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接着侵略哪儿答链接:  提取码: fkut《接着侵略哪儿》是迈克尔·摩尔执导,Krista Kiuru、迈克尔·摩尔主演的纪录片,该片于2016年2月12日在美国上映。麦可.摩尔(Michael&nbs...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迈克尔摩尔,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接着侵略哪儿

接着侵略哪儿

链接: 

 提取码: fkut

《接着侵略哪儿》是迈克尔·摩尔执导,Krista Kiuru、迈克尔·摩尔主演的纪录片,该片于2016年2月12日在美国上映。

麦可.摩尔(Michael Moore)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这次他要「侵占」他国,在比美国福利优渥的领土上插旗示威,藉此展开一场奇特又讽刺的文化之旅。曾拍摄《罗杰与我》、《华氏911》,多次创下美国纪录片票房最高纪录的导演麦可.摩尔最新话题之作。

导演迈克摩尔资料?

他是一个少有的顶着明星光环的记录片导演,他不仅缔造了全美纪录片卖座的票房神话,还在两年之内分别捧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和嘎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纪录片作者之一。他的名字是迈克尔-摩尔!

这个操着典型美国话语方式的白人胖子,显然不会错过任何出境机会大放厥词,那副惟恐天下不乱的劲头,在他的纪录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已经50岁的家伙,言行为何还是一副“愤青”做派?摄影机对他来说就像枪,一种更自由更具杀伤力的武器。

真正让迈克尔摩尔成为明星级导演还是2002年的一部《科伦拜恩的保龄》。该片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不仅在美国创造了1290万美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更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甚至被国际纪录片协会评选为史上最佳纪录片。

在嘎纳电影节上捧得金棕榈大奖的《华氏911度》,则是《科伦拜恩的保龄》的一次升级演绎版。他将矛头指向“9·11”事件的罪魁祸首总统布什。这部极具有杀伤力的作品,意图清晰尖锐,影像证据确凿地令人发指”。《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度》表明:没有什么东西是迈克尔摩尔不敢拍和不敢做的,为了达到他要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我这个混蛋什么都干得出来”。迈克尔摩尔可能也是最让美国当局最头疼的电影人。他善于也喜于以嬉笑怒骂的手法及带有极端直接的批判倾向的纪录片引起广泛争议。对迈克尔-摩尔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从不否认自己的功利,更欢迎所有的争议,他就是这个时代里最具有“时代感”的影像制造狂人。

麦克·莫尔Michael Moore

IMDB:

无论你是爱他,恨他,或是对他没有感觉……毫无疑问他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他的电影,电视节目以及著作都对我影响深刻(译注:此乃原作者观点),故在此发布“麦克·莫尔电影全记录”(译注:麦克·莫尔曾公开表示只要不用于商业用途,他欢迎大家在互联网上下载他的电影)。

========================================

Roger & Me (1989)

罗杰和我

Writer: Michael Moore

Director: Michael Moore

Runtime: 90 min

Source: DVD

Ripped by:

Video: DivX 5

Br: 949 kbps

x:y: 640x464

fps: 23.796

Audio: MP3

Br: 129 kb/s (64/ch x 2 ch)

Fs: 48000 Hz

简介:

这部《罗杰和我》是Moore在89年拍的,那时候他老家密执安州的FLINT镇,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大幅裁员而全面衰败,他拍这个片子不是为了拯救他们镇,而是拿来质问大企业,用事实撕开他们的正人君子的假象。罗杰是Roger Smith,当时通用汽车的大头头。

一部非常成功的记录片,非常流畅,不像别的片子,你可以随时按下“暂停”去接个电话或者把烧开水的灶关了。这种一气呵成的节奏,让人觉得片子一点儿也不烦闷,看得很有情绪。

Moore一直在找罗杰,但是罗杰根本就不给他机会见着、其实也根本不在乎他,于是全片就一直在Moore的“追访罗杰”的情节下被贯穿起来。虽然他最后终于在某次活动里终于让罗杰曝了光,对方还是没有说出来啥,但是这已经足够了。

