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森为什么打德甲﹞彼得森教授简介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彼得森为什么打德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克莱尔·彼得森在研究地球的年龄时为什么要把铅撵出去?
- 2、一个“美国梦”的示范样本——读彼得•彼得森自传
- 3、龙虾教授的乔丹·彼得森,为何会让西方左翼感到害怕?
- 4、“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他的十二法则究竟是什么?
本文目录导航:
克莱尔·彼得森在研究地球的年龄时为什么要把铅撵出去?
最佳答案20世纪40年代末,芝加哥大学一位名叫克莱尔·彼得森(尽管姓彼得森,他原先是艾奥瓦州的一个农家孩子)的研究生在用一种新的铅同位素测量法,对地球的确切年龄作最后的测定。不幸的是,他的岩石样品全部给污染了——而且通常还污染得很厉害。大多数样品里的铅含量超过正常浓度的大约200倍。许多年以后,彼得森才明白,问题出在俄亥俄州一个名叫小托马斯·米奇利的人身上。
米奇利是一名受过训练的工程师,要是他一直当工程师,世界本来会太平一些。但是,他对化学的工业用途发生了兴趣。1921年,他在位于俄亥俄州代顿的通用汽车研究公司工作期间,对一种名叫四乙铅的化合物作了研究,发现它能大大减少震动现象,即所谓的发动机爆震。
到20世纪初,大家都知道铅很危险,但它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消费品之中。罐头食品以焊铅来封口;水常常储存在铅皮罐里;砷酸铅用做杀虫剂喷洒在水果上。铅甚至还是牙膏管子的组成材料。几乎每一件产品都会给消费者的身体里增加一点儿铅。然而,人接触机会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添加在汽油里的铅。
铅是一种神经毒素。体内铅的含量过高,就会无可挽回地损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与铅过分接触会引起很多病症,其中有丧失视力、失眠、肾功能衰竭、失聪、癌症、瘫痪和抽搐。急性发作的时候,人可以突然产生恐怖的幻觉,令患者和旁人措手不及。一般来说,这种症状接着会导致昏迷或死亡。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身体摄入过量的铅。
另一方面,铅很容易提炼和开采,大规模生产极其有利可图——四乙铅确实可以防止发动机爆震。所以,在1923年,美国三家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名叫四乙铅汽油公司(后来又简称为四乙公司),世界愿买多少四乙铅,它就生产多少四乙铅。结果证明,世界的需要量很大。他们把这种添加剂称做“四乙”,是因为“四乙”听上去比较悦耳,不像“铅”那样含有毒物的意味。1923年2月1日,他们把这个名字(以比大多数人知道的更多方式)推向市场,让公众接受。
第一线的工人几乎马上出现走路不稳、官能混乱等症状,这是中毒不久后的标志。四乙公司也几乎马上执行一条行若无事、坚决否认的方针,而且在几十年里行之有效。正如沙伦·伯奇·麦格雷恩在她的工业化学史《实验室里的普罗米修斯》一书中指出的,要是哪家工厂的雇员得了不可治愈的幻觉症,发言人便会厚颜无耻地告诉记者:“这些人之所以精神失常,很可能是因为工作太辛苦。”在生产含铅汽油的初期,至少有15名工人死亡,数不清的人得病,常常是大病。确切的数字无法知道,因为公司几乎总是能掩盖过去,从不透露令人难堪的泄漏、溢出和中毒等消息。然而,有的时候,压制消息已经不可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924年,在几天时间里,光在一个通风不良的场所就有5名生产工人死亡,35名工人终身残疾。
随着有关新产品很危险的谣言四起,为了打消人们的担心,四乙铅汽油的发明者托马斯·米奇利决定当着记者的面作一次现场表演。他一面大谈公司如何确保安全,一面往自己的手上泼含铅汽油,还把一烧杯这类汽油放在鼻子跟前达60秒之久,不停声称他每天可以这么干而不受任何伤害。其实,米奇利心里对铅中毒的危险很清楚:他几个月之前还因接触太多而害了一场大病,现在除了在记者面前以外决不接近那玩意儿,只要可能的话。
加铅汽油获得成功,米奇利深受鼓舞,现在又把注意力转向那个时代的另一个技术问题。20世纪20年代,冰箱使用有毒而危险的气体,时常泄漏,风险很大。1929年,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有家医院发生冰箱泄漏事故,造成100多人死亡。米奇利着手发明一种很稳定、不易燃、不腐蚀、吸入很安全的气体。凭着办事几乎从不后悔的本能,他发明了含氯氟烃。
很少有哪个工业产品如此快速而又不幸地被大家接受。20世纪30年代初,含氯氟烃投入生产,结果派上了一千种用场,从汽车空调器到除臭喷雾剂什么都离不开它。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发现,这玩意儿正吞噬着平流层里的臭氧。你将会明白,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臭氧是氧的一种形式,每个分子含有三个而不是通常的两个原子。它的化学特性有点儿古怪:它在地面上是一种有害物质,在高高的平流层却是一种有益物质,因为它吸收危险的紫外辐射。然而,有益的臭氧的量并不很大。即使均匀地分布在平流层里,它也只能形成大约两毫米厚的一层。这就是它很容易受扰动的原因。
