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资料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马努埃尔弗雷德里希,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贝多芬的资料
优质回答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 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1792年贝多芬被帝侯亲王派到维也纳继续深造,此后就在那里永久定居下来。
作为卓越的钢琴家,贝多芬受到维也纳上层社会的热情欢迎,同时他在维也纳拜师学艺,其中有著名作曲家海顿。海顿尽管喜欢贝多芬的才能,但心中并不十分喜欢他的性格,因为年轻的贝多芬有太多的热情和怪异的念头了。同时,贝多芬也并不喜欢海顿。这也难怪,全身都是叛逆的贝多芬,怎么能和幽默轻松的“海顿爸爸”谈到一起来呢?
贝多芬1802年以前的创作,被音乐史上称为贝多芬的第一期风格。这些作品大都是些小型曲目,著名的只有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和《第三钢琴协奏曲》。此时的贝多芬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为了密切地观察生活中的伟大变革,为了总结18世纪的音乐成果并运用它来反映急剧变化的现实,为了选择适合于他的个性的新的创作手法,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紧张的探索。这个时期仿佛是“十年面壁”,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酝酿期。
这种酝酿有外在的条件-1789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当时的波恩大学是各种进步思想的摇篮,贝多芬经常在波恩大学旁听,并如饥似渴地学习人类自古以来伟大的精神成果:从历史文献到哲学,从荷马、莎士比亚到席勒、歌德。在学习的岁月和革命的年代中,贝多芬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
法国大革命催生了众多的历史巨人,贝多芬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法国大革命就象一条巨大的山脉,将贝多芬和另两位古典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分隔开来。正是由于继承了前辈深厚的传统,同时又得到了自由气息的滋养,贝多芬得以创造出音乐史上又一风光无限的高峰。
2. 贝多芬 (L.V.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竭力
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
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那里,他结识到许多思想进步、学
识渊博的教授、文艺家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谈论艺术、哲学和政治,使年青的贝多芬开始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初
步树立起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十九岁时,他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攻读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
腊文学,在那里接触到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792年,贝多芬离开
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是年跟海顿学习作曲。1795年开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
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
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
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伟大的
《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
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学校停课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
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
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
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
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
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
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
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
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
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
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
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
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
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简介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 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 生平逸话 ] 一、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 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 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二、良师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称为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 ——但是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 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三、访问莫扎特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生平第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种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巧的展品,出于客气,只好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一下。小贝多芬生气了,要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莫扎特惊讶不已,马上跑到隔壁房间门口,“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向里面一群正在聚会的朋友 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 四、贝多芬和海顿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 错误,他很生气。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 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五、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 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六、失聪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 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七、贝多芬和他的朋友们没有一个音乐家像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的成功和那么少的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是善良而忠诚的,但是他的该诅咒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开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 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有一天他这样写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 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写了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吧。” 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啊——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伴到最后。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威尔曼(Magdalene 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而拒绝了他的爱! [ 大师风范 ] 一、英雄交响曲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 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 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 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 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 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 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 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 “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三、《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 《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 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 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 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
贝多芬的资料
优质回答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 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 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 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 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 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 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 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 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 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 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 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 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生平作品
交响曲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四重奏降E调第十二号A小调第十五号降B调(大赋格曲)降B调第十三号升C小调第十四号F大调第十六号伟大追逸曲
宗教音乐D大调(庄严弥撒曲)
钢琴作品给爱丽丝
歌剧费德里奥
合唱曲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F大调(春)C小调奏鸣曲G大调(克罗采)
