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足球队队长克伦威尔——威尔士足球队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威尔士足球队,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克伦威尔入侵爱尔兰有何影响有哪些?
- 2、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事迹,他的功和过
- 3、为什么英国分为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和北爱尔兰?
- 4、纳西比战役的英国内战(English Civil War)背景
- 5、查理一世为什么被送上断头台?
本文目录导航:
克伦威尔入侵爱尔兰有何影响有哪些?
![克伦威尔入侵爱尔兰有何影响有哪些?](/uploads/2024-09-23/66f1635b042de.png)
优质回答掠夺爱尔兰给英国革命带来的后果
克伦威尔蹂躏爱尔兰,特别是掠夺爱尔兰土地的毒辣用心,不仅仅在于瓜分战利品,而且是为了铲除天主教势力,巩固英国的统治,叫爱尔兰人永远俯首贴耳地当奴隶。他依仗暴力和恐怖手段,在一个时期内似乎达到了目的。但是,从长远看,掠夺爱尔兰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却带来了严重后果。
由于掠夺爱尔兰,英国大批银行家、工业家、高利贷者、大商人、官吏、乡绅和军官变成了爱尔兰的大地主。一个英国的“在外地主阶层”从此产生了。它固然巩固和扩大了英国在爱尔兰统治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这批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他们不但在爱尔兰,而且在英国都成了反动势力的支柱。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地在爱尔兰,人在英格兰或苏格兰,依靠残酷剥削爱尔兰的小佃农或向他们抽取高额地租来发财致富。这样,他们和以前敌对的、旧的封建地主阵营就有了共同点,彼此有了妥协的条件。他们的财产时刻感受到爱尔兰人民的威胁,为了确保既得利益,便自然倾向于建立军事独裁,以便随时镇压人民起义。
其次,原来革命的军队,在这次掠夺性的战争中严重地蜕化了,成为反动势力的工具。军队中的士兵虽然在瓜分土地的强盗事业中所得较少,毕竟也分得一杯羹。军队中的民主思想影响,由于平等派士兵的五月起义失败,已经大为削弱,以后则丧失殆尽。追逐战利品和发财致富的掠夺分子、民族主义分子的思想占了上风。一支曾经为反对暴政而斗争的革命军队,现在变成扼杀另一个民族的独立和生存的刽子手。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军事独裁政权。终于,1653年12月26日,“众望所归”的克伦威尔被宣布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终身护国主,兼陆海军总司令。克伦威尔至此已俨然是一幅拿破仑的形象了。
然而,事情还没有就此止步。这股势力还促使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查理二世甚至把埋在墓中的克伦威尔的尸首也挖了出来,以泄其恨。
最后,新的政治重心总算确立,这就是资产阶级盛赞的“光荣革命”的实现。在这次革命中,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达成妥协,建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从此以后,共和政体在英国历史上不复出现。
马克思指出:“克伦威尔通过征服爱尔兰而推翻了英格兰共和国。”①这是极为深刻的论断。
对于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直到今天也还有人作另一种评价。就是:这是粉碎封建势力复辟,巩固英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积极措施;或者说,与镇压爱尔兰人民起义比较起来,这是克伦威尔更为主导的一面。
不能用夸大复辟的威胁或者用抽象的推论来代替严酷的历史现实。一百多年前,当有人说:“爱尔兰是英国的万第”②时,恩格斯就驳斥说:“爱尔兰是天主教的,新教的英格兰是共和的,因此爱尔兰是英国的万第。但毕竟有一个小小的区别:法国革命要把土地交给人民,而英国的共和政治则要在爱尔兰把土地从人民手中夺走。”③恩格斯在愤怒地抨击英国“冒险家”瓜分爱尔兰土地的反动政策后,讽刺地说:“如果居民起来反对如此乐善好施的计划,那他们就是万第派!”④
英国征服爱尔兰后,就把爱尔兰变为自己的农业附属国,变成榨取低廉食品和原料的供应基地,并且力图同化爱尔兰人。但是,几个世纪过去了,英国虽然使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安于它的统治,却始终制服不了爱尔兰人。不管是用残酷的恐怖政策还是采取最卑鄙的收买手段,爱尔兰人始终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独立要求。惩治天主教徒的措施不过是为渊驱鱼,不但没有削弱天主教势力,反而加强了天主教在爱尔兰人民中间的影响和力量。爱尔兰人不但没有被英国人同化,相反,一些与爱尔兰人通婚的英格兰人的后裔,只几代就变得比爱尔兰人还爱尔兰化,并且加入了反对英国的行列。
十九世纪中叶,一个英国作家在评论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时说得好:“看来,因为英格兰人认为上帝犯了一个错误,把爱尔兰这样一个好地方赐给了爱尔兰人,所以英格兰人力图纠正这个错误已有700年之久了。”现在,又一个百年过去了,英格兰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呢没有。不但没有,而且在爱尔兰人民的坚决斗争下,他们不得不在1949年承认爱尔兰共和国的独立,但是却拒绝归还北部六郡。这样,实现南北统一就成为爱尔兰人民继续奋斗的崇高目标,而英国历届内阁为解决“北爱尔兰问题”都大伤其脑筋。