含氯氟烃的量也不大——只占整个大气的大约十亿分之一——但是,这种气体的破坏力很强。1千克含氯氟烃能在大气里捕捉和消灭7万千克臭氧。含氯氟烃悬浮的时间还很长——平均一个世纪左右——不停地造成破坏。它吸收大量热量。一个含氯氟烃分子增加温室效应的本事,要比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强1万倍左右——当然,二氧化碳本身也是加剧温室效应的能手。总之,最后可能证明,含氯氟烃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这一点米奇利永远不会知道。在人们意识到含氯氟烃的破坏力之前,他早已不在人世。他的死亡本身也是极不寻常的。米奇利患脊髓灰质炎变成跛子以后,发明了一个机械装置,利用一系列机动滑轮自动帮他在床上抬身或翻身。1944年,当这台机器启动的时候,他被缠在绳索里窒息而死。
要是你对确定事物的年龄感兴趣,20世纪40年代的芝加哥大学是个该去的地方。威拉德·利比快要发明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使科学家们能测出骨头和别的有机残骸的精确年代,这在过去是办不到的。到这个时候,可靠的年代最远只达埃及的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左右。例如,谁也没有把握说出,最后一批冰盖是在什么时候退缩的,法国的克罗马农人是在过去什么时候装饰拉斯科山洞的。
利比的方法用途很广,他因此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奖。这种方法基于一种认识:生物内部都有一种碳的同位素——名叫碳-14,生物一死,该同位素马上以可以测定的开始衰变。碳-14大约有5600年的半衰期——即任何样品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因此,通过确定某种特定的碳样的衰变程度,利比就可以有效地锁定一个物体的年代——虽然是在一定限度以内。经过八个半衰期以后,原先的放射性碳只剩下0.39%。这个量太小,无法进行可靠的测算,因此碳-14年代测定法只适用于年代不超过4万年左右的物体。
有意思的是,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使用,有些疵点也日渐显露出来。首先,人们发现,利比公式里有个名叫衰变常数的基本成分存在3%的误差。而到了这个时候,全世界已经进行了数千次计算。科学家们没有修正每个计算结果,而是决定保留这个不准确的常数。“这样,”提姆·弗兰纳里说,“你只要把今天见到的每一个以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测定的年代减去大约3%。”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人们又很快发现,碳-14的样品很容易被别处的碳污染——比如,一小点儿连同样品一起被采集来的而又没有被注意到的植物。对于年代不大久远的样品来说——年代小于大约2万年的样品——稍有污染并不总是关系很大,而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样品来说,这有可能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统计中的剩余原子数实在太少了。借用弗兰纲纳里的话来说,在第一种情况下,就像是1000美元里少数1美元;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就像是仅有的2美元里少数了1美元。
而且,利比的方法是以如下假设为基础的,即大气里碳-14的含量以及生物吸收这种物质的,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是始终不变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在知道,大气里碳-14的数量变化不定,取决于地球的磁场能否有效地改变宇宙射线的方向;在漫长的时间里,变化的幅度可能很大。这意味着,有些以碳-14年代测定法测定的年代要比别的这类年代更无把握。在比较缺少把握的年代当中,有人类首次抵达美洲前后这一段时期的年代。这就是为什么那个问题老是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
最后,也许有点儿出人意料的是,计算结果可能由于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外因——比如动物的饮食结构——而完全失去意义。最近有个案例引起了广泛激烈的争论,即梅毒究竟起源于新大陆还是旧大陆。赫尔的考古学家们发现,修道院坟地里的修道士患有梅毒。最初的结论是,修道士在哥伦布航行之前就已经患上了梅毒。但是,该结论受到了质疑,因为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吃了大量的鱼,这会使他们骨头的年代看上去比实际的要古老。修道士可能患有梅毒,但究竟是怎么患上的,什么时候患上的,问题似乎容易解决,却依然没有解决。
