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关日本历史想问一下你搜一下 日本战国 ,日本的经典战争都是在那个时候的。A.织田信长おだのぶなが(1534-1582)尾张的实力者织田信秀的嫡子,幼名是吉法师,与美浓斋藤道三的女...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政德甲午年,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有关日本历史想问一下

有关日本历史想问一下

你搜一下 日本战国 ,日本的经典战争都是在那个时候的。A.织田信长おだのぶなが(1534-1582)

尾张的实力者织田信秀的嫡子,幼名是吉法师,与美浓斋藤道三的女儿结婚。

人称“第六天魔王”,蔑视传统的佛法礼教,立志以武力统一天下,创建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在即将成功之时,因部下谋反而于本能寺自杀。

统一尾张

织田家本来是尾张守护斯波家的家臣。但是到了织田信长的父亲织田信秀时,已经压倒斯波家成为拥有尾张下四郡的的大名。

当时织田家四面开战,东面和松平(也就是后来的德川家),今川打仗,北面和美浓的斋藤打仗,而且尾张的另外一些势力,也只是表面上的友好。

在这期间,织田信长和被劫持到尾张的德川家康(当时叫松平千竹代)交上了朋友,后来织田信秀出于政治目的,又给他娶了斋藤道三的女儿归蝶。这两者对织田后来的事业都有巨大的帮助。

尽管织田信长是家族的长子,但是他由于举止奇怪(例如扮成女孩去参加村庄的聚会,去沼泽抓蛇,半裸着身体到处跑,甚至就这样出巡和晋见父亲),被称为“尾张大傻瓜”。家臣们对他很没有好感,而是主张让其弟弟织田信行即位。

信秀死后,织田信长成为织田家的当主,仍然胡作非为,搞得家臣们非常不安。为此,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对他死谏。织田信长这才有所收敛。

信秀死后,各方力量都对这个“尾张大傻瓜”的领地很感兴趣,而内部家臣中以林秀贞,柴田胜家为首的一些人也想拥立织田信行。织田信长因此打了好几战,终于统一了清州。比较有名的是“夺回清洲”和“稻生之战”。其中“稻生之战”织田信长以劣势兵力击败弟弟信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后来信行还想谋反,被织田信长暗杀。

另外一个对织田信长很感兴趣的是他的岳父斋藤道三。他和织田信长在政德寺会面后,对这个女婿非常满意,极为看重。正因为这样,1556年4月,当他的儿子斋藤义龙谋反,在长良川击败他后,这个“战国第一阴谋家”便把美浓作为女儿的嫁妆送给了信长,使得信长开始了11年的复仇之战。(1567年织田信长攻下稻叶山城)

桶狭间会战

1560年,拥有三河,远江,骏河三国的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在和武田,北条结成三家同盟后,开始上洛,“上京都,号令天下”,参与京畿的争霸。

挡在他面前的首先就是刚刚统一尾张的织田信长。今川义元根本没把织田放在眼里,而织田家当时的实力也的确很难对抗今川家。当时今川家一开始上洛,织田家守备鸣海的谱代之臣山口教继便背叛织田,投降了今川家。织田信长为此大为恼火,下令把这个家伙暗杀了。

今川的大军数万(3万),前锋是朝比奈泰朝和松平元康(以前的松平千竹代和后来的德川家康),轻而易举地攻下了织田家的丸根和鹫津两个支城。

得知攻下了丸根和鹫津后,今川义元得意洋洋,便移阵桶狭间,摆宴庆功(这个今川义元据说很胖,穿盔甲都困难,马也没法骑,所以是坐在轿子里,让人抬着他去上洛。)

织田方面一得知今川大军上洛,赶紧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可是大家争来吵去,丸根和鹫津都失陷了,还没拿出个方案。这时天已经黑了,织田信长便提前退席了,会议也就不了了之。

退席回到家里的织田信长,得知今川义元移阵桶狭间,马上下令备马(另外一说是织田信长率军杀出去后才侦察到今川的阵地所在),自己就偷闲跳起了敦盛教殉死舞,唱到∶

“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梦幻似水

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

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见敦盛卿之首级”

然后织田信长率领亲信数百人,杀出城去。得知织田信长杀出城去后,家臣们赶紧纷纷率军跟上,后来聚集了数千人。

织田信长突然出现在桶狭间,令今川军阵脚大乱。桶狭间是个低洼地,加上当时正在下雨,今川军正好是顶风作战,织田军完全是顺势而下,今川军完全处于劣势。

战斗中,织田信长的侍卫毛利新助等人围攻今川义元,终于砍下了这个准备坐着轿子上洛的“东海道第一武将”的脑袋。于是织田信长获得了桶狭间会战的胜利,名扬天下。

这一战后,织田信长的地位完全稳固了,而今川家则开始衰败,后来被武田和德川灭亡。

1562年1月11日,脱离今川家在三河自立的德川家康来到清州,和自己幼年的朋友织田信长会盟,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清州会盟”。这也是日本战国时代坚持得最好的盟约,一直坚持到织田信长在本能寺自焚。

布武天下

桶狭间会战后,织田信长开始攻略美浓。这时斋藤义龙已死,在位的是其子斋藤龙兴。

1561年,织田和斋藤进行了森边之战,织田军战败。

为此,织田信长决定将居城前移,于1563年在小牧山筑城,并将居城移往小牧山城。

1566年,织田信长派木下藤吉郎(后来的羽柴秀吉,丰臣秀吉)在墨俣筑城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前沿堡垒。

而这时斋藤方面却很不妙。斋藤龙兴的家臣竹中半兵卫因为不满意斋藤龙兴,运用奇谋,夺取了稻叶山城。后来竹中交还了稻叶山城给斋藤龙兴,自己却被羽柴秀吉策反,作了羽柴秀吉的军师。在竹中和羽柴的谋略下,美浓三杰(氏家卜全,稻叶一铁,安藤守就)投向了织田家,斋藤的家臣团瓦解了。

1567年,织田信长攻下了美浓稻叶山城,斋藤家灭亡。织田信长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取“周文王起于岐山”之意,准备统一天下,并开始使用“布武天下”的印鉴。同时,织田信长把妹妹嫁给浅井长政,与浅井长政结盟。

1568年7月,织田信长在美浓政德寺拜见了足利义昭,决定拥立足利义昭为幕府将军。

当年9月,织田信长开始率军上洛,经过萁作之战迅速击败了南近江的六角家,平定了南近江,进入了京都。10月18日,足利义昭继任征夷大将军。

次年1月,织田军击败了拥立另外一位将军足利义荣的三好家,确立了足利义昭的地位,并在2月修建了二条城作为足利义昭的居城。

信长包围网

织田信长和足利义昭的蜜月并没有持续多久。

1570年1月,织田信长送给足利以昭“条书”,限制足利义昭不得干什幺,削弱足利义昭的权力。足利义昭当然很不满意,便秘密联合各地大名抵抗“信长这个公敌”。

率先响应足利义昭号召的是越前的朝仓义景。为此,在1569年4月,织田信长率领大军远征越前,讨伐朝仓。

织田军很顺利地攻下了金崎,正准备继续进攻时,突然传来不好的消息∶浅井长政背叛了织田信长,投向了老盟友朝仓。

这样一来,织田军便陷于浅井,朝仓的夹击中,织田信长只好下令撤退。羽柴秀吉自告奋勇殿后。这就是金崎撤退。

织田信长对浅井长政的背叛非常恼火,在2个月后,便联合德川家康讨伐浅井,在姊川会战中击败浅井,朝仓联军。

虽然取得了姊川会战的胜利,但是织田信长的困境却越来越严重∶本愿寺和延历寺先后和织田信长对立,伊势爆发长岛一向一揆,甲菲的武田,越后的上杉也响应足利义昭的号召,与织田信长为敌;西国的毛利从水上援助本愿寺,加上以前的浅井,朝仓和三好家,信长包围网形成了。

