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皇帝的属象是什么?优质回答【明朝历代帝王的个人小档案】朱元璋个人小档案姓名:朱元璋(又名朱重八)属相:龙出生: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卒年:明洪武...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正德甲戌是哪年,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明朝皇帝的属象是什么?

明朝皇帝的属象是什么?

优质回答【明朝历代帝王的个人小档案】

朱元璋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元璋(又名朱重八)

属相:龙

出生: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

卒年: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

享年:71岁

谥号:高皇帝

庙号:太祖

陵寝:明孝陵

父亲:朱世珍(又名朱五四)

母亲:陈氏

初婚:25岁

配偶:马皇后

子女:26子,16女

继承人:朱允炆(建文帝)

最得意:开创大明基业

最失意:太子朱标早死

最不幸:幼年经历悲惨

最痛心:马皇后病逝

最擅长:刚猛治国

朱允炆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允炆

属相:蛇

出生: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二月初五日

卒年:不详

享年:不详

谥号:惠皇帝(清高宗追谥)

庙号:无

陵寝:无

父亲:朱标

母亲:吕妃

初婚:16岁

配偶:马皇后

子女:2子

继承人:无

最得意:行宽政,得士心

最失意:失去帝位

最不幸:平燕失利

最痛心:削藩未果

最擅长:诗文

朱棣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棣

属相:鼠

出生: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

卒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

享年:65岁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

陵寝:明长陵

父亲:朱元璋

母亲:马皇后,一说碽妃

初婚:17岁

配偶:徐皇后

子女:3子,5女

继承人:朱高炽(明仁宗)

最得意:夺得皇位

最失意:夺位不正,人心难服

最不幸:病死于行军途中

最痛心:诸子争储位

最擅长:计谋,武功

朱高炽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高炽

属相:马

出生: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

卒年: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

享年:48岁

谥号:昭皇帝

庙号:仁宗

陵寝:明献陵

父亲:朱棣

母亲:徐皇后

初婚:18岁

配偶:张皇后

子女:10子,7女

继承人:朱瞻基(明宣宗)

最得意:成功保住储位

最失意:身体羸弱

最不幸:在位仅仅一年

最痛心:弟弟们图谋夺嫡

最擅长:等待

朱瞻基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瞻基

属相:虎

出生: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初九日

卒年: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享年:38岁

谥号:章皇帝

庙号:宣宗

陵寝:明景陵

父亲:朱高炽

母亲:张皇后

初婚:20岁

配偶:胡皇后,孙皇后

子女:2子,2女

继承人:朱祁镇(明英宗)

最得意:仁宣之治

最失意:英年早逝

最不幸:明代第一个废掉皇后的皇帝

最痛心:被称为“促织天子”

最擅长:斗蟋蟀,诗画

朱祁镇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祁镇

属相:羊

出生: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

卒年: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

享年:38岁

谥号:睿皇帝

庙号:英宗

陵寝:明裕陵

父亲:朱瞻基

母亲:孙皇后,一说宫女

初婚:17岁

配偶:钱皇后

子女:8子,8女

继承人:朱祁钰(明代宗),朱见深(明宪宗)

最得意:释放建庶人

最失意:幽居南宫

最不幸:被也先俘获

最痛心:杀功臣于谦

最擅长:信用王振

朱祁钰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祁钰

属相:猴

出生: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

卒年: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

享年:30岁

陵寝:明景泰陵

父亲:朱瞻基

母亲:吴贤妃

初婚:19岁

配偶:汪皇后,杭皇后

子女:1子,1女

继承人:无

最得意:意外得到皇位

最失意:身边的人都不支持易立太子

最不幸:夺门之变中失去皇位

最痛心:自己的太子夭折

最擅长:支持于谦抵抗侵略

朱见深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见深

属相:兔

出生: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7年)

卒年: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

享年:41岁

在位:23年

年号:成化

谥号:纯皇帝

庙号:宪宗

陵寝:明茂陵

父亲:朱祁镇

母亲:周贵妃

初婚:18岁

配偶:吴皇后,王皇后

子女:14子,5女

继承人:朱佑樘(明孝宗)

最得意:西厂之设

最失意:景泰朝时由太子降为沂王

最痛心:万贵妃之死

最不幸:幼时父亲被俘

最擅长:传奉授官

朱佑樘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佑樘

属相:虎

出生: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七月初三日

卒年: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

享年:36岁

在位:18年

年号:弘治

谥号:敬皇帝

庙号:孝宗

陵寝:明泰陵

父亲:朱见深

母亲:纪淑妃

初婚:18岁

配偶:张皇后

子女:2子,3女

继承人:朱厚照(明武宗)

最得意:修《会典》,立制度

最失意:子嗣单传

最痛心:幼年丧母

最不幸:张皇后在世宗朝遭迫受窘

最擅长:信用大臣

朱厚照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厚照

属相:猪

出生: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

卒年: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

享年:31岁

年号:正德

谥号:毅皇帝

庙号:武宗

陵寝:明康陵

父亲:朱佑樘

母亲:张皇后

初婚:16岁

配偶:夏皇后

子女:无

继承人:朱厚熜(明世宗)