由于碳-14年代测定法的缺点加起来还真不少,科学家们发明了别的办法来测定古代物质的年代,其中有发热光测定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定法。前者用来测定存留在泥土里的电子数;后者以电磁波轰击一件样品来测定电子的振动。但是,即使用最好的方法,你也无法测定20万年的东西的年代,也根本无法测定岩石那样的无机物质的年代。然而,若要确定我们这颗行星的年龄,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测定岩石年代的问题在于,世界上几乎人人都一度不抱希望。要不是出了一位决心很大的、名叫阿瑟·霍姆斯的英国教授,这项探索很可能会完全停顿下来。
无论在克服困难方面,还是在取得的成就方面,霍姆斯都很有英雄气概。20世纪20年代,正当他的事业进入全盛期的时候,地质学已经不再吃香——物理学是那个时代的热门科学,资金严重缺乏,尤其在它的精神诞生地英国。多少年来,他是达勒姆大学地质系的惟一人员。为了进行测定岩石年代的工作,他常常不得不借用或拼凑设备。有一次,为了等校方为他提供一台简单的加法机,他的计算工作竟然耽搁了1年时间。有时候,他不得不完全停止学术工作,以便挣钱来养家糊口——一度在纽卡斯尔开了个古董店,有时候他连地质学会每年5英镑的会费也缴不起。
霍姆斯在研究工作中使用的方法,在理论上其实并不复杂,直接产生于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904年最初发现的那个过程,即,有的原子以一种可以预测的比率从一种元素衰变成另一种元素,因此这个过程可以用来当时钟。要是你知道钾-40要经过多长时间才变成氩-40,并且测定样品里这两种元素的量,你就可以得出那种物质的年代。霍姆斯的贡献在于,以测定铀衰变成铅的比率来测定岩石的年代,从而——他希望——能测定地球的年龄。
但是,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需要克服。霍姆斯还需要——至少会很高兴拥有——一种能对细小样品进行精密测量的先进仪器,而我们已经知道,他所能得到的不过是一台简单的加法机。因此,他竟然能在1946年较有把握地宣布,地球至少已经存在30亿年,很可能还要长。这是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不幸的是,他又一次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他的科学界同行们非常保守,对他的成就拒不承认。许多人尽管乐意赞赏他的方法,却认为他得出的不是地球的年龄,而只是组成地球的材料的年龄。
就在这个时候,芝加哥大学的哈里森·布朗发明了一种统计火成岩(即通过加热形成的岩石,而不是通过沉积形成的岩石)里铅同位素的新方法。他意识到这项工作相当乏味,便把它交给了年轻的克莱尔·彼得森,作为他的论文项目。他向彼得森保证,以他的新方法来测定地球的年龄会“易如反掌”。实际上,这项工作花了几年时间。
1948年,彼得森着手从事这个项目。与托马斯·米奇利丰富多彩、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贡献相比,彼得森测定地球年龄的工作有点儿平平庸庸的味道。有7年时间,先是在芝加哥大学,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于1952年迁往那里),他在无菌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仔细选择古老岩石的样品,精密测定里面铅/铀的比例。
测定地球年龄的问题在于,你需要有极其古老的岩石,内有含铅和铀的晶体,其古老程度几乎与这颗行星一样——要是岩石年轻得多,测出的年代显然会比较年轻,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真正古老的岩石在地球上是很难找得着的。到20世纪40年代末,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实际上,要等到太空时代,才可能有人貌似有理地说明地球上古老岩石的去向,这真是不可思议的。(答案在于板块构造,我们当然将谈到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彼得森只能在材料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把这一切搞清楚。最后,他突然聪明地想到,他可以利用地球之外的岩石,从而绕开缺少岩石的问题。他把注意力转向陨石。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个很有远见的假设,结果证明非常正确,即,许多陨石实际上是太阳系早期留下来的建筑材料,因此多少保留着原始的内部化学结构。测定了这些四处游荡的岩石的年代,你也就(接近于)测定了地球的年龄。
然而,通常来说,总是说来容易做来难。陨石数量不多,陨石样品不是很容易能采集到手。而且,布朗的测量方法过分注重细节,需要做很多改进。最大的问题是,彼得森的样品只要接触空气,就莫名其妙地不断地受到大气里铅的严重污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最后建立了一个消过毒的实验室——世界上第一个无菌实验室,至少有一份材料里是这么说的。
彼得森任劳任怨地干了7年,才收集到可用于最后测试的样品。1953年春,他把样品送到伊利诺伊州的阿冈尼国家实验室。他及时获得了一台新型的质谱仪,可以用来发现和测定秘藏在古晶体里的微量铀和铅。彼得森终于得出了结果。他激动万分,直接驱车去艾奥瓦州他度过少年时代的家中,让他的母亲把他送进医院,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发心脏病。
