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白酒品鉴与白酒香型_白酒品鉴吧最佳答案白酒的品鉴与香型白酒品评基础知识一、历届全国品酒会所评出的国家名白酒1、第一届: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2、第二届:五粮液...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江西甲缩醛,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白酒品鉴与白酒香型_白酒品鉴吧

白酒品鉴与白酒香型_白酒品鉴吧

最佳答案白酒的品鉴与香型

白酒品评基础知识

一、历届全国品酒会所评出的国家名白酒

1、第一届: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2、第二届: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全兴大曲、茅台酒、西凤酒、汾酒、董酒

3、第三届:茅台酒、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洋河大曲、董酒、泸州老窖

4、第四届: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 泸州老窖、全兴大曲、双沟大曲、黄鹤楼、郎酒

5、第五届:除第四届13种外,新增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

二、白酒的 香味、杂味、阈值

1、香味

A、有机酸----挥发酸既是呈香物质,也是呈味物质;不挥发酸只呈味不呈香;分子量越大酸的强度越小,刺激性越小,相反已然。

白酒主要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己酸、戊酸、庚酸、乳酸等

B、酯类:酯类是白酒香味的重要组分,是由酸和醇酯化而成,白酒的主要酯类有45种。

•白酒的主要酯类: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戊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

C、高级醇类:醇在酒中既呈香,又呈味,起到增强酒的甜感和助香作用,也是形成酯的前驱物质。高级醇过多容易引起“上头”。

白酒主要杂醇:甲醇、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2、3—丁二醇

D、醛、酮化合物:主要起助香作用。

•白酒主要醛酮:乙醛、乙缩醛、丙醛、异丁醛、丙烯醛、丙酮、丁二酮

浓香型白酒主要以乙醛和乙缩醛为主,新酒中乙醛含量高,酒刺激;乙缩醛具有愉快的清香感,是曲酒储存老熟的重要指标。

E、含氮化合物 :是形成焦香的重要物质,是酱香和芝麻香的重要香气成分。 F、其他香味成分:芳香族化合物、呋喃化合物。

2、白酒杂味

•杂味主要是原辅材料和生产过程中带来。

糠味:糠壳质量差、清蒸时间短、糠未冷凉、用糠量大。

臭味:窖泥臭、硫化物臭。

油臭:油脂氧化形成的油哈喇味。酒度越低越容易产生油臭。

苦味:主要为异常发酵和发酵过速产生杂醇所至。

*有些醇类与空气里的氧气二养化碳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杂醇所至

•霉味:来自原料、辅料的霉变和窖池漏风漏气。

•腥味:接触铁锈或水质差产生腥味。

•焦糊味

•黄水味

•橡胶味

3、香味成分的阈值

•定义:人们对某种香味成分的最低感知浓度。阈值越低呈香越大(香味强度)。 •例:某白酒含乙酸乙酯147mg/L,其阈值为0.0036mg/L,含己酸乙酯220mg/L,其阈值为0.76mg/L,哪种物质香味强度大?

147/0.0036﹥220/0.76

答案:乙酸乙酯香味强度大

十种香型白酒的

工艺特点、香味特征及品评要点

•原料、酒曲、生产工艺决定香型风格

•十种香型:浓香、清香、酱香、米香、兼香、凤香、特型、芝麻香、豉香、药香 浓、清、酱、米香是基本香型,其它六种香是在基本香型 基础上以一种、两种或两种香型,在工艺揉和下衍生出来的香型。

•浓、酱 兼香型

•浓、清 凤型

•浓、清、酱 特型

•以酱香为基础 芝麻香

•以米香为基础 豉香

•以浓香为基础 药香

一、浓香型白酒

1、代表产品: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全兴大曲、沱牌曲酒、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古井贡酒、宋河粮液

2、工艺特点: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配料、混蒸混烧、中高温大曲,低温入窖、缓慢发酵、发酵周期长(70天);分跑窖法、原窖法、老五甑法。

3、香味特征:己酸乙酯为主体香,其他几大酯比例协调。

4、感官 评语 :无色透明(允许微黄)、窖香浓郁、绵甜醇厚、香味谐调、尾净爽口

5、品评要点:

--色泽:无色透明(允许微黄),无沉淀物

--香气:窖香浓郁带陈味为川派,绵甜净爽为江淮派。

--口味:绵甜,酒体醇厚为优质酒;酒体甜味不突出,单薄味短、陈味不够为普通酒;好酒后味干净,不带泥味、涩味、生糠等其他 杂味。

--香味谐调:外加己酸乙酯等香精香料的酒往往香大于味,酒体单薄,自然感差;香精酒精纯度差,会给人一种厌恶感。

二、酱香型白酒

1、代表产品:茅台酒、郎酒、武陵酒

2、工艺特点:“重阳下沙,端阳扔糟”,两次投料,八轮发酵、七次取酒;条石泥巴窖,高温制曲(65℃)、高温堆积(45-50℃)、高温发酵(42-45℃) 、高温流酒(40℃);发酵周期长、储存期长;用曲量大(粮曲比1:1);按酱香、醇甜、窖底香分质储存。

3、香味特征:目前无定论,酸含量高,己酸乙酯含量低,醛酮含量大,糠醛含量为白酒之冠,含氮化合物为白酒之最,正丙醇、庚醇、辛醇的含量也相对高。

4、感官评语:微黄透明、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5、品评要点:

色泽:微黄透明

香气:酱香突出,酱香、焦香、糊香复合香气。

口味:酸度高,酒体醇厚丰满、细腻优雅

风格:空杯留香持久,香气幽雅舒适

三、清香型白酒

1、代表酒:汾酒、宝丰酒、黄鹤楼酒

2、工艺特点:高粱为原料,大麦和豌豆制低温大曲,制曲温度不超过50℃;地缸固态发酵,清蒸二次清,麦秆作填充剂;润料堆积、低温发酵、高度摘酒、适期储存。

3、香味特征:以乙酸乙酯为主体香(含量占总酯50%);乙缩醛含量高(占总醛15.3%),酒体爽口。

4、感官评语:无色透明、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余味爽净。

5、品评要点:

色泽:无色透明

香气:以乙酸乙酯为主,乳酸乙酯为辅的清雅 纯正的复合香气,幽雅、舒适无其他香。

口味:干净爽口带甜味,无邪杂味。

风格:突出清、爽、甜、净的风格

四、米香型白酒

1、代表产品:桂林三花酒、全州湘山酒

2、工艺特点: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前期为固态培菌、糖化,后期为液态发酵,经蒸馏釜进行蒸馏。

3、香味特征:主体香为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及适量的β-苯乙醇;高级醇含量大于酯含量;乳酸乙酯、乳酸含量高,醛含量低。

4、感官评语:无色透明、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冽、回味怡畅。

5、品评要点:

以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及适量的β-苯乙醇为主体的复合香气;口味显甜,有发闷的感觉;后味稍短但爽净;口味柔和,刺激性小。

五、凤香型白酒

1、代表产品:陕西西凤酒

2、工艺特点:以高粱为酿酒原料,大麦、小麦、豌豆制中、高温曲(58-60℃);混蒸混烧老五甑工艺,入窖温度稍高,发酵期一个月; 泥窖发酵,每年换新泥,控制己酯含量;酒海储存。

3、香味特征:乙酸乙酯为主,己酸乙酯为辅及β-苯乙醇的复合香气;有明显的以异戊醇为代表的醇类香气。乙酸乙酯:己酸乙酯=4:1;本身香味特征:丙酸羟胺、乙酸羟胺。

4、感官评语:无色透明、醇香秀雅、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

5、品评要点:闻香以醇香为主,具乙酸乙酯与己酸乙酯的复合香气;诸味谐调,有挺拔感。

六、药香型白酒

1、代表产品:贵州董酒

2、工艺特点:窖泥采用石灰、白泥、洋桃藤泡汁拌合而成,偏碱性,适于细菌繁殖;先小曲法制小曲酒,大曲法制香醅,小曲酒串香醅;制大曲用大麦,加中药40味,制小曲用大米,加中药95味。

3、香味特征:具大曲酒的浓郁芬芳和小曲酒的醇和绵爽;曲药中加入中草药,成品酒具有药香;香醅具有窖底香,成品酒口味具微酸味。

成分:高级醇含量高、总酸含量高、丁双乙酯含量高;乳酸乙酯含量低。

4、感官评语:清砌透明、药香舒适、香气典雅、酸甜味适中、香味谐调、尾净味长。

5、品评要点:

香气浓,酒香药香协调舒适;入口丰满,酸高味长;具大曲酒的浓香醇厚和小曲酒的柔绵醇和。

七、豉香型白酒

1、代表产品:广东石湾----玉冰烧酒

2、工艺特点:大米为原料,大酒饼为曲,28℃液态发酵20天,蒸馏得31-32vol酒,用肥肉浸泡30天(形成豉香),脱肉储存60天后勾调过滤得成品酒。

3、香味特征:酸酯含量低,高级醇含量高;β-苯乙醇为白酒之冠;含高沸点的二元酸酯,浸肉工艺产生。

4、感官评语:玉洁冰清、豉香独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净。

5、品评要点:

香气:突出豉香,有特别明显的油脂香气(类似“油哈味”)

口味:酒度低,入口醇和,余味爽净,后味长

八、芝麻香型白酒

1、代表产品:山东景芝白干

2、工艺特点: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麸皮,混蒸混烧,高温曲、中温曲、强化曲混合使用;高温堆积,砖池为发酵容器,偏高温发酵、高温流酒、量质接酒、分级入库、长期储存。

3、香味特征:吡嗪化合物含量1100-1500ug/l,

低于茅台和其他酱香型酒;己酸乙酯含量平均174mg/l;β-甲硫基丙醇大于0.5mg/l。

4、感官评语:清砌(微黄) 透明,芝麻香突出,优雅醇厚,甘润协调,尾净具芝麻香风格

5、品评要点:

香气:以芝麻香的复合香气为主,入口后焦香味突出,后味有轻微焦香。 口味:口味醇厚

九、特型白酒

1、代表产品:江西四特酒

2、工艺特点:以整粒大米经浸泡直接与酒醅混蒸;面粉、麸皮加酒糟制曲;红褚条石窖,窖底搭窖泥。

3、香味特点:奇数碳脂肪酸乙酯总量为白酒之冠;正丙醇与茅台、董酒相当;高级脂肪酸乙酯总量超过其他白酒一倍,相应的脂肪酸含量较高;乳酸乙酯含量高,居各种酯之首,其次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居第三。

4、感官评语: 酒色清亮、酒香芬芳、酒味纯正、酒体柔和。诸味谐明、香味悠长。

5、品评要点:

香气:清香带浓香是主体香,细闻有焦糊香

口味:柔和、绵甜稍有糟味。

十、兼香型白酒

酱中带浓

1、代表产品:湖北白云边酒

2、工艺特点:高粱为原料,小麦高温大曲;

高温闷料、高比例用曲、高温堆积、三次投料、九轮发酵;窖池四周为水泥池,底部为泥窖,基本为酱香工艺;高温堆积。

3、香味特征:庚酸含量高,平均在200mg/l;

庚酸乙酯含量高;具有较高的乙酸异戊酯;丁酸、异丁酸含量高;己酸乙酯含量0.6-1.8g/l。

4、感官评语:清亮透明(微黄)、芳香幽雅舒适、细腻丰满、酱浓协调、余味爽净悠长。

5、品评要点:

香气:以酱香为主,略带浓香,入口后浓香 突出。

口味:较细腻,后味较长。

浓中带酱

1、 代表产品:黑龙江的玉泉酒

2、以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曲,混蒸续糟,发酵60天;酱香、浓香工艺并用,分型储存,按比例勾调。

