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德字出处,以及解释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2]--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古代德甲骨文,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德字出处,以及解释

德字出处,以及解释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

[2]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 ·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德”拆字,如何解释?

德=行+目+心,像目光判断行进路线,心中有数。德的甲骨文为(行,四通的大路)与(直,一只眼睛正面在观测竖立的木桩是否正而不斜)的组合,指用眼睛在观测道路是否笔直,以选择最佳道路从而尽早到达目的地。金文在此基础上加“心”,意思是用眼睛去观测,用心去选择。引申为思维、意识(主观)对道(客观)的认知。

德拼音:dé

释义:

1、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2、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3、恩惠:德施。德泽(德化和恩惠)。德惠。感恩戴德。

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品德[pǐn dé]

品质道德。

2、公德[gōng dé]

公共道德。

3、缺德[quē dé]

缺乏好的品德,指人做坏事,恶作剧,开玩笑,使人为难等等。

4、美德[měi dé]

美好的品德。

5、功德[gōng dé]

功劳和恩德。

6、德望[dé wàng]

品德和名望。

汉字“德”的演变以及寓意

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是更形象,左侧两划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还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整个德字的含义,就是站在天文观象台中心点用眼睛观看七曜的运行。

德字的最早本意是七曜的自然运行轨迹。后来德引申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扩展资料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文言版《说文解字》:德,升也。从彳,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作声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

请解释德文化中“德“的含义。(5分)

“德”字,它是由“彳”“十”“四”“一”“心”组成的。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把德的内涵全部包容在其中。“德”字,右边上面是个“十”,下面是个“四”,再下面是个“一”,最下面是个“心”,左侧是个双人旁“彳”。这个字的整体效果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拥有十种善心(“十”)、四种行为准则(“四”),一心一意(“一”“心”)地去做、去实践,为家庭、为民族、为别人(“彳”)而奉献,这才是真正的“德”!

十善心

“十善心”,又称“十善行”,包括:“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十种心,很完整地把如何塑造道德灵魂的内容和方法包含在其中。

忠孝心: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这是忠孝心的根本。要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忠”,是大忠。要去掉自己的私心、欲心。这样才能够符合“忠”的本意。在家庭、在学校,我们都要有孝心,对父母要做到孝,对我们的老师要尊敬。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责任,责任重大,为我们辛勤地付出,所以我们对他们要尊敬。古代的祖先,对天、地、师、君、亲都要表现出这种忠孝。

当然,忠孝心也要将它与明代以后理学提倡的那种僵化的“忠孝”区别开来,把这个分水岭、两界山要分辨开来,要还老子和孔子哲学思想的本来面貌,站在能够开发自己智慧的高度来讲忠孝,而不是盲从、不是盲忠。

好善心:人人都要树立起好善心。“善”,就是见人之危,我们要扶助和帮助;见物之危,也要救活解脱。对人、对动物,都要有这个善心才行。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的生命的痛苦之上,那才是善,见到别人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主动去扶助使人脱困,那才叫善。

“善”字,我们要把它上升为一种仁德,来进行尊崇。将自己的心,建立在帮助别人获得快乐上面,这就叫“善”。

慈悲心: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慈悲心是不是宗教?其实根本不是。实际上,慈悲心是做人的根本。老子《德道经》当中,直接谈到了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们人类的发展离开了道治社会,德治社会也离失了以后,就进入了四个阶段,就是仁治阶段、义治阶段、礼治阶段和智治阶段。

我们现在是不是纯粹靠后天的智识来治理自己的身、管理自己的家庭、管理自己的单位?很少运用慧、很少用大慧来管理,更不用说用仁德来管理、用义德来管理、用礼德来管理,纯粹是用自己学习掌握的西洋文化知识所取得的那种微弱的智力,来管理我们自己、管理家庭和管理单位。实际上,本身就离失了祖宗们要求我们达到用仁治之心来管理我们的心、管理我们的身。

