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甲柏林联合新军﹞最近关于战争的新闻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柏林联合新军,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最近关于战争的新闻
8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言。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合国在最近几年里设下的这个最著名的最后期限。 8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给伊朗下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德黑兰当地时间周五凌晨零点零1分,也就是纽约时间周四下午3时31分(北京时间周五凌晨4点31分)。而伊朗的表现完全是要硬撞,其总统内贾德31日在一个群众集会上再次强硬表态:“在停止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寸步不让。我绝对不会在重压之下低头,伊朗人民,包括年轻的科学家们,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技术,他们同样也能这样发展伊朗。”内贾德的这段话说得十分痛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白宫的领导人会接受这个回答吗?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伊朗寸步不让”
联合国的最后期限是设给伊朗的,但《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丝毫没有感受到异样。这天不再像前几天那样阳光明媚,而是刮起了大风,天上的云彩也多了起来,不过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们像以往一样忙碌。记者随便问了几个市民,发现他们都知道最后期限这回事儿,但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态度与政府非常相似——“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制裁是把双刃剑,对伊朗有伤害,对美国也会有伤害,况且美国对伊朗已经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也有个小商贩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制裁更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倒是博尔顿那个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让世人印象深刻,原来最计较这个最后期限的国家是美国。有媒体形容说,美国似乎左手握着秒表,右手握着制裁计划,随时“恭候”伊朗的答复。博尔顿表示,美国希望“8·31”大限一过就召集各国高级官员探讨制裁决议的具体措辞,争取在第一时间让伊朗戴上制裁这顶“紧箍咒”。
伊朗究竟会给世界怎样一份答卷呢?对此,各国媒体的猜测惊人地一致:伊朗一定会再次说“不”。CNN认为,在大限到来之前,伊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服软、合作的迹象。法新社报道题目是《在大限来临前,伊朗公然挑衅》,路透社则做出“伊朗可能面临制裁”的结论。
其实,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态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内贾德邀布什电视辩论的同时,公然质疑安理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权威地位。8月30日,内贾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让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谈判”。
“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
对伊朗的表态,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得很直白:“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他下周将前往德国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纽约时报》预测了对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国将联合其欧洲盟友对伊朗禁运与核能有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并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第二步,惩罚措施将扩展到禁止伊朗领导人和核研究人员对西方进行访问和旅行,并限制该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动;第三步,布什政府要求欧洲金融机构终止对伊朗的贷款,据美国官员透露,已经有一些瑞士银行同意与美国合作。
不过,“三步走”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不少潜在的波折。尽管美国很早就单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出口限制,但欧洲不少国家始终没有切断对伊朗的技术出口,而且这些技术不少都是与民用核设施的发展相关的。尤其是俄罗斯,在帮助伊朗修建的布什尔民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专家称,“布什尔项目将使禁运核设施的制裁计划遭遇瓶颈。”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办法,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审议才能通过。在这个汇聚各国首脑的大会上,布什将发表演讲,《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将利用这次大会向各方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运。
在“8·31”大限将至之时,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朗核报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虽然这份报告内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铀浓缩进展现状并总结了伊朗核问题的整体进展,被外界视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告。这份报告究竟会如何影响联合国对伊朗的最终态度呢?媒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联社认为,由于这份报告指出伊朗继续铀浓缩,并拒绝原子能机构调查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检查,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裁。但《纽约时报》却认为,报告不仅指出伊朗核活动进展缓慢,而且还说明伊朗目前提炼的铀纯度根本不够制造核武器,这很可能对制裁倾向产生阻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四说,给伊朗的最后期限已过,但他不认为安理会会立即对伊朗实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联系,看看他们打算怎么办。”