协奏曲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C大调六重协奏曲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雷奥诺拉序曲柯里奥兰序曲艾格蒙序曲雅典废墟序曲史蒂芬生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
奏鸣曲 变奏曲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D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E小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狄亚贝里变奏曲
《月光》
创作于1801年。尽管在过去一首音乐因为有了俗称而变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奏鸣曲这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变成名满天下的名曲。“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缘于诗人雷尔斯塔布(1799-1860)评论说: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由雷尔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测,“月光”的俗称成为一般化,是在出版后经过相当时日以后的事情。不过,这首乐曲似乎一开始就有了相当的名气,使贝多芬反而有一点感到心烦,究其原因,不能否认的,不但是因为这首乐曲含有容易招来文学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强烈,因而成为蜚声鹊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种独创的解释和牵强附会的传说。其实这首奏鸣曲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与作品27之1同样是“幻想曲风的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一样是全部为舍弃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乐章即转换气氛,然后到达于属于这一奏鸣曲重心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热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这一时期的所有奏鸣曲中极为罕见,而且是结构非常卓越的奏鸣曲形式。如果将此第一乐章的瞑想性,第三乐章的激情性与当时的贝多芬的恋爱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遗书等一连串的悲剧看来,是有不可分的关联,似乎也说得通,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证实这些关联。 演奏时间:大约十五分钟。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9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授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9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他准备把它献给拿破仑。正在此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初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 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开头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第一乐章、第三《雷奥诺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的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形象,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对《命运交响曲》作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有一次他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
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
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
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
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用火毁灭了世界。 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维希——宫廷歌手约翰·凡·贝多芬和妻子玛利亚玛格达蕾娜的第二个孩子,在波恩圣雷米吉乌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岁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罗布内弗来到波恩,担任贝多芬的老师。
1782年 通过弗兰茨·盖哈尔德·韦格勒结识了封·布罗伊宁一家。 根据德赖斯勒尔的一首进行曲所作的九首变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玛丽亚·特雷西亚 女皇最小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弗兰茨即位。6年27日,成为波思宫廷乐队的正式成员。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维也纳旅行,与莫扎特会面。7月17日,其母因肺结核病故。
1788年 贝多芬后来的朋友和资助人华尔斯坦伯爵来到被恩。12月14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在汉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0年 2月20日,奥皇约瑟夫二世逝世。见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海顿旅行途中路过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骑士芭蕾舞的配乐。�12月5日,沃尔夫冈·阿马道伊斯·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 1792年 11月2日,开始第二次维也纳之行。是年至1793年底,师事海顿。12月18日,其父在波恩逝世。
1793年�年底或者1794年初,在李希诺失斯基亲王举办的家庭晚会上首次演出三首三重奏。
1794年 寓居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家中。
1795年 3月29日,首次在绍也纳公演。
1796年 2月至6月,游历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柏林普鲁士王宫。波拿巴统兵进攻意大利。
1797年 1月31日,弗兰兹·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附近的利希滕塔尔.4月6日,在小提琴手、友人舒潘策希举办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五重奏(作品16号)。5月,开始结识特蕾泽和约瑟菲妮·封·布伦什维克。
1798年 出现最初耳疾症状。
1800年 4月2日,在胡浮堡皇宫剧院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一交响曲》和《管弦乐七重奏》。
1801年 爱朱丽叶塔·桂察尔迪.6年1日和11月L6日,先后写信向友人阿芒达和韦格勒披露日渐重听的实情。
1802年 10月6日和10日,在海利根施塔特写下遗嘱。
1803年 4月5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二交响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夏,在巴登和德普林谱写《英雄交响曲》。开始向奥地利鲁道夫大公爵传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
1804年�秋天至1807年底,与约瑟菲妮·封·戴姆相爱;她娘家姓布伦什维克。5月20日,波拿巴称帝,宣告为拿破仑一世。8月11日弗兰兹一世就任奥地利皇帝。
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第三交响曲(英雄)》。 11月13日,法军占领维也纳。11月20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
1806年 3月29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第二曲本。10月,与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断交,结识拉苏莫夫斯基伯爵。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807年 3月,在格布科维茨亲王宫邸举办专场音乐会,首次演出《第四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
1808年 10月,吉罗姆·波拿巴王室聘请贝多芬前往卡塞尔。12月22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 曲》和《合唱幻想曲》 �������
1809年 2月26日,鲁道夫大公爵、洛布科维茨亲王和金斯基亲王许诺给贝多芬支付年金。 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 5月10日,法军再次占维也纳。 5月31日,约瑟夫·海濒逝世。奥地利蒂罗尔地区和德国爆发反抗拿破仑的运动。
1810年 春,爱上特蕾泽·封·玛尔法蒂。
1811年 3月15日,“金融专利笔鼓杲鸨嶂怠 8月1日,抵达泰普里茨,结识阿玛里埃·西博尔德。 11月28日,在莱比锡举办《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首场演出。
1812年 6月24日,拿破仑举兵进攻俄国。 7月6和7日,致书“永恒的情人”。 7月19日至23日,在泰普里茨与歌德多次会晤。10月19日,法军开始撤退。
1813年 夏,逗留于巴登。 6月21日,威灵顿在维多利亚大败法军。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礼堂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 响曲》。
1814年 2月27日,首次上演《第八交响曲》。 4月6日,拿被仑在枫丹自露退位。4月,结识安东·申德勒。4月15日,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逝世。5月23日�状紊涎荨斗漆防锇隆返谌尽 9月18日,维也纳会议开幕。 11月29日 为维也纳会议与会者举办盛大音乐会。
1815年 1月25日,最后一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分演出。 3月1日,拿破仑离开流放地区尔巴岛重返大陆。夏,逗留于巴登和德普林。 11月15,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6年 2月2日,侄子卡尔就学于詹纳塔西奥·德尔里奥开办的青少年教养院舒潘策希四重奏组解散。夏,逗留于巴登。自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种疾病久治不愈。12月16日,约瑟夫·弗兰茨·洛布科维获亲王逝世。
1817年 夏,在海利根施塔特和努多夫逗留。
1818年 夏,在默德林逗留。
1819年 安东·申德勒成为贝多芬的助手。开始用“谈话册”与人交谈。
1820年 4月8日,成为侄子卡尔的惟一监护人。�夏,逗留于默德林。
1821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患黄疸病。
1822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11月9日,俄国的尼古劳斯·伽列青亲王约请贝多芬写三首弦乐四重奏。
1823年 5月4日,舒潘策希从俄国返回。 夏,逗留于赫岑多夫和巴登。
1824年 2月,维也纳艺术爱好者致书贝多芬,请求他在维也纳上演新作。4月18日,《庄严弥撒曲》首次在彼得斯堡上演。5月7日,在克思滕托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九交响曲》。夏,逗留于维也纳附近的彭青和古腾布仑。
1825年 3月6日,由舒潘策希四重奏组首次演出作品127号四重奏。 5月,患严重肠炎。夏,逗留于古滕布仑。10月,迁入西班牙式公寓。
1826年 身心遭受重创。 3月21日,首次公演作品130号四重奏,该曲末乐章是时为《大赋格》。7月30日,侄子卡尔企图自杀。 9月29日,动身去弟弟约翰的住地格耐克森多夫。 12月2日,返回维也纳,贝多芬病情严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 1月3日,写下遗嘱。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3月24日,失去知觉。 3月26日,下午5时45分,贝多芬逝世。是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
回答者:独立寒冬 - 助理 三级 3-12 14:12
--------------------------------------------------------------------------------
