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天子 ┛贾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贾天子,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我眼中的王维
- 2、七字成语和意思
- 3、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想到还是另有打算?
- 4、三国,贾诩,看透人心有什么例子?甚至称为毒士呢?
- 5、齐王司马囧:将八王从庙堂之争推向天下大乱的推手
本文目录导航:
我眼中的王维
最佳答案我眼中的王维:玉树临风的白衣秀士
王维是大才子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论才气,在大唐才子中他鲜有敌手。他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个全能型的艺术家,这种全面发展的态势是其他才子所望尘莫及的。但把王维归属为才子,似乎又有些别扭,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才子除了有才,还要有个性、有气质、有怪癖、有风流逸事等等。而王维除了才气多一点,脾气不大,性格不怪异,为人处事与寻常人没有差别。大哲学家康德说才子们都是不可理喻的,杨格说才子们都不走寻常路,这些说法都对王维不适用。在那些风流倜傥、性格张扬的才子当中,王维显得太文静了,实在不像才子。
王维的文静,在他自己看来,或许是有修养的体现,因为他是一个贵族,贵族子弟自然要时刻爱惜自己的羽毛,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王维的籍贯,目前存在着一些争论,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说王维本来是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他的父亲,曾任汾州司马的王处廉,把家搬到蒲州(山西永济),即后来的河东郡,所以他成了河东人。还有人说王维是京兆人或琅邪人。为什么大家对王维的籍贯这样在意,至今喋喋不休呢?因为籍贯对王维太重要了,不同的籍贯带来的不仅仅是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差异,哪怕是北京户口与穷乡僻壤小山沟的户口之间的差距,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隋唐嘉话》说,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平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只有三件事情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没有进士及第,没有能够娶五姓女,没有机会修国史。那两件与教育有关的事情,放在今天会相当顺利地解决。当上了“宰相”,只要他有所暗示,再有名的大学也会乐不可支地把博士学位与教授头衔送上门去,写史书的名学者也会非常愉快地把他的名字放在编辑委员会的首位。只是这娶五姓女比较麻烦,李、王、郑、卢、崔氏这五姓自恃身份高贵、血统纯正,连皇帝的女儿都没有太大的兴趣,估计对寻常的宰相也不会在意。唐文宗嫁女儿的时候,发现贵族们你推我让,十分谦虚,就大发雷霆,说我老李家当了二百年的天子,还比不上崔、卢这些家族吗?
大唐皇帝也在“五姓”之列,为什么还得不到有关士族的认可呢?因为并非普天下的这五姓都是尊贵的,只有清河或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或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才是正宗的。大唐皇帝号称陇西李氏,但有人认为他们胡化严重,有人说他们是大家族中的“破落户”(陈寅恪就如是说),总之,山东(崤山以东)士族对他们的血统抱以怀疑的态度。王维若是河东人或京兆人、琅邪人,虽然可能还是太原王氏的分支,但毕竟不如太原王氏正统。王维的母亲,史书明确说明是博陵崔氏,而当时五姓多内部通婚,这也证明王维确实血统纯正。
出身名门,好处甚多,首先会受到良好而系统的教育。《新唐书》说,王维九岁就会写文章了。九岁就能舞文弄墨的神童很多,但长大后能够进一步成为成功人士的却很少。神童可以靠天分,成功需要良好的素质,素质要靠教育与培养,所以现在举国上下大声疾呼“素质教育”。王维和王安石口中的那个仲永一样自幼聪颖过人,而家庭环境远远好过仲永,所以综合素质就更好高。仲永只会写诗这一招,其他方面的潜能没有机会挖掘与培养,所以只能“环谒于邑人”,即在乡里面转来转去,在土财主那里混口饭吃,没有能够进入上层社会的交际圈。
王维的综合素质好,诗文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样他就能“环谒于贵人”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大约在十五岁,王维就离开家乡来到长安,游走在权贵之门。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里这样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这段话意思就是说,王维还相当年轻的时候,文章就很出名了,而且还精通音律,琵琶弹得好,经常在那些皇族诸王家里表演,尤其得到了歧王的眷顾与看重。薛用弱并非捕风捉影,为了提高阅读率而信口开河,他的说法得到了大诗人自己的许可。翻翻《王右丞集》,我们可以看到《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诸如此类诗题,看来诗人早年也是以此为殊荣的,即使成熟后,他功成名就了,想必对这段风光的生活还是很惦记的。
经常同唐室亲王交往,王维成为了他们的座上客。这时的王维很年轻,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与《红楼梦》中贾政身边的那些门客有很大的区别,能够对那些亲王有过规讽。宁王李宪是唐玄宗的长兄,曾经把太子之位让给玄宗,看起来很识时务。不过毕竟是亲王,尤其是玄宗即位之后,依仗玄宗的尊宠,也做出了一些巧取豪夺、令人侧目的事情。有次,他看见一个卖饼者之妇,长得“纤白明媚”,便不由分说,塞给饼师一些钱,把她载回家。过了一年多,宁王想知道锦衣玉食的她是否还想念饼师,于是接来饼师,让夫妻俩会面。结果这位卖饼者之妇见了饼师,“双泪垂颊,若不胜情”。当时在座的观众,除了宁王外,还有王维等十几个文士,这些文士看到这副场面“无不凄异”。宁王提议说,有景如此,不能无诗,就要大家以此为题材赋诗。王维才思敏捷,最早写好诗歌,诗云: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诗歌以《息夫人》为题。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楚王灭调息国后,将她据为己有。息夫人虽然为楚王生了两个小孩,但始终默默无言,从来不和楚王说话。王维说,小人物虽然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但不表明他们没有自己的选择,息夫人就是在以沉默来抵御所遭受的屈辱。宁王见王维把他比作荒淫的楚王,有些尴尬,但他有“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把强占饼师之妻也视为一场游戏一场梦,为了表明自己的大度与高雅,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又将饼师之妻奉还给了饼师。
其实,年纪轻轻就旅食京华的滋味并不好受,有时候为了需要,王维还得飘到洛阳。看看王维这一时期所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大致可以明了诗人那种黯然的心情。不过,为了前途,他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王维“环谒于贵人”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仲永“环谒于邑人”得来的那点口粮。据说,王维的功名就是这样得来的。《集异记》说,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名声震天响,后来又走上了公主的门路,公主亲自写信给京兆考官,暗示要以张九皋为解头。王维这年刚好也好参加考试,就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岐王,希望得到他的庇护和鼎助。这个歧王,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当时家里是名角荟萃,连李龟年这样的大音乐家都当初经常出入他的府上,关于这一点,杜甫可以为我们作证,后来,他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无比怀念地说“岐王宅里寻常见”。
