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成员表是什么啊?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明正德甲辰年是哪一年,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明朝的内阁成员表是什么啊?
- 2、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 3、中国历史的皇帝有哪些,顺序怎样?
- 4、除了包拯是状元外历史上的名臣是状元出身的还有哪些?
- 5、明朝丁丑年十九年是哪一年
- 6、段正淳、段正明、段正严的真实历史资料?
本文目录导航:
明朝的内阁成员表是什么啊?
答内阁成员没有,只有历任首辅的
附表: 明朝十七帝皇位期间内阁首辅
任期 姓名 上任 离任 公历任期
1 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 十一月降 1402年
2 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 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年-1407年
3 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4 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 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 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
6 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 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
7 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 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
8 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 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年-1457年
8'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 二月致仕 1457年
9 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 六月罢 1457年
10 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 七月罢 1457年
11 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 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年-1466年
12 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 五月降 1466年
13 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 十二月卒 1466年
14 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 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
15 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 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
16 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
17 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 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年-1487年
18 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
19 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 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
20 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
21 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 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
22 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 十年三月丁忧 1512年-1515年
23 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 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
24 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年-1524年
25 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 五月致仕 1524年
26 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 七月致仕 1524年
27 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降 1524年-1526年
28 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 七月降 1526年
29 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 六年二月致仕 1526年-1527年
30 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 八年九月致仕 1527年-1529年
31 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 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32 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 十月降 1531年
33 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 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年-1532年
34 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 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35 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 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年-1535年
36 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 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年-1538年
37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 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年-1539年
37'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 同月降 1539年
38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年-1541年
39 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 十月降 1541年
40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 二十一年七月罢 1541年-1542年