英国统治阶级至今仍在啃着克伦威尔留下的那个苦果。一个奴役别的民族的民族是不会得到自由的!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事迹,他的功和过
优质回答1599年4月25日 - 1658年9月3日),英国军政领袖,曾推翻英皇,并转英国为共和制联邦,出任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护国公。
新模范军(New Model Army)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皇党,而克隆威尔是新模范军的指挥官之一。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后,克隆威尔开始统治短命的英格兰联邦,征服了苏格兰与爱尔兰,并在1653年至1658年间出任护国公。
克隆威尔,中层士绅出身,在不惑之年前无太大举动。他与兄弟亨利(Henry)一起打理鸡舍羊栏,靠贩卖鸡蛋羊毛维生。他的生活与普通农民无异,直到他继承了一位叔父的遗产。当时宗教变革运动正盛,克隆威尔也受此影响,成为了清教徒。作为一个统治者,他的内政积极、外政有效,尽可能地塑造了英国的未来。但他的联邦也随他的死灭亡,而皇室在1660年复辟。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深信神指引了他的胜利。他从未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场,但他强烈赞成容忍各种新教教派。[1]
1628年,他在肯丁顿竞选国会议员胜出,又分别在短期国会与长期国会中代表剑桥。在英国内战中,他支持圆颅党,并成为了党内重要军事领袖。外号“老铁骑军”的他,很快地由一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提拔为总司令。1649年,他与其他领袖一起,作出处死查理一世的决定。他同时是Rump国会的成员,在1649年至1650年间被派往征服爱尔兰。在1650年至1651年间,他又率领军队入侵苏格兰。1653年4月20日,他用武力解散Rump国会,建立了一个短命的,成员由他点选的国会残缺国会(Barebones Parliament),并从1653年12月16日起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与爱尔兰的护国公。他死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在皇朝复辟后,他的尸体被挖出,作公开展示。
克隆威尔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2][3]另一边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塞缪尔·罗森·加德纳(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BBC发起的投票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克隆威尔名列第十。[4]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徒的行为被批评是种族灭绝的或近乎种族灭绝的。[
为什么英国分为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和北爱尔兰?
优质回答[编辑] 英格兰征服威尔斯 威尔斯在中世纪的时候几乎没有统一过,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由许多地方公国统治各地。当诺曼人入侵英格兰的时候,他们也前进到英格兰和威尔斯之间的边界地区,并在那里以及威尔斯东部建立起了一些贵族统治。当时还控有威尔斯北部和西部的威尔斯人,开始在Llywelyn the Great等人的领导下逐渐统一起来。爱德华一世最後终於在1282年成功征服了威尔斯北部和西部的最後一个当地的威尔斯公国(大约是今天的盎格鲁西郡、凯尔纳冯夏尔郡、麦里昂斯郡、塞勒狄琼郡和凯尔马瑟夏尔郡这块地区),并且在两年之後透过《罗德兰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确立了爱德华一世对此地的统治。为了平息威尔斯人,爱德华一世出生於威尔斯的儿子(後来的爱德华二世)在1301年2月7日这天被封为威尔斯亲王。这块直接在王室统治下的地区,便称作威尔斯公国(1284年—1536年)。将威尔斯亲王这个头衔封给英国君主的长子便成为了传统,到现今都还持续实行中。从1284年到1536年之间,英国君主只有对威尔斯公国有直接的控制权,而其他边界地区的领主则独立於王权之外(他们统治有威尔斯东部和南部地区)。1535年颁布的《联合法案》才进一步完成了英格兰和威尔斯在政治和行政上的统一。这个联合法案将威尔斯划分为13个郡,分别是:安格鲁西郡、布莱根郡、凯尔纳冯郡、卡尔狄更郡、凯尔马瑟郡、丹比夫郡、佛林特郡、葛莱摩根郡、麦里昂斯郡、蒙茅斯郡、蒙哥马利郡、彭布鲁克郡和拉德诺郡。它并且还规定英格兰法律适用於威尔斯地区,以及规定英文为处理政府业务时的官方语言。这使得大部分的当地威尔斯人都无法担任政府公职。不过威尔斯在英国国会中也可以派代表参与。[编辑] 英格兰征服爱尔兰 对爱尔兰的征服是从1169年英王亨利二世开始的。严格来说,在一开始这并不算是英格兰征服,因为这个征服是由一小群诺曼人所发动的,而他们既非英格兰人,也不是听从英格兰君主的命令行事。有一个被驱逐的威尔斯诺曼男爵「强弓手」理查·费兹吉伯特·德克雷(Richard fitzGilbert de Clare,‘Strongbow’)和一位被驱逐的爱尔兰国王迪阿尔木德·麦克姆洛(Diarmuid MacMorrough)合作国王回复他的兰斯特王国(Kingdom of Leinster)。