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想到还是另有打算?最佳答案孙策“阴欲袭许”的目的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意将献帝攘于自己可控范围。然而孙策...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贾天子,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想到还是另有打算?

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想到还是另有打算?

最佳答案孙策“阴欲袭许”的目的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意将献帝攘于自己可控范围。然而孙策生前未将“阴欲袭许”壮举付出行动,死前也未将“阴欲袭许”谋略交待给后继者。从而,“阴欲袭许”给后世留下一个不解的谜。

其实,在东汉三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已形成一整套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及实践成果。最早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论则是公元192年贾诩向李榷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原文记载:(贾)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而后田丰向袁绍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再后公元195年沮授向袁绍献计“挟天子而令诸侯”。《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原著写道: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最后,才是毛玠向曹操提出策略“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原本写道: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贾诩田丰沮授毛玠这些东汉三国时期知名谋士只看到将皇帝控制在手的好处,却未见过控制皇帝的坏处。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辩证的来看待。因此,迎奉天子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即能伤害别人也会损害自己,有利有弊。在东汉中后期,从汉桓帝起,无论是掌握朝政大权的外戚还是善于专权乱政宦官或是精于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太后,一个又一个走马灯似地控制皇帝,被控制的皇帝不是病死就是老死,而这些控制皇帝的人都没有一个可以善终。有且只有一代奸雄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控制住皇帝,自己本人不仅得到善终还为子孙开创曹魏王朝奠定了基础。

无可厚非,迎奉皇帝,控制皇帝,固然而捞到一大笔政治资本,但也将自己放在火炉上,落下个挟持皇帝,专权窃国的恶名。在皇权和利剑面前,忠刘之人,忠汉之臣明面上噤若寒蝉,战战兢兢,甚至是虚与委蛇,阿谀奉承;暗地里直言不讳,酝酿对抗,甚至是不惧生死,前仆后继。丁管挥简击董卓、王允设计杀董卓乃至刘协衣带诏事件,都是忠汉之士对控制皇帝,让皇帝成为傀儡的董卓曹操之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挑衅。

孙策“阴欲袭许”的出发点是好的,手段是可行,过程是曲折,结果是不理想。正如曹操之所以能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其在汉末中拥有不凡的实力。军阀之间的争斗,凭的是实力,要的是硬件。否则即便手里有个皇帝,终究吓不倒谁。

笔者按:孙策,虽是一个少年却早熟,在平定、经营和巩固江东过程中,具有不图虚名而求现实的睿智。特别在实施“阴欲袭许”这一事,只将口号喊得震天响,动作却轻飘飘,不见得真正行动。孙策明白“挟天子”不单是往脸上贴金,也可以被人往脸上抹黑。况且皇帝不是一抓就灵的神牌,没有必要甘冒奇险,付出代价,去做“阴欲袭许”的无用功。

三国,贾诩,看透人心有什么例子?甚至称为毒士呢?

最佳答案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贾诩之所以被称之为“毒士”,并不是国人说的,而是来自于日本游戏。

贾诩善于看透人心,手段毒辣的本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策毒辣,二是眼光毒辣。

一、计策毒辣

贾诩被称为“毒士”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贾诩一计使得王允丧身、吕布逃命,长安大乱,百姓死亡无数……这一切虽然不是贾诩所想见到的,但是毕竟缘起在他,称之为毒士并不为过。

王允自从理由美人计杀了董卓后,就和吕布一文一武垄断朝廷大权,然后大肆报复性屠杀和董卓有关系的人。董卓麾下的西凉将士们首当其冲。而且一度传出谣言称王允和吕布要杀光西凉人。于是西凉将士们纷纷人心惶惶,李榷郭汜等几个主要将领也都打算赶紧逃亡。

贾诩一看,跟着董卓女婿的他也算是董卓余孽,要是这么乱跑大家全完了。于是赶紧拦住这几个有勇无谋的西凉将领,对他们说:

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

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

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

李傕又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贾诩这个时候也知道自己这一计太过毒辣,锋芒毕露,引得众人忌惮。于是干脆跳出长安乱局,最后投奔张绣去了。

二、眼光毒辣

1)献计张绣,劝张归曹

贾诩的一生中,虽然起步很差,一开始就处于必败的董卓阵营;但贾诩硬是一步步算计,在西凉兵败的危局之下,成功的脱离苦海,又带着张绣击败曹操,投降曹操,最后成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最后还跟对了曹丕。

贾诩在张绣麾下的时候,张绣联合刘表、袁绍对抗曹操,曹操虽然屡次击败张绣,但是因为刘表和袁绍的关系,一直不能完全稳定局势。

一次曹操击败张绣后,因为袁绍的关系迅速撤军,张绣觉得这是好机会,决定去追击,贾诩劝张绣说:别去,去了必败。张绣不听,结果果然有伏兵,吃了个败仗垂头丧气回来了。贾诩呵呵一笑,说:你赶紧追曹操啊!

张绣:先生我知道错了,我一定听你的,你就别啥讽刺我了!贾诩:谁顾得上讽刺你?现在追赶曹操,一定能取胜!别说了,赶紧走!于是张绣再一次追击曹操,果然取胜而回。

张绣问:同样是追击?为啥第一次败了,第二次就赢了?

贾诩说:这个很简单啊。曹军紧急撤兵,曹公必然亲自断后,在用兵上我们都比不过曹操,所以必败。但是曹操撤军肯定是后方不稳,一旦击败了追兵,曹操肯定要去前面指挥,后面断后的就是普通将领,而且刚刚打了胜仗,警惕不足,所以第二次追击必定取胜。

等到张绣宛城降而复叛,曹操差点死在宛城后,张绣就觉得自己这辈子估计只能和曹操作对了,毕竟曹操长子、侄子、典韦全死在宛城。等到官渡之战时,袁绍派人联合张绣,打算南北夹击曹操,张绣马上就要同意,结果贾诩站出来,指着袁绍使者鼻子骂道:

袁绍连自己兄弟袁术都容不下,还能容纳天下的豪杰吗?

一句话彻底得罪了袁绍,双方合作泡汤了。张绣急忙问:我已经得罪了曹操,你现在又得罪了袁绍,我怕是要完了,这下可咋办啊?贾诩说:我们还是投降曹操吧,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而且曹操胸怀天下,这个时候肯定不会计较我们和他的私仇的。

张绣也同意了,曹操知道后大喜过望,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在官渡之战这个关键节点,贾诩成功再次跳槽,成为曹魏集团的核心层,也为之前的旧主张绣谋了一个好的出身。

2)支持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扩展资料

贾诩的文学形象

在中国著名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亦有耀眼的表现。他初登场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以西凉谋士身分从属于董卓集团余党李傕、郭汜阵营。当时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难,贾诩建议他们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

可是李傕等人却擅权暴虐,欺凌帝上,甚于董卓。第十回中,西凉马腾、韩遂东征勤王,贾诩劝李傕深沟高垒,不与接战,待西凉兵粮尽退兵加以追击,结果亦大败马、韩。李、郭掌权期间,贾诩一直引导他们安抚天下,征用贤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复。

第十三回,李、郭失和,互相攻讨,一劫天子一劫公卿,长安大乱,贾诩与左灵被李傕任命负责监押帝后车驾。但贾诩当时仍心系汉室,答应献帝尽力阻止李傕暴行。李傕要杀帝使皇甫郦时,亦赖贾诩等力劝才得免。

其后贾诩暗地劝喻李傕阵中的羌兵解散,又设计建议献帝以重爵加封李傕,让其暴露自身贪婪信巫的缺点,李傕军中因而士卒离心。第十四回曹操举兵勤王,贾诩劝李傕投降求赦,李傕怒欲斩之,贾诩于是离开李傕回到家乡武威。