41 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 二十三年八月罢 1542年-1544年
42 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 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43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 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1545年-1548年
44 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 四十一年五月罢 1548年-1562年
45 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 隆庆二年七月致仕 1562年-1568年
46 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致仕 1568年-1571年
47 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 六年六月罢 1571年-1572年
48 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 万历十年六月卒 1572年-1582年
49 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丁忧 1582年-1583年
50 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 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年-1591年
51 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 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年-1592年
52 赵志皋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 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53 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 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年-1594年
54 赵志皋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 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年-1601年
55 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 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56 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 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1606年-1608年
57 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 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年-1612年
58 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 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年-1614年
59 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年-1620年
60 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 天启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61 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 四年七月致仕 1621年-1624年
62 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 十一月致仕 1624年
63 朱国祯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 十二月致仕 1624年
63 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二月进 六年九月致仕 1624年-1626年
64 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 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年-1627年
65 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 崇祯元年三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66 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 五月致仕 1628年
67 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 六月致仕 1628年
68 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 十二月降 1628年
69 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 三年正月致仕 1628年-1630年
70 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 三月致仕 1630年
71 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 九月致仕 1630年
72 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 六年六月罢 1630年-1633年
73 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 十年六月致仕 1633年-1637年
74 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罢 1637年-1638年
75 孔贞远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 六月罢 1638年
76 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 十二年二月罢 1638年-1639年
77 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年-1640年
78 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 十四年五月罢 1640年-1641年
78'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1641年
79 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 十六年五月罢 1641年-1643年
80 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 十七年二月罢 1643年-1644年
80'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罢 1644年
81 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 本月卒 1644年
81'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罢 1644年
82 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 八月出 1644年
83 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 十月罢 1644年
84 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 弘光元年闰六月罢 1644年-1645年
南明:
弘1 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 隆武元年七月出 1645年