3、感官评语:清亮透明(微黄)、浓香带酱香、诸味协调、口味细腻、余味爽净

4、品评要点:

香气:以浓香为主,带明显的酱香;

口味:入口绵甜较甘爽,以浓味为主;浓酱协调,后味带有酱味;口味柔顺、细腻。

2、品评的步骤

白酒品评主要包括:色泽、香气、口味、风格、酒体和个性六个方面。

A、眼观色:把酒样放在品酒桌的白纸上,正视和俯视观察色泽和透明度,有无悬浮物和沉淀物。

B、 鼻闻香:

保持酒杯中酒量多少一致,然后闻香,闻香时注意:鼻子和酒杯距离一致,一般1-3cm;吸气量不要忽大忽小,吸气不要过猛;嗅闻时只能对酒吸气,不要呼气。先顺闻再反闻辨别香气,排出质量顺位,香气突出的排前面,香小的和不正的排后面;嗅闻重点是对香气相近似的酒样进行比对,确定质量优劣。

C、口尝味

每次入口量要保持一致,以0.5-2ml为宜;

酒样布满舌面,仔细辨别味道;

酒样下咽后,立即张口吸气,闭口呼气,辨别酒的后味;

品尝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次,每次品尝后用水漱口。

品尝先从香气小的酒样开始,异香和暴香的酒最后尝。

D、综合起来看风格、看酒体、找个性

E、打分、写评语

高档名酒得分95分,优质酒90分,中档酒85分-89分,低档酒85分以下。

是本人在衡阳雁峰酒业参加过的一次关于白酒的品鉴及白酒香型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内容,希望能够让大家对白酒的知识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大家!

20825是什么标准的酒?

最佳答案20825是GB/T20825标准的酒。GB/T20825规定老白干香型白酒是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香气清雅醇香,具有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为主体的自然协调复合香气,酒体醇厚甘冽、回味悠长。它和清香型白酒最大的区别是口感。

GB/T20825:

GB/T20825分为优级和一级两个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理化指标上,这里不一一赘述了。我们主要来看看它的定义,以粮谷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以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为主体复合香的白酒。从这个定义上看,老白干香型也必须是纯粮固态发酵酒,这一点上衡水老白干做得应该是不错的,它的低端产品如小青花这些所用的标准就是GB/T20825,而大清花则是GB/T20825,当然基础都是粮食固态酿造。

白酒20825是什么酒?

最佳答案白酒20825的全称是GB/T20825,是老白干香型白酒国家标准。

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在1994年12月28日联合发布的通告中,中国的白酒分为以下7种香型:

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凤香型、其他香型。

其他香型包括:药香型、豉香型、芝麻香型、特香型、老白干。

老白干型白酒一般指的是衡水老白干,产品分为老白干1915系列、十八酒坊系列、古法年份系列。

衡水老白干始于汉代(公元104年),知名于唐代,正式定名于明代。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荣获赛会最高荣誉“甲等金奖”。

2018年世界烈酒大赛(2018 Global Spirit Awards)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落幕。中国白酒衡水老白干获得本次世界烈酒大赛的最高奖——双金奖。

扩展资料:

一、白酒香型的来源:

酒的风格是出色、香、味三大要素组成。按酒香的类别来划分乃情理之中。而我们日常生活中谈到酒的香型,均就白酒而言。对其它的有色酒及洋洒,为什么又不以香来划分呢?因为有色酒,如葡萄酒。

西方有一套完整的法规,从原料到工艺都严加规定。并在商标上注明,消费者可以识别。因此,世界各国均采用或借鉴其办法来进行管理。

白酒是我国的传统而独具的产品。酿造工艺丰富多彩,酿制的酒风格千姿百态。为了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相互学习,做好评比,结合我国国情

于60年代中期,对我国白酒的香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酒内香味成分的剖析,香气成分与工艺关系的研究,并经酿酒界和专家认可。于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实施按香型进行评比。自此。白酒的香型遂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接受。

二、白酒香型分类代表:

1、馥郁香型 :

馥郁香型白酒以酒鬼酒为代表,其特点是“色清透明、诸香馥郁、入口绵甜、醇厚丰满、香味协调、回味悠长,具有馥郁香型的典型风格”和“前浓、中清、后酱”的独特口味特征。酒鬼酒系湘西民族传统佳酿精华。

2、酱香型 :

以贵州茅台、贵酒为代表。又称茅型。口感风味具有酱香、细腻、醇厚、回味长久等特点。

酱香型白酒因有一种类似豆类发酵时的酱香味而故名。因源于茅台酒工艺,故又称茅香型。这种酒,优雅细腻,酒体醇厚,丰富,回味悠长。当然,酱香不等于酱油的香味,从成分上分析,酱香酒的各种芳香物质含量都较高,而且种类多,香味丰富,是多种香味的复合体。

这种香味又分前香和后香。所谓前香,主要是由低沸点的醇、酯、醛类组成,起呈香作用,所谓后香,是由高沸点的酸性物质组成,对呈味起主要作用,是空杯留香的构成物质。茅台酒是这类香型的楷模。根据国内研究资料和仪器分析测定,它的香气中含有100多种微量化学成分。

启瓶时,首先闻到幽雅而细腻的芬芳,这就是前香;继而细闻,又闻到酱香,且夹带着烘炒的甜香,饮后空杯仍有一股香兰素和玫瑰花的幽雅芳香,而且5--7天不会消失,美誉为空杯香,这就是后香。前香后香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卓然而绝。

除茅台酒外,国家名酒中还有贵海酒、四川的郎酒也是享名国内的酱香型白酒。贵州的习酒、怀酒、珍酒、黔春酒、颐年春酒、金壶春、筑春酒、贵常春等也属于酱香型白酒。

3.清香型:

以山西汾酒为代表。又称汾型。具有清香、醇甜、柔和等特点,是中国北方的传统产品。清香型白酒芬芳的清香,甘润爽口,是一种传统的老白干风格,以山西杏花村的汾酒为代表,所以又叫“汾香型”。

