苦求完全没有意义的答案,只因为他已经不知道缺失的生命要如何继续。
回去那个小城,全城人都恨他,都要看着他死--那种叫嚣、那种痛恨。
可是,Grenouille把香水通过手绢点在自己的大动脉上。他用这瓶完美香水迷惑了所有人。
前调:人们感动地拜他,觉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中调:人们迫切需要他的香味,得到时几乎要昏厥;
最后,他把那块滴了香水的水帕抛了出去。
尾调:人群全像着了魔一样,开始脱衣,开始乱伦。有异性也有同性,甚至三人,甚至神父。
Grenouille也嗅着这个香味。他自己也从前调走到中调再到尾调。人群踢翻一箱橙的时候,他想起最初那个红发少女。
这时,他的幻想里出现的是少女向他伸出手来,他们拥在一起……相爱相吻,身体接触,气味并和。
然而所有人都被香水迷惑了时,他却清醒。他清醒记得她僵硬地躺在地上,她死了,那个体香不再,眼泪滚下他的脸庞。
这瓶香水让人都有爱的错觉,就是让人得到最想要的。哪怕是幻境,也至少存在。所以那些人疯了晕了迷糊了,但是那个状态应该是幸福的。
唯独他,错觉只是片刻,始终清醒所以痛苦;他意识到他的爱已成风,于是绝望于是消失。
原来Grenouille还是有爱的。
第13瓶香的那个美少女的父亲向他走来,他也还清醒。可是当他走近,也还是跪倒在这个香味里,抱着Grenouille痛哭……因为失去儿子,无比珍惜女儿。当都失去,心已跟着死去。
这瓶香水让他得到他最想要的环境,所以他跪倒,抱住Grenouille哭……
Grenouille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在难民区那样的地方,将整瓶香水从自己头上倒下。那些身上破烂肮脏并且饥饿的人们冲来围着他,要吃掉他。对于这些人,最想得到的就是不再饥饿。他们闻着那个香味时候的神情就好似一块巨大的可口肥肉近在眼前。然后,他就这样消失。只剩下衣物和那个倒尽的空瓶,如同他出生之时,一无所有。
回顾德国高铁事故:调查审判历时5年 受损车体成教材
一只断了钢圈的火车车轮,在飞驰的德国列车上划出一道疤痕。
1998 年6月3日上午,一辆运载287人的德国城际特快列车(ICE)从德国慕尼黑开往汉堡,在途经小镇艾雪德附近的时候突然脱轨。短短180秒内,时速200 公里的火车冲向树丛和桥梁,300吨重的双线路桥被撞得完全坍塌,列车的8节车厢依次相撞在一起,挤得仅剩下一节车厢的长度。
这场列车事故造成101人死亡,88人重伤,106人轻伤,遇难者还包括两名儿童,生还的18名儿童中有6人失去了母亲。
这是迄今为止伤亡最重的高铁事故。目击者安德鲁·戴维斯说,在那一刻,“每个人都因为不敢相信眼前的惨烈景象而闭上了眼睛”。
人们不敢相信,因为眼前这一堆化为废铁的车厢,恰恰是德国人的骄傲。这个以工程设计著称的国家,1991年6月2日全面投入使用ICE。对德国人来说,这不单是一个崭新的铁路系统,“在柏林墙倒下2周年之际,先进的高铁象征着德国统一后光明的未来”。
这列代表高科技的德国列车高速行驶了7年,无一例死亡事故记录,直到1998年,途经艾雪德镇的这只车轮,开始崩坏。
这只崩坏的车轮划伤了德国列车,并一度划伤了德国人的信任。“但是因为德国铁路公司迅速做出了公开透明的调查,并努力改进失误,我觉得可以再次信任它。”德国记者史提芬·伍兹拉尔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和史提芬一样,很多德国人在惊魂碰撞后重拾对高速列车的信任。时至今日,ICE依然是德国人出行的首选。每天有超过21万乘客选择乘坐ICE,在德国和欧洲的城市间往来穿梭。
“安全第一,是铁路公司的首要职责。今年是德国高速铁路运行20周年。直到今天,数据依然显示,在德国,乘坐火车出行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德国铁路公司(以下简称“德铁”)新闻发言人亨纳·斯潘努斯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德国列车并没有因为这只车轮而减缓行驶,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继续高速前行。