第十六回,正当曹操与吕布鏖战时,南方传来讯息指张济攻南阳中流矢而死,其侄张绣继统其军,占据宛城,并用贾诩当谋士,与刘表结连,成为曹操南方的大患。于是曹操放下东边战线,赶赴南方亲征张绣。

大军压境,贾诩又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亦愿意接受。可是曹操因私纳张绣婶母邹氏辱及张绣,张绣怒不可当,贾诩唯有献计让张绣引军围攻没有戒备的曹操,此役令曹操几乎失陷,并折损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等。

第十八回回目以贾诩为主,是为“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曹操击败袁术后,再议征讨张绣。贾诩以将计就计之法,再次令曹操中伏,大损兵马,将领于禁、吕虔亦受战伤。

后来曹操退兵,张绣、刘表议欲追袭,贾诩认为必败,果如其言;然而贾诩又劝二人再次起兵追袭,张绣听从其计,结果大胜而还。此回尽显贾诩料事如神的本领。 直至第二十三回,袁绍、曹操分别遣使劝张绣归顺。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降服曹操。贾诩被曹操封为执金吾使。

官渡之战中,贾诩亦有随军出征,多为曹操守寨。

第五十九回,马超兴兵讨曹操,贾诩随军西征,并献离间计,致抹书予韩遂令马超疑惑,使马超与韩遂失和相攻,曹军因而得胜。第六十七回,曹操征张鲁,欲得猛将庞德归顺,贾诩献计透过贿赂杨松,离间庞德与张鲁之间的关系,亦成功令庞德降曹。

第六十八回,曹操议立嗣子,贾诩属意曹丕,故当曹操问及其意见时,贾诩淡淡地提到袁绍、刘表二人,让曹操联想到二人立幼废长终致覆灭的故事,然后决意立曹丕为后嗣。第七十八回,曹操欲筑建始殿,贾诩推荐洛阳良匠苏越;曹操夜梦三马同槽,问于贾诩,贾诩为其释虑。

曹操临终托孤,贾诩亦是顾命大臣之一。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第八十回,曹丕篡汉,贾诩建议曹丕筑受禅台以避后世之议,又劝献帝诏书禅位。第八十二回,孙权遣赵咨为使,向曹丕称臣宾服,使者到魏,亦先见太尉贾诩,可见贾诩于朝中地位超然。

第八十五回,曹丕乘孙刘鏖兵夷陵,于是遣三路兵马暗袭东吴,贾诩劝阻,曹丕不听,招致大败。最后,第八十六回,小说正式交代贾诩之死。

贾诩在演义中由第九回横跨至第八十六回,形象突出,计无不中,甚至曾令善于用兵的曹操几度败绩。其所从属势力颇多,先随李傕,再随张绣,最后事曹操曹丕两代。加上他曾助曹丕篡汉,其形象不算十分正面。

可是即使贾诩曾助李傕、曹魏这些在《三国演义》形象比较负面的势力,他的才能仍备受肯定。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视为心腹。可见其人善于交际,亦深晓乱世自保之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贾诩

七字成语和意思

最佳答案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不看僧面看佛面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当面输心背面笑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 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丢下耙儿弄扫帚 放下这样,又做那样。比喻事情总做不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含着骨头露着肉 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

好汉不吃眼前亏 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好了疮疤忘了痛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好女不穿嫁时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

好心做了驴肝肺 俗语。指把好心当作坏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横挑鼻子竖挑眼 比喻百般挑剔。

画虎画皮难画骨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解铃还需系铃人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今朝有酒今朝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老虎头上扑苍蝇 比喻自己找死。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眉毛胡子一把抓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七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天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跳到黄河洗不清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偷鸡不着蚀把米 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心有灵犀一点通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一寸光阴一寸金 比喻时间十分富贵。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口吸尽西江水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

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宰相肚里好撑船 谀人肚量大。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势力,看人只重衣着。

置之死地而后快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不能登大雅之堂 形容不够文雅。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见棺材不下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 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秤砣虽小压千斤 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之犊不畏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船到桥门自会直 桥:桥梁。比喻事先不必多虑,问题自会得到解决。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大树底下好乘凉 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