岐王听了王维的想法,感到很为难,如果这个时候帮助不了王维,显得自己太没有面子,但公主的来头又更大,怎么办呢?“贵主之盛,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意思是咱们不强攻,只智取,要王维准备一些诗和一首新的琵琶曲,五天后来见他。王维带上这些东西,如期而至,岐王说:作为文人,你还有其它的门路去见公主吗?你现在想清楚,原意听从我的安排吗?王维一口答应。于是岐王拿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让王维穿上,即把打扮成前卫时髦的艺人,就象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经常见到的那种。这样,岐王带着王维一行来到公主宅第,说是要为公主举行一个艺术沙龙。王维是贵族,身材好得无可挑剔,“妙年洁白,风姿都美”,在这群艺术家如鹤立鸡群,相当引人注目,气质估计远远要好上“超男”,一下子就吸引上了公主的眼球。公主立刻向岐王打听王维的情况,岐王故意漫不经心地说他是音乐家,并让王维演奏新曲一首。王维手抚琵琶,那手也是“黄金杆拨春风手”,音乐响起,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声调哀切,满座动容,泪湿长袍。公主十分惊异,岐王趁热打铁,说这个年轻人不仅精通音律,还是个才子,写得诗简直无人能超过他。公主更为好奇,就要王维把他的作品拿出来欣赏。王维从怀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诗歌递给公主,公主一看,大惊失色,说:“这些我早都见过,还以为是古人之作,没想到竟然是你写的呀!”于是马上让王维更衣,换掉拿身奇装异服,意思是不把他看做艺术家,即看作“伶人”,而升于客人之列,当作文人对待。恢复文人身份的王维更加自信,在沙龙上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倜傥风趣,诙谐幽默,很快以高雅的谈吐、风姿与学识征服周围的听众。岐王凑准时机,对公主说:“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为解头,一定会成为国家的荣光。”公主问:“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举?”岐王和盘托出,说:“传闻您已经吩咐下来,将解头要给那个张九皋。”公主笑道:“我怎么会管这些小孩子的事,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我想给张九皋。”随即回头对王维说:“如果你参加考试,我当全力荐你作解头。”就这样,在公主的亲自支持下,王维做了解头,一举登第。
王维与仲永的不同遭遇,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只会考试并不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会写文章的韩愈“四举于礼部,三举于吏部”,在考场上长期抗战;会写诗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日也将近六十岁了,估计他们这些人无论在相貌上还是艺术素质上都与王维不可以道里计。来自四川的陈子昂,虽然其貌不扬,虽然也不懂音乐,可家里有钱,能一掷千金,买来一把谁都不认识的古胡琴将一班文人忽悠得不知南北,所以也能一举登第。这样看来,今天对那些极力培养下一代艺术素质的家长,我们还是应该给以崇高的敬意。
只是这个故事未必属实。按照有关史料,王维十九岁那年去参加考试的时候,文中提到的那位张九皋早已明经及第。专家反复寻觅,也找不出那位比岐王更威风的公主。开元七年(719)前后,比较有势力的公主,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已经驾鹤西去,长宁公主贬谪他乡,而睿宗的女儿都比较低调,玄宗的女儿年纪太小。《唐才子传》说此公主就是玉真公主,却不知依据何在。王维有首诗名为《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看起来两人关系比较遥远。不过王维中状元还是事实,那是在开元九年(721年),当时王维21岁。
状元及第的王维,被任命为太乐丞,这也算专业对口。太乐署专管邦国祭祀专用的乐舞,丞是副职。可惜没过多久,王维就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原因则是他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享用了不能享用的乐舞。《集异记》说:“(王维)及为太乐丞,为伶人舞黄狮子,坐出官。黄狮子者,非一人不舞也。”这里解释得很清楚,黄狮子舞,只有允许一个人欣赏观看,那就是九五之尊的皇上。王维利用职权之便,坐享了黄狮子舞,那就是僭越,自是大罪。在艺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今天,理解这个罪名可能有一定难度,不过想想早些年,一定级别的领导,家中才允许配备原装《金瓶梅》,大家应该就会接受这样的事实了。
王维的文静,与他的家庭环境、性格有关,还与其经历有关。这首《终南别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里是写王维归隐生活的乐趣。王维说自己到了中年以后,就很注意养生之道了,后来又把家安在终南山边,生活更加悠闲了。兴致来了,就独自漫游,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无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来看行云变幻。碰到山间老人,就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美,真正过起来还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毅力。很多人都说,这样的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王维性格中淡逸的一面十分醒目,却未必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整天飘飘然,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王维说自己“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只说中晚年以后他的生活很平静,可见青年时期他的心情未必宁静。
中状元的那年秋天,王维离开京城,来到济州任司仓参军,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整整呆了了四年多。这段时间是王维非常苦闷,一个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刚刚步入仕途,对未来饱含期待,有无限的憧憬,但发现自己被人遗忘在偏僻的角落,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漫漫长夜中,黎明迟迟未到,诗人无法忍受寂寞,四年之后他辞去了司法参军一职,离开济州隐居于淇上。两年后又回到长安,闲居了很长时间。此时的王维还没有体现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一面,他对入仕具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到长安应试,第二年冬他怅然而归,写了一首诗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说,偌大个京城,没有一个做高官的知音,自己苦苦等待了这么长的时间,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看来自己只能回到襄阳老家,在寂寞中度过此生。传说孟浩然的失意,是因为他面试失败。当时他正与王维聊天,唐玄宗突然驾到,他无处躲避,只好藏在床底下。后来玄宗知道了,让他出来吟诵诗歌,他无数的好诗,偏偏选择了一首《岁晚归南山》,说自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很生气,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就把孟浩然放还南山了。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当时王维自己都还没有找到出路,玄宗皇帝怎么会去看望他呢?看看他写给孟浩然的诗: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他劝孟浩然老老实实回乡隐居,不必再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就在乡间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算了。自己中了状元后又如何,还不是两眼一摸黑,赋闲在长安吗?当然,在这里王维只是发牢骚而已,他从隐居地淇上来到长安,本身就带有某种想法。在长安这些年,他也没有停止活动。大约三十四那年,王维献诗中书令张九龄成功,后来被拜右拾遗,写了一首答谢诗《献始兴公》: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这样的诗歌,很难让人想象出自超然物外、天性淡泊的王维之手。他首先说那些隐居山野的文人逸士都是鄙陋之人,见识太短,所守的乃是“匹夫”之节,大丈夫不为也。然后又称颂张九龄大公无私,为苍生谋福利,值得天下人景仰。最后“跪自陈”,说明自己为张宰相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希望能够进入他的帐下,为朝廷排忧解难。张九龄是宰相中的诗人,诗人中的高手,艺术气质太浓,自然看不起政治手腕,结果在与李林甫的争斗中很快败北,黯然离开首都。据说他的离去,标志着大唐盛世开始从高峰回落。王维的心情也从高峰回落到谷底,此后几年虽然也在朝为官,但日子过得不咸不淡,总在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这样的闲职转来转去。其间,还曾赴河西节度使幕,在边塞生活了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好诗,如《出塞作》、《使至塞上》等,让我们见识了诗人慷慨的一面。