其特点是:清香纯正,诸味协调,余味爽净。它的主要香味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从含酯量看,它比浓香型、酱香型都要低,而且突出了乙酸乙酯,但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比例协调。除此以外,宝丰酒、特制黄鹤楼酒也是清香型白酒,贵州生产清香型白酒的厂家不多。

4、浓香型:

以四川泸州老窖为代表。又称泸型。口感风味具有芳香、绵甜、香味谐调等特点。

浓香型白酒,香味浓郁,以四川泸州老窖酒为代表,所以又叫“泸香型”。这种香型的白酒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净的特点。它的主体香源成分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泸州窖酒的己酸乙酯比清香型酒高几十倍,比酱香型白酒高十倍左右。

另外还含丙三醇,使酒绵甜甘冽。酒中含有机酸,起协调口味的作用。浓香型白酒的有机酸以乙酸为主,其次是乳酸和己酸,特别是己酸的含量比其它香型酒要高出几倍。白酒中还有醛类和高级醇。在醛类中,乙缩醛较高,是构成喷香的主要成分。

除泸州老窖外,五粮液、古井贡酒、双沟大曲、洋河大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牌特曲等都属于浓香型,贵州的鸭溪窖酒、习水大曲、贵阳大曲、安酒、枫榕窖酒、九龙液酒、毕节大曲、贵冠窖酒、赤水头曲等也属于浓香型白酒。贵州浓香型名牌白酒品种较多。

5、米香型:

以广西桂林三花酒、冰峪庄园、西江贡为代表。口感风味具有蜜香、清雅、绵柔等特点。

米香型白酒2000年前以桂林三花酒代表,2000年以后以“冰峪庄园”大米原浆酒为代表,其特点是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净,回味怡畅。它的主体香味成分是β-苯乙醇和乳酸乙酯。

在桂林三花酒中,这种成分每百毫升高达3克,具有玫瑰的幽雅芳香,是食用玫瑰香精的原料。从脂的含量看,米香型酒中,仅有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基本上不含其它酯类。这是米香型白酒的特点之一。全州湘山酒也属这种香型。

6、凤香型:

以陕西“西凤酒”为代表。以乙酸乙酯为主,一定的己酸乙酯香气为辅。

7、芝麻香型:

以“一品景芝”系列酒为代表,于1957年发现。芝麻香型白酒是中国成立后两大创新香型之一(芝麻香型白酒与兼香型)。芝麻香型白酒是以芝麻香为主体,兼有浓、清、酱三种香型之所长,故有“一品三味”之美誉。

是中国“十一大香型”中最年轻的一个成员,同时也是酿造技术难度最大,酿造条件要求最高,对环境要求最严格的一个香型,堪称白酒中的贵族香型!

8、豉香型:

以广东佛山“玉冰烧酒”为代表。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半固态液态糖化边发酵酿制而成的白酒。

9、特香型:

以江西“四特酒”为代表。以大米为原料,富含奇数复合香气,香味谐调,余味悠长。

10、老白干香型:

以河北衡水“衡水老白干”为代表。酒色清澈透明,醇香清雅,甘冽丰柔,回味悠长而著称于世。

11、兼香型:

(1)酱中带浓型,表现为芳香,舒适,细腻丰满,酱浓协调,余味爽净悠长;如湖北白云边酒。

(2)浓中带酱型,主要表现在浓香带酱香,诸味协调,口味细腻,余味爽净。如黑龙江的玉泉酒等。

12、其他香型。

哪位高手能给点关于中国造纸原料的资料

最佳答案两岸博物院所典藏中国历代书画作品,不但为一艺术欣赏的对象,更为一宝贵的史料,时代包涵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长达千余年之久,其主要材质不外绢、纸、墨及绘画颜料,初期多绘於绢上,画绢於画史上记载:「唐人五代绢素粗厚,宋绢轻细」,后因造纸技术的改良普及,至宋以后,画家渐多用纸。为了便於收藏展示,往往选择搭配画心(书画作品主体之绢纸心)且质佳的宣、棉纸加以托裱,除加固画心外,多装裱成卷、轴、册或框式,以利张挂展示或收藏保护。

唐太宗用麻纸写敕,黄纸写诏;高宗以白纸多蛀,颁下「诏制敕并用黄麻纸」;后曾因图书损坏严重,召艺工及天下画工入京修内府图书。南宋孝宗时,《左传》《国语》等书多蛀伤,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至清约六百年,无一遭受虫蛀,可见历代对纸质文物的保存维护工作深为重视。

纸质文物的演变过程,则与主要构成材料纸的发明及造纸术的改良制作的进程有著直接关系,试略加分述之。

第一节 纸的发明

纸发明於何时?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争论不休,一般都认为,纸是东汉时的宦官蔡伦发明的,随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出土的纸文物为我们回答纸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标本。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卓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发现麻制纸张。1957年5月8日,在陕西西安灞桥附近又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亦有一些造纸及学术界人士认为,是否为麻絮而非纸),1978年在陜西扶风则发现汉宣帝时麻纸。以及在甘肃武威、内蒙等地出土的古纸残片。这些实物的发现,证明早在蔡伦以前,我国人民已发明用植物纤维造纸了。

到了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采用官府提供的设备加以改良、提高和推广,使造纸术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从此,我国造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造纸术的进程

一、中国造纸术的起始及发展阶段

蔡伦之后,左伯在总结蔡伦造纸术的基础上,在造纸原料、工艺上又作了进一步改正。如果说,西汉是中国造纸术的起始阶段,那麼魏晋南北朝则进入发展阶段。这时期的造纸术与汉代相比,不仅在产量、质量等方面有所提高,而且造纸原料扩大,设备更新,出现了新的工艺技术,并且用黄孽汁浸染纸张,以防虫蛀等措施,是我国人民染潢技术的首创。

