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属虎的名人答虎十二地支配寅位 方向为东北偏东 阴阳二气为阳 五行属木十二地支的第三位 寅位聚焦三阳之气,虎性暴所以配之月份配合以正月 寅时为现今时间的凌晨3点到5点从古到今...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明正德甲寅年到现在多少年,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属虎的名人

属虎的名人

虎十二地支配寅位 方向为东北偏东 阴阳二气为阳 五行属木

十二地支的第三位 寅位聚焦三阳之气,虎性暴所以配之

月份配合以正月 寅时为现今时间的凌晨3点到5点

从古到今肖虎的名人大略的给大家说一下:

中国历史上属虎的重量级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

公元前259生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年出生,属虎

天文学家张衡 (公元78年--139年 他的生年是汉章帝建初三年,农历戊寅年出生,属虎

阮步兵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庚寅年出生 属虎

医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农历戊寅年出生 属虎

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邰阳金滩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说这句话的就是清代学者、思想家、爱国主义者魏源。

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 甲寅年出生 属虎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号明德,广东香山翠享村人。

丙寅年出生 属虎

现代属虎的演艺明星和体育明星:

周星驰1962年6月22日出生 祖籍浙江宁波 1962年是中国农历的壬寅年,属虎

梁朝伟 英文姓名:Tony Leung 花名:伟仔 籍贯:广东台山 出生日期:1962年(壬寅年)6月27日 出生地点:香港 生肖:虎 星座:巨蟹座 血型:A

杜德伟 出生日期: 1962年(壬寅年)2月10日 出生地点: 中国香港 属虎

王杰,档案 性别:男 生日:1962年(壬寅年)10月20日 星座:天秤座 国籍:中国 地域:港台 身高:173cm

林志颖1974年(甲寅年)10月15日 出生地点:台湾省台北市 现居地点:台北市 身高:1.72m 体重:58kg 生肖虎

杨紫琼出生日期 1962(壬寅年)年08月06日 出生地点 马来西亚的怡保 国家或地区 中国香港 身高 165 厘米 属虎

以下是虎年出生的国外体育明星

拳手霍利菲尔德出生日期 1962年10月10日 出生地 美国亚特兰大 身高189cm 体重99kg 臂展197cm 战绩37胜4负1平,25次击倒对手 头衔WBA重量级拳王

NBA底特律活塞队 拉希德-华莱士 号码:36 生日:1974年(甲寅年)9月17日出生 身高:2.11米 体重:104.3公斤

NBA前底特律活塞队,现芝加哥公牛队球员 本·华莱士 球员介绍 位置:中锋 身高:2.06米 出生日期:1974(甲寅年)/09/10 体重:108.9公斤 效力球队:底特律活塞队 他是活塞队的防守中坚,盖帽、抢断都是他的家常便饭

明朝丁丑年十九年是哪一年

明朝从公元1368到1644年共276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这276年中有5个丁丑年,分别是: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 天顺元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十二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五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 崇祯十年

这中间没有哪一年是某朝十九年,请检查是否有误

另外只有1421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是辛丑年,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呢

=========================================================

1368 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元年

1369 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年

1370 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年

1371 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四年

1372 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五年

1373 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六年

1374 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七年

1375 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八年

1376 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九年

1377 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年

1378 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一年

1379 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二年

1380 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三年

1381 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四年

1382 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五年

1383 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六年

1384 甲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七年

1385 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八年

1386 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九年

1387 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年

1388 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一年

1389 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二年

1390 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三年

1391 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四年

1392 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五年

1393 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六年

1394 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七年

1395 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八年

1396 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九年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年

