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教成作家??英国布克奖获奖者一览表2008 Aravind Adiga 阿拉温德•阿迪加White Tiger《白虎》2007 Anne Enright安妮•恩莱特Gathering《聚会》2006 KiranDesai基兰•德塞TheInheritance ofLoss《失去...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沃尔曼先生的问题,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我教成作家??

我教成作家??

英国布克奖获奖者一览表

2008 Aravind Adiga 阿拉温德•阿迪加White Tiger《白虎》

2007 Anne Enright安妮•恩莱特Gathering《聚会》

2006 KiranDesai基兰•德塞TheInheritance ofLoss《失去之遗传》

2005 John Banville 约翰•邦维尔 The Sea 《大海》

2004 Alan Hollinghurst 阿兰•霍林赫斯特 The Line of Beauty 《美丽曲线》

2003 D.B.C Pierre 皮埃尔 Vernon God Little 《弗农小上帝》

2002 Yann Martel 扬•马特尔 Life of Pi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01 Peter Carey 彼得•凯里 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凯利帮”真史》

2000 Margaret Atwood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The Blind Assassin 《盲刺客》

1999 J M Coetzee 库切 Disgrace 《耻》

1998 Ian McEwan 伊恩•麦克尤恩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

1997 Arundhati Roy 阿兰达蒂•洛伊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卑微的神灵》

1996 Graham Swift 格拉汉姆•史威夫特 Last Orders 《遗言》

1995 Pat Barker 帕特•巴克 The Ghost Road 《鬼途》

1994 James Kelman 詹姆斯•科尔曼 How Late It Was, How Late 《晚了,太晚了》

1993 Roddy Doyle 罗迪•道尔 Paddy Clarke Ha Ha Ha 《童年往事》

1992 Michael Ondaatje 迈克尔•翁达杰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国病人》

1991 Ben Okri 本•奥克瑞 The Famished Road 《饥饿的路》

1990 A S Byatt 拜阿特 Possession 《书踪迷情》

1989 Kazuo Ishiguro 石黑一雄 The Remains of the Day 《长日留痕》

1988 Peter Carey 彼得•凯里 Oscar and Lucinda 《奥斯卡与露辛达》

1987 Penelope Lively佩内洛普•莱夫利 Moon Tiger《月亮虎》

1986 Kingsley Amis金斯利•艾米斯 The Old Devils 《花甲之后》

1985 Keri Hulme 胡勒 The Bone People 《骨人》

1984 Anita Brookner 安妮塔•布鲁克娜 Hotel du Lac 《杜兰葛山庄》

1983 J M Coetzee 库切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1982 Thomas Keneally 托马斯•肯纳利 Schindler's Ark 《辛德勒的名单》

