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详细的中国历史纪元表吗?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大明宣德甲寅天顺,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有详细的中国历史纪元表吗?
最佳答案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尧
颛顼 舜
帝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泄
启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发
槐 桀(履癸)
芒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汤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阳甲
太甲 盘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廪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纣(辛)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诵) 夷王(姬燮)
康王(姬钊) 厉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满) 宣王(姬静)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宫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厘王(姬胡齐) (5) 庚子 前681 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阆)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郑)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顷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骄) (26) 庚辰 前401
简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灵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显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贵) (25) 丁巳 前554 慎靓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刘盈) (7) 丁未 前194 五凤(4) 甲子 前57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黄龙(1) 壬申 前49
(后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刘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刘启)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后元)(3) 戊戌 前143 竟宁(1) 戊子 前33
武帝(刘彻)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刘骜)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阳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鸿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绥和(2) 癸丑 前8
天汉(4) 辛巳 前100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寿(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后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昭帝(刘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凤(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凤(6) 甲戌 14
宣帝(刘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节(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23)
乙酉
26
冲帝(刘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刘庄)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刘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刘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兴(2) 癸巳 153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寿(4) 乙未 155
元兴(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刘祜) 永初(7) 丁未 107 灵帝(刘宏) 建宁(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宁(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献帝(刘协) 初平(4) 庚午 190
顺帝(刘保) 永建(7) 丙寅 126 兴平(2) 甲戌 194
阳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国(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睿) 太和(7) 丁未 227 高贵乡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龙(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奂)(陈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齐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
221
后主(刘禅) 景耀(6)
戊寅
258
后主(刘禅) 建兴(15) 癸卯 223 炎兴(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 222
景帝(孙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黄龙(3) 己酉 229 乌程侯(孙皓) 元兴(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乌(14) 戊午 238 宝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凤(1) 壬申 252 凤凰(3) 壬辰 272
会稽王(孙亮) 建兴(2) 壬申 252 天册(2) 乙未 275
五凤(3) 甲戌 254 天玺(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宁(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兴(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怀帝(司马炽)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马邺) 建兴(5) 癸酉 313
永宁(2) 辛酉 301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兴(4) 戊寅 318 兴宁(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壬午 322 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宁(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马衍) 太宁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兴(3) 壬寅 402
康帝(司马岳) 建元(2) 癸卯 343 义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刘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刘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刘义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刘骏) 孝建(3) 甲午 454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顺帝(刘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萧鸾)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萧赜)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萧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1) 甲戌 494
和帝(萧宝融) 中兴(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简文帝(萧纲) 大宝(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圣(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绍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萧绎)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萧方智)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陈顼)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陈蒨) 天嘉(7) 庚辰 560 后主(陈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祯明(3) 丁未 587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国(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兴(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赐(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兴(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诩)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龟(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浚) 兴安(3) 壬辰 452 长广王(元晔) 建明(2) 庚戌 530
兴光(2) 甲午 454 节闵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兴(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修) 太昌(1) 壬子 532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兴(1) 壬子 532
皇兴(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甲寅
534
兴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后主(高纬) 天统(5) 乙酉 565
废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宁(2) 辛巳 561 幼主(高恒)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废帝(元钦)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贇)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静帝(宇文阐)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杨坚) 开皇(20)
辛丑
581
炀帝(杨广)
大业(14) 乙丑 605
仁寿(4) 辛酉 601 恭帝(杨侑) 义宁(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渊)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开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宝(15) 壬午 742
