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德字出处,以及解释答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2]--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骨文作文,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德字出处,以及解释

德字出处,以及解释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

[2]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 ·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德字演变

 德字在汉字中的演变历程如下: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形状从彳(或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甲骨文中的德字,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这可以理解为德字的初步形态,强调的是遵循正道和直行。

到了金文中,德字的形态有所变化,竖上又加了一点,强调目标点,点又渐渐演变为一横,强调终点线。后来又在直下加了一个心字,德遂以㥁为声。这一阶段的德字,已经开始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或品行的含义。

在篆书中,德字的形态进一步演变,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子。

德字的演变过程是从表示道路和行动,到强调目标和终点,再到有心和有德,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形态,表达了道德、品行和节操的意义。

德字演变的历史:

德字演变的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从字形、字义的角度来看,德的演变过程可谓是一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史。本文将简要介绍德字演变的过程,以期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德字最早的形态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时期。当时的德字形态较为简单,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彳,代表行走,下半部分为十,象征承载。

整个字形象地表达了人行走在天地之间,承载万物的精神内涵。这一时期的德字多用于形容君主的美德,以及臣民对君主的忠诚。

进入西周时期,德字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周的德字上半部分仍为彳,下半部分则变为一心,意为人心。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对道德观念的重视,德字开始泛指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周公旦提出德者,仁、义、礼、智、信也,将德字扩展为五个方面,成为后世德论的基础。

德字的来源和意思

一、来源:甲骨文中彳(即“得”,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

二、释义:

1、道德,品 行;特指好的品行:道育。美道。道才兼备。

2、心意;志向:同心同道。离心离道。

3、恩惠;好处:感恩戴道。

4、德国的简称。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如图)

组词:

一、道德[dào dé]

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二、德育[dé yù]

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也特指道德教育。

三、美德[měi dé]

美好的品德:勤劳节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四、私德[sī dé]

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私德失检。

五、阴德[yīn dé]

阴功。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好事。迷信的人认为在人世间做好事可在阴间记功,故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甲骨文中的德是什么含义》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