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承蒙厚爱__皇帝陛下德甲宝贝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皇帝陛下德甲宝贝,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后汉书 桓荣丁鸿列传白话文翻译
答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就学长
安,学习《欧阳尚书》,为博士九江人朱普做事。
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为他人做工用以养
活自己,精力充沛,十五年不回故乡一次。到王
莽篡位时才回来。正赶上朱普去世,桓荣到九江
奔丧,背土堆成坟,此后他顺便留下来教书,学
生门徒有数百人。王莽失败后,天下大乱。桓荣
抱着他的经书同弟子们一起逃到山谷之中躲藏起
来,虽然常饥饿困乏却不终止讲习讨论,后来客
居江淮一带授徒。
建武十九年,桓荣年六十多岁,开始在大司
徒府任职。当时显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通
晓经籍之人,便提升桓荣的弟子豫章何汤为虎
贲中郎将,教太子《尚书》。世祖安闲地询问何
汤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我的老师是沛国
桓荣。”帝随即召见桓荣,让他解说《尚书》,十
分欣赏他。桓荣被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宫教
授太子。每次朝会,帝便让桓荣在公卿之前陈述
经书。帝大加称赞,说: “得到您差点晚了!”
正遇上《欧阳》博士缺少,帝想立桓荣为博士。
桓荣叩头推辞说: “我的经术肤浅不深,不如我
的同学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说: “好,
你去请他们吧,你能协调这一官职。”于是拜桓
荣为博士,引见的彭闳、皋弘为议郎。
帝曾亲临太学,正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前辩
论,桓荣披着儒生所特有的衣服,温和谦恭而且
宽厚有涵养,分辩说明经义,每次都以礼义谦让
来说服,而不用话的长短来战胜别人,在场的儒
生没有赶得上他的,帝便加以特别的奖赏.帝又
下诏让诸儒生吹管击磬演奏《雅》 《颂》之乐,
天黑才停。后来桓荣入朝参加宴会,帝下诏赐给
诸臣奇特的果子,接受的人都将它揣在怀中。只
有桓荣双手捧着果子拜谢。帝笑着指着他说:
“这是真正的儒生啊!”由此更加敬重厚待他,
常常让他在太子宫中过夜。如此五年,桓荣推荐
门下生九江胡宪侍奉讲说,这才得到许可不常
去宫中,每天早晨去一次就行了。桓荣曾经得
病,太子每天早晚派中傅来探问病情,赐给桓荣
美味佳肴、帐幕、奴婢,对桓荣说:“如有不测,
请不要为你的家室担忧。”后来病痊愈了,又入
宫侍奉讲经。
二十八年,帝召集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做
太子的老师,群臣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都说太
子的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胜任。博士张
佚严肃地说: “如今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氏
还是为了天下百姓如果是为了阴氏,那么选阴
堡可以;如果是为了天下百姓,那么本来就应该
选用天下的贤才。”帝认为他说得对,说:“我想
设立傅的原因,是为了让他们辅助太子。如今博
士您不以纠正我的失误为难事,更何况对太子
呢”随即拜张佚为太子太傅,而以桓荣为少傅。
赐给他们辎车、乘马。桓荣召集他的诸位学生,
将他的车马、印绶陈列出来,说: “如今所蒙受
的这些东西,都是藉了古人的好处,可不能不努
力啊!”桓荣以太子经学已经掌握为由,上书辞
谢说:“我侥幸得以侍奉太子,连续数年教授经
学,然而我见识学问短浅,对太子一点帮助也没
有。如今皇太子凭藉聪颖通达之资质,通晓明了
经义,观看浏览古今书籍,作为储君太子没有能
如此精通博学的了。这实在是国家的福气,天下
百姓的幸事。我做少傅的职责已尽完了,一切全
靠太子自己了,谨派掾臣汜拜谢并辞职。”太子
回信说:“刘庄从幼稚孩童开始,学习经学九年,
可是典故训释仍有不明白,无法知晓懂得。《五
经》广泛博大,圣人的言语意义深远,不是天下
最出类拔萃的人,怎能参与此道!何况以我这样
无才之人,冒昧地承蒙教诲。从前先师辞去弟子
的情况也有,上等情况是因学生通达经义要旨,
明白章句含义,下等情况则是离家El久思念家
乡,向老师请求离去。如今我属下等情况,不敢
再说什么,希望您认真对待疾病注意饮食,保重
身体。”
三十年,桓荣被拜为太常。桓荣最初遭遇离
乱时,与族人桓元卿同遭饥饿贫困,而桓荣仍研
究朗诵不止。元卿讥笑桓荣说: “你遣只是白白
浪废力气,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桓荣笑笑没
有回答。等到桓荣任太常时,元卿感叹说: “我
是个农家子弟,怎能想到有学问竟会有这么大的
好处!”