最得意:应州大捷

最失意:生母存在异闻

最不幸:没有子嗣

最痛心:落水染病身亡

最擅长:玩乐

朱厚熜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厚熜

属相:兔

出生: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八月初十日

卒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

享年:60岁

在位:45年

年号:嘉靖

谥号:肃皇帝

庙号:世宗

陵寝:明永陵

父亲:兴献王朱佑杬

母亲:蒋妃

初婚:16岁

配偶:陈皇后,张皇后,方皇后

子女:8子,5女

继承人:朱载垕(明穆宗)

最得意:大礼议中获得胜利

最失意:壬寅宫变

最痛心:曹端妃被凌迟

最不幸:八子仅存其一

最擅长:权术,房中术

朱载垕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载垕

属相:鸡

出生: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月二十三日

卒年: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

享年:36岁

在位:6年

年号:隆庆

谥号:庄皇帝

庙号:穆宗

陵寝:明昭陵

父亲:朱厚熜

母亲:杜康妃

初婚:17岁

配偶:李妃,陈皇后

子女:4子,6女

继承人:朱翊钧(明神宗)

最得意:俺答封贡,海上开禁

最失意:年长而不能早获储位

最痛心:大臣对自己的宫内生活多有谏诤

最不幸:纵情声色,享位不久

最擅长:无为而治

朱翊钧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翊钧

属相:猪

出生: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八月十七日

卒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

享年:58岁

在位:48年

年号:万历

谥号:显皇帝

庙号:神宗

陵寝:明定陵

父亲:朱载垕

母亲:李贵妃

初婚:16岁

继承人:朱常洛(明光宗)

最得意:万历三大征

最失意:皇三子朱常洵做不成皇太子

最痛心:萨尔浒一战丧师10万

最不幸: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最擅长:罢朝

朱常洛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常洛

属相:马

出生: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十一日

卒年: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

享年:39岁

在位:1月

年号:泰昌

谥号:贞皇帝

庙号:光宗

陵寝:明庆陵

父亲:朱翊钧

母亲:王恭妃

初婚:21岁

配偶:郭皇后

子女:7子,9女

继承人:朱由校(明熹宗)

最得意:子女众多

最失意:太子之位不稳

最痛心:母亲失明

最不幸:登基一月而亡

最擅长:隐忍

朱由校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由校

属相:蛇

出生: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

卒年: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享年:23岁

在位:7年

年号:天启

谥号:悊皇帝

庙号:熹宗

陵寝:明德陵

父亲:朱常洛

母亲:王选侍

初婚:16岁

配偶:张皇后

子女:3子,2女

继承人:朱由检(明思宗)

最得意:制造出非常机巧的水戏玩具

最失意:儿子早夭折

最痛心:乳母客氏一度被逐出宫廷

最不幸:溺水染病而亡

最擅长:土木工程

朱由检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由检

属相:狗

出生: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十二月

卒年:明崇祯十七年

享年:35岁

在位:17年

年号:崇祯

谥号:庄烈愍皇帝

庙号:思宗,后改毅宗、怀宗

陵寝:明思陵

父亲:朱常洛

母亲:刘贤妃

初婚:18岁

配偶:周皇后

子女:7子,6女

继承人:无

最得意:铲除魏忠贤

最失意:面对内忧外患,无法应对

最痛心:亡国自杀

最不幸:幼年丧母,手刃亲女

最擅长:猜忌

参考资料:

明朝皇帝年号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共16帝。

明朝皇帝谱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文(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 “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庚辰年是明代哪一朝?

优质回答明朝:1368-1644,共经历5次庚辰年,分别是1400年(年号:建文),1460年(年号:天顺),1520年(年号:正德),1580年(年号:万历),1640年(年号:崇祯)。

惠帝(朱允炆) :公元1398年登基--公元1402年去位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年号“建文”.

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登基--公元1424年去位

出生:公元1360年--去世:公元1424年(在位22年),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年号“永乐”.

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登基--公元1425年去位

出生:公元1378年--去世:公元1425年(在位1年),为明成祖长子,年号“洪熙”.

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登基--公元1435年去位

出生:公元1398年--去世:公元1435年(在位10年) 为仁宗长子,年号“宣德”.

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登基--公元1449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7年--去世:公元1464年(在位14年),为宣宗长子,年号“正统”.

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登基--公元1457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8年--去世:公元1457年(在位8年),宣宗次子,年号“景泰”.

英宗(朱祁镇):公元1457年登基--公元1464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7年--去世:公元1464年(在位7年),年号“天顺".

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登基--公元1487年去位

出生:公元1447年--去世:公元1487年(在位23年) ,英宗长子,年号“成化”.

孝宗(朱佑樘):公元1487年登基--公元1505年去位

出生:公元1470年--去世:公元1505年(在位18年) ,宪宗三子。年号"弘治"。

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登基--公元1521年去位

出生:公元1491年--去世:公元1521年(在位16年) ,武宗,孝宗长子,年号“正德”。

世宗(朱厚璁):公元1521年登基--公元1566年去位

出生:公元1507年--去世:公元1566年(在位45年) ,宪宗孙,父兴献王。年号“嘉靖。

穆宗(朱载垕):公元1566年登基--公元1572年去位

出生:公元1537年--去世:公元1572年(在位6年),世宗第三子。年号“隆庆。

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登基--公元16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563年--去世:公元1620年(在位48年),穆宗第三子。年号“万历”。

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登基--公元16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582年--去世:公元1620年(在位0年) ,神宗长子。年号"泰昌。

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登基--公元1627年去位

出生:公元1605年--去世:公元1627年(在位7年),光宗长子。年号“天启”.