让王维彻底沉默无言的,是他有过做“伪官”的经历。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随即进军长安。《旧唐书》说玄宗“出幸”,《新唐书》说玄宗“西狩”,而事实是玄宗仓皇出逃,狂奔至四川。四川真是个好地方,尤其是战乱之时,皇帝都很喜欢它,后来的唐僖宗、民国的蒋总统都曾“出幸”或“西狩”至此。四川人民其实也非常欢迎这些皇帝的到来,在危机时刻皇上能够选择四川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信任,更何况很多风景区、名胜古迹都是由于皇帝“到此一游”而身价百倍。
玄宗出逃时,朝廷百官顿时分成好几派,有忠心耿耿随皇帝逃往的,有积极主动与新君安禄山合作的,有自谋出路逃避山间乡野的,也有摇摆不定、静观其变的。王维属于哪一类,史料有限,不敢妄言,应该是属于忠心耿耿那一类吧。《旧唐书》说他是“扈从不及,为贼所得”,意思是还没有来得及逃跑,作了俘虏,也就是说他有逃跑之心,只不过还没有付诸行动。仅仅是这一点,就比周作人不愿“扈从”强了许多。后来的事实进一步证明王维确实不是一个“汉奸”。周作人呆在北平,有人在大门口放了一枪,他就乖乖地为日本人服务去了。王维见势头不对,马上吃药取痢,假称患病,这是一种什么策略?是印度人甘地所宣扬的“不合作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反抗的一种形式。
安禄山没有放过他。《旧唐书》云:“禄山素知其才,遣人迎置洛阳,拘於菩提寺,迫以伪署。”乱世有才名,也会带来烦恼。《新唐书》也说安禄山因为爱惜人才,让王维做了他的给事中。王维自己宣称他是在刀剑的威逼下做了伪官,在替同样做过伪官的韦斌撰写墓志铭时,他描述了自己这段经历:“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他说,安禄山进入两京的时候,大臣们像关在笼子里的猴子,自己这类小官就像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后来自己吃药称病,准备潜逃,结果引起叛军警惕,被抓了起来,十多天没怎么吃饭,大小便都在关押的房间里,外面的守卫拿着刀枪棍棒,架在他的脖子上,将诗人捆成粽子形状送到安禄上他们办公的地方。
这样看来,安禄山并没有因为王维有才而怜惜他。王维声称他是在饱受折磨与屈辱之后,才迫不得已做了伪官。直接而有力的证据,是王维在此期间所写的一首诗,诗题很长,大意是当时在被拘禁在菩提寺,老朋友裴迪来看望他,说起逆贼安禄山在凝碧池旁大宴宾客,并让唐玄宗的皇家乐团在旁伴奏一事,王维一时泪下,偷偷口占一绝,写下这首诗给裴迪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价值千金。至德二年十月,大唐的军队收复东京洛阳,投降的伪官三百多人都被押往西京长安受审。大头目如陈希烈等都被关押在大理寺、京兆狱,王维这类文官或小头目被关押在宣阳里杨国忠旧宅。两个月,惩处“汉奸”的条例公布出来,按罪行大小分为六等:罪大恶极者处死于菜市场;次一等赐其自尽;次一等重杖一百;次三等流放、贬谪。王维的罪行,最低也当流放,最后不但得到唐肃宗的谅解,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为什么呢?据专家推测,理由有三:一、写过前面所说的这首表忠心的诗;二、他的兄弟王缙提出削减自己的官职来营救兄长;三、当时的宰相崔圆伸出了援助之手。据说,王维与当时的大画家郑虔、张通还被关押在杨国忠的老房子里的时候,崔圆从大山沟回到京城,有了豪宅要装修一番,经常把这三人捞出来为自己的房子画壁画。倘若在开元、天宝的盛世,这些画家无论如何都会维护自己的身份,维护艺术的尊严,但现在把给宰相画壁画当作救命的稻草紧紧抓住,拼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书上说是“运思精巧,颇绝其艺”。这样买力,宰相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关键时刻拉了他们一把。
大唐皇帝爱惜人才,原谅了王维,但后世的文人却不愿轻易放过他。元代有位名人叫吴师道,看到王维留存的《辋川图》这副画,写下一段文字,说“(王)维文词清雅,风度高胜,超然山林间,疑其非世之人。而居位显荣,污贼不能死,适累是图,惜哉。”意思是王维诗歌写得好,气度高雅,有神仙的风姿。但身居高位,当了俘虏却没有一死了之,使他图画的价值也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王维应该像后世的贞妇洁女,一旦被登徒子看见了自己的胳膊,要么就应该将自己的胳膊斩断,要么就应该一头撞死在墙壁上。王维失身后,没有选择自尽,吴礼部认为,这种没有节气的文人,他的画再好,我们也不应该喜欢。也有人说王维诗歌写得也不好,根本不值得去读,大理学家朱熹说:“王维以诗名开元间,遭禄山乱,陷贼中不能死,事平复幸不诛。其人既不足言,词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
明代大文豪王世贞把大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比较了一番,认为他们是三分鼎足。不过,对于王维的气节颇有微辞。在《书李白王维杜甫诗后》,他说:“摩诘弱,故不能致死安民,然其意非肯为之用也。生平悟禅理,舍家宅,无妻子,而不之恤,顾不能辞。禁近以殁,岂晩途牢落不能自遣,白香山之所谓‘老将荣补贴’者耶?”对于王维没有以死殉节,王世贞耿耿于怀,而且对“老将荣补贴”的现象颇为不解。王维早年在仕途算不上得意,但自此有了“污点”后,反而官做得越来越大。当了太子中允后不久,他又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转给事中,最后官尚书右丞。这些官职都是他在有污点前所不敢想象的。
晚年的王维,官做得越来越大,心却越来越冷。一首《酬张少府》传达出了他的心声: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时候确实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他去关心。妻子三十年前就死了,这么多年他一直独处,好像也习惯了。他在蓝田买到了宋之问别墅,整天与裴迪、崔兴宗等人弹琴赋诗,啸吟终日。拿着朝廷的俸禄,他也很少去处理具体的政务,大家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好比今天“作协”的某些作家,拿着国家的工资,也可以不去处理具体的事物,因为他们还王维一样也忙于创作。惟一不同的是,王维写出的诗歌最后结集出版时,不需要朝廷资助,而我们今天的某些作家,写出来的小说需要政府资助出版与奖励。还是看看王维在辋川写得一些好诗吧: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还因为他事佛。《旧唐书》说王维奉佛吃斋,晚年愈盛,每天请数十个僧人和他一起吃饭,以玄谈为荣。房间中没有其它东西,惟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每天退朝之后,他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临死之前,因为弟弟王缙在风翔,忽然索笔写诀别书给他,又与平生亲故写了很多告别的书信,敦促他们奉佛修心。王维确实很虔诚。他的母崔氏尊大照禅师为师,虔诚奉佛30余年。兄弟王缙崇拜心空三藏,是密教信徒。王维自号“摩诘”,就是根据《维摩诘经》而取的。他所撰写《能法师碑》,全篇皆用佛语缀成。佛家教义钻研得深透,自然会在诗歌中流露出来。大家都称赞王维的画精妙,王维自我解嘲说自己前生是画师:“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虽然是玩笑之语,心底里王维对轮回之说还是有些想法。尤其到了老年,病、死等问题无法逃避,如何解脱呢?《秋夜独坐》说:
独坐悲双鬓,空发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中呜。白发终准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所谓学“无生”,就是领悟不生不灭之实相。王维领悟了多少,我们无法考证,只是他终久没有做到不生不灭,大约六十一岁那年,他就到西天极乐世界去了。不过,他“诗佛”的形象从此矗立起来,和他众多的诗歌一样会永不消逝。临死之前,他所任的官职是尚书右丞,大家后来就称呼他为“王右丞”。由于王昌龄号称“诗家天子”,喜欢王维的读者不服气,说王维是如“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诗人中的天子而胜似天子。
七字成语和意思
最佳答案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不看僧面看佛面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当面输心背面笑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 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丢下耙儿弄扫帚 放下这样,又做那样。比喻事情总做不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含着骨头露着肉 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
好汉不吃眼前亏 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好了疮疤忘了痛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好女不穿嫁时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
好心做了驴肝肺 俗语。指把好心当作坏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横挑鼻子竖挑眼 比喻百般挑剔。
画虎画皮难画骨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解铃还需系铃人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今朝有酒今朝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老虎头上扑苍蝇 比喻自己找死。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眉毛胡子一把抓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七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天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跳到黄河洗不清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偷鸡不着蚀把米 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心有灵犀一点通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一寸光阴一寸金 比喻时间十分富贵。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口吸尽西江水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
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宰相肚里好撑船 谀人肚量大。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势力,看人只重衣着。
置之死地而后快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不能登大雅之堂 形容不够文雅。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见棺材不下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 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秤砣虽小压千斤 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之犊不畏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船到桥门自会直 桥:桥梁。比喻事先不必多虑,问题自会得到解决。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大树底下好乘凉 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
大水冲了龙王庙 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东方不亮西方亮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放诸四海而皆准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各人自扫门前雪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皇天不负有心人 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龙不成反为狗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皇天不负苦心人 天公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坚持干下去,愿望一定能实现。
见其一未见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今日有酒今日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同“今朝有酒今朝醉”。
解铃还是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解铃须用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交:交情。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强中自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
挟天子以令天下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同“挟天子以令诸侯”。
浪子回头金不换 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喻事物从无到有。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千里姻缘使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同“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日打柴一日烧 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也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同“千日斫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 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
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人生何处不相逢 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人生七十古来稀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三句话不离本行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是非只为多开口 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树欲静而风不宁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息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