1981 Salman Rushdie 拉什迪 Midnight's Children 《午夜之子》

1980 William Golding 威廉•戈尔丁 Rites of Passage 《启蒙之旅》

1979 Penelope Fitzgerald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Offshore 《海岸外》

1978 Iris Murdoch 艾丽斯•默多克 The Sea,The Sea 《大海啊,大海》

1977 Paul Scott 保罗•斯科特 Staying On 《继续停留》

1976 David Storey 戴维•斯托里 Saville 《萨维尔》

1975 Ruth Prawer Jhabvala 贾瓦拉 Heat & Dust 《热与尘》

1974 Nadine Gordimer戈迪默 The Conservationist 《生态保护者》

1974《假日》,米德尔顿(女,Stanley Middleton ),与戈迪默分享布克奖

1973 J G Farrell 法雷尔 The Siege of Krishnapur《克里希纳普被围期间》

1972 John Berger 约翰•伯格 G. 《G》

1971 V S Naipaul 奈保尔 In a Free State 《在自由的国度》

1970 Bernice Rubens 鲁宾斯 The Elected Member《选中的成员》

1969 P H Newby Something To Answer For 《需要负责的事情》

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获奖者一览表

2008: Peter Matthiessen彼得•马迪森Shadow Country《遮蔽的乡村》

2007: Denis Johnson 丹尼斯•约翰逊 Tree of Smoke 《烟树》

2006: Richard Powers 理查德•鲍威尔斯 The Echo Maker《回声制造者》

2005: William T. Vollmann 威廉姆•T•沃尔曼 Europe Central 《欧洲中心》

2004: Lily Tuck 莉莉•塔克 The News from Paraguay 《巴拉圭消息》

2003: Shirley Hazzard 雪莉•赫扎德 The Great Fire 《大火》

2002: Julia Glass 朱利亚•格拉斯 Three Junes 《三个六月》

2001: Jonathan Franzen 乔纳森•弗伦岑 The Corrections 《纠正》

2000: Susan Sontag 苏珊•桑塔格 In America 《在美国》

1999: Ha Jin 哈金 Waiting 《等待》

1998: Alice McDermott 爱丽思•麦德莫 Charming Billy 《迷人的比利》

1997: Charles Frazier 查尔斯•弗雷泽 Cold Mountain 《冷山》 接力出版社

1996: Andrea Barrett 安德里亚•巴里特 Ship Fever and Other Stories《船热及其它故事》

1995: Philip Roth 菲利普•罗斯 Sabbath's Theater 《萨巴斯剧院》

1994: William Gaddis 威廉•加迪斯 A Frolic of his Own 《诉讼游戏》

1993: E. Annie Proulx 安妮普洛克斯 The Shipping News 《船讯》

1992: Cormac McCarthy 科马克•麦卡锡 All the Pretty Horses 《骏马》

1991: Norman Rush 介诺曼•拉什 Mating 《交融》

1990: Charles Johnson 查尔斯•约翰逊 Middle Passage 《中途》

1989: John Casey 约翰•凯西 Spartina 《斯巴泰纳》

1988: Pete Dexter 皮特•德克斯特 Paris Trout 《帕里斯•特劳特》

1987: Larry Heinemann 拉里•海涅曼 Paco's Story 《帕科的故事》

1986: E.L. Doctorow 道克托罗 World's Fair 《世界博览会》

1985: Don DeLillo 唐•德里罗 White Noise 《白噪音》

1984: Ellen Gilchrist 埃伦•吉尔克里斯特 Victory over Japan 《打败日本》

1983: Alice Walker 爱丽丝•沃克 The Color Purple 《紫色》

1983: Eudora Welty 尤多拉•韦尔蒂 The Collected Stories 《短篇小说集》

1982: William Maxwell 威廉•马克斯韦尔 So Long, See You Tomorrow 《再见,明天见》

1982: John Updike 约翰•厄普代克 Rabbit is Rich 《兔子富了》

1981: John Cheever 约翰•契弗 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1981: Wright Morris 赖特•莫里斯 Plain Song 《平原之歌》

1980:John Irving 约翰•欧文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 《诱惑》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0: William Styron 威廉•斯蒂伦Sophie's Choice 《索菲的选择》作家出版社