“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著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领导人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
问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谢咯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
结果:协约国获胜印度洋、中东
死亡(约数):10,000,000人
将士:900万
平民:700万
合计:1669万
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
·美国
·中国等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30几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的精神和物质都造成了极大的摧毁。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女人们是不被看作为“人”的。直到一战爆发,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那个时候,养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学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与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莱茵非军事区
莱茵非军事区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
这个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有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
(World War II)
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
波兰 1939年9月1日
英国 1939年9月3日
法国 1939年9月3日
印度 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亚 1939年9月3日
新西兰 1939年9月3日
南非 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9月10日
挪威 1940年4月8~9日
比利时 1940年5月10日
危地马拉 1941年12月9日
古巴 1941年12月9日
中国 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1941年12月9日
巴西 1942年5月2日
墨西哥 1942年5月22日
埃塞俄比亚 1942年12月1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6日
玻利维亚 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哥伦比亚 1943年11月26日
利比里亚 1944年1月27日
厄瓜多尔尔 1945年2月2日
卢森堡 1940年5月10日
荷兰 1940年5月10日
希腊 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
苏联 1941年6月22日
美国 1941年12月7日
菲律宾 1941年12月7日
巴拿马 1941年12月7日
哥斯达黎加 1941年12月8日
多米尼加 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12月8日
萨尔瓦多 1941年12月8日
海地 1941年12月8日
洪都拉斯 1941年12月8日
巴拉圭 1945年2月8日
秘鲁 1945年2月11日
智利 1945年2月12日
委内瑞拉 1945年2月14日
乌拉圭 1945年2月22日
埃及 1945年2月26日
叙利亚 1945年2月26日
沙特阿拉伯 1945年3月1日
阿根廷 1945年3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8月9日
轴心国集团
国家 宣战时间
德国 1939年9月1日
意大利 1940年6月11日
匈牙利 1941年4月10日
保加利亚 1941年6月22日
芬兰 1941年6月25日
日本 1941年12月8日
满洲国 1941年12月8日
斯洛文尼亚 1941年12月12日
克罗地亚 1941年12月14日
泰国 1942年1月25日
罗马尼亚 1941年6月6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盟国军队死亡人数
澳大利亚: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国: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国: 210,000 希腊: 88,300 印度: 36,000 荷兰: 7,900 新西兰: 11,625 挪威: 2,000 波兰: 123,000 南非: 6,840 苏联: 8,668,000 英国: 264,000 美国: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轴心国军队死亡人数
保加利亚(到1944年至): 9,000 德国: 3,500,000 匈牙利: 200,000 意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罗马尼亚(到1944年至): 290,000
平民死亡人数
阿尔巴尼亚: 100,000 奥地利: 125,000 比利时: 76,000 保加利亚: 10,000 中国: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麦: 2,000 埃塞俄比亚: 5,000 芬兰: 2,000 法国: 350,000 德国: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驱除出东欧国家的德国人: 2,000,000 希腊: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意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兰: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宾: 91,000 波兰: 5,680,000 罗马尼亚: 200,000 苏联: 18,000,000 英国: 92,700 美国: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总计士兵死亡:2,711万人
总计平民死亡:约7,589万人
总计人员死亡:约1亿3百万人
二战的深远影响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2.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同时,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两大阵营趋向瓦解。
3、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经济上苏联实行计划主义经济,美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
