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足球队队长克伦威尔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威尔士足球队,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天谊英伦历史
- 2、为什么英国分为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和北爱尔兰?
- 3、英国三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 4、克伦威尔主要历史贡献
- 5、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事迹,他的功和过
- 6、内兹比战役的1645
本文目录导航:
天谊英伦历史
![天谊英伦历史](/uploads/2024-10-03/66fd6f050c780.png)
优质回答英伦三岛的历史更迭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啊。
1.东面的大不列颠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英国最主要的国土。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素有“英伦三岛”之称。
2.英格兰大部分地区地势绵延起伏,北部多山区。主要的河流包括了泰晤士河和塞文河,主要城市包括了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新堡和伯明翰(伯明翰)。多佛港附近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将英国与海峡对岸的法国相连接。
苏格兰的地势则变化多端,南部为平原,而北部和西部则主要是高地。威尔斯地势崎岖,大半属于坎布里安山脉的范围。北爱尔兰地区则多山丘,主要城市有贝尔法斯特。
地图以及详细参考
查尔斯王子是威尔士亲王原因:
英国安茹王朝(1154-1399)的国王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时期,杀了威尔士人的领袖威尔士亲王和当地抵抗运动的两位领袖--卢埃林与戴维两兄弟,但人民仍然在坚持斗争。爱德华决定拉拢、收买当地的民族上层分子,以便稳定局势。
他把许多酋长请到自己在威尔士的要塞--卡那封城堡谈判。在讨论谁将成为威尔士的新统治者时,酋长们提出三条要求:他应该是一位威尔士亲王,而不是英格兰国王;他应出生在威尔士,品行端正,具有王家血统;他不会说英语或法语,而且从未干过任何坏事,也没有冤屈过任何人。有几位酋长或远或近都与英国历史上某代王朝有点血缘关系,他们私下认为,要满足这些条件只能从他们当中挑选。
爱德华答应了这些要求,然后派人把即将分娩的王后接到威尔士。公布当选人的那一天,不仅酋长们翘首以待,而且许多当地居民也赶来看结果。爱德华当众重申了与酋长们商定的条件后,从城堡中把自己刚出生一个星期的儿子抱到阳台上,宣布说这就是各项要求都符合的威尔士亲王。因为爱德华二世就出生在父亲征服威尔士的军营,还没满月的他自然什么语言都不懂,更不可能作恶,完全符合要求。这事发生在1301年。
从此以后,给国王的男性继承人冠以“威尔士亲王”的头衔逐渐相沿成习,“威尔士亲王”成了英国王储的同义词。
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之间关系
英国全名叫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正式名称, 简称U.K.)
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自治区
奥运会的时候称的是国家,但世界杯不同:世界杯允许自治的地方参加比赛,比如中国和中国香港是同时打世界杯的。英格兰不能代表英国,不是国家队。但是英格兰占英国大部分地方和人口,所以大家有时有直称英国为英格兰.
英格兰队只代表英格兰足协和英格兰地区,可能是由于英格兰队实力比较强,球星多,英超转播等原因,许多人对其它几支球队了解不多故意为英格兰队就是代表了英国.
其实苏格兰也打进了98年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北爱尔兰在本届世界杯预选赛上还曾击败过英格兰,威尔士也有像吉格斯这样的球星。
英格兰(Eng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领土的一部分,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的西南方,苏格兰以南,威尔士以东,是英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一个部分。历史上跟苏格兰以哈德良长城为界。
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是一个位于欧洲西方外海的岛屿,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斯三部分,以及周围一些小岛,目前为英国控制。
~~期待满意啊~~
Burberry的历史是什么
Burberry - 皇室御用品牌 由当时只有二十一岁的英伦小伙子Thomas Burberry一手创立,Burberry(中文商标:巴宝丽、帛柏莉)成为了一个最能代表英国的品牌。
BURBERRY创办于1856年,是英国皇室御用品,于1879年BURBERRY研制了一种防水防绉、透气耐穿的布料:gabardine,由此赢得大家的认可。1901年,BURBERRY设计出第一款风衣,在第一次大战,其风衣被指定为英国军队的高级军服。
时至今日,翻开英国牛津辞典,【BURBERRY】已成为风衣的另一代名词。今天,BURBERRY通过不断提升它的设计和创新图饰来提高梦 寐以求的吸引力,将其经典的感性与现今的时代性完美结合,在时尚中注入品质,成为一个永恒的品牌! 一八九零年Burberry设计的干湿褛一直为历久不衰的潮流。
于战后此款干湿褛更成为众多名人明星的心头好,当中包括柯德莉夏萍和《北非谍影》男主角亨弗莱·鲍嘉及女主角英格丽·褒曼。除了一九零一年创作的骑士商标成为Burberry家喻户晓的一个标志。
其次,当然不得不提一九二四年创作的Burberry Check “Nova” – 代表Burberry的格子图案。此格子图案首次出现是用于干湿褛的内里上,而于一九六七年注册成为商标后更广泛用于其他产品,如雨伞及行李箱上。
Burberry一直深受皇室爱戴,更分别于一九五五年及一九 *** 成为皇室御用品牌。一九九七年由于管理阶层的变动,现任CEO Rose Marie Bravo的加盟, Burberry的方向产生了变化,由向来主要为皇室和年纪较长的名人提供服饰及至于多个层面的客人,进一步扩大客人网路。
二零零一年,Burberry在创作总监Christopher Bailey的带领下推出了Prorsum高级男女装系列,不但为经典的干湿褛及格纹图案注入新完素,亦为品牌建立时尚新形象,一洗以往古老形象。另外,当时为Burberry Check加入新色 – 黑,红格子,及找来名模Kate Moss和Stella Tennant穿上Burberry Check比坚尼拍摄硬照,也使一度于品牌低潮的Burberry重振雄风,令销售额增加了一倍,并成为一百年来销售额最高的一年。
而二零零三年,Burberry更推出了以创立人Thomas Burberry命名的新系列,提供更年轻及时款的轻便服饰,进一步把品牌推至年青品味一族。BLACK LABEL最贵。
Burberry深受亚洲人所喜爱,而日本人对之更为之趋之若鹜。Burberry有鉴于日本市场的号召力及炙手可热,特别以特许经营的合作方式让日本生产由当地设计,颜色较鲜艳、较年轻化及较便宜的Burberry blue label。
其产品更只以日本国内为唯一的销售地域,连作为总部的英国亦未可设此两系列品牌的零售服务。有别于Burberry London的沉稳、厚实,Burberry Blue Label给人的感觉是轻快而简约,故此不少少女也钟情于Blue Label的产品。
二零零六年七月,被誉为历来最佳CEO的Rose Marie Bravo将离任Burberry CEO一职,且看Burberry可否维持现有成绩。 品牌故事: 身处英国街头,即使吹着寒风、下着细雨,但英国人却不爱撑伞,宁愿穿上一件风衣。
这并不是英国人的怪癖,而是一件挡雨的风衣所提供的效益,而提起风衣,许多人第一想起就是英国品牌Burberry。 一次大战时,Burberry被指定为英国高级军服的形象 1856年,创办人Thomas Burberry在英国Hampshire的Basingstoke开设了一见成衣店, 1879年,他研发出一种组织结实、防水透气的斜纹布料-Gabardine(轧别丁),因耐用贯穿的特性使然,很快就被英国机师及军队广泛使用. 90年代末期,时尚界吹起品牌新生的趋势,Burberry开始在大环境下追求突破。
现任品牌CEO的Rose Marie Bravo女士在1997年加入Burberry,并先后请来Roberto Menichetti与Christopher Bailey担任设计总监,摄影师Mario Testino与超级名模Stella Tennant与Kate Moss的组合,将经典元素注入其中,让传统英国的尊贵个性与生活品味延伸,重新演义Burberry的新动力哲学。 熟悉Burberry的人们一看到“Burberry格子”就如同看到了自己心爱的品牌。
