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强调集体主义的日本和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教育,是一种好的教育吗最佳答案教育,一直是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周轶君,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强调集体主义的日本和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教育,是一种好的教育吗

强调集体主义的日本和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教育,是一种好的教育吗

最佳答案教育,一直是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那么问题来了, 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点都能理解,那为什么非要把孩子送出呢?

国内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到底差在哪儿?

这部豆瓣9.2分,由优酷与所以然工作室联合出品、知名国际记者、主持人周轶君担任“教育方式” 探索 者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先后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国这五个国家。

最后再回到中国,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 社会 的文化、 历史 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的思考。

被人羡慕的教育并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并非毫无用处。

纪录片的前两集,讲述了两个最极端的模式:

集体主义至上的日本,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

第一篇 《日本集体式教育从小做起》 ,将日本幼儿教育“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日本大阪花果小朋友的家,妈妈叫醒方案:小花,早安,起床了,加油!加油!(与此同时妈妈打开窗帘,轻轻抚慰着花果!)

花果揉着眼睛起床后,就爬上了小板凳开始自己洗脸,折衣服,穿衣服.

自己洗脸

自己叠衣服

自己穿衣服

而花果妈妈在给花果扎辫子的时候,会拿出一张彩色打印的纸张和笔,花果完全没有受到妈妈扎辫子的影响,专注地开始在纸上画画填填。

辫子扎好以后,花果在开始吃早餐前都会说“いただきます!”(开始开动啦!)

早餐结束之后,妈妈就会带着花果来到莲花幼儿园,这是一所传统且充满正能量的幼儿园。

进校前老师都会低下身子与孩子打招呼,开启幼儿园一天的生活。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虽然个子小小的,但是他们一个个像小大人一样,自己的东西自己扛,毫无怨言。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幼儿园在过去的六十年里让孩子们一年四季都赤裸上身锻炼身体。

直到2019年4月,基于舆论压力才终止了这一传统。

对于如何利用好早晨的这段时光,园长说:

对于孩子们的生活来说,早晨的时间尤为重要,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调整自己身体的节奏,去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

这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度过一天中最棒的时段。

虽然光着上半身的传统被终止了,但是仍然能看到孩子们赤脚在园里奔跑。

除了注重孩子的身体素质外,这所幼儿园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与纪律性的培养。

在情绪管理方面,园长说到:

我们希望孩子去理解,在把洪亮的声音向前方传递的同时,也是在表达着自我的情绪和意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的识别和表达,能让孩子会有更好的品格。

而剑道的练习则让孩子们理解了关于纪律严格的概念。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点是,在学习正坐练习时,有个小朋友膝盖受伤了,但他仍然坚持将动作做到最好。

这可能就是日本所谓的“集体主义至上”吧——即使自己有些不适也要为集体的整齐划一做考虑。

而在纪录片第二部分,介绍的则是日本一个更为自由的幼儿园——藤幼儿园。

它的自由从它的设计开始。

藤幼儿园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它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各个教室,空间中没有隔离。

对于这样的设计,设计师说到:当我们开始设计藤幼儿园时,我的女儿总是在画圆,孩子们都很喜欢画圆形。

这个圆形很接近禅,禅的理念就是空无,你在其中能感受到自由,随心所欲。

在普通幼儿园里,孩子是不能决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在这里,因为开阔的空间,孩子可以决定距离,给孩子们提供选择的自由。

这所幼儿园里面有许多细节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去感受,然后形成自我的一套理论,来解决问题,来感受 情感 。

与此同时,园长也会通过生活中一些日常细节来培养孩子们学会在意和照顾他人的心情和感受。

引用记者的一句话: 追求完美是为了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比如说拖鞋要摆放在印有脚印的标志上面。

比如幼儿园房间的门会根据孩子的力量故意做成“坏的”,这样在冬天孩子们就能切身感受到“如果不关好门会有多冷”,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教育孩子“做事要做彻底”。

再比如,故意取消了水龙头下方的接水槽。

因为没有接水槽,孩子们在打开水龙头洗手的时候,水流就会溅起来淋湿自己的脚,这会让孩子们自觉意识到要及时关上水龙头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哪怕在午餐时刻也不忘记培养孩子的品格。