显宗即位后,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尊敬桓荣,
很受亲近重视,他的两个儿子被拜为郎。桓荣年
纪超过八十后,自认为已经衰老,多次上书请求
辞职,却每次被增加赏赐。帝曾乘车到太常府,
让桓荣坐在面朝束的地方,设置矮桌手杖,召集
百官及骠骑将军束平王刘苍以下以及桓荣的门
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捧书求教,每次开口便先说
“大师在此”。请教完后,将太官供品用具全部赐
给太常家。天子对桓荣的恩惠礼遇就像这样。
永平二年,三雍刚刚落成,天子拜桓荣为五
更。每次大射养老礼仪完成之后,帝便请桓荣及
其弟子升堂,捧着经书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向桓荣
求教。封桓荣为关内侯,封邑五千户。
每次桓荣生病,帝便派使者来慰问,道路之
上可以频繁看到来桓荣家的太官、太医。到桓荣
病重时,他上书谢恩,请求归还他的爵号及封土
给皇帝。帝亲自到他家询问他的起居情况,进入
桓荣家所在街道时便下车步行,捧着经书来到桓
荣面前,流着眼泪抚摸着桓荣,赐给他床茵、帷
帐、刀剑、衣被,很长时间之后才离去。从此以
后,诸侯将军大夫来询问病情的,不敢再乘车到
桓荣家门前,并都在床下拜见。桓荣死后,帝亲
自改变干素的服饰,亲临丧礼并送葬,将首山的
南面赐给桓荣作墓地。任命桓荣兄长的两个儿子
补四百石俸禄的官职,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官
职,其余门徒有许多官至公卿。桓荣子桓郁继承
爵号封土。
论曰:张佚严厉责备阴侯,以此取得高位,
直言得罪众臣,用正义感动圣明的君王,使君王
知道他耿直有余。至于因一句话而被赏赐,有志
之士则感到羞耻;接受爵号而不谦让,故而受到
诗人的劝告。但是张佚在朝廷上议论他人靠的是
外戚得到支持,自认为自己没有短处,想来大概
是清廉不足吧从前乐羊吃自己的孩子,虽然有
功也被怀疑;西巴放了麂,虽然有罪却当上了太
傅。也许是推想仁义审察虚伪,都是出自人之常
情。做君王的人能用这些来审察,那么真诚与奸
邪得到分辨了。
桓郁字仲恩,年少时靠父亲的官位担任郎。
他诚实宽厚好学,继承父亲的学业,教授《尚
书》,常常拥有数百名门徒。桓荣死后,桓郁本
该继承爵位,但他上书让给兄长的儿子桓泛,显
宗不同意,他只好接受封号,而将全部租赋收入
送给桓泛。帝因桓郁是先师的儿子,拥有礼让的
品德,因此对他非常亲近厚爱,常常留在宫中谈
论经书,询问政事,逐渐迁升为侍中。皇帝亲自
撰写《五家要说章句》,命桓郁在宣明殿进行校
定,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桓郁入宫教授皇太子经学,迁
越骑校尉,天子下韶命太子、诸王各自去致礼庆
贺。桓郁多次进忠言,常常被天子。肃宗即
位,桓郁以母亲丧事为由乞求退职,天子接受了
他的请求,让他以侍中身份守孝。建初二年,迁
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时年富力强,侍中窦宪凭藉外戚的
势力,想让年少的天子多阅览经学,便上书给皇
太后说:“《礼记》说:‘天下百姓的命运,都决
定于天子;天子之善,靠在于所学来形成。学习
与智慧共同长进,则会切磋相正而不必勤勉;教
化与意念共同完成,则如同出白天性,言行自然
符合道义。昔日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
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成王当
朝听政,四位圣人维护着他。所以考虑事情不会
不周到,做事不会有失误。’孝昭皇帝八岁即位,
大臣辅佐政事,也挑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
等人到天子面前来传授经学,以完成圣德。近在
建初元年,张醋、魏应、召训也到宫中讲授。臣
我在下面考虑皇帝陛下本身具有天赋的资质,适
宜渐渐教学,可现在却只面对着左右小臣,听不
到典制礼义。从前五更桓荣,亲自做天子的老
师,他的儿子桓郁,从小便敦厚崇尚,继承传授
父亲的学业,故而再次以校尉之职入宫教授先
帝,父子在宫中供职,经历了四代,如今虽年老
但仍喜好礼义,经学品行更加完备。又有宗正刘
方,是宗室楷模,擅长《诗经》之学,受到先帝
的褒奖.应当让桓郁、刘方同入宫教授,以此推
崇本朝,显示广远深入的教化。”于是桓郁从此
迁长乐少府,再次入宫侍奉讲经。不久,转为侍
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代替丁鸿为太常。第二
年,因病去世。
桓郁为两位天子讲授遇经学,受到极大的恩
泽和宠爱,受到的赏赐前前后后达近千万,在当
时十分显赫。他的门人杨震、朱宠,都做官至三
公。
开始,桓荣向朱普学习四十万字的章句,浮
华之辞又多又长,有许多夸大其辞之处。到了桓
荣入宫教授显宗时,减少到二十三万字。桓郁又
删除省略确定成十二万字。从此有了《桓君大小
太常章句》。
桓郁的儿子桓普继承爵号,传到曾孙。桓郁
的二儿子桓焉,能够将他的家学继承下去。桓郁
的孙子桓鸾、曾孙桓彬都很有名气。
桓焉字叔元,少年时因父亲的官职而被封为
郎。深明经义且身体力行,因而很有声望。永初
元年,入宫教授安帝,多次迁升至侍中步兵校
尉。永宁年间,顺帝立为皇太子,封桓焉为太子
