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孝庄秘史>>剧情分集介绍最佳答案第1集 深夜的紫禁城内,一头银发的孝庄皇太后(大玉儿)回想起与丈夫皇太极、情人多尔衮、儿子顺治帝,纠葛一生的爱恨情仇,她不禁自问:...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林丹是哪里人,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孝庄秘史>>剧情分集介绍

<<孝庄秘史>>剧情分集介绍

最佳答案第1集 深夜的紫禁城内,一头银发的孝庄皇太后(大玉儿)回想起与丈夫皇太极、情人多尔衮、儿子顺治帝,纠葛一生的爱恨情仇,她不禁自问:我是谁的女人?这辈子,我最爱的是谁,丈夫、情人、还是大清?幸运的是,他们都曾经爱过我,不幸的是,我不能只爱他们任何一个!想当年,年少的她与苏茉尔在蒙古草原巧遇一位喇嘛,喇嘛预言了大玉儿波涛壮阔的 一生,必定母仪天下。 那年大玉儿的姑姑,也就是嫁给皇太极的哲哲—未来的孝端后,偕同夫婿皇太极回乡省亲。这一行不但将大玉儿带出了科尔沁大草原,来到皇都盛京,更将多尔衮带入大玉儿的生命中,两人一见钟情,并对着敖包互许终生。 多尔衮的父汗努尔哈赤因战败于宁远城的守将袁崇焕积郁于心吐血而亡。努尔哈赤临死前要大福晋传述多尔衮继位的遗命,大福晋怕权势最雄厚的皇太极会对多尔衮不利,便提出让皇太极继位以保全多尔衮的条件,皇太极悍然拒绝。 阿敏与莽古尔泰拥立皇太极继位,为灭大福晋口,便要逼大福晋殉葬。阿敏命人将多尔衮、多铎两兄弟软禁四贝勒府,多尔衮知道事有蹊跷,大玉儿极力安抚多尔衮,并派苏茉尔进宫打听。

TRACK BACK:

--------------------------------------------------------------------------------

孝庄秘史分集剧情第2集 四大贝勒逼大福晋殉葬,大福晋临死之际,逼皇太极立誓照顾多尔衮兄弟,否则死后变厉鬼缠着皇太极,皇太极答应。 苏茉儿亲眼看见大福晋被逼殉葬的血腥一幕,吓得面无人色忙来找大玉儿,一旁的多尔衮不禁起疑忙奔向皇宫,但为时已晚,只听见大福晋临死前是为了多尔衮而死,为了保护多尔衮,大玉儿严令苏茉尔没有她的允许,绝不能告诉多尔衮真相。 怀疑大福晋死因的多尔衮与多铎,向苏茉尔追问大福晋死因,苏茉尔虽然什么也没说,但眉宇之间的一切却已道尽大福晋死因的不单纯。多尔衮由此进一步猜出大福晋死因。 在众人的拥戴与皇太极深沉的运作下,皇太极成为大金国的新任大汗。为了替母复仇,多尔衮忍辱负重,努力学习文韬武略,只字不提大福晋之仇,以表面的顺服让皇太极安心,了解真相的大玉儿,在一旁默默稳定多尔衮的心,两人感情日有进展。 小玉儿对多尔衮情根深种,但多尔衮心中已有大玉儿而对小玉儿不闻不问,小玉儿生气对大玉儿埋下恨意。大玉儿渐渐成长,跟随在孝端后身边,渐渐成为孝端后得力的左右手。 多尔衮的努力让他得到了带兵出征、立功的好机会。面对战场上未知的凶险,大玉儿对多尔衮出征一事心存不舍,两人离情依依……。

--------------------------------------------------------------------------------

孝庄秘史分集剧情第3集 多尔衮出征,大玉儿日夜祷告,静候多尔衮凯旋。 大玉儿祖父莽古思来沈阳探望儿孙,筵席中大玉儿哥哥吴克善无意中提起喇嘛的预言:大玉儿有富贵之相,未来将母仪天下。 吴克善无心话语引起皇太极的注意,让他兴起娶大玉儿的念头,因为他不能将当皇帝的机会让给其他人;加上大玉儿天生貌美,皇太极渐倾心于大玉儿。 此时孝端后怀孕,她提议为皇太极娶新妃,皇太极指名要大玉儿。 不知大玉儿与多尔衮情愫暗生的孝端,欣然同意并向父亲莽古思提议莽古思同意。 孝端后向大玉儿提亲,大玉儿坚持不肯下嫁,孝端此刻才知大玉儿已与多尔衮互许终生。孝端陷入两难之中,因为大玉儿是皇太极亲口要的人,再加上皇太极对多尔衮心有芥蒂,大玉儿若不答应亲事,恐会引起皇太极不满,不利于多尔衮、多铎兄弟。 正当大玉儿婚事陷入僵局之时,多铎抱着多尔衮的金盔星夜归来,向皇太极报告多尔衮的死讯。战场竟传来多尔衮的死讯。 得知多尔衮战死沙场,大玉儿近乎崩溃,几度寻死。但在苏茉尔劝说下,大玉儿决定嫁给皇太极,好保全多铎性命、为多尔衮报仇。 为探求多尔衮死因,大玉儿、苏茉尔偷听皇太极与阿敏谈话,才知多尔衮是被阿敏陷害而死。得知真相的大玉儿悲愤不已,但此时皇太极发现了藏身于书架后面偷听的大玉儿与苏茉尔……。

第4集 大玉儿施以巧计,媚惑皇太极,也解除皇太极对她们两人的怀疑而得以脱身。大玉儿娇俏的容颜让皇太极看在眼里是越看越爱,回味无穷。 阿敏仗着力挺皇太极取得汗位之功,挟功要胁皇太极;皇太极为自己汗位尊严受到冒犯大为生气,但仍以大局为重,暂时相忍以待。 小玉儿得知大玉儿将嫁皇太极,除了揶揄大玉儿,更将多尔衮的死归咎于大玉儿。而多铎也从小玉儿口中得知了大玉儿要当侧福晋的消息,愤怒指责大玉儿无情无义,要当面痛斥大玉儿,不想被苏茉尔拦下,反说大玉儿这样做都是为了他和多尔衮兄弟,而多铎怎么也不明白其中的玄机。此时大玉儿来到了她与多尔衮临别前的槐树下,对空望月,泪流满面。 小玉儿趁大喜之日,想将大玉儿与多尔衮相恋之事,告诉皇太极,正说到关键处,竟传来多尔衮负伤回京的消息……。

TRACK BACK:

--------------------------------------------------------------------------------

孝庄秘史第5集 为了怕多尔衮想不开,众人特意对他隐瞒大玉儿嫁皇太极之事,但小玉儿却故意泄漏消息,让多尔衮几近崩溃。 大玉儿得知多尔衮死里逃生得想悔婚逃回多尔衮身边。孝端后告诫大玉儿:她若与多尔衮私奔,恐将引来灭族之祸,她和她心爱的多尔衮也将被杀,而如此,大福晋也岂不是白白死了?大玉儿只得狠下心来,放下儿女私情,嫁给了皇太极。 婚礼隔天,凭着一口气,多尔衮出席了大玉儿对亲友敬茶的仪式。仪式中,多尔衮忍不住心中悲痛,狂吐鲜血。此情此景,大玉儿只能焦急于心,而多尔衮冷言相对,对大玉儿直言:错爱了她,错爱了她,错爱了她! 气急攻心的多尔衮不愿修养病体,苏苿尔只好去劝他,并告之阿敏是陷他于死地的原凶,而大玉儿是为了保全多铎并替多尔衮复仇,才嫁给皇太极。 多尔衮得知真相,更为大玉儿心疼。他万念俱灰,拒绝治疗,一死。善良的苏茉尔于心不忍,来找孝端后想办法,孝端只道外伤易治,心病难以医,只有求大玉儿出面救治多尔衮。大玉儿也忍不住关怀之情,终于与多尔衮见面、激励多尔衮。多尔衮紧紧握住大玉儿的手说,我恨皇太极,他夺了我的汗位,逼死我额娘,还抢走了你!总有一天,我要讨回公道!

