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悬赏100!关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慕尼黑”优质回答我没有很好的总结和影评能力,但我找到几个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1、——————正义不能承受之脆弱——影片《慕尼黑...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关于德甲的故事简短,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悬赏100!关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慕尼黑”

悬赏100!关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慕尼黑”

优质回答我没有很好的总结和影评能力,但我找到几个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

1、——————正义不能承受之脆弱——影片《慕尼黑》观感

原谅我起了这么一个拗口又有点烂俗的名字,不过在观看《慕尼黑》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的确实只有这两个词——“正义”、“脆弱”。长期以来,关于以色列及其敌对势力的冲突一直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到底哪一方代表了正义,正义又需要用何种方式来捍卫,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甚至在双方各自的阵营中,很多人对于“正义”这一概念的诠释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迷茫。《慕尼黑》向我们描绘的就是以色列人的这种迷茫和彷徨。

《慕尼黑》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据说也是犹太人,本人对他耳熟能详的作品无外乎“琼斯系列”,“侏罗纪系列”和“回到未来系列”。我一直不相信深谙娱乐片精髓的斯导能够做出何种具备深刻反思意味的影片。尽管很多人热捧过他的《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不过是披着“深刻”外衣的“精致的娱乐片”,真正做到“有深度”和“有水准”,我认为斯氏还不够格。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开始对这位大胡子导演另眼相看了。2003年的《少数派报告》让我看到了斯氏影片中一些从未展现过的令人震撼的东西,而这次的《慕尼黑》算是正式将我折服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果然与众不同!

身为犹太人的斯氏是如何看待围绕“慕尼黑惨案”开始的一系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血腥争斗的呢?老练的斯氏在影片中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他不急不徐地通过影片主角艾夫纳的视角带着观众一步步地揭开了问题的答案。(顺便说一句,斯氏似乎比较偏爱这种“主角视线”的叙述方式,在他的多部“反思性”电影中,无论是《太阳帝国》中的小男孩还是《辛德勒名单》中的商人辛德勒都概莫能外。也许斯氏认为这是最能够带观众入戏的叙事手法。)

影片的开始部分,正义似乎站在了以色列人一方。慕尼黑奥运村的斑驳鲜血,恐怖分子的残暴罪行激怒了所有的人,包括观众。摩萨德复仇小组的全体成员个个群情激昂,俨然一副和敌人血拼到底的样子。“血债血偿”,此时所有人笃信的只有这一个信念。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 “非黑即白” 这么简单该有多好,如果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少掉很多的牵挂。但是造物主就是这么无情,当你认为自己走对了方向的时候,歧路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除了迷茫,你还能怎么样呢?在顺利干掉了第一个敌人之后,复仇小组的第二个目标出现了,他不但是慕尼黑阴谋的策划者之一,同样也是一个天真小女孩的慈父。望着可爱的孩子,前来侦察情况的爆破专家脸上掠过一种复杂的表情。他们曾经异常坚定的信念开始出现一丝动摇了。

目标被一个个地干掉了,但是误伤也在不断地出现,无辜的和有辜的人接连死在他们的枪口下、硝烟中,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差点死在自己人手下。伴随着以色列人的血腥报复,敌人也开始了同样恐怖的复仇行动。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平民死于非命,摩萨德的复仇换来的只是一个血淋淋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于是迷茫越来越深,彷徨越来越重,到底这一切值得吗?