少傅,一个多月后,迁升为太傅,藉母丧之事乞
求退职,天子同意他以大夫身份守孝。过了一
年,天子下诏派使者赐给桓焉牛肉和酒,强行除
去丧服,当即拜为光禄大夫,迁为太常。当时天
子废皇太子为济阴王,桓焉同太仆来历、廷尉张
皓进行劝说,但没能成功,此事都在《来历传》
中。
顺帝即位,拜桓焉为太傅,与太尉朱宠共同
总领尚书职务。桓焉又入宫教授经学,乘着天子
在内廷召见时,建议应该请三公、尚书入朝管理
事务,天子听从了他的建议。天子因桓焉在朝廷
上议论时坚守正义,封他为阳平侯,但他坚决推
辞不接受。桓焉办公三年,因召用受禁锢的人为
官吏而被免职。后又拜为光禄大夫。阳嘉二年,
代替来历为大鸿胪,数Et之后,迁为太常。永和
五年,代替王龚为太尉。汉安元年,因出现El食
而被免职。第二年,死在家中。
桓焉有继承学业的弟子数百人,其中地位最
显贵的是黄琼、杨赐。桓焉的孙子是桓典。
桓典字公雅,重又继承家业,在颖川I教授
《尚书》,有数百名门徒。被推举为孝廉并担任郎
职。不久,正遇上国相王吉因有罪被杀,朋友亲
戚没有人敢到他家去。惟独桓典放弃官职为他收
殓尸体将他埋葬,并服丧三年,背土堆成坟,又
为他建立祠堂,按礼仪做完所有事情之后才离
去。
司徒袁隗召桓典到府中做事,因品第高受到
推举,拜为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桓典执政毫
不畏惧回避他们。他常常骑着青白色的马,京城
的人都十分畏惧他,说: “走着走着要停下来,
以避开骑青白色马的御史。”到黄巾贼在荣阳起
兵,桓典奉命督军。贼兵被击败,他回到朝中,
但因触犯宦官而得不到奖赏。他在御史任上七年
都没有得到迁升,后来到京城之外去担任郎官。
灵帝崩,大将军何进掌权,桓典参与谋划商
议,因而三次迁升至羽林中郎将。献帝即位,三
公上书言桓典以前与何进谋划诛除宦官,虽然没
有成功,但忠义之心显著。天子下诏拜桓典家一
人为郎,赐钱二十万。
桓典从西入关,拜为御史中丞,赐爵号为关
内侯。天子车驾至注都,迁但甚为光禄勋。§继
六年,死在任上。
桓鸾字始春,是桓焉弟之子。少年时便树立
操行,穿布衣吃粗食,不求丰足有余。他认为世
事污浊,州郡任官之人多不是贤才,觉得与他们
共事是羞耻,因而不肯出来做官。
桓鸾四十多岁时,当时的太守向苗有名望功
绩,他推举桓鸾为孝廉,迁为胶束令。他刚到任
而向苗却去世了,桓鸾于是便辞职去奔丧,三年
之后才回去,淮汝地区人们都称赞他的高尚情
义。后来担任巳吾、汲两县县令,很有名望和政
绩。诸公共同推荐,天子又召拜他为议郎。他上
书陈述五件事:推举贤才,审察然后授权使用,
罢黜奸臣,减省苑囿,停止徭役租赋。书奏上之
后,触怒了宫内小臣,因此他们没有让天子看到
这份奏章。后因为有病被免官。中平元年,年七
十七岁,死在家中。他的儿子叫桓晔。
桓晔字文林,一名严,更加注重培养志向节
操,他的姑姑是司空杨赐的夫人。最初桓鸾死
时,姑姑回家奔丧赴哀,将到家时,住在驿舍,
整顿随从人员之后才进家,桓晔心中认为这样做
不好。等到姑姑慰问他时,最终什么也没说,只
是号哭。杨赐派遣官吏供奉祠庙,在当地县调取
祠庙用具,桓晔拒绝不接受。以后每次到京城,
从未在杨氏家住过。他的坚定节操就像这样。他
的宾客及随从,都敬慕他的志气操行,从不接受
他人的一顿饭。桓晔任郡功曹。后来推举他为孝
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请他做官,他都没
有接受。
初平中,天下动乱,桓晔到会稽避乱,然后
从海上到交耻居住,越人受他的气节感化,直至
闾里之间没有争斗。后来他被凶恶之人诬陷,便
死在合浦狱中。
桓彬字彦林,桓焉兄长的孙子。
桓彬的父亲桓麟,字元凤,很早就聪慧有才
能。桓帝初,为议郎,入宫侍奉讲授经学,因为
太正直而触怒了天子左右的人,被贬出宫任羞
令,又因病免官。正遇上母亲去世,桓麟非常哀
伤,在母亲去世不到十三个月时,他也去世了,
年四十一岁。他所著碑、谏、赞、说、书共二十
一篇。
桓彬少年时与蔡邕齐名。最初被推举为孝
廉,拜为尚书郎。当时中常侍曹节的女婿冯方也
任郎,桓彬磨砺自己的意志和操行,与左丞刘
歆、右丞杜希有共同爱好并友好交往,从未与冯
方一同参加过酒宴,冯方非常恨他们,便宣扬说
桓彬等人是酒党。此事交由尚书令刘猛处理,刘
猛素来跟桓彬等人交好,因而不举报纠正此事,
曹节大怒,弹劾刘猛,认为他们是一伙的,请求
将他们收捕下狱,在朝的官员都因此而恐惧,刘
猛从容不迫,十曰便出狱,但被免官受禁锢。桓
彬因此被废除官职。光和元年,死在家中,年四
十六岁。诸位儒者没有不感到悲伤的。
桓彬着《七说》和书共三篇,蔡邕等人都作
序评述他的志向,都认为桓彬有四处超过常人:
智力早熟,幼年聪慧;学问优异文辞华丽,极其
通达;做官不因贪图俸禄而苟同他人,义气高
尚;辞高而虚心,操行纯洁。于是共同树碑赞颂
他。
刘猛,琅邪人。桓帝时为宗正,因正直而受
到排挤,自己辞官回家。灵帝即位,太傅陈蕃、
大将军宝武辅佐政权,又重新请他出来做官。
论曰:伏氏从东西京起相承袭而为名儒,
以此取得爵位。中兴之后桓氏家族十分昌盛,从
桓荣到桓典,一代代遵循他的路线,父子兄弟相
继担任天子的老师,跟随他们学习的人都官至卿
相,在当时十分显赫。孔子说:“古时的学习者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如今的学习者学习
是为了别人。”为别人的意思,是凭藉声誉以显
扬自己;为自己的意思,是以自己的心去符合道
义。桓荣世代受到尊崇,这种学习哪裹是为了自
己呀!