为了打破这个信长包围网,织田信长首先对延历寺下手,于1571年9月焚毁延历寺。

1572年,真正的危机来临了。当年10月,甲斐的武田信玄开始出兵上洛,并于12月在三方原大败织田和德川的联合军。得知这一消息后,足利义昭于次年2月在二条正式起兵,对抗织田信长。

可是足利义昭实在是算错了帐。武田军的确大获全胜,可是就在足利义昭起兵2个月后,武田信玄病死在上洛途中,武田军只好退了回去。这样一来,在7月,足利义昭兵败被流放,室町幕府灭亡。

武田军上洛的失败使得信长包围网开始崩溃。1573年8月,在流放足利义昭后,织田信长成功地攻下了朝仓和浅井的居城,朝仓,浅井灭亡。1574年,织田信长镇压了长岛的一向一揆。

1575年,武田军再次上洛。但是这次他们在长条被织田德川联军大败,重臣几乎全部阵亡,武田家当主武田胜赖仓皇逃回甲菲。

织田军在击败武田军后,势力更加强大,于8月镇压了越前的一向一揆。信长包围网事实上已经瓦解了。织田信长这时可谓春风得意,于1575年11月让为给长子织田信忠,并送给他美浓,尾张2国,自己作了“太上皇”。

1576年2月,织田信长移居安土。这座规模极大的居城完全不是当时那种堡垒形式,而是行政军事的新型城堡,向天下显示着织田信长的权威和野心。

本能寺之变

这时,能够和织田家对抗的大名已经不多,主要就是西国的毛利,越后的上杉和京畿地带的本愿寺。

织田军长年围困石山本愿寺,本愿寺城的粮食,武器很不足。为此,毛利家从水路对本愿寺进行补给。为了尽快攻下本愿寺,织田军在1576年7月和毛利军打了一次水战,就是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战,结果被毛利水军击败。

同时,在北陆,上杉军平定能登,在手取川击败织田军,似乎要重演武田军上洛了。可是不然,号称“战国最强”的上杉谦信不久就病死了,他的养子们为了争位引发了“御馆之乱”。上杉家已无力上洛。

1578年7月,织田水军再次和毛利水军交战,这就是第二次木津川口之战。结果织田家的九鬼嘉隆用大安宅船击败了毛利水军,本愿寺的补给中断,只好在1580年由天皇出面调解,本愿寺解散军队,退往纪州。

同时,织田信长让羽柴秀吉经营西国。羽柴秀吉不负众望,干净利落地在西国屡屡击败毛利军,拖住了毛利军。

这一时期,织田信长的部下不断有人反叛。先是大和的松永久秀谋反,被织田信忠攻破信贵山城,松永久秀父子自杀。之后又有荒木村重和别所长治谋反,也被镇压。

1582年,织田信忠联合德川和北条,进攻甲斐。武田家灭亡。

这时,织田军势力强大得惊人∶羽柴秀吉在水淹高松,对抗毛利;丹羽长秀在经略四国;柴田胜家在北陆对抗上杉家;泷川一益和盟友德川家康在甲信对抗关东的北条家。

1582年,羽柴秀吉水淹高松,与毛利家大军对峙。织田信长让自己的妻舅明智光秀增援羽柴秀吉。

5月29日、织田信长入京都本能寺。

6月2日,明智光秀突然下令∶“我们的敌人,在本能寺!”出兵包围了本能寺。面对明智光秀的大军,织田信长身边只有数百卫兵。眼看脱逃无望,织田信长放火焚毁了本能寺,自己也死在了本能寺中,死年49岁。

同时,在京都的织田信忠得知父亲死于本能寺后,率军死守二条城,城破战死。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

生没年:1534-1582

父:织田信秀

幼名:吉法师

1578 正二位

1917 赠正一位

正室:浓姫、帰蝶1535-?(父:斎藤道三)

侧室:原田直子(兄:原田直政)

1554-1647 信正

侧室:吉乃-1566(父:生驹家宗)

1557-1582 信忠

1558-1630 信雄

1559-1636 徳姫 冈崎殿(冈崎信康夫人)

侧室:坂氏

1558-1583 信孝

侧室:某

1571- 信秀

侧室:兴云院殿 阿锅-1612(父:高畑源十郎)

1573-1615 信吉

1576-1602 信高

?-1643 康清院殿 振(小川城主 水野忠胤和佐治一成夫人)

侧室:土方雄久之女

1574-1624 信贞

?-1609 信好

?-1600 长次

1558-1641 相応院殿 冬姫(蒲生氏乡夫人)

1567-1616 秀子 上野御方(筒井定次夫人)

1574-1623 玉泉院殿 永(加贺金泽藩二代藩主 前田利长夫人)

1574-1653 报恩院殿(丹羽长重夫人)

侧室:慈徳院殿(信忠乳母)

?-1603 三之丸殿(丰臣秀吉侧室和关白 二条昭实北政所)

1567-? 阿鹤(中川秀政夫人)

女子(万里小路充房夫人)

?-1608 月明院殿(従三位权中纳言 徳大寺实久夫人)

?-1571 养女龙胜寺殿(武田胜赖夫人、生父:美浓苗木城主 远山友忠)

养女某(大纳言 二条昭实侧室)

养女某(泷川一益夫人)

养女某(畠山昭高夫人)

养女某(筒井顺庆夫人)

B战国时期的女性作为男性的所有物,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如果男女相互私通,女子则要受到比男子严厉百倍的处分,被人当作敌人一样厌恶。

从战国大名的家法中就可以看出女性所处的地位:

战国初期大名北条早云的《早云寺殿二十一固条》是一部规定战国大名日常生活的典型家法。其中的第二十六条就说道女性的价值可以用家里的财产、器具或衣裳服饰来衡量。

距此二十年后的另一部家法----伊达稙宗的《尘芥集》第四十七条中这样规定,若某人发现有人从主人家里逃跑,并马上向主人报告的,其发现的逃亡者若是男性,主人赏赐三百文;逃亡者若是女性,主人赏赐五百文。看起来,女性的价值似乎高于男性?其实不是,叛逆的男性可以不抓回来,但叛逆的女性就非得拿住严惩不可,这恰是证明了女性对主人的隶属性。

还有,《尘芥集》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父母亲欠债,可以将女儿作为抵押,直到债务还清后才能将人领回。同样,女性的丈夫、义父也有这样的权利,只要有一纸证明文书,就可以把女性押给债主,直到还清欠债。第一百四十五条,出嫁的女性如果逃回自己家里,女性的父母必须把她送还。一百四十八条,任侍女的女性如果不申请休假就任意出逃,也必须将其归还主人。种种规定,都把女性看作是物品一样,可以对其标价,可以将其买卖、质贷,完全否定了女性的人格。

此外,战国女性的婚姻也是不自由的。

天文十六年(1547),《甲州法度之次第》第四条规定:不得任意与他国(日本的分国)的人联姻,不得借此索要土地和官职或订立任何契约。在其他大名法度中,几乎也都有禁止自由结婚的条款。大永六年(1526),《今川仮名目录》第三十条规定骏河、远江两国的人不得与他国联姻;弘治二年(1556),《结城氏新法度》第二十三条规定各主家的一门众(有继承资格的人)不得自由结婚。