在德铁疏忽的庇护下,死神躲过了所有搜查,与列车上的287人一道,驶向通往毁灭的末路
德国记者史提芬·伍兹拉尔提起上世纪90年代的高铁,依然掩饰不住自己的赞许,“那是德国高科技的象征”。
1991年6月2日,德国高速铁路在惊叹和赞许中开始运行。最高250公里的时速,宛如飞机商务舱的列车车厢,以及铁路方面声称的极高安全性,成为德国人为之自豪的资本。它不仅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交通时间,更带给旅客豪华享受。
据德铁介绍,ICE在1992年共计运载1000万旅客,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然跃升至7800万人次。通车两年后,每日载客量超过65000人次。更重要的是,在通车后的7年时间内,这列德国列车保持了零死亡事故记录。
然而,这只车轮夺走了通车7年来ICE的全优安全记录,更如同死神一般夺走了101名乘客的生命,也一度夺走了德国人的“技术崇拜”。
第一个发现死神车轮存在的是搭乘这趟列车的约格狄曼。在列车行驶到艾雪德镇以南约6公里的地方时,他突然看到一截巨大的金属条从太太和儿子中间的座椅扶手中弹出,车厢的地板被捅出一个大口。
根据此后的调查,这片金属条是第二节车厢的第三条车轴上一个车轮的外钢圈,因为长时间频繁使用出现了金属疲乏现象,进而造成金属爆裂,而突然爆裂的外钢圈插进了车厢正中约格狄曼的包厢。
约格狄曼迅速离开车厢去找列车员。然而,就在他和列车员赶回包厢的短短一分钟内,列车驶过转换铁路线路的转辙器,破裂的车轮外钢圈把转辙器上并不牢靠的铁轨勾起,这块铁轨插入车体,并冲破车厢顶,造成车头和此后的车体分离,列车脱轨。
当约格狄曼和列车员赶回包厢时,列车第二节车厢脱轨撞入树丛中,而此后的车厢撞断了重达300吨的桥梁,天桥主体倒塌压在第三节车厢中后段,而此后的所有车厢全部出轨,挤压在一起,强大的冲击力将两名正在桥下工作的德国铁路员工撞死。
这只车轮就像一个躲藏在列车下的死神,狞笑着等待死亡宣判。而这位不受欢迎的死神,却原本可以不出现在这班列车上。
原本在ICE上使用的是德国专有技术的整块钢材切割而成的单毂钢轮,但是由于这种车轮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而且会让车体明显摇晃,德国旅客觉得“摇摇晃晃的餐车太不雅观”,所以德铁才将车轮换成箍着钢条的双毂钢轮,因为其中有橡胶层,可以减少噪音,且使运行更平稳。
但这种双毂钢轮的缺点是容易出现金属疲乏现象,进而造成金属断裂。1997年秋天,德国电车公司曾告知德铁,这种车轮会出现问题,应较为频繁地更换车轮,但德铁仅以一句“我们并没有发现金属疲乏”而草草了事。
而最后放过死神车轮的,是德铁负责检查设备的员工。检察院称,他们“本应该能够在对列车例行的检查中发现裂缝”,但因为“没有足够重视车轮异响”,在检查中没有使用超声波检测,而仅用一只手电筒查看。
就这样,在德铁疏忽的庇护下,死神躲过了所有搜查,与列车上的287人一道,驶向通往毁灭的末路。
现场救援和搜寻工作整整持续了3天,而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则持续了5年
事故发生后,德国震惊了。德国《明镜》周刊用“德国的泰坦尼克号事件”来形容此次事故。文章称,艾雪德事件标志着德国人对“技术崇拜”的结束。
虽然“技术崇拜”有所动摇,但依然秉持着“专业精神”的德国,开始了近乎惊人的援救和调查。时任德国交通部长的马蒂亚斯·魏斯曼在媒体前向德国公众保证:“绝不允许蒙混过关,不允许半点掩饰和含糊,一定清查到底。”
——事故发生6分钟后,接到报警的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抵达现场,德国红十字救援协调中心宣布临近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事发20分钟后,为了确保重伤员能够第一时间被救助转移,德铁宣布停止运营,并于7分钟后停驶所有列车。