显庆(6) 丙辰 656 肃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龙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总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宝应(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广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仪凤(4) 丙子 676 大历(14) 丙午 766
调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适)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兴元(1) 甲子 784
开耀(2) 辛巳 681 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顺宗(李诵) 永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宪宗(李纯) 元和(15) 丙戌 806
中宗(李显又名哲) 嗣圣(1) 甲申 684 穆宗(李恒) 长庆(4) 辛丑 821
睿宗(李旦) 文明(1) 甲申 684 敬宗(李湛) 宝历(3) 乙巳 825
武后(武瞾) 光宅(1) 甲申 684 文宗(李昂) 宝历 丙午 826
垂拱(4) 乙酉 685 大(太)和(9) 丁未 827
永昌(1) 己丑 689 开成(5) 丙辰 836
载初(1) 庚寅 690 武宗(李炎) 会昌(6) 辛酉 841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天授(3) 庚寅 690 宣宗(李忱) 大中(14) 丁卯 847
如意(1) 壬辰 692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 859
长寿(3) 壬辰 692 咸通(15) 庚辰 860
延载(1) 甲午 694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 873
证圣(1) 乙未 695 乾符(6) 甲午 874
天册万岁(2)
乙未
695
广明(2) 庚子 880
万岁登封(1) 丙申 696 中和(5) 辛丑 881
万岁通天(2) 丙申 696 光启(4) 乙巳 885
神功(1) 丁酉 697 文德(1) 戊申 888
圣历(3) 戊戌 698 昭宗(李晔) 龙纪(1) 己酉 889
久视(1) 庚子 700 大顺(2) 庚戌 890
大足(1) 辛丑 701 景福(2) 壬子 892
长安(4) 辛丑 701 乾宁(5) 甲寅 894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
神龙(3) 乙巳 705 光化(4) 戊午 898
景龙(4) 丁未 707 天复(4) 辛酉 901
睿宗(李旦) 景云(2) 庚戌 710 天佑(4) 甲子 904
太极(1) 壬子 712 哀帝(李拀) 天佑 甲子 904
延和(1) 壬子 712
*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本表在这段期间内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历,各年号的使用年数也是按照周历的计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后去年号,但称元年。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开平(5) 丁卯 907 末帝(朱填) 乾化
癸酉 913
乾化(5) 辛未 911 贞明(7) 乙亥 915
龙德(3) 辛巳 921
后唐(921—936)
庄宗(李存勖)
同光(4) 癸未 923 闵帝(李从厚) 应顺(1) 甲午 934
明宗(李亶) 天成(5) 丙戌 926 末帝(李从珂) 清泰(3) 甲午 934
长兴(4) 庚寅 930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塘) 天福(9) 丙申 936 出帝(石重贵) 天福* 壬寅 942
开运(4) 甲辰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后汉(947—950)
高祖(刘暠,本名知远) 天福*
丁未
947
隐帝(刘承佑) 乾佑 戊申 948
乾佑(3) 戊申 948
* 后汉高祖即位,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 隐帝即位未改元。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广顺(3)
辛亥
951
世宗(柴荣)
显德*
甲寅
954
显德(7) 甲寅 954 恭帝(柴宗训) 显德 己未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仁宗(赵祯) 庆历(8) 辛巳 1041
乾德(6) 癸亥 963 皇佑(6) 己丑 1049
开宝(9) 戊辰 968 至和(3) 甲午 1054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 太平兴国(9) 丙子 976 嘉佑(8) 丙申 1056
雍熙(4) 甲申 984 英宗(赵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端拱(2) 戊子 988 神宗(赵顼) 熙宁(10) 戊申 1068
淳化(5) 庚寅 990 元丰(8) 戊午 1078
至道(3) 乙未 995 哲宗(赵煦) 元佑(9) 丙寅 1086
真宗(赵恒) 咸平(6) 戊戌 998 绍圣(5) 甲戌 1094
景德(4) 甲辰 1004 元符(3) 戊寅 1098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1) 辛巳 1101
天禧(5) 丁巳 1017 崇宁(5) 壬午 1102
乾兴(1) 壬戌 1022 大观(4) 丁亥 1107
仁宗(赵祯) 天圣(10) 癸亥 1023 政和(8) 辛卯 1111
明道(2) 壬申 1032 重和(2) 戊戌 1118
景佑(5) 甲戌 1034 宣和(7) 己亥 1119
宝元(3) 戊寅 1038 钦宗(赵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康定(2) 庚辰 1040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建炎(4) 丁未 1127 理宗(赵昀) 宝庆(3) 乙酉 1225
绍兴(32) 辛亥 1131 绍定(6) 戊子 1228
孝宗(赵昚) 隆兴(2) 癸未 1163 端平(3) 甲午 1234
乾道(9) 乙酉 1165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熙(16) 甲午 1174 淳佑(12) 辛丑 1241
光宗(赵敦) 绍熙(5) 庚戌 1190 宝佑(6) 癸丑 1253
宁宗(赵扩) 庆元(6) 乙卯 1195 开庆(1) 己未 1259
嘉泰(4) 辛酉 1201 景定(5) 庚申 1260
开禧(3) 乙丑 1205 度宗(赵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嘉定(17) 戊辰 1208 恭帝(赵韅) 德佑(2)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 景炎(3) 丙子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2) 戊寅 1278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10)
丁卯
907
开泰(10) 壬子 1012
神册(7) 丙子 916 太平(11) 辛酉 1021
天赞(5) 壬午 922 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2) 辛未 1031
天显(13) 丙戌 926 重熙(24) 壬申 1032
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丁亥 927 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10) 乙未 1055
会同(10) 戊戌 938 咸雍(10) 乙巳 1065
大同(1) 丁未 947 大(太)康(10) 乙卯 1075
世宗(耶律阮) 天禄(5)
丁未
947
大安(10)
乙丑 1085
穆宗(耶律璟) 应历(19) 辛亥 951 寿昌(隆)(7) 乙亥 1095
景宗(耶律贤) 保宁(11) 己巳 969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10) 辛巳 1101
(5) 己卯 979 天庆(10) 辛卯 1111
圣宗(耶律隆绪) 乾亨 壬午 982 保大(5) 辛丑 1121
统和(30) 癸未 983
辽[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旻,本名阿骨打) 收国(2)
乙未
1115
章宗(完颜璟)
承安(5)
丙辰 1196
天辅(7) 丁酉 1117 泰和(8) 辛酉 1201
太宗(完颜晟) 天会(15) 癸卯 1123 卫绍王(完颜永济) 大安(3) 己巳 1209
熙宗(完颜亶) 天会* 乙卯 1135 崇庆(2) 壬申 1212
天眷(3) 戊午 1138 至宁(1) 癸酉 1213
皇统(9) 辛酉 1141 宣宗(完颜珣) 贞佑(5) 癸酉 1213
海陵王(完颜亮) 天德(5) 己巳 1149 兴定(6) 丁丑 1217
贞元(4) 癸酉 1153 元光(2) 壬午 1222
正隆(6) 丙子 1156 哀宗(完颜守绪) 正大(9) 甲申 1224
世宗(完颜雍) 大定(29) 辛巳 1161 开兴(1) 壬辰 1232
章宗(完颜璟) 明昌(7) 庚戌 1190 天兴(3) 壬辰 1232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英宗(~硕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拖雷(监国) —(1) 戊子 1228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泰定(5) 甲子 1324
太宗(~窝阔台) —(13) 己丑 1229 致和(1) 戊辰 1328
乃马真后(称制) —(5) 壬寅 1242 天顺帝(~阿速吉八) 天顺(1) 戊辰 1328
定宗(~贵由) —(3) 丙午 1246 文宗(~图帖睦尔) 天历(3) 戊辰 1328
海迷失后(称制) —(3) 己酉 1249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宪宗(~蒙哥) —(9) 辛亥 1251 至顺(4) 庚午 1330
世祖(~忽必烈) 中统(5) 庚申 1260 宁宗(~懿璘质班) 至顺 壬申 1332
至元(31) 甲子 1264 顺帝(~妥懽帖睦尔) 至顺 癸酉 1333
成宗(~铁穆耳) 元贞(3) 乙未 1295 元统(3) 癸酉 1333
大德(11) 丁酉 1297 (后)至元(6) 乙亥 1335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至正(28) 辛巳 1341
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 皇庆(2) 壬子 1312
延佑(7) 甲寅 1314
* 明宗于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复位。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孝宗(朱佑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成祖(朱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仁宗(朱高炽) 洪熙(1) 乙巳 1425 穆宗(朱载垕) 隆庆(6) 丁卯 1567
宣宗(朱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神宗(朱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英宗(朱祁镇) 正统(14)
丙辰
1436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
1620
代宗(朱祁钰)(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熹宗(朱由校) 天启(7) 辛酉 1621
英宗(朱祁镇) 天顺(8) 丁丑 1457 思宗(朱由检) 崇祯(17) 戊辰 1628
宪宗(朱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建文4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35年。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11)
丙辰
1916
仁宗(~颙琰) 嘉庆(25) 丙辰
1796
太宗(~皇太极) 天聪(10) 丁卯 1627 宣宗(~旻宁) 道光(30) 辛巳 1821
崇德(8) 丙子 1636 文宗(~奕苎) 咸丰(11) 辛亥 1851
世宗(~福临) 顺治(18) 甲申 1644 穆宗(~载淳) 同治(13) 壬戌 1862
圣宗(~玄烨) 康熙(61) 壬寅 1662 德宗(~载湉) 光绪(34) 乙亥 1875
世宗(~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溥仪 宣统(3) 己酉 1909
高宗(~弘历) 乾隆(60) 丙辰 1736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民国(38) 壬子 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明朝皇帝年号的是什么?
最佳答案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共16帝。
