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把CVT放进赛车都轻松干趴对手 这支F1以前太恐怖了最佳答案如果是近两年才入坑F1赛车的话,很容易会产生威廉姆斯就是在F1混日子/坑赞助/吃老本/混脸熟/打酱油这种有偏差的认知。确实...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f1赛车速度,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把CVT放进赛车都轻松干趴对手 这支F1以前太恐怖了

把CVT放进赛车都轻松干趴对手 这支F1以前太恐怖了

最佳答案如果是近两年才入坑F1赛车的话,很容易会产生威廉姆斯就是在F1混日子/坑赞助/吃老本/混脸熟/打酱油这种有偏差的认知。

确实,F1进入V6T 混动时代后,威廉姆斯车队的成绩在不断地下滑,最终如大家所见,已经成为一支只要不出意外必然垫底完赛的车队。但这丝毫不影响威廉姆斯在F1中的地位,他们真正令人佩服的是继承至今从未改变的精神,以及底蕴。

称霸的车队,得有个异于常人的领队

※在车房中的弗兰克·威廉姆斯

车队创始人弗兰克·威廉姆斯一生爱的只有赛车。可热爱并不能当饭吃,当他还是一位车手时候,他已经明显地发现自己的赛车天赋不足以让自己作为车手赢得比赛。

可他认为开车不行并不意味着无法在赛场上取得胜利,便当机立断用尽所有积蓄,和朋友合伙买下必须的设备和二手的F1赛车底盘,在一个普通的平房里成立了威廉姆斯车队,并筹备参加1970年的F1赛季。

※装备本田涡轮发动机而所向披靡的FW11

随后发生的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车队初期并不太顺利,却凭借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对竞争的热爱,在F1赛场上相继取得杆位,获得赢得分站冠军,乃至获得车队年度总冠军以及车手的年度总冠军。从1980年第一次获得车队总冠军开始,一直到1997年,威廉姆斯车队惊人地获得过9次制造商总冠军。要知道这个记录从来没有任何一支车队能做到,且一支维持到2000年才被法拉利打破。

※下肢瘫痪仍活跃于赛场的威廉姆斯爵士

在车队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弗兰克·威廉姆斯本人却并没有一帆风顺地走上人生巅峰。1979年,在法国遭遇的车祸使威廉姆斯一度病危,医生甚至曾建议威廉姆斯爵士的妻子选择关闭爵士的生命维持机器,放弃治疗。奇迹地,威廉姆斯虽留下了终身下肢瘫痪,但还是开着异于常人的意志力,惊人地回到了赛场上。估计只有像他一样对赛车极致热爱的人,才有可能完成这样的壮举。

还得有来自“火星”的黑科技赛车

※全身都是黑科技的FW14B赛车

除了有如此异于常人的车队老板,威廉姆斯也产出过不少一鸣惊人的赛车。威廉姆斯有过不少冠军车,可没有任何一台能像FW14B一样强悍和富有影响力。想在F1这个比赛中登顶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除了要战胜一批又一批天才车手,还有一个个资金、技术实力顶尖的厂队,几乎倾其所有,只为赢得比赛。

威廉姆斯作为一支纯正的私人车队,却能靠着手中优势不明显的资源,研发出不少著名的黑科技,甚至彻底改变了F1这项赛事的发展方向。有了这台车后,F1彻底从崇尚大马力和天才车手,往科技竞赛这条路走,一直走到了今天。

※FW14B的主动悬挂机构

FW14B有不少让人掉下巴的装备,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主动悬挂。该技术可以通过记录不同赛道车手通过弯道的实况,从而计算出通过该弯道的最佳悬挂参数并记录在电脑中。当下次再跑同一条赛道时,通过电子系统主动预测和改变悬挂的高度、形状及阻尼,主动悬挂就会在弯道里直接调整成最适合当前弯道的状态,使得4个轮胎都获得可能的最佳抓地力。

这使得1993年的FW15C赛车在赛道中所向披靡,即便绝对的额动力上比不过采用不可一世的本田涡轮机的迈凯伦,可在弯道里神乎其神的抓地力使其轻松战胜对手。

和同年代的F1赛车比起来,FW14B简直像是未来的产物,牵引力控制系统、ABS、半自动变速箱全都首次车出现在了当时还非常荒蛮原始的F1赛场上,这些电子系统使得车手不再需要试探赛车轮胎的抓地极限,弯道无脑刹车,出弯随意地板油即可,车辆的电子系统总能保证车子平稳地达到轮胎的极限。

※FW14B的主动悬挂机构工作画面

在如此多在当年看来就是黑科技的配置加持下,整个1992赛季,FW14B以开赛5连胜、全年14个杆位、9个分站冠军的碾压战绩,拿下了当年的车手即车队总冠军,即便对手拥有舒马赫、塞纳这样的神级车手,在这台宇宙车面前也是束手无策。