1398 戊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一年

1399 己卯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元年

1400 庚辰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二年

1401 辛巳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三年

1402 壬午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四年

1403 癸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元年

1404 甲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年

1405 乙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三年

1406 丙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四年

1407 丁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五年

1408 戊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六年

1409 己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七年

1410 庚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八年

1411 辛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九年

1412 壬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年

1413 癸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一年

1414 甲午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二年

1415 乙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三年

1416 丙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四年

1417 丁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五年

1418 戊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六年

1419 乙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七年

1420 庚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八年

1421 辛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九年

1422 壬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年

1423 癸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一年

1424 甲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二年

1425 乙巳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元年

1426 丙午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元年

1427 丁未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二年

1428 戊申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三年

1429 己酉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四年

1430 庚戌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五年

1431 辛亥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六年

1432 壬子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七年

1433 癸丑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八年

1434 甲寅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九年

1435 乙卯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十年

1436 丙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元年

1437 丁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二年

1438 戊午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三年

1439 己未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四年

1440 庚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五年

1441 辛酉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六年

1442 壬戌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七年

1443 癸亥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八年

1444 甲子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九年

1445 乙丑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年

1446 丙寅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一年

1447 丁卯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二年

1448 戊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三年

1449 己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四年

1450 庚午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元年

1451 辛未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二年

1452 壬申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三年

1453 癸酉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四年

1454 甲戌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五年

1455 乙亥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六年

1456 丙子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七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元年

1458 戊寅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二年

1459 己卯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三年

1460 庚辰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四年

1461 辛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五年

1462 壬午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六年

1463 癸未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七年

1464 甲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八年

1465 乙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元年

1466 丙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年

1467 丁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三年

1468 戊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四年

1469 己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五年

1470 庚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六年

1471 辛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七年

1472 壬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八年

1473 癸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九年

1474 甲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年

1475 乙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一年

1476 丙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二年

1477 丁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三年

1478 戊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四年

1479 乙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五年

1480 庚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六年

1481 辛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七年

1482 壬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八年

1483 癸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九年

1484 甲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年

1485 乙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一年

1486 丙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二年

1487 丁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三年

1488 戊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元年

1489 己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二年

1490 庚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三年

1491 辛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四年

1492 壬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五年

1493 癸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六年

1494 甲寅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七年

1495 乙卯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八年

1496 丙辰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九年

1497 丁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年

1498 戊午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一年

1499 己未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二年

1500 庚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三年

1501 辛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四年

1502 壬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五年

1503 癸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六年

1504 甲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七年

1505 乙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八年

1506 丙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元年

1507 丁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二年

1508 戊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三年

1509 己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四年

1510 庚午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五年

1511 辛未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六年

1512 壬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七年

1513 癸酉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八年

1514 甲戌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九年

1515 乙亥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年

1516 丙子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一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二年

1518 戊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三年

1519 己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四年

1520 庚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五年

1521 辛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六年

1522 壬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元年

1523 癸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年

1524 甲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年

1525 乙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年

1526 丙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五年

1527 丁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六年

1528 戊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七年

1529 己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八年

1530 庚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九年

1531 辛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年

1532 壬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一年

1533 癸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二年

1534 甲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三年

1535 乙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四年

1536 丙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五年

1537 丁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六年

1538 戊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七年

1539 乙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八年

1540 庚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九年

1541 辛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年

1542 壬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一年

1543 癸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二年

1544 甲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三年

1545 乙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四年

1546 丙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五年

1547 丁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六年

1548 戊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七年

1549 己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八年

1550 庚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九年

1551 辛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年

1552 壬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一年

1553 癸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二年

1554 甲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三年

1555 乙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四年

1556 丙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五年

1557 丁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六年

1558 戊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七年

1559 己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八年

1560 庚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九年

1561 辛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年

1562 壬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一年

1563 癸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二年

1564 甲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三年

1565 乙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四年

1566 丙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五年

1567 丁卯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元年

1568 戊辰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二年

1569 己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三年

1570 庚午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四年

1571 辛未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五年

1572 壬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六年

1573 癸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元年

1574 甲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年

1575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年

1576 丙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五年

1578 戊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六年

1579 己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七年

1580 庚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八年

1581 辛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九年

1582 壬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年

1583 癸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一年

1584 甲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二年

1585 乙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三年

1586 丙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四年

1587 丁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五年

1588 戊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六年

1589 己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七年

1590 庚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八年

1591 辛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九年

1592 壬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年

1593 癸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一年

1594 甲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二年

1595 乙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三年

1596 丙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四年

1597 丁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五年

1598 戊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六年

1599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七年

1600 庚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八年

1601 辛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九年

1602 壬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年

1603 癸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一年

1604 甲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二年

1605 乙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三年

1606 丙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四年

1607 丁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五年

1608 戊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六年

1609 己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七年

1610 庚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八年

1611 辛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九年

1612 壬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年

1613 癸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一年

1614 甲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二年

1615 乙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三年

1616 丙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四年

1617 丁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五年

1618 戊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六年

1619 己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七年

1620 庚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八年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元年