——事发一个半小时后,所有被找到的重伤者都被转移到附近医院,24架直升机、60名医护工作者和150名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现场迅速搭起帐篷,就地诊治轻伤者。
——事发后,德国联合信息中心(GAST)和紧急事件信息中心(EPIC)专门开设了统一的人员身份确认和失踪举报电话。电信通信系统也开设了两个专门的波段,供事故救援使用。
——事发约两小时后,德国联邦军队的三辆军用坦克及从汉诺威调派的一部40吨重的消防起重机一起挖掘现场残骸,随后开始了挖掘遇难者的工作。
——搜救工作整整持续了三天才结束。约有1900名救援人员参与了现场抢救,其中包括驻扎在附近的英国军队。
为了保证幸存者的救治,德铁在事发后很快派设了专员,赋予他500万马克的应急资金支配权,用于确保第一时间的救治需求。随后又设立两个捐款账户,并提供了 80万马克。除了援助基金外,直至2008年,德铁已支付3200万欧元作为事故补偿金,并预计未来还将支付千万欧元。时任德铁董事会主席的约翰内斯·路德维希走访了许多受难家庭,向受难者表示慰问。
现场救援和搜寻工作结束了,而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才刚刚开始。德国联邦铁路局是监管铁路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权威机构。一旦有证据显示铁路公司未能尽责防范危机、保证安全,联邦铁路局作为监管机构将介入调查。在它的组织下,组成了独立调查小组,对事故原因展开全面调查。
检察院也对相关工程师展开公诉。检察院收集事故资料、技术报告等文件证据,到2000年,艾雪德事故的文档已超过600个文件夹。
当时媒体批评认为,受起诉的只是德铁的普通员工,而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德铁高层应当承担责任。
1999 年,事故发生1年零3个月之后,德铁公司主席约翰内斯·路德维希被免职。《明镜》周刊评论说,不断展开的事故原因调查证明德铁存在重大疏忽和失职,以致最后灾难发生。艾雪德高速列车事故无疑是他被免职的主要原因,无休止的劳资谈判和并不理想的运营效益只是免职的最后一个推动力。
而对相关工程师的审判还在继续。由于事故审判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2002年主审开庭的时候,庭审不是在法院举行,而是在市议会大厅。2003年,庭审结束,工程师被判无罪,每人支付一万欧元的赔偿金。虽然幸存者及受难者家属对判决不满,认为“德铁在赔偿问题上十分小气”,但终归这桩史上最惨烈的高铁悲剧,经历了长达5年的彻底清查,终于在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的领域,划上一个句号。
“我想德铁公司也不希望这件事情发生,遇到这种事情也很沮丧,但是不管怎么样,事情发生后,他们在用专业精神对待。”史提芬说。
事发第二天,德铁降低了全线高速列车的时速,并停运所有同型号列车
死神藏身的ICE列车,动摇了德国人对高科技的“技术崇拜”,致使事故发生后,人们一度对高速列车产生了怀疑,乘车人数锐减。
“对于ICE的乘客来说,艾雪德事故的确留下了阴影。但是德铁在事发后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并花费很长时间去研究改变高速列车车轮的构造方式。我认为德铁在事后处理上的表现令人满意。”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主攻铁路研究的教授于尔根·西格曼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
艾雪德事发后第二天,德铁降低了全线高速列车的时速,并全面检查安全性,随后按照联邦铁路局的要求,停运所有同型号列车,对其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测,将59辆同型号列车上所有箍着钢条的双毂钢轮,换成整块钢材切割而成的单毂钢轮。