--------------------------------------------------------------------------------

孝庄秘史第6集 阿敏和莾古尔泰常违抗皇太极的命令,在辽东前线需人死守之时,双双称病请辞。大玉儿从皇太极口中得知,他要重用几个年轻贝勒,大玉儿将此消息透露给多尔衮,要他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尔衮为取得皇太极重视,自告奋勇上前线,深得皇太极赞赏。 军费短缺,皇太极因而伤神。大玉儿偷偷将自己的嫁妆交予孝端后,资助军费;孝端后告诉皇太极,皇太极对大玉儿更加倾心。小玉儿在多尔衮上战场前,想多亲近多尔衮,无奈多尔衮对小玉儿丝毫不动情,小玉儿气结。 崇祯帝重新重用袁崇焕把守辽东,让皇太极十分头疼。大玉儿说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曹操中计一节,给了皇太极用“反间计”打败袁崇焕的灵感,再加上大玉儿适时的建议及得体的举止,让皇太极更加宠爱她。 多尔衮在战场上表现杰出,巧用反奸计除掉了袁崇焕,获得皇太极赞许。可是像袁崇焕这样的人才不能为大清所用令皇太极十分惋惜,大玉儿一语道破皇太极的遗憾之情,皇太极对大玉儿的才能十分惊异。

第7集 皇太极与范文程提起培植小贝勒、分散大贝勒权力的事,范文程极为赞成,并盛赞多尔衮,但皇太极对多尔衮总是有那么一点不放心。 贵太妃积极想撮合小玉儿与多尔衮的婚事,并请皇太极加以促成。皇太极为拢络多尔衮,也为了掌控多尔衮的一举一动,便要孝端后说服多尔衮娶小玉儿。 多尔衮婉拒孝端后美意,孝端后只好向大玉儿求助,大玉儿心中五味杂陈,但为了多尔衮好,她还是说服多尔衮娶小玉儿。 为消除小玉儿心中芥蒂,大婚前,大玉儿特别劝慰小玉儿,并送小玉儿一只手镯,要小玉儿对多尔衮多忍让。 小玉儿在新婚夜触怒多尔衮,使多尔衮无法用情于她。好面子的小玉儿为营造新婚恩爱假象,对外声称多尔衮待她极好。 第八集 皇太极重用多尔衮,多尔衮领命出征,小玉儿却因挽留多尔衮不得法而与多尔衮发生争吵。 多尔衮大胜归来,皇太极重赏,三大贝勒不满,深刻的感受到皇太极想分其权利之心。

TRACK BACK:

--------------------------------------------------------------------------------

孝庄秘史分集剧情第8集 皇太极重用多尔衮,多尔衮领命出征,小玉儿却因挽留多尔衮不得法而与多尔衮发生争吵。 多尔衮大胜归来,皇太极重赏,三大贝勒不满,深刻的感受到皇太极想分其权利之心。 南征过程中,阿敏犯下大错,不但弃守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永平,更屠城劫掠而归。皇太极大怒,纠集所有贝勒要定阿敏的罪,阿敏与莽古尔泰对皇太极早有不满,如今又犯下大错,阿敏福晋到孝端后处,大玉儿却预测皇太极绝不会杀阿敏。 皇太极果然没有杀阿敏,判阿敏终身监禁。皇太极得知大玉儿准确预测自己的决定,对大玉儿玲珑剔透的心思更是赞赏、疼爱,但在疼爱大玉儿的同时,皇太极也感受到,大玉儿虽然敬他、顺他、温柔可人,但却从不会在他面前争宠撒娇,也从不会想特意得到他的赞赏与关注,这一点让皇太极感受到大玉儿对他并不是那样的在意,他在大玉儿身上感受不到情人之间的“爱”。为此,皇太极感到失落。 皇太极进军顺利,在拿下了祖大寿父子死守的大凌河城后,宿敌察哈尔林丹汗病故。大凌河一战,随军出征的多尔衮在皇太极与莽古尔泰争执中,制服对皇太极露刃五吋的莽古尔泰,更喊出:“他们既是兄弟、更是君臣”之语,此语不但让皇太极极为受用,更让他对多尔衮疑心尽去,开始放心地重用多尔衮。随后在范文程领导汉人章京随汉制建立官制的同时,破格重用多尔衮为吏部大臣,给了多尔衮表现的机会

--------------------------------------------------------------------------------

孝庄秘史分集剧情第9集 吏部大臣任内,多尔衮体察民心的种种作风,得到百姓的支持,杰出的表现更让皇太极投以更多信任。 随后,多尔衮被指派收服察哈尔,多尔衮用巧计让察哈尔不战而降,还献上了传国玉玺。相传得到传国玉玺的人就能得到天下,多铎动念要多尔衮用传国玉玺推翻皇太极,兄弟俩争执之际,豪格闯入,对两人起了戒心。 赶在大军回国前,豪格差人向皇太极报讯,说多尔衮与多铎有反叛之心,皇太极疑心大起,备下重兵准备捉拿多尔衮。大玉儿由孝端后处察知皇太极心思,在多尔衮回京的前一夜,命苏茉尔偷偷通知多尔衮,让多尔衮献出玉玺免除大祸,没料到被探访多尔衮的豪格撞见苏茉尔,多尔衮虽谎称苏苿尔是自己府第前来报讯的丫头,但数日后,豪格却在大玉儿身边认出苏茉尔,引发了.