影片的中段,斯皮尔伯格还特意安排了主角和一名恐怖分子的对话。双方身处敌对的营垒,观点无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了什么是“正义”。原来,曾经“正义”的复仇者也不过就是一个血腥的屠夫,而所谓的恐怖分子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正义”的复仇者。正义的概念原来是如此的脆弱,在每一个人的眼中,特别是在每一个利益集团的眼中,都有他们所谓的正义。为了这些正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灵的煎熬。

复仇小组中的几个成员终于厌倦了无休止的杀戮,退出了这场血腥的争斗,以此求得心灵的平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这些退出江湖的人们遭到了暗杀,身首异处。而那些继续杀戮生涯的人们还是活得好好的。套用一句中国的俗话“人在江湖,只能身不由己了。”

影片的结尾,主角退出了摩萨德,预备开始新的平静的生活。但是犹太人和他们敌人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以色列的暗杀行动还在进行,而复仇者也正拿着屠刀在暗处等待着。新一轮的“血色循环”又要开始了。

感谢斯皮尔伯格,让我在短短的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又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2、——————《慕尼黑》观感

还有人记得在72年9月慕尼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不是上届奥运会上媒体凸显了以色列运动员的参加,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提高了希腊反恐的戒备,那个“黑九月的记忆”早被以巴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给冲淡了。也许在72年,我们对世界还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幸运的避开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恐怖消息。当我们重新翻开历史,才发现奥运史上曾经有这么沉重的一页,于是我记住了。当我们走进奥运,视野中满是奖杯与荣誉,于是我们忘记了。

“让世界不会忘记曾经在慕尼黑发生过的事”为此,史匹尔博格(Spielberg)执导了影片《慕尼黑》。影片讲述的是慕尼黑恐怖事件后,以色列政府为了报复恐怖分子,组织了一个机密的暗杀小组,猎杀涉嫌策划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首脑。

影片里,由以色列犹太青年艾瑞巴纳带领的天遣小组,包括坚定勇敢凶猛的史蒂夫,善于制作炸弹的罗伯,专长伪造证件的汉斯,消灭杀人证据的卡尔共五人。他们抱着满腔爱国热情,坚信着他们的事业会给他们的家园带来永久的和平。“我们应该是正义的,那是一件美丽的事,那是很犹太人的。如果我失去那个,我就失去了一切,我就失去了灵魂”,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是这样说的,小组成员们也正是这样想的。即便他们并没有杀人的经验,面对暗杀对象时不知所措,即便他们中的炸弹专家其实只是一个拆弹专家,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们热爱的祖国,抛下妻儿忠诚的去执行他们报复行动。

开始的暗杀行动,充满了感性色彩。如果说第一次暗杀行动中面对嫌疑者所表现出的惊惶,与暗杀成功后的喜悦说明了他们人性中的单纯,那么第二次当他们发现暗杀对象的女儿出现在爆炸现场时所作出的反应,正好说明了他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无法预测的意外不断发生,总是要不可避免的伤及无辜。这让小组成员变得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焦虑。当他们发现他们每杀一个恐怖分子,就会又更多更凶悍的人取而代之。原本以为是一场正义的行动,却变成永远没有休止的循环报复。信念在杀戮中消失,理想在鲜血中破灭。战友接二连三的倒下,让艾瑞巴纳的情绪完全失控,最后一次行动失败后,他返回他的祖国、视他为英雄的以色列。然而这英雄的称号就意味着继续以正义之名向恐怖分子宣战,意味着继续流血继续冲突,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慕尼黑》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的故事,充满了杀戮与血腥。但导演并没有忘记把温馨感人的画面穿插在影片中。每当任务完成时,我们都会看到主人公站在一个摆满厨房用具的橱窗前,橙色温暖的灯光让影片中的那位巴勒斯坦青年的话变的更令人深思了:“我们可以一直等下去,你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家就是一切。”厨房、家、国家,看起来都是独立的单元,却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最无法让人抉择的,大概就是要爱国还是爱家。影片结尾部分艾瑞巴纳与以色列情报官员在纽约的对话最说明问题,官员不断以国家以正义名义动员主人公出山,并说明他们都是以色列人都是犹太人,是一家人。然而当主人公请官员到家里去吃饭时,官员却拒绝并愤然的离去,可见一家人不过是官员们以暴制暴的借口。

导演在影片中保持中立,既没有批评巴勒斯坦,也没有袒护以色列,做为犹太裔的导演他是超然的,也是深刻的。更令人叫绝的是最后的背景重现了纽约的双峰塔。巴以冲突还继续着,911的阴影还在蔓延着,和平依然遥遥无期。导演在反思,观众也应该反思,现在还有正义吗?