大水冲了龙王庙 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东方不亮西方亮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放诸四海而皆准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各人自扫门前雪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皇天不负有心人 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龙不成反为狗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皇天不负苦心人 天公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坚持干下去,愿望一定能实现。

见其一未见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今日有酒今日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同“今朝有酒今朝醉”。

解铃还是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解铃须用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交:交情。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强中自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

挟天子以令天下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同“挟天子以令诸侯”。

浪子回头金不换 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喻事物从无到有。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千里姻缘使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同“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日打柴一日烧 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也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同“千日斫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 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

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人生何处不相逢 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人生七十古来稀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三句话不离本行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是非只为多开口 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树欲静而风不宁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息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

跳进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跳在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言有尽而意无穷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燕雀岂知雕鹗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鸿鹄志”。

咬人狗儿不露齿 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

一波才动万波随 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

一块石头落了地 比喻放下了心。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救不得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糟糠之妻不下堂 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

张公吃酒李公颠 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4822

评论

分享

举报

052387661972

2011-10-23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不看僧面看佛面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当面输心背面笑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 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丢下耙儿弄扫帚 放下这样,又做那样。比喻事情总做不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含着骨头露着肉 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

好汉不吃眼前亏 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好了疮疤忘了痛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好女不穿嫁时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

好心做了驴肝肺 俗语。指把好心当作坏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横挑鼻子竖挑眼 比喻百般挑剔。

画虎画皮难画骨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解铃还需系铃人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今朝有酒今朝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老虎头上扑苍蝇 比喻自己找死。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眉毛胡子一把抓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七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天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跳到黄河洗不清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偷鸡不着蚀把米 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心有灵犀一点通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一寸光阴一寸金 比喻时间十分富贵。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口吸尽西江水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

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宰相肚里好撑船 谀人肚量大。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势力,看人只重衣着。

置之死地而后快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不能登大雅之堂 形容不够文雅。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见棺材不下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 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历史上的司马懿一家人都很狠毒!为何这样说?

最佳答案电视剧《虎啸龙吟》把司马懿一家人塑造成有血有肉、情感细腻、匡扶大义、德行兼具的伟大人物,这完全是在误导大众。历史上的司马懿一家为达权利目的不折手段,擅自废立、叛逆弑君,狠毒至极。

各位是否还记得曹操写的《观沧海》这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处于人生的最巅峰状态。征乌桓、败袁绍、破吕布,驱刘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夷莫不臣服,八方纷至归附。

此时北方大部已尽为曹操所有,“操隐有称帝之志,独仲达直言劝进”,司马懿得到曹操的信任与器重即是从这段时间开始的。他人不敢言,司马懿独劈蹊跷,专说别人心里话。历史上的司马懿天资聪颖,博学多闻有大略,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

司马氏一族的成功,司马懿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他的成功之道里面有重要一条信条,那就是“隐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魏景初三年正月(239年),明帝去世,遗命司马懿与宗室曹爽(大司马曹真之子)共同辅佐齐王曹芳继位。但曹爽非常忌惮司马懿,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司马懿赶出中枢。

司马懿受封太傅这个无权的虚职退闲在家,整日于家中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曹爽派人到他府上刺探,看到司马懿只知养花逗鸟,且步履老态口齿不清,于是便放松了警惕。

司马懿的这一招“瞒天过海”瞒不过别人(比如大司农桓范),却足可以瞒过“蛮夫”曹爽兄弟。面对曹爽的排挤构陷,司马懿不争不辩,并告诫儿子不要轻举妄动、只需静观其变、坐待时机。

司马懿深受曹操器重,但曹操在时,曹氏集团人才济济,将星云集。司马懿的能力未得到全面展示。他效力于曹氏集团的这一段时间更多的是当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这样的文职。司马懿与后来的魏文帝曹丕交往较深,是当时支持曹丕的主力骨干之一。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表面文章做的好)。