禁止自由婚姻,取而代之的是政略婚姻。这是各大名扩大领国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嫁娶女性,订立盟约,进行质贷;或者安插卧底,收集情报等等。这恐怕是生于乱世的女性对战国大名唯一重要的价值了。

下面就说说政略婚姻。

战国时代最著名的政略婚姻应该是;斋藤道三的女儿浓姬嫁给织田信长;北条氏康的女儿嫁给武田胜赖;信长的妹妹市姬先嫁予近江大名浅井长政,后来浅井被织田所灭,市姬改嫁予信长的部将柴田胜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中,一代霸主织田信长与浓姬的婚姻最为人所熟知,也最为典型和富于戏剧性。

在室町时代末期,守护大名没落,“下克上”的风潮盛行时,以卖油商人出身的斋藤道三追放了主君土歧赖艺而取得了美浓一国;同时,与其邻接的尾张国织田信秀以奉行身份取代了守护斯波氏成为尾张守护,两个势力在对外扩张中不断有碰撞摩擦。

天文十三年(1544)八月和十六年九月,寄身在织田之下的原美浓国主土歧赖艺和寄身在越前朝仓氏之下的土歧赖盛在织田和朝仓的援助之下攻入美浓,欲收复旧领,美浓国陷入战火之中。

这种情况之下,斋藤道三只好答应织田当主织田信秀讲和,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十一岁的浓姬嫁给信秀的儿子信长。而在信秀方面,也希望能解除美浓的威胁,以全力对抗东边的强敌骏河的今川义元。于是政略结婚成立了,当时的信长十五岁。

这次婚姻的达成是基于政治原因,双方必须和解,更长远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机会吞并对方,婚姻是被利用的手段而已。果然,道三、义龙死后,乘着斋藤氏不稳定的时刻,信长覆灭斋藤,夺取了美浓。

信长在新婚之后,每到深夜,浓姬熟睡的时候就悄悄的溜出寝室,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浓姬也不明白其中的原由。

于是在一次夫妻间的闲谈中,信长就不经意的说:“夫妻之间没必要隐瞒什么,其实我已经和美浓的两个重臣商量妥当,只要遇到时机,他们就在子、丑刻杀了道三,并放出狼烟给我报信,然后我就领兵攻入美浓。所以每天晚上我都得到山冈上眺望美浓方向,观察有否动静。”作为父亲派来的间谍的浓姬听到这等重大的机密哪敢等闲,立刻派人通知父亲道三。道三得知后大怒,便斩了“叛变”的两个重臣。(很像曹操?)

信长的一席话欺骗了自己的妻子,是分裂斋藤氏的计谋。这就是战国时期大名婚姻生活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了。自己信赖的妻子是敌国的间谍,心爱的丈夫是自己父亲的仇敌。武田信玄的弟弟信繁在《信繁家训》中说:武士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即使是夫妇之间也不能放松,必要时要刀剑相加。夫妇之间的矛盾,同床异梦的生活由此可见。

女性出嫁之后,要受到周围严密的监视。《长宗我部氏掟书》规定:主人不在家的时候,任何商人、舞者、猿乐艺人都不得进入到家中。切断了与外界的接触,女子只有居住在深奥的庭院之中,看似过着平和快乐的生活,远离了政治斗争,但还是不能逃脱悲惨的命运。天正十年(1582)三月,武田胜赖的妻子和丈夫一起自杀,才十九岁,只留下了一首辞世歌;第二年四月,改嫁后的市姬随丈夫胜家一起在越前北庄引火自焚,留下哀伤的辞世歌后凄美的赴死。

就像一颗棋子一样,被嫁到他国作为牵制,再眼睁睁的看着丈夫被自己的父亲或哥哥攻杀,最后到死也由不得自己,这就是身于战国的女性。

C明智光秀传

明智光秀者,美浓人也。系平氏,本土岐氏后。少孤,依季父明智光安而活。光安者,美浓齐藤氏之将也。光秀少而好学,喜连歌茶道,和汉之学未尝不尽窥其门。尤喜《史记》,卧行皆携之。每览《主父偃传》,辄废书叹曰:“生不五鼎食,死固五鼎烹。呜呼,大丈夫固当如是!”久之,书页尽脱。

弱冠,工于火铳射击之道,齐藤诸将皆不能及。时人以为麒麟儿,远近诸侯皆闻其名。光安材之,视为己出。既长,齐藤氏招以为末将,固以病辞,弗应。

及齐藤义龙贼美浓,弑父而立,病明智氏强,因攻其坞堡。时光秀在外,闻之间归。光安不内,矢血书谓之曰:“夫烈士不避细行,丈夫不拘小节,此汝向知之也。今吾必死,宗族灭无日。汝既父我,可嗣吾宗。急去!汝当大器于天下,勿坐我而死于区区。”光秀泣,誓,三拜而引去。光安遂死。

既亡,周游近畿诸国,访风土人物,结交风雅学士。越前朝仓氏贤之,招为末将,命教其部众铳射。光秀心薄其官,怏怏而居焉。

先是,京都乱,将军义辉见弑于三好氏。幕臣细川藤孝奉将军弟义昭避越前。光秀向以风雅知于藤孝,闻之,以为利,乃径造其门而谒之,从容为说天下事,藤孝大奇之,徒跣而为礼曰:“不意君之贤乃至于斯!”旋荐之于义昭。义朝大悦,以为不世材,乃请之于朝仓氏。光秀遂为将军侍。

时织田信长新兼美浓,名震于外。义昭欲返京都,患无诸侯辅,问群臣。或荐以武田、毛利氏。光秀蹴而进曰:“兴幕府者,必信长耳!武田毛利之属何足道哉?”将军然其言,乃使光秀往说信长。

十月,以将军使臣见信长,说以辅将军返京事。信长亦以将军为奇货,心允之,佯问曰:“吾辅将军,何利之有?”光秀因大笑。信长问其故。对曰:“吾以殿下为天下霸者,何乃鄙陋如是哉?夫将军者,傀儡也。霸王挟之可以令诸侯,致天下可也。何庸问所利?”信长抚掌而贤之,问曰:“君在越前禄几何?”对曰:“奉粟三千石。”信长即许万石秩,令光秀居美浓,旦夕交通将军。

永禄十一年,信长麾军西,光秀亦将部曲从,历破北田、六角、三好之属,数献奇策,颇有功。信长上洛,筑二条城以挟辅幕府。义昭面谢信长,欲赠以管领职。信长曰:“官位非吾所欲也,若必有所赐,敢请光秀。”将军阿信长意,允之。

光秀即辞幕府职,径谒信长。藤孝病其疾,不悦,说之曰:“夫信长者,数国诸侯也;义昭者,征夷将军也。信长纵强盛,不过一世;幕府纵不振,亦朝廷贵胄也。为诸侯将,孰如为幕臣贵?”光秀对曰:“此非子所知也。吾愿在匡天下生民,使王道光于宇内。固令光秀之名长诵于后学者。非霸王枭雄,诚不能藉以通吾志也。至于浮禄虚爵,非吾所虑也。”遂入美浓仕信长。

光秀以新仕暴贵,信长诸将多不直之。光秀素自矜,睚眦不肯下人。闲暇惟读书连歌,所交多茶客歌人,绝不与诸将游。故恨之者无算。每议事,诸将但闻光秀在,多以病辞。

天正元年,卫戍京都,权领军政。及至,立斩游侠十数人,治广厦以诱商贾,京都为之再兴。时三好氏数寇境,光秀设伏于野,迂回进击,大破之,斩首数百,夺生野银山。信长闻之大悦,以近江坂本封之,食三千户。光秀因城之,开津渡之利,坂本大治。信长乃益以木户、田中,食万户,领五万石。