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登基--公元1644年去位

出生:公元1610年--去世:公元1644年(在位17年),光宗第五子。年号“崇祯”.

丛兰的人物生平

优质回答金榜题名步入仕途

丛兰,字廷秀,号丰山,明景泰七年(1456年)生于文登县城东关文山村。丛公一生操劳国事,位列封疆,官居一品。其祖名实荣,父名春,“俱以公贵,累赠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使。”其祖母马氏、孙氏,母刘氏,“俱累赠夫人。”(详见明代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国史总裁费宏撰《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丛公墓志铭》,以下简称《丛公墓志铭》)

丛兰吉人天相,生逢奇遇。据传丛公生于清晨,雷声隆隆,大雨如注。喜得贵子,其父乐不可支,雨稍停便到院外大门上挂剑示喜。此时恰有文登知县与文登营总兵早起公干,正持剑在门下避雨。见一大清早便有两位地方大员为一个初生毛孩持剑站岗,两位大人都好生奇异,于是齐随丛春进门观望。见小孩红光满面,生相不凡,两位大人齐夸孩子将来必有出息,当个九品官不成问题。其母一听乐道:“别说九品,就是一品俺也不嫌弃!”谁知丛母不知天高地厚的一句话,却使儿子最终真的成了朝中一品大员。(详见文登学公园《金榜题名》壁刻)

丛公“生而颖异”,少不贪玩,惟对经书典籍喜爱有加,“甚于嗜炙”。滨海一带买不到书本,“往往手自抄录,夜诵达旦。”历经十数年的寒窗苦读后,丛兰学业大成,遂入省城乡试,得中成化癸卯(1483年)举人。次年又远赴京城参加会试,然时运不济,无缘金榜。丛公性格倔强,京试的失利不仅没能使他受到压抑,反而使他愈加发奋,遂由“都下鬻书,归益加探讨,自天官、三式兵钤、医术、算数之类,靡不究心。”(《丛公墓志铭》)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度寒窗后的弘治三年(1490年),丛公终以自己的满腹才华荣登进士榜,高中三甲第三十八名。经吏部考核,职授户科给事中。丛公从此步入仕途,开始了他建功立业三十余年的宦海生涯。

从小看老,薄地看苗。丛公少小聪敏,才智过人,他非凡的机辩才能少儿时便展露无遗。据传丛公少时家开豆腐坊,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请人写门联,其父不想求人,就让儿子凑合着也写幅门联。丛兰也不推辞,他眼珠一转便挥笔写道:“出门敲三梆,天下第一家”,横批:“先斩后奏”。有个读书人看到门联后甚感惊异,就问:“你们是户什么人家,门联口气这么大?”丛兰说:“俺家是卖豆腐的,到处敲梆叫卖,开门最早,难道称不上天下第一家吗?这‘先斩后奏’不就是做豆腐吗?用卤水一斩再奏(做),岂不是‘先斩后奏(做)’吗?”误打误撞,丛兰儿时的一副门联,日后还真使自己成了一位握有生杀大权的朝廷命官。

指斥权奸声名鹤起

丛兰入朝为官后,处处以社稷为重,四处巡察,整肃流弊,尽忠职守。其巡察光禄寺时,见有司正在整备皇坛供器,遂上疏弘治皇帝说:“崇尚异教,为先朝遗弊,当亟罢!”宫廷法事遂得遏制。其巡察房山草料场时,发现军中管理混乱,账目不清,即请旨查纠,“多所厘正。”在检阅京城守军时,“与司马(兵部尚书)马公同心协议”,力除旧弊,“务祛宿蠹”,京防为之一振。(详见《丛公墓志铭》)

丛兰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指斥权奸无所忌”(旧《登州志》)。虽屡历艰险,仍一如既往,致使梁芳、刘瑾等内侍巨奸亦无所避,朝中邪恶之徒或废或诛,丛兰由此声名鹤起,朝野颂扬。其时太监梁芳、陈喜、汪直、韦兴等后宫宠臣投机钻营,中饱私囊,扰乱朝纲,祸乱宫廷。在朝臣们的弹劾下,众奸虽一度“以罪摈斥”,但在后宫的袒佑下不久“复夤缘还京”,朝臣无可奈何,宫廷一时乌烟瘴气。丛兰忍无可忍,在清宁宫火灾爆发后,即不失时机地“疏陈六事,极论芳等罪,诸人遂废。”(《明史·列传》)与此同时,对朝中邪恶之辈也极尽斥责。疏道:今日之务在“惜畿民,抚边戌,警怠玩,杜贪残。”“奸贪如侍郎林凤辈之未见罢黜,左道如太常卿崔志端之紊乱,旧章皆宜惩处,以顺上天遏恶之命。”(《丛公墓志铭》)林凤、崔志端等遂被罢黜。丛兰由此“寻升兵科右给事中”。

孝宗(弘治皇帝)时期,内臣当道,乱命不断。当时内宫降旨,将无所建树的代理都指挥吴安提升为都督,对贻误军机的边将姚信予以宽恕,朝臣一时议论纷纷。丛公不肯坐视,即行上疏,力请论处。孝宗照允,二人遭免,朝野称快,“大阅京营”。如此“在谏垣十余年,遇事必言,言必尽中。虽忤旨下狱,志不少挫”。(《广舆记》)弘治十四年(1501年),丛公因政绩卓著升任通政使司右参议,又明年转左参议。