工遮字茎公,题川走陆人。
父亲工缈,字乡游,是王菱末期守卫噩扰的
尉官.世担攻打题屋,疆陨坚守使世趄久攻不
下,丁办游说守城官,于是他们一同投降,世祖
大喜,重重地加以赏赐慰劳,拜丁绋为偏将军,
并因此跟随世祖进行征伐。丁琳率兵先渡过黄
河,向郡国发送檄文,攻打兵营占据土地,攻下
河南、陈留、颖川共二十一个县。
建武元年,拜丁绋为河南太守。到封赏有功
之臣时,皇帝让大家各自说自己喜欢的地方,诸
位将领都挑选丰美的都邑郡县,惟有丁琳愿受封
本乡。有人对他说:“别人都想要县,而惟独你
要求乡,为什么”丁绋说:“从前孙叔敖告诫他
的孩子,受封时一定要贫瘠之地,如今我才能不
够功劳微小,能得到乡亭已经是很优厚的待遇
了。”帝遵从了他的愿望,封他为定陵新安乡
侯,封邑是五千户,后来又迁升封为陵阳侯。
丁鸿年十三岁时,跟从桓荣学习《欧阳尚
书》,三年便明晓章句,善于议论辩难,任都讲,
于是便立志精心锐思,穿着布衣挑着担子,不远
千里去求学。
当初,丁绋跟从世祖去征伐,丁鸿独自与他
的弟弟丁盛住在一起,怜悯丁盛年纪幼小而共度
寒冷的日子。到丁绋死后,丁鸿应当继承封号,
他却上书将封国让给丁盛,但没有得到同意。丁
绋埋葬之后,他便将丧服挂在坟前草屋上,然后
逃走,他留给丁盛一封信说: “丁鸿贪恋经书,
不顾恩情礼义,少年时跟从老师,父亲活着没有
供养他,死后没有奉守丧礼,皇天先祖,全都不
保佑帮助,身遭大病,忍受不了茅草土气。前面
呈上疾病情况,情愿将爵号留给仲公,但奏章被
按下没给我回答,迫使我暂且继承封号。我现在
自愿放弃,去寻求好的医生。如果不能治好病,
愿永远被埋在山沟之中。”丁鸿当初与九江人鲍
骏共同事奉桓荣,相互十分友好,到丁鸿逃避封
号时,在东海遇到鲍骏,却装作不认识他。鲍骏
便拦住他责备说:“昔日伯夷、吴札是因乱世才
改变通常的做法,故而得以伸张他们的志气。
《春秋》之义,不因家事废弃帝王之事。如今你
因兄弟之间的私家恩惠而绝弃父亲的不灭基业,
能说是聪明的吗”丁鸿感触而醒悟,流泪叹息,
然后便回家接受封国,开设讲坛教授学生。鲍骏
也上书说丁鸿经学十分纯熟,显宗很认为他有才
能有道德。
永平十年皇帝征召丁鸿,他一到即受到召
见,让他讲解文章《侯之命篇》,赐给他御衣和
绶带,让他在公车署内待诏,与博士同样礼遇。
不久,拜为侍中。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
年,迁升封为鲁阳乡侯。
肃宗诏令丁鸿与广平王刘羡及诸儒士楼望、
成封、桓郁、贾逵等人在北宫白虎观编次确定
《五经》同异,让五宫中郎将魏应负责秉承皇帝
旨意提问,侍中淳于恭呈奏皇帝,帝亲自进行裁
决。丁鸿凭藉高才,辩论诘难最为高明,诸儒士
都称赞他,皇帝也多次感慨赞美他。当时的人感
叹说: “殿中无双丁孝公。”丁鸿多次受到赏赐,
被提拔为校书,接着代替成封为少府。丁鸿门下
从此更加兴盛,从远方到此的有数千人。彭城
刘恺、北海巴茂、九江朱伥都官至公卿。元和
三年,丁鸿迁升为马亭乡侯。
和帝即位,丁鸿为太常。永元四年,代替袁
安为司徒。当时宝太后临政,窦宪兄弟各自把持
重要权力。丁鸿便趁着出现H食,向皇帝呈上密
封的奏章,说:
我听说日是阳气精华,保持充实而不亏
损,是国君的象征;月是阴气精华,按照一
定的规律盈满缺损,是臣子的表征。因此H
食是臣下侵犯君王,阴气凌驾于阳气之上;
月圆满而不亏损,是臣下骄盛到头了。从前
周室衰落后期,皇甫之类的人在朝廷外专
权,与同类结党而势力强盛,侵犯夺取君主
权力,于是就出现日月相掩食,所以《诗》
说:“十月曰月相交,此月首日辛卯,日食
出现,此是巨大丑恶。”《春秋》上记有日食
三十六次,其中臣杀君三十二次。变故不会
没有缘由地产生,各有事件与之相应。威柄
不可以放手给下面,政权不可以借给他人。
观察往古,近察汉朝兴起,倾覆危亡的祸
害,没有不是由此产生的。因此三桓在鲁专
权,田氏在齐独揽政权,六卿瓜分晋;吕氏
家族掌权,统治者的继承者几乎被替换;哀
帝、干帝末期,祖庙得不到祭祀。所以虽然
有周公那样的亲属关系,却没有他那样的德
行,仍不能让他行使君权。
如今大将军虽想要整治约束自身,不敢
有越轨差错,但天下远近之人都惶恐害怕地
秉承他的旨意办事,刺史二千石刚升官便去
拜见告辞,请求通报等待回答,他们虽接受
的是皇帝赐的符玺,受的是尚书、御史等台
属的约束,却不敢随便离去,时间长的竟达
数十曰。背弃王室,倾向私门,此便是君王
威严受损,臣下权势隆盛。君臣之道相背离
于地下,效验便在天上出现,即使是隐藏的
阴谋,也会察照他们的真相,并显现出警
戒,以此告诉、提醒人君。不久前月在十五
之前就圆了,过了十五也不变缺,这是臣下
过分骄横违背国君,独断专行。陛下没有深
刻觉悟,故而上天两次警告,您实在应该感
到畏惧,以防止祸害。《诗》说:“恭敬地对
待上天的愤怒,不敢自我放纵安逸。”如果
整治政权自我责备,防微杜渐,那么凶兆妖
邪就会消失,祸害灭除而福气就会来到了。
那损坏山崖破坏岩石的水,它的源头也
不过是涓涓捆流;冲破云霄遮天蔽日的树
木,起自葱郁翠绿的幼枝细芽。禁止微小的
事物容易,一旦到了后期就困难了,没有人
不是因忽视细微之事而使它变大的。恩爱而
不忍教诲,义气而不忍割舍,从前发生过的
事情,对如今尚未发生的事来说是一面可以
照见未来的明镜。我愚蠢地认为不去侍奉天
子而去侍奉诸侯的官员背离正道依附私家的
大臣,他们依附权势之家,破坏谄媚阿谀,
以求得到容纳宠爱,陛下应该对他们施行所
有的刑罚。不久前大将军再次出行,威风震
动州郡,没有不向小吏百姓征收赋税,派使
者进贡的官员。大将军虽说不接受,可是东
西却没有归还主人,他手下的官吏做事肆无
忌惮,放纵地违法犯罪,而且不受到惩罚,
因此海内之人贪婪狡猾,竞相成为奸恶官
吏,百姓叹息,满腹怨恨。我听说天不能不
坚,不坚就会三光不明;君王不能不强,不
强就会使下面的官吏随心所欲。应该趁着出
现大变故,改善政治匡正失误,以满足上天
的意旨。
奏书呈上十几天,皇帝命丁鸿行太尉兼卫
尉,屯兵南北宫。于是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
丝带,窦宪同他的弟弟们全自杀了。
当时大郡人口五六十万中推举孝廉二人,小
郡人口二十万并有蛮夷人口的地方也推举二人,
皇帝认为不平均,将此事交给公卿共同商议。丁
鸿与司空刘方上奏说:“凡是按人口标准的条文,
应该有级别品第,蛮夷错综杂居,不能算数。从
今郡国一律按二十万人每年推举孝廉一人,四十
万推举二人,六十万推举三人,八十万推举四
人,一百万推举五人,一百二十万推举六人。不
满二十万人两年推举…人,不满十万三年推举一
人。”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六年,丁鸿去世,皇帝对他的赏赐馋赠比按
常规礼仪有所增加。他的儿子丁湛继承爵号。丁
湛死后,他的儿子丁浮继承。丁浮死后,他的儿
子丁夏继承。
论曰:孔子说“太伯三次谦让天下,百姓不
知道该用什么来称赞他这样的举动和品德”。孟
子说“听说伯夷风范的人,即使是贪婪的人也会
变廉洁,即使是懦夫也会树立志向”。如果太伯
是为了天下而离开周,伯夷坚持廉洁情操而离开
国家,就都不会有谦让的名声了。因此太伯被称
为有最高德行的人,伯夷被称为贤人。后世之人
听说他们的谦让因而敬慕他们的风范,谋求他们
的名声却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得到的,因此激昂诡
异行为出现而得到赋予很随便了。至于邓彪、刘
恺,用让位给他弟弟的方法得到义,使他弟弟受
到不该继承而继承的责难而提高了他自己的名
声,在道义上不是太虚假刻薄吗!君子讲话,不
是随便地显现它的道理,而是用来启发天下将要
醒悟的人;树立操行,不是仅为了独善其身,是
为了教诲天下正准备行动的人。言语行为的取
舍,可以不小心谨慎吗!推究丁鸿的用心,是出
于忠诚和爱护吗所以他最终醒悟而顺从正义!
与那些只知谋求名声的人是有区别的。
赞曰:五更等待询问,回答有如撞钟。庭院
排列着辎车,堂上奉行着礼制仪容。严肃认真的
陛下,手捧经书随后跟从。工迁恭敬谨慎,谦让
而不矫饰。白虎观中发表高论,深刻地谈论Et
食。
黄暴文言文
答1. 黄赭文言文翻译
黄赭:即黄赭石。亦即褐铁矿。用作颜料的是风化成的褐铁矿帽、褐铁矿结核表面的黄色粉,经分选、漂洗、加工成黄色粉末。色调有棕黄、褐黄色,遮盖力强,对光、碱、微酸的作用相对稳定。
另:
赭黄:
1、土黄色。古代皇帝袍服以此色染之。《北史·綦母怀文传》:“怀文曰:‘赤,火色;黑,水色。水能灭火,不宜以赤对黑。土胜水,宜改为黄。’神武遂改为赭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龙袍》:“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过数寸,即换龙形,各房鬪合,不出一手,赭黄亦先染丝。”
2、指赭黄袍。清褚人获《坚瓠五集·海陵诗词》:“(金完颜亮)一日至卧内,见几上瓶中植岩桂,索笔赋云:‘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清汪懋麟《元夜禁中观放烟火歌》:“赭黄盘龙覆御榻,羽林排列皆腾骁。”