第10集 苏茉尔灵机一动,用计搪塞,承认大玉儿确实派她送信给多尔衮,为的却是多尔衮的家事。原来多尔衮出征前宠爱侍女乌兰,乌兰怀有身孕,却在多尔衮出征时流产,京中盛传是小玉儿虐待所致,大玉儿为了怕多尔衮回家发怒,致使家庭不和,才派苏茉尔先去开导多尔衮。 皇太极向孝端后等人求证,证实多尔衮与小玉儿感情不睦,皇太极召来小玉儿,想从小玉儿口中探探多尔衮的虚实,不料竟从小玉儿口中得知:大玉儿与多尔衮有一段情。皇太极终于明白为何自己未能得到大玉儿的心,原来大玉儿早心有所属。 皇太极多方刺探大玉儿,甚至刻意冷落大玉儿,意图激起大玉儿对他动情,但大玉儿不为所动。苏茉尔劝大玉儿该对皇太极软言甚至撒娇,但大玉儿斩钉截铁的告诉苏茉尔:她是个人,不是个玩物。 此时,皇太极在大玉儿住处见到了大玉儿的姊姊海兰珠,海兰珠柔弱可怜的模样,打动了皇太极的心。

TRACK BACK:

--------------------------------------------------------------------------------

孝庄秘史分集介绍第11集 皇太极对海兰珠渐渐倾心,进而关心海兰珠的一切;海兰珠也渐渐爱上皇太极。失落、柔弱、敏感的她,从皇太极身上感受到了火热的柔情和坚石般的安全感。 大玉儿发现皇太极与海兰珠之间的情愫,皇太极借机想激起大玉儿的忌妒,但大玉儿 不卑不亢,冷言相对,反要皇太极给海兰珠一个名份,皇太极赌气下,赏给海兰珠关雎宫,封她为宸妃。 海兰珠得到皇太极的专宠,海兰珠对皇太极付出的款款深情与全心全意的对待,是皇太极之前很想从大玉儿身上得到,却怎么样也得不到的。 不久,海兰珠有孕,更得皇太极宠爱,侍宠而骄的海兰珠开始刻意排挤大玉儿,而皇太极为了怕海兰珠不高兴,更是完全不踏入大玉儿的永福宫一步。 多尔衮看到大玉儿消瘦模样,心疼无比,他对苍天怒吼:皇太极,你为什么抢走了玉儿,却又不好好待她!我永远不会原谅你! 大玉儿虽感到心酸,但硬脾气的她却不肯出言乞求皇太极,宁可自己气闷于心,因而大病一场。她突然感到自己从来没这么孤单绝望过,她真想要个孩子。

--------------------------------------------------------------------------------

孝庄秘史分集介绍第12集 苏茉尔心疼大玉儿,趁海兰珠怀孕身重之时,忽发奇想,以一出江南美人妙计引来皇太极设临幸永福宫。 海兰珠生子,皇太极大肆庆祝,更下召封海兰珠之子为皇嗣,此举引起豪格等皇子贝勒极度不满。 大玉儿终于喜怀身孕,海兰珠闻之大发醋劲,怕大玉儿会把皇太极给抢去。 海兰珠的侍女惠哥处处找苏茉尔麻烦,还诬陷苏茉尔咒八阿哥死,海兰珠大怒,上永福宫兴师问罪。孝端后出面调停,但海兰珠恃宠而骄,竟当面责怪孝端后偏袒大玉儿,孝端后直气得脸色发白,一时后宫波浪翻滚,皇太极十分苦恼。 皇太极面色凝重,匆匆步入关雎宫,不料惠哥惊慌失措来报,海兰珠竟负气离宫出走,皇太极闻讯心急,冒雨四下寻觅海兰珠。

皇太极追回海兰珠后,对海兰珠更加疼惜;海兰珠因而更加骄横,在贵太妃和小玉儿有心怂恿下,海兰珠放出风声,以后只要谁去永福宫,谁就是是跟她作对。永福宫一时冷落,人人惟恐避之不及。 寒夜,大雪飞舞,大玉儿突然临盆。此时孝端后却因被海兰珠气病而上清河温泉修养未能赶回,紧急之际,苏茉尔上关雎宫求皇太极叫御医与接生婆,却被惠哥刻意阻挡。 情急之下,苏茉尔只得出宫向多尔衮求助,多尔衮连忙找接生婆李嬷嬷进宫,帮大玉儿接生。 多尔衮焦急地在宫门外雪地中连夜等候,忽见永福宫上红光冲天,原来是大玉儿顺利产下皇子,多尔衮这才放下心。 大玉儿的儿子出生三天洗三仪式同时,皇太极才来见这小阿哥,见到孩子皇太极欣喜,赐名福临。 孝端后得知惠哥故意找碴,险害死大玉儿母子,孝端后大怒,下令打死惠哥,但不料大玉儿及时出言求恳,惠哥得保性命,被罚入“辛者库“。

TRACK BACK:

--------------------------------------------------------------------------------

孝庄秘史分集剧情第14集 为了怕海兰珠生气,皇太极连福临的满月酒都省了。永福宫更显冷清,连下人都不给永福宫的人好脸色看。 海兰珠之子突然病死,贵太妃借机挑拨伤心的海兰珠竟一门心思认定福临是克死八阿哥的凶手。大玉儿担心姐姐,不顾恩怨前来探望,不想反遭海兰珠严厉指责。失去理智的皇太极正想抽刀砍死福临,突然一阵天摇地动,皇太极受惊罢手。 多尔衮围剿锦州,为长久之计,退兵三十里,并让士兵回家探亲,此举让皇太极大为震怒。而海兰珠伤心其子之死,一心想报复大玉儿的她趁机在皇太极身边温言软语,刻意陷害多尔衮。新仇旧怨使皇太极对多尔衮起了杀心,想藉此杀了多尔衮立威。 孝端、代善闻之又惊又怕,范文程指出要想救多尔衮只有把事情闹大,大到不可收拾,才能使皇太极收心。代善眼睛一亮,心领神会,让自己儿子带头一起请死,豪格等人无奈之下也一起要求与多尔衮同罪,众亲王见此纷纷跪倒为多尔衮等人求情,皇太极要杀多尔衮本来觉得十拿九稳,见此又气又急,拂袖离去。危急关头,冰雪聪明的苏茉尔急中生智,到关雎宫装扮早已死去的大福晋,让皇太极记起大福晋临死前要他善待多尔衮的遗言。 苏茉尔此举使海兰珠惊吓不已,也更让皇太极极度不安

--------------------------------------------------------------------------------

孝庄秘史分集剧情第15集 海兰珠为了闹鬼一事一病不起,皇太极也因心中有愧,对多尔衮退兵一事从轻发落。但皇太极心有不甘,故意不见多尔衮,想陷多尔衮于罪。 多尔衮与皇太极闹僵,谁都不肯拉下脸来,但皇太极毕竟是君,绝不可能对多尔衮低头让步,眼看多尔衮再不低头就要出大事,无奈的孝端后要大玉儿出面劝说多尔衮。 大玉儿见到多尔衮,两人都有万般心意说不出,多尔衮将白玉骢赠予大玉儿,为使心上人能够永远开心,多尔衮终于同意对皇太极让步。 兄弟仇怨化解,忽然又传来喜讯,锦州外城已破,锦州城攻破在即。为立皇威,皇太极决定御驾亲征,纵使海兰珠再三请求皇太极留下,但皇太极心意已决,临行前将海兰珠托付给孝端后照顾。 皇太极带着多尔衮、多铎与豪格围攻锦州。皇太极自知年事已高,看着英姿勃勃的多尔衮,不禁暗自叹息,皇太极暗示豪格,有立他继位的可能,要豪格多立军功。

第16集 海兰珠病危,宫内祭神杆为海兰珠祈福,却没有乌鸦肯吃祭肉,海兰珠知情后,非但不感激,还对大玉儿与孝端后口出恶言,指责她们咒她早死。 眼看海兰珠病情每况愈下,孝端后紧急通知皇太极,皇太极心头大震,但因坐阵军营 ,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多尔衮见状,安慰皇太极,自愿帮皇太极监军,让皇太极秘密回宫探望海兰珠,皇太极感动,紧紧握着多尔衮的手说不出话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海兰珠临终前向大玉儿与孝端后道歉,愿日后大玉儿与皇上和好如初。皇太极日夜兼程赶回宫,见到海兰珠最后一面,但海兰珠已不能言语,撒手而去。皇太极大恸,气急攻心之际,将所有的罪过都归在大玉儿头上,大玉儿含悲忍泪,痛苦不已。 皇太极终于从惠哥处得知真相,知道委屈了大玉儿,不禁叹息。但他伤痛海兰珠之死,不吃不喝、无心国事。