这使得诺曼人在爱尔兰获得了一个根据地,在1170年也占领都柏林。「强弓手」的成功让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感到警惕,他担心强弓手的势力会变得太强大。亨利二世於是在1171年亲自攻打爱尔兰,都柏林与其附近地区都臣服於他。「爱尔兰领地」(Lordship of Ireland,1171年—1541年)由亨利二世的儿子约翰所统治。约翰在1199年於其兄长理查一世死後继承王位,这表示爱尔兰领地变成直接由国王所统治。他也在都柏林建立起了一个议会。然而事实上这个议会只对「佩尔」(Pale)这块地区有律法权,而英格兰也只是掌控了相对而言较小的一块爱尔兰地区。1541年爱尔兰议会决议将爱尔兰的地位转变为一个王国,於是建立了爱尔兰王国(1541年—1800年),而亨利八世为其统治者。由於亨利八世认为他如何定位自己超越了议会的管辖范围,因此拒绝了这个头衔;然而隔年他就开始称呼自己为爱尔兰国王。这件事情使得两边的王位得以结合,类似於1603年以後英格兰和蘇格兰的王位结合。16世纪另外一个特色则是英国殖民地的出现,试图将英格兰的影响力更深入爱尔兰。[编辑] 英格兰与蘇格兰王室的结合 蘇格兰原本是个独立王国而不受英国统治。由於气候的关系,蘇格兰显然的比她的南方邻居-英格兰- 还要贫穷。然而,蘇格兰与法国有"亲密同盟"(Auld Alliance),这也使得历任英格兰政府相当紧张,也意识到应该将蘇格兰从天主教的法国分离。蘇格兰的宗教改革派也看到了新旧教派所产生的冲突,信仰天主教的蘇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被迫退位并且逃亡到英格兰,她的儿子,詹姆士六世成为新的蘇格兰国王,并且由新教的大臣摄政。由於蘇格兰女王认为英国天主教对与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的正当性感到迟疑,所以她认为她比她信仰新教的表姐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更有资格继承英格兰王位,因此开始她的阴谋计画。但是她阴谋计画终告失败,伊莉莎白将她的表妹软禁起来并且开始审讯,最後,所有的阴谋计画都与蘇格兰女王有关。因此,蘇格兰女王以叛国罪处死。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继承伊莉莎白一世,成为英格兰王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整个大不列颠岛,虽然两个王国仍然保持各自的议会。往後的100年当中,在宗教与政治的强烈差异下,这两个地方仍然持续的对立的情势,虽然有共通的王室,但也无法预防互相竞争的冲突。[编辑] 1649年的共和时期 查理一世在1625年成为不列颠国王,但也开始了国王与议会的紧张气氛。由於查理一世坚持君权神授说的理论,也燃起了国王与议会对於国王的至尊地位的战争。这场从1642年到1649年的英国内战结果是,国王被处死而整个国家进入了英格兰联邦时期(1649年-1653年),而克伦威尔为护国公。新的政权仍然没有获得广大的支持,在克伦威尔过世後,其子理查·克伦威尔在军官和人民的逼迫下重新召开父亲解散的议会。1659年议会宣布君主制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编辑] 《1707年联合法案》 安妮女王在1702年继位以来,希望能够将英格兰与蘇格兰更紧密的整合,在1706年公布了联合法案草案,英格兰与蘇格兰双方开始认真协商合并之事。不过蘇格兰对於该草案有些争议:反对者认为在没有任何利益的协议下,接受该法案最终的结果将会失败。在此期间,双方也有激烈的辩论,而且在某些地区,联合法案相当不受到欢迎。协商的结果,接近破产边缘的蘇格兰议会最後还是接受这个草案。安妮女王御准了1707年联合法案,废止英格兰王国与蘇格兰王国,以及英格兰议会与蘇格兰议会,取而代之的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以及大不列颠议会。安妮女王成为第一个大不列颠君王。蘇格兰派45名议员到西敏寺与英格兰共组大不列颠议会。这两个王国的合并也意味著蘇格兰与英格兰可以进行自由贸易,但是双方的制度习俗并没有合并:蘇格兰法律与英格兰法律仍然分开、而且两地也发行各自的货币、蘇格兰教会与英格兰教会也仍然各自保留。根据联合法案的条款,蘇格兰与英格兰改名为"北不列颠"与"南不列颠",由於无人使用,这个更名计画很快地宣告失败。[编辑] 联合王国 英国国旗是由英格兰、蘇格兰、以及爱尔兰旗所组成的 [编辑] 联合王国与大英国协 大不列颠自从战争期间以来,对於整个帝国的控制日渐放松,而民族主义也渐渐的开始在整个帝国开始蔓延并且日渐强大,尤其是在印度与埃及。联合王国在1867年到1910年期间,给予澳大利亚、加拿大、与纽西兰"自治领"的地位,他们成为大英国协的创始会员国,虽然不是正式但是与大英帝国仍然紧密的关系。自从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独立以来,每个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已经算是瓦解了。直到今日,几乎所有以前不列颠的殖民地都是大英国协的会员国,而这些会员国也几乎都是独立的国家,但是仍然有13个以前的殖民地,包括了百慕达、直布罗陀,福克兰群岛、与其他地方,这些地方选择继续与伦敦保持著政治关系,所以这些地方成为了英国海外领地。
纳西比战役的英国内战(English Civil War)背景