3、指黄中带赤的颜色。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运次》:“赭黄,赭色之多赤者。”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其上亦有乳垂,而其内高广俱不及三分之一,石色赭黄如新凿者。”
2. 黄在古文里怎么说
黄 huáng
〈形〉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yellow;sallow]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withered and yellow]。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fine]。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词性变化
◎ 黄 huáng
〈动〉
(1) 垮掉,坏了事 [fall through]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ripen]。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 黄 huáng
〈名〉
(1) 黄赤色的马 [yellow horse]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golden seal]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yellow dye]。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Yellow River]。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 *** ; *** ography]。如:扫黄
(7) 古国名 [Huang state],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wine]。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infant]。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old man]。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excrement and urine]
脐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bezoar]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yellow hound]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fever]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3. 黄在古文里怎么说
黄在古文里一般用作名词。
译为:用赤碣色泥浆涂抹的醒目靶心。 黄者中也。
——《礼记 • 郊特牲》 译文:黄色是中间的颜色。 黄中之色也。
——《左传 • 昭公十二年》 译文:中间的颜色,即为黄色。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论衡 • 騐符》 译文:黄色是土的颜色,位于中央。 字源解说 “寅”、“黄”在甲骨文中同源,后分化。
黄,甲骨文是指事字,在“矢”的字形(箭竿)上加一圈指事符号,表示箭竿穿透其中,即用来练习射箭的箭靶的靶心。古人用赤碣色的泥浆,在箭靶上涂抹出一圈赤碣色的靶心,使之醒目,便于瞄准。
有的甲骨文在表示靶心的圆圈指事符号内加一横,写成“日”,强调其为射箭者的准心所指。有的甲骨文为了与“寅”字相区别再加“口”(靶圈)。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箭靶上用赤碣色泥浆涂抹的醒目靶心。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靶圈)写成不知所云的“廿”,使字形复杂化。有的金文则误将表示箭只的“矢”形写成“火”形,导致“矢”形消失。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黄”是古代箭靶的靶心,“广”(广)是古代射箭场。
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性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
4. 暴的古文用法
基本字义
1.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雷。~病。~动。~力。~涨。~发。风~。~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2.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躁。~跳如雷。
3. 凶恶残酷的:凶~。~虐。~君。~戾恣睢(残暴凶狠,任意胡为)。~政。横征~敛。
4. 横蹋,损害:自~自弃。~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5. 鼓起来,突出:~起青筋。
6. 徒手搏击:~虎冯(pīng )河(喻有勇无谋)。
7. 〔~露〕显露,如“~~无遗”。
8. 姓。
详细字义
〈动〉
1. 显露;暴露 [expose]
暴于南荣。——《史记·司马相如传》
今我使二国暴骨。——《左传·宣公十二年》
尸捐不收,骨暴不葬。——《论衡·祸虚》
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2. 又如:暴师(驻扎在野外的军队);暴骸(暴露尸骸);暴骨(暴露尸骨);暴尸(暴露尸骸)
3. 糟蹋,损害 [spoil]
田不以礼,曰暴天物。——《礼记》
4. 又如:自暴自弃;以众暴寡;暴殄轻生(肆意践踏,轻视生命);暴殄(残害自然)
5. 欺凌 [bully and humiliate]
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庄子·盗跖》
6. 又如:暴陵(欺压 *** )
7. 徒手搏[虎] [attack a tiger unarmed]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小雅》
〈形〉
1. 凶恶,残暴 [fierce and brutal]
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2. 又如:暴人(凶恶残暴的人);暴兵(暴虐的军士);暴敌(凶暴的敌人);暴豪(凶暴强横)
3. 急骤;猛烈 [sudden and violent]
终风且暴。——《诗·邶风·终风》
飘风(暴风)暴雨为民害。——《管子·小问》
4. 又如:暴雷;暴洪;暴暴(急速兴起的样子);暴水(洪水)
5. 脾气过分急躁 [hot-tempered]
性行暴如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虫暴怒。——《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脾气暴;粗暴(鲁莽;暴躁);暴气(暴躁的脾气);暴跳如雷
〈副〉
1. 突然;猝然 [suddenly]
今暴得大名,不祥。——《史记·项羽本纪》
矜(自负)壮士暴死。——唐· 柳宗元《敌戒》
屠暴起。——《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暴卒(突然死亡);暴忽(快速;飘忽);暴亡(突然死亡);暴崩(突然死亡);暴富(突然发财)
3. 急剧地 [rapidly]
4. 又如:暴跌;暴落;暴习(很快熟悉)
5. 另见 pù
5. 黄梁一梦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
一、原文 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