1979: Tim O'Brien 蒂姆•奥布赖恩 Going after Cacciato 《追寻卡奇亚托》

1978: Mary Lee Settle 玛丽•李•塞特尔 Blood Tie 《血结》

1977: Wallace Stegner 华莱士•斯特格纳The Spectator Bird 《旁观鸟》

1976: William Gaddis 威廉•加迪斯《小大亨》 译林出版社

1975: Thomas Williams 托马斯•威廉斯 The Hair of Harold Roux 《哈罗德•鲁的假发》

1975: Robert Stone 罗伯特•斯通 Dog Soldiers 《亡命之徒》

1974: Thomas Pynchon 托马斯•品钦 Gravity's Rainbow 《万有引力之虹》 译林出版社

1974: Isaac Bashevis Singer 辛格A Crown of Feathers . . . 《羽毛王冠及其它故事》

1973: John Williams 约翰•威廉斯 Augustus 《奥古斯都》

1973: John Barth 约翰•巴思 Chimera 《客迈拉》

1972: Flannery O'Connor 弗兰纳里•奥康纳 The Complete Stories 《短篇小说全集》

1971: Saul Bellow 索尔•贝娄 Mr. Sammler's Planet 《塞穆勒先生的行星》

1970: Joyce Carol Oates 欧茨 Them 《他们》 译林出版社

1969: Jerzy Kosinski 科辛斯基 Steps 《步子》

1968: Thornton Wilder 桑顿•魏尔德 The Eighth Day 《第八天》

1967: Bernard Malamud 伯纳德•马拉默德 The Fixer 《基辅怨(修配工)》

1966: Katherine Anne Porter 凯•安•波特 The Collected Stories 《灰色马,灰色的骑手》

1965: Saul Bellow 索尔•贝娄 Herzog 《赫索格》

1964: John Updike 约翰•厄普代克 The Centaur 《马人》

1963: J.F. Powers 鲍尔斯 Morte D'Urban 《神甫之死》

1962: Walker Percy 沃克•珀西 The Moviegoer 《看电影的人》

1961: Conrad Richter 里希特 The Waters of Kronos 《克罗诺斯河》

1960: Philip Roth 菲利普•罗斯 Goodbye, Columbus 《再见吧,哥伦布》

1959: Bernard Malamud 伯纳德•马拉默德 The Magic Barrel 《魔桶》 译林出版社

1958: John Cheever 约翰•契佛 The Wapshot Chronicle 《华普肖一家编年史》

1957: Wright Morris 赖特•莫里斯 The Field of Vision 《幻象之地》

1956: John O'Hara 约翰•奥哈拉 Ten North Frederick 《北弗里德里克街十号》

1955: William Faulkner 威廉•福克纳 A Fable 《寓言》

1954: Saul Bellow 索尔•贝娄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奥吉•马奇历险记》

1953: Ralph Ellison 拉尔夫•埃利森 Invisible Man 《看不见的人》(无形人)

1952: James Jones 詹姆斯•琼斯 From Here to Eternity 《从这里到永恒》

1951: William Faulkner 威廉•福克纳 The Collected Stories 《福克纳短篇小说选》

1950: Nelson Algren 尼尔森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金臂人》

历届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一览表

1903 - John Antoine Nau, Force ennemie

1904 - Léon Frapié, La Maternelle雷翁•弗拉皮埃 《幼儿园》

1905 - Claude Farrère, Les Civilisés

1906 - Jérôme et Jean Tharaud, Dingley, l'illustre écrivain

1907 - E. Moselly, Terres lorraines

1908 - Francis de Miomandre, Ecrit sur l'eau

1909 - Marius et Ary Leblond, En France

1910 - Louis Pergaud, De Goupil à Margot

1911 - Alphonse de Chateaubriant, Monsieur des Lourdines

1912 - André Savignon, Les Filles de la pluie

1913 - Marc Elder, Le peuple de la mer

1914 - Adrien Bertrand, l'Appel du Sol

1915 - René Benjamin, Gaspard

1916 - Henri Barbusse, le Feu巴比塞 《火线》

1917 - Henri Malherbe, La Flamme au poing

1918 - Georges Duhamel, Civilisation

1919 - Marcel Proust, 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 (volume 2 of - 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少女们身旁》(《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

1920 - Ernest Pérochon, Nêne艾尔内斯特•佩罗雄 《奈纳》

1921 - René Maran, Batouala

1922 - Henry Béraud, Le vitriol de la lune and Le martyre de l'obèse

1923 - L. Fabre, Rabevel ou Le mal des ardents

1924 - Thierry Sandre, Le Chèvrefeuille, le Purgatoire, le Chapitre XIII

1925 - Maurice Genevoix, Raboliot

1926 - H. Deberly, Le supplice de Phèdre

1927 - Maurice Bedel, Jérôme 60° latitude nord

1928 - Maurice Constantin Weyer, Un Homme se penche sur son passé

1929 - Marcel Arland, L'Ordre

1930 - H. Fauconnier, Malaisie

1931 - Jean Fayard, Mal d'amour

1932 - Guy Mazeline, Les Loups居伊•玛兹里纳 《狼》

1933 - André Malraux, La Condition humaine安德烈•马尔罗 《人类的命运》

1934 - Roger Vercel, Capitaine Conan

1935 - Joseph Peyre, Sang et Lumières

1936 - Maxence Van Der Meersch, L'Empreinte de Dieu

1937 - Charles Plisnier, Faux Passeports

1938 - Henri Troyat, L'Araignée

1939 - Philippe Hériat, Les enfants gâtés

1940 - Francis Ambrière, Les grandes vacances

1941 - Henri Pourrat, Le vent de mars

1942 - Bernard Marc, Pareil à des enfants

1943 - Marius Grout, Passage de l'Homme

1944 - Elsa Triolet, Le premier accroc coûte 200 Francs

1945 - Jean-Louis Bory, Mon village à l'heure allemande

1946 - Jean-Jacques Gautier, Histoire d'un Fait divers

1947 - Jean-Louis Curtis, Les Forêts de la Nuit

1948 - Maurice Druon, Les grandes familles

1949 - Robert Merle, Week-end à Zuydcoote

1950 - Paul Colin, Les jeux sauvages

1951 - Julien Gracq, Le Rivage des Syrtes (Refused the prize)