这部影片无论是在人物刻画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非常的成功。这部斯匹尔博格执导的影片中不多见的小制作,在氛围气势上,一点都不输那些大制作的片子。最近连看两部大片——《断背山》和《慕尼黑》,如果只让我说哪一部我更喜欢,我会毫不犹豫选《慕尼黑》。

3、——————其他的信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人道《慕尼黑》

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125名小孩将会分别拿到125台摄影机,用来拍摄自己的生活——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形、在学校里是什么样子、看的电影、听的音乐诸如此类。之后,他们会被安排彼此交换拍摄出来的片子。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今年2月打算开始做的一个计划。他对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说,他们会直接看到彼此,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希望以此增进不同种族之间的了解,一点点填平他们之间的沟壑。

当然,斯皮尔伯格倒也没真的疯狂到自以为是的地步,他深知电影对这个世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只是凭借本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道《慕尼黑》

出于同样的动机,他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9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杀害的惨案拍成了电影《慕尼黑》,这部电影换了一个视角,从以色列人的复仇行动开始,力求不偏不倚地表现恐怖行动给各方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2005年是颇有斩获的一年,尽管《世界大战》备受非议,但票房大卖是不争的事实,媒体普遍拔高《世界大战》,说这部电影影射了美国反恐战争的现实,斯皮尔伯格对此不置可否。当然,《世界大战》的娱乐意义远远超出政治内涵,这与《慕尼黑》形成了鲜明对照。

斯皮尔伯格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对奥委会的愤怒。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惨剧发生后,没有任何一届奥运会纪念受害的运动员,于是他想到自己要用电影来纪念。《慕尼黑》刻意强调受害的任何一方都是悲剧的承受者,但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以色列特工组织等机构的抗议,从这部电影开拍到放映,争议和威胁一直没有中断。

毫无疑问,《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那也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辛德勒的名单》不仅为他赢得了很多耀眼的荣耀,也让更多人记住了他。那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深入反思战争、种族、和平等问题的起点。到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审视更加深入了,与现在的《慕尼黑》一起,形成了斯皮尔伯格人道主义色彩浓郁、祈祷和平的代表作。他本人对这些电影的现实意义颇为冷静,他认为,这些电影可能让痛苦加倍呈现,他说:“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讲个故事。”

依旧老顽童

从《大白鲨》开始,斯皮尔伯格成了好莱坞独一无二的拥有最终剪辑权的导演,到现在30多年了。他早期作品《E.T.》、《回到未来》、《夺宝奇兵》中的童真气息到后来基本消失了。其实,这几年,斯皮尔伯格曾经被邀请执掌《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但他拒绝了。他说他不想靠电影维系自己的童真。“童真直到我们死去才会被我们带走。”当然,也许是斯皮尔伯格童心不死,我们还是听到了他计划与老牌影星哈里森福特推出《夺宝奇兵4》的消息。他果然还是个老顽童!

其实,人性一直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不变的主题,在娱乐之外,不管早期的《E.T.》,还是后来的《辛德勒名单》,乃至《慕尼黑》,不管这只叫斯皮尔伯格的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酒,但他其实都是用人性包裹的。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角度去审视他,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在中国,斯皮尔伯格是最具知名度的好莱坞导演。这得益于中国从录像带时代跨越到DVD时代的电影传播路途中,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是能最大范围得到各类人群的激赏,一向挑剔的央视早年也可以让《大白鲨》在电视上播出。

现在,斯皮尔伯格一面静观奥斯卡风向变换,静候佳音,一面筹备着他今年2月在巴以孩子间的纪录片实验计划。再有,他正着手筹备拍摄一部关于林肯的传记电影。

斯皮尔伯格嘴中的《慕尼黑》

我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我不认为一部电影、一本书或者其他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就能够一举解决中东问题,但是我所做的是一个尝试,我用我的方式,为那里的人民祈求和平。我认为很值得一试。在那一地区,人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不肯让步的固执。