明朝皇帝谱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文(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 “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丁丑年十九年是哪一年
最佳答案明朝从公元1368到1644年共276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这276年中有5个丁丑年,分别是: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 天顺元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十二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五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 崇祯十年
这中间没有哪一年是某朝十九年,请检查是否有误
另外只有1421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是辛丑年,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呢
=========================================================
1368 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元年
1369 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年
1370 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年
1371 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四年
1372 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五年
1373 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六年
1374 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七年
1375 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八年
1376 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九年
1377 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年
1378 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一年
1379 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二年
1380 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三年
1381 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四年
1382 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五年
1383 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六年
1384 甲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七年
1385 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八年
1386 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九年
1387 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年
1388 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一年
1389 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二年
1390 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三年
1391 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四年
1392 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五年
1393 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六年
1394 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七年
1395 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八年
1396 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九年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年
1398 戊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一年
1399 己卯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元年
1400 庚辰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二年
1401 辛巳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三年
1402 壬午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四年
1403 癸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元年
1404 甲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年
1405 乙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三年
1406 丙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四年
1407 丁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五年
1408 戊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六年
1409 己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七年
1410 庚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八年
1411 辛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九年
1412 壬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年
1413 癸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一年
1414 甲午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二年
1415 乙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三年
1416 丙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四年
1417 丁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五年
1418 戊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六年
1419 乙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七年
1420 庚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八年
1421 辛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九年
1422 壬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年
1423 癸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一年
1424 甲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二年
1425 乙巳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元年
1426 丙午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元年
1427 丁未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二年
1428 戊申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三年
1429 己酉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四年
1430 庚戌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五年
1431 辛亥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六年
1432 壬子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七年
1433 癸丑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八年
1434 甲寅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九年
1435 乙卯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十年
1436 丙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元年
1437 丁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二年
1438 戊午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三年
1439 己未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四年
1440 庚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五年
1441 辛酉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六年
1442 壬戌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七年
1443 癸亥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八年
1444 甲子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九年
1445 乙丑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年
1446 丙寅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一年
1447 丁卯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二年
1448 戊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三年
1449 己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四年
1450 庚午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元年
1451 辛未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二年
1452 壬申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三年
1453 癸酉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四年
1454 甲戌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五年
1455 乙亥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六年
1456 丙子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七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元年
1458 戊寅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二年
1459 己卯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三年
1460 庚辰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四年
1461 辛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五年
1462 壬午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六年