武宗(正德皇帝)登基后,大太监刘瑾迷惑君王,把持朝政,酷施杖刑,残害朝臣,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致使朝野上下胆战心惊,苦不堪言。为了进一步扩充实力,搜刮钱财,控制军机要塞,“庚午(1510年)之春,逆瑾请遣官,规划边务,兼督粮储。”作为朝中干吏,丛兰被派往延绥督理军务,从此开始了他卫国戍边的军旅生涯。其时刘瑾爪牙借核实边功之名,到处罗织罪名,罚没边官钱粮。如此“命不时下”,“久不克完”,“一岁至再三举行”,致使很多边官纷纷“以罚米赔粮系狱”,很多边民纷纷“以催征逋负逼迫逃窜”,“将家由武举进者,分隶各镇类,愁寂不能聊生”,“其谪戌除名没产者,多出锻炼考察之令”,而“侦事之卒,纷纷四出,所过莫不危惧。”(《丛公墓志铭》)刘瑾的恶行,使大明天下一时危机四伏,终于导致了安化王朱寘鐇叛乱的爆发,而延绥人也“窃议汹汹”,形势非常危急。见朝政如此荒败,民生如此艰难,丛兰怒不可遏,他一边安抚边官百姓,一边上疏“奏陈十事”,痛责刘瑾弊政。疏中言道:“文武官罚米者,鬻产不能偿。朝臣谪戍,刑官妄引新例,锻炼成狱,没其家赀。校尉遍行边塞,势焰薰灼,人不自保。”力劝武宗“宜速改而不容绥者”。武宗批允,“疏至,诏悉行之。”对于丛兰的责伐,“刘瑾大恶之,矫旨严责。”给事中张瓒、御史汪赐等刘瑾奸党,亦“希旨劾兰”,“欲中以祸”,丛兰眼看就要大祸临头。然而此时边关告急,丛兰作为边关主将不易处置,刘瑾只好暂且搁置。所幸“数月,瑾诛”,丛兰方转危为安。丛兰不畏权奸、勇斥弊政、心怀社稷的胆略气节,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颂,不久便晋升为通政使,“俄擢户部右侍郎,督理三边军饷。”(详见《明史》、《丛公墓志铭》)

经略军务威震三边

丛兰的胆略气魄不仅展现在参朝理政上,而且在整军备战、卫国戍边方面也胆识过人,气魄非凡。丛兰入朝为官后不久,即在清理房山草料场、整顿京城防务中表现出非凡的军机处置才能,朝臣无不为之侧目,弘治皇帝由此加封其为兵科右给事中。丛兰从此得以参知军政,襄理军务,由此开始了他卫国戍边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涯。

弘治十五年(1502年),“适北边有警”,已晋升为通政使司左参议的丛兰,遂奉旨“经略紫荆、倒马诸关塞”。(《明史》)由于北地荒芜,防备松懈,丛兰急上眉梢,遂组织军民修筑工事,加强军备,垒堵“可通敌骑”的边塞要隘“数百处”,“复以浮图峡峪岸创起敌楼。”随后“增戍兵,易将领,诸所筹虑,皆百年固守计。”在丛兰的周密安排下,边塞防备大为增强,胡兵望而生畏,不战而逃。紫荆一带从此安宁,久无战事,“边人赖之”。(《丛公墓志铭》)弘治十八年(1505年),丛兰“以内艰(母丧)归,三年终丧还朝,盖正德戊辰(正德三年,1508年)岁也。”其秋,丛兰以军功“升右通政”。

正德五年(1510年)春,丛兰奉旨前往延绥,负责“规划边务,兼督粮储,清屯地,抽选军丁”等军务。其时权奸当道,朝政紊乱,民不聊生,边备废弛,致使延绥一带危机四伏,不日即爆发“宁夏之变”。为了控制局势,化解危机,丛兰一边安抚边民,一边违逆权奸,请旨废除苛政,边关军民遂得安定,延绥防务亦得加强。丛兰不畏邪恶,不顾祸患,指斥权奸,废除恶政,从而为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社稷安定、边备整饬,做出了不朽贡献。鉴于丛兰功绩卓著,正德帝特旨加封其为“通政使”,“未浃旬”(不出十日),又“以三边告乏,升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敕总督宁夏等处粮储。”(《丛公墓志铭》)丛兰由此成为军国重臣、封疆大吏。

身为军国重臣、封疆大吏,丛兰全心扑在百姓民生上,全心扑在边防建设上。“值岁旱”,田间干枯,禾苗奄奄,百姓心急如焚,齐向丛兰哭诉求救。丛兰“祷于群望”,清冤理狱,追悼亡灵,斋戒敬天,致使境内“鞫冤系释之”,不日“三边皆雨”,稼禾俱兴,百姓开颜,齐聚督府跪谢,丛公由此威加“三边”。