二、中国造纸术的兴盛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造纸术的兴盛时期,其造纸原料比魏晋南北朝又进一步扩大,成本降低,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提高。随著对外文化交流,造纸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传播到日本、阿拉伯和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东亚和西亚各国。

三、中国造纸术的成熟阶段

宋元时期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成熟阶段,造纸原料从原来的树皮、麻、破布和旧鱼网,又增加了竹子、稻草、麦杆等。由於造纸原料的扩大,造纸技术革新,造纸设备改进,这一时期造出来的纸,比前代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各种纸,如竹纸和麦、稻杆纸,这标志著造纸史上的新纪元。纸在绘画、印刷、货币等方面广为应用,同时纸制品还运用於制作衣服、帐、被和枕头等,成为缣帛、纺织品的部分代替物。

四、中国造纸术的集大成时期

明清时期的造纸术可以说是集大成的阶段,不但造纸的原料、技术、设备和加工方面大为改进,就是纸的产量、质量、用途、产地均比前代更为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记载造纸和加工技术的著作,为前代所少见。

五、中国近代工业造纸的发轫

随著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原来传统,手工造纸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要求。在工业革命浪潮影响下,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於香港设大成造纸厂,李鸿章於1891年引进了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创办了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从此,使我国造纸业开始步入到机器造纸阶段,后续於上海浦东设「华章造纸厂」,上海龙华路设「龙章造纸厂」,1911年张之洞於汉口设「度支部官纸厂」。至1978年台湾计有造纸厂170余家,纸及纸板产量,居世界第22位。

在纸尚未发明或普遍使用之前,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玉石器、金属上,有的书写在竹简、木牍、缣帛上,由於这些载体笨重,而保存、阅读、携带极不方便,因此,难以普及、推广,阻碍了文化传播与交流。随著纸的发明、生产和使用,使纸成为书写、绘画、印刷的载体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对思想、学术的广泛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代遗留的手稿、图书、绘画、经卷、报纸、文献等,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研究历史、政冶、科技、文化、艺术的原始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相当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对於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价值。

随著岁月的流逝,由於内在因素(酸化和材质的变化)以及外在因素:温度、湿度的剧变、光的照射、有害气体的侵蚀、昆虫的蛀蚀、微生物的滋生,机械的磨损、撕破、鼠咬、火灾、水灾等都会造成纸张的变质和损坏,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研究纸张损坏的原因及其维护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便成为纸质文物保护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二章 纸质文物的构成材料

纸质文物是由纸、书写的墨迹、印刷的油墨、绘画的颜料以及粘合剂等材料所构成。这些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著纸质文物能否长期保存的内在因素。

第一节 造纸的主要材料

纸是纸质文物主要构成材料,纸的种类可分为手工纸和机械纸。手工纸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还有宣纸、毛边纸、连史纸等。19世纪末,机器纸逐渐代替了手工纸,常用的有新闻纸、印刷纸、打字纸、有光纸、图画纸、牛皮纸等。

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而植物纤维的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韧皮纤维、茎纤维和种毛纤维。

表一 造纸植物纤维的种类

木本

桑、楮、藤

茎纤维

一年生

稻草、麦杆、芦苇

多年生

竹类

种毛纤维

棉花

一、 韧皮纤维:

是古代造纸主要原料,由於含纤维素多,一般多在 60% ~ 83% 之间。加上纤维长达120~180毫米,纤维长度比宽度约大於950至1230倍。由於韧皮纤维很长,造出纸来很坚韧。

二、 茎纤维:

如竹、稻草。其纤维素含量在24%~ 60% 之间,长度比宽度约大於 100至 200倍。纸张在不同时期,选用什麼材料和工艺制作,其纸张的成份、性能是不同的。

三、 种毛纤维:

如棉花,棉花纤维素含量最纯、最多,一般可达 90% 。纤维长度比宽度大约有1250倍。由於纤维特别细长,交结力好,质地强韧、组织细致柔腻,造出来的纸较耐磨、耐久。

第二节 修护纸质的种类

破损纸质文物(书籍、绘画)的修补或装裱中经常遇到的是,如何选配颜色、质料、性能、厚薄相当的纸张,是关系著纸质文物维修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故就书籍、绘画维护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纸质,依其时代、质地、性质和特点,加以简述之:

一、麻纸

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萱麻和大麻)制的纸张。常见的有白麻纸、黄麻纸、麻沙纸、旱滩坡纸等。

二、藤纸

藤纸早在晋代已有制作,到了唐代已在浙江、江西两省大量生产,其纸是用藤树皮的纤维所造。当时有白藤纸、青藤纸、黄藤纸之分。

三、宣纸

宣纸是用檀树皮、稻草为原料制成的手工纸,出产於安徽宣州而得名。此纸质地柔轫、洁白平滑、细致匀整、色泽经久不变,被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蚕」的美称。宣纸属皮棉纸类,因品种规格繁多,不一一详述,常见的有:罗纹纸、棉连纸、玉版宣、单宣、十刀头、夹连纸等,为我国唐、宋以来的古代书画所采用的纸。

四、棉纸

棉纸又称皮纸,是以楮树皮为原料制作而成,质地细柔、富有轫性。从纸的纵面撕去,其断裂处呈现丝棉状,因而得名。棉纸的品种因地而异,常见的有河南棉纸、贵州棉纸、上海棉纸、迁安棉纸、蚕茧纸、藏经纸、高丽纸、册子纸、美浓纸、开化纸、太史连纸等20余种。

五、竹纸

竹纸是用石灰处理的嫩竹为原料制作而成,因颜色略呈黄色,又称「黄纸」,主要有:毛边纸、毛太纸、川连纸、元书纸、梗棒纸、连史纸等十余种。

六、其它纸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纸以外常见的还有牛皮纸、磁青纸、虎皮宣、蜡笺纸、发笺纸、金纸等。