隆1 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 二年十月降 1645年-1646年
隆2 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 永历元年正月畔 1646年-1647年
永1'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 二月降 1647年
永1 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 八月卒 1647
永2'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 九月降 1647
永2 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 三年正月降 1647年-1649年
永3 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 四年正月罢 1649年-1650年
永4 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 四月罢 1650年
永5 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 五年二月出 1650年-1651年
永6 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 八年三月卒 1651年-1654年
永7 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 十四年罢 1654年-1660年
永8 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 十五年七月卒 1660年-1661年
永9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 永历十八年九月卒 1661年-1664年
弘2 方逢年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 监国鲁元年六月畔 1645年-1646年
监1 熊汝霖 监国鲁二年十月进 三年正月卒 1647年-1648年
监2 马思理 监国鲁三年正月进 十月卒 1648年
监3 张肯堂 监国鲁四年十月进 六年九月卒 1649年-1651年
监4 沈宸荃 监国鲁六年九月代 七年正月卒 1651年-1652年
另有:建文帝之方孝儒、景泰帝之于谦历史原因没有上表!进 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
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答王阳明年谱原文及翻译有以下内容:
1472年 宪宗成化八年壬辰夏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龙泉山附近瑞云楼。先生母亲怀胎14个月,在祖母岑氏“神仙驾祥云送子”的梦中,先生诞生。祖父竹轩翁给先生取名“云”。
1473年 成化九年癸巳,二岁,余姚。
1474年 成化十年甲午,三岁,余姚。没有咿呀学语,父母很着急,爷爷竹轩翁(1421-1490,名王伦,字天叙)坚信“贵人语迟”。
1475年 成化十一年乙未,四岁,余姚。
1476年 成化十二年丙申,五岁,余姚,仍未开口说话。有神僧过而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竹轩翁为先生更名 “守仁”,即能说话,且能背诵竹轩翁所读之书。
1477年 成化十三年丁酉,六岁,余姚。
1478年 成化十四年戊戌,七岁,余姚,沉迷于中国象棋。母亲反对,在一次震怒后把象棋扔进河中,先生写《哭象棋》诗。
1479年 成化十五年己亥,八岁,余姚。
1480年 成化十六年庚子,九岁,余姚。
1481年 成化十七年辛丑,十岁,余姚。父龙山公王华中状元,入京师。
1482年 成化十八年壬寅,十一岁,入京师。竹轩翁因龙山公迎养,携先生入京师。途经金山寺,先生赋诗《过金山寺》和《蔽月山房》。
1483年 成化十九年癸卯,十二岁,京师。请教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师说:读书登第,汝父也。先生说: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
1484年 成化二十年甲辰,十三岁,京师。生母郑氏去世,先生为母守孝三年。先生叹生命有限,为先生后来修道家神仙养生术埋下伏笔。守仁“被窝藏鸟”智斗继母,迫使继母态度大改善。
1485年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十四岁,京师。
1486年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五岁,京师。先生出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区境内),逐胡儿骑射,凭吊古战场,缅怀先辈于谦,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经月始返,夜梦拜谒伏波将军马援庙。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六岁,京师。先生感慨时事,屡次欲上书皇帝,被父龙山公止之。
1488年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十七岁,洪都。七月,与诸氏完婚于江西洪都(今南昌)。诸氏名“芸”,浙江余姚人,父诸养和时任江西布政使参议。新婚日,偶入铁柱宫,与道士相对而坐忘归。新婚期间,潜心书法,书艺大进。
1489年 弘治二年已酉,十八岁,寓江西,先生始慕圣学。十二月,携夫人归余姚,乘船路经广信(今江西上饶),识理学大儒娄谅(号一斋),信“圣人必可学而至”。一改活泼性格,严肃求成圣人。
1490年 弘治三年庚戌,十九岁,余姚。受一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学,遍读朱熹著作,思宋儒“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格竹七日,无果,患咳嗽病。是年,竹轩翁在京仙逝,王华扶竹轩翁灵柩归余姚,丁忧三年。龙山公嘱咐弟王冕等人为守仁讲经析义,先生学业大有长进。
1491年 弘治四年辛亥,二十岁,余姚。王家搬迁至山阴(今浙江绍兴越城区王衙弄19号),余姚老宅由钱氏居住。
1492年 弘治五年壬子,二十一岁,在越城。杭州秋闱,中举浙江乡试。孙燧和胡世宁同举,后宁王造反,“三人好做事”。父王华丁忧期满,回京复命。
1493年 弘治六年癸丑,二十二岁。京师春闱,会试不第,首辅李东阳戏曰:待汝做来科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先生拈笔而就。有忌者曰:此子若取第,目中无我辈矣。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对弈联诗。
1494年 弘治七年甲寅,二十三岁。龙泉诗社,吐故纳新,吸收了很多当地知识分子。
1495年 弘治八年乙卯,二十四岁,越城。
1496年 弘治九年丙辰,二十五岁,京师。春闱,竟为忌者所抑,会试再不第。先生曰: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是年,钱德洪(1496—1574)出生于余姚瑞云楼,后撰《瑞云楼记》。
1497年 弘治十年丁已,二十六岁。寓京师,时边关甚急。苦学诸家兵法,以果核列阵为戏,想借雄成圣,但被人讥笑为赵括“纸上谈兵”,且无施展舞台。
1498年 弘治十一年戊午,二十七岁,京师。接受现实,立下探究理学之志,苦读朱熹《四书集注》,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偶闻道士谈养生,产生遗世入山的念头。
1499年 弘治十二年己未,二十八岁,京师。春闱会试第二名,殿试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七(全国第十名),观政工部,全国第217名是伍文定。结交李梦阳等前七子。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墓,竣工,出威宁伯宝剑赠先生,与梦相符,欣然接受。是年,因“会试泄题案”,唐伯虎落第,不得为官。
1500年 弘治十三年庚申,二十九岁。在京师,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上书《陈言边务疏》。
1501年 弘治十四年辛酉,三十岁,在京师。奉命到直隶、淮安审决积案重囚,平反多件冤案。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做《九华山赋》。