TRACK BACK:

--------------------------------------------------------------------------------

孝庄秘史分集介绍第17集 孝端后邀来大玉儿对皇太极说之以理,皇太极依然郁郁寡欢。正在大家无计可施之际,前方传来捷报喜讯,松山、锦州之战大胜,皇太极精神一振,风采重现。 多尔衮因代皇太极坐阵大军有功,恢复爵位,多铎却因此大表不满,认为多尔衮忘了皇太极杀母之仇。多尔衮经海兰珠一事,也不禁同病相怜,深知皇太极也是一极为衷情之人,虽贵为皇上,也自有凡人之柔弱,要多铎同情皇太极丧妻之恸,并应以大清前途为重。 皇太极再度招降了祖大寿,但另一明将洪承畴却不愿意降服。爱才心切的皇太极想尽办法要收伏洪承畴,但洪承畴绝食不从。 多尔衮从洪承畴的下人口中探出洪承畴好美色。为了让洪承畴投诚,范文程竟提出由大玉儿前去劝降,因为大玉儿才貌双全,只有她能承担重任劝降洪承畴。 多尔衮闻听极力反对,但皇太极却大表赞同,要孝端后去劝大玉儿答应。

--------------------------------------------------------------------------------

孝庄秘史分集介绍第18集 大玉儿没想到皇太极会如此看待自己,严词拒绝,皇太极无奈间转念把脑筋动到福临身上,写下旨稿要立福临为皇太子,并要求大玉儿去劝降洪承畴。 大玉儿更不愿拿儿子去做交易,请皇太极收回成命,皇太极坚持,大玉儿无奈。大玉儿为了不让福临成为政治下的牺牲品,答应去劝降洪承畴,但条件是不要立福临为皇太子,皇太极闻言惊讶不已。 大玉儿用巧计言语说动了洪承畴,皇太极再顺势优之以礼,洪承畴终于投降。 自去三官庙劝降洪承畴后,深觉屈辱的大玉儿寝食不安。皇太极用自己妃子去劝降洪承畴,各种难听话语与揣测暗中传开,连小玉儿都在府中与福晋们拿此事谈笑,这一切被多尔衮听到,多尔衮大怒,严责小玉儿犯“欺君”之罪,小玉儿闻听惊倒在地,哭道,他还不是为了得到他多尔衮的珍爱? 皇太极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前。为了替自己的皇子争取继承机会,贵太妃与豪格母频频争斗,只有大玉儿以谦抑的态度面对一切。 孝端后劝皇太极早立太子,但皇太极认为长子豪格气度不够,豪格母出身低微,而博果尔与福临则年纪太小,皇太极决定日后再议。

第19集 正值公主出嫁喜宴上,不料,皇太极突然中风崩逝,继位之人空悬,豪格与多尔衮夺位之争紧接上演,孝端后心中焦急,忙召来代善、范文程等商议,情势危急,二人也十分为难,而大玉儿紧抱着福临,惟恐避之不及。 多尔衮与豪格争夺帝位,但因两人各有拥护,实力不相上下,为避免引起内乱,代善要两人各退一步,另立其他皇子继位。 贵太妃处心积虑要让博果尔当上皇帝,暗中与豪格和多尔衮接触,两面讨好。 孝端后与代善、范文程商议,委托大玉儿去劝说多尔衮放弃争夺王位,多尔衮勉强答应,但心中另有打算。 孝端后等人决定暪着大玉儿,拥护福临继位;多尔衮也表态支持福临,豪格不服,众人出题让福临和博果尔表现,以现场决定龙椅最终谁属

TRACK BACK:

--------------------------------------------------------------------------------

孝庄秘史分集剧情第20集 福临处处取得优势,豪格只得接受福临继位。贵太妃气结,大玉儿却又惊又喜,只得接受事实,督促福临做个好皇帝。 继位大典上,多尔衮向大玉儿表态会保护福临稳坐龙椅,大玉儿感激。豪格在众人面前逼多尔衮宣誓,要永远效忠皇上,不起篡位之心。否则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多尔衮不得已在众人面前盟誓。小顺治高高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朝拜,不禁吓得直哭,向大玉儿喊着,额娘,我怕,我不要在这儿,我不要做皇上。大玉儿与多尔衮闻听,面色微变。 多尔衮许诺要把明朝天下打下来给大玉儿,而大玉儿赠之以当年两人定情的荷包,多尔衮却称暂时不能收,他要大玉儿到时再加上另一样贵重的礼物,暗示要娶大玉儿,大玉儿不敢回答,转身催马急驰而去。 多尔衮一路过关斩将,攻破山海关,直达北京城。多尔衮带兵入北京,沈阳即有人担忧多尔衮会在北京称帝,而事实上多尔衮确有此心。大玉儿怕传言为真,要苏茉尔传话给多尔衮,才打消多尔衮称帝的念头,主动回沈阳迎皇上与两宫太后到北京。长城之上,多尔衮与大玉儿重提情事,大玉儿环顾左右,只说来日方长。多尔衮心中郁闷,回到府内,等着他的却是小玉儿的质问:不要让我一辈子悬在半空中!

--------------------------------------------------------------------------------

孝庄秘史分集剧情第21集 多铎气多尔衮把帝位让给福临多尔衮入主北京日渐心高气傲自己也感到些许无奈与可惜多尔衮一心维护大玉儿但大玉儿却将国家、儿子摆在前面多尔衮禁不住多铎刺激终于和大玉儿发生争执 为了与大玉儿呕气多尔衮在朝堂下令众汉官与天下汉人剃发、留辫、换满服此举引起轩然大波更不利清军南下洪承畴与范文程力劝多尔衮无效而后多尔衮狠心带走顺治要逼大玉儿嫁给他 每每听到顺治的哭喊大玉儿心痛如绞但为顾全大局她非得忍耐下去与多尔衮僵持胶着 多尔衮坚持不让顺治与大玉儿见面连孝端后想探看福临也遭挡驾多尔衮更派人在孝端后与大玉儿身边监视两宫太后的举动大玉儿不得已只好带着孝端后到御花园假借赏金鱼商讨对策 代善的子孙-硕托与阿达礼鼓动多尔衮自立为帝多尔衮心动此举被豪格察知深恨多尔衮的豪格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用计于代善处拿到多尔衮亲笔书信证明了硕托与阿达礼确实鼓动多尔衮称帝 豪格趁机威胁多尔衮大玉儿得知此事将牵动大清将来跪地求代善代善为顾全大局沉痛答应大义灭亲杀了硕托与阿达礼让事情有个交待也让多尔衮打消称帝念头