此后不久,在威斯康星州的一次会议上,彼得森宣布地球的确切年龄为45.5亿年(误差7000万年)——麦格雷恩赞赏地说:“这数字50年以后依然没有改变。”经过200年的努力,地球终于有了个年龄。
彼得森几乎马上把注意力转向大气里那个铅的问题。他吃惊地发现,有关铅对人体的影响,人们仅有的一点儿认识几乎无一例外是错误的,或者是令人产生误解的——这也不足为怪,因为40年来对铅的影响的每项研究,全是由铅添加剂的制造商们提供资金的。
在一项这样的研究中,一名没有受过化学病理学专门训练的医生承担了一个五年计划。根据计划,他让志愿者们吸入或吞下越来越大量的铅,然后对他们的大小便进行化验。不幸的是,那位医生似乎也不懂,铅不会被作为废物排泄出体外,只会积累在骨头和血液里——这正是铅很危险的原因,他既没有检查骨头,也没有化验血液。结果,铅被宣布对健康毫无影响。
彼得森很快确认,大气里有大量的铅——实际上现在仍有大量的铅,因为铅从来没有消失——其中大约90%来自汽车的废气管,但他无法加以证明。他需要一种方法,把现在大气里铅的浓度,与1923年四乙铅开始商业生产之前的浓度进行比较。他突然想到,冰核可能会提供这个答案。
人们知道,在格陵兰岛这样的地方,每年的积雪层次很分明(因为季节温差使得冬季到夏季的颜色稍有不同)。只要往前数一数这些层次,测量一下每一层里铅的含量,你就可以计算出几百甚至几千年里任何时候全球大气里铅的浓度。这个见解成为冰核研究的基础。许多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工作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彼得森发现,1923年之前,大气里几乎没有铅;自那以后,铅的浓度不断危险地攀升。现在,把铅撵出汽油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为此,他经常批评铅工业及其利益集团,而且往往言辞很激烈。
这证明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四乙公司是全球一家势力很大的公司,上头有很多朋友。(它的董事当中有最高法院的法官刘易斯·鲍威尔和美国地理学会的吉尔伯特·格罗夫纳。)彼得森突然发现研究资金要么被收回,要么很难获得。美国石油研究所取消了与他签订的一项合同,美国公共卫生署也是,后者还算是个中立的政府机关呢。
彼得森成了一个对本单位越来越不利的人。铅工业界官员不断向加州理工学院董事会成员施加压力,要么让他闭嘴,要么让他滚蛋。杰米·林肯·基特曼在2000年的《国家》杂志中写道,据说,四乙公司愿意向加州理工大学无偿提供一名教授讲席的费用,“如果能让彼得森卷铺盖走人的话”。荒唐的是,一个美国研究委员小组被指派来调查大气中铅毒的危险程度,他竟然被排除在外,尽管他这时候毫无疑问已经是美国大气铅问题的主要专家。
幸好,彼得森从来没有动摇过。由于他的努力,最后提出了《1970年洁净空气法》,并于1986年在美国停止销售一切含铅汽油。美国人血液里的铅浓度几乎马上下降了80%。但是,由于铅是一种难以消除的物质,今天每个活着的美国人血液里的铅浓度,仍要比一个世纪以前的人高出大约625倍。大气里铅的含量还在以大约每年10万吨的继续增加,而且完全是以合法的方式,主要来自采矿、冶炼和工业活动。美国还禁止在家用油漆中添加铅,正如麦格雷恩所说,“比大多数欧洲国家晚了44年”。考虑到铅的惊人毒性,美国直到1993年才在食品罐头上停止使用焊铅,这是不可思议的。
至于四乙公司,它仍在发展,虽然通用汽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和杜邦公司在该公司已经没有股份。(1962年,它们把股份卖给了奥尔马尔造纸公司。)据麦格雷恩说,直到2001年2月,四乙公司依然坚持认为,“研究表明,含铅汽油无论对人的健康还是对环境都不构成威胁”。在它的网站上,公司的历史没有提及铅——也没有提及乔治·米奇利——只是简单地提到原先的产品里含有“某种化学混合物”。
四乙公司不再生产含铅汽油,但据2001年的公司报表,2000年四乙铅的销售额仍达到2510万美元(它的全部销售额为79500万美元),比1999年的2410万美元略有增长,但低于1998年的11700万美元。公司在它的报告中说,它决心“使四乙铅产生的现金收入增加到最大程度,尽管全世界的使用量在不断下降”。四乙公司通过与英国奥克特尔联合公司的一项协议在全世界销售四乙铅。
至于乔治·米奇利留给我们的另一个祸害含氯氟烃,美国在1974年已经禁止使用,但它是个顽固不化的小魔鬼,以前(比如从除臭剂或喷发定型剂)排放到大气的这种东西几乎肯定还在那里,等你我上了西天很久以后还会在吞食臭氧。更为糟糕的是,我们每年仍在向大气里排放大量含氯氟烃。韦恩·比德尔说,每年仍有2700万千克的这种东西在市场上销售,价值15亿美元。那么,是谁在生产含氯氟烃?是我们——那就是说,许多大公司仍在其海外的工厂里生产这种产品。第三世界国家要到2010年才加以禁止。
克莱尔·彼得森于1995年去世。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地质学家向来没有这个资格。更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大公无私,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他也没有获得多少名气,甚至没有受到多大重视。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地质学家。然而,谁听说过克莱尔·彼得森来着?大多数地质学教科书没有提到他的名字。最近出版的两本有关测定地球年龄的历史的畅销书,竟然还把他的名字拼错了。2001年初,有人在《自然》杂志里就其中的一本书写了一篇书评,结果又犯了一个错误,令人吃惊地认为彼得森是个女人。