1952 - Béatrix Beck, Léon Morin, prêtre

1953 - Pierre Gascar, Les Bêtes

1954 - Simone de Beauvoir, Les Mandarins西蒙娜・德・波伏瓦 《名士风流》

1955 - Roger Ikor, Les eaux mêlées

1956 - Romain Gary, Les racines du ciel罗曼•加里 《根深蒂固的天性》

1957 - Roger Vailland, La Loi

1958 - Francis Walder, Saint Germain ou la Négociation

1959 - André Schwarz-Bart, Le dernier des Justes

1960 - Vintilă Horia, Dieu est né en exil

1961 - Jean Cau, La pitié de Dieu

1962 - Anna Langfus, Les bagages de sable

1963 - Armand Lanoux, Quand la mer se retire

1964 - Georges Conchon, L'Etat sauvage

1965 - J. Borel, L'Adoration

1966 - Edmonde Charles-Roux, Oublier Palerme艾德蒙德 《忘却巴勒莫》

1967 - André Pieyre de Mandiargues, La Marge

1968 - Bernard Clavel, Les fruits de l'hiver

1969 - Félicien Marceau, Creezy

1970 - Michel Tournier , Le Roi des Aulnes米歇尔•图尼埃 《桤木王》

1971 - Jacques Laurent, Les Bêtises雅克洛朗 《蠢事》

1972 - Jean Carrière, L'Epervier de Maheux让•卡里埃尔 《玛厄的鹰》

1973 - Jacques Chessex, L'Ogre

1974 - Pascal Lainé, La Dentellière

1975 - Emile Ajar (Romain Gary), La vie devant soi埃米尔•阿雅尔(罗曼•加里的化名) 《如此人生》

1976 - Patrick Grainville, Les Flamboyants帕特里克•格兰维尔 《金凤花》(又译为《火焰树》)

1977 - Didier Decoin, John l'enfer德库安 《约翰魔鬼》

1978 - Patrick Modiano,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莫迪亚诺 《暗铺街》(又译为《寻我记》)

1979 - Antonine Maillet, Pélagie la Charette

1980 - Yves Navarre, Le Jardin d'acclimatation

1981 - Lucien Bodard, Anne Marie

1982 - Dominique Fernandez, dans la main de l'Ange

1983 - Frédérick Tristan, Les égarés

1984 - Marguerite Duras, L'Amant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1985 - Yann Queffelec, Les Noces barbares盖菲雷克 《野蛮的婚礼》

1986 - Michel Host , Valet de nuit

1987 - Tahar ben Jelloun, La Nuit sacrée (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 《神圣的夜晚——一个男装少女的奇遇》

1988 - Erik Orsenna, L'Exposition coloniale

1989 - Jean Vautrin, Un grand pas vers le Bon Dieu

1990 - Jean Rouaud, Les Champs d'honneur

1991 - Pierre Combescot, Les Filles du Calvaire孔贝斯科 《骷髅地的女孩们》

1992 - Patrick Chamoiseau, Texaco夏莫瓦佐 《德士古》

1993 - Amin Maalouf, Le Rocher de Tanios阿敏•马卢夫,《塔尼欧斯巨岩》

1994 - Didier Van Cauwelaert, Un Aller simple考韦拉尔特 《一趟去程》

1995 - Andreï Makine, Le Testament français (俄罗斯裔)安德烈•马奇诺(又译名马金尼) 《法兰西遗嘱》

1996 - Pascale Roze, Le Chasseur Zéro罗泽 《零号猎户》

1997 - Patrick Rambaud, La Bataille朗博 《战役》

1998 - Paule Constant, Confidence pour confidence波勒•康斯坦 《心心相诉》(又译《以心比心》)

1999 - Jean Echenoz, Je m'en vais艾什诺兹 《我走了》

2000 - Jean-Jacques Schuhl, Ingrid Caven让-雅克•舒尔 《英格丽•卡文》

2001 - Jean-Christophe Rufin, Rouge Brésil让-克里斯托夫•鲁番 《红色的巴西》

2002 - Pascal Quignard, Les Ombres errantes帕斯卡尔•吉纳尔 《漂泊的影子》(又译《幻影游离》)(三部曲《最后的帝国》中的第一部)