第22集 代善痛杀子孙多尔衮明知都是豪格所为但也无可奈何恨得直咬牙切齿为了报复豪格多尔衮故意派豪格去平定四川豪格虽不服知道多尔衮推他入火坑但他还是接下差事誓言凯旋而归 贪玩儿的顺治禁不住博果尔的鼓动爬树跌伤孝端后趁机要多尔衮将顺治还给大玉儿少年董鄂与其父鄂硕进宫朝见比武会上董鄂的柔顺乖巧不但引起大玉儿的疼爱更吸引了顺治 为了不让顺治亲政多尔衮一直有意无意阻挡顺治念书甚至带着他游玩打猎大玉儿虽了解多尔衮用心但暂时不便阻挡 董鄂因父亲外调南方而出宫顺治不舍但此后董鄂在顺治心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TRACK BACK:

--------------------------------------------------------------------------------

孝庄秘史分集介绍第23集 送走鄂硕一家顺治心中依然挥不去董鄂的身影他追着要给董鄂风筝大玉儿斥责他不要再胡闹告诉苏茉尔要让他明白做皇帝可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此时被派去攻打四川的豪格战胜归来

八旗制度的建立

最佳答案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制度是在“归附日众,牛录激增”的条件下创立的,这时的努尔哈赤已从人丁数十的小部酋长,经过三十余年的南征北战,“招徕各部,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盛”,成为辖地千余里,统兵数万的女真国汗了,但这距离实现统一女真各部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为了使更多的女真乃至蒙古酋长“率部来归”,努尔哈赤仍采取 “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方针,招抚和征讨并用,巩固现存的实力,恩养降服归顺的人员,对拒不投降的部落,努尔哈赤则遣军征剿,胁迫其归顺。

无论是对主动归顺的人员,还是被迫降顺的敌兵,努尔哈赤都予以“编户”,将其分别编在各个牛录里,不贬为奴隶,原来是首领的仍授予官职,将其属下编在其所统辖的牛录。对于主动来归的人,努尔哈赤更是从优奖赐。如东海湖尔哈部女真部长纳喀达率属下百余户来归,努尔哈赤特别派遣二百人前往迎接,设大宴,厚赐财物。每当攻取一个部落之后,即将其“属下人分隶八旗”,允其本人或子弟统领牛录,带兵打仗,并可因功封授官职。努尔哈赤即使对于长期与自己为敌的部落酋长、将官也抚恤恩养,即使对与建州矛盾最深的叶赫部,努尔哈赤在天命四年 (公元1619年) 八月灭叶赫后,除斩杀了金台石和布扬古两个主要贝勒之外,对其他的贝勒、台吉等均赦免其罪。“叶赫国中,无论善恶,皆全户不动,不使父子兄弟拆散,不使亲戚分离,俱尽数迁移而来。不淫妇女,不夺男子所执弓箭,各家财物皆由原主收取。”

对于八旗制度这一新鲜事物,最初女真人也不能自然接受。由于女真散处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各地,习俗各异,制度不一,各自为政,有的部落沿江而居,靠打鱼捞珠为生,对源自于围猎活动而形成的牛录制并不熟悉,不能理解根据牛录制改进而成的八旗制;而有的女真人则居室耕田,“饮食服用,皆如华人”,他们基本不使用牛录这种以村寨为基础拼编在一起的临时性武装组织,对八旗制度的优越性更不甚了解;即便是依山靠林而居,以狩猎捕貂维持生计的女真人,也习惯于出猎时临时组合而成,兵猎完毕随即解散的组织形式。对众多普通女真人而言,要从过去不受任何组织的约束,过渡到由下至上逐级受到“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直至旗主贝勒的管辖,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接受的,加之八旗制度还在健全和完善之中,这时的满族民众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处于服从阶段,即主观并没有自觉接受八旗制度的动机,从认识和情感上对八旗制度也没有太大兴趣。女真各部固有的习惯、认识和需要与八旗制度的目标、纪律还存在矛盾与冲突。同时,被编入八旗后女真民众担负着比以往更为繁重的差徭,如国家修筑城堡、种植粮谷、制备舟车,都要按旗佥派牛录人丁担任。《满文老档》记载了当时对抽派人丁的规定,“因若取谷于部众,将苦累部众,乃令出一牛录之十丁四牛于公,于闲地耕田,多获谷物,充实仓库,委任十六大臣、八巴克什掌管库谷之官登记收支。” 这都是令女真、蒙古民众对入编八旗持消极态度的因素。因此,尽管努尔哈赤大力招抚善待来归之众,还会出现隐匿丁口脱漏不报,甚至离旗外逃的现象,这说明无论是自愿归顺还是战败降顺而被编入八旗的各部落贝勒、台吉、诸申,多少都带有为生存所迫和慑于八旗强大军事攻势的色彩。族源相同的女真各部尚且如此,蒙古较早编入八旗的科尔沁部同样是在被八旗战败之后,才被动接受八旗制度的,他们对八旗制度的态度也含有较多的服从成分。如后来被编入满洲正黄旗的科尔泌左翼明安贝勒曾经参与九部联军攻打建州的战争,被八旗军队打败,始与建州建立友好往来。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 年)“太祖闻其女颇有丰姿,遣使欲娶之,明安贝勒遂绝先许之婿,送其女来,太祖以礼亲迎,大宴成婚”。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 年)明安兄也将其女送与皇太极成婚。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 年) 明安弟又将其女送与努尔哈赤成婚。从此,开创了女真与科尔沁部联姻的局面。科尔沁右翼中旗首领鄂巴台吉经历了多次与努尔哈赤的战争,也逐步认识到八旗军队的强大,为了共同对付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于天命九年(公元1624 年)接受努尔哈赤授予的土谢图汗封号和大量赏赐,并娶努尔哈赤的侄孙女(努尔哈赤弟舒尔哈赤之孙女) 敦哲为妻。这些蒙古王公贝勒虽被编入满洲八旗,他们对八旗的态度仍然是想借助八旗的力量保存自己的实力,暂时与强手联合,企图东山再起。

服从态度不仅仅存在于八旗创建初期,就是八旗制度已经相当完备的时期,缘于对八旗制度缺乏充分的认识,新编入八旗的人员也有这个过程,其中包括皇太极执政时新编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当然,服从阶段并非每个八旗成员都必然经历的阶段,也有些旗人从加入旗籍之始就特别认同八旗制度的,还有先认同后来又否定的现象。

共享军事胜利、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认同阶段

随着八旗制度的日趋健全和完善以及努尔哈赤在军事上节节胜利,先后平哈达,除辉发,亡乌拉,灭叶赫,统一了女真各部,大败明朝官军于萨尔浒,皇太极又在此基础上出征蒙古,平定朝鲜,并与明朝展开了松锦大决战,直至多尔衮辅佐顺治率八旗劲旅入关,定鼎中原,八旗制度充分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满洲共同体的行政效率空前提高,生产和生活中的合作意识得到无比的增强,民族凝聚力获得极大加强。这是八旗民众从感情和思想上主动接受八旗制度的阶段,这个阶段八旗人员对八旗制度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且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给予积极评价,对八旗的军事、行政和生产活动有较高的卷入程度。