贝多芬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 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 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 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 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 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 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 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 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 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 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 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
诺瓦利斯的基本概况
优质回答诺瓦利斯(Novalis)德国诗人。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尔德·封·哈登贝格。1772年5月2日生于曼斯菲尔德附近的上维德施泰德一贵族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1790年在耶拿随费希特学习哲学,并结识席勒。1791至1793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后在法院、盐务局供职,并与早期浪漫派作家弗·施莱格尔等交往。1801年3月25日死于魏森菲尔斯。
诺瓦利斯 受洗时取名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作为家里的长子,他给父母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虔诚的父母,把他视为上帝的恩赐。诺瓦利斯出生的时代是和一系列重要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拿破仑、梅特尼希、黑格尔、荷尔德林、贝多芬、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路德维希·蒂克,等等。这些人物预示了那个时代的成熟,无论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决定性转变,还是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性转变,都是如此。 关于诺瓦利斯的出生,可说的并不多。哈登贝格家是古老的下萨克森贵族,但此时已不再那么显赫。祖先迪特里希·封·哈登贝格生活在十二、十三世纪之交,那是中世纪诗歌的繁荣时期。迪特里希的幼子京特获得了一片垦荒地产,编年史作者明白地报道:“住在那里的京特血统的人,叫垦荒的诺瓦利。” 诺瓦利斯的父亲海因里希·乌尔里希·埃拉斯穆斯·封·哈登贝格出生于1738年,曾受过管理与矿山开采的专业训练。他于1764年结婚,但他的妻子1769年就去世了。这唤起了他灵魂深处的不安,使他陷入了虔敬主义的宗教迷狂。1770年,32岁的他再度结婚。妻子奥古斯特娥·贝恩哈迪内·封·比尔齐时年20岁,此后,她陆续为丈夫生了十一个孩子。在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她已超过了45岁。在这十一个孩子中,有一个死于13岁,有8个死在20岁至30岁之间,有一个死于37岁,仅有一个孩子,即儿子安东,活过了他的母亲,他在44岁时死去。
父亲是一家之主,其虔诚的罪恶意识从精神上控制和支配着整个家庭。他为孩子们主持宗教课时声色俱厉,这一点曾令来访的路德维希·蒂克甚为惊讶。 严格近乎苛刻,爱便难于来得那么自然。孩子们,尤其是几个儿子的爱的力量,便都集中到母亲身上。她是一个聪慧、敏感而又富有理解力的女子。诺瓦利斯与母亲感情尤其好,直至成年对起其母始终深怀热爱与感激。 与其他兄弟姐妹相比,幼年的诺瓦利斯体弱多病且智力迟钝。1780年,诺瓦利斯孩童生活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那一年他九岁,不幸患了痢疾,以及作为此病后果的胃下垂。在使用了令人痛苦的刺激药物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疗养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才得以改善。而经此一病,他的心智似乎一下子苏醒了。父亲对长子的关注也随着他的思想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去旅行时偶尔也会带上他。1783年,他将诺瓦利斯送到年长自己十岁的兄长(即诺瓦利斯的叔父)戈特 罗布·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那里暂住。叔父是条顿骑士团的一个领地管辖者,居住在赫尔姆施泰特和沃尔芬比特尔之间的卢克卢姆城堡。在他那里,正在成长起来的诺瓦利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卢克卢姆宽广的、装饰良好的庄园住宅存在着另一种氛围,透露出一种别样的气息、一种善交际应对的懒散。这位骑士团首领在与家连在一起的教堂里有完全独立的席位,在他乐意时,甚至可以身着家常晨服列席礼拜。洛可可 风格带着逐渐淡薄的光彩走到了严格的虔信派教徒 的苦行面前。作为留着假发辫子、身着闪光的甲胄、佩带着骑士团大十字勋章的洛可可式贵族骑士,这位主人甚至还让人为自己画了像。诺瓦利斯在卢克卢姆逗留了多久并不为他人所确知。然而,从这位骑士团首领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这中环境对这个十二岁的孩子不无深刻影响却不容置疑:我心情舒畅,弗里茨重新寻获了自己并步入了生活的常轨,我决然不想再让他离开这正轨了;我的家因他的心意而太过紧张了,他变得非常挑剔,而且我看到太多的陌生人,也不能阻止在我的饭桌旁谈论许多对他并没有什么用处和助益的东西。而在诺瓦利斯的眼里,叔父则是个坚定正直并严格忠实于自己原则的人。他促诫孩子们勤奋而知足。在诺瓦利斯看来,叔父非常依恋于出身和地位的优越,而父亲对这两者都只付之一笑而已。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埃拉斯穆斯·封·哈登贝格于1784年谋求了库尔萨克森盐场阿特恩、克森和迪伦贝格的一个空缺的场长职位。每年可获贴补薪水650塔勒 ,附加条件是在迪伦贝格附近建立长期居所。1785年,埃拉斯穆斯举家迁居魏森费尔斯。这个地方就成了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生活圈子的中心,他从这里出发,又总是返回这里。此时的魏森费尔斯是个人口只有3800左右的小城,但商业贸易和丰富学识的中心莱比锡,距此只有大约30公里。在西南有大学城耶拿,一个上午便可顺利到达;在西面不远,是拥有大约6000人口的魏玛,部长歌德、总军需官赫德尔和枢秘官维兰德都是那里的居民。这就是对诺瓦利斯生活区域的一个简单的描述。诺瓦利斯一家迁居以后,宗教传统继续得到保持。他认真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古典文化在他内心里蕴藉为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喜欢阅读诗歌与童话,同时凭借勤奋和自律与体质上的衰弱顽强搏斗。
1790年,诺瓦利斯在艾斯莱本以数个月的文科中学生活结束了他的基础教育。该中学当时是由克里斯蒂安·达维德·雅尼领导。他作为一本拉丁语诗学的作者和贺拉斯(Horaz)作品的出版者而享有很高的科学声望。很明显,他能够把自身的热情甚至狂热传递给学生,因为诺瓦利斯从来未丢弃对于贺拉斯的偏爱,这由许多(部分还非常成功)的翻译尝试可以得到证明。所有课时中,有将近一半花在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作家的研究上。雅尼于1790年10月去世。诺瓦利斯在攻读法学之前,回魏森费尔斯呆了不长一段时间。
父亲为他指定了一条在萨克森任国家公职的人生道路,然而对美的科学的偏爱却在他内心里发展成了更为强大的力量。除了拉丁语和希腊语作家外,正在蓬勃发展的德语文学也使诺瓦利斯很感兴趣。莱辛、歌德和席勒代表了戏剧,维兰德是小说的领军人物,而在抒情诗人的轮舞中,继克洛普施托克之后,产生了乌茨和格莱姆、拉姆勒和戈特尔(Gotter)、赫尔提(Hoelty)、比格尔和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德·封·施托尔贝格等众多优秀诗人。他们都是年轻诗人学习的对象。诺瓦利斯于1788至1790年间创作了300多首诗歌,这远远超过了他后期抒情作品的规模。此外,这个时期他还写出了大量的、部分未完成的诗体叙事、寓言、戏剧残篇、小说开头和翻译作品。它们集中于对人的思想、信仰和知识等领域的探索,同时也记录了诗人纯真的经历体会和生活感觉。这些作品尚有模仿痕迹,但从中已可发现诺瓦利斯自己的声音,初步展示了年轻诗人大有希望的天赋。
此时,诺瓦利斯将历史视为过去、未来的有机整体的想法尚未完全系统化,但首先从德国圣林同盟(又名哥丁根林苑诗人,1772--1774)的诗歌中接受了一个被美化了的从前的回忆,并与对当下缺弊的抱怨和对一个更富有、更和谐的未来的预感联系起来,多方面地反映和投射到他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并发展成为他后期历史观的基本主题。1789年5月,戈特弗里德·奥古斯特·比格尔到朗根多夫(Langendorf)看望他的妹妹,那里距魏森费尔斯仅一里左右。诺瓦利斯乘机与之通信、见面,并建立了师生般的友谊。比格尔的影响在诺瓦利斯的诗歌中有迹可寻,但却并未为诺瓦利斯打开通向诗歌王国的大门。当年轻的大学生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在耶拿与弗里德里希·席勒相遇时,后者刚在一篇对比格尔诗歌的尖锐批评的评论中,将之批评为一种“柔弱的、幼稚的声音”,并向诗人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尽可能使他的个性变得高贵,净化为纯粹的、壮美的人性”。
1790年10月23日,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在耶拿大学获准注册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耶拿,时为拥有4500人的城市,容纳了800多名大学生,它的大学是德国中部地区除了哈勒之外最大的大学。重要学者移居此处,使她在18世纪最后十年里在思想上达到领先地位。卡尔·莱昂哈德·赖因霍尔德在那里讲授伊马努埃尔·康德的新哲学,并在大学生心中唤起了对于哲学的兴趣。在哈登贝格开始大学学习之前一年半的时候,弗里德里希·席勒在耶拿举行了大学教授就职后首次讲座,主题是关于谋生学者与哲学头脑之间的区别。
1790年至1791年的冬季学期,他讲授欧洲诸国史和十字军东征史。其时,诺瓦利斯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坐在下面,钦佩地仰视着这位才三十一岁的历史学与哲学副教授,认真地倾听他讲课。作为他非常敬重人,席勒不仅是历史学家,他在他的《堂·卡洛斯》(Don Carlos)(1787年)一剧中高唱友谊的赞歌,并且他也还是位抒情诗人,他在诗歌如《艺术家》和引起争议的《希腊诸神》中提出并回答了艺术对于社会的关系、天国的和世俗的权威等重要的问题。还在与他结识之前,诺瓦利斯就动手写了一篇弗里德里希·席勒的辩护,为《希腊诸神》反对假虔诚的信徒和其他狂热分子作辩护。1791年1月,席勒不幸患了重病。据席勒的嫂子卡萝莉内·封·沃尔措根记载,当时有不少学生都热情地照顾席勒,而诺瓦利斯正是第一个亲密地接近席勒并为他提供衷心的看护的人。
有证据表明,席勒对这位十九岁的大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深刻而持久。维兰德出版的《新条顿的墨丘利》于1791年4月发表了哈登贝格的《一个少年的泣诉》。这是诺瓦利斯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维兰德在一条脚注中也称赞“今天在少年中少见如此的谦逊,美慧女神 和缪斯女神 已绕着年轻的诗人飘舞,将他引诱向愉快的、但却太过柔弱的享受。”席勒与诺瓦利斯之间的相遇和交往已不再局限于诗坛前辈与诗坛新秀之间---如同比格尔之于诺瓦利斯那样---的“影响---接受”范围,而是触发了诺瓦利斯自我认识的进程。席勒成了诺瓦利斯(一个)“人”的榜样,他能够从厄运那里夺取内心力量的和谐,力量将德行与美丽、内在精神世界与外部现象结合成合乎道德的优雅,以此显示出解决生命难题的可能途径,在这能够产生激情的、被印象和感觉催逼、困扰着的青年面前展现出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诺瓦利斯却并未严格地沿着席勒所指出的人性的完善的道路走下去,而是执着于向自身内在心灵侵凌,深入到他复杂的精神或心灵结构中去了。也正因如此,诺瓦利斯才得以摆脱诗歌创作中仿效之弊,而实现了向着终生目标的自我理解和个性品格的强化。诺瓦利斯青少年时期的创作到1791年就结束了,除了一些即兴诗歌之外,后来在完全改变了的情况下,诗人才在其中突显出来。 诺瓦利斯在耶拿呆了仅不足一年,随后便转迁到莱比锡大学。莱比锡,有“小巴黎”之称,拥有30000人口,是诺瓦利斯踏进的第一个大城市。它的商品博览交易会使它成为东西方之间最大的转运中心;音乐和艺术在城市新贵 的资助、促进和支持下繁荣起来。这里的大学虽以大约650名学生的规模小于耶拿和哈勒,但人们认为她更高贵而有教养,并被深深地打上了富有骑士风范的大学生的典型的烙印。在这里,市民阶级的大学生数量要少于其他大学,甚至过了十八世纪末,贵族大学生仍拥有诸如听课中的荣誉席之类的特权。但也就在这个时期,法国革命的变动开始对中欧国家的市民产生直接的影响。1792年4月20日,立法会议在巴黎作出决议,决定向奥地利宣战。普鲁士是奥地利的结盟国家,萨克森—魏玛在第一次同盟战争中派出了一支军队,诺瓦利斯那比自己小四岁弟弟卡尔·封·哈登贝格也在其中服役。然而年轻一代的同情却更多地放在了莱茵河那边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相对于旧的习俗和惯例来说自由的社会的那些人身上。诺瓦利斯在回顾往昔时承认,当时的民主潮流使他背弃了过去的贵族的信念,尽管他没有像克洛普施托克、施托尔贝格或荷尔德林等人那样如此狂热的宣示流传下来,也没有像年轻的舍林(Schelling)那样翻译出马赛曲。
尽管如此,这对于他而言仍是内心骚动、纷扰最为强烈的一个时期。这骚动尤其是通过与一个人的相遇而受到推动。此后,他与这个人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并与之一起为浪漫主义的概念赋予了内涵和深度。这个人便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他比诺瓦利斯大七周零四天,比诺瓦利斯早半年成为莱比锡大学的学生。施莱格尔在1792年1月给他哥哥奥古斯特·威廉的信中,强烈地表达了对于诺瓦利斯的好感,并对两人之间的趣味相投深信不疑。他非常赞赏诺瓦利斯的灵敏的理解力和易感性。他认为,哲学研究使诺瓦利斯轻松地形成了丰美的富于哲理、有独到见解的思想。他说:“他(诺瓦利斯)不是致力于真,而是致力于美。” 根据施莱格尔的看法,诺瓦利斯最喜爱的作家是柏拉图和黑默斯特尔胡易斯。