这种带有浓郁苏格兰风情的格子图案于1924年注册成商标,不久,红色、骆驼色、黑色和白色的格子成为Burberry产品的代名词。现在,蓝色也加入其中,丰富了Burberry格子图案的内涵。
在怀旧和创新兼具的今天,Burberry的格子风格成功渗透到从服装、配饰到居家用品的各个领域,经历近百年而盛名不衰。Burberry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人浪漫遐想的品牌,人们喜欢它的原因,不仅因为它100多年的经典历史、标志性的格子图案,还有Rose Marie Bravo所说的“高级时装回归奢华瑰丽风尚,年轻一代从Burberry中寻回真正传统的典范”……。
请介绍一下英伦三岛的历史
一直以来英伦三岛好像都是英国或者说大不列颠的代名词。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大不列颠的岛屿怎么数好像都只有两个: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哪里还有第三个岛呢。不过我总不相信前人是不会数数的,那就做做研究吧。
英伦三岛,一个词分两段,英伦和三岛。什么是英伦呢?Offline去查信息不知道要查到什么时候了。
Google一下,在一个结果里发现一段对温哥华的介绍中提到,“并且和西班牙探险家Valdes及Galiano在英伦海滩English Bay交换当地信息,这也是日后温哥华地名的由来。”,由此看来英伦很有可能是English的翻译,并且应该是台湾人的一种说法。
从历史沿革来看,这一称呼应该是自民国期间对英国的一种称呼。 三岛又从何而来呢?有意思的是找到这一称呼线索的不是关于地理的一篇文章,而是一篇关于Napster的文章。
节选如下:“他认为,如果Napster 不是设在美国加州,而是设在英伦海峡,及爱尔兰海的泽西岛(Jersey)、古尔西岛(Guersey)及人岛(Isle of Man)则情况将会变得更有反省性。 ”。
这三个岛在哪里呢?见附图。 此说法有多少合理性呢?看了一下关于三岛引用的出处,也是一个台湾网站,是巧合还是有所联系呢?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原因应该是民国年间某篇文章可能要讲关于英国的三个小岛,于是把English three isles翻译过来,变成英伦三岛,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概念扩大到整个不列颠。 参考资料: 英国概况请看: (包括地图) 。
英格兰人历史上和苏格人有什么大的过节
在整个中世纪,英格兰当时强大的君主国一直威胁着苏格兰的独立。英格兰也多次发动对苏格兰的战争。
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结合,起始于1603年。当时英伦半岛正因为新教与天主教教廷决裂。接受新教信仰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因为怕继承人的问题引起宫廷斗争,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丈夫,终身未嫁。临死前她将王位传给年幼的詹姆斯。詹姆斯的母亲玛丽是名义上的苏格兰国王,她不愿意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放弃天主教信仰,随后由于卷入了刺杀伊丽莎白一世的阴谋而被处死。这样年幼的詹姆斯同时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两个国家共同的国王。苏格兰称其为詹姆斯六世,英格兰则称其为詹姆斯一世。苏格兰和英格兰两个王国国合并成为共主邦联。但是,苏格兰依然保留自己的议会、司法系统与 *** 。对于欧洲大陆来说,这依然是两个国家。
概括一下整个英国的历史
英国历史过程——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
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
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
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 *** ,王权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
1536年威尔士与英格兰合并。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
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
历史上,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是四个国家。后来英格兰和威尔士由联姻合并,再后来,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伊里莎白一世无后,便传位给她的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于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
后詹姆士的儿子查理被克伦威尔的革命军推翻,克伦威尔统治期间武力征服了爱尔兰。1923年,英国国会决定将爱尔兰分为2部分,南部的23个郡独立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的4个郡作为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
大不列颠是一个岛屿,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共同组成,所谓UK是United Kingdom的缩写,也就是联合王国的意思。 ------------------------------ 本人以前的总结《英国历史的启示》,纯手工打字—— 与大陆的分离,虽非不至人类的足迹绝于英伦三岛,但文明的曦光却迟迟不现;等罗马军团的征服带来文明时,已经是基督教纪元的第一个世纪了。
地理上的边缘性造成了文明的边缘性,英伦三岛一直处于西方文明的最边缘,既没有独立的发展出自身的文明,又不能在西方文明中发挥主体作用。罗马占领结束后大约有200年时间,不列颠重新退回到野蛮时代,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极少见的。
幸好基督教没有忘记它,尤其是当6世纪末圣奥古斯丁奉命登陆后,它又被拉回到西欧主体文明的框架里,若即若离地与欧洲大陆保持联系,缓慢地发展出自己的“封建社会”。这过程被诺曼底的征服打断,大陆人再次统治了不列颠,带来大陆的社会和经济制度。
他们把所征服的社会彻底改造了,不列颠完全融入西欧文化;也使得英格兰与法兰西纠缠在一起,此后的英国不可能从欧洲脱身,它的边缘地位逐渐被改变了,英法相争成了中世纪西欧史的主线之一,并发展成了百年大战,也因此法兰西成为民族,英吉利也成为民族。这对英法对欧洲都有巨大的影响,不久两国都建成专制政体,王权靠武力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中央 *** ,民族国家出现了——这恰恰是现代化所必须的先决条件! 英国的幸运一环套一环,14世纪农奴制解体,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16世纪进行宗教改革,17世纪就发生政治革命。
专制王权即将建立时,一场玫瑰战争清扫了地基,把古老的领地军事贵族消灭干净。专制权力的建立几乎不费力气,结果就使这个权力不需要太强大,国家机器也不需要不完备。
英国因此即不设常备军,也没有健全的官僚体系,地方势力仍发挥很大的作用,乡绅控制地方能和王权抗衡,“地方自治”的传统在这种环境中培植了起来,“生而自由的英国人”则是这一传统的天然产物。后来当王权企图继续扩张并以法国为样板时,“人民”战胜国王,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 ,把英国推进了现代化的大门。
光荣革命后出现一个宽松的社会,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工业革命一旦发生,就把人类社会一切已有的文明全都撼动了,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它不仅是新的生产力,而且是新社会和新的文化。
英国是走进现代世界的第一个国家。凭借它的工业力量,英国把触角伸向世界,用早期资本主义的血腥手段,竟夺取出一个世界帝国!这时世界地图似乎为它重画了——英国从地理的边缘变成中心! 不过英国的辉煌终究成为过去,20世纪两场世界大战耗尽了它的国力,二战后它终于从世界帝国的顶峰跌落下来,跌到与它人口、面积相匹配的位置上。
这是一个自然的回归?毕竟人口少、资源少,它在工业文明的顶峰盘踞一个多世纪是一种超常发挥,如今当世界其他国家也终于都赶上工业文明时,英国回归到正常位。
想了解下英国南部的地理环境及历史背景
只找到全英国的~~~~~不好意思哦 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
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