我没有在影片中将杀人者描写成魔鬼,恐怖分子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家庭和朋友,可是他们滥用行刑的方式杀害无辜的人们,我诅咒这样的屠杀

慕尼黑会议的会议评价

优质回答慕尼黑会议(Conference of Munich)―—“害人终害己”

说到慕尼黑这个地方,足球迷们一定会想到拜仁慕尼黑这支著名的球队,它也因在二战爆发前上演了一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故事而出名。

慕尼黑阴谋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向布拉格长驱直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侵略野心更为狂妄,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1939年波兰, 9月1日,德国就以突袭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不久,相继入侵法国、英国。张伯伦 “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种为了一时和平而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臭名远扬。

慕尼黑会议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请介绍电影《慕尼黑》的详细情节?

优质回答1972年在原联邦德国城市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过程中,一伙来自巴勒斯坦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闯入保安系统漏洞百出的奥运村,将11名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劫持为人质,要求以色列官方释放此前被拘押的巴勒斯坦人。然而,德国警方却将一场武装解救行动变成了血腥的枪战。激战过后,除了略有伤亡的德国警察以及全部被击毙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外,11名以色列人质也全部遇难。

影片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惨案结束之后。对此事件,以色列“摩萨德”的高层们自然不会置之不理,很快一组训练有素的以色列杀手便出现在世界各地巴勒斯坦要人以及与“慕尼黑惨案”有关联的巴勒斯坦人周围,手持黑名单欲依次除掉上面的人。一场血腥事件刚刚结束,另一场杀戮已悄悄开始。随着故事的发展,本应是简单的寻仇报复却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如往日一样耀眼迷人,附近的贝哈肯大桥也同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驻足,而此时依然波光鳞鳞的塞纳河将亲眼目睹一次暗杀的发生。以色列特工在预先准备的情况下在这暗杀了一名“黑色九月”恐怖组织的骨干,以对“慕尼黑惨案”的还以颜色;在南欧岛国塞浦路斯,以色列特工们更是精心策划了一起轰天的大爆炸,将“黑色九月”的头目被送上西天;紧接着,在远隔重洋的美国纽约,成功完成暗杀任务的以色列特工亚弗纳(艾瑞克·巴纳)则与家人一同遭遇来自巴勒斯坦激进分子的反扑。一时间,街头枪战、冲天的火焰、伤者的哀嚎、层层的政治谜团……将故事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而此时的杀手们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双手沾满了鲜血的他们在此时也经历着人性的莫大洗礼。是听从上级的命令,国家的召唤,继续这不归的屠杀之路,还是逃脱金钱的致命诱惑而完成自我的人性救赎.