刘瑾时期,官商勾结,把持盐政,牟取暴利,致使“引利皆归于权右”。“及公来”,整肃军纪,统一政令,统一市贸,严惩不法,从而使臣属“无敢私谒商通,而事乃济。”此后,“诸有补于边储者,皆一一条上行之。”从而使边境市贸井然,物给丰足,百姓乐业,军心大振,边防愈加巩固,胡寇愈加闻风远遁。丛公由此军民爱戴,声望日隆,“威震三边”。

是年夏,丛兰“又奉敕兼管固、靖(固远、靖远)等处军务。”到任后,“闻山东、河南群盗猖獗,念内地齐民猝遇兵变必不胜供亿之苦,亟疏于朝,请别处军饷,以纾民急。”丛兰的奏议得到了武宗(正德皇帝)的恩准,从而使饱受盗匪劫难的山东、河南百姓,避免了再次遭受征缴巨额军资之苦。

杀敌立功举朝欢庆

丛兰为人沉稳,富有谋略,致力军备,屡建奇功。正德六年(1511年)间,中都一带盗匪群起,“兵荒相仍”,官军守将纷纷败北,满朝文武惶惶不安。危难之际,群臣举贤,首推丛公,正德帝遂“亟召公巡抚庐、凤、滁、和”等地。丛公到后,一边广施仁政,广济灾民,安定地方,一边加强军备,步步为营,对敌展开部署。正德七年(1512年)春,丛公率兵抵达凤阳,此时“贼已压境”,丛公遂“督吏士防遏沿河诸渡口”,准备迎战。顷刻,“警报至”,丛公即“躬擐甲胄,身先士卒,奔走邀击。”在丛公冲锋陷阵的激励下,将士人人奋勇,个个用命,直杀得天昏地暗。经过数度激战,贼寇渐渐不支,不久便全军溃败,狼狈逃窜。此役共“俘斩三千余人,溺而死者数万,赈济所全活者又二万六千八百余口,抚释协从男、妇六百人。”捷报传至京城后,举朝欢庆,正德帝遂“赐敕奖励,赉以金帛。”等到秋天九月班师回朝时,当地“老稚攀留满车,下为立生祠。”王师凯旋后,正德帝出宫相迎,“还朝论功,又升一级,荫一子,为太学诸生,加赐金帛羊酒。”同时召集满朝文武“宴于礼部”,大肆庆贺。(详见《丛公墓志铭》)

正德八年(1513年)冬,蒙古“小王子”(即蒙古大王,原称蒙古可汗)率军大举南侵,“联营境外数十万”。蒙军压境,边关危急,丛公即“奉敕巡视西路诸关,兼督宣、大(宣化、大同)军饷。”正德九年(1514年)春,武宗又加封丛兰为“右都御史”,并敕命其“总制宣、大并山西偏头、宁武、雁门等关军务。”丛兰从而成为统兵抗敌、节制边关五路兵马的总督帅。丛兰临危受命,手握重兵,深感责任重大,深恐有负圣命,即上疏请辞帅印,分减兵权,武宗不允。丛兰又再次上疏请辞,武宗又“再辞不允”。丛兰于是奉领帅印,“乃行至边”。时边关“武备不修,封守不慎”,致使蒙军频频“深入宣、大暨关南”,“虏我人民,驱略我牧畜,蹂践我禾稼。”(明代山西布政司右参议王崇文《凯捷归朝诗序》)丛兰来到边关后,即四处巡视,查勘敌情,整修军备,“相地设险”,并“令内地军民各筑堡入保,亦如塞下。”在整饬边备的同时,丛兰还“严号令,明赏罚”,从严治军,从而使边关将士“亦各奋励”,“敌忾御侮”。在丛兰的精心治理下,边关各镇一时众志成城固若金汤。为了消灭蒙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根除边患,丛兰坚壁清野,固守不出,一再示弱。在丛兰骄敌深入之计下,蒙军不可一世,疯狂入侵,“一再深入”。见战机已现,丛公奋然谓诸将曰:“贼志骄矣,取威服远,机不可失也!”遂“自厉锐擐坚”,一马当先,“驻阳和以当其冲”。又“分部诸将各城,或遮其前,或邀其后,或防南山诸关,以遏其深入之谋;或截北塞诸隘,以制其奔归之路。复悬赏乡村,共成犄角势。”(《凯捷归朝诗序》)在丛兰的督阵指挥下,边关将士一拥而出,“东西奋击”,直杀得敌军丢盔卸甲、人仰马翻,很快便溃不成军。见大势已去,敌酋小王子“不敢散掠久留”,忙率残部“宵夜遁去。”可丛兰早有部署,他“分部诸将十七人,伏兵要害,遣谍者往来传报”,随时准备消灭逃窜之敌。当残敌逃“至北塞,又为我军乘高据险邀击前后,歼者不可胜计。其虏酋所谓‘小王子’,亦断右臂而走,营中痛哭声昼夜不绝。”此役战果辉煌,为“数十年来,虏之挫衄未有若斯之甚者也。”自此后,北寇胆寒,“不敢复南牧矣。”(《凯捷归朝诗序》)捷报传至京城,“天颜喜甚”,“复赐敕奖励”。“然坐与监军不合,其功竟为所攘。”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朱元璋五世孙,封地南昌)起兵反叛,时为江北巡抚的丛兰,即请命移镇瓜州(今江苏江都一带),“率兵御之”。在丛公的统率指挥下,江都军民密切协作,严加防备,不久便“擒伪谍数百”,从而使叛军孤立无援,惶惶不知所向,经过一年多的围剿,终被消灭殆尽。丛公由此又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平添了一抹浓彩。(详见《丛公墓志铭》)