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伦敦盆地;威尔德丘陵。 威尔士面积有2万余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势崎岖。
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 苏格兰和其周围的许多小岛,面积共为7.8万平方公里。
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 北爱尔兰面积1.4万平方公里,隔爱尔兰海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
北爱尔兰地区湖泊较多,英国的第一大湖--讷湖卧波其间。沿湖为平原。
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最热天(7月)平均气温为19~25℃,最冷天(1月)平均气温为4~7℃。
英格兰地势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区雨量较大,最高可达4,000毫米。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
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
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
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
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
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英国历史和传统2007-04-26 15:22君主制 君主制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 *** 体制。自从1952年就位以来,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国的首脑,她也是埃格伯特国王的直系后裔。
在其执政期间,埃格伯特国王于公元829年统一了英国。在议会制诞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经在英国存在了数百年,期间仅仅中断过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当时英国采用了共和国的体制。
数百年以来,君主的绝对权力遭到不断的侵蚀和削弱,尽管如此,作为宪法意义上的国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在位君王的个性特征对国家事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公元九世纪末,西萨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国王击败了由丹麦国王古德龙率领的入侵者,并使丹麦国王转化为基督徒,从而使英国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为统一英国盎格鲁-撒克逊种族奠定了基础。 多年之后,国王亨利八世的统治引发了重大的社会变革。
为了实现其建立王朝的目的,亨利八世对教会进行了改革,这为以后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分歧埋下了火种,并增强了议会的权力。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间,贵族的经济实力得以加强,这为他们在其后的都铎王朝进行内部斗争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十六世纪后半期,面对国内外多重危机,执政的伊丽莎白一世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名精明强干、坚决果断的政治领袖。到了十九世纪,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期间,英国再次进入了重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时期,并由此奠定并发展了大英帝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埃尔伯特王子在维多利亚女王漫长的统治期间(从1837年到1901年)积极鼓励艺术、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对英国社会的发展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02年英国庆祝了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执政五十年的金色庆典。
在此期间,尽管英国乃至全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技术变革,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国社会坚定不移的掌舵人,成为公众服务、公共职责等传统价值观的神圣代表。 历史建筑 为数众多的城堡和乡村宅邸是长期以来英国的土地房产都为贵族家庭所拥有的历史见证。
大量珍贵的古式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当今仍然为人所用的马尔伯勒公爵的布莱尼姆宫、德文郡公爵的察兹沃斯宫(CHATSWORTH)、巴斯侯爵的朗利特庄园(LONGLEAT HOUSE),这些王公贵族在乔治王朝、都铎王朝、伊丽莎白王朝及其它历史时期修建的私人庄园和宅邸是英国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散布在城镇乡村的很多私人庄园和宅邸以及古老的城墙、城楼、独特的建筑物和其它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都作为英国的历史遗产而得到了积极的保护,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中还包括古老的采矿场塔楼、工业革命时期的磨房和工厂、托马斯.特尔福德修建的铁桥及其它桥梁、钢铁建筑的杰作-福斯大桥、以及造型优美的克里夫敦悬索桥等等。
英国 *** 为保护上述历史建筑遗产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中有些建筑本身已经成为博物馆,其余有很多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使用和居住。
在英格兰负责保护历史建筑遗产的部门是英国遗产保护机构,该机构的上级部门是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在苏格兰这项任务由苏格兰历史建筑文物保护机构承担;在威尔士是由威尔士历史纪念文物保护机构负责。英国将需要保护的历史文物登记造册,并按照其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在苏格兰被列入历史文物保护名单的建筑物超过370,000多处。
英国遗产保护机构同时还负责对属于国家所有的409个历史文物建筑进行维修和日常维护。在苏格兰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建筑物有45,000多处;威尔士有23,500多处。
气垫船的历史
历史
最早有记载的气垫船设计由瑞典哲学家斯威登堡于1716年提出。他的设计是由人力把空气吹入气垫。当时并没有把实物造出,可能是大家都知道人力不可能产生足够的浮力。
1870年代中,英国工程师 John Isaac Thornycraft爵士 曾以地效的原理造过数个接近气垫的模型,并注册了一些专利,但是没有实际的应用。
芬兰工程师DI Toivo J. Kaario是Valtion Lentokoehdas(VL)飞机引擎车间的首席审查员,他 在1931年开始设计气垫船只。他建造和测试了他名为pintaliit5aj5a的表面滑翔机,并得到它在芬兰的专利权18630号和26122号。Kaario虽然被认为设计和制造了第一只气垫船,但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充足的资金以便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的气垫船在1952年由英国人 Christopher Cockerell发明。他用真空吸尘器的马达造出了气垫船的模型,进行了实验。1959年英国制造了首部载人的气垫船 SR-N1,并成功横渡英伦海峡。1960年代,英国的数家厂商出产了数种商用气垫船,用来提供横渡英伦海峡的渡轮服务。后来由于燃料价格上升,英伦海峡的气垫船慢慢被取代。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英国分为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和北爱尔兰?