1502年 弘治十五年壬戌,三十一岁。五月复命,八月告病归越城,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能先知,后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是年,先生渐悟二氏之非。
1503年 弘治十六年癸亥,三十二岁。来杭州西湖疗养,劝归虎跑寺已闭关三年的得道高僧回乡孝母。
1504年 弘治十七年甲子,三十三岁,京师。秋季,主考山东乡试,撰写《山东乡试录》,拜谒孔庙,登泰山。九月改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是年,穆孔晖(1479~1539,今山东聊城人)中解元。
1505年 弘治十八年乙丑,三十四岁,京师。开门授徒。与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广州府增城人)定交,共倡圣学。后,若水为阳明撰写墓志铭。
1506年 武宗正德元年丙寅,三十五岁,京师,徐爱拜师,未收。刘瑾擅权,二月,先生为南京言官戴铣上疏,下诏狱,廷杖四十,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驿丞。父王华明升暗降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1507年 正德二年丁卯,三十六岁,南下赴谪,刘瑾派刺客追杀,至钱塘江,假言投江脱之,过武夷山,去南京看望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父亲。十二月回越城,正式收徐爱为首席大弟子。
1508年 正德三年戊辰,三十七岁。春,至贵州修文县龙场,途中收多名弟子,包括冀元亨(1482-1521)。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龙场作《瘗旅文》和《象祠记》收录于《古文观止》。
1509年 正德四年己巳,三十八岁,贵阳。受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主讲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之旨。
1510年 正德五年庚午,三十九岁。刘瑾伏诛,三月,任江西庐陵知县,路过辰州、常州时教人静坐工夫。十一月入京,住大兴隆寺,和若水、黄绾(1477-1551,字宗贤、号久庵,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订终日共学。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1511年 正德六年辛未,四十岁,京师。正月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官。十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
1512年 正德七年壬申,四十一岁,京师。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穆孔晖、黄绾、徐爱等几十人同受业,讲学内容由徐爱记录整理,名《传习录》。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赴任南京便道归省,徐爱升南京工部员外郎,与先生同舟回越城。
1513年 正德八年癸酉,四十二岁,二月回越城。十月至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游琅铘山水间。新旧学生大集滁州,教人静坐入道。
1514年 正德九年甲戌,四十三岁。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五月至南京,在南京教人“存天理、去私欲”。
1515年 正德十年乙亥,四十四岁,京师。上疏请归,不允。八月写《谏迎佛疏》,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未上。立正宪为嗣子,时年八岁。
1516年 正德十一年丙子,四十五岁,在南京。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特荐,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十月,回越城看望祖母和父亲,祖母岑氏九十七高龄。
1517年 正德十二年丁丑,四十六岁。正月至赣,二月先平漳寇,四月班师驻军上杭,五月奏设福建平和县,六月上疏请疏通盐法,九月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得旗牌,可便宜行事。十月平横水、桶岗等地,行十家牌法,自此,伍文定并肩作战。十二月班师,闰十二月奏设江西崇义县。
1518年 正德十三年戊寅,四十七岁。正月,征三浰,三月上疏乞致仕,不允,平大帽山、浰头,四月班师,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五月奏设广东和平县。历经一年又三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先生平定。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百户,辞免,不允。七月,刻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八月,门人薛侃在赣州刻《传习录》。九月,修濂溪书院,四方学者云集于此。徐爱卒,先生为之恸哭。十一月,再请疏通盐法。
1519年 正德十四年已卯,四十八岁,在江西。六月,奉命勘处福建叛军,至丰城,闻宁王朱宸濠反,遂返吉安,起义兵,平宁王之乱。仅43日,宁王之乱宣告失败,先生安葬娄妃(娄素珍,宁王妃,一斋先生小女儿,始终劝说宁王勿反)。八月,武宗南下,与前来抢功悦君的宦官张忠、许泰群小周旋。祖母岑氏仙逝,乞便道省葬,不允。
1520年 正德十五年庚辰,四十九岁,在江西。王艮投门下,艮后创泰州学派。阳明自言在应付宦官刁难时全靠良知指引。十二月,武宗回驾入宫。
1521年 正德十六年辛已,五十岁,在江西。正月,居南昌,始揭“致良知”之教。三月,正德崩。世宗嘉靖上台,冀元亨先前被群小折磨,出狱几日卒。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八月回越城,九月归余姚省祖茔,访瑞云楼,钱德洪等拜入门下。十二月,归越城为父王华祝寿,封“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两京兵部尚书。
1522年 壬午 世宗嘉靖元年。五十一岁,山阴。正月,疏辞封爵,二月,父王华仙逝,享年七十七,丁忧。首辅杨廷和旨意倡议禁遏王学。
1523年 癸未 嘉靖二年,五十二岁,山阴。来从学者日众。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大礼议得宠。九月,改葬龙山公于天柱峰,郑太夫人于徐山。
1524年 嘉靖三年甲申,五十三岁。山阴。正月,门人日进,南大吉拜入门下。四月,服阕,朝中屡有荐者,有人以大礼见问,不答。八月中秋,宴门人于天泉桥,盛况空前。十月,南大吉续刻《传习录》,增五卷。
1525年 嘉靖四年乙酉,五十四岁,山阴。正月夫人诸芸卒,四月祔葬于徐山。应门人绍兴知府南大吉邀请为嶯山书院书院撰写《尊经阁记》,收录于《古文观止》。六月,礼部尚书席书力荐先生入阁,未果。九月,归余姚省祖茔,会门人于龙泉山中天阁,决定每月四次在中天阁授课。十月,建阳明书院于越城。
1526年 嘉靖五年丙戌,五十五岁,在绍兴系统讲授心学理论。十一月,继室张氏生子正聪,七年后,黄绾为保护孤幼收为婿,改名正亿。十二月为“惜阴会”作《惜阴说》。
1527年 嘉靖六年丁亥,五十六岁,山阴。五月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广西思恩、田州。九月,出征广西思恩、田州。出发前夜,天泉桥上证道,与钱德洪、王畿立善恶四句教法,谓“天泉证道”。十二月,抵达广西梧州,开府议事。十二月命兼任两广巡抚。
1528年 戊子 嘉靖七年,五十七岁,在梧州。二月平定思田之乱,然后兴学校,抚新民。七月破八寨、断藤峡之乱。九月,冯恩奉钦赐至广州,赏思田之功。十月,病重,上疏请告,被桂萼压住。期间,拜谒伏波庙,祀增城先祖庙。
十一月,启程返家,二十九日辰时 (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舟上,年五十七岁,门人周积等人陪伴,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临终遗言。
1530年 嘉靖九年庚寅,十一月魂归浙江绍兴洪溪(今兰亭),苍天为之哭泣。洪溪离越城三十里,为先生亲自选择。
1567年 隆庆元年丁卯,五月,下诏赠先生为新建候,谥文成,永为一代之宗臣,实耀千年之史册。
1584年 万历十二年甲申,先生从祀于孔庙,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立德、立功、立言”,先生乃“真三不朽”。
中国历史的皇帝有哪些,顺序怎样?