※FW15C上的CVT变速箱

在尝试新技术上取得了甜头,让威廉姆斯车队着迷于黑科技。在随后的1993年,威廉姆斯开始研发并在赛车上测试CVT无级变速箱。你没听错,真的是我们平时讲的CVT变速箱。依旧有很多人认为采用CVT无级变速箱的车全是软蛋,可你有否想象过,这个这么多人眼中的“软蛋”技术,在威廉姆斯的FW15C上测试过。从发挥发动机所有性能的角度上来说,CVT确实是一种完美的变速箱形式。

根据钢带不间断连续变矩,同时不间断传输动力的特性,CVT可以让发动机永远处于最佳的发力区间。比如赛车上,CVT就可以让发动机永远处于最大功率输出转速,释放最大的动力。

而且CVT还省去了车手换挡的动作,可以让车手更加专注于攻弯和斗车。只要解决CVT对扭矩的最大承受能力问题,放在F1上完全没问题。所以DAF公司和威廉姆斯合作,开发出了可用于800kW(1072匹马力)引擎的CVT系统。

※装配CVT测试的FW15C(年代久远,模糊见谅)

经过威廉姆斯实测,这项技术能让FW15C比起上文讲过的“宇宙”赛车FW14B在同一条赛道上轻易再找出2-3秒的圈速,非常的恐怖。只可惜这项技术并未真正投入比赛,和稀泥元祖FIA怕威廉姆斯轻松碾压其他车队,导致别的车队不满而影响整盘生意,在赛季开始前用规则禁止了相关技术。

这些装配了顶尖科技的赛车,正正证明了威廉姆斯总能把一群拥有顶尖才能,又热爱赛车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共同向着一个目标进发,才能凝结出这样的科技结晶。

历史还没有终结

威廉姆斯有老去的一日,车队也会有走向走向衰落的一天,但我更希望看到他们的东山再起,起码在比赛中当个程咬金也好。我还是愿意相信,威队这几年落魄的表现,没有影响威廉姆斯车队内部军心,依旧能传递给车迷永不服输的运动员精神。

随着威廉姆斯被财团接管,一直苦于财务问题的威队终于可以喘口气,不再需要为能否生存的问题担忧。时过境迁,威廉姆斯堕落的日子估计不会太长。但愿2022年F1的预算帽一扣,规则一洗牌,车队间能来一场相对公平的厮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无人驾驶多久可以超越F1赛车手?

最佳答案如果是单纯跑圈,我觉得现在就了,最多一两年就能跑得比人快。但是如果是和人同场竞技,那么很难会超越人。因为无论AlphaGo如何下棋也不会伤到人类棋手一根汗毛,但是计算机操作的赛车是可能把别的车手撞死的。所以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时候一定会尽最大可能去规避碰撞,甚至不惜自己出车祸也要保护其他车手,程序只能这样设计。好了,无耻的人类车手就可以利用这个feature了,反正计算机驾驶的车辆不敢撞自己,而且计算机反应快一定可以规避开的。

 我认为分两种情况,一是跑排位赛刷最快圈,二是正赛互相竞争。如果完美掌握所有的赛道信息,包括路面状况、赛道温度、空气温度、风速风向。以及赛车的状态,理论上计算机可以模拟出比车手更快的单圈了。计算机可以使赛车随时处于极限边缘,人类做不到这一点。但是,正赛中就是两码事了。毕竟人是主观性很强的。

  f1最麻烦的一个东西叫做刹车比。基本所有车手一场比赛动的最多的就是刹车比调整了。根据目前的已知信息,这玩意完全凭赛车手经验去调,影响的因素有赛道气温,轮胎状况,油量状况,自身空动状况,前车空动状况,自身刹车工况,前车刹车工况,前车会用到的可能刹车比,自身是否进攻,进攻位置如何,前车是否防守。几个变量……还好多变量其实是模糊的只能去估。所以让无人驾驶跑单圈我信,让无人驾驶去超车……你先编出一套能估这么多变量的算法来?

小排量绝不是简配,而是技术真正的进步与升华

最佳答案“最大功率381马力,最大扭矩475牛·米,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4.2秒”,当时看到这组数据时,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很难相信这是一台原厂2.0升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所能拥有的参数。是的,在当年的量产车领域,没有一台同排量的四缸发动机能与AMG A45上所搭载的M133发动机相媲美。M133不仅获奖无数,也让AMG A45名声大噪,成为了那几年当之无愧的“钢炮之王”。

作为全球顶尖汽车赛事,F1赛车代表了当今汽车工业最高水平的技术。有资深车迷认为:F1赛车是介于科技与炼金术的模糊边界上的产物,其技术比民用车超前了10年。

尽管两者技术差距较大,但F1赛车依然引领了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更是民用车技术的孕育和实验场所。梅赛德斯-奔驰正是先驱者,早已将不少的赛车顶尖技术转化为民用。

我们都知道,AMG很善于制造发动机,但他们的“主营业务”在大家的印象中往往是那些大排量、多缸数发动机,当上一代AMG A45横空出世之时,这个来自Affalterbach的“伙计”第一次向我们展现了它在小排量四缸发动机方面的才华。

作为AMG部门推出的首款四缸引擎,M133设计的初衷就是一台小排量高性能发动机,从8.6:1超低的压缩比就可以看出,M133绝非是一台为了追求燃油经济性的小排量增压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是以代号M270的2.0升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作为蓝本制造而来,除了它们能够通用一些发动机附件,比如发电机、压缩机、启动机等等,其它并无太多相似之处。