优质回答[编辑] 英格兰征服威尔斯 威尔斯在中世纪的时候几乎没有统一过,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由许多地方公国统治各地。当诺曼人入侵英格兰的时候,他们也前进到英格兰和威尔斯之间的边界地区,并在那里以及威尔斯东部建立起了一些贵族统治。当时还控有威尔斯北部和西部的威尔斯人,开始在Llywelyn the Great等人的领导下逐渐统一起来。爱德华一世最後终於在1282年成功征服了威尔斯北部和西部的最後一个当地的威尔斯公国(大约是今天的盎格鲁西郡、凯尔纳冯夏尔郡、麦里昂斯郡、塞勒狄琼郡和凯尔马瑟夏尔郡这块地区),并且在两年之後透过《罗德兰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确立了爱德华一世对此地的统治。为了平息威尔斯人,爱德华一世出生於威尔斯的儿子(後来的爱德华二世)在1301年2月7日这天被封为威尔斯亲王。这块直接在王室统治下的地区,便称作威尔斯公国(1284年—1536年)。将威尔斯亲王这个头衔封给英国君主的长子便成为了传统,到现今都还持续实行中。从1284年到1536年之间,英国君主只有对威尔斯公国有直接的控制权,而其他边界地区的领主则独立於王权之外(他们统治有威尔斯东部和南部地区)。1535年颁布的《联合法案》才进一步完成了英格兰和威尔斯在政治和行政上的统一。这个联合法案将威尔斯划分为13个郡,分别是:安格鲁西郡、布莱根郡、凯尔纳冯郡、卡尔狄更郡、凯尔马瑟郡、丹比夫郡、佛林特郡、葛莱摩根郡、麦里昂斯郡、蒙茅斯郡、蒙哥马利郡、彭布鲁克郡和拉德诺郡。它并且还规定英格兰法律适用於威尔斯地区,以及规定英文为处理政府业务时的官方语言。这使得大部分的当地威尔斯人都无法担任政府公职。不过威尔斯在英国国会中也可以派代表参与。[编辑] 英格兰征服爱尔兰 对爱尔兰的征服是从1169年英王亨利二世开始的。严格来说,在一开始这并不算是英格兰征服,因为这个征服是由一小群诺曼人所发动的,而他们既非英格兰人,也不是听从英格兰君主的命令行事。有一个被驱逐的威尔斯诺曼男爵「强弓手」理查·费兹吉伯特·德克雷(Richard fitzGilbert de Clare,‘Strongbow’)和一位被驱逐的爱尔兰国王迪阿尔木德·麦克姆洛(Diarmuid MacMorrough)合作国王回复他的兰斯特王国(Kingdom of Leinster)。这使得诺曼人在爱尔兰获得了一个根据地,在1170年也占领都柏林。「强弓手」的成功让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感到警惕,他担心强弓手的势力会变得太强大。亨利二世於是在1171年亲自攻打爱尔兰,都柏林与其附近地区都臣服於他。「爱尔兰领地」(Lordship of Ireland,1171年—1541年)由亨利二世的儿子约翰所统治。约翰在1199年於其兄长理查一世死後继承王位,这表示爱尔兰领地变成直接由国王所统治。他也在都柏林建立起了一个议会。然而事实上这个议会只对「佩尔」(Pale)这块地区有律法权,而英格兰也只是掌控了相对而言较小的一块爱尔兰地区。1541年爱尔兰议会决议将爱尔兰的地位转变为一个王国,於是建立了爱尔兰王国(1541年—1800年),而亨利八世为其统治者。由於亨利八世认为他如何定位自己超越了议会的管辖范围,因此拒绝了这个头衔;然而隔年他就开始称呼自己为爱尔兰国王。这件事情使得两边的王位得以结合,类似於1603年以後英格兰和蘇格兰的王位结合。16世纪另外一个特色则是英国殖民地的出现,试图将英格兰的影响力更深入爱尔兰。[编辑] 英格兰与蘇格兰王室的结合 蘇格兰原本是个独立王国而不受英国统治。由於气候的关系,蘇格兰显然的比她的南方邻居-英格兰- 还要贫穷。然而,蘇格兰与法国有"亲密同盟"(Auld Alliance),这也使得历任英格兰政府相当紧张,也意识到应该将蘇格兰从天主教的法国分离。蘇格兰的宗教改革派也看到了新旧教派所产生的冲突,信仰天主教的蘇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被迫退位并且逃亡到英格兰,她的儿子,詹姆士六世成为新的蘇格兰国王,并且由新教的大臣摄政。由於蘇格兰女王认为英国天主教对与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的正当性感到迟疑,所以她认为她比她信仰新教的表姐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更有资格继承英格兰王位,因此开始她的阴谋计画。但是她阴谋计画终告失败,伊莉莎白将她的表妹软禁起来并且开始审讯,最後,所有的阴谋计画都与蘇格兰女王有关。因此,蘇格兰女王以叛国罪处死。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继承伊莉莎白一世,成为英格兰王詹姆士一世。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整个大不列颠岛,虽然两个王国仍然保持各自的议会。往後的100年当中,在宗教与政治的强烈差异下,这两个地方仍然持续的对立的情势,虽然有共通的王室,但也无法预防互相竞争的冲突。[编辑] 1649年的共和时期 查理一世在1625年成为不列颠国王,但也开始了国王与议会的紧张气氛。由於查理一世坚持君权神授说的理论,也燃起了国王与议会对於国王的至尊地位的战争。这场从1642年到1649年的英国内战结果是,国王被处死而整个国家进入了英格兰联邦时期(1649年-1653年),而克伦威尔为护国公。新的政权仍然没有获得广大的支持,在克伦威尔过世後,其子理查·克伦威尔在军官和人民的逼迫下重新召开父亲解散的议会。1659年议会宣布君主制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编辑] 《1707年联合法案》 安妮女王在1702年继位以来,希望能够将英格兰与蘇格兰更紧密的整合,在1706年公布了联合法案草案,英格兰与蘇格兰双方开始认真协商合并之事。不过蘇格兰对於该草案有些争议:反对者认为在没有任何利益的协议下,接受该法案最终的结果将会失败。在此期间,双方也有激烈的辩论,而且在某些地区,联合法案相当不受到欢迎。协商的结果,接近破产边缘的蘇格兰议会最後还是接受这个草案。安妮女王御准了1707年联合法案,废止英格兰王国与蘇格兰王国,以及英格兰议会与蘇格兰议会,取而代之的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以及大不列颠议会。安妮女王成为第一个大不列颠君王。蘇格兰派45名议员到西敏寺与英格兰共组大不列颠议会。这两个王国的合并也意味著蘇格兰与英格兰可以进行自由贸易,但是双方的制度习俗并没有合并:蘇格兰法律与英格兰法律仍然分开、而且两地也发行各自的货币、蘇格兰教会与英格兰教会也仍然各自保留。根据联合法案的条款,蘇格兰与英格兰改名为"北不列颠"与"南不列颠",由於无人使用,这个更名计画很快地宣告失败。[编辑] 联合王国 英国国旗是由英格兰、蘇格兰、以及爱尔兰旗所组成的 [编辑] 联合王国与大英国协 大不列颠自从战争期间以来,对於整个帝国的控制日渐放松,而民族主义也渐渐的开始在整个帝国开始蔓延并且日渐强大,尤其是在印度与埃及。联合王国在1867年到1910年期间,给予澳大利亚、加拿大、与纽西兰"自治领"的地位,他们成为大英国协的创始会员国,虽然不是正式但是与大英帝国仍然紧密的关系。自从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独立以来,每个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已经算是瓦解了。直到今日,几乎所有以前不列颠的殖民地都是大英国协的会员国,而这些会员国也几乎都是独立的国家,但是仍然有13个以前的殖民地,包括了百慕达、直布罗陀,福克兰群岛、与其他地方,这些地方选择继续与伦敦保持著政治关系,所以这些地方成为了英国海外领地。
英国三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优质回答简单地说,所谓英伦三岛,是指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它们三个同在大不列颠岛上,旁边还有个爱尔兰岛。历史上本来是四个国家,后来英格兰崛起,先吞掉威尔士,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时克伦威尔又搞掉苏格兰,之后又进占爱尔兰。日后爱尔兰独立,不过英国佬占着北方六郡不走,称为北爱尔兰。