2003 - Jacques-Pierre Amette, La maîtresse de Brecht雅克 皮埃尔•阿梅特 《布莱希特的情妇》

2004 - Laurent Gaudé, Le Soleil des Scorta洛朗•戈德,《斯科尔塔的太阳》

2005 – François Weyergans, 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弗朗索瓦•韦耶尔冈斯,《母亲家的三日》

2006 - Jonathan Littell, Les Bienveillantes 39岁的美国作家乔纳森•利特尔凭借处女作《仁人善事》》(一译《仁慈者》《善良者》)成为该奖设立以来第11位获此殊荣的非法国籍作家

2007 - 吉莱斯•勒华(Gilles Leroy)《阿拉巴马之歌》

学吧,他们能

你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1959年的夏天,罗伯特在一家旅馆打工,做夜班服务台值班员,兼在马厩协助看管马匹。

旅馆老板是瑞士人,他对待员工的做法是欧洲式的。罗伯特和他合不来,觉得他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只想雇用安分守己的农民。

有一个星期,员工每天晚餐都是同样的东西:两根维也纳香肠、一堆泡菜和不新鲜的面包卷。伙食费要从薪水中扣除。罗伯特觉得异常愤慨。

整个星期都很难过。到了星期五晚上11点左右,罗伯特在服务台当班。当走进厨房时,他看到一张便条,是写给厨师的,告诉他员工还要多吃两天小香肠及泡菜。

罗伯特勃然大怒。因为当时没有其他更好的听众,他就把所有不满一股脑儿向刚来上班的夜班查账员沃尔曼宣泄。罗伯特说:“我已经忍无可忍了!我要去拿一碟小香肠和泡菜,吵醒老板,用那碟东西掷他。什么人也没有权力要我整个星期吃小香肠和泡菜,而且还要我付账。我讨厌吃小香肠和泡菜,要我再吃一天都难受!整家旅馆都糟透了!我要卷铺盖不干了……”罗伯特就这么痛骂了20分钟,还不时地拍打桌子,踢椅子,不停地咒骂。

当罗伯特大吵大闹时,沃尔曼一直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用忧郁的眼神望着他。

沃尔曼曾在奥斯威辛纳粹德国集中营关过3年,最后死里逃生。他是一名德国犹太人,身材瘦小,经常咳嗽。他喜欢上夜班,因为他孤身一人,既可以沉思默想,又可以享受安静,更可以随时走进厨房吃点东西——维也纳小香肠和泡菜对他来说是美味佳肴。

“听着,罗伯特,听我说,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吗不是小香肠和泡菜,不是老板,也不是这份工作。”

“那么,到底我的问题在哪里”

“罗伯特,你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但你不知道不便和困难的分别。若你弄折了颈骨,或者食不果腹,或者你的房子起火,那么你的确有困难。其他的都只是不便。生命就是不便,生命中充满种种坎坷。学习把不便和困难分开,你就会活得长久些,而且不会惹太多的烦恼。晚安。”

他挥手叫罗伯特去睡觉,那手势既像打发,又像祝福。

有生以来很少有人这样给自己当头一棒。那天深夜,沃尔曼使罗伯特茅塞顿开。

每当遇到挫折,感觉被逼得无路可退、要愤怒地做出决定或做出蠢事的时候,都要冷静地想一想:这是困难还是只是不便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论文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论文,欢迎阅读。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

摘要

高中学生经过严格的高考考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却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新的环境,这部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会因此引起的心理上的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烦乱感、无聊感、无用感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大学新生的种种不适应,并且提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的几点建议,望能对高校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心理学、大学新生、适应

心理学家沃尔曼对适应作了如下的定义:“一种与环境融洽和谐的关系,包括满足一个人的绝大多数需要,并且拥有符合要求所必需的行为变化,以便一个人能与环境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大学生的适应性,是指提高大学生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1大学新生面临的状况

(1)经历高考的考验,有一个心理的休息期、恢复期。

(2)混乱:原有的规则、秩序被打破,原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同时要应付突然冒出来的各种事情,一下子变得千头万绪。