答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夏、辽、金、南宋,共四个。 由于口径不一,难以有权威的统计。如: 一、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二年,-207年),二世嬴胡亥卒,嬴子婴即位,仅称王。 二、汉惠帝七年(南越武王二十年,-188年),惠帝刘盈卒,少帝刘恭即位。但高后吕雉称制,史家以高后纪年。汉高后四年(南越武王二十四年,-184年),少帝刘恭被废,少帝刘弘即位,史家仍以高后纪年。 三、汉元平元年(-74年),昭帝刘弗陵卒,昌邑王刘贺即位。旋被废。宣帝刘询即位。史家不以昌邑王刘贺计入世系。 四、汉元始五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四年,5年),平帝刘衎卒。汉居摄元年,孺子刘婴被立为太子,王莽称假皇帝。汉初始元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七年,8年),孺子刘婴被废。史家仍以孺子刘婴计入世系。 五、汉更始元年(新地皇四年,高句丽大武神王六年,23年),淮阳王刘玄称帝。汉建世元年(汉更始三年,汉建武元年,25年),刘盆子称帝。史家不以淮阳王刘玄、刘盆子计入世系。 六、汉延光四年(高句丽太祖王七十三年,125年),安帝刘祜卒,北乡侯刘懿即位。旋被废。顺帝刘保即位。史家不以北乡侯刘懿计入世系。 七、汉中平六年(高句丽故国川王十一年,189年),灵帝刘宏卒,弘农王刘辩即位。旋被废。献帝刘协即位。史家不以弘农王刘辩计入世系。 八、晋建始元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受禅即位。旋退位。惠帝司马衷复辟。史家不以赵王司马伦计入世系。 九、晋建康元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十年,晋太兴二年,成玉衡九年,赵光初二年,赵明帝元年,319年),南阳元王司马保自立。史家不以南阳元王司马保计入世系。 …… 像上述案例,在历史上有上百起。此外、历代起事者,自称皇帝的,不下数百起,并且难以作全面统计。即使在当代,这种案例还有出现。如:“中原皇清国元年”(1982年),张清安僭号于四川巴中,旋被擒。“正坤元年”(1986年),晁玉华僭号于山东潍坊。“正坤三年”(1988年),被擒。 因此,无论是正统的王朝君主,还是其他政权的皇帝,都难以有权威的统计结果。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但据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皇帝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代宣统覆灭,我国封建社会共经历了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 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 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 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若按此姓氏分布又有380位
除了包拯是状元外历史上的名臣是状元出身的还有哪些?
答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 、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睿。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中国历代状元榜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合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镶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铏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棱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纮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余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状元榜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忽都达儿 普颜不花 霍希贤 泰不华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张起岩 张士坚 阿鲁辉 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张 栋 赫德溥化
明代状元榜
吴伯宗 林 震 李 旻 茅 瓒 翁正春 朱 善 曹 鼐 费 宏 沈 坤 朱之蕃 丁 显 周 旋 钱 福 秦鸣雷 赵秉忠 任亨泰 施 盘 毛 澄 李春芳 张以诚 皇 观 刘 俨 朱希周 唐汝楫 杨守勤 张 信 商 辂 伦文叙 陈 谨 黄士俊 彭 时 康 海 诸大绶 韩 敬 韩克忠 柯 潜 顾鼎臣 丁士美 周延儒 胡 广 孙 贤 吕 楠 申时行 钱士升 曾 棨 黎 淳 杨 慎 范应期 庄际昌 林 环 王一夔 唐 皋 罗万化 文震孟 萧时中 彭 教 舒 芬 张元忭 余 煌 马 铎 罗 伦 杨维聪 孙继皋 刘若宰 陈 循 张 升 姚 涞 沈懋学 陈于泰 李 骐 吴 宽 龚用卿 张懋修 刘理顺 增鹤龄 谢 迁 罗洪先 朱国祚 刘同升 邢 宽 曾 彦 林大钦 唐文献 魏藻德 马 愉 王 华 韩应龙 焦 竑 杨廷鉴
大西政权状元榜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 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清代状元榜
傅以渐 王式丹 毕 沅 林召棠 章 鋆 吕 宫 王云锦 王 杰 朱昌颐 孙如仅 刘子壮 赵熊诏 秦大成 李振钧 翁同龢 麻勒吉 王世琛 张书勋 吴锺骏 孙家鼐 邹忠倚 王敬铭 陈初哲 汪鸣相 锺骏声 图尔宸 徐陶璋 黄 轩 刘 绎 徐 郙 孙承恩 应 铨 金 榜 林鸿年 翁曾源 徐元文 邓锺岳 吴锡龄 钮福保 崇 绮 马世俊 于 振 戴衢亨 茹 棻 洪 钧 严我斯 陈德华 汪如洋 史致光 梁耀枢 缪 彤 彭启丰 李承霖 胡长龄 陆润庠 蔡启僔 周 澍 钱 棨 石韫玉 曹鸿勋 韩 菼 陈 倓 吴廷琛 潘世恩 王仁堪 彭定求 金德瑛 彭 浚 王以衔 黄思永 归允肃 于敏中 吴信中 赵文楷 陈 冕 蔡升元 庄有恭 洪 莹 姚文田 赵以炯 陆肯堂 金 甡 蒋立镛 顾 皋 张建勋 沈廷文 钱维城 龙汝言 龙启瑞 吴 鲁 戴有祺 梁国治 吴其浚 陈毓溎 刘福姚 胡任与 吴 鸿 陈 沆 萧锦忠 张 謇 李 蟠 秦大士 陈继昌 张之万 骆成骧 汪 绎 庄培因 蔡以台 陆增祥 夏同龢 戴兰芬 刘春霖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明朝丁丑年十九年是哪一年
答明朝从公元1368到1644年共276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这276年中有5个丁丑年,分别是: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 天顺元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十二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五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 崇祯十年
这中间没有哪一年是某朝十九年,请检查是否有误
另外只有1421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是辛丑年,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呢
=========================================================
1368 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元年
1369 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年
1370 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年
1371 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四年
1372 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五年
1373 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六年
1374 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七年
1375 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八年
1376 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九年
1377 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年
1378 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一年
1379 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二年
1380 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三年
1381 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四年
1382 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五年
1383 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六年
1385 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八年
1386 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九年
1387 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年
1388 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一年
1389 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二年
1390 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三年
1391 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四年
1392 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五年
1393 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六年
1394 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七年
1395 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八年
1396 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九年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年
1398 戊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一年
1399 己卯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元年
1400 庚辰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二年
1401 辛巳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三年
1402 壬午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四年
1403 癸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元年
1404 甲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年
1405 乙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三年
1406 丙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四年
1407 丁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五年
1408 戊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六年
1409 己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七年
1410 庚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八年
1411 辛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九年
1412 壬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年
1413 癸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一年
1414 甲午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二年
1415 乙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三年
1416 丙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四年
1417 丁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五年
1418 戊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六年
1419 乙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七年
1420 庚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八年
1421 辛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九年
1422 壬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年
1423 癸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一年
1424 甲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二年
1425 乙巳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元年