元龟元年,信长檄光秀,约攻越前朝仓氏。光秀念旧恩,弗欲往,乃以辞以暴疾。信长闻而怒,厉词再招之。光秀惧将部曲谒信长,半日即至。信长讥之曰:“闻君疾甚,何愈之速也?”光秀弗能仰视,归而耻之,几欲自剖者三。

夏,战于姊川。光秀以力战有功。论功,赏独不及其身。意怏怏。夜,信长醉,命光秀浮大白,光秀素不能饮,固辞之。信长勃然怒,挟其首于肋下而以为鼓,歌《敦盛》之章,叩击之,舍去。光秀愤然归,信长亦不究其慢。

有斋藤利三者,本美浓稻叶一铁侍也,素以豪勇闻。光秀以厚禄诱致之。每战,必以为先锋,陷阵擎旗,号为枪神。一铁妒之,欲归利三,乃厚赂信长左右,数请于信长。信长因设茶召光秀,温言说之。光秀固不从也,惟叩拜而已。信长暴怒,叱曰:“秃奴!宁以臣拒君命邪!”奋殴光秀,伤其肋。寻悔之,舍去。

信长欲屠比睿山伽蓝,诸将多谏者。或以光秀尝崇三宝,欲与之俱,光秀固辞之。信长遣使问于光秀,光秀惟诺诺而已。信长哂之,遂屠比睿山。夜,观火,顾谓从子秀满曰:“诚天魔之所为也。”

朝仓、浅井既灭。信长乃漆浅井父子、朝仓义景头骨以为酒器,召诸将饮。及酣,出骷髅酒器,按刀命诸将饮。诸将莫敢仰视者。光秀从容进,持义景骷髅,满斟之,歌曰:“故越前之太守兮,嗣名门之荣光;一朝身辱于桀纣兮,妆首级而盈浆;未闻扶桑之冒顿兮,见东瀛之赵襄;隐豫让之烈行兮,寄哀歌于君王。”歌罢,满饮之,不辞径去。信长默然,乃罢宴。

天正元年,信长擢光秀为越前守,领朝仓旧地,未及就,一向宗乱起,光秀归近江,官除。是年,足利义昭叛于慎岛,光秀攻陷之,降藤孝,荐于信长。义昭见放,室町幕府亡。

长岛一向宗叛,光秀合羽柴秀吉军陷其城,屠之。信长嘉其行,遥九州日向国封之,赐惟任以为氏。

天正二年,信长假光秀节钺,加平西将军,命取丹波。是年,光秀攻黑井城,将陷,丹波豪族波多野氏叛,绝甬道,据险要之。光秀势溃,退归。

天正四年,本愿寺僧酋显如叛。光秀合佐久间信盛军往拒其势,战于三津寺坪,大败。佐久间信盛坐败当斩,以旧勋赎为庶人。光秀功罪自如,归,语秀满曰:“华亭鹤唳之叹,未为远也。”

天正五年,征杂贺,下之。秋,以部曲从信长攻信贵山城,下之。信长嘉其功,命其旋军丹波。十月,光秀合细川藤孝军攻丹波龟山城,三日而陷之。

天正六年,光秀将军围八上城,凡数月。波野多氏罢,宗主秀治欲降,然畏信长诛,乃约于信长,固请光秀母为质。信长许之,檄光秀质母。光秀度信长无常,乃阴妆乞妇,诈以为其母,质焉。波野多秀治遂出,谒信长于安土。至,信长即命磔秀治于京都。波多野族人怒,亦磔光秀假母。光秀遂下丹波,领其国政。光秀惧天下谤,诈为举母丧。信长遣使吊之,以悼书示光秀。视之,无一字也,自是光秀益不自安。

是年,光秀次女京嫁于荒木村重长子村安。村重叛,信长亦疑光秀有与焉,乃命光秀归女。光秀三女本约婚信长子,信长由是解其约。夏,信长命光秀五女玉子嫁细川藤孝嫡子忠兴。

天正十年,信长遣嫡子信忠攻武田氏,光秀将军与焉。天目山之役,光秀颇有功。及宴,光秀引觞前祝词曰:“赖殿下少主威灵,吾辈臣僚戮力,强虏是灭。”信长瞠目怒曰:“功惟信忠,汝等安敢窃据之!”即批其颊。光秀伏罪而退。

五月,信长宴德川家康于安土,令光秀为礼官。光秀欲显其能,乃自出囊储,壮其营宿,精其膳食,聘名伎茶魁,珍玩盈室。信长临观之,骂曰:“致礼三河,安用奢华如是!设若天皇幸此,复当以何礼待之!”麾之使退。及宴,食鱼,信长味腥气。乃招光秀,骂曰:“纵有恨,曷敢以腐鱼辱我!”奋以酒碟掷之,中光秀额,伤之。麾之使退。光秀即趋而出,额血沾襟而卒无拭也。

既归丹波龟山,信长檄收光秀近江、丹波封邑,命其自取毛利氏石见、出云地以代之。光秀愕,废食。六月,自登爱宕山,祝祷焉,卜,得大凶;复卜之,亦凶,三卜之,得吉。于是光秀伏拜,祝曰:“天加护哉!”许以庄园舍寺院。午,宴歌人于威德院西坊,互与唱和焉。取粽而食,忘去其叶。歌及光秀,慨然曰:“时惟今朝,五月雨,知我心。”大笑而出。歌人里村绍巴玩其意,骇之。盖以倭语按之,时者音谐土岐,光秀乃土岐氏庶流,光秀句意犹土岐氏当王天下也。

既归,即召家臣明智秀满、山崎长德、斋藤利三、沟尾胜雄议于密室曰:“今天下势未定,而信长之虐日益,故臣宿将,多见诛放。汉帝之薄、明祖之忍,殆可望也;淮阴之诛,梁王之醢,斯未远矣!且夫人生五十年,荣华须臾间,瓮牖绳枢亦鹰扬,岂独我辈固当烹邪!束手趋鼎镬就死,孰若揭竿以为天下诛此暴虐哉!诸君其许孤!倘不能从,请斩光秀首!”四臣皆匍匐曰:“愿命是从!”连署血书而誓之。

于是光秀会部卒于龟山,誓曰:“诸君勿以光秀愚鲁,惟幸教之。夫丹波攻略,风雨五载,乃得全土。山川城池,漫涂膏血。本当与诸君共之,然主公片言以囊括,且驱吾等蹈不测之境,是耶非耶?惟愿诸君熟思之。”三军呼嗷,因命士卒砺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孙策(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江东割据豪强。

配偶:大乔

孙策是亲孙坚长子,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生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微寿春县)。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

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寿春一见,便推诚相待,结为好友。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以便往来,孙策应允。于是,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孙坚战死时,孙策十七岁,他将孙坚的灵柩运回,葬于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事毕,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名士张纮因丧母,时居江都。孙策几次拜见,和他研究天下大势。孙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纷,英雄豪杰,拥兵自重,各图发展。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先父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术那里去,请求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然后到丹阳(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吴景,收集流散兵士,东据吴郡(江苏吴县)、会稽(浙江绍兴),报仇雪耻,做朝廷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张纮推托:“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有服在身,对您的事,实难帮忙。”

孙策进一步请求:“您的大名,遐迩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血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的教汇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

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壮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西周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职分了。您继承父辈威烈,骁勇善战,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报仇雪耻也指日可待。那时您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辅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下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岂止作一个外藩呢目前世乱多难,如果您想建功立业,就当南渡,我将与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孙策听了张纮的一番话语,心中鼓荡难平:“一言为定!我马上开始行动!我有老母弱弟,不便同行,现在都托付给您。希望您多加照顾,使我无后顾之忧。”

