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有哪些历史?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河畔拥有罗马时代悠久历史的科隆城。科隆市早在公元前50年就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殖民地时的名称演变而...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科隆创造德甲进展,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有哪些历史?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有哪些历史?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河畔拥有罗马时代悠久历史的科隆城。科隆市早在公元前50年就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殖民地时的名称演变而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息。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它同时拥有建筑史上三个之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大的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筑时间最长的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教堂的整个格局给人一种浑厚凝重、超尘脱俗的意境,是科隆城内最负盛名的文化遗迹。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是在873年建的一座教堂遗址上改建的。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期间,教堂工程一度停工。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台中世纪的起重机高挂于第三层延伸部分高达60米的南尖塔,标志着工程的半途而废。诗人歌德第一次参观大教堂时大失所望。他觉得科隆大教堂像一个“创造到一半、远未完成就凝固了的宇宙”。

19世纪早期,随着浪漫派对中世纪的缅怀和讴歌,从中孕育出续建科隆大教堂的设想;而失落已久的绘在羊皮纸上的另一半大教堂西部正面设计图重见天日,更是给主张完成此项工程的人们莫大的鼓舞。在普鲁士君王威廉四世的推动下,1880年10月12日,这座历时632年之久的建造工程终于得以完工。1880年10月15日,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当时,它以其157米高的两个塔楼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誉,是宗教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集团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牧野大地的时候,科隆集团的前身还在“东关大街”,叫做“绝缘器材厂”、“电风扇总厂”,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坊式的街道小厂。虽然进行着多方面的尝试,但一直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生产过微风扇,探索过医疗器械,甚至尝试过做家具。路漫漫……这一艰苦的探索整整持续了将近十年……

1993年,借企业改制的东风,电风扇总厂的改制工作列入重要改革日程,并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股份制改造试点企业。12月28日,新乡科隆电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科隆集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科隆走向辉煌的新起点。

1994年,程清丰同志提出“科隆兴科技,科技兴科隆”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按照国际“蒙特利尔”和国家CFC替代计划,公司全面展开了R134a即无氟蒸发器、冷凝器的研究和应用。与此同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心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两器的研制、开发、测试等提供了最为优越的条件。

1995年,科隆公司生产的冰箱、冰柜用无氟、高效两器在全国独家通过了国家级签定。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殊荣。1996年,投资达6000万元的两器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国家“九五”规划。1997年,公司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这一认证标志着公司全面的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技术进步给产品带来了高技术含量、优越的性能和客户的高度满意。产品除了在新飞安家落户外,又跻身海尔、科龙、美菱、荣事达等大牌行列,并且,一鼓作气,又飞越国界,打进了伊莱克斯、三星、三洋、松下、馨宝,法国白朗,美国惠而浦,美国通用电器,以色列依莱特,意大利圣尼得堡等超一流的国际队伍。

2000年底,科隆公司已初步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科技低含量到高新技术的变革。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亿元。产品生产能力已经突破800万台能力,成为国内最大、全球也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实现了科隆集团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跨越。

在这一阶段发展过程中,程清丰董事长、总经理提出的“高科技、高起点、大科研、大市场”的发展战略逐步得到体现。同时,企业也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价值理念观。“团结、奉献、拼搏、高效”的企业精神成为科隆员工的价值标准。“用户满意是科隆人的唯一追求”这一市场理念被广大职工作为工作的座右铭。“不听你说,不瞧你做,只看结果”的干部考核标准被广泛认同。“科隆靠我发展,我靠科隆生活。”员工主人翁理念深入人心。企业管理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如“548”生产管理模式,“108”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末位淘汰制,管理体系制度,现场管理中的“双推”管理模式等等,不断完善,并在管理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具有科隆特点的企业文化。

“一个好的企业,必须站在全球的角度观察市场、制定战略”。“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思想一定要放开,树立国际化概念。”这是董事长、总经理程清丰同志2001年在公司办公会上对全体高层管理干部提出的要求。同时提出:“我们要继续加大技改投入,把(两器)规模再做大,自动化程度再提高,竞争能力再提高,巩固市场占有率的第一位优势。”为了确保公司总的战略的有效实施。他还明确提出了“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计划、统一落实的管理模式,并明确指出这一模式五年内不能变。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科隆人精神抖擞地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没有人才,科隆就不能发展。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动力。”程清丰同志经常这样提醒大家。从2001年开始,引进人才和选拔人才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从大专院校引进,从国营企业挖,从社会上招聘。与科研院校和大专院校联合等各种渠道引才。人才的引进为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业多元化很快实现。