无论如何,多亏克莱尔·彼得森的工作,到1953年,地球终于有了个人人都能接受的年龄。现在惟一的问题是,它比它周围的世界还要古老。
一个“美国梦”的示范样本——读彼得•彼得森自传
最佳答案彼得森的人生无疑是“美国梦”的典范。作为希腊裔移民后代、一个除了自身品质外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先是从广告业跳到陌生的电影设备制造业,后来又转而投身政界,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商务部长,再后来进入商界,并在华尔街绽放,打造了一个商业奇迹。让我们跟随他的回忆,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达成这些成就的。
1943年,年轻的彼得森从家乡小镇出发,到麻省理工学院求学。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做工程师的料:
“我只知道我需要找一片领域,在那儿我可以把自己的数学才能应用到人际关系或商业情境中,而不是浪费在物体构造和机械装置上。”
而相应的,他那出众的'察言观色'的能力也早有体现。比如对于如何听课才能取得“好成绩”,他有着自己的诀窍: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人们在谈论他们喜欢的话题时,动作会格外丰富,声音也会充满激情。换句话说,我不仅听教授授课内容的表面意思,还听其中的弦外之音,并用课堂笔记本记下教授们的弦外之音。考试快来临的时候,我会看着自己的这些笔记,想着教授当时强调的语段,然后仔细阅读这些段落,直到记住为止。不管试卷上的问题如何,我都会想办法把能激起教授热情的那些要点写出来。其实,我无非就是在奉承他们。我知道这有点儿不厚道,但这些行为每次都能为我带来A或是A+。在这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仅帮我荣登优秀生光荣榜,还让我学会倾听和观察别人,这些后来对我早期的职业生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毕业后,彼得森短暂的做了一段零售推销员,之后便投身于广告业。同时,他在工作之余完成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MBA夜校课程,并在拿到MBA学位的一年后,当上了该校营销学的副教授。彼得森认为:“我觉得商学院之所以找我任教,除了我的论文和好成绩之外,还因为我的工作得到了一些人的注意。我并不满足于懂得某样知识,我喜欢把知道的东西写下来,甚至是教给别人。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可我已经累积了很多人脉,大多是我做调查时合作过的人,这让我的世界不只局限于一间小小的芝加哥市场调查公司。”
在此期间,他参与了在说服艾森豪威尔参加总统竞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认识了摄影器材制造公司贝灵巧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克(彼得森在人生各个阶段内参与了多个经济政治组织,这些“业余”活动也给了他职业生涯很大的帮助),他们间还有一个共同点: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查克也是自那里毕业的,而且还是商学院的董事,他对彼得森在学院里的营销课教学有所耳闻。
在对就职的广告公司总裁的种种做法心生不满后,彼得森决定离开了广告业,而查克也发来了邀请,于是,彼得森加入了身处制造业的贝灵巧公司。
彼时,传统摄影器材制造行业正逐渐受到日本企业和新兴电子产品的双重打击。彼得森领导下的贝灵巧虽能竭力维持每年的利润增长局面,使股票价格处在高位,但从长远来看,核心的摄影器械生意的衰退和来自国外的残酷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意味着节省开支的措施或效率增益并不能维持公司的发展,必须开发其他相互补足的领域,进行多样化经营。
虽然有诸多努力,但实际上贝灵巧公司的衰落趋势仍在延续,而彼得森在行业和公司彻底没落之前,选择了前往华盛顿出任公职。对于在贝灵巧工作期间的评价,彼得森也比较中肯,他总结道:“只看数字,人们可能会认为我那8年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我的任期内,公司销售量翻了一番,收入翻了两番,但实际上情况却复杂得多。在努力推进成本控制方面我给自己打A;在行业快速衰退的大环境下,我通过引进新产品来保持市场份额和利润,这方面我也给自己打A;但在把握公司未来方面我只能给自己打C。我没能引导贝灵巧进入一个未来的电子世界:摄像机、录像机等。”
在贝灵巧任职期间,彼得森积累了国际经济贸易的第一手经验,因为“仅仅是研究来自日本摄影器材制造商的竞争,就让我清楚地了解了国际贸易、汇率和生产规范的一些知识。”
同一时期,彼得森被选入华盛顿最古老、最受人尊敬的布鲁金斯学院理事会(这是他的又一项“业余”活动),从国内外安全政策到社会经济政策,在该理事会都能接触到。
这一系列的经历,可能是为何尼克松政府会发出邀请的原因。