拜仁的传奇故事

优质回答1900-1945 成功的开端 故事开始于1900年2月,主角是一个叫做弗朗茨·约翰的柏林人,以及俱乐部成立宪章中签名的那18名球员。他们就是第一批拜仁慕尼黑球员。1907年,拜仁迁入了新主场,位于利奥波德大街的拜仁体育场,从此迎来了球队的不朽传奇。慕尼黑的一支球队,FC瓦克尔(FC Wacker),在第一场比赛就1:8惨败给拜仁,预示着拜仁今后的路注定不平凡。 在拜仁体育场,球迷们在站台上注视着拜仁成为了慕尼黑足球冠军。这是拜仁历史上的第一个成就。1910年,拜仁迎来了第一个顶峰时期。那一年,球队成为了东部地区冠军。 1911年,拜仁以不败战绩成功卫冕东部地区冠军,同时球队中也诞生了更多优秀的球员。拜仁有了第一名国脚,“加伯尔”马克斯·加布隆斯基(Max 'Gaberl' Gablonsky)。他于1910年5月16日第一次披上德国队战袍,那场比赛德国队0:3不敌比利时。在那之后,一切都进展迅速。到1920年时,拜仁已有700名会员,成为了慕尼黑最大的足球俱乐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1926年,拜仁成为南德冠军。1932年,拜仁2:0击败法兰克福,第一次染指全国冠军。当时进球的是罗尔(Rohr)和克鲁姆(Krumm),而当时球队的明星球员有海德坎普夫(Heidkampf)和布赖因德尔(Breindl)。当时的主教练、按摩师、组织者和经理都是里查德·多姆比(Richard 'Little' Dombi)一人担当。 拜仁在德国逐渐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是当1936年济梅茨赖特(Simetsreiter)、戈尔德布鲁纳(Goldbrunner)和莫尔(Moll)带领国奥队在柏林奥运会风光了之后,足球精神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并且阻碍了德国体育发展许多年。 1946-1967 改造时期 在二战这段惨痛的历史结束后,德国足球需要改造和重建。整整九年之后,德国国家队在瑞士举起了世界杯,迎来了一段辉煌的时期。 泽普·赫尔贝格执教德国国家队第一次成为世界冠军,但是3:2战胜匈牙利的那场比赛对于拜仁队长雅克布·施特莱特来说却是一次苦涩的经历。这位15次代表国家队出场的球员在决赛中不得不坐在场边看着弗里茨·瓦尔特和队友们在没有他的情况下赢得了比赛。 但在这之后有一段时间,德国国家队中没有一名拜仁球员。虽然在1957年,红衣军团在满座的奥古斯堡罗瑟瑙体育场42000名球迷的注视下,由队长约普斯特带领1:0击败杜塞尔多夫,夺得了德国足协杯;但这之后球队陷入了低谷。1962年,威廉·诺伊德克博士开始经营球队。拜仁在1963年就受到了一个打击,他们被挡在了新成立的德甲联赛的大门之外。 但是两年后,拜仁就在德国足球的最高殿堂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暴,当时球队主帅是奇克·查伊科夫斯基(已于1998年辞世)。此后俱乐部进入了一段进步惊人的时代,拜仁的史册中也出现了弗朗茨·贝肯鲍尔等伟大的名字。 贝肯鲍尔在一次争论后,选择了加入红衣军团而不是蓝衣军团(慕尼黑1860),而查伊科夫斯基也给予他充分信任,让他参加升级附加赛。在他身后的球门前,站立的是一个叫做塞普·迈尔的门将。在他身前场地的另一头,站立的是一个低矮结实的叫做盖德·穆勒的年轻人(查伊科夫斯基亲切地称他为“小胖子穆勒”)。 这个三人组成为了拜仁的核心力量,并且让拜仁世界闻名。1965/66赛季,拜仁踢完了球队历史上第一个德甲赛季。贝肯鲍尔和迈尔也被招入德国国家队参加在英国举行的世界杯,他们只是在决赛才输给了东道主英格兰。