现在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就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以及其他一些殖民地。
英格兰人由于是征服者,所以自视甚高,而另外三个地方的人就看不惯,尤其以苏格兰为甚(北爱就不用说了,AK都来了)。因为苏格兰历史悠久程度并不亚于英格兰,而历史上两国之间由于战争、民族地区政策等有着相当纠结的问题,所以苏格兰人一直不服英格兰人。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窥得一斑,譬如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格利菲斯爵士等人,就是传统的苏格兰人,不屑与英格兰人相提并论。
其他方面,譬如足球,由于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所以他们被国际足联赋予了特权,可以分地区组队,即英格兰队,苏格兰队,威尔士队,北爱尔兰队,例如吉格斯就终生效力威尔士,即便无法在国际一流舞台上现身也不肯去英格兰队。
建议可以看一看影片《勇敢的心》,该片是讲述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的。
克伦威尔主要历史贡献
优质回答托马斯·克伦威尔(1485—1540)是英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英王亨利八世的首席国务大臣。16世纪30年代,他全面主持英国政府事务。在他的影响和操纵下,英国推行宗教改革,进行“政府革命”。他既解决了中古西欧持久难决的教俗权力之争,建立起国家的外部主权,又加强了中心集权,确立了国王在疆域内的最高权威。他众多而经久的行政改革为“治理他着手缔造的新国家提供了整套机构。他在这一方面也和其他多方面一样,证实他既富于远见卓识,也善于具体操作,这里他再次充分显示了一位富有建设性的政治家的风度,是罕见其匹的”[1](P184)。克伦威尔所倡导的改革,代表了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努力排除外力干涉来建立具有独立主权的新型君主制国家,并为英国确立了一套行政机构,奠定了英国政治的基础。因此,克伦威尔在英国向近代国家过渡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克伦威尔推动英国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
中世纪的英国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国家的外部主权因受罗马教廷的干涉而不完整;国家内部主权因封建贵族拥有独立的经济权、军事权以及司法权,而不能正常运行;国王对封建贵族只有“宗主权”,而没有“主权”,国王的权力无法在贵族的领地执行,况且有些边境地区和威尔士仍然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国家政务和王室家政没有严格区分。宗教改革为英国民族国家的产生带来契机。16世纪30年代,克伦威尔主政后敏锐地熟悉这一点。克伦威尔借着国家的权力,依靠议会的支持,以宗教改革为突破口,巧妙地把国王的个人动机融入到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当中[2](P100),颁布一系列法案,打破了教皇对世俗国家的控制,建立起国家的外部主权。1533年克伦威尔主持下,国会通过了“上诉法案”。法案明确公布“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进行审判”,“在国王之下的僧侣和世俗人组成政治社会,各安闲宗教领域和世俗领域享有司法行政权,不受任何来自帝国之外势力的干涉”[3](P353)。“上诉法案”的公布,不仅从法律上堵塞了罗马教廷通过司法诉讼案件干涉英国事务的渠道,而且在事实上造成了与罗马的决裂,切断了英国同罗马教廷外部联系的纽带,确立了国家在其领土范围之内的独立主权。同时,克伦威尔重新调整了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把教会的司法权和征税权也转移到了国家手中。1532年3月,克伦威尔代表国会下院草拟了《反教区主教请愿书》,谴责了教会独立的司法权力,主张废除与国王的法律精神相违反的现存所有教会法[3](P333—335)。1534年,国会通过“教士顺从法”,把宗教案件的最后裁决权转移到世俗人手中[4](P183)。1534年国会通过的“至尊法案”公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他和他的后嗣应当被视作为安立甘教的英国教会在尘世唯一领袖”[3](P364),拥有处理宗教事务的全权。同年颁布的“叛逆法”,规定严惩那些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权威者,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强化了国王在王国内的政治权威。同年,“教士首年薪俸法”付诸实施,剥夺了罗马教廷对英国的征税权。1536年和1540年,国会又两次颁布封闭修道院、没收修道院财产的法令,摧毁了“教皇政治最后的避风港”[5](P295)。1540年,国会还颁布法令,取消教会的避难权,教堂圣所不再是王室权威和法律的严重障碍。这样,宗教改革后,教会作为独立的统治机构不复存在,教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大为削弱,其活动范围则逐渐退回到宗教领域。假如说宗教改革建立了国家的外部主权和对教会的权威,那么,16世纪30年代克伦威尔政府对特许地和边境地区实行的政策,就在疆域之内确立了国王的最高权威。16世纪30年代,都铎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消除地方的离心因素,打击地方的割据势力。1536年,托马斯·克伦威尔起草了一项关于特许地和自由区的法令,明确规定只有国王才拥有对叛逆罪、谋反罪免予追究的权力,王国内任何地方的司法裁判权只能由国王授予,郡和自治领的伯爵,必须以国王的名义行事[1](P175—176)。该项法令颁布实施后,除极少数例外,几乎所有特许地的封建特权都被取消,德拉姆郡的独立状态亦结束。整个英国第一次无条件地听命于威斯敏斯特的统一调度。只有到这时,国王的权力才真正达到了封建贵族的领地之内,中世纪国王的“宗主权”才最后变成了统一的政治权力,即“国家主权”。1536年,克伦威尔政府出兵镇压以“神恩巡礼”为名的北方地区地方势力的骚乱,没收了诺森们兰公爵的全部领地,处决了参与叛乱的诺福克公爵。1537年夏,在北方设立了由中心直接控制的常设机构——北方委员会,取代了爱德华四世以来统治北方的临时委员会,管辖北方五郡[1](P176—178),有效地削弱了北方分裂势力,保证了中心对北方强有力的控制。从此,北方在中世纪游离于中心政府之外的分裂历史结束了,普通法和司法制度引入了北方,北方真正成为英格兰王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对威尔士的政策也获得了成功。1534年政府发布一项法令,将边境内所有杀人案和叛逆罪的审判权移交到在边境上设立的英格兰法庭。1536年的一项法令规定,威尔士和切斯特应与英格兰一样设置四季法庭和治安法官。紧接着,国会又通过合并令,取消威尔士和边境地区的界线,把威尔士公国并入英国,废除边境上的领地,将其中一部分并入原有的威尔士和英格兰的郡,其余地区则划为五个新郡。新建郡和自治城市得到24位国会议席[1](P172—175)。大约从1539年开始,来自威尔士各郡和自治城市的代表已经坐在威斯敏斯特的国会大厅内共商国是了。1540年,克伦威尔死后,国王加强中心集权,国家对内确立最高主权的政策仍继续推行。克伦威尔政府的这些行动,体现了“国家权威在疆域之内排斥任何其它权威”[6](P20)的现代原则,扫除了中心政府对地方有效统治的障碍,刷新了地方与中心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统一国家的有机整体,从根本上结束了中世纪封建国家的分散离心倾向。
二、克伦威尔的政府制度改革奠定了英国近代政治的基础