慈悲,就是建立在这个仁治之上,要用仁慈之心来对待身边的所有人、事、物。

平等心:就是要求我们心中没有富贵贫贱的区别和区分,要一视同仁,同样对待,同等对待。现在的同学之间,可以说平等心不太常见。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成绩差的,家庭环境好的和家庭环境差的,这其中的不平等现象都是客观地存在的,但是要求我们用一颗平等心、慈悲心去对待这种差别、差异,不要另眼看待,不要自慢我高,也不要自我卑贱,丧失自己的志向。学习差、条件差的人不要倒志,不要倒了自己的志向;条件好的人、学习比较好的人,不要有这种分辨心而自我骄傲,骄傲的人一定会失败,最终会跌下来,谦虚是能使人进步的,这一点被历史所证明,被所有有成就的学者所验证。

所以,这个平等心要牢牢地在我们心中树立起来,不要有人我之分,大家都是一体,都是尊贵的生命。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平等心。

博爱心:要真正非常博大、非常精深地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祖先的优秀文化、爱我们祖国美好的前途。在家庭里,我们要爱父母,要爱兄长、兄弟姊妹;在学校里面,要爱老师;在单位里面,要爱同事。这种爱没有界限,也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是流自心灵深处的表现,要把这种爱逐渐扩大、培养,注重培养这种博爱心。由于这种爱它能够使我们心胸变得开阔,各种五德的能量能够进入我们的心灵,打造我们精神状态,所以这种爱值得我们去主动地培养。

教化心:就是见到别人有善的行为,要表扬、要学习、要褒扬,而不是讽刺挖苦。现在很多人,见到别人做好事,不仅自己袖手旁观,而且还讽刺挖苦打击,这种现象都是非德的表现。

忠恕心: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看起来是儒家的思想,实际上也是道家的思想,是孔子从老子那里、从《德道经》里面学习以后构筑的两句话。

在法国,这句话曾经成为法国人抵御他们本国各种错误思想的一个座右铭,作为他们建国的一个座右铭。大家可以看一看历史。看看国外的历史和报道,就知道外国人很积极地在运用这些优秀的思想,来帮助他们的国民建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其中就有这一句。

所以,我们自己要注意培养这个忠恕心,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成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要把握好。

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既要想到自己的利益,也要想到别人的利益;要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前面各种心的建立。

和蔼心:和蔼心是一种基础方法,就是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要表现出礼德来。这个礼德就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培养和蔼心才能增进自己心中的礼德能量。

待人接物要和蔼,语言要温和,脸上要带着微笑,要变得慈祥,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表现得亲近。亲戚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都会带来一个良好的外环境。

有个外国人,学习《德道经》以后,他就尽量保持微笑,在街上见到每一个人,他都微笑地打招呼:“早上好!”这样就感觉到自己愉快,而且别人回报的微笑也能给他带来愉悦。现在西方还保持这种习惯,大家一见面,特别是早上,不管认识不认识,彼此都要互相和蔼地问声“早上好”,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注重培养和蔼心。

当然,西方人的心灵里,这个私心也始终没有动摇,这是他们最大的缺陷,我对西方人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工作,要想使他们心灵当中真正放弃这种私心,非常地困难,因为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被侵犯。要想给他们指出来这一点,要比教中国人更困难些。但是,他们的教育机制上,对这些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的方法却非常地注重。

所以对文化的研究,一定要注意到最基础、最细致的文化基础当中去研究,才能看到这个民族文化的精神灵魂,看到其中的实质上,使它充分地显露出来,中华民族文化,却是一个道德的文化,这种慈容特性完全包容在其中。

忍耐心:也是德性的一个重要成分,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培养。如果没有把一把刀放在心上我们都不动的这样一种境界的话,那么在现在的社会当中,要想开创出一个亮丽的前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所有四周围充满了私心私欲、自私自利、危害他人、唯独利己的现象。在这个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之前,那么这种忍耐心无疑就是保持我们身心中道德精神的最重要的方法。倘如忍耐不住,那可能就将自己的道德品格丢失了。

忍耐心,要主动地在社会当中、在学校当中、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去主动地培养,培养自己的这个忍耐精神。“天降大任于斯人”,要考虑到,天地外环境中“苦其心志,饿其肌肤”的这些条件,是天地在再造我们,我们要乐于接受。我们要主动去培养忍耐心,才能真正地成为国家栋梁。