1792年年底,诺瓦利斯满怀激情地爱上了一位名叫尤丽叶的莱比锡女孩。诺瓦利斯对这一关系显然是认真的,但父亲对此却缺乏理解。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担心由于年轻人的狂热关于学习的良好决心会退居次要地位,还因为在他对社会地位、身份的优越感非常厌恶和反感的情况下,这在这位老男爵面前呈现为一桩最不受欢迎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尤丽叶出身于资产阶级。父亲的怒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后,诺瓦利斯于1793年5月只得带着遗憾与不满离开了莱比锡。此前,他向父亲表达了想成为军人的强烈意愿。这一热情洋溢的浪漫计划,在战争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也迅速而乏味地不了了之。哈登贝格家恶劣的经济状况排除了诺瓦利斯在骑兵对或选帝侯骑兵中服役的可能,于是这样一条生活教训便被揭示在他面前:有了钱处处都好,没有钱就只能过一种不幸的生活。结果只能断念和放弃:在法学学习结束时于1793年4月转如维滕堡大学。
在那里,诺瓦利斯又回复到平凡的、谦朴的境况。如果说莱比锡大学生被看作衣着时髦考究的人、耶拿大学生被看作夸夸其谈的人,那么大约250名维滕堡大学生则被看作“吝啬的极端”、“不走运的可怜鬼”而声名狼藉。然而,诺瓦利斯却在那里找到了出色的老师,并在一位女教授家获得了包供午餐。与此同时,诺瓦利斯继续与施莱格尔保持联系。施莱格尔在一封信中对诺瓦利斯说到:你在最简单的事物中觅求隐秘,甚至使你的想象过分夸张了;你看得很深刻,但却很少抓住一个非常宏观的整体。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这种反省)从他对席勒的倾诉中可以看得出来,诺瓦利斯带着逐渐增加的怀疑关注自身,但同时还是试图通过自我教育达到和谐,实现男子气概。鸿沟看来是不可逾越的。苦行主义的严格信仰、狂热的宗教虔敬、迫不得已的顽强不屈和顺从迁就的爱在他的教养中交汇。青春期的障碍通过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对立被加强了,这种对立是年轻的贵族必然要在自己身上体验到的。最终对于等级特权的传统的想法和观念从根本上发生抵触,古老的贵族的信念和新的民主潮流,而对于德国而言,还没有解决这样一个冲突的前景。1794年6月14日,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的学习时期以参加国家法学考试---成绩第一---在维滕堡结束了。他重新回到了魏森费尔斯的家园,并于同年8月1日,怀着新获自由与独立的情感,瞻前顾后,致信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我整个个性获得了一个智慧的飞跃。这句话不仅对于诺瓦利斯此刻的心绪,而且对于他整个个性人格都是特有的。在他学习时期的末了形成了一种明确的使命——传教布道意识,这种超越了自我教育的普遍的责任与负责的情感,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现在是订婚期的日子---还自由而无拘无束,但已限定于自由选择之外---我焦急地渴盼新婚夜、婚期和子孙。要是天国[上帝]想要我的新婚夜成为——对专制与监狱来说—— 一个圣巴托罗缪之夜 ,那么我要欢庆幸福的婚姻生活。”
1794年11月初,诺瓦利斯作为见习生在区行政官克莱斯汀·奥古斯特·尤斯特领导下的泰恩施泰特县政府就职。尤斯特是一个因他的知识渊博如同因他的教养坦率和博爱而很有名望的人物。当时,他已经44岁了,但还是单身汉,家务则由他的侄女卡萝莉内料理。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搬到了他的家里,并很快成了他老师的知己和朋友。后来,尤斯特还成了诺瓦利斯的第一个传记作者,在1805年对诺瓦利斯的描述中,热情地赞赏了诺瓦利斯的聪慧、坚毅、勤勉和工作才能。
推荐名著
优质回答这是我准备的书单 也许可以借鉴一下
带*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其它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 [印度] 赵国华译
五卷书 [印度] 季羡林译
沙恭达罗 [印度] 迦梨陀娑著 季羡林译
诗选 [印度] 泰戈尔著 石真 谢冰心译
戈拉 [印度] 泰戈尔著 刘寿康译
万叶集选 [日本] 李芒译
小说选 [日] 二叶亭四迷著 巩长金 石坚白译
破 戒 [日] 岛崎藤村著 柯毅文 陈德文译
阿拉伯古代诗选 [阿拉伯] 仲跻昆译
波斯古代诗选 张鸿年等译
列王纪选* [波斯] 费而多西著 张鸿年译
蔷薇园 [波斯] 萨迪著 水建馥译
小说戏剧选 [俄] 果戈理著 满涛译
死魂灵 [俄] 果戈里著 满涛 许庆道译
奥勃洛摩夫* [俄] 冈察落夫著 齐蜀夫译
诗 选* [俄] 莱蒙托夫著 余振译
当代英雄* [俄] 莱蒙托夫著 草婴译
猎人笔记 [俄] 屠格涅夫著 丰子恺译
前夜 父与子 [俄] 屠格涅夫著 丽尼 巴金译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俄] 涅克拉索夫著 飞白译
罪与罚*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岳麟译
亚.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选(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臧仲伦译
谢德林童话集* [俄] 谢德林著 张孟恢译
寓言选 [俄] 克雷洛夫著 辛未艾译
怎么办 [俄] 车尔尼雪夫斯基著 蒋路译
安娜.卡列尼娜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周扬 谢素台译
复活* [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 草婴译
中短篇小说选*[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 草婴译
契诃夫小说选 [俄] 契诃夫著 汝龙译
蕾莉与马杰农 [阿塞拜疆] 内扎米 卢水译
法尔哈德和希琳 [乌兹别克] 纳沃依
诗 选* [乌克兰]谢甫琴科著 戈宝权 张铁弦 梦海 任溶溶译
高尔基短篇小说选 瞿秋白 巴金 耿济之 伊信译
傀儡* [波兰] 普鲁斯著 庄瑞源译
2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 (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船长与大尉(上下) [苏 卡维林]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上下) [英 特莱塞尔]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斯.茨威格小说选 [奥]
西线无战事 [德 雷马克]
愤怒的葡萄 [美 斯坦贝克]
起义 [罗 李.列勃里亚努]
恰巴耶夫 [苏联 富尔曼诺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 奥斯托洛夫斯基]
普通人狄蒂 [丹 尼克索]
古斯泰.贝林的故事 [瑞典 拉格洛孚]
喀尔巴阡山狂想曲 [匈 伊雷什.贝拉]
自由或死亡 [希腊 卡赞扎基]
广漠的世界 [秘鲁] 西罗.阿莱格里亚
梅特林克戏剧选 [比]
变 [法 米歇尔.布托尔]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墨 卡洛斯.富思特斯]
艾特玛托夫小说选 [苏]
哈拉马河 [西 费洛西奥]
看不见的人 [美 拉.艾里森]
城堡 [英 阿.约.克罗宁]
莱尼和他们 [西德 海因里希.伯尔]
雪国 [日 川端康成]
农民(春、夏、秋、冬)[波 莱蒙特]
旋涡 [哥伦比亚 里维拉]
无产者安娜 [捷克 奥勃拉赫特]
刀锋 [英 毛姆]
缩影 [日 德田秋声]
侏儒 [瑞典 巴.拉格维斯]
丧钟为谁而鸣 [美 海明威]
菲茨杰拉德小说选 [美]
伪币制造者 [法 纪德]
在轮下 [德 赫尔曼.黑塞]
好兵帅克历险记 [捷克 哈谢克]
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 [意]
小城畸人 [美 舍伍德.安德森]
土生子 [美 理查.赖特]
喧哗与骚动 [美 威廉.福克纳]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 [英]
告别 [德 约翰内斯.贝歇尔]
血与沙 [西班牙 伊巴涅斯]
啊 拓荒者! 我的安东妮亚 [罗 薇拉.凯瑟]
人的大地 (法)圣艾克絮佩里
人的境遇 (法)安德烈.马尔罗
豪门春秋 (美)伊迪丝.华顿
鲵鱼之乱 (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第七个十字架 (德)安娜.西格斯
大师和玛格利特 (俄)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罗生门 (日本)芥川龙之介
告别马焦拉 (俄)拉斯普京
沉船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岸 (俄)尤里.邦达列夫▲
蛇结 (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两宫之间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马人 (美)约翰.厄普代克
老妇还乡 (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托诺-邦盖 (英)威尔斯
间谍 (英)约瑟夫.康拉德
在少女们身旁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诺尔玛或无尽的流亡 (法)罗布莱斯
独粒钻石 (乌拉圭)基罗加
烟雨霏霏的黎明 (俄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圣女桑塔 (墨西哥)甘博亚
愚人船 (美)安.波特
堂塞贡多.松布拉 (阿根廷)吉拉尔德斯
青春——康拉德小说选 (英)约瑟夫.康拉德
幸运儿彼尔(上、下) (丹麦)彭托皮丹
大地的成长 (挪威)克纳特.汉姆生
考德威尔中短篇小说选 (美)欧斯金.考德威尔(2000年再版更名为《烟草路》)
北纬四十二度 (美)多斯.帕索斯
一九一九年 (美)多斯.帕索斯
赚大钱 (美)多斯.帕索斯
人树 (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俄)高尔基
大街 (美)辛克莱.路易斯▲
裸者与死者(上、下卷)(美)诺曼.梅勒(再版本合并为一册)
风中芦苇 (意大利)黛莱达
红颜薄命 (芬兰)弗.埃.西兰帕
幼狮 [美]欧文.肖
蝇王 [英]威廉.戈尔丁
赤手斗群狼 [德]布鲁诺.阿皮茨
加布里埃拉 [巴西]若热.亚马多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蒂博一家(上、中、下) [法]马丁.杜.加尔
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权力的走廊 [英]C.P.斯诺
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花冠、女主人、十字架 [挪]温赛特
养身地 [厄瓜多尔]豪尔赫.伊卡萨
夸齐莫多 蒙塔莱 翁加雷蒂诗选 [意大利] 夸齐莫多 蒙塔莱 翁加雷蒂
甘露街 [埃及]纳吉布.迈哈福兹
海浪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
血的婚礼 [西班牙]加西亚.洛尔卡
名望与光荣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基希报告文学选 [捷克] 基希
儿子与情人 [英]劳伦斯
巴比特 (美)辛克莱.路易斯
莫里亚克小说选 (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蜜蜂脑袋奥勒 [德]埃尔温.施特里特马特
魔山 [德]托马斯.曼
铁皮鼓 [德]格拉斯
雨王汉德森 [美]索尔.贝娄
探险家沃斯 [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彼得大帝 [苏]阿.托尔斯泰
向往宫 [埃及]迈哈福兹
萨尔卡。瓦儿卡 [冰岛]哈尔多尔.拉克斯奈斯
空中飞行员 [法]圣埃克絮佩里
十字军骑士* [波兰] 显克微支著 陈冠商译
诗选* [匈牙利] 裴多菲著 兴万生译
鲵鱼之乱 [捷克] 恰佩克著 贝京译
金人 [匈牙利] 约卡依.莫尔著 柯青译
轭下 [保] 伐佐夫著 施蛰存译
奥德修纪* [希腊] 荷马著 杨宪益译
伊索寓言 [希腊] 伊索著 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 埃斯库罗斯著 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 索福克勒斯著 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 欧里庇得斯著 罗念生译
古希腊抒情诗选 [希腊] 水建馥译
埃涅阿斯纪 [罗马] 维吉尔著 杨周翰译
变形记 [罗马] 奥维德著 杨周翰译
金驴记* [罗马] 阿普列尤斯著 刘黎亭译
古罗马戏剧选 (罗马) 杨宪益等译
神曲(地狱篇) [意] 但丁著 田德望译
十日谈(选本)* [意] 卜丘伽著 方平 王科一译
解放了的耶路撒冷 [意] 塔索著 王永年译
约婚夫妇* [意] 曼佐尼著 吕同六译
斯巴达克斯* [意] 拉.乔万尼奥里著 李俍民译
喜剧二种 [意] 皮蓝德娄著 吴正仪译
罗兰之歌* [法] 佚名著 杨宪益译
特利斯当与伊瑟 [法] 贝迪耶 罗新璋译
高乃依戏剧选*(法)高乃依 张秋红 马振骋译
拉封丹寓言诗选 [法] 拉封丹 远方译
喜剧六种* [法] 莫里哀著 李建吾译
拉辛戏剧选* [法]拉辛著 齐放 张廷爵 华辰译
吉尔.布拉斯 [法] 勒萨日著 杨绛译
波斯人信札 [法] 孟德斯鸠著 罗大冈译
伏尔泰小说选 [法] 傅雷译
忏悔录 [法] 卢梭著 黎星 范希衡译
戏剧二种 [法] 博马舍著 吴达元译
红与黑* [法] 司汤达著 郝运译
巴马修道院 [法]司汤达著 郝运译
欧也尼葛朗台 高老头 [法] 巴尔扎克著 傅雷译
幻灭 [法] 巴尔扎克著 傅雷译
农民* [法]巴尔扎克著 陈占元译
中短篇小说选 [法]巴尔扎克著 郑永慧译
雨果诗选 [法]雨果著 程曾厚译
九三年 [法]雨果著 郑永慧译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著 陈敬容译
木工小史* [法]乔治.桑著 齐香译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译
都德小说选* [法]都德著 郝运译