亨利八世时,旧的王室管家机构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形势的需要,由此,16世纪30年代,克伦威尔对国家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更新与改造,被埃尔顿教授称为“都铎政府革命”。首先,建立脱离宫廷的政府机构枢密院,推动了国家向制度化行为模式的演变。早在中世纪,英国就存在着国王的枢密委员会,其职能随着不同国王的个性变化不很确定,或为咨询,或为行政,有时二者兼而有之。亨利七世时,整顿了枢密委员会,使之兼有咨询和行政两种职能,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此时枢密委员会还不是常设机构,也没有固定成员,枢密官人数众多。据统计,在亨利七世25年的统治期内,有183人参加过枢密会议,最多的一次出席者达40多人[7](P28),不但不便召集开会,而且被旧的教俗贵族充斥[8](P5)。这种庞大松散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克伦威尔的前任渥尔塞曾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这次改革未能成功,不过它却为克伦威尔重新组织枢密院、最终使它成为一种制度奠定了基础[9](P84—85)。1534—1536年克伦威尔着手促使枢密会议从松散的大议会中独立出来,并使其规范化。他首先重建枢密会议的核心即由部分成员组成的常务顾问班子,不断增强其权力,并把它置于自己的操纵之下[8](P250)。议会的首脑本为国王,但克伦威尔成为实际上的仲裁者。克伦威尔以首席国务秘书的身份拟定枢密会议的具体议程,对议会草案进行修改和审批,并藉此控制枢密会议[8](P316)。克伦威尔还设立了一个治理名册和会议记录的官员,使枢密会议进一步程式化,规范化[8](P349)。至此,枢密院成为独立于王室管家机构之外、具有稳定结构和工作程序的政府行政机构。枢密院的19名成员,全是国家的重要官吏,具有非凡才干和专门特长,把握着国家或王室的重要部门[8](P321)。枢密院成员的数额,同后来正式的枢密院成员相同。枢密院定期开会,作为一个整体治理国家事务。这表明此时克伦威尔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枢密会议[8](P319)。克伦威尔的这项改革使枢密院成为独立于国王宫廷之外,治理国家公务的常设性行政机构,使国家向着制度化范式转变。其次,提高国务秘书的地位,扩大其职权范围。国务秘书原是宫廷中低微的职务,担任国务秘书的人一般都是没有贵族爵位的人[4](P292)。1533年克伦威尔接替伽狄纳主教担任国务秘书。他利用伽狄纳离职之机接近国王,并把握各部门的大权,使国务秘书一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克伦威尔首先夺取了掌玺大臣的权力。克伦威尔当政时期,简化政府办公手续,削弱掌玺大臣的权力,由国务秘书经管各种印玺,负责文件的签发[8](P339)。以后国王的各种印章在政府公务中都不起实际作用了。在印玺处由国务秘书经管后,印玺处的机构脱离了国王内廷,不再由国王控制,逐渐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这些印玺不再是国王的私人印玺,第一次为国家政府所有。以后御鉴处代替了御玺处成为行政中心,由作为国务秘书的克伦威尔亲自主持。克伦威尔的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扩大了国务秘书的职权,使政府机构更具官僚制度化。1539年,国务秘书地位已相当显赫,有一项法令,已把秘书与大法官、财政大臣这样的重要官吏相提并论。克伦威尔不仅建立起首席秘书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将它们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还通过与枢密院的关系,对枢密院下设办事机构的具体领导,把自己变成了事实上的枢密院首脑、国王的首席行政大臣。再次,改革国家财政制度。克伦威尔主持的财政改革是政府改革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财政改革是由宗教改革引起的。16世纪初期,亨利八世由于穷兵黩武,铺张浪费,以及外交活动需大笔款项,王室入不敷出,经常性的收入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于是王室不得不寻求获得财源的新方式与新策略。这也是宗教改革和国家机构变革的动因之一。克伦威尔把握政府要职后,进行了财政改革。改革之前都铎王室的收入基本上由国库、国王特权总稽查与兰开斯特公爵领地三个部门治理。这种多元、混乱的方式一直统治着王室财政治理。宗教改革开始后,由于没收教会地产,财政收入大规模增加。戏剧般增加的巨额收入使原来的财政机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亨利八世责成具有丰富理财经验的改革派领导人托马斯·克伦威尔进行财政改革。克伦威尔借助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将教会的财产和收入转入王室手中。克伦威尔通过国会法令成立六个平行的税收机构和普通监察法院(主管亨利七世和渥尔塞时期所获土地的收入),打破了内廷的一统局面。法案具体规定了这些税收机构的目的、职能、人员和规章。除国库仍保持以往的治理方式外,其他各财政法院都赋予了近代化的财政治理体制,设立具有高度办事效率的财政大臣,根据其权力把握现金,直接审查账目,并进行预算,平衡收支,拥有国家印章,有着规定的各种专职人员与权限、账目与结账手续,并有一套专门的从中心到地方的税收机构。改革后的财政部门成为秩序良好、分工明确的常设行政机构,并在政府行政机构与王室管家机构的分离中率先得到独立发展。克伦威尔推行的财政机构改革促使英国朝着有系统有效率的近代国家财政治理制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克伦威尔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税收制度。1534年,他整顿财政,从国会获得十五分之一税、什一税和补助金的保证。同年,实施“教士首年薪俸法”,把原来流入教廷的定期收入截留给国家财政。此外又对英国境内的教士薪俸征收1/10的所得税,这些收入与国家关税收入一起,构筑了都铎国家制度化税收的基础。最后,提高议会下院的地位,促进下院的发展。都铎王朝以前,议会已存在二百余年,它主要是一个批准征税和审理重大司法案件的非常设机构,由教俗贵族组成的上院为主体,而由骑士和城市代表组成的下院则居于从属地位。宗教改革后,议会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克伦威尔控制“宗教改革议会”。他控制议会的最有效方式是以国务秘书的身份拟定议会的具体议程,并亲自审批议会草案的副稿。同时他还通过收买、赞助各地头面人物,以及暗示、下达指令等方式,确保国王所内定的候选人当选和政府的动议顺利通过。因此,有人认为他是整个都铎时代“最积极主动的议会选举操纵人”,是“该国第一个议会政治家”。他控制议会的方式为16、17世纪的国务秘书沿用。下院地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上院立法能力的削弱和下院立法能力的增强。克伦威尔借助宗教改革的有利形势,敦促“宗教改革议会”开创了政府议案必须首先提交下院审议的先例,致使上院保持了多年的立法优势地位一去不返,从此政府议案大多由下院创议。到了玛丽时期,由上院创议的议案已经降至议案总数的1/4。及至伊丽莎白在位晚期,上院提案已不到议会提案总数的1/5[1](P172—175)。在立法问题上,下院成为国王的合作者,给予国王以巨大支持,使许多法案得以顺利通过,同时,下院从国王那获得许多权力。下院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得到承认。当然,国王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克伦威尔并不是让亨利八世成为一个独裁者,而是要使国王在议会中享有最高权力。由于克伦威尔解散修道院,修道院长从上院消失,因而僧侣贵族保守势力被削弱;同时慑于王权的强大,“世俗贵族在议会活动中变得相当温顺随和,绝大多数情况下总能主动配合政府”。相反,乡绅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他们成为城市或地方的代表,进入下院,逐渐成为下院的核心。这些都有利于下院地位的加强。之后,下院取代上院成为议会的主体,国王在议会中行使最高权力,英国议会正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事迹,他的功和过