但是拜仁这一年并不是颗粒无收:在法兰克福60000名观众面前,奥尔豪瑟和贝肯鲍尔的进球以及布雷恩宁格的梅开二度帮助拜仁4:2战胜杜伊斯堡队,捧走了俱乐部历史上第二座德国杯。 1967年,拜仁迎来了欧洲赛场上的第一个顶峰时期。球队刚刚4:0战胜汉堡成为德国杯冠军,贝肯鲍尔和他的队友们又马不停蹄地成就了双冠王伟业。“公牛”弗朗茨·罗特在欧战中连连进球,被人们称为“欧战先生”,正是他在第109分钟的进球帮助拜仁1:0击败了格拉斯哥流浪者,巴伐利亚人终于抱走了欧洲优胜者杯。在纽伦堡,拜仁梦想成真。 1968-1976 黄金年代 1968年是充满了动乱的一年。布兰科·泽贝奇取代了前任主教练采科夫斯基,开始用他的铁腕治军。他甚至还禁止球员购买和饮用啤酒。虽然专家对他的预测十分悲观,但是他仍然带给了球迷们胜利。这一年拜仁是真正的双冠王:在德甲联赛中8分领先亚琛夺冠,以及在德国杯中击败沙尔克夺冠。然而,之后的德甲中冒出了一支让拜仁接下来几年都拼命竞争的球队:门兴格拉德巴赫。门兴人两次击败了拜仁,夺走了1970和1971年的德甲冠军。 1972年拜仁在新帅乌多·拉特克的带领下,在崭新的慕尼黑奥林匹克球场重新举起德甲冠军奖盘。而拜仁的球迷们也不仅仅为球队的夺冠而欢呼:盖德·穆勒在这个赛季攻入了40个进球,而球队在13场比赛中积55分,创造了又一项德甲纪录。似乎拉特克带领拜仁把德国杯搬回慕尼黑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他们在决赛加时赛中2:1击败了科隆。 拉特克又带领球队夺得了两次德甲冠军。接下来拜仁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足球荣誉:1974年的欧洲冠军杯。施瓦岑贝克的进球让拜仁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决赛加时赛中1:1战平马德里竞技,两队不得不进行重赛。在重赛中,拜仁在贝肯鲍尔的带领下4:0战胜了马竞,赫内斯和穆勒都梅开二度。 同一年,德国国家队夺得了世界杯冠军。他们在慕尼黑举行的决赛中击败了夙敌荷兰队。在那场2:1的胜利中,有六名拜仁球员在场上踢球:迈尔,贝肯鲍尔,施瓦岑贝克,布赖特纳,赫内斯和穆勒。他们中有两人进了球:布赖特纳的点球,以及穆勒那粒让人难忘的锁定胜局的一球。 虽然拜仁直到1980年才又一次夺得了联赛冠军,他们在欧洲赛场上的表现却是无以伦比的。1975年在巴黎举行的冠军杯决赛上,拜仁依靠罗特和穆勒的进球2:0击败了利兹联队。1976年拜仁又在格拉斯哥1:0击败了圣埃蒂安队,进球者是罗特。这两年德特马·克拉默取代了拉特克执教拜仁,而球队也两夺冠军杯,成就了三连冠的伟业。拜仁还赢得了1976年的世界俱乐部杯(0:0和2:0对克鲁赛罗),为三连冠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但是这也是拜仁上个世纪赢得的最后一个大赛冠军头衔。 1977-1990 变动带来新的开始 1977年拜仁迎来了很大的变动,但是却没有得到联赛冠军。贝肯鲍尔告别了球队,加入了美国大联盟的纽约宇宙队。一年之后,穆勒也跟随他的脚步来到了大西洋彼岸。 1979年,年仅27岁的赫内斯出任拜仁俱乐部经理,取代了贝肯鲍尔和顾问罗伯特·施旺。帕尔·切尔纳伊取代了久拉·洛兰特,成为球队新任主教练。拜仁拒绝了前1860球员马克斯·梅尔科尔入主球队执教。而同时,俱乐部主席诺伊德克博士宣布辞职,于是威利 O·霍夫曼成为了俱乐部的新主席。 不过大变动之后,球队成绩有所提高。在1980年,保罗·布赖特纳和年轻的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帮助球队夺得了六年后的第一次冠军,球迷们亲切地把球队称为“FC布赖特尼格”(FC Breitnigge)。1981年德甲奖盘再一次回到了慕尼黑。