入职华盛顿后,彼得森先后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商务部长,并曾作为经济谈判代表前往苏联,但政治上的原因使得他在尼克松第二个任期开始时便被“清洗”出内阁。
彼得森总结:“在尼克松政府任职,我得到了一些独特的经历,也建立了一些美好长久的国际友谊。它们为我后来在生意上和大型非营利组织的机遇铺垫了基石。虽然华盛顿的日子风起云涌,但如果没有在那儿待过30个月,后来的生意和非营利组织活动也都是无法成功的。”
这里要特殊提到的,也是对后来黑石的成功起到很大作用的,是彼得森和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间形成的良好关系。
从华盛顿归来,彼得森把目光投向了华尔街,之所以选择华尔街,彼得森说:“那时候,我清楚地认识到真正赚大钱的是那些投资者和企业主,而不是诸如律师、咨询师和金融顾问等靠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体力按小时或项目收取工资的人。同样,我知道我不想把我的商业精力投入到仅仅一两个工业领域。而且很明显,有些单位需要我这样有广泛社会关系的人。”
“虽然我没有金融领域的工作经验,但是华尔街流行的一句老话就是:只要掌握二年级的数学,就能在华尔街工作。我认为我有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再说华尔街有很多人操作诸如红利换取可兑换的信用债券等交易细节,我不需要再学习这些。我有公司运作经验,还有许多公司的人脉关系,还有就是在华盛顿任职期间所积累的国际经验。”
以彼得森的经历,取得一个或多个顾问的职位是轻而易举的,但彼得森认为:“虽然我在金融、公司兼并与资产收购方面还算得上是个高参。不过,你的建议别人可以,也可以不。对我来说,要想真正赢得财富和真正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必须拥有、构建和发展企业。你每日的决策能够积累成企业的精神,渐成气势。你可以亲眼目睹自己的一个想法化为有形之物,成为现实的存在。资本收益的税率与劳动收入的税率间差距很大,因而投资企业的风险还得到了减免纳税的奖励。”
此时的雷曼恰逢危机,其内部派系间的争斗使得他们需要一名“外来者”进行协调,彼得森便成为他们的选择,获得了CEO的职位。到任后,他利用自己的优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扩大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业务似乎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举措,我开始向这个方向加大推进力度。要将客户从其传统的证券包销银行那里挖出来是很困难的,但我与许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有着良好的个人关系,我认为这种关系有助于雷曼兄弟公司在企业并购业务领域的发展,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项业务中的角色是咨询和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公司的经营将转向擅长的领域,放弃表现不佳或需要巨额资本的业务。 我不想涉足我们不具备优势的领域 。”
彼得森的确成功的挽救了危机中的雷曼,而在总结自己在雷曼获得成功的原因时,彼得森说:“我曾认真研究过亨利·基辛格和前世界银行总裁詹姆斯·沃尔芬森这样真正神通广大的人物。到目前为止,他们手里握有大量重要客户的咨询业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固然是他们所提供的咨询和建议极有价值,但我认为他们取得成功还另有原因,那就是他们曾居于显赫的公务员职位并在这些位置上获得了全球性的名声,潜在客户会为能与亨利和吉姆这样地位和素质的人联系在一起而感到十分开心。我确实认为我在政府任职时的地位、我的公共服务经历和我在非营利性机构的工作取得过一定的成功,但我还不足以被称为一个神通广大之人。我不会假装有亨利或吉姆那样摇滚明星般的地位。
谈到高层人士,在这里我要补充我在麦肯公司开发新业务时得到的一点教训:潜在客户主要关心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业务问题。我在计划开展一项新的业务,对一家企业登门拜访之前,一般都会 事先预习大量功课,并针对该企业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事先拟定好各项分析报告和建议书 。
某些能够呼风唤雨的成功人士打打高尔夫球、唱唱歌、跳跳舞就能达成交易,他们以自己特有的魅力、独到的方式开展新的业务。我的结论是,这种方式不是我的 比较优势 。”
雷曼公司逐渐进入佳境,但几年后,他却被后来上位的联合CEO格吕克斯曼成功“逼宫”,被迫离开雷曼。
离开雷曼后不久,彼得森和雷曼时期的手下史蒂夫.施瓦茨曼共同创立了黑石。
对于黑石的发展方向,比如是否让黑石成为全方位服务的企业,进入证券承销、股票研究和证券交易领域。彼得森说道:“亚当·斯密认为,商业的成功在于把重点放在你比别人做得好的事情上。或者正如他所说的:发挥你的‘ 比较优势 ’。长久以来,这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华尔街不乏优质且能力出众的综合性服务公司。若尝试这些业务,我们将面临来自资本充足、服务专业的公司的激烈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史蒂夫和我在这些领域都不是专家,我们的资本也不充足。在这方面,我们有的只是‘比较劣势’。我们决定听从亚当·斯密重要的至理名言。”