1463 癸未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七年
1464 甲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八年
1465 乙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元年
1466 丙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年
1467 丁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三年
1468 戊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四年
1469 己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五年
1470 庚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六年
1471 辛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七年
1472 壬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八年
1473 癸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九年
1474 甲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年
1475 乙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一年
1476 丙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二年
1477 丁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三年
1478 戊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四年
1479 乙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五年
1480 庚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六年
1481 辛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七年
1482 壬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八年
1483 癸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九年
1484 甲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年
1485 乙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一年
1486 丙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二年
1487 丁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三年
1488 戊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元年
1489 己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二年
1490 庚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三年
1491 辛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四年
1492 壬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五年
1493 癸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六年
1494 甲寅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七年
1495 乙卯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八年
1496 丙辰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九年
1497 丁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年
1498 戊午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一年
1499 己未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二年
1500 庚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三年
1501 辛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四年
1502 壬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五年
1503 癸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六年
1504 甲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七年
1505 乙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八年
1506 丙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元年
1507 丁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二年
1508 戊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三年
1509 己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四年
1510 庚午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五年
1511 辛未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六年
1512 壬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七年
1513 癸酉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八年
1514 甲戌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九年
1515 乙亥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年
1516 丙子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一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二年
1518 戊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三年
1519 己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四年
1520 庚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五年
1521 辛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六年
1522 壬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元年
1523 癸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年
1524 甲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年
1525 乙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年
1526 丙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五年
1527 丁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六年
1528 戊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七年
1529 己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八年
1530 庚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九年
1531 辛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年
1532 壬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一年
1533 癸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二年
1534 甲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三年
1535 乙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四年
1536 丙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五年
1537 丁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六年
1538 戊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七年
1539 乙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八年
1540 庚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九年
1541 辛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年
1542 壬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一年
1543 癸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二年
1544 甲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三年
1545 乙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四年
1546 丙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五年
1547 丁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六年
1548 戊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七年
1549 己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八年
1550 庚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九年
1551 辛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年
1552 壬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一年
1553 癸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二年
1554 甲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三年
1555 乙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四年
1556 丙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五年
1557 丁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六年
1558 戊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七年
1559 己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八年
1560 庚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九年
1561 辛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年
1562 壬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一年
1563 癸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二年
1564 甲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三年
1565 乙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四年
1566 丙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五年
1567 丁卯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元年