另外两个连贯全片的人物,一个是负责EVICTION的政府代理人,另一个是普通的养家畜为生的下岗女工。EVICTION这份工作,以前在一部荷兰电影《CHARACTER》里面见过,像我们在红旗下长大的都难以想象的职业,就是把拖欠房租的家庭,从房子里“逐出”。听起来像两三百年前工业革命那年头的事儿吧?其实这活儿一直都存在着。那老兄一贯穿着风衣但是没法儿像发哥那么酷,是个有点儿臃肿的中年黑人,他不说什么狠话,只是事务性地安排下岗缴不出房租的人搬走。有的家人大吵大闹,他也是很低调地等人消气了再说一句,“你碰上了我算你的福气,起码还有个人和你讲理”。

在家里养家畜的那位女士,看起来还是非常成熟自立有爱心的,下岗以后除了一点儿有限的福利补贴,她就靠着这个生意过活。她养的兔子,既可以当宠物也可以作食用,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Moore刚开始去的时候她还有戒心,怕是来检查卫生的。后来几次就越来越乐意接受采访和拍摄。直到有一次,她表演了亲手杀死一只兔子,而且很利索地剥了皮,而一分钟之前,她还在把这只兔子抱在怀里嬉戏。

记录片不一定是客观的,就像这一部。Moore对通用肯定有个人恩怨,他用不着掩饰这个。他要做的事儿是,战术性地压抑自己的愤怒,用专业精神制作一部人们愿意看的悲剧性现实影片。我觉得他挺成功的

========================================

Canadian Bacon (1995)

反转加拿大(台)/加拿大人培根(其他)

Writer: Michael Moore

Director: Michael Moore

Starring: John Candy, Alan Alda, Kevin Pollak, Rip Torn, Dan Ackroyd, James Belushi, Rhea Perlman, Steven Wright

IMDB:

Runtime: 01:34:32

"Surrender pronto, or we'll level Toronto!" Almost as timely as his current Fahrenheit 9/11. Funny as hell too.

Source: DVD

Ripped by: Crazy Canucks

Video: XviD

Br: 841 kbps

x:y: 640x360 (1.78:1) [=16:9]

fps: 23.796

Audio: AC3 - Dolby Digital 2.0

Br: 192 kb/s (96/ch x 2 ch)

Fs: 48000 Hz

简介:

曾以《罗杰与我》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的导演迈克尔.穆尔进军剧情片的处女作,对美国的总统选举开了一个大玩笑。艾伦.阿尔达饰演平庸的美国总统,正在准备竞选连任。满肚子坏水的竞选顾问凯文.波拉克说服他发动对加拿大宣战,一方面摆平军火制造商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有了一个控制民心的议题。故事獯似妙想天开,却表达了编导对美国军火商与政客之间微妙关系的一些锐利观察,可惜在电影处理的技巧上不够成熟流畅,显得空具有趣的点子却拍不出抓到痒处的讽刺性。胖子谐星约翰.坎迪饰演驻守在尼加拉大瀑布的超级爱国主义警察,是他去世前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

The Big One

Writer: Michael Moore

Director: Michael Moore

Starring: Michael Moore

IMDB:

Runtime:

"Protecting the earth from the scum of corporate America." This documentary is worth seeing just to see the bit about Steve Forbes.I laughed so damn hard it hurt. The rest is good too.

Source: DVD

Ripped by: MDX

Video: XviD

Br: 979 kbps

x:y: 512x272

fps: 23.796

Audio: MP3

Br: 144 kb/s (72/ch x 2 ch)

Fs: 48000 Hz

介绍:

The Big One 是其在全国巡游售书过程中记录了90年代中期各大公司“因势利导”大批移血汗作坊至第三世界国家、强性削减对本国劳工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民不聊生社会危情。影片中,耐克公司总裁Philip Knight 满怀信心的主动发出接受摩尔采访的邀请-----大出摩尔本人意外地成了他此生“闹事”以来正式面谈的第一位大公司CEO。如人心所向,记录的影像与摩尔先生的灵智表现使得一直是被认为一代体育用品天骄的Knight 总裁相形见绌,顾左右却无法言它,犹豫应付中被无情的撕去虚伪假面。

========================================

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科伦拜恩的保龄

Writer: Michael Moore

Director: Michael Moore

Starring: Michael Moore, George W. Bush, Charleton Heston, Marilyn Manson, Chris Rock, Bill Clinton, Dick Cheney, Dick Clark

IMDB:

Runtime: 120 min

"Are we a nation of gun nuts or are we just nuts"

(上面这句很有趣,自己看吧,中文很难说清楚,nuts意思是疯子)

Well deserved Oscar winner.