经过了接近两年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艰苦开创期后,黑石集团逐渐走上发展轨道,他们依赖的“比较优势”就是他们自己独特的人脉。
而黑石集团早期最大的咨询客户,便是索尼公司。施瓦茨曼认识该公司在美国总部的高级主管米奇·舒尔霍夫,而彼得森在华盛顿从政期间和索尼的创始人兼CEO盛田昭夫之间有着长期而密切的私人友谊。以协助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公司为代表,黑石成立早期的交易使得它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逐渐壮大”。到1989年,它已成为日美并购业界的一位领跑者。
对于大趋势在黑石早期成功中的贡献,彼得森也十分坦诚的说道:“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条件是那么有利于私募股权资金,以至于在精明的计算之后,如果没有成功的话就显得太无能了。90年代,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低利率使得公司有充裕的资金实现拨款偿付债款。而且当时私募股权基金的竞争远不像今天这么激烈。最后,同时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20世纪90年代市盈率大幅上升。90年代初,标准普尔500强公司平均收益率是其净收益的15.1倍。到1999年,这个倍数翻了一番,达到了33.8,这就意味着,在没有任何业务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出售同一家公司,但价格是1990年的两倍。”
在此后,黑石通过拓展业务、进军地产界等手段发展壮大,并最终于2007年成功上市,使彼得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亿万富翁。
截止到这里,彼得森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便交代完毕了。
结合网友们的书评,用稍显刻薄的话来做总结一下彼得森的职业生涯:
彼得森个人无疑是成功的,他的职业生涯在各个岗位间跳转,大部分时候可以说是胜任的,但很多时候难说是出色的。从最粗略的印象来看,他更擅长在顺势时候作个安乐王爷,而逆势时便用他那十分辉煌的简历和人脉找到下家。在走下坡路的贝灵巧公司里,他指明是船的问题,在雷曼时的乘势发展,他又将功劳归于自己。假设采访一下他的合伙人们真实的心声,包括尼克松以及彼得森在各个公司内的继任者们,可能或多或少会看到不同的评价。领导们都说在我任内取得某某进展,做出了某某成绩,但是因为决策者的表现在本质上就很难评估和量化,很多时候是领着大家走还是被大家推着走都很难讲。比如彼得森在雷曼取得的业绩,就有可疑的地方:如果他真的成绩卓著,为何不被认可,以至于董事会最终会支持手下的逼宫?
人各有其能,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位置,彼得森也是到职涯的末期才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撮合交易。他擅长交际,虽然政治生涯不尽成功,但是积累的人脉使黑石的早期大放光彩。早期黑石的成功十分依赖于它作为日本和美国之间的中间商作用,这跟他在政府时候鄙视的哈默没有区别,同样的企业/标的给日本人就要更高的价格还可以耍无赖(那个年代日本人才是人傻钱多的代表)。
另一方面,亿万富翁的生活,也有我们常人无法体会的苦处。
根据彼得森的描述,在雷曼时期,每天他基本是这样度过的(亿万富翁们好像都这样子?):
“早上,几个同事和我一路坐专车去公司,他们在车里向我汇报工作或敲定计划。到办公室后,我和潜在项目的客户代表共进早餐。中午,自然还有商务聚餐。下午晚些时候,我可能需将某位外国领导介绍给外交关系协会的成员们。每天,我要接听25~30个电话。当然,还得打出同样这么多的电话。看牙医的时候我都还惦记着抽空写写演讲稿,有时还得在数百封写给两党联合预算上诉委员会执行主席们的信件上签字。我一天时间内参加的会议没有10个也有5个,还不包括各类聚餐会议。每天还有好几名助手围着我高速工作。到了周末,我还要为杂志写文章、给出版社写书。”
这种生活,用天昏地暗来形容恐怕还不够吧!
在家庭方面,由于过分沉浸在工作中,他先后与两任妻子分手(彼得森现在与第三任妻子生活)。按彼得森自己的描述,第二任妻子更是给他带了好久的“绿帽子”后才提出的分手,不过老外们对这方面看的可能比较开,分手后大家照样是好朋友。
再牛逼的人生,也总是有那么不光鲜的一面。而大多时候,人们只会将羽毛最艳丽的一面展示给你看。
书中的最终部分,老彼得给我们总结了他学到的人生七堂课。
(这部分挺好的,推荐找原文读一下,其实这里是和本书英文原名呼应的:《The Education of an American Dreamer》,中文译名非要蹭“黑石”这个热词,根本看不出根据什么翻译出来的)
1.发挥你的比较优势
不要被工作牵着鼻子走,不要因为它仅仅是薪高、福利好、地理位置好,或给你大办公室坐。要集中关注你的优势是否能在工作中得到体现。
2.思想上不能懒惰
常常思考一下你的公司、你所处的行业、还有整个经济环境的具体状况是怎样的吧!