1426 丙午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元年
1427 丁未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二年
1428 戊申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三年
1429 己酉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四年
1430 庚戌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五年
1431 辛亥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六年
1432 壬子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七年
1433 癸丑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八年
1434 甲寅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九年
1435 乙卯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十年
1436 丙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元年
1437 丁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二年
1438 戊午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三年
1439 己未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四年
1440 庚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五年
1441 辛酉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六年
1442 壬戌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七年
1443 癸亥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八年
1444 甲子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九年
1445 乙丑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年
1446 丙寅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一年
1447 丁卯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二年
1448 戊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三年
1449 己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四年
1450 庚午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元年
1451 辛未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二年
1452 壬申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三年
1453 癸酉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四年
1454 甲戌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五年
1455 乙亥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六年
1456 丙子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七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元年
1458 戊寅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二年
1459 己卯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三年
1460 庚辰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四年
1461 辛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五年
1462 壬午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六年
1463 癸未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七年
1464 甲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八年
1465 乙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元年
1466 丙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年
1467 丁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三年
1468 戊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四年
1469 己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五年
1470 庚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六年
1471 辛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七年
1472 壬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八年
1473 癸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九年
1474 甲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年
1475 乙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一年
1476 丙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二年
1477 丁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三年
1478 戊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四年
1479 乙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五年
1480 庚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六年
1481 辛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七年
1482 壬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八年
1483 癸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九年
1484 甲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年
1485 乙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一年
1486 丙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二年
1487 丁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三年
1488 戊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元年
1489 己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二年
1490 庚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三年
1491 辛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四年
1492 壬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五年
1493 癸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六年
1494 甲寅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七年
1495 乙卯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八年
1496 丙辰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九年
1497 丁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年
1498 戊午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一年
1499 己未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二年
1500 庚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三年
1501 辛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四年
1502 壬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五年
1503 癸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六年
1504 甲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七年
1505 乙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八年
1506 丙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元年
1507 丁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二年
1508 戊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三年
1509 己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四年
1510 庚午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五年
1511 辛未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六年
1512 壬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七年
1513 癸酉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八年
1514 甲戌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九年
1515 乙亥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年
1516 丙子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一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二年
1518 戊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三年
1519 己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四年
1520 庚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五年
1521 辛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六年
1522 壬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元年
1523 癸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年
1524 甲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年
1525 乙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年
1526 丙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五年
1527 丁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六年
1528 戊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七年
1529 己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八年
1530 庚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九年
1531 辛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年
1532 壬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一年
1533 癸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二年
1534 甲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三年
1535 乙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四年
1536 丙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五年
1537 丁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六年
1538 戊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七年
1539 乙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八年
1540 庚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九年
1541 辛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年
1542 壬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一年
1543 癸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二年