1568 戊辰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二年
1569 己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三年
1570 庚午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四年
1571 辛未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五年
1572 壬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六年
1573 癸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元年
1574 甲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年
1575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年
1576 丙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五年
1578 戊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六年
1579 己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七年
1580 庚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八年
1581 辛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九年
1582 壬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年
1583 癸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一年
1584 甲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二年
1585 乙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三年
1586 丙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四年
1587 丁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五年
1588 戊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六年
1589 己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七年
1590 庚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八年
1591 辛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九年
1592 壬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年
1593 癸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一年
1594 甲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二年
1595 乙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三年
1596 丙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四年
1597 丁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五年
1598 戊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六年
1599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七年
1600 庚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八年
1601 辛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九年
1602 壬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年
1603 癸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一年
1604 甲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二年
1605 乙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三年
1606 丙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四年
1607 丁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五年
1608 戊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六年
1609 己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七年
1610 庚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八年
1611 辛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九年
1612 壬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年
1613 癸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一年
1614 甲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二年
1615 乙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三年
1616 丙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四年
1617 丁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五年
1618 戊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六年
1619 己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七年
1620 庚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八年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元年
1621 辛酉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元年
1622 壬戌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二年
1623 癸亥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三年
1624 甲子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四年
1625 乙丑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五年
1626 丙寅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六年
1627 丁卯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七年
1628 戊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元年
1629 己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二年
1630 庚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三年
1631 辛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四年
1632 壬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五年
1633 癸酉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六年
1634 甲戌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七年
1635 乙亥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八年
1636 丙子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九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年
1638 戊寅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一年
1639 己卯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二年
1640 庚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三年
1641 辛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四年
1642 壬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五年
1643 癸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六年
1644 甲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七年
在明朝 哪个皇帝结束了皇妃宫女的陪葬制度
最佳答案编辑本段英宗身世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 宣德年间(1425-1435),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是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编辑本段英宗生平
正统时期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明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朝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土木堡之变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后,便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杀奔北京。明军以逸待劳,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抵挡住了瓦剌军的攻势。此时,各地的勤王军也陆续赶到京城,也先只能退回大漠。 北京大败之后,瓦剌又在与明军的多次交战中惨败。景泰元年六月,也先挟持英宗到大同。七月朝廷下令禁止山西民运粮大同。八月,也先释放英宗。
景泰时期
英宗回到北京,代宗尊他为太上皇,但英宗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天顺时期
景泰八年春正月,景泰帝重病,众大臣请求皇帝早日建储,不许。同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太上皇(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乙未,废景泰帝为郕王,迁西内。癸丑,景泰帝薨于西宫,年三十。谥号戾。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天顺元年,英宗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其余功臣皆各有赏赐。又清算拥立景泰帝的旧臣,杀于谦、王文等。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1464年2月23日),英宗驾崩,两次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三十八岁,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编辑本段相关人物
皇后
孝庄皇后钱氏,海州人。 孝肃太后周氏,宪宗生母,昌平人。
妃嫔
王惠妃 生许王朱见淳 杨安妃 万宸妃 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 高淑妃 生秀王朱见澍 魏德妃 韦德妃 生徽王朱见沛 刘妃
子女
子 明宪宗朱见深 崇王朱见泽 德王朱见潾 皇子朱见湜 吉王朱见浚 忻王朱见治 许王朱见淳 秀王朱见澍 徽王朱见沛 女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谨。正德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历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尔!”趣狱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赠太保,谥康僖。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弘治二年薨。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内阁成员