跳进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跳在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言有尽而意无穷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燕雀岂知雕鹗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鸿鹄志”。
咬人狗儿不露齿 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
一波才动万波随 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
一块石头落了地 比喻放下了心。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救不得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糟糠之妻不下堂 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
张公吃酒李公颠 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4822
评论
分享
举报
052387661972
2011-10-23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不看僧面看佛面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当面输心背面笑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 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丢下耙儿弄扫帚 放下这样,又做那样。比喻事情总做不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含着骨头露着肉 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
好汉不吃眼前亏 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好了疮疤忘了痛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好女不穿嫁时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
好心做了驴肝肺 俗语。指把好心当作坏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横挑鼻子竖挑眼 比喻百般挑剔。
画虎画皮难画骨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解铃还需系铃人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今朝有酒今朝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老虎头上扑苍蝇 比喻自己找死。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眉毛胡子一把抓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七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天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跳到黄河洗不清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偷鸡不着蚀把米 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心有灵犀一点通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一寸光阴一寸金 比喻时间十分富贵。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口吸尽西江水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
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宰相肚里好撑船 谀人肚量大。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势力,看人只重衣着。
置之死地而后快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不能登大雅之堂 形容不够文雅。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见棺材不下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 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想到还是另有打算?
最佳答案孙策“阴欲袭许”的目的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意将献帝攘于自己可控范围。然而孙策生前未将“阴欲袭许”壮举付出行动,死前也未将“阴欲袭许”谋略交待给后继者。从而,“阴欲袭许”给后世留下一个不解的谜。
其实,在东汉三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已形成一整套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及实践成果。最早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论则是公元192年贾诩向李榷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原文记载:(贾)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而后田丰向袁绍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再后公元195年沮授向袁绍献计“挟天子而令诸侯”。《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原著写道: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最后,才是毛玠向曹操提出策略“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原本写道: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贾诩田丰沮授毛玠这些东汉三国时期知名谋士只看到将皇帝控制在手的好处,却未见过控制皇帝的坏处。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辩证的来看待。因此,迎奉天子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即能伤害别人也会损害自己,有利有弊。在东汉中后期,从汉桓帝起,无论是掌握朝政大权的外戚还是善于专权乱政宦官或是精于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太后,一个又一个走马灯似地控制皇帝,被控制的皇帝不是病死就是老死,而这些控制皇帝的人都没有一个可以善终。有且只有一代奸雄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控制住皇帝,自己本人不仅得到善终还为子孙开创曹魏王朝奠定了基础。
无可厚非,迎奉皇帝,控制皇帝,固然而捞到一大笔政治资本,但也将自己放在火炉上,落下个挟持皇帝,专权窃国的恶名。在皇权和利剑面前,忠刘之人,忠汉之臣明面上噤若寒蝉,战战兢兢,甚至是虚与委蛇,阿谀奉承;暗地里直言不讳,酝酿对抗,甚至是不惧生死,前仆后继。丁管挥简击董卓、王允设计杀董卓乃至刘协衣带诏事件,都是忠汉之士对控制皇帝,让皇帝成为傀儡的董卓曹操之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挑衅。
孙策“阴欲袭许”的出发点是好的,手段是可行,过程是曲折,结果是不理想。正如曹操之所以能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其在汉末中拥有不凡的实力。军阀之间的争斗,凭的是实力,要的是硬件。否则即便手里有个皇帝,终究吓不倒谁。
笔者按:孙策,虽是一个少年却早熟,在平定、经营和巩固江东过程中,具有不图虚名而求现实的睿智。特别在实施“阴欲袭许”这一事,只将口号喊得震天响,动作却轻飘飘,不见得真正行动。孙策明白“挟天子”不单是往脸上贴金,也可以被人往脸上抹黑。况且皇帝不是一抓就灵的神牌,没有必要甘冒奇险,付出代价,去做“阴欲袭许”的无用功。
三国,贾诩,看透人心有什么例子?甚至称为毒士呢?