4、由于双方都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开战,二战结束后几十年没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2.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 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 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各国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潜伏着各种危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四、联合国诞生
联合国由中、美、苏、英等国在战后创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它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联合国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有没有关于战争的资料
1939~1945年,德、日、意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80多个(其中参战国61个),人口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这场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和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在英、法、美绥靖纵容下,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首先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局部战争,最后挑起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崛起和扩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新的国际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调整相互关系,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掠夺战败国、反对苏维埃俄国、损害中国主权、扼杀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战胜国之间尔虞我诈的基础上,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制裁和限制,力图废除和约并实现重新武装,伺机重返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舞台。意大利则嫌分赃太少,对未能得到英、法、俄曾答应给予的领土耿耿于怀。日本独霸中国和在亚太地区的扩张趋势,加剧了同中、英、美的矛盾。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战争因素增长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在美英垄断资本扶持下迅速恢复国家实力,重返帝国主义列强争霸行列;日本经济虽有发展,但对外贸易却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扭转局面,加紧向中国扩张;意大利国力有限,企图以炫耀武力确保其地中海霸权。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各国遭受猛烈冲击,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激增。为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各国展开关税战和贸易战,彼此矛盾激化。在这场较量中,美、英、法占有优势,德、日、意因经济力量薄弱处于不利地位,于是走上扩军备战、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道路。
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1922年10月上台后,为建立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1933年1月上台后即制定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为冲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先后发动的局部战争,是它们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1933年1月入侵华北,至1935年底控制河北、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区。中国人民举起反法西斯战争义旗,先后在东北各省、上海、长城各口、察哈尔和绥远等地奋起抵抗。由于美、英、法等国姑息纵容、中国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和日本法西斯化,日本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月13日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举国一致进行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拥有武装力量202.9万人,执行持久消耗战略,主张以空间换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变化,求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拥有武装力量5.6万人,执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和积极防御的持久战战略。中国军民在淞沪、太原、徐州和武汉等战役以及敌后游击战争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迫使其停止战略进攻。1938年10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至1939年9月,中国战场牵制侵华日军总兵力达32个师、16个独立混成旅、3个骑兵旅,包括海军在内共100余万人,鼓舞和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意大利出兵入侵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遭顽强抵抗。1936年3月,意军发动新攻势,于5月5日攻陷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日,B.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并入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反抗意大利侵略者(见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为控制西班牙,分别出动军队参战。国际进步力量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等国宣布中立,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并于1939年2月在西班牙共和国失利情况下,先后承认F.