正统时期:杨荣 杨士奇 杨溥 马愉 曹鼐 陈循 苗衷 高谷 天顺时期:彭时 徐有贞 许彬 薛瑄 李贤 吕原 岳正 陈文
名臣
正统时期:于谦 刘中敷 邝野 金濂 陈镒 王直 魏源 周忱 王佐 侯璡 魏骥 天顺时期:耿九畴 年富 王翱 马昂 轩輗 杨善
名将
正统时期:张辅 朱勇 沐晟 蒋贵 谭广 蒋信 方政 沈清 赵安 马亮 萧授 山云 天顺时期:陈友 陈豫 梁珤 张軏 孙镗 陈怀 施聚 任礼 张輗 杨信 曹义 焦礼 卫颖 史昭
编辑本段墓葬之地
明十三陵(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编辑本段明史 卷十 本纪第十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始罢午朝。丁亥,尚书蹇义卒。辛丑,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守备机务。二月戊申,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钰为郕王。甲寅,罢诸司冗费。三月戊寅,放都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辛巳,罢山陵夫役万七千人。丙申,谕三法司,死罪临决。三覆奏然后加刑。 夏四月壬戌,以元学上吴澄从祀孔子庙庭。丁卯,以久旱考察布、按二司及府州县官。戊辰,遣给事中、御史捕畿南、山东、河南、淮安蝗。五月壬午,户部言浙江、苏、松荒田税粮减除二百七十七万余石,请加覆核。帝以核实必增额为民患。不许。六月丁未,令天下瘗暴骸。辛酉,葬章皇帝于景陵。 秋七月丙子,免山西夏税之半。八月丙午,减光禄寺膳夫四千七百余人。九月壬辰,诏督漕总兵及诸巡抚官,岁以八月至京会廷臣议事。是月,王振掌司礼监。 冬十月壬寅,遣使谕阿台朵儿只伯。辛亥,诏天下卫所皆立学。十一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十二月壬子,阿台朵儿只怕犯凉州镇番,总兵官陈懋败之于黑山。 是年,琉球中山、暹罗、日本、占城、安南、满剌加、哈密、瓦剌入贡。正统元年春正月丙戌,罢铜仁金场。庚寅,发禁军三万人屯田畿辅。三月己巳,赐周旋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乙亥,御经筵。 夏四月丁酉朔,享太庙。五月丁卯,阿台朵儿只伯寇肃州。壬辰,设提督学校官。秋八月甲戌,右都督蒋贵充总兵官,都督同知赵安副之,帅师讨阿台朵儿只伯。九月癸卯,遣侍郎何文渊、王佐,副都御史朱与言督两淮、长芦、浙江盐课。钦差巡盐自此始。庚申,封黎利子麟为安南国王。 冬十一月乙卯,诏京官三品举堪任御史者,四品及侍从言官举堪任知县者,各一人。免湖广被灾税粮。十二月丁丑,以边议稽缓,下兵部尚书王骥、侍郎邝野于狱,寻释之。乙酉,湖广、贵州总兵官萧授讨广西蒙顾十六洞贼,平之。 是年,琉球中山、爪哇、安南、乌斯藏、占城、瓦剌入贡。遣宣德时来贡古里、苏门答剌十一国使臣还国。二年春正月甲午,宣宗神主祔太庙。己亥,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会宁夏、甘肃兵出塞讨阿台朵儿只伯。三月甲午,录囚。戊午,御史金敬抚辑大名及河南、陕西逃民。夏四月,免河南被灾田粮。五月庚寅,兵部尚书王骥经理甘肃边务。壬寅,刑部尚书魏源经理大同边务。丁未,免陕西平凉六府旱灾夏税。六月乙亥,以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孔子庙庭。庚辰,副都御史贾谅、侍郎郑辰振河南、 江北饥。 冬十月甲子,镇守甘肃左副总兵任礼充总兵官,都督蒋贵、都督同知赵安为左、右副总兵,兵部侍郎柴车,佥都御史曹翼、罗亨信参赞军务,讨阿台朵儿只伯。兵部尚书王骥、太监王贵监督之。十一月乙巳,振河南饥,免税粮。是年,琉球中山、撒马儿罕、暹罗、土鲁番、瓦剌、哈密入贡。 三年春三月己亥,京师地震。辛丑,振陕西饥。夏四月乙卯,王骥、任礼、蒋贵、赵安袭击阿台朵儿只伯,大破之,追至黑泉还。癸未,立大同马市。六月癸酉,以旱谳中外疑狱。乙亥,都督方政、佥事张荣同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右都督沐昂,讨麓川叛蛮思任发。 秋七月癸未,下礼部尚书胡濙于狱。辛卯,下户部尚书刘中敷于狱。寻俱释之。八月乙亥,以陕西饥,令杂犯死囚以下输银赎罪,送边吏易米。九月癸巳,蠲两畿、湖广逋赋。冬十月癸丑,再振陕西饥。十二月丙辰,下刑部尚书魏源、右都御史陈智等 于狱。 是年,榜葛剌贡麒麟,中外表贺。琉求中山、进罗、占城、瓦剌入贡四年春正月壬午,方政破麓川蛮于大寨,追至空泥,败没。二月丁巳,总兵官萧授平贵州计砂叛苗。闰月辛丑,释魏源、陈智等,复其官,并宥弃交阯王通、马骐罪。 三月己酉诏赦天下。壬子,赐施盘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庚申,废辽王贵烚为庶人。丁卯,黔国公沐晟卒于军。癸酉,增南京及在外文武官军俸廪。 夏五月庚戌,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充总兵官,讨思任发。丁卯,录中外囚。六月乙未,京师地震。丁酉,以京畿水灾祭告天地,谕群臣修省。戊戌,下诏宽恤,求直言。秋七月庚戌,免两畿、山东、江西、河南被灾税粮。壬申,汰冗官。八月戍戌,增设沿海备倭官。己亥,京师地震。 冬十二月丁丑,都督同知李安充总兵官,佥都御史王翱参赞军务,讨松潘祈命族叛番。 是年,琉球、占城、安南、瓦剌、榜葛剌、满剌加、哈密入贡。五年春正月己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乙亥,侍讲学士马愉、侍讲曹鼐入阁预机务。甲申,佥都御史张纯、大理少卿李畛振抚畿内流民。三月戊申,建北京宫殿。 夏四月壬申,免山西逋赋。丙戌,祈命簇番降。五月,征麓川,参将张荣败绩于芒市。六月丁丑,免两畿被来田粮。戊寅,录囚。 秋七月辛丑遣刑部侍郎何文渊等分行天下,修备荒之政。壬寅,杨荣卒。八月乙未,令各边修举荒政。九月壬寅,蠲云南逋赋。冬十一月壬寅,振浙江饥。壬子,免苏、松、常、镇、嘉、湖水灾税粮。丁巳,广西僧杨行祥伪称建文帝,械送京师,锢锦衣卫狱死。乙丑,沐昂讨平师宗叛蛮。十二月壬午,免南畿浙江、山东、河南被灾税粮。 是年,占城、琉球中山、哈密、乌斯藏入贡。六年春正月己亥朔,日当食,不见,礼官请表贺,不许。庚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乙卯,以庄浪地屡震,躬礼郊庙,遣使祭西方岳镇。大举征麓川,定西伯蒋贵为平蛮将军,都督同知李安、佥事刘聚副之,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三月庚子,下兵部侍郎于谦于狱。 夏四月甲午,以灾异遣使省天下疑狱。五月甲寅,刑部侍郎何文渊、大理卿王文录在京刑狱,巡抚侍郎周忱、刑科给事中郭瑾录南京刑狱。释于谦为大理少卿。 秋七月丁未,振浙江、湖广饥。 冬十月丁丑,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瑺荷校于长安门,旬余释还职。庚寅,免畿内被灾税粮。十一月甲午朔,乾清、坤宁二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成,大赦。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癸卯,王骥拔麓川上江寨。癸丑,免河南、山东及凤阳等府被灾税粮。闰月甲戌,复下刘中敷、吴玺、陈瑺于狱。逾年,释中敷为民,玺、瑺戍边。十二月,王骥克麓川,思任发走孟养。丁未,班师。右副总兵李安攻余贼于高黎贡山,败绩。 是年,占城、瓦剌、哈密入贡。七年春正月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庚申,如天寿山。三月甲子,还宫。 乙亥,免陕西屯粮十之五。戊寅,赐刘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甲午,振陕西饥。是月,免山西、河南、山东被灾税粮。五月壬申,论平麓川功,进封蒋贵为侯,王骥靖远伯。戊寅,立皇后钱氏。丁亥,倭陷大嵩所。六月壬子,户部侍郎焦宏备倭浙江。 秋七月丙寅,振陕西饥民,赎民所鬻子女。八月壬寅,复命王骥总督云南军务。九月甲戌,陕西进嘉禾,祀臣请表贺,不许。 冬十月壬辰,兀良哈犯广宁。乙巳,太皇太后崩。十二月,葬诚孝昭皇后于献陵。 是年,占城、瓦剌、哈密、琉球中山、安南、爪哇、土鲁番、乌斯藏入贡。八年春正月丁卯,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己丑,汰南京冗官。戊戌,淮王瞻墺来朝。丙午,荆王瞻堈来朝。夏五月己巳,复命平蛮将军蒋贵、王骥帅师征麓川思任发子思机发。戊寅,雷震奉天殿鸱吻,敕修省。壬午,大赦。六月丁亥,侍讲刘球陈十事,下锦衣卫狱,太监王振使指挥马顺杀之。甲辰,下大理少卿薛瑄于狱。秋七月戊午,祭酒李时勉荷校于国子监门三日。九月甲子,思机发请降。 冬十一月,宣宗废后胡氏卒。十二月癸未,免山东复业民税粮二年。丙戌,驸马都尉焦敬荷校于长安右门。是年,占城、安南、瓦剌、哈密、爪哇入贡。九年春正月甲寅,右都御史王文巡延安、宁夏边。辛酉,大祀天地于南郊。辛未,成国公朱勇,兴安伯徐亨,都督马亮、陈怀,同太监僧保、曹吉祥、刘永诚、但住分道讨兀良哈。二月丙午,王骥击走思机发,俘其孥以献。召骥还。三月辛亥朔,新建太学成,释奠于先师孔子。甲子,朱勇等师还。杨士奇卒。乙丑,叙征兀良哈功,封陈怀平乡伯,马亮招远伯,成国公朱勇等进秩有差。夏四月丙戌,翰林学士陈循直文渊阁,预机务。丁亥,振沙州及赤斤蒙古饥。五月己未,命法司录在京刑狱,刑部侍郎马昂录南京刑狱。六月壬午,振湖广、贵州蛮饥。秋七月己酉,下驸马都尉石璟于狱。处州贼叶宗留资福安银矿,杀福建参议竺渊。癸丑,免河南被灾税粮。闰月戊寅,复开福建、浙江银场。甲申,瘗暴骸。壬寅,雷震奉先殿鸱吻。八月庚戌,免陕西被灾税粮,赎民所鬻子女。甲戌,敕边将备瓦剌也先。九月丁亥,靖远伯王骥、右都御史陈鉴经理西北边备。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庚午,兀良哈贡马谢罪。 是年,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水,江河皆溢。暹罗、琉球中山、瓦剌、安南、乌斯藏、满剌加入贡。十年春正月丙戊,大祀天地于南郊。戊子,诏举智勇之士。二月丁巳,京师地震。己未,免陕西逋赋。丙寅,兀良哈贡马,请贷犯边者罪,不许。壬申,如天寿山。三月丙子,还宫。庚辰,思机发入贡谢罪。庚寅,赐商辂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庚申,诏所在有司饲逃民复业及流移就食者。六月乙丑,振陕西饥。免田租三之二。秋七月乙未,减粜河南、怀庆仓粟、济山、陕饥。八月癸丑,免湖广旱灾秋粮。丙辰,免苏、松、嘉、湖十四府州水灾秋粮。 冬十月戊辰,侍读学士苗衷为兵部侍郎,侍讲学士高谷为工部侍郎,并入阁预机务。十二月丙辰,缅甸获思任发,斩其首送京师。壬戌,输河南粟振陕西饥。广西总兵官安远侯柳溥讨平庆远叛蛮。是年,琉球中山、哈密、亦力把里、安南、占城、满剌加、锡兰山、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 十一年春正月己卯,大祀天地于南郊。庚辰,予太监王振等弟侄世袭锦衣卫官。二月辛酉,异气见华盖、奉天殿,遣官祭告天地。癸亥,诏恤刑狱。三月戊辰,下户部尚书王佐、刑部尚书金濂、右都御史陈镒等于锦衣卫狱,寻释之。壬申,御史柳华督福建、浙江、江西兵讨矿贼。癸酉,如天寿山。庚辰,还宫。 夏六月丙辰,京师地震。秋七月癸酉,增市廛税钞。庚辰,杨溥卒。八月戊戌,免湖广被灾秋粮。庚申,下吏部尚书王真等于狱,寻释之。九月辛巳,广西瑶叛,执化州知州茅自得,杀千户汪义。冬十月甲寅,遣给事中、御史分赉诸边军士。十一月壬申,减殊死以下罪。是年,琉球中山、暹罗、安南、爪哇、回回哈密、占城、亦力把里、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十二年春正月癸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癸亥,如天寿山。庚午,还宫。丙子,免杭嘉、湖被灾秋粮。夏四月丁巳,免苏、松、常、镇被灾秋粮。五月己亥,大理少卿张骥振济宁及淮、扬饥。 秋七月甲辰,敕各边练军备瓦剌。八月庚申朔,日有食之。九月乙未,马榆卒。是年,琉球中山、安南、占城、瓦剌、爪哇、哈密、暹罗入贡。十三年春正月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戊子,诏责孟养宣慰司献思机发。 壬寅,赐彭时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王骥仍总督军务,都督同知宫聚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帅师讨思机发。夏四月,免浙江、江西、湖广被灾秋粮。五月丙戌,遣使捕山东蝗。甲辰,刑部侍郎丁铉抚辑河南、山东灾民。秋七月乙酉,河决大名,没三百余里,遣使蠲振。己酉河决河南、没曹、濮、东昌,溃寿张沙湾,坏运这,工部侍郎王永和治之。八月乙卯,福建贼邓茂七作乱。甲戌,命御史丁瑄捕之。冬十一月丙戌,宁阳侯陈懋充总兵官,保定伯梁珤、平江伯陈豫副之,太监曹吉祥、王瑾提督火器,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讨邓茂七。甲辰,处州贼流劫金华诸县。庚戌,永康侯徐安备倭山东。十二月庚午,广东瑶贼作乱。 是年,琉球中山、安南、占城入贡。瓦剌贡使三千人,赏不如例,遂构衅。十四年春正月申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乙巳,免浙江、福建银课。二月丁巳,御史丁瑄、指挥刘福击斩邓茂七于延平。己巳,王骥破思机发于金沙江,又破之鬼哭山,班师。辛未,指挥佥事徐恭元总兵官,讨处州贼叶宗留,工部尚书石璞参赞军务。三月戊子,如天寿山,癸巳,还宫。夏四月庚戌,处州贼犯崇安,杀都指挥吴刚。壬戌,湖广、贵州苗贼大起,命王骥讨之,乙丑,遣御史十三人同中官督福建、浙江银课。五月丙戌,陈懋击破沙县贼。壬辰,旱,太监金英同法司录囚。己亥,侍读学士张益直文渊阁,预机务。庚子,巡按福建御史汪澄弃市,并杀前巡按御史柴文显。六月庚戌,靖州苗犯辰溪,都指挥高亮战死。丙辰,南京谨身诸殿灾。甲子,修省,诏河南、山西班军番休者尽赴大同、宣府。乙丑,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己巳,赦天下。戊寅,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王贵、吴克勤,太监林寿,分练京军于大同、宣府,备瓦剌。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京师。乙未,次龙虎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 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丙午,次阳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己酉,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镇大同。庚戌,师还。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甲子,京师闻败,群臣聚器于朝,侍讲徐珵请南迁,兵部侍郎于谦不可。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辛未,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编辑本段年号