旗人对八旗制度的认同主要来自于八旗制度为其成员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切实的安全保证,便捷的入仕升迁之道以及各项较民人更为优厚的待遇。为使八旗成员的经济生活得到保障,八旗的最高统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在入关之初即拨给八旗兵丁土地30亩,称为“八旗兵丁份地”,规定凡是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惟服兵役,使旗人可以专事披甲出征而不必为生计而忙碌,这很适合满洲民族勇武善战的天性,符合大部分旗人的兴趣。八旗统辖下的成年男子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日进行军事训练,战时披甲出征,已经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他们不再为遭到其他部落的劫掠和侵扰而担忧,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增强。

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组织内部的官职名额,都有专为旗人预留的编制,如八旗的左右两翼都有衙署,设翼缺;八旗各有衙署设旗缺;各旗内参领、佐领也都有各自的衙署,设有相应的官缺,从各所属旗内拣选担任;还有在八旗内通行拣选的官缺,即公缺,上述各种官缺均由旗人担任。在旗人员还享有在各级政府机构中除授官职的编制名额,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旗人除可以占用八旗编制之外,还可以占用公共的编制。这为旗人提供了充分的建功立业机会,创造了展示才华的条件,凸显出旗人的优越地位。

旗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极大的关注,旗人无论贫富都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利。八旗入关不久即开始建立各种八旗学校,如在北京设有宗室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等等,在各驻防之地也都设立了八旗官学和八旗义学。八旗学校专收八旗子弟为学生,学习满蒙汉文和骑射。八旗教育不仅使八旗人的文化体育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还从童年就培养了八旗子弟对八旗制度的接纳、认同、欣赏、崇敬态度。旗人享受各种抚恤待遇,对阵亡、病故、殉职、殉节、致仕、孤寡等都有相应的抚恤规定[④],对遭遇上述不幸的旗人除按例发给恤银之外,还准予其子弟承袭一定等级的官职。旗人家中遇有婚丧大事,也可照例领取赏银。这些举措对维护八旗制度,巩固八旗兵源,增强八旗的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也增加了旗人对八旗的认同、亲和态度。

身为旗人的八旗统治者对八旗成员的优厚乃至偏袒待遇还延伸到犯法的旗人身上。违法犯罪的旗人享受减刑的特殊待遇,藉此增强旗人对八旗制度的依附和感激。清代法律规定,满洲、蒙古和汉军旗人犯法,除死刑外,均准折刑,也就是减刑。如,处以徒刑或充军流放的八旗犯人,免予发遣,徒一年者,只处以枷号20天;徒刑时间更长的按照这个规定逐次递增,五年徒刑可以减刑为枷号60天。只有罪过大到开除旗籍的,才按照律条进行发遣。

清廷对任何民族的旗人都平等相待,使得八旗成员内部基本相互平等,并不会因为来自哪个民族而有所不同,雍正帝曾专门就此发布上谕:“从来治道,在开诚布公,遐迩一体,若因满汉而存分别之见,是有意猜疑,互相漠视,岂为治哉! 天之生人,满汉一理”[⑤]。八旗内部也不会因为隶属于不同的旗分而有尊卑贵贱的差异,即便是宗室觉罗也要依据所食采地之户而分属各旗。即使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确有不同,也是因为归附时间早晚以及对八旗贡献大小不同而产生的。况且,著有功绩的八旗满蒙汉大臣还享有换旗的资格,即原为下五旗的功臣可奉皇帝的命令抬入上三旗。八旗制度带给旗人平等的地位,八旗制度填平了民族之间的鸿沟,消解了不同民族旗人对自己母体民族的认同,代之以对八旗制度的认同。

满文的创制与通行不仅是满族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是八旗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八旗成员认同八旗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满文创立以前,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这种语言与文字相矛盾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建州女真社会军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必将被视为落后和愚昧的群体,在外被其他民族轻视,难以吸取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对内不利于连结满洲部民,传承满族文化传统。满文创制并获得通行之后,提高了八旗人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八旗成员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满文满语成为团结满洲通古斯各族的强有力纽带,在促进八旗和满洲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旗人对八旗制度的认同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旗意识形成、整体心理趋同的内化阶段

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经过服从、认同阶段后,一般都会发展到内化的阶段。在内化阶段中,旗人基本克服了内心对八旗严密组织形式和严格规章制度的不协调感,并将自己对八旗制度的新认识和自己的原有习俗、观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定势。内化后的态度具有持久难变的特点,旗人的内化态度一旦形成,即使外在的影响已经撤销,也还会持续下去,这是内化的真正价值,也是创制八旗的目的本质所在。

旗人对待八旗制度的肯定和积极态度,最终内化为稳固持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并表现在各种活动之中,这得益于八旗意识的形成和八旗作为一个独特整体价值观念的统一和观念结构的趋同。

入关以后,无论驻京还是驻防的八旗满洲、蒙古和汉军等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在与“民人”相对隔绝的驻地,服装发式别无二致,加之八旗内部频繁的相互通婚,语言、风俗也发生着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日渐相同,这就使得旗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成了独立于民人的体系。在民人看来,八旗内部几乎不存在民族差别,旗人整体上就是一个与自己迥然不同的群体。旗人内部的民族意识也在共同的处境中逐渐淡化,“旗”的整体意识增强。在大多数场合,旗人与非旗人的区别代替了民族的划分,旗人的内群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八旗共同的外部敌对势力形成针对八旗整体的压力,八旗必须化解内部的矛盾并缩小旗人之间的差距,以便增强八旗的凝聚力,八旗内部各民族面对共同的压力,共同的利益与危机意识也有力地刺激了八旗内部的团结,加速了态度由服从和认同向内化的转变。

以八旗为根本的满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采取兼容和吸纳的态度,使中原汉文化和蒙古文化这两种主要的异质文化成为当时文化传统中的主流,八旗成员与中原民族的文化差距日渐缩短,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和借鉴的成分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旗人的文化素质,使得大部分旗人成为儒家文化造诣很深的专家;由于旗人在教育享有的优势地位,最终导致一些旗人的汉文化水平超过汉族人的平均水平,许多旗人在书画、诗文、算法、医术、地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众多汉族文人都佩服的成就。八旗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旗人引以为自豪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八旗的所有信念和观点与旗人的价值体系融为一体,形成了稳定的旗人觉悟。

对八旗制度的态度一经内化,八旗意识就以极易辨别的形式呈现出来。从八旗兴起时就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善于学习,锐意创新,团结御辱的精神,经过一代代旗人的弘扬和提炼,渐渐成为一种介于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⑥],并进一步升华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化以后的态度推动着一系列后继的行为,这些行为又反过来强化了已有的态度。从下面的事例足可以看到这样的互动关系。形成内化态度的旗人将维护和捍卫八旗制度视为自己的神圣天职,他们把吃粮当兵当作与八旗兴衰、国家危亡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无论禁军还是驻防的旗籍士兵,从不忘记国家重托,无论哪里有战事需要他们效力,哪怕自家老小节衣缩食,他们也会按照八旗制度的规定,自己出资购买兵器战马,从容奔赴战场。自八旗创立以来,内外战事从未间断,而历次战争无不是以八旗劲旅为主力,首当其冲,伤亡最多的也是八旗官兵。从收复台湾到抗击沙俄,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八旗将士临危不惧,舍身报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八旗将士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谱写的乐章中,旗人对八旗制度持有的积极态度无疑是其内在的底韵和基调。