萌芽 [法]左拉 黎柯译
金钱 [法]左拉著 金满城译
小说选* [法]法郎士著 萧甘 郝运译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郝运 赵少侯译
一生 漂亮朋友 [法]莫泊桑著 盛澄华 张冠尧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熙德之歌* [西] 赵金平译
堂吉诃德 [西]塞万提斯著 杨绛译
戏剧选* [西]维加著 朱葆光译
戏剧选* [西]卡尔德隆著 周访渔译
戏剧二种 [德]莱辛著 商章孙等译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德]歌德著 关惠文译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德]歌德著 冯至 姚万昆译
诗选 [德]席勒著 钱春绮译
雄猫摩尔的生活观* [德]霍夫曼著 韩世钟译
小说戏剧选* [德]克莱斯特著 商章孙 杨武能译
艾菲.布里斯特* [德]台奥多尔 冯塔纳著 韩世钟译
亨利四世* [德]亨利希.曼著 董问樵译
戏剧二种* [德]霍普特曼著 韩世钟 章鹏高译
臣仆* [德]亨利希.曼著 傅惟慈译
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托马斯.曼著
短篇小说选* [德]托马斯.曼著 钱春绮 刘德中译
德国诗选* [德] 钱春绮译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 [葡]克罗兹著 翟象俊 叶扬译
绿衣亨利 [瑞士]凯勒著 田德望译
童话选 [丹麦]安徒生著 叶君健译
戏剧四种 [丹麦]安徒生著 潘家洵译
坎特伯雷故事* [英]杰弗雷.乔叟著 方重译
喜剧五种 [英]莎士比亚著
悲剧四种(英)莎士比亚 卞之琳译
失乐园* [英]弥尔顿著 朱维之译
鲁宾逊漂流记 [英]笛福著 徐霞村译
格列佛游记 [英]斯威夫特 张健译
弃儿汤姆.琼斯史 [英]菲尔丁著 萧乾译(一说张谷若译)
多情客游记 [英]罗.斯泰恩著 石永礼译
彭斯诗选 [英]彭斯 王佐良译
中洛辛郡的心脏 [英]司各特著 章益译
傲慢与偏见* [英]奥斯丁著 王科一译
唐.璜 [英]拜伦著 查良铮译
抒情诗选 [英]雪莱著 查良铮译
玛丽.巴顿* [英]盖斯凯尔夫人著 荀枚 佘贵堂译
名利场 [英]萨克雷著 杨必译
董贝父子* [英]狄更斯著 祝庆英译
大卫.考坡菲尔* [英]狄更斯著 张谷若译
荒凉山庄* [英]狄更斯著 黄邦杰 陈少衡 张自谋译
简.爱* [英]夏.勃朗特著 祝庆英译
呼啸山庄* [英]爱. 勃朗特著 方平译
米德尔马契 [英]乔治.爱略特著 项星耀译
德伯家的苔丝 [英]哈代著 张谷若译
戏剧三种 [英]萧伯纳著
福尔赛世家* [英]高尔斯华绥著 周煦良译
英国诗选* 王佐良主编
最后的莫希干人* [美]费.库柏著 宋兆霖译
红字* [美]纳.霍桑著 侍桁译
朗费罗诗选 [美] 杨德豫译
汤姆大伯的小屋* [美]斯陀夫人著 黄继忠译
瓦尔登湖* [美]亨利.大卫.梭罗著 徐迟译
白鲸——莫比-迪克* [美]麦尔维尔著 曹庸译
草叶集* [美]惠特曼著 赵萝蕤译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著 张万里译
一位女士的画像 [美]亨利.詹姆斯著 项星耀译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美] 王仲年译
章鱼* [美]弗兰克.诺里斯著 吴劳译
马丁.伊登* [美]杰克.伦敦著 吴劳译
癞皮鹦鹉 [墨西哥]维列萨尔迪著 周末 怡友译
玛利亚 [哥伦比亚]伊萨克斯著 朱景冬 沈根发译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法]波德莱尔 钱春绮译
社会毒瘤(菲律宾)里萨尔 陈光尧 柏群译
巴塞特郡纪事-巴彻斯特养老院*(英)特罗洛普著 主万译
巴塞特郡纪事-巴彻斯特大教堂*(英)特罗洛普著 主万译
3 外国文艺丛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
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
当代苏联短篇小说集
当代法国短篇小说集
当代意大利短篇小说集
当代北欧短篇小说集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 [阿根廷]博尔赫斯
都柏林人 [爱尔兰]乔伊斯
城堡 [奥地利]卡夫卡
蒲宁短篇小说集 [俄]蒲宁
荒诞派戏剧集 [法]贝克特 尤奈斯库等
鼠疫 [法]加缪
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橡皮 [法]罗布.格里耶
伙计 [美]马拉默德
普宁 [美]纳博科夫
波特中短篇小说集 [美]波特
卢布林的魔术师 [美]辛格
斜阳 [日]大宰治
鱼王 [苏]阿斯塔菲耶夫
老人 [苏]科里丰诺夫
面包与运动 [西德]伦茨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意]卡尔维诺
劳伦斯短篇小说集 [英]劳伦斯
癌症房(上、下) [苏]索尔仁尼琴
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约瑟夫.赫勒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苏]拉斯普京
海的未婚妻 [苏]阿纳托利.金
现代派美术作品集
迪伦马特小说集 [瑞士] 迪伦马特
浆果处处 [苏]叶.亚.叶甫图申科
黛茜密勒 [英]亨利.詹姆斯
4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漓江出版社)
孤独与沉思 [法] 普鲁多姆
罗马风云 [德] 蒙森
挑战的手套 [挪威] 比昂逊
金岛 [法] 米斯塔尔
伟大的牵线人 [西班牙] 埃切加赖
第三个女人 [波兰] 显克微支
青春诗 [意] 卡尔杜齐
老虎!老虎! [英] 吉卜林
精神生活漫笔 [德] 鲁道尔夫.欧肯
骑鹅历险记 [瑞典] 拉格洛夫
特雷庇姑娘 [德] 保尔.海泽
花的智慧 [比利时] 梅特林克
群鼠 [德] 霍甫特曼
饥饿的石头 [印度] 泰戈尔
约翰.克里斯多夫 [法] 罗曼.罗兰
朝圣年代 [瑞典] 海顿斯坦
磨房血案 [丹麦] 吉勒鲁普
天国 [丹麦] 彭托皮丹
奥林比雅的春天 [瑞士] 施皮特勒
大地硕果.畜牧神 [挪威] 汉姆生
苔依丝 [法] 法朗士
不吉利的姑娘 [西班牙] 贝纳文特
丽达与天鹅 [爱尔兰] 叶芝
福地 [波兰] 莱蒙特
圣女贞德 [爱尔兰] 乔治.肖伯纳
邪恶之路 [意]黛莱达
创造进化论 [法] 亨利.柏格森
新娘.主人.十字架 [挪威] 西格里德.温塞特
魔山 [德] 托马斯.曼
巴比特 [美] 辛克莱.路易斯
荒原和爱情 [瑞典] 卡尔费尔德
有产者 [英] 约翰.高尔斯华绥
米佳的爱 [俄] 蒲宁
寻找自我 [意] 皮兰德娄
天边外 [美] 奥尼尔
蒂博一家 [法]马丁.杜.加尔
大地 [美] 赛珍珠
少女西丽亚 [芬兰] 弗兰斯 .西兰帕
漫长的旅行 [丹麦] 威廉.杨森
柔情 [智利] 米斯特拉尔
荒原狼 [德] 赫尔曼.黑塞
田园交响曲 [法] 安德烈.纪德
四个四重奏 [英] 托玛斯 艾略特
我弥留之际 [美]福克纳
哲学.数学.文学 [英] 帕特兰.罗素
大盗巴拉巴 [瑞典] 拉格克维斯特
爱的荒漠 [法] 莫里亚克
不需要的战争 [英] 温斯顿.丘吉尔
老人与海 [美] 海明威
渔家女 [冰岛] 拉克斯奈斯
悲哀的咏叹调 [西班牙] 希门内斯
局外人.鼠疫 [法] 加缪
日瓦戈医生 [苏联] 帕斯捷尔纳克
水与土 [意] 夸西莫多
蓝色恋歌 [法] 佩斯
桥.小姐 [南斯拉夫] 伊沃.安德里奇
人鼠之间 [美]斯坦贝克
画眉鸟号 [希腊] 瑟弗里斯
苍蝇 [法] 让一保尔.萨特
静静的顿河 [苏联] 肖洛霍夫
行为之书 [以色列] 阿格农
逃亡 [瑞典] 萨克斯
玉米人 [危地马拉] 阿斯图里亚斯
雪国 故都 千纸鹤 [日本] 川端康成
等待戈多 [法] 贝克特
癌症楼 [苏联] 索尔任尼琴
情诗.哀诗.赞诗 [智利] 聂鲁达
女士及众生相 [德] 亨利希.伯尔
风暴眼 [澳大利亚] 亚帕特里克.怀特
乌洛夫的故事 [瑞典] 约翰逊
露珠里的世界 [瑞典] 马丁逊
生活之恶 [意] 蒙塔莱
赫佐格 [美]索尔.贝娄
天堂的影子 [西班牙] 阿莱克桑德雷
魔术师.原野王 [美] 辛格
英雄的挽歌 [希腊] 埃利蒂斯
拆散的笔记本 [美] 切斯拉夫.米沃什
迷惘 [英] 卡内蒂
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蝇王.金字塔 [英] 威廉.戈尔丁
紫罗兰 [捷克] 塞弗尔特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法] 西蒙
狮子和宝石 [尼日利亚] 沃莱.索因卡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美]布罗茨基
街魂 [埃及] 纳吉布.马哈福兹
为亡灵弹奏 [西班牙] 卡.何.塞拉
太阳石 [墨西哥] 奥.帕斯
七月的人民 [南非]纳丁.戈迪默
铁皮鼓 [德]格拉斯
呼唤雪人 [波兰]希姆博尔斯卡
5 拉丁美洲文学丛书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一辑
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 [巴西]若热.亚马多
狂人玛伊塔 [秘鲁]巴尔加斯.略萨
大使先生 [巴西]埃里科.维利希莫
旁边的花园 [智利]何赛.多诺索
拉丁美洲短篇小说选 陈光孚编
拉丁美洲历代名家诗选 赵振江编
拉丁美洲散文选 林光主编
第二辑
红唇 [阿根廷]马努埃尔.普伊格
爱情和阴影 [智利]伊萨贝尔.阿连德
独裁者的葬礼 [委内瑞拉]乌斯拉尔.彼特里
一个遇难者的故事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近乎天堂 [墨西哥]路易斯.思波达
大埋伏 [巴西]若热.亚马多
第三辑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秘鲁]巴尔加斯.略萨
最明净的地区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酒吧长谈 [秘鲁]巴尔加斯.略萨
叛乱 [智利]安东尼奥.西卡尔梅达
默默的招供 [巴西]若苏.埃蒙特罗
中奖彩票 [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死屋 一号办公室 [委内瑞拉]奥特罗.西瓦尔
帕斯作品选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白痴市场 [哥伦比亚]古斯塔沃.加尔德阿萨瓦尔
英雄与坟墓 [阿根廷]埃内斯托.萨瓦托
第四辑
帝国轶闻 [墨西哥]德尔.帕索
总统先生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
胡安.鲁尔福全集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卡彭铁尔作品集 [古巴]阿莱霍.卡彭铁尔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巴比伦彩票 [阿根廷]博尔赫斯
第五辑
天谴 [尼加拉瓜]赛尔希奥.拉米雷斯
英雄梦 [阿根廷]比约.卡萨雷斯
漫歌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跳房子 [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请听清风倾诉 [乌拉圭]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长笛与利剑 [古巴]何赛.马蒂
第六辑
拉美诗选(修订本)
拉美中篇小说选(修订本)
拉美短篇小说选(修订本)
拉美散文选(修订本)
绿房子 [秘鲁]巴尔加斯.略萨
第七辑 拉美作家谈创作
“文学爆炸”亲历记 [智利] 何塞.多诺索
科塔萨尔论科塔萨尔 [阿根廷] 胡利奥.科塔萨尔
作家们的作家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小说是一种需要 [古巴] 阿莱霍.卡彭铁尔
批评的激情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赵振江译
谎言中的真实 [秘鲁] 巴尔加斯.略萨
勇敢的新大陆 [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
若热.亚马多谈创作 [巴西] 若热.亚马多
米.安.阿斯图里亚斯谈创作 [危地马拉] 米.安.阿斯图里亚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6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五十种(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艺对话集 [希腊]柏拉图著 朱光潜译
诗学 诗艺 〔希腊、罗马〕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 罗念生 杨周翰译
论崇高 [罗马〕朗加纳斯著
古希腊罗马文论选〔希腊、罗马〕 亚里士多德 西塞罗 昆提里央 琉善著
欧洲重世纪美学论文选 普罗提诺 圣.奥古斯丁 阿伯拉尔 圣.托马斯.阿奎那著
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 婆罗多牟尼 檀丁 阿难陀弹伐那 曼摩吒 毗首那他著 金克木译
小说神髓〔日〕坪内逍遥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文论选 但丁 彼特拉克 卜伽丘 塔索 清西奥 明图尔诺 卡斯特罗维特罗 瓜里尼著
新科学选〔意〕维柯著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文选 培根 霍布斯 休谟 博克著
英国十六—十八世纪文论选 锡德尼 德莱登 爱德华.杨格 约翰逊著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 渥兹渥斯 柯尔立治 雪莱 济慈著
英国十九世纪文论选 梅瑞狄斯 莫里斯 配特著
诗的艺术 〔法〕波瓦洛著
论文学 〔法〕伏尔泰著
论文学与艺术 〔法〕卢梭著
美学论文选 [法〕狄德罗著 徐继曾等译
论文学 〔法〕斯达尔夫人著
论文学(《拉辛与莎士比亚》等) 〔法〕司汤达著
论文学(《人间喜剧》序、《贝尔研究》)〔法〕巴尔扎克著
论文学 〔法〕雨果著 柳鸣九译
论文学 〔法〕圣.勃夫著
文学书简 小说论 〔法〕福楼拜 莫泊桑著
论文学 〔法〕波德莱尔著
艺术哲学 〔法〕泰纳著
文学论文选 〔法〕左拉著
文学生活选 〔法〕法朗士著
论文学 〔法〕布尔热著
论文学与戏剧 〔法〕罗曼.罗兰著
判断力批判(上) 〔德〕康德著
拉奥孔 [德〕莱辛著 朱光潜译
汉堡剧评选 〔德〕莱辛著
文学论文选 〔德〕赫尔德尔著
论文学与艺术 〔德〕歌德著
歌德谈话录 〔德〕爱克曼辑录 朱光潜译
文学通讯录 〔德〕歌德 席勒著
《美学书简》及其他 〔德〕席勒著