园长说: 分享精神是先要把食物拿出来分享,然后自己再去选择喜欢的吃,因此需要意识到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需要分享的。

另一方面,自己的东西要自己去保护,这个概念要这样体现,平等的局面是需要每一个人去确认和保护的。

孩子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食物,同时还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食物,让他们开始有自立的意识。

学校办公室前会放着洋葱,昆虫等各种生物,这是为了让孩子们先看,再触摸,然后去感觉、去想,最后再去问。

刚开始可能只是拿起来,有的还会咬一口,这都是他们体验的过程。

有的孩子还会把洋葱的外皮剥开,这对于大人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孩子们却会非常专注的去研究它。

当孩子们看到里面干净又洁白的时候,你能从他们的眼睛中发现在那一瞬间,流露出恍然大悟而又自信满意的神情。

在教学上, 日本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国内一样,有朗读课和算术课。

只不过,他们并不是注重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唱诵”来传送知识,来体验感情,更注重“唱诵”的 情感 表达是否充沛,是否精神饱满,强调“最适当的律动、节奏和反复。”

除此之外, 现在的日本也在肯定“眼泪”的力量,告诉孩子“哭”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眼泪也是释放和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

纪录片中,眼泪老师通过画和录像,告诉孩子们眼泪的正面效果,并且通过眼泪可以达到心灵拉近的效果,从而减少学校的霸凌现象。

看到这,可能你已经明白日本幼儿教育与中国幼儿教育之间的差异。

中国的学校和家长更注重对孩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日本则更注重孩子的身体 健康 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自立能力、生活习惯、情绪管理、 社会 融入性等方面的培养。

可能也正是这样独特的教育理念,才让日本人形成了当今的高素质 社会 。

纪录片的第二篇 《没有考试和竞争的芬兰》, 芬兰的教育理念,刚好和日本完全相反,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特殊的地方。

芬兰,人口只有500万的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

芬兰人甚至敢说: 芬兰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这里的孩子上学极其自由, 用我们的标准来看甚至自由过了火。

当纪录片的导演周轶君到达学校时,感觉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游乐场。学生们有聚在一起玩手机的、打 游戏 、玩桌游的,甚至还有翻跟斗和跳舞的人。

即使在课堂上,也是有的打扮稀奇古怪,有的光明正大吃东西。学生的高度自由,是以老师的兢兢业业为前提。

出现在镜头中的拉妮老师,负责教小学三年级。她讲一堂主题为《时间、年龄、我》的课,能穿插着艺术作品、数学、生物、芬兰语言文学……为此要准备许久。

但是老师如此认真, 并不是为了学生的成绩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没有任何考试,他们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老师的要评估的,不是学生学了多少东西,而是 他们学习的方法

现在的时代飞速向前,芬兰老师的任务却是让他们慢下来,静下心来一起看书。虽然姿势五花八门,抱着熊的,趴在地上的,甚至倒立在桌子上的,但重点是爱上阅读。

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从教育方式上,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性格。

芬兰的课堂自由,注定他们不会照本宣科。 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森林上课,给每个人发一张色卡,让他们去森林中寻找匹配的颜色。

周轶君说在她尝试之前,单纯觉得森林中只有两种颜色:

绿色和土色。孩子们需要观察,甚至闻味道,回答什么都可以,并没有对错。你可以说它是自然的味道,也可以说闻起来像苹果、像雨。

芬兰的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回到生存的环境中。 所以芬兰给人的感觉就是朴素,拒绝喧嚣,回归本来,这是一个安静不急躁的 社会 。

当芬兰的孩子在品味自然时,日本的孩子在学习分享与保护。

幼儿园安排孩子们吃饭时,常常是6个人一桌,其中2个人自己带便当,4个人吃学校的配餐,配餐里会额外提供果冻。在正式开动之前,孩子们要去交流沟通,和伙伴分享、分配食物。

但是当分配结束后,老师们又会用“抢”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说“不”。偷偷拿孩子的食物、装可怜索取,孩子们都会马上推开老师的手,并大声拒绝。

因为老师希望教给孩子,这个时代“拒绝”同样很重要。

分享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有时候也是需要分享的。但是分享结束后,对于有些重要的东西,例如仅此一份的午餐,是要靠自己去保护的。