位居督抚正气长存

正德十年(1515年)闰四月,丛兰奉旨还朝,“命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郡。”漕运为古时盐铁粮秣转运的命脉所在,关系到京都供应、军备保障和社稷安定等问题,所以历朝历代对此都非常重视。丛兰受命后不敢怠慢,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漕运的勘查和整治之中。他“蒐(音sou,通“搜”)剔宿弊”,惩治贪恶,革新陈规,“改立条约”,疏浚河道,改善河工,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从而使漕运面貌大为改观。为了总结漕务,启示世人,他还“著《漕运录》行于时”,从而为后世的漕运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丛兰身居督抚,位高权重,商贾环绕,馈赠不绝,但他不为所动,始终洁身自好,居尘不染。作为督抚重臣,丛兰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处处以百姓民生为重,为此他不惜触犯皇室,毅然上疏毁佛,为民请命。正德十二年(1517年),宫廷为行佛事,拟遣中官(太监)刘允,征调舟船“五百余艘,役夫万余人”(《明史》),以迎取西藏活佛乌斯藏。奉诏后,刘允便“以迎佛使”为由,“诛求百计”,巧取豪夺,沿途百姓随即陷入官府的层层盘剥之中。丛兰对此恼恨不已,他一边“豫檄有司”,传令部属,“毋徇所欲”,一边上疏宫廷,斥责“佛老无益”,扰乱民生,恳请止行。刘允不知就里,“至淮谒入”,督办所需,然而丛公却辞而不见,致使刘允迟迟不能成行。不日“乞还”旨下,“允勿遣”,沿途百姓从而免遭了一场盘剥劳役之苦。

漕运为巨利所在,朝中权贵为谋取暴利,纷纷“以私贷诉赏”,丛兰严守纲纪,“皆置不问”,由此罪及权贵,他们“相与毁之”,从而使丛兰“遂罢都漕,专理巡抚。”丛兰虽遭贬谪,但他依然刚正不阿,情系百姓,一心为民。“值岁饥,民多流亡”,丛公焦急万分,夜不能寐,遂上疏“奏截漕粟数万石,益以仓储赈之,所全活者视昔加两倍有奇。”(《丛公墓志铭》)狱中有些出逃的无辜百姓,丛公查明情由,也都“乞并释其无罪”,允其回家团聚,“以笃亲亲”。守备邱德,“以贪虐扰人”,丛公即下令“禁之”,“德少戢”,众臣属从此亦不敢恣意妄为。

丛兰忠正廉明,不事逢迎,一生正气长存。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之南狩也,至境上见公。”皇帝出巡,各地督抚往往不胜惶恐,无不忙前跑后以显其忠,无不尽献所产以示其诚,无不贿赂左右以求其援。因此,“递顿宴设”、“侈费求媚”,便为时政所趋。然而此次武宗南巡,丛兰“惟金酒卮一事,余皆瓷漆,进献物视他郡仅十之一二。”(《丛公墓志铭》)

丛兰为人侠义,崇爱忠良,敢言善谏。因谏言获罪者,丛兰无不舍身援救。“中官何文鼎,以直言得罪”,丛兰纠集言官“合台谏救之”,以至于“忤旨下狱”,然“其志未尝少挫焉”。水曹主事王銮,“忤近侍下狱”,丛公“奏论数百言,遂贳(音shi,赦免)銮罪,人以为有回天之力。”(详见《丛公墓志铭》、旧《登州志》)

激流勇退流芳后世

在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丛兰以其忠贞的节操、无私的奉献、杰出的功勋,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赢得了正德皇帝的高度信任,即使宠臣江彬“数有谗言”,亦不能对丛公产生丝毫影响。为了表彰功臣,正德十五年(1520年),丛兰又“以六年考满进阶资德大夫,勋正治上卿。”其冬,又“升南京工部尚书”,官居一品。长期的军国生涯,使丛兰心力交瘁,不胜烦劳,再加上人至晚年,思乡之情悠然而生。因此在得知皇上加封的喜报后,即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不待叛军剿灭便“已决退休之计”。嘉靖元年(1522年),“上继大统,方任耆旧”,丛公“三疏请老”,世宗(嘉靖皇帝)皆“不允”。是年冬,反臣宁王“以濠平复”,丛兰又因剿叛之功“升俸一级”。平叛结束后,丛兰又“屡疏”归退,“上察其诚,乃允休”。

为了褒奖功臣,丛兰归休后,世宗特旨沿途驿站程程迎送,“令有司岁给禄米三十六石,舆隶(轿夫)四人,以为常近。”(《文登县志·优老堂记》)时大臣告老还乡“虽间被恩”,但“未有如是之盛者也。”为了彰显皇帝“优抚老臣”之德,地方仕绅特为丛兰所居堂院,取名为“优老堂”。尽管君王优待有加,但连年的国事烦扰仍使丛兰积劳成疾,“逾年而公不起”,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二十六日,即溘然长逝,“享寿六十有八”。