论文学 〔德〕奥.史雷格尔 弗.史雷格尔著
美学选 〔德〕黑格尔著
论文学与艺术 〔德〕海涅著
美学论文选 〔德〕叔本华著
《悲剧的诞生》及其他 〔德〕尼采著
文学论文选 〔俄〕别林斯基著
论文学与艺术 〔俄〕谢德林著
文学论文选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
论文学与艺术 〔俄〕列.托尔斯泰著
文学论文选 〔俄〕杜勃罗留波夫著 辛未艾著
现实主义者 〔俄〕皮萨烈夫著
文学论文选 〔俄〕冈察洛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苛罗连科著
美国十九世纪文学论文选 爱默生 爱.伦坡 亨利.詹姆斯著
美国有哪些作曲家?
优质回答如下:
C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
卡尔·车尔尼 (Carl Czerny,1791-1857),杰出的奥地利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自幼随父学习钢琴。
D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
弗朗蒂切克·德尔德拉(Frantisek Drdla,1868-1944),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小提琴家。
雷奥·德利勃 (Leo Delibes,1836-1891),法国作曲家,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亚当和贝努瓦学习作曲、管风琴及钢琴。
里卡多·德里戈(Ricoardo Drigo, 1846-1930),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
皮埃尔·狄盖特 (Pierre Degeyter,1848-1932),法国业余作曲家
格里高拉斯·迪尼库(Grigoras Dinicu,1889-1949),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作曲家,生于布加勒斯特。
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1941-),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
多普勒·阿尔伯特·弗朗兹 ( Doppler Albert Franz,1821-1883),匈牙利长笛演奏家、作曲家。
E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
理查德·艾伦贝格(Richard Eilemberg,1848-1925)
F
马努埃尔·德·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
阿瑟·菲德勒 (Arthur Fideler,1894-1949),美国指挥家。
鲁道夫·菲尔库什尼(Rodulf Firkusny,1912-),捷克钢琴家、作曲家。
威尔海尔姆·富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德国指挥家。
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莱 (Gabriel-Urbain Faure 1845-1924),法国作曲家
朱诺·弗朗切斯卡蒂(Zino Francscafti,1905-),法国小提琴家。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1890),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
米雷拉·弗雷妮(Mirella Freni,1935-),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美国作曲家
G
尼古拉·盖乌洛夫(Nicolai Chaurov,1929-),尼古拉·盖乌洛夫保加利亚男低音歌唱家。
提托·戈比 (Tito Gobbi,1915-),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
恩里克·格拉那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1916),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 (Alexandev Constantinovitch Glazunoff,1865-1936),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爱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高足。
爱德华·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爱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高足。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
爱狄塔·格鲁贝罗娃(Edita Gruberova,1946-),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年轻时从捷克作曲家、管风琴家车尔诺霍尔斯基钻研音乐。
菲尔德·格罗菲 (Ferde Grofe,1892-1972),美国作曲家,自幼从父学中提琴,从母亲学钢琴、小提琴与和声。
弗朗索瓦·约瑟·戈赛克(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
乔治·格什温 (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国著名作曲家
格鲁恩·古尔德 (Gleun Gould,1932-) ,加拿大著名钢琴家。
查理·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
H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当代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
保罗·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中提琴家。
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Bronislaw Huberman,1882-1947),波兰小提琴家。
保罗·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中提琴家。
玛莉莲·霍恩(Marilyn Horne,1934-),美国女中音歌唱家。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国作曲家。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
J
艾米尔·格列高里耶维奇·吉列尔斯(Emil Grigolyevich Gilels,1916-),前苏联钢琴家。
凯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
关于贝多芬的一生
优质回答贝多芬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 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 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 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 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 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 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 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 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 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 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 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 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生平作品
交响曲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四重奏降E调第十二号A小调第十五号降B调(大赋格曲)降B调第十三号升C小调第十四号F大调第十六号伟大追逸曲
宗教音乐D大调(庄严弥撒曲)
钢琴作品给爱丽丝
歌剧费德里奥
合唱曲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F大调(春)C小调奏鸣曲G大调(克罗采)
协奏曲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C大调六重协奏曲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雷奥诺拉序曲柯里奥兰序曲艾格蒙序曲雅典废墟序曲史蒂芬生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
奏鸣曲 变奏曲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D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E小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狄亚贝里变奏曲
《月光》
创作于1801年。尽管在过去一首音乐因为有了俗称而变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奏鸣曲这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变成名满天下的名曲。“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缘于诗人雷尔斯塔布(1799-1860)评论说: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由雷尔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测,“月光”的俗称成为一般化,是在出版后经过相当时日以后的事情。不过,这首乐曲似乎一开始就有了相当的名气,使贝多芬反而有一点感到心烦,究其原因,不能否认的,不但是因为这首乐曲含有容易招来文学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强烈,因而成为蜚声鹊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种独创的解释和牵强附会的传说。其实这首奏鸣曲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与作品27之1同样是“幻想曲风的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一样是全部为舍弃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乐章即转换气氛,然后到达于属于这一奏鸣曲重心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热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这一时期的所有奏鸣曲中极为罕见,而且是结构非常卓越的奏鸣曲形式。如果将此第一乐章的瞑想性,第三乐章的激情性与当时的贝多芬的恋爱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遗书等一连串的悲剧看来,是有不可分的关联,似乎也说得通,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证实这些关联。 演奏时间:大约十五分钟。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9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授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9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他准备把它献给拿破仑。正在此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初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 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开头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第一乐章、第三《雷奥诺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的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形象,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对《命运交响曲》作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有一次他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
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
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
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
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用火毁灭了世界。 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维希——宫廷歌手约翰·凡·贝多芬和妻子玛利亚玛格达蕾娜的第二个孩子,在波恩圣雷米吉乌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岁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罗布内弗来到波恩,担任贝多芬的老师。