如果芬兰教育追求的是平和,那日本教育追求的则是力量。

他们在让每个孩子有自己角色的同时,又引导他们凝聚成一股力量。

芬兰人很内敛,喜欢保留自己的空间,即使夫妻之间也一样。芬兰人把“爱”看的很崇高,和中国人一样,不会轻易挂在嘴边。

如果丈夫出门前对妻子说“我爱你”,她可能会觉得丈夫是疯了,或者犯了什么大错。

这种内敛和距离,同样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

在芬兰父母的眼里,父母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而是 帮助他们在 社会 中生存下来的人,所以需要规矩和边界。 这同样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前面提到的拉妮老师,她有5个孩子,但自己从来没有落下学习。

为了取得芬兰文学教师的资格,她在取得学位后,又学了一年半的中文,并针对自己的教学做了研究计划。连厨房都随手放着她要看的书。

对于她来说,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为了竞争或者攀比,只是为了自己和学生而已。

因为她能学到的知识,就是她教给学生的东西。 她的老师是这样教会她,如今她也这样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也许这就是芬兰人非常信任老师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就是完全相反,许多母亲为了孩子甘愿牺牲自己。在日本的文化里,妈妈做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的东西都是从商场买来的,会被其他人瞧不起。

日本的许多家庭,都是父亲工作赚钱,每天早出晚归,很少能和家人呆在一起。母亲虽然在家,但是全部家务和孩子的事,都需要她独自面对和解决。

拉妮老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时间,带他们去疗养院看望老人。 老人与孩子的对话,正是过去与现在的交流。

老人和孩子一起画画时,周轶君也加入了其中,她一直觉得自己画画很差。但旁边有位老人告诉她:自己同样没有学过画画,甚至不擅长,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

当你的人生中有一项爱好,你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

拉妮也告诉周轶君,画画的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竞争,我们不做任何评比。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创意,表达自己的感情。

芬兰人所追求的: 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 就是这个道理。

知道周轶君的人,都明白她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

曾经在中东当过战地记者的她, 听完这些话居然崩溃了,忍不住哭起来,她说: “我从小一直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但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东西。 日本的教育能教出守规矩的孩子,但会磨灭他们的棱角。

父亲担心在日本的学校中,会导致孩子的个性消失。因为日本的 社会 讲究团体,要学会照顾周边人的感情。

但照顾了所有人的感情,最后唯独对不起自己。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压抑,以至于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 感泪疗法师, 教人们怎么哭出来。 给日本人从小接受的集体教育,带来一点感性。

有的男生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育他不能在别人面前流泪。甚至家人过世时哭泣,因为有外人在,还被告知先不要哭。

日本人不在公共场合表达悲伤的原因,是因为会给别人造成负担和麻烦。

集体主义的教育,可以让团体变得非常强大,但是副作用也日益显著,例如霸凌现象。

连日本专家都说: 日本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如今许多学校都开始反思改变, 尊重、承认每个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地让步于集体。

而看上去让人羡慕的芬兰,同时也有当地人在质疑。 有人觉得芬兰会变成一个福利太重的保姆国家,而不是有竞争力的资本 社会 。

甚至学校的校长都觉得,现在孩子的生活太轻松了,看电视玩 游戏 ,失去了芬兰曾经的努力精神。经历过芬兰苦日子的他,其实希望有更多竞争。

因为正是过去的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的幸福。

纪录片中颇为有趣的一幕,是芬兰人提到他们的教育,跟中国的孔子很相似:因材施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讲述日本那集,幼儿园的园长,在最后题字的时候,引用的是孟子的一句话:

不为也,非不能。

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重要的是跟着时间的变化,去改变、提高它,让它更适应这个时代,这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受教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未来。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教育。把孩子交给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素材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周轶君先生指的是谁?