图2-1 出土古麻纸

图2-2 宣纸

图2-3 棉纸

图2-4 竹浆纸

图2-5 老墨

图2-6 收藏墨

第三节 书写材料

在纸上书写、印刷、绘画所用的材料为墨、颜料、墨水、圆珠笔油、铅笔及胶料等,兹分别略述如下:

一、墨和墨汁

墨在我国已有4700年左右的历史,相传西周刑夷始制墨,秦以前多用天然石墨,秦以后出现人工造墨。汉墨重点产地在陜西汉阳,古称「隃縻」。到了唐代,块墨不仅闻名於中国,而且当时的徽墨已经闻名於世界。历代制墨名家辈出,如魏之韦诞、南唐之李廷珪、北宋潘谷、明代程君房、方于鲁、清代曹素功、胡开文等,尤其制墨名家李廷珪的墨,颇为时人喜用珍藏,更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美名。

(一)制墨的主要原料为炭墨烟、动物胶、防腐添加剂。

1.炭墨烟:

为有机之碳氢化合物於不完全燃烧下,集烟而成,由於燃烧的原料不同,可概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工业炭黑等四种。松烟乃以松枝燃烧而成,取烟方式原采「立窑」,后改采「卧窑」,以清烟为上,一般松烟墨之墨色深重,较缺乏光泽。油烟制墨始於南唐,至宋才流行於世,古人曾采菜油、豆油、猪油、皂青油、麻油、桐油烟造墨,其中以桐油炼烟为墨,写成的墨色黑润而光亮,经久不褪。漆烟则於宋代有以古松蘸漆渣炼烟者,明代程君房的漆烟墨质地最佳,是燃烧桐油和一定数量的漆而成的,其字迹特别有光泽,颇得人们喜用。工业炭黑为矿物油或工业烟经燃烧提炼而成,品质较差。

2.动物胶:

动物胶为一种蛋白质,由骨胶原经水解而成,种类以骨胶、皮胶为多,大底加工方式为经取料、水洗、石灰浸、去除非胶蛋白质、酸洗、水煮、过滤而成。历代曾用鹿角胶、鱼鳔胶、牛皮胶等,其作用使炭墨的微粒粘固在一起,便於制成块状,使书写的字迹牢固。

3.防腐添加剂:

其作用为防止动物胶生霉、改善气味、色泽或黏度,历代名家所用防腐添加剂亦多有差异,种类统计近千余种,常用於防腐及改善气味的有龙脑、麝香、丁香、檀香、甘松、藿香、零陵香等,改善色泽以增光助色的有朱砂、雌黄、珍珠粉、金箔、银箔、硫酸铜、银朱、秦皮、地榆、紫草、茜草、黄芦、黑豆、五倍子、胡桃、牡丹皮、薰草豆、石榴皮等,改善黏度使墨坚而不裂则有於不同制成分别添加梣皮、蛋白、生漆、紫矿、木贼草、当归、皂角水、巴豆汁等,甚或有另添加各式药物如熊胆、犀角粉、藤黄、丹参、黄莲、乌头、大梅片之类。

(二)传统制墨程序

可依序细分为1.浸油2.烟碗3.烧烟4.筛烟5.和胶6.用药7.搜烟8.蒸剂9.杵捣10.秤剂11.鎚鍊12.丸扞13.样制14.入灰15.出灰16.印脱17.修墨18.阴乾19.描字著彩20.包装等。烟以细而轻者为佳,而且愈陈愈好,且需经漂洗及筛选。和胶及杵捣则为制墨的重要工序,胶的比例往往视工法、添加物及环境气候的不同有所差异,胶以勿过重或过轻为宜,胶多则利於成型及发彩,胶过重又会滞笔,古有所谓「轻胶十万杵」的说法,用胶偏轻时,杵捣的工夫则更为繁复。

(三)墨汁的主要原料

墨汁的主要原料为炭烟、胶料、添加剂和溶液等,一般经由机械的加工而成。炭烟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矿植物及动物原料经燃烧或热分解而成。胶则除动物胶外,多采植物胶(阿拉伯胶)或各种合成胶如压克力胶、聚醇树脂等。添加剂则有各式稳定剂、渗透剂、湿润剂、防腐剂、芳香剂等等。

比较之下墨汁的使用便利性较墨锭为佳,但因大量使用各式各样合成材料,以防止其变质沉淀及腐败,其是否会对人类及纸质文物造成不利的影响,将是有待进一步加以评估及探讨的问题。反观中国墨锭的特质在於色黑有光泽,墨质稳定,且墨色耐久不变,在遗存的千年古文书及绘画中仍可见神采如新,远非其他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罗马的墨所可比拟。中国墨的品质特殊,曾为其他国家争相仿制而不可得,十七世纪时法国传教士拉康特(Louis Le Comte)曾说:「中国墨品质极佳,法人一再仿造而不得。」杜哈德(du Halde)於西元1735 年亦称欧洲人企图仿制中国墨而未能成功。 故中国的墨为历代重要的发明,不但用来书写作画、印刷拓碑、饰染宫殿、妇女画眉,又可作治血症与目疾的药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变色、不褪色,不论六朝唐人写经,或五代初印本,经过千年或是一千五六百年,还是漆黑发光。其主要因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稳定,加以传统合胶加工的程序已累积出许多方法,所以经书写而成的字迹,能耐热、耐水、耐光、不易褪色,适於长期保存。

二、墨水

墨水是随著书写工具的改正,如钢笔的使用而出现,从其原料的化学性能,可分为蓝黑墨水和颜色墨水。

(一)蓝黑墨水

又称鞣酸铁墨水,是由变黑持久不褪成份、色素成份、稳定剂、抗蚀剂、润湿剂和防腐剂等组成。

1.变黑持久不褪成份:

主要是 鞣酸(C4H10O9)、没食子酸(C7H6O5H2O)和硫酸亚铁(FeSO4)等成分彼此化合,生成鞣酸亚铁和没食子酸亚铁,氧化后都变成不溶性的高价铁,即鞣酸铁和没食子酸铁,前者增强耐水性,后者增强变黑性,这样使墨水耐水、变黑,色持久不褪。