Source: DVD

Ripped by: DcN

Video: XviD

Br: 1614 kbps

x:y: 576x304

fps: 25.000

Audio: AC3 - Dolby Digital 2.0

Br: 192 kb/s (96/ch x 2 ch)

Fs: 48000 Hz

介绍:

纪录片最后一次出现在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1956年,那年雅克-伊夫·科斯塔和路易·马勒共同制作的纪录片《沉默的世界》赢得了金棕榈大奖,亨利-乔治·克鲁佐的《毕加索神话》得到了评审团特别奖。今年戛纳再次对纪录片敞开了大门。

摩尔称他的作品是“对从科伦拜恩高中案到后911时代的美国文化中潜生的恐惧一次诙谐审视”,并保证影片在电影节上的放映将是“一个非常刺激的时刻”。

通过把对俄克拉荷马爆炸案和科伦拜恩高中屠杀案中涉及的有关人员的采访片段与新闻报道,演讲,以及一个16岁男孩买走一家商店中所有弹药的等等种种和流血暴力事件有关的片段交织剪辑在一起,摩尔显示了恐惧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的精神中,美国社会比其他任何社会,更极端地在它的文化中孕育着一种强烈的妄想症。而主流媒体,尤其是实行煽情主义策略的电视新闻报道是罪魁祸首,它们使恐惧和暴力之间构成了无法打破的循环。

这部纪录片带来的深深的困扰感,并不是对于枪支控制不力的简单指责,通过严肃而风趣的提问以及对素材精心的利用,他站在文化的高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反思。实际上在影片中,没有简单的答案可寻,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答案,只有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

和一般纪录片制作人不一样的是,摩尔即使在面对最严重的问题时,也不会放弃一种顽皮的态度,或许有些放肆,他的作品总有嬉戏耍闹的感觉,虽然到最后他不会让观众觉得可以一笑了之,但他的纪录片确实富有相当的娱乐性。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的影片评价

《资本主义》:迈克尔·摩尔的悲喜剧

迈克尔·摩尔(MichaelMoore)为其社会公义理念而四处奔走、摇旗呐喊的形象或许早已深入人心。多年来,他一直对商业巨头冷嘲热讽,为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表达的渠道,譬如他在《罗杰和我》(Roger &Me)中将矛头对准汽车业,之后又推出了抨击医疗保险制度的《医疗内幕》(Sicko)。然而,直到《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Capitalism:A LoveStory)横空出世,人们才惊觉他比当初想象中走得更远。在这部作品中,摩尔第一次真正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这一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索取和付出,其中又以索取居多”。

他选择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时机——这是美利坚帝国的一场宿醉,摩尔试图为我们揭示金融风暴的根源,他将镜头对准了罢工工人、深受压榨的小员工和无家可归的边缘群体,其中一段视频展示了破门而入的警察将丧失赎回权的一户人家逐出室外的场景。这位外表与内心不甚相称的“美国愤青”极尽搞笑讽刺之能事,似乎打算再度激起自由主义者的怒火:他像往常一样插科打诨、制造眼泪、回放新闻,直击问题要害——只是这一切在摩尔式手法的包装下更像是一个令人捧腹的笑话罢了。

尤具讽刺意味的,似乎是为了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之情,摩尔选择了一段银行抢劫的监视录像作为影片的开头。接下来他巧妙地插入了几段从电影《古罗马生活》(Life in AncientRome)中截取的视频,以至于你不得不联想起学生时代那些令人昏昏欲睡的教育电影。然而它们却和美国力量的图腾——悬挂着星条旗的大都市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House)——一道出现在了平行画面中。此时摩尔一贯的观点已昭然若揭:美国正处于极速衰退之中。在持之以恒地将这一论点发扬光大的同时,他还不忘发挥自己的娱乐精神,不时插入一些看似偏离主题的画面:例如一些光芒四射的罗斯福历史影像以及若干令人陶醉的家庭电影片段。根据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摩尔对出场者进行了细分——呜咽啜泣、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务实稳重型等。其中一部分人看上去颇为困惑,例如受摩尔之邀来解释自由企业概念的演员兼作家华莱士·肖恩(Wallace Shawn);另一些则显得犀利、友好、令人振奋或是发人深省——尤其是当一直做着滑稽鬼脸的摩尔停止对他们的干扰时。

