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殷商古国——盾国,商王朝东部羽翼,替王室镇守边疆盾方为商代侯国,甲骨卜辞中多有“ 侯盾来 ”的记录,其族人勇猛好战,忠于商王,替商王朝镇守殷东。盾方在卜辞一、三期中露...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周文王陕西甲骨文,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殷商古国——盾国,商王朝东部羽翼,替王室镇守边疆

殷商古国——盾国,商王朝东部羽翼,替王室镇守边疆

盾方为商代侯国,甲骨卜辞中多有“ 侯盾来 ”的记录,其族人勇猛好战,忠于商王,替商王朝镇守殷东。盾方在卜辞一、三期中露面较多,内容主要为商王行征伐之事,与商王朝的联系颇为频繁,商王每有事便呼“盾侯”或“盾尹”来,是商王东部局势的守卫者。那么盾方的具体位置在哪?根据卜辞,盾方靠近商代旁方,旁方一开始作为商王朝的敌对势力,商王就是在盾方等殷东势力的辅佐下收服旁方的,此后旁方与商王朝的关系反反复复。有说法认为旁方在今山东曲阜一带,那么作为商王羽翼的盾方当在曲阜以西方远之内。

甲骨文“盾”有多种写法,但整体外形相似,都是“中”字形,这也是后来盾牌的最初形状。其象形有一顶长柄贯穿上下,中间则是一个“日”或“回”。“盾”的出现较早,最早的“盾”多为木制以皮革包裹或以藤条编织蒙皮革而制,也叫“楯”。据说殷墟曾出土过木盾遗迹,河南三门峡一座西周墓也出土过藤条编织包着皮革的盾,说明早在商周时“盾”已广泛用于军事领域。“盾”又通常跟“戈”并列,因为“盾”只用以防身,不具备攻击的功能,需两者结合方为一套防攻兼备的装备,运用时一般一手握戈,一手持盾,也作“瞂”或“(盾戈)”。金文“盾”字干脆加了“又“,表示手持,《山海经》中有“ 刑天舞干戚 ”的记载,干,即为盾;戚,指斧钺。可见传说中黄帝时代作战时已盾戈并用,但“盾”作为国族名也有可能跟早期族人的社祭或习俗有关,《礼记·明堂位》载:“ 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这是先秦时代的一种舞武,由虎贲之士执盾持戈手舞足蹈以祭神灵。

盾方地处殷商东部边疆,还具有监视东方异族入侵王畿的功能。卜辞: “癸未卜,贞旬亡祸。三日乙酉有来自东,(上聿下又)呼盾告旁戎。 ”(《合集》6665正/1) 旁戎 ,卜辞中的“戎”可能有入侵的意思,旁戎即旁人来侵。(上聿下又)和盾方一样都是商王朝东部方国,共同负责东疆国防。卜辞告知来自东方的军情,呼叫盾方一起向商王报告旁方入侵,旁方是东夷一支强捍的民族,在被收服之前一直与商王朝作对。盾方有专人在王室任职,卜辞:“ 已未……贞盾尹归。”(《合集》21659/1) 尹,是商代的一种高级行政长官,比如商代开国元勋伊尹,伊是他的姓,尹是官名。盾尹,一般由盾族中的族长担任。卜辞贞问让盾尹回到中央,可见盾尹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

盾方是个军事强国,卜辞显示常替商王出征,如“ 辛亥卜,贞盾其取方。八月。 ”(《合集》6754/1) 这是商王让盾方征伐方方的记录。“…… 盾弗囗周。十二月。 ”(《合集》6825/1)、“ 贞盾爯册御 ……”(《合集》7427/1)、“ 庚子卜……盾其囗疋。 ”(《合集》6974/1)卜辞中的周方、御方、疋方都是商王朝的敌国,盾方都曾奉命出征。可见盾方其族大国强,文治武功均有成就,因此受到商王的重用。卜辞中还有“ 贞于盾 ”的记载,商王在盾地占卜的可能性多为巡视或征伐途中作为中转站或根据地,每去往下一站必须在当前驻地进行占卜。盾方不见于后期卜辞,其结局不得而知,西周金文中也没有找到盾国的踪迹,推测商末时已经不存。

文/堰风

西周古国——茅国,“茅”是一种占卜灵草,邾国如何灭亡茅国?