(3)时间自由、空间自由、生活自主。

2造成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几点心理原因

2.1对父母的依赖,难以适应新环境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没出过远门,没住过集体宿舍,形成了对“家”和父母的强烈依赖。而大学使他们必须改变这个生活环境,进入到集体住宿的新环境中,一些自理能力差的学生一时很不习惯,或者根本无法适应,生活无规律,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例如,有些大学新生刚刚入学就开始想家,遇到什么事情不会自己思考怎样处理,而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父母哭诉。还有些学生不适应新的集体环境,依然感觉自己像在家里一样唯我独尊,无法与同学们搞好关系,受了委屈就找辅导员,更有甚者会选择轻生。这都是源于心理层面的不适应,是许多大学生的普遍表现。

2.2习惯了受约束,无以应对自由

很多学生向往大学,就是向往大学的自由。在这里,你可以自由地学习,自由地分配时间,自由地选择课程,自由地使用金钱……这些方面的自由对大学新生来说:一方面是机遇,一方面是挑战。机遇是指他们在中学时受到了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多方干预、约束,自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机遇,挑战是指学生因为缺乏经验,突然没有了具体的约束和指导,以至于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自由。

2.3角色转变太大,自信心不足

在中学里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一直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这些考入大学的学生里大部分人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较好的学生,他们或是聪明,或是勤奋,总之会有赢得人们关注的点,深得老师家长的厚爱,所以趾高气扬。然而,在"高手如云"的大学新班集体中,可能由于学习方法或是心理压力的问题,使大学新生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原市级甚至省级高考状元可能学习成绩会落后于一个高考成绩一般的同学。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不是最棒的,有很多人比自己优秀,看到这些优秀的同学,这些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由以前的中心地位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和自信心大大受挫。用原来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一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

3如何引导学生尽快从心理上适应大学生活

3.1确立新的价值目标,自立自强

进入大学,马克思主义会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如果没有指明灯,我们就会在茫然中失去正确的.方向指引,以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造成不可知的后果。有了这盏灯,我们就会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活着就会有动力,内心就会充满信念,就会自立自强,自然会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3.2遵守规则,利用自由

大学也不是绝对自由的,也会有它自身的一些规则,因此我们应告诉新生来到这个新的环境,就要遵守这个新环境的规则,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旷课,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他们才会有自由。而这种“自由”也不能拿来挥霍,而应充分利用自由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3.3适应新的参照环境,重新定位自己

大学新生都是高考中的优胜者也都是中学里的出类拔萃者。进入大学后参照环境发生变化,已经不再是高中时候的那部分同学,他面对的是跟自己水平相当甚至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而且这部分同学数量要远远高于高中时期,有几千人、上万人,在这样的范围里,自身位置必定会发生变化。另外“比较范围”也拓展了。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还包括研究能力、社交能力、艺术修养、个人魅力等。这就带来了自我认知与评价问题即如何在新的集体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定位。

每个大学新生,在升学喜悦之外,要接受这样的现实: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

大学生活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来决定未来。谁都可能成功,谁都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重要的是,现在,你该对你自己负责了。

面对难题,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与同学探讨,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而不是单纯地依赖别人告诉你做什么和怎么做。

面对挫折,可以伸出求援的手,可以自己咬紧牙关独立解决,可以把一切愁苦留给自己,把欢笑留给别人也可以向朋友倾诉,寻求理解。

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也是刚刚从孩子蜕变成成人,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心理还不是十分成熟,价值观也尚未定型,缺乏成年人成熟的判断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且在行为上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换句话说,缺乏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认清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和行为特点,一点一滴引导他们走向全面发展的健康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彩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探析.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2009.

拓展: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

一、独立能力较弱

从中学进人大学,伴随着生理成熟而反映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使得新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从理智上要求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争取独立性。但是,由于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较多,社会经验缺乏,使得大学新生在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难以摆脱的依赖性,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处理好各种社会交往中的关系。新生入学后,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心理准备不足,许多幼稚、处事能力差的新生常常为自己在某些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犹豫不决而感到苦恼和忧虑,因而心理失衡,产生紧张和自我地位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二、学生期望值于现实反差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大多数是从家庭到大学,都是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父母、亲友,走出家门,来到大学求学。由于高校的办学条件还相对较差,新生入学后,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文化娱乐方面条件都与期望值相差甚远,给新生带来失望,使他们感到现实生活的困难。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调查中有6.7%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得到帮助的是“生活适应”。有的同学,报到手续刚刚办妥就给家里打长途,说学校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宿舍条件差,生活条件难以适应等等。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敢改变自己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苦闷、厌倦、消沉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心理焦虑