1782年 通过弗兰茨·盖哈尔德·韦格勒结识了封·布罗伊宁一家。 根据德赖斯勒尔的一首进行曲所作的九首变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玛丽亚·特雷西亚 女皇最小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弗兰茨即位。6年27日,成为波思宫廷乐队的正式成员。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维也纳旅行,与莫扎特会面。7月17日,其母因肺结核病故。
1788年 贝多芬后来的朋友和资助人华尔斯坦伯爵来到被恩。12月14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在汉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0年 2月20日,奥皇约瑟夫二世逝世。见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海顿旅行途中路过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骑士芭蕾舞的配乐。12月5日,沃尔夫冈·阿马道伊斯·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 1792年 11月2日,开始第二次维也纳之行。是年至1793年底,师事海顿。12月18日,其父在波恩逝世。
1793年年底或者1794年初,在李希诺失斯基亲王举办的家庭晚会上首次演出三首三重奏。
1794年 寓居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家中。
1795年 3月29日,首次在绍也纳公演。
1796年 2月至6月,游历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柏林普鲁士王宫。波拿巴统兵进攻意大利。
1797年 1月31日,弗兰兹·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附近的利希滕塔尔.4月6日,在小提琴手、友人舒潘策希举办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五重奏(作品16号)。5月,开始结识特蕾泽和约瑟菲妮·封·布伦什维克。
1798年 出现最初耳疾症状。
1800年 4月2日,在胡浮堡皇宫剧院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一交响曲》和《管弦乐七重奏》。
1801年 爱朱丽叶塔·桂察尔迪.6年1日和11月L6日,先后写信向友人阿芒达和韦格勒披露日渐重听的实情。
1802年 10月6日和10日,在海利根施塔特写下遗嘱。
1803年 4月5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二交响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夏,在巴登和德普林谱写《英雄交响曲》。开始向奥地利鲁道夫大公爵传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
1804年秋天至1807年底,与约瑟菲妮·封·戴姆相爱;她娘家姓布伦什维克。5月20日,波拿巴称帝,宣告为拿破仑一世。8月11日弗兰兹一世就任奥地利皇帝。
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第三交响曲(英雄)》。 11月13日,法军占领维也纳。11月20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
1806年 3月29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第二曲本。10月,与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断交,结识拉苏莫夫斯基伯爵。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807年 3月,在格布科维茨亲王宫邸举办专场音乐会,首次演出《第四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
1808年 10月,吉罗姆·波拿巴王室聘请贝多芬前往卡塞尔。12月22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 曲》和《合唱幻想曲》
1809年 2月26日,鲁道夫大公爵、洛布科维茨亲王和金斯基亲王许诺给贝多芬支付年金。 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 5月10日,法军再次占维也纳。 5月31日,约瑟夫·海濒逝世。奥地利蒂罗尔地区和德国爆发反抗拿破仑的运动。
1810年 春,爱上特蕾泽·封·玛尔法蒂。
1811年 3月15日,“金融专利笔鼓杲鸨嶂怠 8月1日,抵达泰普里茨,结识阿玛里埃·西博尔德。 11月28日,在莱比锡举办《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首场演出。
1812年 6月24日,拿破仑举兵进攻俄国。 7月6和7日,致书“永恒的情人”。 7月19日至23日,在泰普里茨与歌德多次会晤。10月19日,法军开始撤退。
1813年 夏,逗留于巴登。 6月21日,威灵顿在维多利亚大败法军。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礼堂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 响曲》。
1814年 2月27日,首次上演《第八交响曲》。 4月6日,拿被仑在枫丹自露退位。4月,结识安东·申德勒。4月15日,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逝世。5月23日状紊涎荨斗漆防锇隆返谌尽 9月18日,维也纳会议开幕。 11月29日 为维也纳会议与会者举办盛大音乐会。
1815年 1月25日,最后一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分演出。 3月1日,拿破仑离开流放地区尔巴岛重返大陆。夏,逗留于巴登和德普林。 11月15,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6年 2月2日,侄子卡尔就学于詹纳塔西奥·德尔里奥开办的青少年教养院舒潘策希四重奏组解散。夏,逗留于巴登。自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种疾病久治不愈。12月16日,约瑟夫·弗兰茨·洛布科维获亲王逝世。
1817年 夏,在海利根施塔特和努多夫逗留。
1818年 夏,在默德林逗留。
1819年 安东·申德勒成为贝多芬的助手。开始用“谈话册”与人交谈。
1820年 4月8日,成为侄子卡尔的惟一监护人。夏,逗留于默德林。
1821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患黄疸病。
1822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11月9日,俄国的尼古劳斯·伽列青亲王约请贝多芬写三首弦乐四重奏。
1823年 5月4日,舒潘策希从俄国返回。 夏,逗留于赫岑多夫和巴登。
1824年 2月,维也纳艺术爱好者致书贝多芬,请求他在维也纳上演新作。4月18日,《庄严弥撒曲》首次在彼得斯堡上演。5月7日,在克思滕托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九交响曲》。夏,逗留于维也纳附近的彭青和古腾布仑。
1825年 3月6日,由舒潘策希四重奏组首次演出作品127号四重奏。 5月,患严重肠炎。夏,逗留于古滕布仑。10月,迁入西班牙式公寓。
1826年 身心遭受重创。 3月21日,首次公演作品130号四重奏,该曲末乐章是时为《大赋格》。7月30日,侄子卡尔企图自杀。 9月29日,动身去弟弟约翰的住地格耐克森多夫。 12月2日,返回维也纳,贝多芬病情严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 1月3日,写下遗嘱。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3月24日,失去知觉。 3月26日,下午5时45分,贝多芬逝世。是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
世界著名音乐家有那些(只写名字)
优质回答A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
莱萨克·阿尔贝尼兹(Lsaac Albeniz,1860-1909) 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
萨尔瓦多里·阿卡尔多(Salvatore Accardo,1941-),现代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n,1903-),智利钢琴家。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
莱罗尔·安德森 (Leroy Anderson,1908~1975)
玛丽安·安德森 (Marian Anderson,1902-),美国黑人女低音歌唱家。
卡尔·奥尔夫 (Carl Orff,1895-1982),德国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
肯耐·约翰·奥尔福德 (Keneth John Alford,1881-1945),英国作曲家。
查理·奥尔特 (Charles Orth,1850-1893),德国作曲家。
约克·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
阿瑟·奥涅格 (Authur Honegger,1892-1955),瑞士作曲家,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小提琴、对位法、赋格与指挥。
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 (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1908-1974),前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
阿布拉瓦内尔(Maurice Abravanel, 1903-1993) :出生于德国的美国指挥家,曾师事寇特. 怀尔(Kurt Weill)
B
赛谬尔·巴伯 (Samuel Barber,1910-1981),美国作曲家。
苔克拉·芭达捷芙丝卡 (Tekla Badarzewska,1834-1861),波兰女作曲家、钢琴家。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
卡尔·菲力普·埃曼纽·巴赫(Karl Philippe Emanuel Bach,1714-1788)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魏玛,是伟大的音乐之父——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的第三个儿子。
威尔海姆·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1884-1969),德国著名钢琴家。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1837-1910),俄国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
巴托克,贝拉 (Bartok Bela,1881-1945),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俄国作曲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詹妮特·贝克 (Janet Baker,1933-),英国女中音歌唱家。曾从伊赛普、圣.克勒和洛蒂.雷曼学习声乐。
文森佐·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卡尔·伯姆 (Karl Bohm,1894-1981),奥地利指挥家。
格蕾斯·本勃莱 (Grace Bumbry, 1937-),美国黑人女中音歌唱家。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
托马斯·毕彻姆 (Thomas Beecham,1879-1961),英国指挥家。
尤西·毕约林 (Jussi Bjorling,1911-1960),瑞典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美国指挥家、作曲家。
路易齐·波凯里尼(Luigi Boccherini,1743-1805),意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生于卢卡,幼时从父学习音乐。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路易·埃克多·柏辽兹(Loius-Hector Berlioz,1803 -1869)法国杰出的作曲家。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生于摩尔多瓦,自幼学习小提琴,对民间音乐有较深的研究。
戈塔比·布拉加 (Gaetabi Braga,1829-1907),意大利大提琴家、作曲家,生于朱利亚诺瓦,
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英国作曲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
马克斯·布鲁赫 (Max Bruch,1838-1920),德国作曲家,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显露出杰出的音乐天赋。
安东·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及管风琴家,
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1931- )奥地利钢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师从德泽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迁回奥地利,从卡恩(Kaar)学琴.