孙策马上赶赴寿春,去见袁术。他流着眼泪对袁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袁术聆其语言,察其举止,知道他大有过人之处。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他,自己又心有不甘。于是,袁术便说:“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你的堂兄孙贲为都尉。丹阳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们,召集兵勇。”

孙策便接了自己的母亲,带着汝南人吕范和同宗孙河,到了丹阳曲阿。依靠舅父的力量,不久,孙策便召募到兵勇数百人。但是不幸遭到泾县大帅祖郎的袭击,差一点丢了性命。

孙策只好又去见袁术。袁术这才将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还孙策统领。从此,孙策渐渐流露出英雄本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汉朝廷太傅马日碑持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也都爱慕孙策的风采。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常叹息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入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当场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向他道歉。袁术说:“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这件事,进一步提高了孙策的声誉,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

袁术为人反复,往往言而无信,起初他许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不久,却改用丹阳人陈纪。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今安徽合肥)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正巧孙策以前曾去拜访陆康,陆康只让主薄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怀恨在心。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又许愿说:“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奉命出击,拿下庐江。袁术居然又出尔反尔,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对袁术,孙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此前,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便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没立了州治。这次孙策攻打庐江,刘繇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吴景、孙贲是袁术任命的,担心他们与袁术、孙策联手吞并自己,于是就用武力逼赶他们,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居历阳(今安徽和县)。刘繇派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郡,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与袁术对抗。袁术则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双方对峙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结果。

丹阳尉朱治过去曾任孙坚的校尉,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孙策对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明知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遂率父亲旧部和数百门客东进。

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孙策的队伍不断扩大,到历阳时,已至到五、六千人。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带兵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樊能、张英败走。接着,孙策连续出击,“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策攻打刘繇的牛渚营,夺得仓库中所有粮食和兵器战具。

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刘繇,奉他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笮融驻扎在县南。孙策首先攻打笮融,斩杀五日多人,笮融胆裂,紧闭营门,不敢妄动。孙策则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诸。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万余人。然后重新进攻笮融:战斗中,孙策腿部中箭,不能乘马,部下抬他回营疗伤。有人对笮融说:“孙郎被箭射死了!”当时,孙策年轻,虽有官位名号,但人们都叫他“孙郎”。笮融闻孙策死讯,大喜,派将士与孙策部队对垒。孙策先派几百兵马挑战诱敌,而在后面设好伏兵。敌兵出击,孙策部假作溃败,引敌进人包围圈中,然后一声号令,伏兵尽起,斩首一千多敌人。孙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并命手下将士高声喊话:“孙郎如何”声撼敌营,地动山摇,吓得不少敌兵连夜奔逃。笮融见孙策还在,越发警惕小心,深沟高垒,严加守备。

孙策见笮融负险固守,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今安徽南陵县)击败刘繇别将,接着转兵攻克湖孰(今江苏江宁县南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然后,整顿部队,到曲阿攻打刘繇。

刘繇与孙策交战,兵败,逃往丹徒(今江苏镇江市),孙策入据曲阿(参见曲阿之战),时为兴平二年。

一开始,百姓们听到孙郎兵到,都胆战心惊,魂消魄散,避之不迭,官长们也往往丢弃城池,窜伏草莽之中。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孙策大军所到之处,军士们严遵将令,不敢掳掠百姓,鸡犬菜茹,秋毫无犯。于是,百姓十分喜悦,争着用牛、酒犒劳部队。

孙策劳赐将士,发布文告,晓谕下属各县:“刘繇、笮融的乡人和部下来投降的,一无所问;愿意从军的,可以从军,并免除全家赋税徭役;如果不愿从军,绝不勉强!”

文告发布后,来归附者由四面八方云集风涌,不长时间,就招得士兵两万多,征集马匹一千多。袁术在寿春,知孙策大胜,上表奏请孙策行殄寇将军。孙策威震江东。

不久,刘繇又放弃丹徒西逃,孙策遂东进夺取吴郡。建安元年(196年)八月,孙策引兵渡过浙江,直逼会稽。会稽功曹虞翻劝太守王朗暂避孙策的锋芒,王朗不听,发在固陵(浙江萧山县西)阻击孙策。孙策几次从水上发动进攻,均未能奏效。

孙策的叔父孙静献策,建议声东击西,从查渎进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孙策依计。于是,夜里一面到处点燃火把,迷惑、牵制正面之敌,一面分出兵马悄悄从查渎出击。王朗出于意外,大惊,派周昕率兵仓猝迎战,孙策斩杀周昕,长驱直人。王朗败溃,带虞翻乘船逃到东洽。孙策鼓勇追击,王朗,虞翻投降。

孙策平定江东,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自己兼任会稽太守,仍以虞翻为功曹。

建安二年(197年)夏、曹操派议朗王浦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为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并命他与吕布、陈瑀等一起讨伐袁术。孙策觉得自己统领兵马,骑都尉的职务有点低,想得到将军,的封号以自重。派人向王浦微露其意。王浦当即以皇帝的名义宣布孙策权代明汉将军。

当时,陈瑀军驻海西(今江苏东海),孙策按诏书要求,整顿士马,要去与吕布、陈瑀会面,谋画军机,参同形势。但他率军走到钱塘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原来陈瑀要乘机夺取孙策的地盘。他派人秘密渡江,拿着三十多个印信给各地散寇及诸险县大帅,让他们作内应,等孙策的部队一开走,马上攻取他的郡县。孙策发现这一阴谋,大怒,派吕范、徐逸统兵直扑海西,大破陈瑀,俘获他的将士、妻儿等共四千多人。陈瑀逃奔袁绍。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派张结向汉廷贡献方物,曹操安此孙策,与之结纳,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这时,袁术任命周瑜为居巢长,鲁肃为东郡长,但二人知袁术难成大器,相继弃官渡江来依从孙策。

同年十二月,因为孙策不支持袁术称帝,袁术便拉拢流窜到安徽的祖郎,让他鼓动山越共同对付孙策。而太史慈也占据泾县,自称丹阳太守,阻遏孙策西进。当时,宣城以东均已归孙策所有,只有泾县以西未附。孙策要开拓豫章,西征黄祖,必须先拔掉这两根钉子。于是,他先进击陵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擒获祖郎,又进击勇里(今安徽泾县西北),擒获太史慈。

不久,刘繇在豫章病死,部众欲推戴华歆为主,华歆固辞。孙策派太史慈去探看消息。太史慈归来,孙策更坚定了吞并豫章的决心。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正准备与曹操、董承、刘璋并力讨伐袁术、刘表,军队已经整装待发,袁术病死。

袁术的长史杨弘、大将军陆勉欲率部投奔孙策,不料被庐江太守刘勋截击,全体被俘。而袁术的堂弟袁胤、女婿黄猗等人,也慑于曹操的威力,不敢守卫寿春,抬着袁术的棺木,带领袁术的家小和部曲男女,到皖城投奔刘勋。刘勋的兵力骤然大增,但粮草不继。刘勋便派堂弟刘偕向豫章太守华歆借粮,华歆也正缺粮,只好派人领着刘偕到海昏(今江西奉新县西)、上缭(今江西永修县),向刘繇的旧部告借三万斛。刘偕去了一个多月,才借得两千斛,于是报告刘勋,并让刘勋领兵前来攻袭。

当时刘勋兵力太强,孙策想借机剪除他,也写信来,劝刘勋攻袭海昏、上缭。信中,孙策屈己下人,说:“上缭地方十分富饶,希望您能兴兵讨伐,我愿出兵做您的外援。”