1621 辛酉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元年

1622 壬戌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二年

1623 癸亥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三年

1624 甲子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四年

1625 乙丑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五年

1626 丙寅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六年

1627 丁卯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七年

1628 戊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元年

1629 己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二年

1630 庚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三年

1631 辛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四年

1632 壬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五年

1633 癸酉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六年

1634 甲戌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七年

1635 乙亥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八年

1636 丙子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九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年

1638 戊寅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一年

1639 己卯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二年

1640 庚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三年

1641 辛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四年

1642 壬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五年

1643 癸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六年

1644 甲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七年

唐伯虎是不是参与科考舞弊

唐伯虎会试没作弊,但还是受到了惩罚。

瓜田李下有嫌疑,卷入政治斗争被牵连。瓜田李下是因为,在考试前唐伯虎确实跟着徐经拜访了主考官程敏政;卷入政治斗争是因为,有人想取代程敏政的位子,借机发难,殃及池鱼。不过,虽然唐伯虎是应天府乡试的解元(第一名),这次会试他的确没有考上。再加上被贬为吏,觉得受到了侮辱,从此便不再参加会试了,走出了科举的枷锁。

详细内容请看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探明:他们的明朝》。

明代古墓530年前男尸不腐:皮肤仍有弹性

导读:

经历了530年,泰兴一座浇浆墓中出土的明代中期的男尸,竟然连指甲都一片不少,干瘪的皮肤虽然已呈棕黑色,但仍略有弹性,唇边和下颌的胡须虽然变得灰黄卷曲,却没有脱落。

明代古墓

经历了530年,泰兴一座浇浆墓中出土的明代中期的男尸,竟然连指甲都一片不少,干瘪的皮肤虽然已呈棕黑色,但仍略有弹性,唇边和下颌的胡须虽然变得灰黄卷曲,却没有脱落。

几天前,当这具古尸从棺木中取出时,其完整程度令考古人员倍感惊叹。为什么这具明代古尸500年不腐?专家认为,浇浆墓的密封以及当地独特的葬俗是重要原因。目前,考古人员已对棺内液体进行取样,希望通过科学化验,破解古尸不腐之谜。

A嫂子张氏只剩下一堆骸骨

去年12月起,南博、泰州博物馆和泰兴博物馆在黄桥镇一处房地产工地,共发掘了17座明代古墓,均属于当地望族何氏,保存最好的是其中的张氏和何嵩两座浇浆墓。这两座墓于今年春节前被运到南京博物院茅山考古实验室。据悉,这是江苏省首次进行实验室考古。

参与发掘的泰兴博物馆程鹏告诉记者,根据墓志铭和家谱显示,两座墓葬的主人是叔嫂关系。张氏死于1509年,享年75岁;何嵩死于1484年,活了56岁。

首先被打开的是张氏墓。记者见到,张氏墓棺外有椁,椁外包浆,包浆外砌砖室,砖室外再包浆,五层防护极其坚固,打开时甚至需要动用切割机。虽然这座墓完好坚固,张氏全身的5层衣物也完整无缺,但却只剩下一堆骸骨。

B何嵩尸体皮肤完整

何嵩墓仅有棺、椁和包浆三层,且浇浆层已被施工机械抓破。

鉴于保存完整的张氏墓只剩骨骼,考古人员对于下葬时间更早,保存条件稍逊的何嵩墓本已不抱多少希望,没想到,开棺后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主身高接近1.80米,穿衣戴帽平躺在棺材里,面部有些萎缩,呈木乃伊一样的黑褐色。虽然脂肪肌肉都已消失,但皮肤完整,眉毛和胡须都在。棉布做的长袍、夹袄和裤子等韧性很好。

考古人员将墓主何嵩的衣服脱下,发现他整个身体跟脸部一样保存完好,甚至好到出乎意料:不但趾甲一片不少,就连含有内脏而最容易腐烂的胸腹部,也只是腹部析出的脂肪形成一片白色蜡状物。

考古人员从古尸鬓角头发尚存,但包裹在帽子里的前额却很光秃的情况判断,何嵩很可能生前谢顶。而从何嵩随身携带了26颗牙齿来看,鉴于当地有把自己掉下的牙齿收藏好随葬的风俗,由此判断,何嵩去世时虽然只有56岁,但满口牙基本掉光,衰老得比较厉害。