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 ,1929-) 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年轻时曾担任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小提琴手。
C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
卡尔·车尔尼 (Carl Czerny,1791-1857),杰出的奥地利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自幼随父学习钢琴。
D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
弗朗蒂切克·德尔德拉 (Frantisek Drdla,1868-1944),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小提琴家。
雷奥·德利勃 (Leo Delibes,1836-1891),法国作曲家,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亚当和贝努瓦学习作曲、管风琴及钢琴。
里卡多·德里戈 (Ricoardo Drigo, 1846-1930),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
安东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
皮埃尔·狄盖特 (Pierre Degeyter,1848-1932),法国业余作曲家
格里高拉斯·迪尼库 (Grigoras Dinicu,1889-1949),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作曲家,生于布加勒斯特。
普拉西多·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1941-),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
多普勒·阿尔伯特·弗朗兹 ( Doppler Albert Franz,1821-1883),匈牙利长笛演奏家、作曲家。
E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
理查德·艾伦贝格 (Richard Eilemberg,1848-1925)
F
马努埃尔·德·法雅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
阿瑟·菲德勒 (Arthur Fideler,1894-1949),美国指挥家。
鲁道夫·菲尔库什尼 (Rodulf Firkusny,1912-),捷克钢琴家、作曲家。
威尔海尔姆·富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德国指挥家。
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莱 (Gabriel-Urbain Faure 1845-1924),法国作曲家
朱诺·弗朗切斯卡蒂(Zino Francscafti,1905-),法国小提琴家。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1890),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
米雷拉·弗雷妮 (Mirella Freni,1935-),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美国作曲家
G
尼古拉·盖乌洛夫 (Nicolai Chaurov,1929-),尼古拉·盖乌洛夫保加利亚男低音歌唱家。
提托·戈比 (Tito Gobbi,1915-),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
恩里克·格拉那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1916),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 (Alexandev Constantinovitch Glazunoff,1865-1936),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爱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高足。
爱德华·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爱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高足。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
爱狄塔·格鲁贝罗娃 (Edita Gruberova,1946-),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年轻时从捷克作曲家、管风琴家车尔诺霍尔斯基钻研音乐。
菲尔德·格罗菲 (Ferde Grofe,1892-1972),美国作曲家,自幼从父学中提琴,从母亲学钢琴、小提琴与和声。
弗朗索瓦·约瑟·戈赛克 (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
乔治·格什温 (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国著名作曲家
格鲁恩·古尔德 (Gleun Gould,1932-) ,加拿大著名钢琴家。
查理·弗朗索瓦·古诺 (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
H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当代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
保罗·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中提琴家。
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 (Bronislaw Huberman,1882-1947),波兰小提琴家。
保罗·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中提琴家。
玛莉莲·霍恩(Marilyn Horne,1934-),美国女中音歌唱家。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国作曲家。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
J
艾米尔·格列高里耶维奇·吉列尔斯(Emil Grigolyevich Gilels,1916-),前苏联钢琴家。
凯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
K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 (Montscrrat Caballe,1933-),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
马蒂奥·卡尔卡西 (Mateo Carcassi,1792-1852),意大利吉他演奏家,伟大的吉它教育家。
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著名的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真名为茜茜莉亚·索菲亚·安娜·玛丽亚·卡罗盖洛波乌罗斯。生于纽约
赫伯特·冯·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伟大的奥地利指挥家。
何塞·卡雷拉斯 (Jose Carreras,1946-),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
恩里科·卡鲁索 (Enrico Caruso,1873-1921),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杰出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
列奥尼德·科冈(Leonid Kogan,1924-1982),前苏联小提琴学派新一代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
凡·克莱本 (Van Cliburn,1934-),美国钢琴家。
弗兰科·科菜里(Franco Corelli 1921-),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阿尔坎格罗·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艾伦斯特·克劳乌斯(Ernst Kraus,1863-1941),德国男高音歌唱家。
穆佐·克莱门蒂(Muzjo Clementi,1752-1832)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
阿隆·柯普兰 (Aaron Copland,1900- ),美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生于纽约,双亲都是俄国犹太移民。
威尔海姆·肯普夫 (Wilhelm Kempff,1895-),德国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
谢尔盖·库赛维斯基 (Sergei Koussevitzky,1874-1951),美籍俄罗斯指挥家、低音提琴家及音乐活动家。
L
约瑟夫·乔西姆·拉夫 (Joseph Joachim Raff,1822-1882),德国作曲家。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
爱德华·拉罗 (Edouard Lalo,1823-1892),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
阿利西亚·德·拉罗查(Alicia de Larrocha,1923-),西班牙女钢琴家。
让·菲力普·拉摩 (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弗朗兹·莱哈尔 (Franz Lehar,1870-1948),奥地利轻歌剧作曲家。
弗里茨·莱纳(Fritz Reiner,1888-1963),著名的匈牙利指挥家。
马里奥·兰札 (Mario Lanza,1921-1959),美国男高音歌唱家。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
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1915-),前苏联钢琴家。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国作曲家。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阿纳托利·里亚朵夫 (Anatolii Liadov,1855-1914),俄国作曲家。
罗格里诺·列昂卡瓦洛 (Ruggiero Leoncavallo,1848-1919),意大利作曲家
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1983),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
安东·鲁宾斯坦 (Anton Rubinstein,1829-1894),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
克丽斯塔·路德维希 (Christa Ludwig,1924-),德国女中音歌唱家。
保罗·罗伯逊 (Paul Robeson,1898-1976),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员、社会活动家。
胡瓦奎因·罗德里戈 (Joaquin Rodrigo,1902-1999),西班牙作曲家。
胡文蒂诺·罗萨斯 (Juventino Rosas Cadenas,1868-1894),墨西哥作曲家。
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托罗波维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1927-),俄罗斯杰出的大提琴家、指挥家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让-巴斯蒂特·吕利 (Jean-Bastiste Lully,1632-1687),法国作曲家。原籍意大利。
M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皮埃特罗·玛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1863-194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儒勒·马斯奈 (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
罗林·马泽尔 (Lolin Mazel,1930-),美籍法国指挥家。
爱德华·麦克道威尔 (Edward MacDowell,1861-1908),美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
罗伯特·梅里尔 (Roberto Merill,1917-),美国男中音歌唱家。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著名的美国小提琴家。
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当代著名的印度指挥家,生于孟买。
吉亚克莫·梅耶贝尔 (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德国作曲家。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
威廉·门格尔贝格 (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荷兰指挥家。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 (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是前期巴罗克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兰克·米查姆 (Frank Meacham,1850-1895),美国作曲家、编曲家。
那萨姆·米尔斯坦 (Natham Milstein,1904-1992),美籍俄罗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自幼学小提琴,十岁登台演出。
台奥多尔·米夏埃利斯 (Theodor Michaelis,1831-1887),德国作曲家。
查理·明希 (Charles Munch,1891-1968),法国指挥家。
安娜·莫福 (Anna Moffo,1934-),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维托里奥·蒙蒂 (Vittorio,Monti,1868-1922)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里卡尔多·穆蒂 (Riccardo Mutti,1941-),当今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俄国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成员。
N
比尔吉特·尼尔森 (Birgit Nilsson,1918-),瑞典女高音歌唱家。
奥托·尼古拉 (Otto Nicolai,1810-18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P
尼科罗·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1782-1840),伟大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
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
鲁契亚诺·帕瓦罗蒂 (Luciano Pavarotti,1935-),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曼努埃尔·玛利亚·庞塞 (Manuel Maria Ponce,1882-1948),墨西哥作曲家。
沃尔特·辟斯顿 (Walter Piston,1894-1976),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 (Gri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籍俄罗斯大提琴家。
蕾昂泰茵·普莱斯 (Leontyne price,1927-),美国女高音歌唱家。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
吉亚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
亨利·普赛尔 (Henry Purcell,1659-1695),英国作曲家。
S
卡米尔·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
彼得·施赖尔 (Peter Schreier,1935-),德国抒情男高音歌唱家。
老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04-1849),奥地利作曲家,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
小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
理查·施特劳斯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初学小提琴,毕业于波洛尼亚音乐会堂,后学作曲。
伊丽莎白·施瓦尔茨科普芙 (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德国女高音歌唱家。
弗朗兹·舒柏特 (Franz Schubert,1797-1828),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国女钢琴家。生于莱比锡,罗伯特·舒曼之妻。
亚历山大·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00-1725)意大利作曲家。
多美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意大利作曲家、古钢琴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之子。
吉乌塞比·迪·斯岱法诺 (Giuseppe di Stefano,1921-),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 (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kriabin,1871-1915),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个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Bedo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
弗拉基米尔·斯皮瓦科夫(Vladimir Spivakov,1944- ),前苏联著名小提琴家。
亚诺什·斯塔克 (Janos Starker,1924-),美籍匈牙利大提琴家。
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美籍前苏联小提琴大师。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
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1882-1977),美籍英国指挥家。
约瑟夫·苏克 (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家。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后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小提琴,从德沃夏克学作曲。
弗朗兹·冯·苏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
约翰·菲力浦·苏萨 (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 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
费尔南多·索尔 (Fernando Sor,1778-1839), 西班牙作曲家、吉它演奏家。
左尔格·索尔蒂 (Georg Solti,1912-),英籍匈牙利指挥家。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1926-),著名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
安德雷斯·塞戈维亚 (Andres Segovia,1893-1987),西班牙吉他演奏家。
Murray Perahia 佩拉希亚(1947- )
美国钢琴家(有犹太血统),5岁开始学琴,海恩是他第一个老师,1966年进纽约曼纳音乐学院师从巴尔萨姆,1968年拜霍尔绍夫斯基为师.
T
居塞比·塔蒂尼 (Giuseppe Tartini,1692-177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丽娜塔·苔巴尔迪 (Renata Tebaldi,1922-),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弗朗西斯科·泰雷加 (Francisco Tarrega,1852-1909),西班牙著名的吉他演奏家。
葛塔诺·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恩里克·托赛里 (Enrico Toselli,1883-1926),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意大利指挥家,大提琴演奏家。
弗朗切斯科·保罗·托斯蒂 (Francesco Paolo Tosti,1846-1916),意大利作曲家,生于意大利阿勃鲁齐省的奥尔托纳。
W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1876-1962),德国指挥家,钢琴家。
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 (Emil Waldteufel,1837-1915),法国作曲家。生于斯特拉斯堡。早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作曲。
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生于莱比锡。
卡尔·马力亚·冯·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德国作曲家。
安东·威伯恩 (Anton Webern,1883-1945),德国作曲家。生于维也纳,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流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海特·魏拉-罗柏斯 (Heitor Villa-Lobos,1887-1959), 巴西作曲家、指挥家。
拉尔夫·沃恩·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英国作曲家。
约翰·威廉 (John Williams,1941- ),澳大利亚吉它演奏家。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约1675-1741)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X
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贝克佛蕾·西尔斯 (Bcverly Sills,1929-),美国女高音歌唱家,真名:贝尔·西尔佛曼。
埃玛努尔·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法国作曲家,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前苏联重要的作曲家。
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
小泽征尔(Seiji Qzawa,1935-),日本著名指挥家,后加入美国籍。生于中国沈阳
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1918-),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墨西哥籍波兰人
奥诺德·勋柏格(Aunold Schonberg,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与其门生威柏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
Y
那西索·叶佩斯 (Narciso Yepes,1927- ),西班牙吉它演奏家。
米哈伊尔·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 (Michail Ippolitov-lvanov, 1859-1935), 苏联作曲家。
伊奥西波·伊凡诺维奇 (Iosib Ivanovici,1845-1902),罗马尼亚作曲家。
塞巴斯第安·伊拉迭埃尔 (Sebastian Yradier,1809-1865),西班牙作曲家。生于阿拉瓦。
约翰·埃曼努埃尔·约纳森 (Johan Emanuel Jonasson,1886-1956),瑞典作曲家。《杜鹃圆舞曲》是其代表作。
Z
郑京和(Chung,Kyung-Wha,1948-),韩国著名女青年小提琴家。
皮恩卡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1948-),当代杰出的以色列青年小提琴家,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的三大弟子之一。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贝多芬的资料》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75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