这两年汉堡、斯图加特和凯泽斯劳滕两次分列二至四位。 1982年,拜仁在杯赛中神奇逆转纽伦堡,他们先是0:2落后,之后又4:2获胜。迪特·赫内斯在比赛中撞破了头,鲜血不止,但他邦着绷带坚持到了比赛结束,并且攻入一球。但是那一年拜仁却遗憾地在冠军杯决赛中0:1不敌阿斯顿维拉,无缘冠军。 那一年的世界杯,德国队也在决赛中输给了意大利而无缘冠军。尽管如此,布赖特纳还是作为唯一一个在两届世界杯决赛上都有进球的德国人而被载入史册。拜仁为德国国家队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在1965至1981年间,拜仁的球员十一次成为德国足球先生:贝肯鲍尔(4次),迈尔(3次),穆勒(2次),鲁梅尼格和布赖特纳。 1983年,拉特克回到了拜仁。一年之后,拜仁在德国杯中点球战胜门兴而夺冠。在那场比赛中,马特乌斯为门兴攻入了他转会拜仁前的最后一粒点球。同时,鲁梅尼格以创纪录的1100万马克身价加盟了意甲的国际米兰。值得一提的是,一支英国流行组合甚至在歌中赞美了鲁梅尼格的“性感的膝盖”。 1984年,新加盟的球员索伦·勒尔比和年轻的路德维希·科格尔帮助拜仁夺得了联赛冠军。弗里茨·舍勒成为了俱乐部经理,而球队也在1987年再一次获得了联赛冠军。但是拜仁当年在维也纳举行冠军杯决赛上1:2被波尔图击败,沉重打击了球队士气。 1988年,于普·海因克斯接过了拜仁的教鞭,目标在马特乌斯、布雷默、埃德尔、休斯、米夏埃尔·鲁梅尼格和普法夫离开后重建球队。不过虽然海因克斯带领球队夺得了1989和1990年的联赛冠军,球队在欧洲赛场上的成绩仍然是一片空白。然而,1990年德国成为了世界冠军,那一届的德国国家队中有六名拜仁球员:奥根塔勒,罗伊特,托恩,科勒,普弗吕格勒和奥曼。 1991-1999 展望新千年 海因克斯在91/92赛季离开了拜仁,继任的是索伦·勒尔比。但是拜仁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提升,甚至一度陷入保级危机。于是埃里希·里贝克代替前者入主拜仁执教。贝肯鲍尔和鲁梅尼格曾经都给予了他很大帮助,同时两人也正式担任了拜仁俱乐部的副主席。在93/94赛季,足球皇帝终于走上了教练席,取代了没有运气的里贝克。那一年拜仁夺得了德甲冠军。 接下来拜仁迎来了特拉帕托尼时代。不过虽然特拉帕托尼与球员和媒体的关系极好,他却没有给拜仁带来俱乐部想要的荣誉。相反,拜仁在94/95赛季不得不吞下排名第六的苦果,在冠军杯半决赛上也被阿贾克斯淘汰。于是雷哈格尔来了,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球星克林斯曼、赫尔佐格和斯福扎。 拜仁在下半赛季经过两回合惊心动魄的半决赛后,打入了当年联盟杯的决赛。当时在奥林匹克球场,拜仁2:2战平巴塞罗那,似乎拜仁已经没戏了。但是接下来的1996年4月16日,在巴塞罗那主场诺坎普球场,拜仁却赢得了胜利。巴贝尔和维特切克的进球确保了拜仁2:1客场取胜,晋级决赛。这场比赛至今仍被拜仁球迷津津乐道。 贝肯鲍尔从1994年起就出任拜仁主席了,决赛时他也站在场边观战。那一年,拜仁2:0和3:1两回合战胜波尔多,赢得了俱乐部历史上唯一一座联盟杯冠军奖杯。但是那一年的德甲冠军却是多特蒙德。 特拉帕托尼重新回到了俱乐部。他在拜仁执教的最后两个赛季也为球队带来了两项冠军头衔:1997德甲冠军和1998年德国杯冠军。当这位意大利人离开时,整个慕尼黑都向他鞠躬致敬。他以他充满激情的讲说赢得了球迷的心,受到了人们的崇拜。 特拉帕托尼的继任者是奥特马·希斯费尔德,他执教的第一个赛季就接近完美:球队夺得了历史上第15个德甲冠军,同时也进入了德国杯和冠军杯的决赛。但是在巴塞罗那1:2输给曼联,在200秒内输掉了冠军杯,却是拜仁永远难以抚平的痛。