2001年,经过5年考察论证的项目——高性能球型氢氧化镍项目正式上马,并被列入国家“863”重点支持计划项目。当年12月产品一次试车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产品质量很快稳定提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被列为国家“双高一优”计划。

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球镍)是制造高效大容量镍氢电池的核心材料,球镍的优劣决定了所生产的镍氢电池的质量。没有好的球镍,就没有好的镍氢电池。

目前,电池(电瓶)行业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变革,绝大部分“传统电池”因不符合环保要求将被淘汰,如镍镉电池等等。例如,欧盟规定,从2005年元月1日起,对进口镍镉电池要征收环保税,以限制非环保型电池的使用。

与此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发展,社会对电池的需求量却与日俱增。于是,新兴环保型电池取代传统电池的“更新浪潮”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

在镍氢电池系列中,市场真正需求的是高性能、大容量的产品,而制造这种高性能的电池必须由核心材料“高性能球镍”的质量作为保证。科隆公司的产品就是这种高性能的球镍。

科隆公司的高性能球镍打破了镍氢电池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被中国电源行业协会认定为“替代进口”产品,不仅为国内诸多名牌电池厂家择为首选,还大量出口,产品供不应求。

2002年,科隆公司的高性能球镍首家将镍氢电池的容量由原来的AA1300mAh提高到了AA2400mAh,将全世界镍氢电池的档次提高了一个级别,引起了全球业界的强烈震动。到2003年底,许多外国球镍厂商在中国科隆的冲击下已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科隆的产品已经开始引领世界镍氢电池制造的新方向。

在国内,科隆公司已经占据了高端镍氢电池球镍材料配套份额的垄断地位;在国外,日本三洋、松下等大牌厂家以及韩国、俄罗斯的厂家都已开始采用科隆公司的高性能球镍。

我们不能不稍稍回顾一下,2000年以前,国内镍氢电池生产所需的高性能球镍全部依赖进口,国内市场被日本田中、关西、住友和美国OMG所垄断。当时每吨高性能球镍售价折合人民币高达20~25万元,并且需用外汇购买,还要提前三个月(或半年)预付款,供货还很不及时。

仅仅两三年后,科隆公司的高性能球镍便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优良的品质与合理的性价比立刻使众多厂家纷纷采用科隆公司的产品而大大缩减了其它材料厂商的球镍采购量。2003年底,美国OMG、日本关西、太平洋等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田中的产量也大幅度缩减。市场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004年,新飞集团向该项目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新飞—科隆电源有限公司。为该产品进一步腾飞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实现了科隆集团发展历程中的第二次跨越。

也是在2001年底,程清丰同志盯上了新型气垫带式输送机项目。这是一种将气垫船、气垫车的工作原理巧妙地移植到输送机(传送带)上的新型产品。输送机广泛用于矿山、港口、电力、水泥、石化、冶金、粮食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是目前主要的装卸、转运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输送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远洋货轮每在深水码头多停留一个小时,就要多付出大约数十万美元的租金。于是,如何加快输送、提高装卸效率便成了目前输送业的一个重大课题。

传统托辊式带式输送机(俗称传送带)摩擦力大、磨损快、噪声污染严重、寿命短、输送效率低,单机输送量小,重载无法启动.,越来越不符合现代化高速输送作业的要求,成了提高作业效率的严重障碍。

气垫带式输送机采用高科技专利技术,使输送带靠空压原理与基托箱体微距离涨开,变直接硬摩擦为悬浮状间接软摩擦,从而大大降低了摩擦系数,减小了各种阻力,使大吨位、重负荷启动变为现实,使输送机的性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气垫输送机具有运载吨位大、输送能力强 、重载起动特性好、性能可靠、节能效果显著、摩擦弱、寿命长、噪声污染小及维护费用低等优点,不仅大大提高了传输和输送效率,而且符合环保节能的高标准要求,是现代化货运大吨位转运、大吨位装卸作业的最佳设备选择。是传统托辊式输送机的更新换代产品。

经过考察、论证,程清丰同志果断拍板,毫不犹豫地上马了。先是租用厂地,开发区科隆高科技工业园建成后,又搬迁到新址。搬迁后生产条件大大改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2002年底为焦作万方铝业公司制做的第一条气垫式输送机生产线在该公司安装调试成功。

新型气垫输送机还属新产品,本产品刚一投放市场便引起轰动,倍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原来的预料。目前洽谈订单的用户遍及全国各地,市场状况非常火爆!