曹氏父子对司马懿的恩宠是很高的,但正如曹操昔年看人观相所说的那样,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有雄豪志”,魏国大臣华歆、王朗等人也深感担忧司马懿日久必反。

但是,从曹操到魏帝曹睿,曹氏三代君主竟然无一人对司马懿下手。除了他本人极善于伪装自己外,才智出众、有统帅之质也是得到重用的主要原因。尽管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司马懿“有吞吐宇宙之志,久必不甘居人后”。

相比于司马懿的会装,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狠”上面是尽得他真传。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仅凭三千亲军就控制了洛阳,既快又准又狠的处置了手握大权的曹爽,将曹氏兄弟上下不管老幼夷灭三族以绝后患。

这种狠辣对于当时已经成年可以独挡一面的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来说,就如教科书般受益匪浅。

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逝后,长子司马师继大将军位总揽朝政。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为齐王,擅自废立,司马懿都不敢做的事情儿子做了。就算是曹操在世,他也没做过擅自废立以立威这样的大逆事情。

废掉曹芳后,同年司马师改立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是个明白人,平日里就看不惯司马师兄弟在朝中飞扬跋扈,目无王法。

甘露五年(260年)忍无可忍的曹髦召见王经等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率领百余人的禁军和宦官讨伐司马昭。事泄,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20岁(虚岁)。曹髦死后司马昭假意哭悼,但不久即将其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曹髦之死,罪在司马昭、加上尚书贾奎之子,司马昭心腹贾充,还有傻乎乎当炮灰的成济,一班乱臣贼子生生害死了年仅20岁的小皇帝曹髦。

曹魏最后一任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奂,皇帝不像皇帝,傀儡完全是傀儡。《三国演义》里把这一段曹魏皇帝禅让的过程演绎的真好,司马氏一族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最终达成目的,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促成司马炎的顺利建国。

但天道有轮回,种的恶因后人必要承受恶果,西晋这个短命王朝,不到四十年而亡,上天真的是公平的。

为什么说尊王攘夷让人尊敬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则让人不耻呢?

最佳答案学习了解春秋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尊王攘夷,你知道这个词的出处么?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的提法呢?尊王攘夷又和东汉末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区别呢?

公元前770年,因为国家内乱再加上周平王不堪犬戎的频繁入侵,决定把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至此开启了东周时代也即春秋的开始。

不过东迁之后的周王朝,没有了西周时期的威望,再加上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慢慢的就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许多诸侯国开始不去朝见周王,周王室只剩下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罢了,地位甚是尴尬。

这个时候齐国的齐桓公因为有名相管仲的辅助,齐国开始强大起来,但再怎么强大也只是一个诸侯国而已,为了使自己师出有名,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而此时的周天子因为威望下降严重,也乐得齐桓公借助自己的名声来提升周王室的威望,所以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时,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实际上是默认了齐桓公为霸主的地位。

此后齐桓公借着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和威服诸侯,并帮助天子树立威望打击不臣服的蛮夷,有利的阻击了山戎对各个诸侯国的入侵。

提到尊王攘夷自然会想到东汉末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曹操在各路诸侯势力中并不强大,不过命运是偏向他的,在公元195年由于原董卓手下的两位大将李唷⒐岬幕鹌矗贾潞合椎鄢没映鏊┑目刂疲笠蕴熳用逑纶酶髀分詈钋谕酢/p>

曹操审时度势很快迎接到汉献帝,并趁势劝说汉献帝去自己的大本营许昌,此时惊魂未定的汉献帝答应了曹操的请求,可怜的汉献帝刚逃出魔爪,又进入了狼窟。

自此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依靠着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名头,慢慢统一了北方。

那么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有什么区别呢?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就是自己带头尊敬周王,依靠周王的任命,使自己成为各个诸侯国的老大,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并且替各诸侯国打击山戎的骚扰。最重要的一点是齐桓公不控制周王。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一样了,他是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身边,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对后世来说尊王攘夷是褒义,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有贬义的意思了。至于曹操有没有借鉴齐桓公的做法,你们认为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贾天子」贾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