求“周”字来历和周姓相关资料

周氏的起源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世家。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在中国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时迁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的第4页)。“从黄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个传说中的世家。经过西周一朝的发展,至周平王东迁,其次子烈封于汝坟(在今河南叶县东北),成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东迁洛邑(在洛阳)之后,其中的一个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坟,经过十九传,至姬邕时东周被秦所灭。虽然封国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脉世代食周爵禄俸的姬邕家族却在习惯上仍被人称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为姓,以示纪念,以示不忘本,并代代相传。邕生秀,秀生仁。这时已到了西汉时代,汉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特地封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绍续周室香火,周汝坟地势卑湿,遂徙地于汝南郡,这支周姓在当地生息繁衍,形成汉唐时期著名的汝南周氏(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琼英著的《中国姓氏通史.周姓》”。

随着后来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大迁徙,汝南周氏不断向四周辐射扩散,其后的陈留、临川、寻阳、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内、临汝、华阴、河东等周氏郡望,都与它有深厚的渊源。它被视为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氵内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周姓家族专用楹联

周姓家族常以下面4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门前挂这样的楹联,主人定姓周。

岐阳启姓,濂水分源(周敦颐)。

风高细柳(周亚夫),将军声断蓝田(周鲂)。

旌赐素丝(周举),谏议名高琐闼(周昌)。

周姓家族名人之最

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周恩来。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代表,长期驻在国民党所在地,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为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很有影响。

脊梁骨最硬的中国人是鲁迅。鲁迅本姓周,原名樟寿,后取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时留学日本,回国后一方面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文学创作。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写了大量战斗的论文,揭露时局的黑暗,毛泽东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浪子回头的第一名人是周处。周处是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年轻时横行乡里,是有名的浪子,当地父老把他和水中蛟龙、山中老虎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发愤改过,他入水斩蛟龙,进山射杀老虎,为民除害,官至御史中丞,弹劾不避权贵,成为浪子回头的第一名人。

周姓名人中寿命最长的是周建人。他生于1888年,卒于1984年,享年96岁。周建人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三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高教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等职。

成名最早的周姓名人是周信芳。周信芳是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县人,出身于艺人家庭。他7岁学戏,并以七龄童的艺名登台演出。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麒派”

最杰出的周姓将领是周瑜。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为好友,后跟随孙策,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208年,曹操率兵数十万南下,试图灭吴,周瑜与鲁肃联合刘备大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最为人不耻的周姓汉奸是周佛海。周佛海是湖南沅陵人,留学日本。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部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历任汪伪政府的警察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和上海市长等职。依仗日本帝国主义,横征暴敛,并积极扩建特务武装,进行“清乡”,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被捕,1948年死于狱中。

我国近代最早为革命牺牲的著名女子是周福贞。她是湖南自立会会长伍德润之妻,长沙人。1900年,伍德润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起义,周福贞积极做联络工作。起义失败后,与丈夫匿居上海。后被叛徒出卖入狱,1904年她在狱中饮 鸩殉国。

周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周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沙县西南)。到商朝后期,游牧民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于是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当地百姓认为赧王是周家后代,因此称为周氏。另外,还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据赣南历代府县志记载,周姓从唐朝起历次大南迁都有移居赣南的。

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周姓位列第九。

周姓初源,历史多记载,可追溯至曾立朝874年之久的周朝王族。周朝王室本姓姬,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将汝坟划归汝南郡。食采邑于汝坟的周平王后裔姬邕改姓周以纪念祖上功德。周赧王姬延的后代,亡国后人称“周家”,也改了周姓。周于是成为汝南的大姓。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避“基”讳,诏令全国姬姓改周,这是周姓的一大来源。

此外,少数民族及汉族外姓改姓为周,也是周姓的来历。如李隆基时为避讳改姓的还有暨姓,亦是改为周姓;北魏时鲜卑贺鲁氏、普氏,元时蒙古喜同、术忽等,亦改为周姓。

源自周室王族,当然不比寻常。由于历代分封、迁移,周姓人遍布天下,其中又以汝南为首。周氏播迁,概言之是由西而东、自北向南,正是“孔雀东南飞”。后来又从福建、广东迁入台湾。