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谐,困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曰:“此不谓适,而何谓适?” 答曰:“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
吾尝志于学,富于游艺,自惟当年青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亩,非困而何?”言讫,而目昏思寐。
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
其枕青甆,而窍其两端,生俛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
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由是衣装服驭,日益鲜盛。
翌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卞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是岁,神武皇帝方事戎狄,恢宏土宇,会吐蕃悉抹逻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沙,而节度使王君毚新被杀,河湟震动。
帝思将帅之才,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
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群情翕习。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
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肖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嘉谟密令,一日三接,献替启沃,号为贤相。
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
府吏引从至其门而急收之。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引刃自刎。
其妻救之,获免。其罹者皆死,独生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驩州。
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生子:曰俭、曰传、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
俭进士登第,为考功员,传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倜为万年尉,倚最贤,年二十八,为左襄,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孙十余人。
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不许。病,中人候问,相踵于道,名医上药,无不至焉。
将殁,上疏曰:“臣本山东诸生,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列官叙。
过蒙殊奖,特秩鸿私,出拥节旌,入升台辅,周旋内外,锦历岁时。有忝天恩,无裨圣化。
负乘贻寇,履薄增忧,日惧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钟漏并歇,筋骸俱耄,弥留沈顿,待时益尽,顾无成效,上答休明,空负深恩,永辞圣代。
无任感恋之至。谨奉表陈谢。”
诏曰:“卿以俊德,作朕元辅,出拥藩翰,入赞雍熙。升平二纪,实卿所赖,比婴疾疹,日谓痊平。
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
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二、译文 元七年,道士吕翁有神仙之术,走在邯郸的路上,收起帽子解松衣带靠者袋子坐着,一会儿看见一个少年走过来,他叫卢生。身穿粗布短衣,骑着青色的马,准备去田间劳作,也在旅舍中停下,和吕翁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言谈非常畅快。
过了一会,卢生看看自己的衣衫褴褛,长叹道:“大丈夫生在世上不得意,困窘成这样啊!”吕翁说:“看您的身体,无病无灾,言谈有度,为什么说自己困窘呢?”卢生说:“我这是苟且偷生啊,哪有什么合适呢?”吕翁问:“这样还不叫合适,什么才叫合适呢?” 卢生:“士人的一生啊,就应当建功立业,位列将相,击钟列鼎而食,选择美丽的音乐娱乐,过着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合适啊。我曾经致力学习,具有娴熟的六艺,自认为可以很容易做到高官的位置。
现在已经是壮年了,还在农田里耕作,不是困还是什么?”说完,就眼睛迷蒙想睡觉。当时店主正蒸黍做饭。
吕翁从囊中取出枕头给他,说:“您枕着我的枕头,可以让您实现您的志向。” 那枕头是青色的瓷器,两端中空,卢生侧头睡在枕头上,那孔渐渐变大,其中明亮有光。
便投身进入,于是回到了家。几个月后,他先是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的崔氏,之后又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
他的5个孩子:分别是俭、传、位、倜、倚,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
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将要死了,上奏书说:“我本来是山东一般的儒生,以在田圃中劳作而自得其乐。偶尔遇上皇上的恩宠,得以名列官员的位置。
承蒙皇帝厚爱,获得特别的俸禄有着丰厚的家私,出门拥有隆重的仪式,进朝当上了宰相的高职,与朝中内外的皇亲国戚结交,锦绣人生多年。有负于皇恩,对皇帝圣明的教化没有什么帮助。
我不过是个小人却居了圣贤的位置遗留不少。
6. 文言文《 *** 赞》及译文
次柳氏旧闻 (唐)李德裕 著 次柳氏旧闻 1 大和八年秋,八月乙酉,上于紫衣殿听政,宰臣涯已下奉 职奏事.上顾谓宰臣曰:"故内臣力士终始事迹,试为我言之. "臣涯即奏:"上元中,史臣柳芳得罪,窜黔中,时力士亦从 巫州,因相与周旋.力士以芳尝司史,为芳言先时禁中事,皆 芳所不能知.而芳亦有质疑者,芳默识之.及还,编次其事, 号曰《问高力士》.上曰:"令访故史氏,取其书."臣涯等 既奉诏,乃召芳孙,度支员外郎璟询事.璟曰:"某祖芳,前 从力士问覼缕,未竟.复著唐历,采摭义类相近者以传之.其 余或秘不敢宣,或奇怪,非编录所宜及者,不以传."今按求 其书,亡失不获.臣德裕,亡父先臣与芳子,吏部郎中冕,贞 元初俱为尚书郎.后谪官,亦俱东出.道相与语,遂及高力士 之说,且曰:"彼皆目睹,非出传闻,信而有征,可为实录." 先臣每为臣言之.臣伏念所忆授,凡十有七事.岁祀久,遗稿 不传.臣德裕,非黄琼之达练,能习故事;愧史迁之该博,唯 次旧闻.惧失其传,不足以对大君之问,谨录如左,以备史官 之阙云. 玄宗之在东宫,为太平公主所忌,朝夕伺察,纤微闻于上. 而宫闱左右亦潜持两端,以附太平之势.时元献皇后得幸,方 娠,玄宗惧太平,欲令服药除之,而无可与语者.张说以侍读 得进太子宫中,玄宗从容谋及说,说亦密赞其事.他日,说又 入侍,因怀去胎药三煮剂以献.玄宗得其药,喜,尽去左右, 独构火殿中,煮未及熟,怠而假寐.弓蚃之际,有神人长丈 余,身披金甲,操戈绕药鼎三匝,煮尽覆而无遗焉.玄宗起视, 异之,复增火,又抶一剂,煮于鼎中.因就榻,瞬目以候之, 而见神覆煮如初.凡三煮皆覆,乃止.明日,说又至,告其详, 次柳氏旧闻 2 说降阶拜贺曰:"天所命也,不可去."厥后,元献皇后思食 酸,玄宗亦以告说,说每因进经,辄袖木瓜以献.故开元中, 说恩泽莫之与比,肃宗之于说子均,垍,若亲戚昆弟云.芳本 张说所引,说尝自陈述,与力士词协也. 玄宗初即位,体貌大臣,宾礼故老,尤注意于姚崇,宋璟, 引见便殿,皆为之兴,去则临轩以送.其他宰臣,优宠莫及. 至李林甫以宗室近属,上所援用,恩意甚厚,而礼遇渐轻.及 姚崇为相,尝于上前请序进郎吏,上顾视殿宇不答,崇再三言 之,冀上少售,而卒不对.崇益恐,趋出.高力士奏曰:"陛 下初承鸿业,宰臣请事,即当面言可否.而崇言之,陛下不视, 臣恐宰臣必大惧."上曰:"朕既任崇以庶政,事之大者当白 奏,朕与之共决;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独不能决,而重烦吾耶 "崇至中书,方悸不自安,会力士宣事,因为言上意,崇且 解且喜.