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以学生能理解为目的,内容少,练习多,一切学习生活都有教师安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然而,大学则不同,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程多,教材有取有舍,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学习及自我管理。这种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学生尽快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达到“角色转变”,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那种等待心理。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便感到有些茫然失措,顿时情绪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个别学生的学习适应期长达半年到一年。

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交往的必然性。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在上大学前没有离开过家,他们过惯了家庭重点保护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了父母、老师和朋友,来到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面孔,学生普遍有一种孤独感,渴望结识新的朋友以求帮助和理解。调查统计,有34%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帮助的是“情感交流”,而有41%的学生认为“社交能力”的培养更需得到帮助,还有17%学生“感到孤独”,绝大部分新生都非常想家。但是,在老师、同学的交往中,许多学生表现出戒备、观望、自我保护的心理,常常使交往受挫。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却又不知道如何交往,于是,有的同学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使自己与周围产生隔阂,尽管生活在集体之中,仍然感到孤独和不安。加之没有可亲近的人在身边予以安慰,不能及时解脱孤独感,时间长了酒会有精神抑郁和无助感的时刻。若陷入这种误区长期不能自拔,就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症状。进人大学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学生们最热门的话题。

相应的新生教育对策

根据适应阶段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生进行教育。

1、帮助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方法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开设学习方法讲座,介绍大学的学习过程,如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定,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怎样科学用脑等。重点介绍上好一堂课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2、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上的差异,加上语言上障碍,相互了解甚少,同学间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以往所熟悉,所信任,所依赖的老师、同学、家长都不在身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温暖和真情,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他们也迫切希望有良师益友,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班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多下教室和寝室,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客观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地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能够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余暇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增加人际交流,提高同学间的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如果把同学间的这些情感适时地给予激发与引导,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孤独感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3、赋予新生入学教育以新的内容

新生入学的接待和教育工作,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一般要安排3至5天的时间,由院系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亦称始业教育。主要是介绍校系的概况,组织学生学习高校学生行为准则、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学生德智体能综合考评办法及学生有关管理规定,并进行测试,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这样做很有必要。同时,始业教育还应当增加对学生心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教育内容。并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一些德高望重,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有丰富阅历的教师来作专题报告。还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来现身说法。在形式上既可采取专题报告、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也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新生入校后,在心态上及时地作出调整,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因不适应而导致的种种心理问题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所必然要经历的,是正常的现象,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一时期的大学新生非常渴望得到帮助与理解。新生在适应阶段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同时要根据新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新生顺利渡过困惑时期,从理性上把握自我,提高心理调试能力和心理免疫力。

;

连战访大陆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大陆的国际政治意义

2005年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前台湾行政院院长连战及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结束了在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等地的8天访问返回台湾。临行前,连战先生在上海浦东机场发表临别感言时表示,待到“杨柳又青了”的时候再相见。现在,伴随着连战先生的话音,台湾海峡两岸已然翻卷起和解的春潮。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很可能因为这股春潮而掀开新的一页。

·台湾问题:“外力”的存在总是将水越搅越混

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与分治,是56年前国、共内战的结果,也是当时世界冷战格局的产物。在今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伟大时刻,1943年11月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8月《波茨坦公告》作为国际法律文件,早就庄严宣告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国政府对台湾享有主权的神圣地位。美国乔治顿大学法学院院长沃尔曼教授曾专门撰文指出,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主权归属,清晰得根本不需要再专门制定任何一项国际法文件来予以确认。

然而,冷战使得台湾变成了美国围堵所谓“中共扩张”的前哨阵地,也使得台湾问题与美国在东亚的地缘战略利益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湾浅浅的海水,带来了数不尽的乡愁。

90年代初冷战结束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台湾岛内的政治民主化原本应该为两岸和平与统一创造历史性的契机,但由于李登辉等台独势力作祟,两岸关系悲剧性地日趋紧张。1999年9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妄图借助大国政治中利益竞争的复杂和诡异,“挟洋自重”,竭力想走一条背叛祖国、实现台独的分离主义路线。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带有鲜明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形形色色的台独势力更加猖狂。泛绿阵营为了拉拢选票,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不惜大肆煽动“台湾意识”以对抗和瓦解“中国认同”,借由“撕裂族群”疯狂地鼓吹和叫嚣台湾要“走自己的路”。2004年3月20日的台湾大选将这种人为的“蓝绿对立”以及“中国与台湾”的对立推进到了新的高度。陈水扁虽然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重申了“四不一没有”,但由于台湾当局台独主张未变,一切为了票源的“逢中必反”政策不变,台独势力早就一直在争取的“共投、制宪和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升,“去中国化”行动在台湾岛内也不断发展。