事实上,当导演现身于“二战”后密歇根州的弗林特(Flint)时,《资本主义》的故事才真正开始。生于1954年的摩尔扮演了一位在战后晋升为中产阶级的普通人。这场集体幻梦随着越南战争的开始悄然瓦解,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所谓的高潮(以一脸严肃的卡特总统为标志),最终在被摩尔称为“总统代言人”的里根治下彻底破灭:减税政策、工会搜查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债务、罢工游行。

这一切与1989年的处女作《罗杰和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摩尔试图和作出大裁员决定的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杰·史密斯(RogerSmith)对话,却是无果而终。这一次他将其中颇具象征意义的精华部分融入了新的作品当中。当年的观众看到更年轻更瘦削的摩尔试图走进大楼,对当权者说出真相却被保安赶走,或许会淡淡一笑,因为实际上他是在骚扰一些必须履行职责的普通工作人员。然而,当摩尔在《资本主义》中再度采用了这一手法时,却再也没有人能够发出笑声。

在这部作品中,摩尔一如既往地对他人紧追不舍,但他并未将受访者作为电影的道具,从而赢得了坚实的伦理基础。一些更具震撼力的画面来自其单刀直入的新闻采访,受访者多为深受雇主压榨的人们,其中包括一位鳏夫,他的妻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公司列入了“死亡农民保险”(dead peasantinsurance)的名单,这个肮脏的手段在其死后让老板大赚一笔。即使死亡也不能让你免于剥削——这一点对那些消息灵通人士来说不算什么重磅炸弹,但仍能激起观众的义愤。

身处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应当如何自处?作为主流商业电影导演中最具社会意识的“头号愤青”,摩尔并未提供任何实际的答案,这也正是此类电影的最大局限所在。和摩尔的大部分作品一样,《资本主义》是一出裹着滑稽外壳的悲剧,其严肃内核与摩尔的娱乐精神却相得益彰。这显然不是一则马克思式的资本主义故事,也必定不属于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后者的全球化程度已远远超越了摩尔的视野。

这同样不是一次富有号召力的政治呼吁,摩尔出人意料地表达了对当前社会体制变革的信心,他鼓励人们为奥巴马投票。然而,影片中最具鼓动性的台词并非来自现任总统,而是来自罗斯福。1944年,前者描画出的未来图景给美国公民带来了难以言喻的感动,如今却令人不寒而栗:“饥饿和失业是独裁统治的恶果。”这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时刻,不论是对罗斯福总统还是对导演本人来说。(译自《纽约时报》)

迈克尔·摩尔的人物生平

2002年,他导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再次抛出重磅炸弹:这部探讨美国枪支管制的纪录片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为摩尔赢得一个奥斯卡和国际性的声誉。美国政府也相当忌惮这个“刺儿头”。

2004年,又一部《华氏911》问世,这部夺得戛纳金棕榈的纪录片毫不客气地涮了一把美国总统小布什。迈克尔敢于直面强势、披露真实的勇气为人称道,同时也使他赢得了一大批追随者。

2007年他又推出佳作《神经病人》,大胆揭露美国医疗制度的黑幕。

2009年他与斯瓦辛格联手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荣获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

电影Sicko

据《好莱坞报道》报道,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将得到由国际纪录片协会颁发的2007年年度事业成就奖。

迈克尔·摩尔曾在2003年凭借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获得奥斯卡奖;2005年凭借《华氏911》获得美国导演协会奖和Palme d'Or奖;1995年和1996年凭借《TV Nation》获得艾美奖;1999年和2001年凭借《The Awful Truth》再度获得艾美奖。

摩尔的第一部纪录片《大亨与我》(Roger & Me)曾获得1990年的国际纪录片协会杰出纪录片奖。后来凭借《华氏911》他再次成功问鼎这一奖项。今年,他的新片《神经病人》获得了这个奖项的提名。“迈克尔·摩尔从不动摇,”国际纪录片协会常务理事桑德拉·鲁赫说,“他是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守护者。他的所有片子都能让你开始对你以前忽略的事实开始反思。”

12月7日,摩尔将在洛杉矶美国导演协会剧院接受2007年度国际纪录片协会颁发的杰出纪录片成就奖。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迈克尔摩尔》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