优质回答1599年4月25日 - 1658年9月3日),英国军政领袖,曾推翻英皇,并转英国为共和制联邦,出任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护国公。
新模范军(New Model Army)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皇党,而克隆威尔是新模范军的指挥官之一。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后,克隆威尔开始统治短命的英格兰联邦,征服了苏格兰与爱尔兰,并在1653年至1658年间出任护国公。
克隆威尔,中层士绅出身,在不惑之年前无太大举动。他与兄弟亨利(Henry)一起打理鸡舍羊栏,靠贩卖鸡蛋羊毛维生。他的生活与普通农民无异,直到他继承了一位叔父的遗产。当时宗教变革运动正盛,克隆威尔也受此影响,成为了清教徒。作为一个统治者,他的内政积极、外政有效,尽可能地塑造了英国的未来。但他的联邦也随他的死灭亡,而皇室在1660年复辟。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深信神指引了他的胜利。他从未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场,但他强烈赞成容忍各种新教教派。[1]
1628年,他在肯丁顿竞选国会议员胜出,又分别在短期国会与长期国会中代表剑桥。在英国内战中,他支持圆颅党,并成为了党内重要军事领袖。外号“老铁骑军”的他,很快地由一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提拔为总司令。1649年,他与其他领袖一起,作出处死查理一世的决定。他同时是Rump国会的成员,在1649年至1650年间被派往征服爱尔兰。在1650年至1651年间,他又率领军队入侵苏格兰。1653年4月20日,他用武力解散Rump国会,建立了一个短命的,成员由他点选的国会残缺国会(Barebones Parliament),并从1653年12月16日起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与爱尔兰的护国公。他死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在皇朝复辟后,他的尸体被挖出,作公开展示。
克隆威尔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2][3]另一边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塞缪尔·罗森·加德纳(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BBC发起的投票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克隆威尔名列第十。[4]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徒的行为被批评是种族灭绝的或近乎种族灭绝的。[
内兹比战役的1645
优质回答当时议会两院曾就由谁来指挥这支精锐部队的问题展开了辩论。上院倾向于从埃塞克斯和曼彻斯特两人中选择,而下院则提名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来担任统帅。费尔法克斯是一名职业军人,战功卓著,而且从不介入政治斗争。1645年1月21日,费尔法克斯终于被正式任命为该军统帅,然而几乎过了6个月之后两王国联合委员会才允许他在战场上实施全权指挥,不受节制。菲利普·斯基庞被任命为步兵少将兼参谋长。
此时各项职务基本任命完毕,唯独骑兵中将一职暂时空缺。到这支军队参战时,议会颁布了“自我约束法” [ 注:它是议会在1645年4月通过的一项措施,即不允许上、下两院中任何一名议员担任政府公职或军事指挥官,旨在撤换不称职的高级官员。 ] 。这给奥利弗·克伦威尔的任命造成了麻烦。克伦威尔显然是最佳人选。不过议会还是很快找到了一种解决办法,使这位最杰出的战士摆脱了羁绊。到6月份,议会正式任命他为骑兵中将。
到4月底,新模范军仍未满员,但议会认为它已经准备就绪,可以行动了。议会把马西将军、波因茨将军和利文伯爵的3支部队分别派到西部、北部和边境地区。可是苏格兰人不愿朝南走得太远,因为蒙特罗斯正在他们的家乡大肆骚扰盟约军。国王在牛津驻有一支部队,他本人在牛津一直住到5月初。国王另有一支部队在西南地区,由戈林勋爵和雷普顿勋爵指挥。查理·杰勒德爵士指挥的是一支由可以召之即来的威尔士人组成的庞大队伍。这样,第一次内战的决定性战役的舞台已经搭好。这是一场迪格比勋爵称之为“成败在此一举”的战斗。
当时新模范军仍然缺编,而且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然而议会还是决定派费尔法克斯率领1.1万名官兵前去救援汤顿。国王那时由于得到了来自西部的戈林勋爵骑兵的增援,力量顿时大增,于是在5月7日离开了牛津。这使两王国联合委员会惊恐万状。他们急忙命令尚在布兰福德的费尔法克斯派5个团去汤顿,他本人赶紧带领其余人马返回。这可是天赐良机。王党军可以在费尔法克斯与驻扎在牛律地区的克伦威尔部会师之前切断前者的退路,随后再将他们各个击破。
5月8日,国王在斯托昂泽沃尔德召集了一次御前会议。会上讨论了两项建议:一是挥师西进,进攻费尔法克斯;二是设法救援(受到威廉·布里尔顿爵士围攻的)切斯特,然后打败苏格兰人,夺回整个北部地区。开会时他们还不知道费尔法克斯已经奉命分兵,所以要西进就得出动大量部队。另外他们了解到苏格兰军队已陷入困境,而切斯特因有海路可通爱尔兰,地位极其重要。于是鲁珀特亲王和马默杜克·兰代尔爵士强烈主张挥师北上,尽管他俩出发点各不相同。其他人则赞成进攻费尔法克斯,趁新模范军尚未部署停当打它个措手不及。最后国王采取了折中办法:由国王率领一部分部队挥师北上,由戈林率领其骑兵返回西部——这正中戈林下怀,他本不愿意受制于人。这种折中方案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戈林走后,国王身边仅留下大约3000名骑兵和5000名步兵。他在向北挺进时把所有能集中的守备部队都集中起来,以加强他那薄弱的力量。议会方面决定包围牛津。但是查理国王并没有象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拨转马头返回牛津。国王认为牛津城粮秣充足,固若金汤,不用担心。然而,他对失去戈林开始感到后悔。他意识到,没有戈林几乎就没有可能击败费尔法克斯。于是他命令戈林立即率领他“能动员的所有人马”向马基特哈伯勒进发。戈林根本不打算服从国王的命令,找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借口加以推托。查尔斯·杰勒德爵士也接到了国王要他把部队带往马基特哈伯勒的命令。
王党军抵达马基特德雷顿时听到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布里尔顿已经撤走了包围切斯特的军队。现已不必匆忙北上。国王决定转向东进,等增援部队到达后一起夺取莱斯特。攻打莱斯特是在夜间。经过短时间的激战,鲁珀特亲王攻克该城,然后无端地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卑鄙的屠杀。攻占莱斯特后,王党军内部再次出现意见分歧。迪格比勋爵和一些人主张向牛津进发,击败费尔法克斯。而鲁珀特认为,目前兵力不足,等增援部队来后再说,而且费尔法克斯肯定会尾随而来。在这两点上,鲁珀特的看法都是正确的。
最后决定向达文特里进军。6月7日,王党军抵达该地,并在此停留6天,目的是搜罗大批牛羊送往牛律。为了护送这些牛羊,他们出动1200名骑兵。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那时国王和鲁珀特亲王想必都已获悉牛津城已经解围,他们绝不应花那么多时间和兵力干这种事情。他们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天,结果主动权落到了费尔法克斯手里。费尔法克斯终于在杰勒德的威尔士士兵和其他援军尚未到来之前紧紧咬住了王党军。