朝廷闻者,皆有人君之大度,得任人之道焉.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 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士事,以吏部尚书宋璟门下过官. 知古心衔之,思有以中之者.时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 恃其家君,或招顾请托.知古归,悉闻.它日,主召崇, 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 "崇揣知上意,因奏 云:"臣有三子,两人皆分司东都矣.其为人欲而寡慎,是必 以事干知古.然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 动崇,而意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崇所奏,大喜,且曰: "卿安从知之 "崇曰:"知古微时,是臣之所慰荐,以至荣 达.臣之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 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上欲斥之,崇为之请 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 犹为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俾元化也. 次柳氏旧闻 3 "上久乃许之.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源乾曜因奏事称旨,上悦之,于是骤拔用,历户部侍郎, 京兆尹,以至宰相.异日,上独与力士语曰:"尔知吾拔用乾 曜之速乎 "曰:"不知也."上曰:"吾以其容貌,言语类 萧至忠,故用之."力士曰:"至忠不尝负陛下乎陛下何念之 深也 "上曰:"至忠晚乃谬计耳.其初立朝,得不谓贤相乎 "上之爱才宥过,闻者无不感悦. 萧嵩为相,引韩休为同列.及在位,稍与嵩不协,嵩因乞 骸骨,上慰嵩曰:"朕未厌卿,卿何庸去 "嵩俯伏曰:"臣 待罪相府,爵位已极,幸陛下未厌臣,得以乞身.如陛下厌臣, 臣首领之不保,又安得自遂 "因陨涕.上为之改容,曰:" 卿言切矣,朕思之未决.卿第归,至夕当有使.如无使,旦日 宜如常朝谒也."及日暮,命力士诏嵩曰:"朕惜卿,欲固留, 而君臣始终,贵全大义,亦国家美事也.今除卿右丞相."是 日,荆州始进柑子,上以素罗包其二以赐之. 玄宗好神仙,往往诏郡国征奇异士.有张果者,则天时闻 其名,不能致.上亟召之,乃与使偕至.其所为,变怪不测. 又有刑和璞者,善算心术视人,投算而能究知善恶夭寿.上使 算果,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有师夜光者,善视鬼,后召果与坐, 密令夜光视之.夜光进曰:"果今安在臣愿得见之."而果坐 于上前久矣,夜光终莫能见.上谓力士曰:"吾闻奇士至人, 外物不足以败其中,试饮以堇汁,无苦者乃真奇士也."会天 寒甚,使以汁进果.果遂饮,尽三卮,醇然如醉者,顾曰:" 非佳酒也."乃寝.顷之,取镜视其齿,已尽焦且黧矣.命左 右取铁如意以击齿,尽堕,而藏之于带.乃于怀中出神。
7. 文言文的暴是什么意思
暴 bào作动词,(1) 显露;暴露 如《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暴于南荣。或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暴师(驻扎在野外的军队);暴骸(暴露尸骸);暴骨(暴露尸骨);暴尸(暴露尸骸)
(2) 糟蹋,损害 如《礼记》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又如:自暴自弃;以众暴寡;暴殄轻生(肆意践踏,轻视生命);暴殄(残害自然)
(3) 欺凌 如,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庄子·盗跖》又如:暴陵(欺压 *** )
(4) 徒手搏[虎] 如诗经中,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做形容词,
(1) 凶恶,残暴 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2)急骤;猛烈 终风且暴。——《诗·邶风·终风》
()3 脾气过分急躁虫暴怒。——《聊斋志异·促织》
做副词时
(1) 突然;猝然 今暴得大名,不祥。——《史记·项羽本纪》
(2 急剧地
还有一个做通假字,读pu
8. 黄碗巧文言文翻译
原文
黄琬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译文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自哪篇古文
答《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作品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 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父亲就去世了。年龄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独困苦,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察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伏地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愿停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编辑本段
写作背景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原提作“陈情事衷”。
西晋人李密所著,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当时时局动荡皇帝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因为李密是蜀国人在蜀国又以孝著名,当过官很有名气。所以皇帝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充领土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李密孝顺同样也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全性命就写了这篇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他在家守孝两年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视他。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陈情表之由来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陈情表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书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黄岳洲赏析
第一段
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平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唯一的事实根据。
第二段
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
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第四段
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节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描写刘禅词语
答1.刘禅的成语
与刘禅有关的成语主要有个,一个是“乐不思蜀”,一个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乐不思蜀:
【拼音】lè bù sī shǔ