面对两岸局势的浓浓阴霾,2005年3月中国大陆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四点建议”向台湾当局昭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台独的决心和愿意对话的善意。

两岸局势从90年代初一路走来,可谓风雨飘摇、几度经历危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台独势力竭力利用各种国际因素对抗中国大陆的主权诉求,坚持走台独冒险主义道路;二是因为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台湾问题事实上成为了大国角逐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台湾当局也频频出招,利用自己手中的“民主牌”、“民意牌”和“经贸牌”等手段,妄图达到台独目的;即便无法实现实质台独,也要在法律、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与中国“划清界限”。台独势力背后各种“外力”的干预与影响,一直是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动荡最深刻的根源之一。

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然而,国际关系中实力对比的微妙现实,以及大国政治中私利至上的权力本质,客观上也难以完全厘清台湾问题是“国内”、还是“国际”问题的界限,更让台湾问题总是随着东亚政治的变化而起伏跌宕。

·两岸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连战先生此次率团访问大陆,不仅和胡锦涛总书记进行直接对话,建立起了海峡两岸党对党的沟通与协商机制;最重要的是,两党领导人时隔59年的握手,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两岸中国人有决心、有能力自己解决两岸分歧与冲突;建立台海两岸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新架构,不但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两岸政治家可以共同开创的美好前景。

随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5月5日赴大陆访问和目前正在商讨中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来访,两岸政治人物直接对话的新现实已经出现。台湾的陈水扁“政府”尽管在短期内还不会实质性地跟进,从而借助连先生访问的东风彻底开启两岸当局者之间对话的大门,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然,我们对连战访问能否带来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改变和多大程度上触动民进党政府还不能盲目乐观。然而,台湾岛内真正着眼于人民幸福和华夏子孙共创民族振兴的各种政治势力,事实上已经无法躲避两岸政治对话的大潮。正如连战先生4月29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所提到的,他的来访是顺应“民意潮流”和“历史潮流 ”的双重结果。连战来访与中国大陆方面所达成的广泛成果,是90年代到现在15年间两岸关系没有出现的历史转变,是开启两岸未来发展历史新进程的“钥匙”,更是国际社会在若干个月之前还很难预期的伟大愿景。

对于东亚的国际关系来说,连战先生的此次访问,是打破台海僵局、转变两岸关系长期紧张的重要时刻。台海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符合东亚各国人民的利益,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合作。两岸政治对话进程的启动,将开始扭转90年代以来台湾政局发展一直不利于中国大陆的消极趋势,给台湾问题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两岸沟通对话的积极因素。在这一历史时刻,在东亚地缘政治环境中,台湾问题难得一见地开始出现向“中国大陆”倾斜的建设性态势。这无疑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赋予中国政府更多的主动性来与其他国家讨论普遍关心的台湾问题。

同时,对于出于牵制中国崛起的各种国际势力来说,两岸中国人自己在台海问题上逐步开始走出困境,建立起包括广泛经贸联系、军事信任措施以及更深层的社会互动基础上的“紧密型”联系,无疑能打击他们与台湾加强军事与战略联系的政治意愿,让那些想要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做手脚以防范所谓“中国威胁”的势力头脑要“清醒”一些,在和台独势力“眉来眼去”时的热情要多少“收敛”一些。虽然不是现在,也很可能还有漫长的时间,但历史终将证明,在冷战时期由于意识形态对抗,而在后冷战时代又由于台独势力的挟洋自重而导致的“外力”介入台海事务的过程,从此次连战先生访问开始,将逐步进入一个“衰退期”。

中国政府此次抓住历史机遇,与中国国民党一起开创两岸政党交流新时期的抉择,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扩大了岛内维护现状与稳定的主流民意,为防止台海局势失控、逐步消除台海紧张这一长期的区域热点问题,提供了最为坚实和可靠的路径。在和平、稳定与发展为主题的两岸关系务实开拓的历史潮流带动下,台湾问题的“降温”将会给东亚区域合作带来新的生机,也有可能逐步促成东亚多边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建立。(朱锋)

中国日报网站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沃尔曼先生的问题》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