最佳答案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贾诩之所以被称之为“毒士”,并不是国人说的,而是来自于日本游戏。
贾诩善于看透人心,手段毒辣的本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策毒辣,二是眼光毒辣。
一、计策毒辣
贾诩被称为“毒士”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贾诩一计使得王允丧身、吕布逃命,长安大乱,百姓死亡无数……这一切虽然不是贾诩所想见到的,但是毕竟缘起在他,称之为毒士并不为过。
王允自从理由美人计杀了董卓后,就和吕布一文一武垄断朝廷大权,然后大肆报复性屠杀和董卓有关系的人。董卓麾下的西凉将士们首当其冲。而且一度传出谣言称王允和吕布要杀光西凉人。于是西凉将士们纷纷人心惶惶,李榷郭汜等几个主要将领也都打算赶紧逃亡。
贾诩一看,跟着董卓女婿的他也算是董卓余孽,要是这么乱跑大家全完了。于是赶紧拦住这几个有勇无谋的西凉将领,对他们说:
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
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
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
李傕又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贾诩这个时候也知道自己这一计太过毒辣,锋芒毕露,引得众人忌惮。于是干脆跳出长安乱局,最后投奔张绣去了。
二、眼光毒辣
1)献计张绣,劝张归曹
贾诩的一生中,虽然起步很差,一开始就处于必败的董卓阵营;但贾诩硬是一步步算计,在西凉兵败的危局之下,成功的脱离苦海,又带着张绣击败曹操,投降曹操,最后成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最后还跟对了曹丕。
贾诩在张绣麾下的时候,张绣联合刘表、袁绍对抗曹操,曹操虽然屡次击败张绣,但是因为刘表和袁绍的关系,一直不能完全稳定局势。
一次曹操击败张绣后,因为袁绍的关系迅速撤军,张绣觉得这是好机会,决定去追击,贾诩劝张绣说:别去,去了必败。张绣不听,结果果然有伏兵,吃了个败仗垂头丧气回来了。贾诩呵呵一笑,说:你赶紧追曹操啊!
张绣:先生我知道错了,我一定听你的,你就别啥讽刺我了!贾诩:谁顾得上讽刺你?现在追赶曹操,一定能取胜!别说了,赶紧走!于是张绣再一次追击曹操,果然取胜而回。
张绣问:同样是追击?为啥第一次败了,第二次就赢了?
贾诩说:这个很简单啊。曹军紧急撤兵,曹公必然亲自断后,在用兵上我们都比不过曹操,所以必败。但是曹操撤军肯定是后方不稳,一旦击败了追兵,曹操肯定要去前面指挥,后面断后的就是普通将领,而且刚刚打了胜仗,警惕不足,所以第二次追击必定取胜。
等到张绣宛城降而复叛,曹操差点死在宛城后,张绣就觉得自己这辈子估计只能和曹操作对了,毕竟曹操长子、侄子、典韦全死在宛城。等到官渡之战时,袁绍派人联合张绣,打算南北夹击曹操,张绣马上就要同意,结果贾诩站出来,指着袁绍使者鼻子骂道:
袁绍连自己兄弟袁术都容不下,还能容纳天下的豪杰吗?
一句话彻底得罪了袁绍,双方合作泡汤了。张绣急忙问:我已经得罪了曹操,你现在又得罪了袁绍,我怕是要完了,这下可咋办啊?贾诩说:我们还是投降曹操吧,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而且曹操胸怀天下,这个时候肯定不会计较我们和他的私仇的。
张绣也同意了,曹操知道后大喜过望,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在官渡之战这个关键节点,贾诩成功再次跳槽,成为曹魏集团的核心层,也为之前的旧主张绣谋了一个好的出身。
2)支持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扩展资料
贾诩的文学形象
在中国著名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亦有耀眼的表现。他初登场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以西凉谋士身分从属于董卓集团余党李傕、郭汜阵营。当时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难,贾诩建议他们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
可是李傕等人却擅权暴虐,欺凌帝上,甚于董卓。第十回中,西凉马腾、韩遂东征勤王,贾诩劝李傕深沟高垒,不与接战,待西凉兵粮尽退兵加以追击,结果亦大败马、韩。李、郭掌权期间,贾诩一直引导他们安抚天下,征用贤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复。
第十三回,李、郭失和,互相攻讨,一劫天子一劫公卿,长安大乱,贾诩与左灵被李傕任命负责监押帝后车驾。但贾诩当时仍心系汉室,答应献帝尽力阻止李傕暴行。李傕要杀帝使皇甫郦时,亦赖贾诩等力劝才得免。
其后贾诩暗地劝喻李傕阵中的羌兵解散,又设计建议献帝以重爵加封李傕,让其暴露自身贪婪信巫的缺点,李傕军中因而士卒离心。第十四回曹操举兵勤王,贾诩劝李傕投降求赦,李傕怒欲斩之,贾诩于是离开李傕回到家乡武威。
第十六回,正当曹操与吕布鏖战时,南方传来讯息指张济攻南阳中流矢而死,其侄张绣继统其军,占据宛城,并用贾诩当谋士,与刘表结连,成为曹操南方的大患。于是曹操放下东边战线,赶赴南方亲征张绣。
大军压境,贾诩又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亦愿意接受。可是曹操因私纳张绣婶母邹氏辱及张绣,张绣怒不可当,贾诩唯有献计让张绣引军围攻没有戒备的曹操,此役令曹操几乎失陷,并折损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等。