佛朗哥叛乱政权。同年3月共和国政府被推翻后,佛朗哥政府于4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7年11月,A.希特勒在德国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上提出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强调首先吞并捷克和奥地利,建立“大德意志”,为夺取欧陆霸权打下基础。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容忍德国变更欧洲秩序。1938年3月12日,德国入侵奥地利,接着利用捷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9月26日再次进行战争威胁,要求吞并更多领土。在其压力下,英法政府决定牺牲捷克以换取和平,于29日签订肢解捷克的《慕尼黑协定》。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次年3月15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
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日本为加紧与德意的军事勾结、迎合英法等国反苏倾向并迫使中国妥协投降,于1938年7~8月在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1939年5~8月又在今中蒙边境挑起诺门坎事件,均遭惨败。
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理论与大战准备总体战理论是法西斯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德国军事理论强调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完成对国家的改造,加强军事法西斯专政;要求不惜使用任何武器和手段,消灭敌方的军队和平民;主张通过闪击战取得战争胜利,在主要方向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实施高大纵深的密集突击。意大利除仿效德国闪击战理论外,特别强调确立制空权和使用轰炸航空兵突击敌要害目标。日本效法德国的军事理论,强调建立总体战体制;先发制人,攻势作战;做好同多国作战的准备;力争速战速决,但准备持久作战。为适应战争需要,法西斯国家加速发展其军事经济和武装力量。1933~1939年,德国军费总开支900多亿马克,至1939年9月拥有武装力量460万人、坦克3100余辆、火炮2.6万门、作战飞机40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100余艘。1939年,日本军费开支64.68亿日元,占国家预算73.4%、国民收入25.5%,至1939年拥有武装力量130万人、坦克2000余辆、作战飞机24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00余艘。1938年,意大利军费开支7.46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4.5%、政府开支1/3,至1939年夏拥有武装力量175.3万人、坦克360余辆、火炮1.2万余门、作战飞机28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50余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加快侵略扩张步伐,企图首先确立对东欧和东南欧的统治,然后击败法国和苏联,把英国势力挤出欧洲大陆。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英法在东欧的盟国波兰提出最后通牒式的领土要求,遭波方拒绝。26日,波兰宣布局部动员。4月3日,希特勒下达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4月28日,德国宣布废除1934年《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5月22日,《德意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次日,希特勒在德国军事首脑秘密会议上强调:一旦时机合适就进攻波兰,如遭英法干涉,战争主要针对英法。与此同时,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世界局势急剧紧张,出现严重的战争危机。
欧洲大国围绕波兰危机展开紧张而复杂的斗争。波兰向英法求援,于4月6日同英缔结临时互助条约,5月19日同法签署军事协定。英法与德意的关系骤然紧张。4~8月,英、法、苏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谈判。同时,德英、德苏进行秘密谈判。希特勒企图利用德英密谈破坏英、法、苏谈判,同时对苏施加压力。为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决定缓和同苏联的关系。苏联考虑到英、法、苏谈判无进展,德国进攻波兰在即,与日本在诺门坎地区的武装冲突未见分晓,也决定与德国改善关系,暂时置身于战争之外,以争取时间加强战备。8月23日,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谈判和斗争以德国赢得避免两线作战的有利态势和英、法、苏未能实现联合而结束。
由于英法妥协退让和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英法与苏联之间缺乏信任,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失去最后机会。德国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3日,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结束,历时6年。战争进程可分为轴心国战略进攻和同盟国战略防御,双方战略相持和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战略进攻和轴心国战败投降三个阶段。
轴心国的战略进攻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意、日轴心国先后在不同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城下、非洲战场的阿莱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西线战场德国进攻波兰,战火迅即燃遍北欧、西欧、东南欧和非洲。
德国进攻波兰和英法宣而不战:1939年9月1日,德国以优势兵力对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迅速突破波军防线。英法对德宣战后,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并没有在西线对德军采取积极行动,致使波兰孤军奋战。16日,德军完成对波军主力的合围。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同日,苏军越过边界侵入波兰东部,于25日进抵西布格河、桑河一线。华沙、莫德林等地波兰军民抗击德军,直到弹尽粮绝。28日,华沙陷落。10月6日,波军停止有组织的抵抗(见德波战争)。波兰战败后,西线顿时沉寂。法军静守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沿比利时边界据守,德国则忙于扩充兵力和调整部署。这种宣而不战的局面,史称“假战争”或“奇怪战争”。