一、周门多雅士

或许是因为出自周室,历史悠久而门庭高贵,更有推演八卦的周文王、制礼作乐的周公旦为其楷模,周姓一门,历多雅士。连以军功名垂史册的周瑜,也是翩翩一儒将,羽扇纶巾数风流。所以就更不用说北宋时词章雅致的周邦彦、理学宗师周敦颐了。汉初有汾阴侯周昌,耿直敢谏,曾当面说高祖是桀纣之君;东汉时有精熟圣贤书经、恪守礼道的周燮,又有至死要在棺内放一本《尧典》的周磐,还有名臣周举,曾巧废禁火寒食一个月的规定,让百姓得以饱暖;三国蜀汉周群精于天文历法,周循精于《易经》;唐有名画家周,五代有画家周文矩;宋有名臣周必大,官拜右丞相,诗文俱佳;明有画家周之冕、周臣,工艺家周翥,篆刻名家周亮工;清有词人周之琦,围棋国手周小松,象棋名士周廷梅;现当代有“马路天使”、著名演员周璇,经史学家周予同,著名小说家周立波和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二、周姓名人

1.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一把大火烧得曹操仓皇南顾,周瑜的战功已是尽人皆知。而在苏轼的盛赞中,这位风流俊雅的儒将得娶小乔,竟也是可与赤壁战绩相提并论的美谈。确实,周瑜与孙策少时为挚友,长时帮助孙策立足江东,二人又分别娶得吴地双姝小乔、大乔。诸葛亮曾骗周瑜说曹操兴建铜雀宫是为了破东吴收二乔之用,以激起周瑜的斗志。唐人杜牧有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足见二乔艳名之盛。

赤壁战时,曹操兵船横结,势大难敌。黄盖献策用火攻,正合周瑜之意,于是黄盖甘行苦肉计,诈降曹操。次日,周瑜升帐点兵,黄盖故意出言顶撞,说道若抵不过一月,便该顺应天意投降。

瑜故作狂怒,欲杀之,在诸将苦劝之下改打五十脊杖,瑜犹自骂不绝口,说:“先留下五十杖不打,今后若有再犯,定斩不饶!”经过一番巧妙安排,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曹营。这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并非只通武略,他还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只恨天妒英才,周瑜寿仅36岁。

2.风流词人周邦彦

北宋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曾自创不少词调。其作品格律谨严、典丽精雅。“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极得王国维赞赏。

周邦彦任开封府监税时,一次去汴京名妓李师师家,恰逢徽宗至藏床下,后写成《少年游》一词,记夜间所闻。徽宗听李师师唱起,问知是周邦彦所作,大怒,责蔡京惩治周邦彦不课税之罪。查问之下,周课缴税收却是最多的,但“上意如此”,他还是以职事废弛罪被逐。

一二日后徽宗又至李师师处,却知她去送别周监税,归来垂泪锁眉。徽宗怒问周邦彦是否有新作,师师唱起《兰陵王·柳》,徽宗大喜,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音乐职司)。

参考资料:

文言文实词120小故事

1. “120个文言文实词及小故事”都有哪些

1、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 )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 )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 ,乘( )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 )'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 )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 )化以归尽。 13.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诚( )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如此。 14.除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

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 )其东屋之除〔 )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其官职,令其刺秦王。

荆轲曰:“除( )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辞 屈原德高,作《楚辞( )》,其辞( )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 ),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 )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16.从 樊哙从( )军,从( )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 )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 )良坐。

17.殆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 ),物件殆( )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 )有神助,后重修之。

18.当 李斯为秦相,当( )政。当( )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 )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 )死。

李斯念其功,以功当()泽,于其当( )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 )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 )。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19.道 苏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 ),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

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闻道( )多也? 20.得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 )一书,乃安石所着。

曰:“吾得( )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 以为安石所言得( )之。(二) 11.曾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

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 ,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13.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14.除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

2.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

3. 120个文言实词都哪些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固 顾 坐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戎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贻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4. 10个文言实词的例子