第十八回回目以贾诩为主,是为“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曹操击败袁术后,再议征讨张绣。贾诩以将计就计之法,再次令曹操中伏,大损兵马,将领于禁、吕虔亦受战伤。
后来曹操退兵,张绣、刘表议欲追袭,贾诩认为必败,果如其言;然而贾诩又劝二人再次起兵追袭,张绣听从其计,结果大胜而还。此回尽显贾诩料事如神的本领。 直至第二十三回,袁绍、曹操分别遣使劝张绣归顺。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降服曹操。贾诩被曹操封为执金吾使。
官渡之战中,贾诩亦有随军出征,多为曹操守寨。
第五十九回,马超兴兵讨曹操,贾诩随军西征,并献离间计,致抹书予韩遂令马超疑惑,使马超与韩遂失和相攻,曹军因而得胜。第六十七回,曹操征张鲁,欲得猛将庞德归顺,贾诩献计透过贿赂杨松,离间庞德与张鲁之间的关系,亦成功令庞德降曹。
第六十八回,曹操议立嗣子,贾诩属意曹丕,故当曹操问及其意见时,贾诩淡淡地提到袁绍、刘表二人,让曹操联想到二人立幼废长终致覆灭的故事,然后决意立曹丕为后嗣。第七十八回,曹操欲筑建始殿,贾诩推荐洛阳良匠苏越;曹操夜梦三马同槽,问于贾诩,贾诩为其释虑。
曹操临终托孤,贾诩亦是顾命大臣之一。曹丕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第八十回,曹丕篡汉,贾诩建议曹丕筑受禅台以避后世之议,又劝献帝诏书禅位。第八十二回,孙权遣赵咨为使,向曹丕称臣宾服,使者到魏,亦先见太尉贾诩,可见贾诩于朝中地位超然。
第八十五回,曹丕乘孙刘鏖兵夷陵,于是遣三路兵马暗袭东吴,贾诩劝阻,曹丕不听,招致大败。最后,第八十六回,小说正式交代贾诩之死。
贾诩在演义中由第九回横跨至第八十六回,形象突出,计无不中,甚至曾令善于用兵的曹操几度败绩。其所从属势力颇多,先随李傕,再随张绣,最后事曹操曹丕两代。加上他曾助曹丕篡汉,其形象不算十分正面。
可是即使贾诩曾助李傕、曹魏这些在《三国演义》形象比较负面的势力,他的才能仍备受肯定。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视为心腹。可见其人善于交际,亦深晓乱世自保之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贾诩
齐王司马囧:将八王从庙堂之争推向天下大乱的推手
最佳答案 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伎
公元三0二年三月,惠帝的最后一个直系孙子、皇太孙司马尚死了。
惠帝的儿子司马遹为贾后所害,长孙司马臧为司马伦所害,现在司马尚又去世,以“断子绝孙”表述可怜的惠帝不为过,他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万人之上的堂堂皇帝,竟然落得如此境遇。
惠帝无后,却带给了齐王司马冏危机感,因为惠帝之后,最有可能次第即位的就是成都王司马颖。
齐王司马囧是司马炎的亲弟弟老齐王司马攸的次子,在他心里,司马氏的江山本不应该由伯父司马炎来坐,而应该是他的父亲司马攸来坐。平心而论,他的父亲老齐王司马攸虽然收获了不少民心,可是在政治上比他的伯父还差一截。
司马颖是司马炎的第十六子,两人是堂兄弟,当初赵王司马伦废了晋惠帝自己做了皇帝,是司马囧首唱大义,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领兵讨伐司马伦,掀开了“八王之乱”从朝廷的宫廷之争蔓延至天下大乱的序幕。
论起兵讨伐司马伦的功劳,领头的虽然是司马冏,首功却应该属于司马颖,司马颖人多枪多,不但打败了司马伦的军队,而且还派赵骧、石超二将解了司马冏之围,如果没有司马颖,死的就是司马冏。
但司马冏此人,史载“擅威权”,非常强势,也有野心。
而司马颖则“营于太学”,看似一个书呆子,又是卢志之谋,因为司马颖实在是“不知书”之人,他为了表示无心朝廷之争,主动离开京城回老家邺城。
形势对司马囧做皇帝非常有利。
可是,要废掉惠帝自己做皇帝,司马冏还不会这样做,从这点上说,司马冏还是很明智的,司马伦就是因为这么做才被自己干掉的,他还不愿意立即步司马伦后尘,等时机成熟他也许会这么做,因为天下本来就应该是他父亲的,顺理成章也应该是他的,不过当初父亲的天下被司马炎篡了去而已,现在,他要做的只能是将皇帝牢牢控制在手上,就象他的前几任一样 “挟天子以令诸侯。”
同样的做法,有的人可以成功,比如曹操,司马师、司马昭;而有些人就只能失败,比如后来的贾后、司马伦等人,其实事情本无绝对的对与错,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不外天时地利人和,看各自的道行了。
司马冏在思考,自己要长久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条:一个司马炎直系子孙的天子,让天下人知道我并没有要抢他司马炎天下的意思;
第二条:这个天子必须由自己控制,而且时间是无限期的;
按这两个条件,他找到了一个,就是清河王司马遐的大儿子,八岁的小清河王司马覃。
司马遐是司马炎的第十三子,十九岁时参与了诛杀司马亮、卫瓘的行动,而这次行动完全是贾后的一场政治阴谋,司马遐年轻气盛替手下荣晦出头,率军捉拿卫瓘并当场杀掉,可是不久司马玮即为贾后所杀,荣晦也被满门抄斩,这对年轻的司马遐打击很大,他看到了政治的阴暗,从此变得低调,不与人交往,尤其不愿意和那些士大夫来往,这种心境严重影响了他的 健康 ,于永康元年及两年前去世,年仅二十八岁。
司马炎的几个直系子孙中,司马遐可能是和其他的兄弟来往最少的一个,其儿子自然也与其他子孙牵连甚少,这种弱背景也是为司马冏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司马冏给皇帝上了一份表,又是形式,果然,封司马覃为皇太子,司马冏自任太子太师,即太子老师,位于三公之列。
二、如日中天的声望
但谁都没有意料到的,是三公名单中出现了名不见经传的东海王司马越,被任命为司空,同时领中书监,进入三公之列,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星。