丛兰为明代赫赫有名的谏臣。其长期整治边务,治理漕运,深知民间疾苦,先后上疏383篇,使无数百姓减轻徭役,使众多灾民得以赈济。所疏择其要者111篇,辑成《丰山奏议》,被后人刊印行世。另著有《经略录》、《漕运录》,以供后人参鉴。

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

优质回答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

一.大明王朝的缔造者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安徽凤阳人。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的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称帝,改元洪武,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于1398年,时年71岁。

二.明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集团,夺取了明朝,建元,是为明成祖。 1421年,并下令编纂了《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代宗朱祁钰,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对的进攻,迫使瓦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明朝版图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

洪武、建文、、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1.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31年71岁

2.明惠宗 让皇帝

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即位1399年-1402年在位4年26岁

3.明成祖 文皇帝

朱棣(1360-1424) 年号“”。

1403年-1424年在位22年65岁

4.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1425年在位1年。

5.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 1425年即位1426年-1435年在位11年。

6.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

7.明代宗 景皇帝

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在位9年 。

8.明宪宗 纯皇帝

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1465年-1487年 在位24年 。

9.明孝宗 敬皇帝

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1488年-1505年 在位19年 。

10.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

1505年即位1506年-1521年 在位17年 。

11.明世宗 肃皇帝

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1522年-1566年在位46年 。

12.明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1567年-1572年在位7年 。

13.明神宗 显皇帝

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1573年-1620年 在位48年 。

14.明光宗 贞皇帝

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15.明熹宗 悊皇帝

朱由校 (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1621年-1627年 在位8年。

16.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1628年-1644年在位17年38岁 。

164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两路会师城下十九日破城,崇祯帝朱由检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明朝(1368―1644)276年

皇帝年号公元干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1378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1379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85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九年1386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1392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1393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1395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己卯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庚辰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三年1401辛巳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壬午

明成祖朱棣元年1403癸未

明成祖朱棣二年1404甲申

明成祖朱棣三年1405乙酉

明成祖朱棣四年1406丙戌

明成祖朱棣五年1407丁亥

明成祖朱棣六年1408戊子

明成祖朱棣七年1409己丑

明成祖朱棣八年1410庚寅

明成祖朱棣九年1411辛卯

明成祖朱棣十年1412壬辰

明成祖朱棣十一年1413癸巳

明成祖朱棣十二年1414甲午

明成祖朱棣十三年1415乙未

明成祖朱棣十四年1416丙申

明成祖朱棣十五年1417丁酉

明成祖朱棣十六年1418戊戌

明成祖朱棣十七年1419己亥

明成祖朱棣1420庚子

明成祖朱棣十九年1421辛丑

明成祖朱棣二十年1422壬寅

明成祖朱棣二十一年1423癸卯

明成祖朱棣二十二年1424甲辰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乙巳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丙午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丁未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1428戊申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1429己酉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1430庚戌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1431辛亥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1432壬子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癸丑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九年1434甲寅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乙卯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丙辰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1437丁巳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1438戊午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1439己未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庚申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辛酉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七年1442壬戌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3癸亥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1444甲子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乙丑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1446丙寅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己巳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庚午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1451辛未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1452壬申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四年1453癸酉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五年1454甲戌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六年1455乙亥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七年1456丙子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二年1458戊寅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己卯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1460庚辰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1461辛巳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六年1462壬午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七年1463癸未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1464甲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乙酉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1466丙戌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1467丁亥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四年1468戊子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五年1469己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六年1470庚寅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辛卯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八年1472壬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1473癸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1474甲午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1476丙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1479己亥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82壬寅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一年1485乙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1488戊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二年1489己酉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三年1490庚戌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四年1491辛亥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五年1492壬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六年1493癸丑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七年1494甲寅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八年1495乙卯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九年1496丙辰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年1497丁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1500庚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1503癸亥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505乙丑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丙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1507丁卯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1508戊辰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1509己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1510庚午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辛未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壬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八年1513癸酉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1514甲戌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年1515乙亥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1522壬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1523癸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1524甲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年1525乙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丙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六年1527丁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1528戊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1529己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1530庚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年1531辛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二年1533癸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39己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四年1545乙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七年1548戊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1549己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三年1554甲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1559己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九年1560庚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二年1563癸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1566丙寅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丁卯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戊辰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三年1569己巳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1570庚午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1571辛未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六年1572壬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1573癸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1574甲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年1575乙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1576丙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1577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六年1578戊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1579己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年1580庚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九年1581辛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壬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五年1587丁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90庚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四年1596丙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1599己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四年16, 06丙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1600庚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年1602壬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三年1605乙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1610庚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1614甲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1620庚申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庚申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辛酉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1622壬戌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1623癸亥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1624甲子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五年1625乙丑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1626丙寅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七年1627丁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1628戊辰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己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三年1630庚午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四年1631辛未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五年1632壬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六年1633癸酉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七年1634甲戌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八年1635乙亥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九年1636丙子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年1637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

南明福王朱由菘弘光元年1645乙酉

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元年1645乙酉

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二年1646丙戌

南明唐王朱韦金绍武元年1646丙戌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元年1647丁亥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二年1648戊子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三年1649己丑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1650庚寅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五年1651辛卯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六年1652壬辰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1653癸巳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八年1654甲午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九年1655乙未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年1656丙申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一年1657丁酉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二年1658戊戌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

就是与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明朝的分享。看完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阳明心学42――付之浩叹