常见文言实词例析盖1、车盖,盖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2、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3、超过,胜过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4、大概,大约,大致,表示推测推断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1、旧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2、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特意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4、故意 故久立与其客语5、缘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6、仍旧,依旧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7、旧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8、本来,原来 此物故非西产9、衰老 暮去朝来颜色故顾1、回头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2、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反而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看 成顾蟋蟀笼虚5、但,只是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顾虑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7、顾念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周zhōu (象形。

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

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

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同本义 [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周,密也。——《说文》忠信为周。

——《国语·鲁语》自周有终。——《礼记·缁衣》。

注:“忠信曰周。”人不可不周。

——《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

其藏之也周。——《左传·昭公四年》辅周则国必强。

——《孙子·谋政》责己也重以周。——唐·韩愈《原毁》又如:周悉(周密);计划不周;周谋(周密的谋划);周严(周密严谨);周谨(周密谨慎);周虑(周密考虑)稠密;紧密 [close]橐之而约则周也。

——《周礼·考工记·函人》具车徒以受地必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注:“密也。”盟所以周信也。

——《左传·襄公十二年》。注:“固也。”

又如:周置(密布);周云(密云,浓云);周闭(严密隐蔽内情)亲密,亲切,熟悉而情深 [intimate]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韩非子·说难》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论语·尧曰》又如:周笃(亲密深厚);周厚(亲密深厚);周亲(至亲);周党(至亲好友)周到,处处留意和体贴;周全;全面 [thoughtful;considerate;perfect]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又如:周致(周到严格);周细(周详);周悉(周到详尽);周委(周详委曲)完备 [plete]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韩愈《原毁》又如:周置(周全;办理);周庇(周全;庇护);周足(完备;充足);周普(完备;普遍);周方(周全方便)遍及;普遍 [all;whole]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柳宗元《封建论》周身之帛缕。

——唐·杜牧《阿房宫赋》又如:周身温暖;周谒(遍访);周览(遍览;巡视);周顾(环视);周观(纵观;遍览)诚,忠信 [honest]公不周乎伐郑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尚书》中周人自称有夏,难道商汤没有灭夏?学者:这事是个谜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商汤灭夏,史书上称之为“殷革夏命”,说的是商朝开国君主天乙汤讨伐夏桀,灭夏建商的历史事件。这件事,《尚书汤誓》和《诗经商颂》中说得很明白。然而,在解读《尚书》过程中,真知堂发现,周人多次自称有夏!周本是帝喾的后裔,整个夏代都混迹于戎狄,商代晚期才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投奔商朝。为什么周人会自称为有夏呢?这真是上古史上一大谜题。

殷革夏命与周人自称有夏

《尚书》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上古文献总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虞书》保留的是尧舜禹时期的文献,所以在夏朝之前还有个虞朝的说法,其实来源于此。

除了《尚书》,最早的上古文献还有《逸周书》,相传是孔子删书汇编《尚书》时没有用上的周代文献部分。

《尚书 汤誓》记载了商汤伐夏之前对部下做的战争誓言。

“王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 汤誓》

《尚书 多士》则是西周灭商,建立新都成周后,把原殷商顽民迁到洛阳时,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对商王士所做的一篇训诫文书。

书中也明明白白的说清楚了商汤灭夏之事,并称之为 “殷革夏命”。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王曰:殷革夏命。”《尚书 多士》

《汤誓》,有研究者说乃是战国时人所作。但《多士》记载的是周公训诫殷顽民的话,里面多次提到“你们是天邑商,我乃“小国”,如果不是上天安排,我哪里敢伐灭你”一类的话语,则应该是周公旦的原话。此时距离殷商覆灭为时不久。

“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殷革夏命。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尚书多士》

再加上春秋时期殷商后裔之国宋国所作的《诗经 商颂》,商汤灭夏之事,当并非周人假说,而是言之凿凿的真实历史事件。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武王载旆,有虔秉钺。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诗经 商颂 长发》

然而,深入解读《周书》,则发现 西周早期,周人曾经多次自称为夏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书君奭》

“用肇造我区夏。”《尚书 康诰》

特别是下面这话。

《尚书·周书·立政》云: “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意思是:“上帝很生气要惩罚,于是让我有夏国,伐商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百姓。”周人灭商之前,自称有夏无疑。

既然殷革夏命,为何周又称夏呢?难道商汤灭夏这事是假的吗?