比如在广告业,不是被叫做天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还要思考广告是什么,广告可以是什么,广告应该是什么。
3.最重要的是投入,并试着采取实际行动
这就意味着尝试改进或改善我认为值得努力的境况,还有尝试改变我认为需要被改变的事情。光放嘴炮是没有意义的。
4.结合个人需要谨慎选择你的奋斗领域
忠于自己的兴趣,投入热情,让意外之喜来追随你。
5.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道德标准
该说“不”的时候要说不。
6.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中寻找一个令你健康快乐的平衡点
7.选择长远利益
还是那句老话,看问题要长远!
自传类的书不知道别的怎么样,这一本更像是流水账,读起来让人提不起太多精神。从网上对自传书的评价来看,作者们难免要为自己说些好话,顺带挤兑一下和自己有过瓜葛的人,所以对事情的描写就很难做到很大程度上的客观。
不过,彼得森在评价自己人生时还是比较实在,这体现在他坦率的承认自己生涯成功中有许多运气的成分。是啊,这么一个聪明、肯下功夫、有交际手腕、懂得顺势而为的人,怎能不被运气青睐呢?
龙虾教授的乔丹·彼得森,为何会让西方左翼感到害怕?
最佳答案因为龙虾教授的“龙虾与人类”理论,突破了西方左派的心里承受能力上限。谈及当今最著名的“右派学术领袖”,世界互联网上的反左派先锋,恐怕就是闻名遐迩的心理学专家,著名的“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了吧。二零一六年,“龙虾教授”在一档电视节目中雄辩滔滔,谈吐有度,旁征博引,收获了无数的粉丝和拥簇。这位“龙虾教授”在如今的中文社交媒体上,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力。他是凭借着什么过人的观点,让西方左派胆战心惊的呢?
龙虾教授凭借的是自己创造性的“龙虾与人类”理论。在“龙虾教授”的成名之战上,他真正的杀手锏并不是心理学的学术研究:而是他一套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龙虾理论”。他以龙虾的大脑构造和社会构建与人类作为比对,以“人类和龙虾同宗同派”为基础,延伸出了“两者之间”的结论。但是熟悉生物学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根本是无稽之谈。龙虾的大脑构造,和人类根本大相径庭,也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遗传学上来看,龙虾和人类更不是“同宗一脉”。
尽管这位心理学教授对其他学科一知半解,但他却能脸不红,心不跳的把自己的诸多“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称逻辑的理论体系。这着实给西方左翼来了一个“当头痛击”:毕竟这样的举动实在是有些“突破上限”了,让诸多人哭笑不得。值得一提的是,龙虾教授患有长期的“药物依赖”,在去年已经必须要面临长期治疗。但是深信“阴谋论”,认为“西方医疗被人掌控”了的他,拒绝了现代医学的治疗。
转而投向了“民间偏方”。经过了民间医生的半年“催眠疗法”,如今的乔丹彼得森已经全身瘫痪,近似植物人。此后的他,能否再次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是个未知数。
“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他的十二法则究竟是什么?
最佳答案乔丹·彼得森的人生12法则是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这12条法则是能解决人生80%不如意,让你无从可悲的法则。他们是生活中最简单的常识。用这12条法则来解决人生中的困境。
1. 乔丹·彼得森:
乔丹·彼得森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的教授,临床心理学科学家,哈佛大学的前心理学教授。他是目前西方著名的公知之一。因为它在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非常受欢迎(近300万订阅),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称为“网络红人心理学家”。
2.彼得森的经历:
彼得森在阿尔伯塔省北部寒冷的荒野中长大,曾做过洗碗机、加油站工人、厨师、养蜂人、油田工人和铁路工人。他向律师、医生和商界人士教授神话,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供咨询,并为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情感障碍的临床患者提供治疗。作为加拿大大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顾问,他在北美、欧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演讲,并创办了心理健康网站。
3.《人生12法则》:
规则1:获胜的龙虾从不鞠躬,站直,抬起头。规则2:像生病的宠物一样照顾自己:像助手一样对待自己。规则3:放弃坏朋友:和真正想要你的人交朋友。第四条:战胜内心的批评家:把自己和昨天比,把自己和今天比。规则5:管教你的小怪物:让你的孩子做你讨厌的事。第六条:当你感到痛苦并想诅咒一切时,在批评世界之前先打扫房间。规则7: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放弃它。规则八:说实话,或者至少撒谎。规则9:假设你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规则10:不要忽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说得准确。规则11:不要打扰滑板运动员:承认现实,反对偏见。规则12: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触摸它:注意存在的美好。
如果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整个社会就会兴旺发达。我祝愿每一个即将读这本书的朋友。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彼得森为什么打德甲﹞彼得森教授简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81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