优质回答        阳明心学42――付之浩叹

              (2020年3月7日)

      阳明先生在《寄诸用明书》最后一句话是“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而已!”先生叹什么呢

      最后一段也有“书来劝吾仕”,博仁导师解读大意是劝我出来做官。后面有“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不悦什么呢如果解读不高开我不出来做官,我感觉解读不对。在上篇文章中,我还就此问题进行了一番议论,看来上篇的看法也是不对的。在这里,并不出劝阳明先生出来做官的意思,如果这样解读的话,就与阳明先生的真实事实不相符合。

      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阳明先生的年谱。阳明先生22岁参加会试不中,25岁又参加会试不中,28岁参加中了进士,算是正式出仕。1508年,也就是正德三年戊辰,阳明先生37岁时,在贵州修文县龙场悟道。1510年,也就是正德五年庚午,阳明先生39岁。这一年把持朝政的大宦官刘瑾伏诛。阳明先生三月任江西庐陵知县,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史司主事。1511年,也就是正德六年辛未,阳明先生40岁,二月任会试同考官。查考阳明先生年谱的意思,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明确一下,阳明先生从28岁就正式入仕了。

      如果此文是1510年写的,他当时正当官;如果是1511年写的,他也正当官。博仁导师的讲解,说他1511年39岁就不对了,他应40岁。不查考多少岁写的,即使1510年或1511年写的,书中“书来劝吾仕”,解读为劝我出来当官也不对,因为他已在当官。当然,老师的解读也许是对的,在这里只是我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对于此文中最后一段的几处疑问,我的理解也许不大一样,但仅是个人理解供大家参考。书中“书来劝吾仕”,也许是劝我不要有弃官从文的想法和做法吧。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大宦官刘瑾当政,是相当严酷的,几乎有点变态,所以对于阳明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刘瑾一流是看不惯的。既然看不惯,当起这个官来也是心中很烦的。

      在1508年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了,一个对任何事情看开之人,对当官这样的俗务更是不放在眼中。特别是朝政黑暗时期,更不愿意当这个官了。我们不如此吗当工作不顺心之时,就想学点圣贤文化,看点鸡汤类的文章,聊以自慰。我想,当时阳明先生从37岁开始有了离官从文的想法,只是迟迟没有表露,只有给自己的亲人说了也未可知。所以就有了“书来劝吾仕”。就是劝我不要有这种想法吧。这个“书”,也多指家书吧。

      书中“吾亦非洁身者”,解读为我也不是洁身自好不理解。这个“非洁身者”,是指我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官场之外的人,自己从22岁开始考取会试功名,大之前一定也参加了乡试等考试吧。所以,也不是不想从事当官,只是干得不开心、不如意。如果不是前两年的龙场悟道,也许就没有这个想法吧。既然悟出了人生大道,干让自己内心不如意的事情,当然不想干了。

      书中“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都认为我工作不顺心,想避开官场去蹈光养晦。其实不是这样,也有学业未成的认为。如果按常人的理解,阳明先生学问已经很是一流了,为什么还有这种想法呢就是因为他前两年已经悟道了,内心深处对于学业看得很重了。再加上工作的不顺心,所以更加倾心于学业了。

      书中“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什么终于无成,而是指的学业,并不是从事的官场之事。按现在话说,就是“不务正业”。你身在官场,却时时想法学业,又怎能做好官场之事呢正因为官场不顺,又想着增强学业,所以才有了对于学业不习的紧迫感吧。当时,阳明先生并没有把当官当回事,而是一心想从事学业,认为只有“学业有成”才是人生之大成,所以感到“岁月不待”。

      书中“皆吾所以势有不容已也。”可见,自己想独其身,辞官从文,在封建时代以读书做官为唯一路径的社会,这是与时代截然不同的,也是自绝于社会的,所以才发出这个哀叹吧。

      书中“老祖而下,意皆不悦。”对于这一句的解读,五花八门,各执一词。 有的解读为地下的老祖宗,有的解读为年岁大的老太爷,有的解读为族中辈份大的人,说法不一。大意就是家中从在世老人以下都不同意我弃官从文吧。并不是“不同意我不去当官”这一理解。

      最后,书中“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而已!”面对所处的时代,加上家中族人的反对,再想想弃官以后生活来源呢家中老小如何照顾

      在这里我想到了我一个朋友的事情。在2000年前,我与朋友在一起喝个小酒时,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说,谁看起这点工资,现在在外面做个小生意,一个月就比我们一年赚的钱都多。并说他一位朋友在曲阜师范大学开了个小书店,相当赚钱。

      当时的背景是,全民创业,都想“下海”捞一把。我当时就想,人家也许能赚到钱,真放弃这个工作,不要这个工资还真不行。要是“下海”真那么好的话,为什么还都拼命考学考工作呢

      我的那位同学不但没有“下海”,还靠着这个工资过得很滋润。现在回头一看,幸亏当时没有弃教从商。

      我朋友当时的心情,一定也很纠结,是从商还是教学呢一直没敢“下海”,这样忧虑忧虑到现在也没成行。

      书归正传,我想,阳明先生也如我那位同学一样的心情吧,“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弃官不是,不弃官又想从方,真的是“徒付之浩叹而已!”

      此文,仅是个人见解,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兖州,陈涛,2020.3.7.09:44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正德戊辰年是哪一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