优质回答英国内战(英文:-{English Civil War}-),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英国辉格党称之为清教徒革命(英文:-{Puritan Revolution}-),马克思主义史观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在内战中,以克伦威尔等人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创建了新型的军队,并在实战中创造了一套新的战略战术,在欧洲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对于英国和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学家一般将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长期议会召开后,议会处死了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温特沃思;通过《三年法令》,规定议会应定期召集,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将其解散;废除了皇室法庭。经过多次的斗争,查理一世无计可施,于1642年1月离开伦敦到英国北部约克郡。8月间在诺丁汉升起王家军旗,宣布讨伐国会,挑起了内战。
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队战胜了国王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646年6月又攻克国王的大本营牛津。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国王也成了议会的阶下囚。 1648年春,南威尔士、肯特、埃赛克斯等地王党暴动,并与苏格兰军队同盟,发动了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8月的普勒斯顿战役中击溃苏格兰军队,并将苏格兰并入英国,第二次内战结束。
内战结束后,1648年12月军队第二次开进伦敦,占领了议会,将长老会派议员清洗出去,余下议员约200余人。此后,长期议会就称为残余议会。这个议会设立审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英历[1648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决“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应该被斩首”,查理一世被当众处决。随后,议会又先后通过取消上院和废除君主制的决议。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国为“没有国王和上院”的共和国和自由邦(英格兰联邦)。
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解散了残余的长期议会,另组小议会(贝尔邦议会)。因其中部分激进的议员不断提出改革要求,小议会又被迫解散 。接着克伦威尔于1653年12月16日被宣布为护国公,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护国公制/护国政体(英格兰联邦-护国公时期)。
查理一世为什么被送上断头台?
优质回答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的理由如下:
1、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宗教冲突特别混乱。臣民们普遍对他们国王的信仰持不信任态度,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
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主教战争。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2、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他与国会之间爆发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以清教徒为代表的加尔文教派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
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捕,并在不久后以叛国罪被处死。
扩展资料:
查理一世介绍:
查理一世(英语:Charles I,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又译查尔斯一世。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十位国王和英格兰及爱尔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二位国王(1625年—1649年在位)。詹姆斯一世和丹麦公主安妮次子,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
查理一世以叛国罪被处死后,君主体制随即土崩瓦解,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克伦威尔空位期。查理一世的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行使权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查理一世 (苏格兰、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威尔士足球队队长克伦威尔——威尔士足球队》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92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