2.色素成份:

目前常用的是酸性墨水蓝和直接湖蓝染料,黑水蓝是墨水的主色,水溶液遇酸不变质,但遇碱则变为棕色。直接湖蓝在墨水中起助色作用,由於其中含杂质较多,不宜多用,在潮湿环境易长霉。

3.稳定剂:

在墨水中加稳定剂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墨水的沉淀,以免书写时发生断水现象。常用的稳定剂有 硫酸(HSO4)、草酸(COOH)2、甲醛(HCHO)溶液。这些稳定剂都具有一定酸性,给纸张酸化埋下了潜在的危害,不宜多用。

4.抗蚀剂:

因墨水中加入的稳定剂具有较强酸性,为防止腐蚀,常加抗蚀剂,使它和铁质结成薄膜,降低硫酸的腐蚀作用 90%。使墨水中的含铁量不会因腐蚀笔尖而增加,从而增加了墨水的稳定性。

5.润湿剂:

为防止墨水中的水份蒸发,造成书写不便,在墨水中加入不易挥发,且有吸水性的 丙三醇〔C3H5(OH)3〕,使笔尖保持湿润,以利书写。

6.防腐剂:

墨水原料中所含有机物等物质,在潮湿环境下容易腐烂、长霉,为防止腐烂常加苯酚或五氯酚钠等药剂为防腐剂。

(二)纯蓝墨水和红墨水

纯蓝墨水和红墨水是属於有机染料墨水,虽色泽鲜艳,但字迹的坚牢性不如蓝黑墨水,其字迹容易褪色。而红色墨水遇水很快就褪掉渗化,应特别加以注意。

三、颜料染料

中国绘画常用的国画颜料,可分为天然矿物颜料的石青、石绿、褚石、朱砂、明矾等,植物颜料有花青、藤黄,动物性颜料有胭脂、洋红、辱粉,金属性颜料有泥金、泥银、铅粉、锌钛白等多种。

四、胶矾

国画颜料的调制、矾绢、矾纸作画、全色都需要用矾、胶,胶分动物胶与植物胶,动物胶有牛皮胶、鹿胶、驴皮胶、骨胶、黄鱼胶等,植物胶有树胶、白芨胶、石花菜胶等,以牛皮胶、骨胶较为常用。

矾, 又称「明矾」或「白矾」,用矾矿石烧成。绘画装裱为了保护纸绢、增强抗水力、减少伸缩性,调成胶矾水刷在纸绢上。镶料染色颜色水当中加适量胶矾水,促使色度均匀。胶矾水的调制,通常是一克胶加60ml的30℃热水,把胶浸一天后如未化,则用文火隔水炖,溶化成胶水,每一克矾於冬季加10℃温水浸化成矾水,用二克胶一克矾的比例,俟胶水、矾水冷却后,将两者混合,用木棒不断调匀,即成为比例适当的胶矾水。

胶矾水虽能增强纸绢的抗水力,但明矾在潮湿环境中吸收水份,促使明矾分解产生硫酸,会加速纸张的酸化,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第三章 纸质文物损坏原因及机理

第一节 内在原因

一、造纸原料

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植物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大成分。另外还含有少量单宁、果胶、树脂、脂肪、蜡、色素及灰分等次要成分。

(一)纤维素

纤维素是α纤维素的简称,是碳(C)、氢(H)、氧(0)的化合物,它是由许多个D-葡萄糖基联结而成。葡萄糖基之间,相互以 β-葡萄糖 键联接而成长链状的纤维素大分子。其分子式为(C6H10O5)n,式中n为葡萄糖基数目,称为聚合度。 n的数值为几百至几千甚至一万。聚合度的大小,跟纤维的强度有直接影响,聚合度越大,分子量越大,即分子链越长,纤维的机械性能越强。纤维素呈白色,比重为1.5~5.6,具有光学双折现象。由於纤维素分子含有羟基,所以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但不溶於水,这是由於分子排列的规则性和大量氢键存在缘故。纤维素在酸的介质中能水解成葡萄糖,硝酸可以使纤维素水解和氧化,使它生成硝酸纤维素。

纤维素在常温下是很稳定的,随著温度的升高,其抗张强度也相应的降低。在高温、光照和氧存在时,会发生氧化反应,使纤维素生成氧化纤维素。

纤维素端点的葡萄糖为半缩醛形式,它与氧化剂反应使纤维素发生如下反应:

O O

纤维素----C 十3HclO3 → 纤维素-C +2ClO2

H OH

纤维素还能发生酯化和醚化反应,使纤维素生成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等。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比还是比较稳定的,纸张中所含纤维素的成分越高,分子量越大,纸张中的强度和耐久性就越好。我国古代的手工纸,由於纤维素纯,纤维长,所以保存的时间就长。

(二)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是由植物细胞组成,在水解时能分离出木糖和半乳糖。它属於多聚糖分子的混合物。包括多聚戊糖、多聚乙糖、多聚葡萄糖,以及β和α纤维素。其分子含有200~500个半纤维素糖基,在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起联结作用。它与纤维素的区别在於,纤维素为线性高聚物,而半纤维素含有短侧链的多聚糖。纤维素为单一多聚糖,半纤维素由两种糖基来组成它们同属多聚糖,在外界条件光、热、酸、碱的作用下,皆可脂化、醚化、氧化、降解和水解。

纸张中含有适量的半纤维素,不仅能缩短打浆时间,而且能增加纸的强度。如半纤维素含量太多反而影响纸张的寿命。

(三)木质素

木质素是植物纤维中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芳香族的特性,是一种含有碳、氢、氧的化合物。根据化学分析木质素中含有以下官能团,甲氧基(-OCH3),羟基(0H),羰基(O =C ),醛基(-CHO),醚键(-0-)等。