6月5日,费尔法克斯离开牛津前去袭击博斯塔尔豪斯,但没有成功,转而向纽波特伯格内尔以北推进,到达斯托尼斯特拉福特。途中,弗默依登团与他会合,使其实力增加到1.3万人左右。因此,与国王相比,他在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费尔法克斯在斯托尼斯特拉福特一直停留到6月11日。在此期间,他把团改编成旅并让指挥官熟悉战斗序列。他还紧急派人去克伦威尔处,令他率领骑兵前来会合。当时克伦威尔正忙着为东部联盟招兵买马。随后,费尔法克斯率部朝北安普敦方向机动。在快接近北安普敦时,部队折向西行,朝基斯林波里进发。他知道王党军目前正在达文特里地区。
在内兹比战役打响之前那段时间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是:议会军的情报保障工作做得比王党军好得多。议会军的指挥官和伦敦的两王国联合委员会能够迅速得知王党军的调动情况(虽然他们并不总是能正确解释那些调动),而查理国王和鲁珀特亲王却常常不知道费尔法克斯的位置。王党军在巴勒山遭到偷袭一事就是明证。当时情况确实很危险。查理正在福斯莱公园狩猎,鲁珀特也没有想到敌人近在咫尺,其巡逻队竟然同他的前哨接上了火,王党军分散在各处毫无准备。幸好天色已晚,费尔法克斯无法再对王党军发动进攻。
鲁珀特亲王希望在援军到来之前避免交战,国王也赞同这个意见。因此他们从巴勒出发时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对去向严加保密。他们向马基特哈伯勒前进,准备进军贝尔沃堡,但是没有成功。6月13日凌晨,议会军侦察队总负责人沃森送来了有关王党军撤退的消息。与此同时,戈林的一封信被截获。费尔法克斯从中得知戈林的军队还在汤顿城前,因此不必担心这支部队。6月13日夜,费尔法克斯在吉尔德斯伯勒扎营驻宿并派出巡逻队前去盯住敌人。巡逻队在内兹比抓了对方几名后卫人员。
13日午夜,国王在马基特哈伯勒召开御前会议。大家担心,敌人已近在眼前,如果进一步撤退,势必会影响士气,于是决定战斗。鲁珀特对此虽持保留态度(他仍坚持原来的观点,认为现在作战为时尚早),但是决定既已作出,他只好在14日凌晨把部队沿着从东法恩登到大奥克桑登的高地一线展开。这里居高临下,在此地实施防御,等着拥有优势兵力的敌人前来进攻,那是再理想不过了。
当天日出时,“圆颅党”军队抵达内兹比岭。上午8时左右,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策马前去侦察地形,想选择一处最佳阵地。当时还不能肯定王党军是否会停下来进行战斗、两位将军心里最关心的是如何选择一处可能促使王党军冒险发动攻击的阵地。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克伦威尔建议选择米尔山一带的高地,他认为这块高地似乎比他们目前所占据的内兹比东北的有利地形更为合适,因为后者前面是一片起伏不平的沼泽地。费尔法克斯表示同意。他令军队开进阵地,开始将他们部署在前山坡上,但后来又把他们撤到背面的山坡上,或许是考虑到新兵处在敌人视野之外心里会踏实一些。直到王党军向前推进时,议会军才从山背后冲出迎战。
上午7时30分在东法恩登岭,鲁珀特亲王派侦察队长去侦察敌人阵地。但是鲁斯回来说没有新情况,其原因难以理解(尽管它可能反映出王党军的侦察工作十分薄弱)。鲁珀特只好亲自出马。他很快发现了敌军此时正向最后阵地机动,当然,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军官,不会认为敌人是在撤退。但是他又是一位进攻精神极强的人,难以抗拒机会的诱惑,他想趁此时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他一面派传令官向国王汇报,要求国王把兵调上来;一面继续骑马勘察阵地。这是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
鲁珀特选择的阵地在杜斯特山的山梁上。军队进入阵地后分三线部署。第一线,久经沙场的名将雅各布·阿斯特利率步兵居中,鲁珀特亲王的骑兵居右,兰代尔的部队居左。第二线是霍华德上校的步兵,骑兵中队夹在步兵团中间。第三线为预备队,共1300人,由国王的近卫骑兵、鲁珀特亲王的步兵和国王的骑兵卫队组成。总共有骑兵4280人,步兵3900人。
在杜斯特山以南半英里处平行驻扎着费尔法克斯的部队,共计1.46万人,其中骑兵7200人,步兵6400人,奥凯上校指挥的龙骑兵1000人。他们成二线配置,中央为斯基庞少将的步兵,右翼为克伦威尔的骑兵,左翼为艾尔顿上校的骑兵。最左翼是一片称为萨尔比树篱的茂密的灌木丛,克伦威尔将它选为左翼屏障,并令奥凯的龙骑兵下马沿树篱布防。
上午11时左右,战斗开始了;王党军稳步向前推进。整个战线几乎同时打响。在东侧,克伦威尔挥兵迎战正朝这边冲来的兰代尔部。北方骑兵只有1700人,数量上居于劣势,根本不是克伦威尔骑兵的对手,何况克伦威尔的部队还占了下坡的便宜。北方骑兵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被驱赶到鲁珀特的预备队的位置。当对方败局已定时,克伦威尔非常明智地命令手下的2个团钳制兰代尔的部队,防止他们重新集结,同时调集其余兵力,准备迎接最后阶段的决战。克伦威尔这一指挥策略与鲁珀特那种一味冲杀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中路,阿斯特利的部队与“圆颅党”的步兵相比占有明显优势。前者作战经验丰富,后者新兵居多。阿斯特利部队经过艰苦的白刃战之后,冲破对方第一道防线,迫敌退到第二道防线。然而由于兵力不足,后来又未得到骑兵支援,他们自己反倒成了瓮中之鳖。对王党军右翼采取的作战行动也许至关重要,它可能对战役结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至少可以肯定它对阿斯特利步兵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鲁珀特亲王实际上是王党军的统帅,尽管他发现国王越来越相信自身的军事才能,并且很想亲自掌握战场指挥权。尽管如此,作为统帅的鲁珀特亲王无论如何不该亲自带领骑兵冲锋,应该把骑兵交给莫里斯亲王去指挥,自己掌管战役的全局。然而这显然不符合他的个性。如果骑兵要发起冲锋,他是非亲自参加不可的。他率领两路骑兵去迎战艾尔顿部,混战一场后,穷追不舍,结果跑出了战场范围。
鲁珀特的部队向前推进,必然会遭到埋伏在萨尔比树篱内的奥凯部队交叉火力的射击,从而可能稍微加快了向前推进的。实际上奥凯的龙骑兵并没有击中对方多少骑兵。由于某种原因,在这一翼,双方骑兵在距离对方不远的地方都收住了脚步。相视一两分钟后,鲁珀特首先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双方激战了半个小时。刚开始艾尔顿略占上风,他右翼的两个骑兵中队突破了正面的王党军骑兵部队,可是中路的骑兵中队未能发起冲锋。最左翼的“圆颅党”骑兵则被对方打得落荒而逃。
这时,鲁珀特带着他能聚集起来的全部骑兵飞奔着离开了战场,去追赶艾尔顿的部队,一直追到距内兹比1英里以外的地方才收住缰绳。在那里他们与“圆颅党”辎重部队遭遇,受到了该部护卫队的猛烈攻击,他的部队被打散了。待鲁珀特把打散的骑兵收拢来,拨转马头返回战场时,他的马队已无力投入战斗,而且无论如何现在也为时太晚了。留在战场上的王党军步兵遭到了克伦威尔骑兵和艾尔顿余部的左右夹攻,同时奥凯的龙骑兵现在也重新跃上战马。王党军步兵进行了极为英勇的战斗,终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不得不放下武器投降。在庞大的俘虏队伍中数他们的人最多。
鲁珀特亲王回到国王和预备队那里(预备队多数没有投入战斗,如果鲁珀特在场全面指挥的话,他们是应当投入战斗的)。鲁珀特与国王作了部署,准备应付正在重新组织以便发起最后冲击夺取胜利的敌人。但是议会军并没有发起最后冲击,因为只需奥凯的龙骑兵一阵排枪就足以解决问题了。虽然王党军的军官仍竭尽全力企图稳住阵脚,但士兵们再也招架不住,纷纷逃离战场。追击大体上是有节制的,但仍追出了12英里。追击中杀死了不少人。在这次战役中,议会军方面损失不大,约有180人阵亡。王党军方面在战斗中损失了大约450人,后来遭议会军追击时又有350人丧生。另外,所有的给养都落到了胜利者之手。议会军还缴获了装有国王私人书信的文件箱,其中有国王与王后之间的使他们身败名裂的一些信件。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威尔士足球队队长克伦威尔》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95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