就像侠客一般,强悍的武功必定离不开坚韧的躯壳和超出常人的筋骨。为此,M133发动机主体采用全铝材料,并通过砂芯(sandcores)铸造的方法而非压铸形式打造,以便添加更多高强度金属元素,以此可以提高M133缸体的强度。

为了保险起见,M133还采用了可以承受巨大缸压考验的刚性更好的封闭式水道设计。并且为了配合发动机本体,内部的活塞、连杆、曲轴、凸轮轴等组件均经过了单独设计、加强和优化。

M133的气缸壁采用了奔驰称作Nanoslide的缸壁镀膜技术,这项技术受到40多项专利的保护,甚至Nanoslide还用于减少梅赛德斯F1赛车发动机的内部摩擦。

Nanoslide缸壁镀膜技术使得缸壁具有镜面般光洁平整的表面,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当然是降低摩擦,同时具备非常高的耐磨性。

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之后,工程师开始探索平衡于性能和稳定性之间的最大化调校。为此,工程师选择了一个大尺寸的涡轮增压器,同时采用了双涡管技术,其最大增压值理论上可以高达2.8bar(普通车辆的涡轮增压值0.8-1.0bar),不过为了稳定性和耐久性,增压值最终被调整到1.8bar。

什么是双涡管技术?直列4缸发动机气缸的点火顺序是1-3-4-2,4根排气歧管先分为两组,一组负责1、4缸排气,另一组负责2、3缸排气,然后再连接两组的排气分管进入一根排气总管,即4-2-1排气结构,最后推动涡轮。

如此一来,由于分割了4个气缸直接排气相互干扰的问题,每个气缸排气都是独立的,使得排气更高效,涡轮推动更顺畅。

有许多小伙伴会问了,为什么M133这么低的压缩比能产生如此高的功率和扭矩?这也是由于涡轮增压,进入气缸压缩前的空气密度很高,初始压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且温度也有所提高,如果以自然吸气压缩比(通常在11左右),势必会产生爆震。

所以,看压缩比的同时先要确定发动机的形式,况且M133的增压强度高达1.8bar。另外,增压发动机由于初始压力和温暖温度的优势,使得压缩燃烧后能实现更佳的热效应,输出更强劲。

通过开发团队的细心打造,这台重量轻、运转灵活、防腐蚀、耐高温、耐高压、散热性强并且刚度和韧度协调稳定发动机就此诞生。

至此,小排量发动机也拥有了原先大排量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而且更环保且具有经济性。不要再认为换装小排量发动机就是简配了,就像F1赛车一样,虽然缸数和排量一直在减小,但车反而越来越快。

当然了大家不会只把M133带回家,陪伴你和亲朋好友的是AMG A45、AMG CLA 45、AMG GLA 45这三个颜值爆表的“大玩具”,它们都有一颗沉着又暴躁的M133“心脏”。

即便在今天,它们的表现和潜力依旧抢眼,它们性格的两面性,还能让驾驭它的“侠客”不光体验到超强的稳定性,还能像梁山好汉般在必要的时刻尽洒疯狂。

这就是M133,是梅赛德斯-奔驰的骄傲,更是人类的骄傲。但你以为这就是2.0升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极限了吗?时代进步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快的多,AMG工程师绝不满足现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拉塞尔和博塔斯发生严重事故,为何F1比赛会经常发生事故?

最佳答案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粗暴的回答各位,因为F1比赛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危险且危险系数超高的竞技比赛。根据我所了解到的信息里,事实上,选手在F1比赛的时候,他们大部分都会非常的紧张,所以他们的整体状态导致事故的因素也就变多了,一个合格的F1赛车手,他们不管是在心态上,还是技术上,都非常细腻跟专业,并不是一些三流F1赛车手所能比拟的,众所周知,近年来,F1赛车的比赛事故很多,不管是在著名的比利时赛道还是二线赛道,这些专业赛车手都避免不了那些危险的风险。

因为F1赛车手最容易出事故的原因就是失去对赛车的控制,无法对赛车进行控制,那么必然对选手的安全风险也就暴露出来了,关于F1赛车比赛的问题,我不得不讲起,在1998年的时候在著名的比利时那场比赛,因为我本人就在现场,我个人认为在F1赛车的历史上,1998年所发生的那次比赛,也是至今为止最为严重的一次事故。

根据我当时看到的情形,因为比赛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除了我们这些观众以外看的模糊以外,这些赛车手他们在开车的时候,能见度也是非常低的,所以因为天气的因素,许多专业选手他们在转弯的时候,导致许多F1汽车相撞在一起,虽然没有人员伤亡。

但是在这次的损失上,全部由赛车买单,维修费更是达到了千万元,此次事故也就提醒了主办方,以后不管有多大的热度跟影响力,该停止的时候就要停止,不能拿赛车手的生命去跟市场比拟,因为市场上的钱永远是赚不完的,大概从1950年到2021年,专业的赛车手已经有30人因事故丧失。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f1赛车速度快到模糊》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