文丁杀季历,周国称有夏源于此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周国的来历。

周建国之前,本是商王朝西边的一个小部落。大约在商晚期王武乙时期,太王古公亶父受命于商,把部落迁到了岐山之地。

“武乙三年,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竹书记年》

一说,他是为了躲避好战的戎狄才搬迁的,不少部落因古公亶父之仁义而归顺了他。

“古公亶父曰: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史记 周本纪》

武乙,就是那位射天被暴雷劈死的商王,他是商纣王的曾祖父。

“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崩,子辛立,天下谓之纣。”《史记 殷本纪》

也就是说,商王武乙和周太王古公亶父是一辈的。

周人投奔商朝之后,度过了几十年的蜜月期。武乙时期周太王古公亶父薨逝,其子季历继位为周公,武乙死后,由于忌惮季历的武功,商王太丁(文丁)找了个机会杀了季历,史称 “文丁杀季历”

“文丁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杀季历。”《竹书记年》

两年后,文丁也死了,子帝乙继位。周国那边,则是周文王(西伯侯姬昌)登上政治舞台。

帝乙在位仅有九年就死去,子帝辛(商纣王)登基为帝。

所以,周文王是帝辛的叔伯辈,武王姬发则和帝辛同辈。

搞清楚了周国的来历,我们对周人自称为“有夏”,还是一头雾水。

周朝后来分封诸侯,建立了完善的封建体制,它的来历对搞清楚我国上古史至关重要。那么,周人为何自称为夏呢?

这就要从周文王的妻子太姒说起。

姒,乃夏朝王族之姓氏。夏禹姓姒,据说是帝尧所赐。

“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 ”《吴越春秋》

周文王乃周公季历之子,当然季历肯定不止一个儿子,只是因为文王之母特别尊贵,所以才由文王继承了周公的位置。

我们知道,古代贵族有姓氏之分。 氏乃其起源根本(大宗),姓乃其受封有国之标志(小宗)

所以,黄帝轩辕氏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也就是说黄帝十四个儿子有了自己的封地,可以开宗立国。

其中,姬姓就是黄帝最早赐予的十二姓之一。

大禹建立夏朝,传位给子夏启,他不但有了自己的姓“姒”,并且还和五帝一样有了自己的氏- “夏后氏”

后来夏后氏,也繁衍出了很多姓。如费,辛,曾等。

当然,姒姓是夏后氏第一大姓,大宗无疑。

周文王娶妻太姒,则是迎娶了夏朝的公主。这件事对于周朝来说,意义极为重大。这事,真知堂已经有文详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在灭商之前,周并不是一个有独立 *** 的氏,而是一个受封于商的附庸国。所以,对于此时的西伯侯姬昌而言,娶妻太姒意味着他在周国“得姓“。

也就是说,他取得了夏王族姒族的支持。相对于周人自己遥不可及的远祖,夏朝女婿的身份无疑乃是极其尊贵的。

文王受命,周人自称有夏

周人自称夏,又自称小邦周,和历史上 “文王受命” 这件事息息相关。

何谓“文王受命”呢?这个词出自《诗经》。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诗经 文王有声》

《逸周书程寤解》里详细记载了这件事。

“文王安商,在酆。正月既生魄,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寤惊,以告文王。文王召太子发,占之于明堂。 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

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西伯侯昌对外是商朝的西伯侯,对内则自称受命于天了。

换句话说,西伯昌假借天命给了自己一个氏,这个氏借用的是夏朝之名!

不称“夏后氏”而称“有夏氏”,和舜帝死后,其宗族受封于虞地称“有虞氏”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自称“有夏氏”呢?还是因为文王娶妻太姒的缘故。

以姬发之母族太姒的部众为主体,姬昌取得了周国部众中的绝对大宗地位。这事,和历史上 “商的先祖契受封于商,得到母亲有娀氏部众的一部,得以开宗立国” 的事情一模一样。

只不过,契的商族子姓,乃帝舜所封。而姬昌的周族乃商王所封,自称“有夏”,而不是自称“有周”,则是为了革殷商的命!“赳赳老夏,共赴国难!”