木质素呈白色或近白色,不溶於溶剂,质地脆弱,在高温下能溶解,其溶液呈乳白色或深褐色。 由於木质素中含有各种官能团,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如发生磺化反应,使木质素变成可溶性木质素磺酸盐,氧化作用变成可溶性氯化木质素。木质素最容易氧化,尤其在光照、高温和碱存在下,氧化更为迅速。现代纸张中含有较多的木质素,所以新闻纸极易变黄发脆,不易长期保存。

由此可见,由於造纸原料中含有植物纤维,尤其含有木质素和果胶、脂肪、色素等成份,给纸张的危害埋下了潜在的因子。

二、 造纸工艺过程与纸张耐久性的关系

纸张的耐久性,不仅与造纸原料有关,而且与生产工艺也有很大的关系。纸的生产方法有手工造纸法、机器造纸法两种。

(一)手工造纸法

我国是发明纸张最早国家。在十九世纪以前生产的纸,通称手工纸。手工纸又分竹纸和皮纸。历代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书画都是采用皮纸做成的。这些纸张保存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仍然很好,是什麼原因呢这与手工纸的生产过程有著密切的关系。造纸术随著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改正、提高。

潘吉星先生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在纸坊工人师傅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模拟实验,从汉纸制造最原始的八步流程:

浸湿→切碎→洗涤→舂捣→打槽→抄纸→晒纸→揭纸。

过渡到现今陜西凤翔造纸的十六步复杂过程:

浸湿麻料→切碎→碾料→洗涤→化灰水→灰碾→灰沃→蒸煮→洗涤→细碾→洗涤→打槽→剪纸→压榨→晒纸→揭纸。

但归纳起来,手工纸生产过程大致可分蒸煮、漂白、打浆、抄

纸四个阶段进行讨论。

1.蒸煮: 造纸原料经机械预处理(浸湿、切碎、洗涤),在制浆过程中,用石灰乳〔Ca(OH)2〕,草木灰水作蒸煮剂浸透,目的在於脱去原料中的色素,除去污质、蜡质、松解原料中残留的胶质及其它填充物,使制成的纸张不残留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含有钙(Ca2+)、镁(Mg2+)等物质,使纸呈中性或偏碱性,阻止游离酸的形成,防止纸张进一步的变质,使纸延年起了很好的作用。

2.漂白: 古代造纸的漂白工艺采用「日光漂白」,其方法据清人莫兴三《造纸说》: 「曝已复渍,渍已复曝,如是者三,则黄者转为白矣。其渍也必以桐子灰,黄荆木灰,非是则不白」。纸浆先经过阳光照射,利用空气中的臭氧产生氧化作用,使值物纤维中所含的天然色素或著色物质变成其他基因,然后利用桐子灰、黄荆木灰和草木灰的水溶液,溶出被氧化的物质,起到漂白作用。经过这种漂白处理的纸浆所造的纸,久不变色,不易老化变脆。

3.打浆: 胡韫玉在《纸说》中写道:「铸之於臼,千锤万杵捣愈多,而质愈融,楮骨竹筋尽为液流」。 说明打浆要充分,只有通过充分的锤捣才能造出纤维交织均匀的纸来。

4.抄纸: 植物纤维经上述处理制成纸浆,为使纤维在水中离散浮游,除了充份搅拌,通常加一些如黄蜀葵、杨桃藤、野葡萄、梧桐等悬浮剂,以便使纤维分布均匀,增加强度。

从上述简单过程可以看出: 手工法造纸加工缓慢,生产过程细致,残留在纸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很少,纤维不易受到损害,因此纸就坚固、耐磨。目前我们见到的晋、宋代的书画和古书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有的纸张仍然是洁白如玉,完整无恙,这些纸都是用传统手工方法生产出来的。

(二)机器造纸法

机器造纸大致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首先准备原料,然后再制成纸浆。由於制造纸浆时所用的方法不同,又有机械与化学法之分。

1.机械法: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来离解纤维制成机械木浆。这种木浆,木质素无法除去,且其纤维短而粗,又含有较多非纤维素,所以制成的纸张疏松容易破脆 ,在日光及空气中容易氧化变黄,这是耐久性差的其中一个因素。

2.化学法,就是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在蒸煮原料过程中,除去木质素及其它非纤维素,使纤维离解而成一种纸浆。根据所用的化学药品的不同,化学法可分为亚硫酸盐法、碱法和氯化法等。

(1)亚硫酸盐法:是用亚硫酸氢钙[Ca(HS04)2〕和亚硫酸(HS03)2的混合液,用这种混合液蒸煮纤维,制成亚硫酸盐化学纸浆,此种纸浆中含有一定量的半纤维素和蒸煮液以及产生木质素磺酸的酸性残留在纸浆中,因此,纸张的耐久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碱法: 是用苛性钠(NaOH)作为蒸煮液与原料一起在高温下蒸煮的方法。由於碱性太大,对纤维损害较大,使纸强度降低,加上成本高,现已很少应用。

(3)氯化法: 是将原料同氢氧化钠一起蒸煮,经氯化、碱液后处理,除去木质素, 再经过漂白,在这过程中有时用碱,有时用漂白粉,有时用氯来处理,会使纤维素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从纸浆制造方法可以看出:纸浆的质量与纸张的耐久性有著直接的关系。

(三)造纸过程与纸张的耐久性

从造纸过程来看,纸张的耐久性与打浆、上胶、加填料亦有关系。

1. 打浆的目的:

打浆是决定纸张性能和质量的重要工序之一,打浆的目的,使纤维横向切断变短,纵向分裂变细。同时使纤维「水化」膨胀呈胶性,以及使纤维两端帚化发毛,增加纤维交结能力,提高纸张的坚牢度。

2. 纸张上胶的目的:

是为了降低它的吸湿性。目前

参考资料:两岸博物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江西甲缩醛』白酒品鉴与白酒香型_白酒品鉴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