勇猛心:勇猛心,也是十善心之一,是十种善行之一。因为老子曾经说过:上善治水,处下不争。把握好了,就拥有了一种韧力,拥有了刚柔相济的韧力。这个勇猛心,就是凡是当为的,就要勇敢地去做,而不要为了一己的私利、私心、私欲而畏缩和退避不前。

假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偷偷钱包,有几个人能够敢具备这种勇猛心而加以揭露呢?没有!一辆长途汽车上,上来两三个持刀的歹徒,竟然就可以将整车人所有的钱包都搜的干干净净,这个现象不是很奇怪吗?!一辆车上四五十人居然害怕三个人,这不就是我们缺乏这种凛然正气、缺乏这种勇猛心导致的吗?如果十个人具有勇猛心,那么歹徒能够得逞么?----绝对不能得逞!

所以,尽快地恢复道德文明建设,恢复德性的培养,使人们都具备这种心,拥有道德的无私无畏极其重要,这是振兴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个德的内容太丰富了,包含到了我们做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住。

四项准则

非礼勿行(非德勿行);非礼勿言(非德勿言);非礼勿视(非德勿视);非礼勿听(非德勿听)。

这个“礼”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只是说教的“礼”。这个“礼”,是指《黄帝内经》里面给我们介绍的“心”,心中要具备这种礼德的能量,我们的心才能产生光明。

中国有句成语“眼明心亮”。怎样做到眼明心亮?怎样才能“眼明”?真正的“眼明”,是具有仁德之性、慈悲之行,眼睛才能真正地明了;所谓“心亮”,是要我们心中具有丰厚的礼德、仁德和能量,那么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明。

第一个“明”,是指明确的“明”;第二个“明”,是指心里面真正亮堂的“明”。这个“明”字,是由一个“日”、一个“月”共同组成,就是要像太阳和月亮那样,将它们的光明无私地撒向社会,那才叫真明。

所以,古人在教导后代修德的时候,强调要守住心灵的光明,并且用“礼”来加以规范制约,所以这样才有这四句话:“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凡是不符合道德的、凡是影响我们心中放出光明照亮人生之路的、凡是阻挡我们智慧开发的所有内容,我们都要自觉地将它拒之于心身之外,不要去接受它,这才叫守住了四项原则,要求我们一心一意地去做到。

一心

中国有句成语,叫“三心二意”。什么叫“三心二意”?“心”是由三点水、中间加一钩“乚”,共同构成“心”字。这个心,就有阴我心、阳我心、真我心之分。

我们去掉自己的私心,去掉这个贪欲,在符合道德准则的前提下,正确地去学习、生活,具有一个德性的品格,这个心才能光明,这个“钩”才能去得掉。中间这个“钩”,就阻碍了心中的光明,阻碍我们知道德的真实内涵。只有把这种贪欲、这种过度的私心,把违反道德原则的私心和贪欲,把这些都清除掉,这三家就容易相见。阴我、阳我、真我都相见了,它们在大脑当中变为一体共同地工作,那么我们就出现大智慧了。所以,古人就形容办事不用功,常常是因为三心二意造成的,要求我们一心一意。

一意

“一意”,是指的什么呢?是指我们脾土里面的信德。有的人,信德不真,半真半假,不是真信。因为人在信当中,有一个后天的信和先天的信,这就是两种意,叫做真意和假意。

有人信德不足的时候,办事的成功率非常低。信土差的人,去商店买个东西都买个次品,精挑细选选了半天,拿回去却是个次品。这种现象很多,就是说自己体内的能量不足以后,自己的行为就很自然地向错误的方向行走,把握不住机会,错过很多良好的机缘。

所以,古人就告诉我们要一心一意。在心里面要去掉这个钩,将阴我、阳我、真我结成一体;将这个意,也去掉后天俗性的认识,把握住真的东西和正确的东西,用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主持大脑办公室里面的表层、质层、核心层三层的工作,整体都把握住进行工作,那我们就既能够产生大智慧,也能够打造一个健康的身体。在人生之旅的路上、在百年的人生发展期当中,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骨文解释》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