刘勋决定攻取上缭。他悄悄率军经过彭泽,来到海昏地方。当地守将坚壁清野,留下一座空城,刘勋一无所获。

当时,孙策引兵西征黄祖,正走到石城(今安徽贵池县西),听说刘勋已到海昏,立即让孙贲、孙辅率领人马驻在彭泽,准备拦击刘勋,自己则与周瑜率兵两万进袭刘勋的大本营皖城,一举攻克,俘虏三万多人。于是,任命李术为庐江太守,拨给他三千人马保守皖城,其余人众,全部移往吴地。

刘勋闻讯大惊,星夜回军彭泽,孙贲、孙辅出兵截杀,刘勋大败,逃往流沂(今湖北鄂城),向黄祖求救。黄祖派他的儿子黄射率水军五千人来援,孙策挥师进攻,刘勋败逃,投奔曹操,黄射也逃跑了。孙策又得到刘勋两千多兵士和一千多艘战船。于是,乘胜进攻黄祖。

十二月八日,孙策进至沙羡(今湖北嘉鱼县北)。刘表派侄儿刘虎和南阳人韩唏带领长矛队五千人赶来支援黄祖。十一日,孙策率周瑜、吕蒙、程普、孙权、韩当、黄盖等将领同时并进,与敌大战,黄祖几乎全军覆没,韩唏战死,黄祖脱身逃走,士卒溺死者达万人,孙策缴获战船六千艘。

在给汉朝廷的表章中,孙策描写此役说:“(臣)身跨马才乐阵,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飞上风,兵激烟下,弓弩齐发,流矢雨集。”可谓惊心动魄。

孙策一鼓作气,东进豫章,驻军椒丘(江西新建县北),对虞翻说:“华歆名闻于世,但绝非我的对手。如果不早归附,将来金鼓一震,战局一开,伤害侵凌,在所不免。你先进城去,把我的意思说给他听。”虞翻领命进城,见到华歆,陈明利害,华歆举城投降。

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设立庐陵郡,任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而留周瑜镇守巴丘。

孙策还先后击破邹伦、钱铜、王晟、严白虎等部,于是,疆宇平定。

曹操闻孙策平定江南,叹息说:“猘儿难与争锋也!”于是,把兄弟的女儿许配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儿子曹章娶了孙贲的女儿。并以礼征召孙权、孙翊,命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

史书称“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三国志·孙策传》)。从某种程度上说,孙策能够占据江东,跟他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大有关系。通过几件事,可以看出孙策的这一特点。

一是重用旧臣,任人不疑。

孙策微时,只有吕范、孙河二人经常跟从,危难不避。孙策待吕范如亲戚一样,往往带他一起升堂见母,饮宴欢叙。孙策入据曲阿,增兵到两万多人,把吕范部下的兵士也增到两千多,有一天,吕范一面陪孙策下棋,一面对他说:“您的事业越来越人,士兵也越来越多,而各种纲纪尚不完备。我愿暂为都督将军做好这些事情。”

孙策说:“您是著名士大夫,手下拥有不少兵将,且在疆场上已立大功,哪能委屈您管这些军中琐细事务呢”

吕范说:“我舍弃乡土,跟您到处奔波,并非求取妻子儿女荣华富贵,我是想经时济世,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你我二人,譬犹同舟涉海,如一事不妥,双方都受损失。我这也是替自己考虑,不光是为您着想。”

孙策听了,只是笑,不说话。

吕范当即告别出来,脱掉外衣,换上骑兵将领的衣服,于提马鞭来到孙策阁门,自称兼任都督之职。孙策就给他兵符,让他执掌军中诸务。吕范加意留心,整顿纲纪。军中肃睦,威禁人行。

孙策任命张纮为正议校尉,张昭为长史,他们二人,一人居守,一人从征,出谋画策,言听计从。孙策以师友之礼对待张昭。文武之事,都由张昭主理。张昭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中,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他,对他大加赞美。张昭感到进退两难。孙策知道后,却非常高兴。他说:“从前管仲治理齐国,人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齐桓公成了霸主的第一位。现在张昭贤能,人们开口、闭口,褒扬夸奖,而我能重用他,这功名还不是归我吗”

二是不计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将。

孙策当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数百人。但被泾县大帅祖郎袭击,人马散尽,本人也险些丢了性命。后来,孙策占据江东,袁术派人送给祖郎日J绶,让他联络山越,对付孙策。孙策率兵亲往征讨,在陵阳县擒获祖郎。祖郎惶惧,孙策安慰他说:“当年你袭击我,刀都砍在我的马鞍上了。如今我创军立事,抛弃旧怨,对天下人都一样,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称谢。孙策任命他为部下贼曹。

太史慈当年曾在神亭与孙策搏战。后来,也被孙策擒获。孙策解其束缚,拉着他的手问:“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末可量也 。”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他为门下曹。回军时,孙策命祖郎、太史慈为前导,军中引以为荣。后来,孙策还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抚刘繇部下,对太史慈深信不疑。事俱在太史慈传中。

三是抚视孤寡,不欺弱者。

孙策攻克皖城,袁术妻儿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获。孙策对他们体恤抚慰,下令不得侵扰。后来收复豫章,又收拾安排刘繇的丧事,且很好地看顾他的家属。天下士大夫因此对孙策大加称誉。

孙策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的需要,而且以不影响他的功业为前提。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一次,会稽郡属员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意旨,孙策执意要杀掉他。众人一再劝阻,孙策只是不听。这时,吴太夫人站在井边对他说:“你刚刚立足江南,诸事尚在草创,尚未稳固。应该优待、礼遇贤能之人,舍弃他们的过错,表彰他们的功劳。魏腾循例尽职,你却要杀他,这样一来,明天大家都会背叛你。我不忍心见你自罹祸难,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孙策大惊、顿悟,马上放了魏腾。

有位叫高岱的名士,隐居在余姚地方。孙策让陆昭去请他,自己虚心等待。听说高岱精通《左传》,孙策也预先玩读,想跟高岱讲论一番。

有人乘机离间二人。先对孙策说:“高岱认为您英武有余,文采不足,您跟他讲《左传》,他如果回答说不懂,便是他瞧不起您了!”孙策暗记在心。

那人又对高岱说:“孙策为人,最不喜别人超过自己。他如果问你《左传》的事,你就说不知道,这才合他的意。如果跟他讲论辩难,可就危险了!”高岱信以为真。

孙策和高岱见了面。孙策果然说起《左传》,高岱连连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孙策发怒,以为高岱依恃才能,轻慢自己,把他关了起来。

听说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当时好多人都在露天静坐,请求孙策释放他。孙策本无杀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楼,看见几里地远近,坐满了请愿之人。孙策讨厌高岱能得众人之心,下令杀了他。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但我们仍认为,礼贤下士,敬重人才是孙策一生待人接物的主流。而这也确实在客观上使江东人才济济,为孙权建立吴国奠定了基础。

广陵太守陈登驻在射阳。孙策西征黄祖,陈登暗中派遣间谍,拿着印绶给严白虎的余党,想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孙策。孙策回师,攻打陈登,军队暂驻丹徒,等待后继粮草。

孙策喜欢轻装简从,出外游猎。对此,虞翻不放心,早就进行过劝谏。虞翻说:“您轻出微行,搞得侍从官员来不及整顿服装预为警备,士卒们也常以此为苦。作为一军统帅,自己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白龙变化成鱼,豫且就可以射他的眼睛;白蛇自己放纵闲行,刘邦就可以杀他。希望你稍加注意才好!”