结语满族从一个屈居满洲边陲的弱小民族,能以区区数万的人众迅速崛起,与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蒙古联合,使蒙古成为满洲的羽翼,建立牢靠的满蒙联盟[⑦],最终入主中原,掌握了中国的最高统治权,实现了对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有效统治时间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七分之一,在此期间的各项英明睿智的策略都是通过八旗制度来体现和实施的。八旗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与旗人对八旗的态度则始终处于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之中:一方面,八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促进了旗人对八旗接纳和认同;另一方面,旗人对八旗态度,归属感乃至八旗意识的形成又反过来加强了八旗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但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并不总与时间和八旗发展阶段同步,也就是说,同一个时期内既存在对八旗的服从态度,也有态度已经发展到内化阶段的旗人,还有对八旗制度始终抱有同一个态度未曾改变的成员。需要说明的是,在八旗发展的后期,“旗人生计”出现问题,改革八旗制度的要求和呼声渐起,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又产生了新的变化。

总之,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伴随八旗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而存在,并呈现出朝一定方向变化的趋势,是八旗意识和八旗精神形成的心理基础,了解和研究旗人对待八旗的态度应该成为满族研究的课题之一。

有谁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从孤儿弱主到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

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

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并且正在进一步

发展统一事业,为建立清朝奠定基础。当多尔衮诞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

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母子面临着被打入

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

善为周旋,使他们母子安然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

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

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

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

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

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①。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滚代皇

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

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②,实际上,是有

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

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已子

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

“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

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

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

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贺典

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

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③。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

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

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

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

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

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

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

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

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

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

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

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

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

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①。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

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

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

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

(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

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①。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

固山贝勒。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

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

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

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

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②。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

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

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

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

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

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

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

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

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极闻讯大

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

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

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

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①。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

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

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

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

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

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

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

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

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

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

二万两的赏赐②。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

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

极的责罚③,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

略④,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

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

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

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

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①。根据他的建议,

皇太极又对政府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②。此外,文臣武将的袭

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③。在统辖六部的过程

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中央集权发挥

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极两度打击岳讬,意在压制其父代善正

红旗的势力,多尔衮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议罪④。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

之新满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皇太极,欲加罪

罚⑤。这些举动,正合皇太极心意,他一方面对忠君的兄弟表示赞赏,另一方

面又减轻被议者的处罚,以冀感恩于他。通过这一打一拉,来稳固自己的独

尊地位。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

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二、 立幼帝大战山海关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

“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

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

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

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

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

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

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

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

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

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

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

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

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

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

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

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

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

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

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

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

哈朗,谋求他的支持①。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

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②。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

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③。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

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

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

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

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

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

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

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

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

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

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

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

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

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大局安稳,

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

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

着巨大影响。①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

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

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

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

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

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

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

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

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

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

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

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

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

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

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

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

有极广阔的胸襟。

就在八旗贵族因为内部矛盾争吵不休的时候,明朝后院起火。这年十一

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潼关,占领了西安,然后分兵攻打汉中、榆林、甘肃,

在年底以前已据有西北全境,以及河南中、西部和湖广的数十府县。另一支

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转战湘赣鄂数省,亦给明廷以重创。而在关外,多

尔衮一待政权稳固,并于九月派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等率军出征,攻克明朝关

外据点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割断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明朝内外交困,

已经无力抵御。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一南一北,都距

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数百里之遥,究竟谁能逐鹿得手呢?

公元1644 年春,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农民军倾斜。三月中,农民军便包围

了北京城。多尔衮虽然试图与农民军协同作战,但并没有什么结果,直到明

朝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吴三桂回师勤王,才知道一块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但是,历史的偶然性使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山海关首先

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由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然后率兵朝见李自成。但他走

到玉田时,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损害,便“翻然复走山海关”,击走唐

通,背叛了李自成①。至此,历史的天平又开始向清方偏倒。

这时候,清廷已经意识到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遗志的时机到了。四月

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

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

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

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②。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

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四月初十日,“吴三桂移檄至京,近京一路尽传”③。李自成此时方知事

态的严重,于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

行军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

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

表示如清兵支援,则“将裂土以酬”④。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

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

派人回沈阳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

范①。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清清军尽快入关,因为

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

城了。

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

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

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

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

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

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

原的马前卒。

山海关战役后,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陕一带休整力量,以图再

举。多尔衮则乘胜占领了北京,接受明朝遗老们的拥戴。从此,历史又翻开

了新的一页。

三、 九洲干戈开国定制

在不到一年里,多尔衮为清朝立下了两件大功:一是拥戴福临,巩固了

新的统治秩序;二是山海关之战中运筹帷幄,击败了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城,

开启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历史一页。特别是他占领北京之后,严禁抢掠,停

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请顺治小

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这些功绩,在顺治元年开国大

典上均得到表彰,不仅给他树碑立传,还赐他大量金银牲畜和衣物,并封他

为叔父摄政王,确立了他不同于其他任何王公贵族的显赫地位。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

(1644)六月仍积极准备反攻,坐镇平阳(今山西临汾),分兵三路北伐①。

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

此尚不了解②。其他小规模的农民军则更是活动频繁,使近畿地区常常飞章告

急。除此之外,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

年号为弘光。虽然其政权君昏臣暗,但毕竟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

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其中

对地方小股起义、“土贼”则剿抚并用;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

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

进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

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

③。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团来北京谈判过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

确的答复。此时,清军已于九月占领山东,十月进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

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

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

发起了战略总攻。①

就当时双方力量对比而言,多尔衮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由于他双

管齐下,本来不多的兵力却分兵作战,兵分则势弱,容易被分别吃掉;况且

此举很容易引起汉民族的同仇敌忾,使他们暂释前嫌,有可能携手作战。就

在这年十月,大顺农民军二万余人进攻河南怀庆,获得大胜。败报传来,给

多尔衮猛然敲了警钟。他立即令多铎暂停南下,由山东入河南,与北面的阿

济格军对陕西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历史的偶然性再一次救了多尔衮,使他得

以在战略上改变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②。很快,

多铎于十二月底破潼关,李自成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

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至顺治二年(1645)二月,农民军连战失利,

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史可法殉难。

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这一连串的胜利不禁使多尔衮喜出望外,他以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

归一统。五月底,他已对大学士们表示要重行剃发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

国发布剃发令③。这好像是一根导火索,一下点燃了各地的抗清烽火。本来清

军南下就打破了南明官绅“联清抗闯”的迷梦,鲁王政权、唐王政权已纷纷

建立起来,这一下则更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各阶级各阶层的汉族人民纷纷起

来抗争,其愤怒的情绪,如火山爆发,正如一首诗写道:“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①鲁王朱以海政权曾

在十月给清军以重创,被时人评论为“真三十年来未有之事”②。唐王朱聿键

政权也颇想有所作为,在仙霞岭一线设防备战③,但终因这两个政权的腐朽,

内讧不断,而被清军各个击破。

抗清力量的主体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余部和自发起义的广大人

民。大顺农民军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与南明何腾蛟、堵胤锡部联合

抗清,在湖南等地连获大捷。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农民军在李定国等人率领

下,与永历政权联合,也接连掀起抗清高潮。其他如山东揄园军、山西吕梁

山义军等亦在北方暴动,搞得多尔衮防不胜防。根据《清世祖实录》的不完

全统计,从顺治二年七月起到五年七月止的三年中,关于反清斗争及清兵攻

击农民军的记录就达一百二十条左右,而官书未载的小规模斗争更是不计其

数。此外,还有明降将金声桓、李成栋、姜镶等人各怀着不同的目的在江西、

广东和山西宣告反清,也使多尔衮一时手忙脚乱。虽然各地起义由于各种各

样的原因先后为清军镇压下去,但直到多尔衮离开人世,他也没能看到一个

他所希望的“太平”天下。尽管多尔衮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但由于他制定的某些政策失当,而引起连年战乱,并招致政治、经济等一系