由于联邦铁路局要求进行全面安全检测,德国实行了紧急列车时刻表,多辆列车被取消,多条线路被缩短,直至事故后一个多月才基本恢复国内铁路运营。德国旅客直至次年11月全部车轮更换完毕后,才重新体验到列车原有的运行状态。
尽管德国铁路在橡胶轮胎上具有领先技术,但时至今日,他们仍不敢恢复使用这类轮胎。
“对一个铁路公司来说,保证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第一要务。”德国联邦铁路局新闻办公室发言人莫里兹·哈克布林克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虽然死神藏身车轮中,但被改变的不仅仅是车轮。1999年,德铁根据对艾雪德事故原因的调查研究,公布了一份新的铁路安全方案。这份安全方案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开展高速铁路的借鉴宝典。
例如,方案指出,由于在事故中列车撞上桥梁,导致伤亡惨重,所以德铁规定未来新建的铁路要避开隧道和桥梁等设施。
另外,在新方案中,德铁规定,要定期对列车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查,而且至少要有两名工作人员共同检查。
此后,德铁对于安全隐患更加慎重。在2008年一次列车事故后,德铁施行了高于以往10倍的检测频率,来找寻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现在,负责监管的德国联邦铁路局要求所有行程超过3万公里的车轮每周都要接受检查。
而在艾雪德事故营救过程中,因为车窗难以被打破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于是,在事故发生几个月后,德铁在ICE列车的每一节车厢都设置了能在紧急情况下敲碎的逃生玻璃车窗,而这种车窗之前只能在大型车厢里见到。
“艾雪德事故原因已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彻底调查过了。现在的重点是如何防止相同的事故再度发生,并施行更为严格的安全规范。从艾雪德事故中吸取的教训,已被融入到日常规则和安全标准之中了。”德国联邦铁路局发言人莫里兹·哈克布林克说。
在面积近似云南省的德国,快、价格适中、安全性高的ICE依然是最常用的出行工具。
“乘坐时速好几百公里的列车,我本来也没指望是毫无风险的事。但是坏事发生后,德铁在调查期间公开了多份报告,每天都可以在新闻上看到跟进情况,在法律调查过程中也非常配合。他们公开透明地调查,并很快改进了列车。看到现在的ICE,我觉得很满意,乘坐高速列车很安心。”史提芬说。
虽然“技术崇拜”受到了动摇,但史提芬认为,知错就改、尊重真理的专业精神也是德国自豪的根本。
据于尔根·西格曼教授说,事故发生半年之后,乘坐ICE出行的人数开始恢复,此后开始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了事故前的人数。
受损的车体没有被丢弃,它们是调查人员眼中最宝贵的“教材”
距离艾雪德事故已经过去了13年,死神经过的地方,重现的却是生的力量。
被死神车轮戳穿的车体,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列车的前牵引车头由于并无太大受损,在事发后不久重新回到铁轨上,奔跑在德国城市之间。
而剩下的车体虽然受损,却并没有被当做废铁一般丢弃。在事发后长达5年的调查和审判期间,供调查机构研究、取证。在相关调查人员眼中,它们是最宝贵的“教材”。
2003年审判结束后,除了受损特别严重的车厢被销毁以外,可用车厢再度回到公众视野中。
其中,几乎没有受损的第一节车厢保持了1998年事故前的样子,它成为了德国联邦政府技术应急机构的教学样本。
列车的后牵引车头则长期存放在机车修理厂,为其他损坏的车头提供零配件。2007年,后牵引车头与其他两辆损坏的牵引车头被重新组装,成为一个新的牵引车头,再度回到铁轨上奔驰。
而在死神走过的铁轨周围,早已种下了101棵樱桃树。据艾雪德事故纪念官方网站的介绍,101棵樱桃树代表着101个逝去的生命,每年6月,鲜红的樱桃果实和繁茂的枝丫相互辉映,象征着事故的受害者彼此扶持,相互照顾。