英法的军事理论与武装力量:英国因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强调夺取制海权,保卫海上交通线和进行海上封锁;推行欧洲力量均势政策和战时军事结盟政策,防止低地国家落入敌手;主张建设一支以装甲部队为主力的强大陆军,保卫海外领地,履行在欧洲的同盟义务。3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重整军备,但由于政府奉行绥靖政策,最高军事当局执行消极防御战略,武装力量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陆军数量不足,装甲部队刚刚组建。战前,英国拥有本土武装力量127.3万人(陆军90万人、海军18万人、空军19.3万人)、作战飞机51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370余艘(包括航母7艘)。法国推崇阵地战,企图依托筑垒阵地持久防御,待盟军到达后转入反攻,为此在法德和法卢边境构筑马奇诺防线,在法比边境构筑防御地带。这种消极防御战略直接影响其武装力量的发展。战前,法国拥有武装力量267.4万人(陆军243.8万人、海军12.6万人、空军11万人)、坦克3100辆、火炮1.4万余门、作战飞机33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00艘。
德国入侵北欧:为打破英法海军封锁,在挪威建立威胁英国的海空军基地,德国决心抢在英法联军之前占领丹麦和挪威。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丹麦,迫使丹麦投降;同时入侵挪威,遭顽强抵抗。14日,英法联军在挪威登陆,但为时已晚,被迫退守北部纳尔维克地域。5月,德军闪击西欧后,英法联军于6月上旬撤离挪威,挪威国王和政府流亡英国。10日,挪威全境沦陷(见挪威战役)。
德国闪击西欧、意大利参战、法国败降:德国在北欧得手后,于5月10日闪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出动空军袭击四国机场,使用空降兵抢占荷、比战略要地,其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比利时防线,促使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同日,W.L.S.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组成联合政府。14日,德军快速兵团通过阿登山区后,向色当、阿布维尔和加来方向实施突击,同时以部分兵力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牵制。英法联军因判断和指挥失误,未能阻滞德军攻势。15日,荷兰军队投降。23日,德军坦克部队进抵距敦刻尔克20公里的运河区。28日,比利时投降。6月4日,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撤往英国。5日,德军向法国腹地发展进攻,突破魏刚防线后从东南和西南方向迂回巴黎,并进抵马奇诺防线后方。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进兵法国南部边境。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2日和24日先后同德意签订停战协定(见法国战局)。德国占领相当于法国本土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区,意军占领法国南部小块地区。非占领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政府。
德国对不列颠的空中进攻:法国败降后,德国乘机对英国进行和平试探并施加军事压力,遭英抵制。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下令准备对英国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代号“海狮”计划)。为夺取渡海作战的制空权,德国从7月至次年5月对不列颠实施空中进攻,遭英国军民英勇抗击,损失惨重,未达预期目的(见不列颠之战)。
大西洋争夺战:战争爆发后,德国为迫使英国屈服,决定使用海军主力,采用小编队袭击战术,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破坏英国的生命线——大西洋海上交通线。至1941年12月,德意海军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舰船1100余艘、760余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将无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大到北美至巴西海域。盟国投入大量反潜兵力,加强海上和空中反潜,并建立联合护航制度。德国缩小潜艇活动范围,在盟国护航兵力薄弱的中大西洋,采取大艇群袭击的“狼群战术”,1942年击沉盟国舰船770万吨。1943年3月,盟国召开大西洋护航会议,建立以护航航母为主力的反潜部队并采用新的反潜战术。5月,盟国护航舰队击沉德国潜艇33艘,大西洋之战出现转折。
东非和北非争夺战:为抢占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1940年7月初,驻东非意军从埃塞俄比亚向东非英军发动进攻,企图控制红海南部出海口。至8月底,意军占领苏丹、肯尼亚部分地区和英属索马里,后因补给困难和遭游击队抵抗被迫停止进攻。英军抓住时机调集兵力,于1941年1月中旬向意军发起反攻。5月20日,意军残部投降。1940年9月13日,驻北非意军从利比亚东部向驻埃及英军发起进攻,企图夺占苏伊士运河。英军寡不敌众,迅速东撤。意军实施追击,16日进抵西迪拜拉尼,后因补给困难停止前进。12月9日,英军发起反攻,至1941年2月6日歼灭北非意军大部。德国为救援北非意军,派E.隆美尔率部驰援。3月31日,德意军重新发动进攻,4月中旬再次占领昔兰尼加,包围图卜鲁格英军,后因得不到补充而停止进攻。11月18日,英军为解救图卜鲁格守军,向德意军发起进攻。12月7日,英军同图卜鲁格守军会合,并于1942年1月中旬收复昔兰尼加地区。1月21日,德意军再次转入进攻,2月7日进至艾因盖扎莱、比尔哈基姆一线停止前进。5月26日,德意军恢复进攻,于6月30日进逼阿莱曼。8月4日,丘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军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德军对阿莱曼的进攻(见北非战局)。
德意入侵巴尔干:为取得日后对苏作战的南方战略基地和争夺地中海、北非和中东地区,德国决心入侵巴尔干。1940年10月7日,德以派遣军事使团为名,出兵占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和油田。28日,意军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遭顽强抵抗,被迫撤退。墨索里尼为挽回面子,命令意军于次年1月和3月两次发动进攻,均被击退(见意大利入侵希腊)。1941年3月2日,德军进占保加利亚,25日迫使南斯拉夫签署加入轴心国的议定书。27日,南发生军事政变。新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转而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4月6日,德意对南斯拉夫和希腊发起进攻。13日,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17日,南军投降。16日,希军主力被围,20日投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柏林联合新军﹞最近关于战争的新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83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