最佳答案周轶君先生指的一位新华社记者。

周轶君,女,上海人,现任凤凰卫视记者。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处女座,19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

2002年6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2005年《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在上海文汇出版社首部社庆佳作被隆重推出,记录了在中东的所见所闻。

她曾将的经历

作为“战地女记者”的周轶君每天面对的生活实景。上任的第三天,周轶君就遭遇了人生第一场空袭:4枚导弹的红光划破黑夜,炸毁加沙城两座小型工厂。

没有经验的她关掉所有灯光留守在黑漆漆的房子里等同事归来,心里默念:“如果这时候一枚导弹射穿玻璃,我该扑向哪里。”空袭、爆炸、炮击、枪杀……生活常态让她迅速从害怕变为习惯。

下一次遇到今晚的状况,她已经可以深呼一口气,核实情况后,抓起电话向新华社编辑部口述快讯了。

我想做战地记者

最佳答案向人称“战地玫瑰”的记者周轶君学习!

你是好样的!可是你要坚持下去!

方法如下:

1、在网上招聘市场找相关记者的信息,投去精美简历。

2、当地人才市场寻找相关记者行业的单位,多次去面试面谈多寄简历

3、托朋友亲戚帮忙拉拉关系进记者行业

4、主动认识一些新闻记者的朋友(去记者们爱去环境),保持联系.,最好交上朋友,带你一把。

5、平时就开始多注意新闻方面信息,尤其是战地信息,关键时刻可要显示出来自己的专业。

6.制订一个短期三年人生规划或是职业规划,按计划一步一步实施。

最后,祝你成功,相信自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我有一个梦想 演讲稿

最佳答案麻烦给个最佳答案~~·

面对着游击队的枪口一边虚言应付,一边偷偷地按下快门;当美军的直升机开始向游击队和市民射击时,他从藏身之处兴奋地跳出疯狂拍摄,直至中弹倒地。他,就是在在电影《萨尔瓦多》中,死在美军枪下的摄影记者约翰•卡萨迪。他,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战地记者。他,我心中的英雄偶像。他,引领我步入战地记者这一奇妙的职业领地。正因为这位英勇的战地记者,我暗暗在心中定下了我的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

别看战地记者被表彰时如何风光,他们的艰辛,让人无法想象。他们奔波在战场第一线,冒着炮火枪鸣,不辞劳苦,按时记下战况。更残酷的是,他们在战争被打伤、绑架甚至被打死的事时有发生。 当战地记者被绑架时,绑架者一般会开出很高的价码,当这些要求无法被满足时,战地记者一般会被撕票。

曾几何起?心中的梦变成了模糊的记忆;

曾几何起?模糊的记忆被无情的现实打碎;

曾几何起?当现实来到面前时,我措手不及。

看到生命的威胁,工作环境的艰辛。我打颤了,“项工作并不适合你个弱小姑娘”身边的人慰我。又是一位战地记者被枪击,又是一位战地记者离去,我犹豫了,该继续么?也许真的不适合我吧。看吧,我体育又不好,身子又弱,自理能力也不行。一步步的为自己找借口。而此时,一位“战地玫瑰”出现在了我的视野。她,就是我国著名战地记者记者周轶君。在报纸上,我得知了她经历。在沙特,作为一个女人很不方便,才去的时候,还会掉掉眼泪。但是到后来,时间长了以后,变的越来越勇敢,他说,能够让我触动的东西,越来越少。或者我能想到自己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作为一个女人,在那边可能有很多不方便的事,在她博客里面可以看得到,因为她在那里必须戴头巾,没有戴头巾,在当地还遭到过围攻。一个女性,如此坚强的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那我,通过努力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首先开始培养我的自理能力,因此我选择了寄宿制学校。在学校,什么都得自己干,开始有点吃不消,但念到自己的梦想,便咬咬牙,挺过去了。身体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每天早晨奔跑于红色跑道。汗流浃背算什么,腰酸背痛算什么,气喘吁吁算什么,为了心中的记者梦,这什么也不算!我疯狂的练笔,疯狂的锻炼英语口语,疯狂的探索八卦。在别人眼中这疯子的疯狂举动,其实是我的追梦路啊!

我的梦,我知道你就在前面,对你的渴望、憧憬和向往,引领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向你,也许,路会有些曲折、坎坷,但这无法阻挡那颗寻找你的赤诚之心,我会全力以赴冲向你,谁让你是我的梦想呢?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我相信,这也是我梦想的永远座右铭。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周轶君战地记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