1544 甲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三年
1545 乙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四年
1546 丙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五年
1547 丁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六年
1548 戊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七年
1549 己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八年
1550 庚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九年
1551 辛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年
1552 壬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一年
1553 癸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二年
1554 甲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三年
1555 乙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四年
1556 丙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五年
1557 丁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六年
1558 戊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七年
1559 己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八年
1560 庚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九年
1561 辛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年
1562 壬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一年
1563 癸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二年
1564 甲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三年
1565 乙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四年
1566 丙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五年
1567 丁卯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元年
1568 戊辰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二年
1569 己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三年
1570 庚午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四年
1571 辛未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五年
1572 壬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六年
1573 癸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元年
1574 甲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年
1575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年
1576 丙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五年
1578 戊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六年
1579 己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七年
1580 庚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八年
1581 辛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九年
1582 壬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年
1583 癸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一年
1584 甲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二年
1585 乙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三年
1586 丙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四年
1587 丁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五年
1588 戊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六年
1589 己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七年
1590 庚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八年
1591 辛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九年
1592 壬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年
1593 癸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一年
1594 甲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二年
1595 乙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三年
1596 丙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四年
1597 丁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五年
1598 戊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六年
1599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七年
1600 庚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八年
1601 辛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九年
1602 壬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年
1603 癸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一年
1604 甲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二年
1605 乙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三年
1606 丙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四年
1607 丁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五年
1608 戊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六年
1609 己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七年
1610 庚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八年
1611 辛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九年
1612 壬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年
1613 癸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一年
1614 甲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二年
1615 乙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三年
1616 丙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四年
1617 丁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五年
1618 戊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六年
1619 己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七年
1620 庚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八年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元年
1621 辛酉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元年
1622 壬戌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二年
1623 癸亥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三年
1624 甲子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四年
1625 乙丑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五年
1626 丙寅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六年
1627 丁卯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七年
1628 戊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元年
1629 己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二年
1630 庚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三年
1631 辛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四年
1632 壬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五年
1633 癸酉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六年
1634 甲戌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七年
1635 乙亥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八年
1636 丙子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九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年
1638 戊寅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一年
1639 己卯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二年
1640 庚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三年
1641 辛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四年
1642 壬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五年
1643 癸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六年
1644 甲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七年
段正淳、段正明、段正严的真实历史资料?
答大理皇族段氏一族历史始于公元937年,在《南诏野史》载:“段氏,河西四郡之武威郡人,羌族,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而后 段思平任通海节度使,后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年)建国,称太祖神圣文武帝,成为大理国王。十四传而到段正明,已历150余年,而后大理国到段兴智结束,共经历24帝王,共318年。
段正明,白族人,是大理兴宗孝德帝段思廉孙子,其弟(一说其子)为大理中宗文安帝段正淳。保定帝段正明,大理国第十四位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即位,在位十三年(一说十二年),用过三个年号:保立(一说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详于史。“保定”则是他的帝号(大理国的“帝号”有与年号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中间有宰相高升泰篡权夺政。绍圣元年(1094)自立为王,国号“大中”,在位二年,临终遗命还政于段正淳。曾用年号上治(1095)。
段正淳,即大理中宗,亦作段政淳,清代因避讳改淳为纯。他是宋代云南大理国(后大理国)第十五世国王,公元1096-1108年在位。白族。大理人。段正明弟(一说段正明子)。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取代大理国的大中国国王高升泰迫于传统势力及佛教意识,遗命其子高泰明还位与段氏,遂被高氏立为国王。
段正严(1083年―1176年),又名段和誉,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长达39年,是大理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小说天龙八部的人物关系还是正确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明朝的内阁成员表是什么啊?》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77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