甲骨文卜辞中的周方,就是周族受封于殷商的证据。

“贞:王其奉信大甲周方白口自正。不左于受有右。”

“己卯卜,贞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囗王事。五月。”《甲骨文 卜辞》

也就是说,周确实是得到商王朝的任命,才得以建国的。

所以,当西伯侯姬昌自称文王,与商纣王同级的时候,也就是所谓“ 文王受命于皇天上帝” 之时。文王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有夏氏。以有别于夏朝君主的“夏后氏”。意即以夏朝后裔正统自居。

小结

从史料来分析,周族最早接受商王朝的册封脱离戎狄来到陕西岐山之地,确实是心怀感恩的。

他们修筑城池,开垦田地,数十年后终于称霸西戎。然而,周侯季历的武功太强,甚至威胁到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商王文丁借季历献俘之机 *** 的杀害了季历,因此与周人结下了血海深仇!

此时是西伯侯姬昌尚未称文王,他韬光养晦数十年,还是被商纣王囚禁于朝歌。在费尽心机,甚至送上了长子伯邑考的生命之后,他终于被商纣王放归西岐。

回到西岐,他终于举起了反商的大旗!为了和大商对抗,脱离大商自建独立国家是必须要走的过程。所以才有文王受命于皇天大帝的典礼。

他建立的国家,当然不能用商王赐给的“有周氏”的名义,于是便采用了“有夏氏”这一国号。这是在通过联姻取得了夏王族姒姓古国部众的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完全符合“”上古时代妻族或母族出人出枪建立新国”的传统了。

周人本是黄帝后代的姬姓,最初先祖弃也是得到了母亲姜原(炎帝族)部落的支持才开宗立派的。后来沦入戎狄之间近千年,早已取得了戎狄人好战的血脉。商亡于周,其实在武乙时就埋下了种子。这或许就是周人早期自称“有夏”的历史真相!

夏朝(10)文王(4)尚书(2)