正统(1436正月~1449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1457年一月27日~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评价
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不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景泰帝崩后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
最佳答案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
一.大明王朝的缔造者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安徽凤阳人。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的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称帝,改元洪武,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于1398年,时年71岁。
二.明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集团,夺取了明朝,建元,是为明成祖。 1421年,并下令编纂了《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代宗朱祁钰,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对的进攻,迫使瓦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明朝版图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
洪武、建文、、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1.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31年71岁
2.明惠宗 让皇帝
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即位1399年-1402年在位4年26岁
3.明成祖 文皇帝
朱棣(1360-1424) 年号“”。
1403年-1424年在位22年65岁
4.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1425年在位1年。
5.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 1425年即位1426年-1435年在位11年。
6.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
7.明代宗 景皇帝
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在位9年 。
8.明宪宗 纯皇帝
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1465年-1487年 在位24年 。
9.明孝宗 敬皇帝
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1488年-1505年 在位19年 。
10.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
1505年即位1506年-1521年 在位17年 。
11.明世宗 肃皇帝
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1522年-1566年在位46年 。
12.明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1567年-1572年在位7年 。
13.明神宗 显皇帝
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1573年-1620年 在位48年 。
14.明光宗 贞皇帝
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15.明熹宗 悊皇帝
朱由校 (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1621年-1627年 在位8年。
16.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1628年-1644年在位17年38岁 。
164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两路会师城下十九日破城,崇祯帝朱由检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明朝(1368―1644)276年
皇帝年号公元干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1378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1379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85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九年1386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1392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1393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1395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己卯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庚辰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三年1401辛巳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壬午
明成祖朱棣元年1403癸未
明成祖朱棣二年1404甲申
明成祖朱棣三年1405乙酉
明成祖朱棣四年1406丙戌
明成祖朱棣五年1407丁亥
明成祖朱棣六年1408戊子
明成祖朱棣七年1409己丑
明成祖朱棣八年1410庚寅
明成祖朱棣九年1411辛卯
明成祖朱棣十年1412壬辰
明成祖朱棣十一年1413癸巳
明成祖朱棣十二年1414甲午
明成祖朱棣十三年1415乙未
明成祖朱棣十四年1416丙申
明成祖朱棣十五年1417丁酉
明成祖朱棣十六年1418戊戌
明成祖朱棣十七年1419己亥
明成祖朱棣1420庚子
明成祖朱棣十九年1421辛丑
明成祖朱棣二十年1422壬寅
明成祖朱棣二十一年1423癸卯
明成祖朱棣二十二年1424甲辰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乙巳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丙午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丁未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1428戊申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1429己酉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1430庚戌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1431辛亥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1432壬子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癸丑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九年1434甲寅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乙卯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丙辰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1437丁巳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1438戊午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1439己未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庚申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辛酉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七年1442壬戌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3癸亥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1444甲子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乙丑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1446丙寅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己巳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庚午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1451辛未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1452壬申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四年1453癸酉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五年1454甲戌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六年1455乙亥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七年1456丙子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二年1458戊寅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己卯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1460庚辰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1461辛巳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六年1462壬午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七年1463癸未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1464甲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乙酉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1466丙戌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1467丁亥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四年1468戊子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五年1469己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六年1470庚寅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辛卯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八年1472壬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1473癸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1474甲午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1476丙