2003年六月份,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在市委连书记和市政府吴市长的亲自关注下,一个长期亏损的国营企业——新乡石油化工机械厂以租赁的形式转给科隆公司。公司注入500万资金,又引入科隆的管理机制,只派了两个人,在半年时间内扭亏为盈。这一国有企业改革模式的运作成功,为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典范。

冰箱(柜)用两器规模继续扩大,竞争能力大幅提高

2001年10月,年产360万台吹胀生产线建成并投产。

2002年底,投资1000多万元的空调蒸发器、冷凝器生产线投产。2003年2月又建成一条同样规模的生产线。

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科隆公司显示出了强大的实力。新产品层出不穷。技术人员遵照程清丰同志“新产品一定要做精品”;“研究所对新产品不能说‘不’” 的要求,密切与市场沟通。2003年11月份,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科隆为海尔开发的产品就达到100余种。世界上冰箱(柜)用蒸发器、冷凝器,我们没有不能做的。用户想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能开发什么样的产品。

为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用户,从2001年开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青岛丰隆电器有限公司在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该公司的建成使科隆公司与海尔、澳柯玛等客户的市场距离变为零距离,2004年该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1.3亿元。而后滁州科隆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山科德隆制冷有限公司也先后投产。海尔、澳柯玛满意了,广东科龙高兴了,西门子的领导们笑了。

2001年,为了应对两器市场的激烈竞争,降成本、抢市场、增效益,9月份启动精密镀铜钢管项目。12月份投产,产品部分满足自需。而后又上马2条单、双层镀铜钢管生产线。年产能力达到8000吨。2004年又上马了热镀锌精密钢管生产线。产品除自足外,也走向市场。

特别是2003年12月26日,年产360万台丝管式蒸发器生产线在市开发区科隆高科园的建成,标志着科隆真正成为全球最大最具实力的冰箱(柜)用蒸发器、冷凝器开发、生产基地。

2003年12月28日,公司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庆祝大会。全国各地的朋友云集于科隆高科技工业园,大会开的非常成功。

几年来,“科隆”集团的销售收入每年以35--50%的稳定增长,遥遥领先于同行业其它竞争对手。科隆集团步入了一个更加兴旺发达的崭新阶段。

科隆大教堂1248年到1860年之间的历史

1248年8月15日奠基仪式。

1322年大歌坛落成典礼。

约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动工。

1744年歌德首次参观大教堂。

1814年部分中世纪时的西部正面设计图失而复得。

1816年发现另一半中世纪西部正面设计图。

1842年重新动工。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沿革

科隆是阿尔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罗马"之称。公元前37年的罗马时代,罗马帝王奥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为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此城遂成为罗马帝国军事要塞。公元50年,该城为罗马皇后克罗迪娅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为科隆。

785年,罗马天主教会设置主教,莱茵河交易中心发展起来。795年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驻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趋加强。因以大教堂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兴建,科隆获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辟为自由市,发展为东西欧贸易中心和中世纪德国最大城市。由于此时贸易、手工业和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手工业行会甚至选举自己的市长与罗马统治者分庭抗礼。成立汉萨同盟时,科隆成为主要城市。设有下莱茵——西法伦城市群本部。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科隆为自由城市,该城获得城市自由权。15世纪后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这种变化直接说明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根据考古发现,教堂原址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是普通民居。从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起,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建起了小规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场火灾中几乎毁坏殆尽。另有资料说“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在希尔德博尔德遗址上修建的”。

整个建造工程前后跨越六个多世纪,它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今的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 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纪的复古风席卷欧洲,那么这栋哥特式的经典之作恐怕永无完工之日。经过了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1248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2.5万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时刻到来了,在这个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

最初的工程是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双顶教堂高达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际“高空作业”。今日的人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14米的中跨就可想见这个类似细长棱椎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工期。夏天,他们趁着天亮每天工作14小时,冬天也要干七八个小时。有的工人三顿饭都在“天上”吃,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打地基、修立柱、吊梁等相对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便是封顶了。人们首先在地上浇铸屋顶平台,然后再将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木匠们和泥瓦匠们合作制成了木石结合的屋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并且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立柱上的许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积木,聪明的设计师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相对应,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张,但设计师们并没有丝毫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设计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一次成功。在工程进展到了后期阶段,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上地区主教之间争权夺利,许多参与施工的人几乎就是靠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职工作的——他们笃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间天堂请求上帝的赐福。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15世纪初,人们曾试图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盖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台架在立柱上的木制起重机孤零零地成为了科隆市的标志。

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教堂内大厅基本竣工,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工程中断(有资料说曾遭受火灾)。

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定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内的许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直到1880年10月15 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

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开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并对内部艺术陈设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科隆发展史》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