列社会恶果。

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多尔衮也开动了整个国家机器,力图使其正常

运转。在政治体制上,他无法完全采用在关外时期的一套来治理如今这样庞

大的国家,而是接受了明皇朝的现成制度,并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将降臣,

因而十分得心应手。在中央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尚

书皆由满人担任,但王贝勒亲理部事的制度却在入关前夕废除掉了①。到顺治

五年,多尔衮于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命陈名夏、谢启光等六汉人侍郎任

汉尚书,但其地位要低于满尚书,金之俊对此曾表示不胜感慨,更不胜恐惧②。

多尔衮力图表现得比较开明,因此除原有的都察院之外,六科十三道也保留

了下来,并一再鼓励官员犯颜直谏。总的来说,中央机构中虽承明制,但也

保留了某些满族特有的制度。除满官权重这一点外,还引进了议政王大臣会

议、理藩院等机构,其内院的权力比起明代的内阁要小得多,并对原明臣试

图增大内院权力的努力加以压抑③。地方机构不同一些,由于新朝用人,

所以普遍任用了降清的汉官。如多铎克南京后,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将吏三

百七十二人分别任命各级职务。洪承畴总督江南军务后,也一次推荐旧官一

百四十九名,这些都得到多尔衮的批准。多尔衮把明朝遗留下来的国家机器

全盘继承下来,乃是为适应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施行的明智之举,但

急于补缺,宽于任人,难免把明皇朝的弊习带到新皇朝来。

对于吏治,可以说多尔衮是加意整饬的。明代胥吏之弊遗留入清,他曾

批示:“衙役害民,从来积弊。⋯⋯如果有巨奸,即加重治,严禁重蹈明朝

故辙。”④如,发现吏部中有四名小吏,为害甚多,他批示道:“三法司严审

追拟,毋得徇纵。”府、州、县守一级,贪劣者亦不乏其人。如牛金星之子

牛铨,降清后任黄州知府,他在任上贪污受贿,被人举劾。多尔衮批道:“牛

铨著革了职,并本内有名人员,该督抚按提问具奏,该部知道。”①最贪酷的

大员当属福建巡按周世科,其为非作歹,令人发指。被人参劾之后,多尔衮

批示革职,并令督抚按审问定罪,最后将其就地斩首②。此外,他还十分重视

传统的京察大计,对各级官员严格考核。顺治七年正月,大计全国官员,对

谢允复等八百一十六名官员分别加以革职、降调、致仕③。

除整顿旧官之外,多尔衮还注意选用新人。他自称:“别的聪明我不能,

这知人一事,我也颇用功夫。”④所以自入北京伊始,便多次下诏各地征聘“山

泽遗贤”。此外,在顺治元年十月的登极诏书中,还规定了重开科举的制度,

并于顺治三年、四年、六年举行了三次会试,共取进士一千一百人。首科之

中,出了四位大学士、八位尚书、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抚,还有都察院副都

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内院学士等六位高官,如傅以渐、魏裔介、魏

象枢、李霨、冯溥等均出自是科⑤。其他人也都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机构

中,成为新朝统治的骨干力量。

贵妃娜木钟比庄妃尊贵,为什么她的儿子博果尔却没能继位?

最佳答案在满清皇太极死之后的皇位之争,也是非常精彩的大戏。在这一场权力争夺中,最终就是庄妃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顺治皇帝登基。贵妃娜木钟虽然比庄妃尊贵,儿子博果尔却没有获胜。

在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也就是农历八月初九的时候,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清宁宫忽然猝死。

由于皇太极在死之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于是在满清贵族中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争就这样爆发了。当时,最有实力的皇位竞争者就是两位,第一位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一位就是皇太极的弟弟,也就是睿亲王多尔衮。

当时,豪格继承皇位的力量是很大,正黄、镶黄、镶蓝这三面旗都大力支持豪格,豪格自己也领导正蓝旗。

相比之下,支持多尔衮三兄弟却是两白旗,在八旗中却拥有很强大的实力,也是非常具有不可小觑的发言权。当时,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父子掌握着两枚红旗,表面支持豪格,认为他死嫡长子应该继承皇位。可是,代善儿子与孙子,都支持多尔衮。

这样,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就这样展开了。豪格与多尔衮的力量都是势均力敌,很难分出胜负。由于争执不下,也必需拿出八旗都能接受的第三方案,由于大多数人都表示立皇太极儿子为皇帝。

当时,在皇位选择上,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立皇九子福临,另一个就是立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由于这两个皇子年幼,多尔衮都可以立为皇帝,然后自己当独揽大权的摄政王。

最后,多尔衮提出拥立皇太极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与他一起辅助朝政,结果获得通过。

实际上,当时很多人好奇贵妃娜木钟虽然比庄妃尊贵,儿子博果尔却没有获胜。有些人觉得博果尔也是皇太极儿子,也享受继承权,而且年级比福临更加小,更利于多尔衮进一步控制。为啥最终博果尔还是敌不过福临呢?

从年龄上看,福临只有六岁,博果尔却是只有三岁的幼童。有一句话叫做主少国疑,如果立年级太小的皇子做皇帝,也引起很多外界的猜测,认为是皇帝是傀儡,更多闲言杂语说多尔衮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福临登基的流言蜚语可能性会小一些。

虽然福临才六岁,但这也是一个懂事的年龄,所以也是比博果尔有胜任皇位的条件。而且,根据史书记载,皇太极也曾经带领五岁的福临去打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当时福临年级虽小却能“射中一麅”,可以看到小小年龄也具有满族人的尚武精神。而且福临性格也比较稳重,具有成为天子的气质。

而且,福临母亲的娘家势力也强大。福临的母亲就是庄妃,庄妃的娘家就是蒙古的科尔沁部,满清贵族也注重与蒙古的关系,也多少看庄妃的颜色,福临也就这样能顺利登基做皇帝。

怎么评价电视剧《孝庄秘史》?

最佳答案值得一提是几位演员宁静,马景涛,邬倩倩,刘德凯等表演流畅,基本挑不出大的毛病。舒畅等几位年轻演员也是表现出色,至今舒畅扮演的宛如都是观众津津乐道的佳话。背景音乐很有感觉,时而低沉细腻,时而慷慨悲壮,总有丝丝的忧伤拂面而来,和中剧人物的命运起伏紧密相连。也增加了整个剧作的厚度。

至今为止,可能观众能够认可的也只有这部的《孝庄秘史》了,虽然后面景甜和袁姗姗也有演过一代皇太后孝庄。但是似乎还是差了一点火后。这样一个有厚重感的角色,只有宁静这样气场十足,演技和颜值俱佳的演员方能驾驭的了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童哲老婆林丹哪里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