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1479己亥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82壬寅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一年1485乙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1488戊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二年1489己酉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三年1490庚戌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四年1491辛亥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五年1492壬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六年1493癸丑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七年1494甲寅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八年1495乙卯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九年1496丙辰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年1497丁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1500庚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1503癸亥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505乙丑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丙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1507丁卯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1508戊辰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1509己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1510庚午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辛未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壬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八年1513癸酉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1514甲戌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年1515乙亥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1522壬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1523癸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1524甲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年1525乙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丙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六年1527丁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1528戊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1529己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1530庚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年1531辛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二年1533癸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39己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四年1545乙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七年1548戊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1549己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三年1554甲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1559己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九年1560庚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二年1563癸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1566丙寅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丁卯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戊辰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三年1569己巳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1570庚午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1571辛未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六年1572壬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1573癸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1574甲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年1575乙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1576丙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1577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六年1578戊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1579己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年1580庚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九年1581辛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壬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五年1587丁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90庚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四年1596丙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1599己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四年16, 06丙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1600庚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年1602壬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三年1605乙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1610庚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1614甲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1620庚申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庚申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辛酉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1622壬戌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1623癸亥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1624甲子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五年1625乙丑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1626丙寅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七年1627丁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1628戊辰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己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三年1630庚午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四年1631辛未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五年1632壬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六年1633癸酉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七年1634甲戌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八年1635乙亥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九年1636丙子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年1637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
南明福王朱由菘弘光元年1645乙酉
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元年1645乙酉
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二年1646丙戌
南明唐王朱韦金绍武元年1646丙戌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元年1647丁亥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二年1648戊子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三年1649己丑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1650庚寅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五年1651辛卯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六年1652壬辰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1653癸巳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八年1654甲午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九年1655乙未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年1656丙申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一年1657丁酉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二年1658戊戌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
就是与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明朝的分享。看完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有详细的中国历史纪元表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84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