2001年,当地政府在事故现场旁树立起一块长8米、高2.1米的纪念碑,上面刻着101位受难者的名字、出生年月和家乡,以及对事故的介绍。
每年6月,既有德国高速列车正式运行的纪念日,也有艾雪德事故的国悼日。此时,樱桃树也开始结果。挂满枝头的樱桃,“守护”着不远处铁轨上一列列飞驰的列车。
最优雅的祭奠
7月25日这一夜,无疑是属于温州世纪广场的。有人穿着白衣、举着白蜡烛,显然是有备而来。更多人则像平日一样,比如趿拉着拖鞋的老爷子,穿健身服的大妈,踏着溜冰鞋的孩子……
没有组织者,没有特别的仪式,只有最个体的表达。这一夜,几千人聚在一起,自发祭奠7·23遇难者。有人静默地点燃一支蜡烛;有人把蜡烛摆成心形,还有人把百只蜡烛排成长长的通往天堂的铁轨……
暖黄色的烛光不是唯一的颜色。一群学生用彩色的荧光棒,拼出项余岸老师一家三口的名字,那穿透黑夜的彩色光芒像在追忆这家人曾经彩色的人生。这些光芒虽然不能照亮数公里之外病床上2岁多的项炜伊,但来这里的每个人都为这个顽强的小女孩祈祷。
这一夜,烛光点点,有的过路人,停下来,摁亮自己的手机,高举它,成为那繁星般光亮的一部分——此刻,这是他们表达哀思唯一的办法。
人越来越多,有的开着宝马奔驰,有的推着板车,也有的推着婴儿车,大家向一个地方汇集,表达同样的心愿。
这一夜,似乎只有温州时间。
这个广场,有些面孔是不容忽视的。那张失去5个亲人,一身孝服,哭得近乎扭曲的汉子杨峰的脸。那些被父母抱着,把蜡烛捧在手心、第一次学着理解“死亡”这个词的孩子稚嫩的脸。
还有那张白天躲着城管、晚上才能出现的小商贩的脸。来自湖北的余女士一直在世纪广场卖小玩具、矿泉水等,但这一夜,她的孔明灯全部免费赠送。她哽咽着说:我只是普通人,只想表达对死难者的同情。
这句话正是数千人走到一起的理由。这也是,此刻世上最美、最朴素、最天经地义的理由。
对很多人而言,这样的广场就是一个人性主题的大讲堂,它讲述了生死、运命,它唤起人们心底最朴实的悲悯。请安静片刻,让亡灵回家。
希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人越来越多,相识的,不相识的。人群中,分不出你我。此时此刻,甚至广场内外、温州内外,千千万万的人都只有一种表情,一种祈福。
有些声音注定是要被铭记的。有群学生在唱校歌祭奠远在天国的同学,有几个男人在唱《倔强》为生者加油……最后,越来越多的声音汇集成一种声音——《国歌》。歌声中,有眼泪滑过老人皱巴巴的脸,也滑过孩子光滑如缎的脸。
这样的场合永远不缺少诗人。有群人大声朗诵着诗歌:“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一个大肚中年男人站在人群中间,大声朗诵自己的诗歌:“再救一个,再救一个,别让孩子的笑容长埋地下,你听见了吗,听见了吗……”
这样的诗篇,构成这一夜数千人的最强音。
此刻,人们会发现,原来这不仅仅是一次祭奠,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企盼。这些个体的表达,最后汇成强大的公众集体表达。这烛光的海,也是民意的洋。
在集体的哀恸中,我们能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
祭奠接近尾声,蜡烛都已熄灭,但人群迟迟不愿散去,孩子,老人,不认识的,曾经相识的都在一起。他们对扛着摄像机,记录这一切的媒体工作者,轻轻地递过一瓶水,轻声地说。多么平常的声音,此时此刻,却让年轻的摄像记者感动了。
镜头请不要离开,还有动人的一幕:人群散去,几名“90后”学生蹲下去,用硬币和纸巾清理地上的蜡烛油。他们要还这个城以“干净”,正如他们轻轻地来。
这是一次最优雅、最美丽的祭奠。
()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一分钟看懂德甲格局__一分钟看懂德国》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74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