希斯费尔德、埃芬伯格和他的队友们能否在接下来的赛季中大放光彩,为拜仁百年华诞献上大礼?让我们拭目以待。 由allie翻译 以下拜仁俱乐部历史由银装条顿骑士团整理撰写 2000-2007 新千年的第一个欧洲冠军 1999年冠军杯决赛中噩梦般的经历并没有击垮拜仁慕尼黑队。进入新千年以后,球队在卡恩、埃芬伯格和埃尔伯的率领下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1999-2000赛季的欧洲冠军杯上,拜仁慕尼黑队小组赛中碰到了皇家马德里队。他们在伯纳乌和奥林匹克体育场分别以4:2和4:1的比分战胜对手。在半决赛中两队再次相遇,拜仁慕尼黑队这次却因为净胜球少而被挡在了决赛大门外。 希斯费尔德的球队又一次举起了冠军奖盘,但这个冠军却是意外之喜。他们要感谢最后一轮成功阻击勒沃库森队的温特哈兴。在德国杯决赛上,拜仁慕尼黑3:0完胜云达不来梅,报了去年决赛点球负于对手的一箭之仇。这也是球队历史上第三次夺得联赛杯赛双冠王。卡恩也被评为当年的德国足球先生。 球迷对于2000-2001赛季的经历更是难忘。在德国杯第二轮,球队就被业余队马格德堡淘汰。但在联赛最后一轮,凭借帕特里克·安德森在补时阶段最后时刻的间接任意球战胜汉堡队,再次夺得德甲冠军。沙尔克04队的球迷也在这一时刻经历了从大喜到大悲的过程。 在这一年的欧洲冠军联赛赛场上,拜仁慕尼黑队完成了一系列复仇战。先是在四分之一决赛上淘汰了曼彻斯特联队。半决赛两回合分别以1:0和2:1战胜了皇家马德里。2001年5月23日,拜仁慕尼黑队圣西罗球场迎来了决赛对手瓦伦西亚。卡恩成了当晚的英雄,在120分钟内两队战成1比1平。在随后的点球大战中,卡恩扑出了3个点球球队第四次举起了欧洲冠军杯。 在此后的一个赛季,拜仁慕尼黑则没有夺得任何一项冠军,上一次零收获还是1995年,此后的每个赛季至少夺得一项赛事的冠军。不过在希斯费尔德的率领下,拜仁马上又恢复了夺冠的战斗力,在此后的2003年,2004年取得了1次德甲联赛的冠军、1次德国足协杯冠军、1次联赛杯冠军。然而2004年的联赛冠军的旁落与欧洲赛场上连续几年的弱势让希斯费尔德王朝走向了尽头,希斯费尔德在结束2003-2004赛季结束之后辞去了俱乐部主教练的职务,为此拜仁慕尼黑只是在剩下的合同期支付给希斯费尔德正常的薪金而已。与此同时的是拜仁告别了使用了33年的功勋卓著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入住了新建成的安联竞技场。 2004-2005赛季原斯图加特主教练费利克斯·马加特成为了拜仁慕尼黑新的主教练,他独特的体能训练在当赛季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拜仁时隔一年再次举起了德甲联赛的奖盘与德国足协杯的奖杯,历史上第4次成为双冠王(联赛冠军,足协杯赛冠军)。更加值得庆祝的是这是告别奥林匹克体育场,入主安联竞技场之前的最后一个联赛冠军和足协杯冠军,奥林匹克体育场近乎完美的完成了最后的任务,每一个拜仁球迷会永远记住33年战绩彪炳,功勋显赫的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安联的第一个赛季期待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2005-2006赛季马加特的拜仁虽然在联赛中屡有磕绊,但是最终还是提前获得了德甲联赛冠军,而德国足协杯的再次问鼎使得拜仁历史性的第一次成为德国卫冕国内双冠的俱乐部。现在拜仁唯一缺少的就是第5座欧洲冠军联赛奖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慕尼黑的故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