C古尸不腐有奥秘:下葬前先通风

尸体历经500多年而不腐,堪称神奇。在江苏,泰州是出土古尸最多的地区,且均集中在明代中晚期。泰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为刚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徐蕃夫妇、2002年的刘鉴,还有2011年一位无名女性,加上此次的何嵩,泰州已出土5具古尸,它们有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是浇浆墓密封性相当强,使尸体处于封闭状态,阻止了微生物和细菌入侵并腐蚀尸体;

其次是埋藏较浅且地点较高,基本不受地下水位影响,虽然地表水会渐渐渗透进浇浆中形成棺液,但过程缓慢量不大,且浇浆中石灰的过滤使得水具有弱碱性,有利于尸体保存;

再次前四具干尸的棺木均用柏木,柏木不仅木质坚韧,而且含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再加上棺内放置的香料,进一步强化了杀虫、抗菌及防腐作用。

在王为刚看来,导致当地古尸不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独特的葬俗。明代泰州,去世的人要在凉爽通风的祠堂里停枢数月至数年,尸体下还要垫上厚厚的棉被、草纸和灯心草,有很强的吸水、吸油功能,这就使得尸体下葬前就开始木乃伊化。

为什么张氏只留下骨骼,而何嵩却肉身不朽?程鹏表示,“张氏阴历三月六日去世,处于春夏之交,温暖湿润,而何嵩阴历十月十五日去世,已经入冬,寒冷干燥,更利于尸体保存。”

D实验室考古比野外环境更好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科技考古鉴定和保护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据南博考古所所长林留根介绍,考古中最难保存的就是纸张、纺织品、竹木器和尸体等有机质文物。“野外环境下,光照风吹都会给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纺织品可能迅速变黑变脆,纸张甚至可能在几分钟内灰飞烟灭。在实验室考古就不同了,温度湿度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控。”

南博文保所所长万俐表示,张氏墓棺材上盖有一幅写有墨字的纺织品,这种写着墓主生平和事迹的文物叫做“铭旌”。“现在这幅铭旌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我们将采用红外线拍照和拉曼光谱扫描技术,使肉眼无法辨别的字迹变得清晰起来”。

现在,鉴于何嵩墓的外椁是香樟木材质,具有防虫防腐的功能,但棺的材质尚不明确,技术人员将提取木材切片,与木材样本库进行比对,确定树种。“也许这种木材也藏着防腐的秘密。”万俐说道。

更令考古人员注意的是,张氏墓和何嵩墓内都有棺液,前者为黄色,后者为黑色。在考古人员看来,这两种棺液的差异也许就是尸体不腐的终极奥秘。“我们将采用化学、光谱、医学等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和对比,也许可以破解一个埋藏了500年的秘密。”

【新闻链接】

何嵩被追赠南京“推官”

去年12月起,南博和泰州博物馆、泰兴博物馆在黄桥镇清华园房地产工地共勘探出17座明代墓葬,距今500多年。泰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程鹏介绍,17座中,3个为浇浆墓,1个为木棺,其他13个均为砖室墓。除了2座保存较好的浇浆墓外,其余都被当场打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马永强队长介绍,一般来说,古墓都在现场直接开棺,但其中两座浇浆墓难住了考古人员――它们的封闭性特别好:稍大的古墓,一共分为4层,最外层是砖头,其次是浇浆层,再往里是木椁,最后才是棺。而稍微小一点的古墓,为三层浇浆墓,最里面是棺,中间是椁,最外层是浇浆层。“所谓浇浆墓,就是指中间的浇浆层。它是用糯米汁、蛋清和石灰等搅拌而成,这些古法制作的特殊材料,使得棺椁被封得严严实实,500多年过后,它们的硬度堪比水泥。”

马永强介绍说,他们在现场找到了墓志。大的浇浆墓,墓志上写着:“明故何孺人张氏之墓。”通过正文可以得知,墓主张氏是泰兴人,她的父亲是扬州卫指挥。张氏生于宣德甲寅年(1434年),死于正德己巳年(1509年),享年75岁。她的老公何峦,曾在四川叙州担任过山西道监察御史。

而稍小一些的浇浆墓,墓主叫何嵩。何嵩生于宣德戊申年(1428年),死于成化甲辰年(1484年),享年56岁。,因为儿子何巯怨螅何嵩被追赠为正七品的应天府推官。在唐朝、金、元时的推官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明和清初还兼有审计局长的职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明正德甲寅年到现在多少年。属虎的名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