农业考古揭开周人身世之谜,伐纣克商的底气来自一种神奇农作物

周人是随着农业崛起的族群,但我国农业历史本身也存在明显的区系和阶段,这就导致周人的始祖不一定是五帝时期的后稷和夏代的稷官。真正的周人可能是随着小麦传播才崛起的。这种农作物代替了以往的战车和青铜刀剑,竟然也征服了中原。 麦田 「 ”后稷”和农业考古 新闻报道2017年六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现了炭化的小麦和青稞,据报道年代测定为5000-3500年。在此之前的农业考古发现了30余处炭化小麦遗址,大多数分布在青海、甘肃和新疆东部,年代集中在4000-3500年。其中被反复研究的甘肃民乐东灰山小麦遗存,一开始被测定为5000年前,后来采用更先进的方法,测得3600年左右。但2017年吉木乃县通天洞的发现,又将我国小麦出现的年代大幅提前了。 新疆 通天洞遗址 根据《史记·周本纪》,「 ”弃”被帝舜任命为后稷,封于邰,赐姓为姬。当时因洪水而发生了饥荒,禹、后稷、益联手治水,其中后稷、益二人显示担纲了后勤供应角色,益提供了「 ”稻作”,可种植于洪水去后的广大泛滥区;但后稷提供的却是「 ”难得之食”,并不清楚是什么作物。《周本纪》说「 ”弃”以种植为乐,能种「 ”麻、菽”。菽就是豆类的总名,麻可能是糜子,也就是黍,俗称黄米。可以肯定的说,当时后稷所种植的这些作物都是中原已有的。 夏代 钺 《史记·周本纪》:帝舜曰:「 ”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史记·周本纪》: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根据夏商周断代,夏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结合上述的农业考古,当时小麦很可能还没有进入关中、中原。后稷是擅长百谷种植的农艺大师,他虽然能够提供”难得之食「 ”,但供应量肯定不大,否则就不会说”难得「 ”了。 夏代铜器 周人世系的疑点 弃在五帝时代后期被封为后稷,其后代繁衍于关中平原,姻族即为当地的有邰氏,很可能是早期戎人。历来聚讼纷纭的问题是:周本纪记载,「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一般认为「 ”夏后氏政衰”就是指夏朝末期。后稷生活在大禹时期,其子竟然生活在「 ”夏后氏政衰”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幸好,《竹书纪年》给出了另外一个说法,即所谓的「 ”夏后氏政衰”是指太康失国。虽然是今本,但解释起来颇为合理。因为太康失国的事情,从各方面来看都很像游牧民后羿窃据了夏朝,致使圈地围猎、百谷不播。少康中兴三年就命天下「 ”复田稷”,这时候,后稷的子孙就继续担任「 ”稷官”。太康是大禹的孙辈,时间亦能吻合。 《竹书纪年》:帝少康。三年,复田稷。(今本增:后稷之后不窋失官,至是而复)。 夏代铜铃 但是,世系混乱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被少康重新任命为稷官的应该是鞠,鞠之后是公刘。但是周本纪说公刘是生活在戎狄之间的,那就非常奇怪了,难道少康没有让后稷的子孙回归邰国?这个时候的后稷子孙仍在戎狄之间吗?或者,后稷子孙分成了两支,一支回到邰国继续担任稷官,一支仍留在戎狄之间。这个戎狄之间的地方又是哪里呢?这些戎狄又是什么族群呢? 考古所见炭化小麦 史记刘敬传提到一句「 ”公刘避桀居豳”,虽然给出了地点,即豳地,又名邠,其戎狄族群也容易锁定,就是畎夷,也就是后世的犬戎。但问题是时间对应不上。因此周人世系就出现了严重漏洞:不窋要么是太康失国时窜入戎狄的,要么是夏桀时期窜入的。但无论怎么梳理,族谱都有很长时间的缺环,毕竟夏初到文王时期,已经将近1000年了,怎么都不可能自圆其说的。 《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史记·刘敬传》: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后汉书、西羌传》:「 ”后桀之乱,畎夷人居邠,岐之间 西周 青铜面具 小麦传入才是关键 如上面所引的考古结论,小麦大约不晚于3600年(甘肃民乐遗址为准)进入河西关陇地区,且已成一定规模。这个时候正好是夏末商初。周人世系在这个关口上出现纰漏是容易解释的:这个时候新崛起了一支种植小麦的农人,居住于畎夷出没的豳(邠)岐之地。这批人不一定是纯粹务农的,也可能是半耕半牧,其名王就是公刘。 甘肃民乐 东灰山遗址 竹书纪年给出了比较清晰的记载,公刘的后裔高圉,在商王祖乙十五年被册命为邠侯。祖乙是商朝中前期的商王,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叶,也就是3300年之前。这个时候邠人很可能已经发展壮大,引起了商王的重视。此后的盘庚时期、祖甲时期,又先后册命亚圉、组绀为邠侯。到了武乙时期,竹书明确记载「 ”邠迁于岐周”,且册命邠人为周公,邠人自此就变成了周人。邠人发展壮大的关键,从周本纪看来,显然是发达的农业。它能养活更多人口,也能让更多戎狄人进入定居状态,建立起更加稳固、高效的统治秩序。 《竹书纪年》:祖乙,十五年,命邠侯高圉。《竹书纪年》:盘庚,十九年,命邠侯亚圉。《竹书纪年》:祖甲,十三年,西戎来宾。命邠侯组绀。《竹书纪年》:武乙,元年壬寅,王即位,居殷。邠迁于岐周。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西周铜人面 武乙将邠人迁入关中地区的原因,很可能是命其讨伐这个时候兴盛起来的戎人。这个时候已经是前13世纪,广泛播迁于内亚草原的青铜武器和轻便马车提升了戎人的实力,对殷商构成威胁。殷商一方面在朔方地区册命了一位犬侯,一方面命邠侯迁入关中,进行两线抵抗。糟糕的是,随着殷商陷入与内迁的东北夷之间的战争,周人开始大规模扩张兼并。这就引发了殷商的震怒,于是晚期甲骨文多次出现殷王命令犬侯进攻周方的记录。最著名的是天津博物馆馆藏甲骨文「 ”令多子族从犬侯扑周”。 稍后便是周人名王季历被杀,再是文王本人被纣王囚禁。这个时候殷商已经内外交迫,犬戎见风使舵,很可能也不再与周人敌对了,帝乙三年,「 ”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可以看到,昆夷/犬戎也加入了围困殷商的大军之中。周人因势利导,成为西部和南部众多反商力量的盟主,终于在牧野之战灭亡了残暴的殷商。 最后,周人的祖述是存在明显漏洞的。关键就在于邠人与夏代的稷官之间是否真的是一脉相承?从各种线索来看,夏代的稷官窜入犬戎之间的邠地,引入或者发扬壮大了小麦种植,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否就是周人祖先,就难说的很了。(完) 西周猪尊

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呢?