孙策知道虞翻说得对,但仍然不能改掉这习惯。

时孙策已尽得江东,闻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欲率军渡江北袭许昌。曹军皆惊,唯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后果为郭嘉言中。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又出去打猎。他骑的是上等精骏宝马,驰驱逐鹿,跟从的人绝对赶不上。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跃出三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已经赶到,将三个人杀死。

原来,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江表传》记载,许贡上表给汉帝,说孙策骁勇,应该召回京师,控制使用,免生后患。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责备许贡,并下令将其绞死。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这次终于得手。

孙策中箭,创痛甚剧。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当天夜里,孙策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关于孙策之死,说法纷纭。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建功立业吗”奋起虎威,推几大吼,伤口都裂开了。当夜死去。《搜神记》则说孙策死于于吉为祟:孙策杀死于吉,此后,每一独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吴历》所记,可备一说;《搜神记》则纯是小说家造作虚幻之言。

孙权称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他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开拓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招揽了大批人才,为日后东吴开国奠定了根基。确实是难得的人物。但他有时过于轻率武断,以致英年早逝,也真让人叹惋。

苏州拙政园建于什么年代?

拙政园(Zhuozheng Yuan Garden)

中国古代江南名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

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东区的面积约31亩,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 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

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区为全园精华之所在,面积约为18。 5亩,其中水面占1/3。

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还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

西区面积约为12。5亩,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

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 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划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当时,园广袤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 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

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

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 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唐、宋、元、明、清各有几位皇帝?分别是谁?

唐、宋、元、明、清共出现128位君主。

唐历28主,共290年:

1.高祖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李世民,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李治,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李显,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李旦,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6.则天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7.炀帝李重茂,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8.谯王李重福,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李隆基,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肃宗李亨,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李豫,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

13.广武王李承宏,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李适,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至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顺宗李诵,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6.宪宗李纯,唐永贞元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李恒,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至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李湛,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19.绛王李悟,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李昂,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李炎,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李忱,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李漼,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24.襄王李煴,唐建贞元年(唐光启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宽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5.僖宗李儇,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6.昭宗李晔,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李晔,唐光化四年(长和安国三年,渤海庆成九年,901年)至唐天佑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在位;

28.哀帝李柷,唐天佑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至唐天佑四年(长和安国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复七年,晋天复七年,西汉金山天复七年,契丹太祖元年,907年)在位。

宋历19主,共320年:

1.太祖赵匡胤,宋建隆元年(于阗同庆四十九年,理广德九年,东丹甘露三十五年,汉大宝三年,辽应历十年,蜀广政二十三年,汉天会四年,960年)至宋开宝九年(于阗天尊十年,理明政八年,东丹甘露五十一年,辽保宁八年,汉广运三年,976年)在位;

2.太宗赵炅,宋开宝九年(于阗天尊十年,理明政八年,东丹甘露五十一年,辽保宁八年,汉广运三年,976年)至宋至道三年(于阗天兴十二年,理明治元年,契丹统和十五年,997年)在位;

3.真宗赵恒,宋至道三年(于阗天兴十二年,理明治元年,契丹统和十五年,997年)至宋乾兴元年(理明通元年,契丹太平二年,1022年)在位;

4.仁宗赵祯,宋乾兴元年(理明通元年,契丹太平二年,1022年)至宋嘉佑八年(理政德七年,契丹清宁九年,夏拱化元年,1063年)在位;

5.英宗赵曙,宋嘉佑八年(理政德七年,契丹清宁九年,夏拱化元年,1063年)至宋治平四年(理正德十一年,辽咸雍三年,夏拱化五年,1067年)在位;

6.神宗赵顼,宋治平四年(理正德十一年,辽咸雍三年,夏拱化五年,1067年)至宋元丰八年(理保立四年,辽大安元年,夏大安十一年,1085年)在位;

7.哲宗赵煦,宋元丰八年(理保立四年,辽大安元年,夏大安十一年,1085年)至宋元符三年(理开明四年,辽寿昌六年,夏永安三年,1100年)在位;

8.徽宗赵佶,宋元符三年(理开明四年,辽寿昌六年,夏永安三年,1100年)至宋宣和七年(理文治十六年,辽保大五年,辽延庆二年,夏元德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在位;

9.钦宗赵桓,宋宣和七年(理文治十六年,辽保大五年,辽延庆二年,夏元德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宋靖康二年(理文治十八年,辽延庆四年,夏正德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在位;

10.高宗赵构,宋建炎元年(理文治十八年,辽延庆四年,夏正德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至宋建炎三年(理保天元年,辽延庆六年,夏正德三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宋建炎三年(理保天元年,辽延庆六年,夏正德三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至宋绍兴三十二年(理大宝十四年,辽绍兴十二年,夏天盛十四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位;

11.正安帝赵旉,宋明受元年(理保天元年,辽延庆六年,夏正德三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三月至四月在位;

12.孝宗赵眘,宋绍兴三十二年(理大宝十四年,辽绍兴十二年,夏天盛十四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至宋淳熙十六年(理元亨五年,辽天禧十二年,夏乾佑二十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位;

13.光宗赵敦,宋淳熙十六年(理元亨五年,辽天禧十二年,夏乾佑二十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宋绍熙五年(理元亨十年,辽天禧十七年,夏天庆元年,金明昌五年,1194年)在位;

14.宁宗赵扩,宋绍熙五年(理元亨十年,辽天禧十七年,夏天庆元年,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宋嘉定十七年(理天开二十年,夏乾定二年,金正大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九年,东夏大同元年,1224年)在位;

15.理宗赵昀,宋嘉定十七年(理天开二十年,夏乾定二年,金正大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九年,东夏大同元年,1224年)至宋景定五年(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在位;

16.度宗赵禥,宋景定五年(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至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位;

17.恭帝赵显,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宋德佑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位;

18.端宗赵昰,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位;

19.卫王赵昺,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至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位。

宋祥兴五年(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黄华起事。宋祥兴六年(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黄华败死。宋年号停用。

元的前身和后续分别为蒙古和鞑靼。蒙古成吉思汗元年(理天开二年,辽天禧二十九年,宋开禧二年,夏天庆十三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建国。蒙古至元八年(宋咸淳七年,1271年),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改国号元。壬午年(明建文四年,1402年),孛儿只斤·鬼力赤改国号鞑靼。乙未年(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卫拉岱汗克垺古特·额色库改国号瓦剌。乙巳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孛儿只斤·阿岱复国号鞑靼。壬申年(明景泰三年,1452年),田盛可汗绰罗斯·也先复国号元。元添元二年(明景泰五年,1454年),乌珂克图汗孛儿只斤·马可古儿吉思复国号鞑靼。甲戍年(明崇祯七年,金天聪八年, 1634年),林丹汗孛儿只斤·虎墩兔败死,国亡。自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至林丹汗孛儿只斤·虎墩兔,历42主,共429年:

1.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成吉思汗元年(理天开二年,辽天禧二十九年,宋开禧二年,夏天庆十三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至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理仁寿元年,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东夏大同四年,1227年)在位;

2.睿宗孛儿只斤·拖雷,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理仁寿元年,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东夏大同四年,1227年)至蒙古睿宗二年(理仁寿三年,宋绍定二年,金正大六年,东夏大同六年,1229年)监国;

3.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蒙古睿宗二年(理仁寿三年,宋绍定二年,金正大六年,东夏大同六年,1229年)至蒙古太宗十三年(理道隆三年,宋淳佑元年,1241年)在位;

4.太宗后乃马真·脱列哥那,蒙古太宗十三年(理道隆三年,宋淳佑元年,1241年)至蒙古太宗后五年(理道隆八年,宋淳佑六年,1246年)监国;

5.定宗孛儿只斤·贵由,蒙古定宗元年(理道隆八年,宋淳佑六年,1246年)至蒙古定宗三年(理道隆十年,宋淳佑八年,1248年)在位;