【释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示例】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扶不起的阿斗:
【拼音】fú bù qǐ de ā dǒu
【释义】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典故】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的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
他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洛阳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
这场舞蹈跳得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更加想念他们的家乡。然而唯独安乐公刘禅依然谈笑自若,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乐不思蜀)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2.刘禅有关的成语
乐不思蜀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1-2]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1]
成语出处
编辑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3]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1]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5]
3.刘禅有关的成语
乐不思蜀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1-2]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1] 成语出处编辑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3] 译文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解读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1]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5]。
4.读后感中描写刘禅的语段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而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三国》。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刘备耗尽一生,辛辛苦苦去打天下。不料功亏一篑,都败在这不中用的儿子身上。诸葛亮的《出师表》可谓感动后人,但刘禅看完之后还是无动于衷顾着玩乐。不过,继位之后荒淫无道,不知进取,这是否全都要怪刘禅?
我觉得刘备自己也有责任。大概只能怪他教子无方。过去的日子就像生活在温室里,却不知道风雨挫折为何物。长大了也经受不起考验,还想依靠别人继续以前的那样的生活---自己幸福安逸就可以了,天下又算得了什么。最终才会做出“乐不思蜀”的笑话。
因此后人的教育才会有了“军训”,“学农”的存在,让孩子们在其中学会感恩,学会面对现实中的挫折,知道父母为我们营造的“温室”只是过分的溺爱。前路漫漫,路途可能曲折,可能平顺,而我们靠的只有自己,不可能永远依赖父母,荒废了自己的未来。
5.关于后主刘禅故事的成语
关于后主刘禅故事的成语是:乐不思蜀意思: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拼音:lè bù sī shǔ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文: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译文: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例句:他人到了外国,就乐不思蜀,连信都不写回来了。
扩展资料乐不思蜀的反义词:归心似箭、落叶归根1、归心似箭拼音:guī xīn sì jiàn释义: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俅传》第十二回:“承长兄厚爱,本当领教,只奈归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译文:承蒙兄长兄厚爱,本应当领教,只奈何回家心切,今天立刻就要启程了。
用法:作谓语;形容回家心切。近义词:归心如箭例句:兄弟归心似箭,恨不能插了翅膀立刻就飞到家里去。
2、落叶归根拼音:luò yè guī gēn释义: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译文:事物有一定的归宿,早晚还是会回来的!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
近义词:解甲归田例句:很多的华侨都有落叶归根的情结。
钦差大臣续写
答真钦差:(责问)怎么这么晚才来见我?!
市长:(惊恐)这个……这个……
邮政局长:(犹豫)那个……大人,能不能让我看一下……看一下您的……您的大印,卑职想……想开开眼界。
真钦差:(轻蔑)哼!你区区一个跑腿儿送信的官儿,有什么资格!
邮政局长:(害怕)卑职不敢,卑职只是想看看您有没有身份证明。
真钦差(反问)有没有你还不知道吗?
邮政局长:(无奈)那就有吧!
市长(喝斥):真蠢!难道钦差大人还有山寨版的吗?
邮政局长:(欲言又止)那……
真钦差:(一脸正经)我这次下来的主要目的,一是发现和提拔人才,二是训练这个行政队伍。希望你们能够予以积极地配合……
市长:(还没等他说完便抢道)必须的,卑职一定携全体同仁,积极地配合您的工作,让您在这儿吃好、喝好、玩儿好。您好,大家才好嘛!同志们,是不是啊!
全体:(齐答)是,是,是。
真钦差:(严肃)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沙皇陛下派我来调查“7·4”特大煤矿遇难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市长:(吞吐)这个嘛,是因为……因为煤矿老板没有安装安全设施,所以,就……
真钦差:(责怪)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呢?
市长:(疑问)那卑职该怎么说呢?请大人赐教。
真钦差:(语重心长)你应该这么说,因为煤矿职工违规操作,才造成了这次事故。这样,自己不就不承担责任了吗你如果那样说,就会牵扯到更多的人,以致于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一句话的事,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能坏事儿,一句话能造就一个和谐社会,你心里能不能阳光一点儿?
市长:(恭维)大人高明!可是,那些臭记者怎么办?他们可是无冕之王啊!
真钦差:(洋洋得意)这还不简单!有钱能使磨推鬼,有钱上能买天,下能买地,中间可以买空气。给他们每人发点儿封口费,不要怕浪费,留得煤矿在,不怕没钱捞!
市长:(奉承)大人您太帅了!我对您的赞赏真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我太崇拜您了!
钦差大臣:(骄傲)别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顿了一顿)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你要一浪把我拍在沙滩上啊!有前途,有前途!
市长:(谦虚)大人过奖,大人过奖!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皇帝陛下承蒙厚爱__皇帝陛下德甲宝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79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