“鬼方”这个词,在甲骨文、钟鼎文、《易经》《诗经《竹书纪年》中都有记载。后来的研究者觉得对“鬼方”的描述还不够清楚,于是便产生了“鬼方北方说”和“鬼方南方说”。而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鬼方”为“方国”,是基于商朝有许多小国都称“方”而考量的,例如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孟方、羌方、周方等。

也有直接说鬼方就是西羌的,认为其活动范围大约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这种说法即“鬼方北方说”,典型代表为扬雄、班固等。宋元以后,朱熹等人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的“武丁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祀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这也就是“鬼方南方说”推定为荆楚西南一带,有人结合殷周地形图揣度其范围大约包括今湖南西北小部分、重庆东南部分、贵州大部和广西西北、云南东部部分地区,但是,“鬼方北方说”则认为“荆”指今陕西境内的荆山。

《竹书纪年》记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后人围绕这个“荆”究竟在什么地方争论不休。“鬼方北方说”派说“荆”指的是陕西境内的荆山,“鬼方南方说”指地是湖北境内的荆山,为此争论了几百年。

我国境内有五座荆山,但最为出名的是湖北省南漳县的荆山。一般来说,没有特别说明,这里的荆山应当指最具代表性的湖北境内的荆山才对。

《山海经·山经·中山经》多次提及“荆山”。根据文意判断,书中的“荆山”应当是湖北荆山。古文中的地名单反输掉地名“荆”字,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荆楚”。荆州时大禹时九州之一,划分的时间已经非常遥远了。而“荆”,有时又称楚国,它是楚国的别称,也可以连称“荆楚”。

楚国建国于周成王时期,晚于商代武丁时期一百年。所以《诗经·商颂》说的“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是后代言前代的事情,那就是除了后阿里的“荆楚(楚国)”之地,还有“鬼方”,故“鬼方男方说”认为《易经》《竹书纪年》《史记》记载的武丁讨伐“鬼方”跟《诗经》记载武丁讨伐荆楚是同一件事情还是站得住脚的。

“鬼方北方说”认为甲骨卜辞载“鬼方易”是指“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的意思。不知道“鬼方易”出自哪一片甲骨,但是关于“易”字,根本就没有“逃走、迁走”的义项。

同时“鬼方北方说”派提及经考古发掘研究,已证明“鬼方”最后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可是考古发掘的道德是为数不多的青铜器和一些城墙,没有关键性的文字类文物出土,很难支撑起观点。

《史记·楚世家》中说陆终有六个儿子,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被楚国王族尊为始祖。《大戴记·帝纪》称:“陆终氏娶于鬼方氏”。远古时代,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不似后世交通渐趋发达,所以荆楚距“鬼方”不会太远,故“鬼方”在遥远的北方不大可能,在荆楚的西南面倒是可能。虽然这里面有神话传说,但是谁也不敢说中国古代的神话完全是神话。

同时《诗经·商颂》中高度称赞殷高宗武丁时大书特书 其功绩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 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而《易经》、《竹书纪年》、《史记》只记载了武丁讨伐“鬼方”且并无讨伐荆楚的记载。学者们据此认为史书记载的都应该是武丁开疆辟土中中厥功至伟的大事,所以它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件事,即《诗经》所载武丁讨伐“荆楚”之事就是《易经·经济》所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事。

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周易内传》中更是直接表示“楚人尚鬼,故曰鬼方。”并把屈原的《离骚·山鬼》、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的巫山云雨这些宗教祭祀作为楚人好鬼的佐证。

似乎鬼方南方说更加科学一些,而鬼方的地位置趋近于楚,或者直接就是楚国,不过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关键性证据证明,以及鬼方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部落),也毫无记载。

而1983年5月,考古学家确认李家崖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李家崖遗址在清涧县,处于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之后,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这么说来,那似乎鬼方就是匈奴的祖先.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甲骨文周方》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