6.定宗后海迷失氏,蒙古定宗三年(理道隆十年,宋淳佑八年,1248年)至蒙古定宗后三年(理利正元年,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监国;

7.宪宗孛儿只斤·蒙哥,蒙古宪宗元年(理利正元年,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至蒙古宪宗九年(宋开庆元年,1259年)在位;

8.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世祖元年(宋景定元年,1260年)至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位;

9.孛儿只斤·阿里不哥,蒙古阿里不哥元年(蒙古世祖元年,宋景定元年,1260年)至蒙古阿里不哥五年(蒙古中统五年,宋景定五年,1264年)在位。

10.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即位,以明年为元贞元年。元元贞三年(1297年)二月,改元大德。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卒。

11.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元至大四年(1311年)在位;

12.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至大四年(1311年)至元延佑七年(1320年)在位;

13.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元延佑七年(1320年)至元至治三年(1322年)在位;

14.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元至治三年(1322年)至元致和元年(1328年)在位;

15.幼主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元天顺元年(1328年)在位;

16.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元天历元年(1328年)、元天历二年(1329年)至元至顺三年(1331年)在位;

17.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元天历二年(1329年)在位;

18.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元至顺三年(1331年)至元至顺四年(1332年)在位;

19.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至顺四年(1332年)至元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夏开熙五年,1370年)在位;

20.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元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夏开熙五年,1370年)至元宣光八年(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位;

21.益宗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元宣光八年(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至元天元十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位;

22.孛儿只斤·恩克卓里克图,元天元十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至壬申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位;

23.尼古埓苏克齐汗孛儿只斤·额勒伯克,壬申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至己卯年(明建文元年,1399年)在位;

24.孛儿只斤·坤帖木儿,己卯年(明建文元年,1399年)至壬午年(明建文四年,1402年)在位;

25.孛儿只斤·鬼力赤,壬午年(明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改国号为鞑靼。丁亥年(明永乐五年,1407年)卒;

26.孛儿只斤·本雅失里,戊子年(明永乐六年,1408年)至庚寅年(明永乐八年,1410年)在位;

27.孛儿只斤·答里巴,辛卯年(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乙未年(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在位;

28.卫拉岱汗克垺古特·额色库,乙未年(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即位,改国号为瓦剌;乙巳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卒;

29.孛儿只斤·阿岱,乙巳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复国号鞑靼。戊午年(明正统三年,1438年)卒;

30.太宗汗孛儿只斤·脱脱不花,戊午年(明正统三年,1438年)至壬申年(明景泰三年,1452年)在位;

31.孛儿只斤·阿噶巴尔济济农,壬申年(明景泰三年,1452年)在位;

32.田盛可汗绰罗斯·也先,壬申年(明景泰三年,1452年)即位,复国号元,以明年为添元元年。元添元二年(明景泰五年,1454年)卒;

33.乌珂克图汗孛儿只斤·马可古儿吉思,甲戍年(明景泰五年,1454年)即位,复国号鞑靼。乙酉年(明成化元年,1465年)卒;

34.摩伦汗孛儿只斤·脱思,丙戍年(明成化二年,1466年)在位;

35.孛儿只斤·满都鲁,壬辰年(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乙亥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在位;

36.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蒙克,庚子年(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至丁丑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位;

37.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丁丑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己卯年(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摄政;

38.博迪阿拉克库登汗孛儿只斤·卜赤,己卯年(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丁未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位;

39.库登汗孛儿只斤·打来孙,丁未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至丁巳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位;

40.札萨克图汗孛儿只斤·图们,戊午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至壬辰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位;

41.薛禅汗孛儿只斤·布延彻辰,癸巳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癸卯年(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位;

42.林丹汗孛儿只斤·虎墩兔,甲辰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至甲戍年(明崇祯七年,金天聪八年,1634年)在位。

明历27主,共296年:

1.太祖朱元璋,宋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汉德寿二年,夏天统三年,1364年),称吴王。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夏开熙三年,1368年)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位;

2.惠宗朱允炆,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明建文四年(1402年)在位;

3.成祖朱棣,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位;

4.仁宗朱高炽,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明洪熙元年(1425年)在位;

5.宣宗朱瞻基,明洪熙元年(1425年)至明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6.英宗朱祁镇,明宣德十年(1435年)至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景泰八年(1457年)至明天顺八年(1464年)在位;

7.代宗朱祁玉,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明景泰八年(1457年)在位;

8.广通王朱徽煠,明玄元元年(明景泰二年,1451年)在位;

9.宪宗朱见深,明天顺八年(1464年)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在位;

10.孝宗朱佑樘,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至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位;

11.武宗朱厚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位;

12.宁王朱宸濠,明顺德元年(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在位;

13.世宗朱厚熜,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

14.穆宗朱载垕,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至明隆庆六年(1572年)在位;

15.神宗朱翊钧,明隆庆六年(1572年)至明万历四十八年(金天命四年,1620年)在位;

16.光宗朱常洛,明万历四十八年(金天命四年,1620年)在位;

17.熹宗朱由校,明泰昌元年(金天命四年,1620年)至明天启七年(金天聪元年,1627年)在位;

18.思宗朱由检,明天启七年(金天聪元年,1627年)至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西义武二年,顺永昌元年,1644年)在位;

19.安宗朱由崧,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西义武二年,顺永昌元年,1644年)至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西大顺二年,顺永昌二年,1645年)在位;

20.和帝朱常淓,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西大顺二年,顺永昌二年,1645年)监国;

21.绍宗朱聿键,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西大顺二年,顺永昌二年,1645年)至明隆武二年(明鲁王监国元年,清顺治三年,西大顺三年,1646年)在位;

22.统帝朱以海,明弘光元年(明弘光元年,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西大顺二年,顺永昌二年,1645年)至明鲁王监国六年(明永历五年,明定武六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监国。

23.出帝朱亨嘉,明洪武二百八十七年(明弘光元年,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西大顺二年,顺永昌二年,1645年)监国;

24.文帝朱聿粤,明绍武元年(明鲁王监国元年,清顺治三年,西大顺三年,1646年)在位;

25.昭宗朱由榔,明隆武二年(明鲁王监国元年,明绍武元年,清顺治三年,西大顺三年,1646年)至明永历十五年(明定武十六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位;

26.神帝朱亶塉,明定武元年(明隆武二年,明鲁王监国元年,明绍武元年,清顺治三年,西大顺三年,1646年)至明定武十九年(清康熙三年,东宁永历十八年,1664年)在位;

27.顺帝朱常清,明东武元年(明永历二年,明鲁王监国三年,明定武三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五年,1648年)在位;

明永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东宁郑克塽降。明年号停用。

清的前身和后续分别为金和“满洲”。历12主,共296年:

1.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齐,金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至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位;

2.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至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位;

3.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至清顺治十八年(明永历十五年,明定武十六年,1661年)在位;

4.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顺治十八年(明永历十五年,明定武十六年,1661年)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位;

5.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位;

6.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位;

7.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位;

8.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位;

9.文宗爱新觉罗·奕蟭,清道光三十年(1850)至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囯十一年,成洪德七年,1861年)在位;

10.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囯十一年,成洪德七年,1861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位;

11.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位;

12.宪宗爱新觉罗·溥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清宣统三年(中华民国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蒙古国共戴元年”,1911 年)在位。清宣统九年(中华民国六年,“蒙古共戴七年”,1917年)曾复辟。“满洲国大同元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满洲帝国康德十二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蒙疆成吉思汗七百四十年”,1945年)在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政德甲午年﹞政德弘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