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次子司马泰所生,为司马泰的长子,和司马炎的血统关系疏而又疏。
但却也是皇室宗亲,此人并无官二代的骄横和奢华,为人谦虚谨慎,毫无架子,年龄不大,却名声不小。《晋书》上载:“少有令名,谦虚持布衣之操,为中外所宗。”
但此时的司马越,却远离权力中心,他的东海国仅管辖六个县,级别也仅是个辅国将军之类的三品武官。
司马越有能力,却没有机会,因为他和司马懿的血缘离得太远,而在中国,血缘关系却是个高不可越的门槛,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穷”,但内心却渴望“达”。
司马冏给了他机会,从此以后, 历史 舞台上有了他司马越的一席之地。
司马冏的组阁原则是:着力打压司马炎系,而大力启用非司马炎系。
司马越有能力,且为人低调,又远离司马炎体系,自然是司马冏组阁的不二人选。
一切安排妥当,革命成功,司马冏高枕无忧,可以大干了。
其实,此刻的司马冏在朝野的威望如日中天,人民心中的司马冏,是不畏强暴的卫道者,自起兵起,天下云集响应,其所在地许昌,立刻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拦,到许昌去,成为那个时期最浪漫的口号。
司马冏的义军还远远未到京城,首都军民便在全国高涨的革命热 情感 召下,奋起起义,一举推翻腐朽的司马伦政权,欢欣鼓舞迎接司马冏进京。
司马冏进京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载歌载舞,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怀着对伟大大司马司马冏的崇敬,他们情不自禁地喊出:“翻身不忘囧司马,感谢大司马。”
但是,此刻的国内外形势却不容乐观,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断折腾,晋帝国国力大损,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加上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俨然一副烂摊子。
三、尽失天下人之望
没有让大家等多久,很快司马冏的第一项政策就出台了,“大司马果然不一般,办事效率就是快。”大家都这样惊叹。
可是当看到这个政策以后,大家都傻眼了,司马冏入主最高权力机关后的第一项政策竟然是要大兴土木给自己扩建别墅。
司马冏进京后,一直住其父司马攸的房子,此刻,他要按西宫皇帝的制式进行扩建。
一时间,大肆拆迁的官宅和民宅有数百间之多,至于对拆迁户如何赔偿,目前无从查考,但可以想象在拆迁过程中有多少官员从中牟利,又有多少血案发生,又有多少人家家破人亡。
在大兴土木,耗尽国家并不富裕的国库为自己扩建别墅的第一道政策出台后,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随后的政策了,看到的是司马冏沉湎酒色,疏于朝政,置组织程序予不顾,随意任命自己的亲信进入决策层,一时间,各机关的工作又陷于混乱。
这时候,大臣们开始向司马冏上书提意见。大臣们敢于向司马冏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这在贾后和司马伦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也说明,大家对司马冏依然还抱有希望。
这一方面是归功于其父亲司马攸留下的政治遗产,在一帮元老们的心里,始终有司马攸情节;其次是得益于司马冏的许昌首义,人们心中都有个善良的愿望,认为一个推翻了腐败政权的人一定是不会腐败;再次是司马冏为政,较贾后及司马伦时期确实宽松不少,贾后、司马伦时期万马齐喑局面在司马冏为政时明显得到了改观。
侍中稽绍给皇帝和司马冏分别打报告,请皇帝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不要忘了当初受司马伦迫害的苦难;而给司马冏的报告则比较直接,上古的圣帝明君唐、虞、夏、禹住宿条件都不太好,却营造出太平盛世,你今天面临着国民经济如此困难的局面,为何要急着给自己建房啊,不如先考虑国计民生,待国家富足了再修建别墅不迟。
司马冏心里好笑,稽绍说得是有道理,可是有理并不等于有用。
稽绍是竹林七贤嵇康的儿子,由嵇康的朋友山涛抚养长大,人品不错,却书呆子气十足,要用圣贤来开导枭雄司马冏,司马冏难言之隐,一笑了之。
司马冏见到稽绍,很谦逊的放下身段向他表示歉意,并大大表扬了稽绍:“稽公啊,你的意见我看了,提得很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发扬下去,以后还要请你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啊。” 稽绍激动不已,没想到大司马如此重视自己,有错就改,真乃做大事者,国家有望了,顿时泪流满面:“下官不懂事,冲撞了大司马,大司马有如此的胸怀,真是国家之幸。”
司马冏接受批评,坚决不改,别墅照建不误。
南阳人郑方又上书给司马冏提意见:
一、不居安思危;二、对自己的宗室骨肉不够大度;三、对李特的叛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四、不体恤百姓;五、不奖赏有功人员。
其中的第二和第五点,明显有用司马颖来影射的意思。
司马冏接受批评,诚恳地说:“说得好,如果不是你老兄提意见,我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些过错呢。”
还是接受批评,坚决不改。
于是朝廷内外,由当初迎接司马冏进京的欢欣鼓舞到现在的尽皆失望,他们想到了司马颖。
司马颖以退为进的策略很快便产生了效果,随着朝野上下对司马冏的越来越失望,对司马颖的敬仰也就越来越如滔滔江水般绵绵不绝,此人又是先帝司马炎的血脉,一时间人心皆归司马颖,想要司马颖回京掌舵的呼声在坊间涌动。
这些小道消息或多或少的传到了司马冏耳中,但他不以为然。
孙惠是让他正视这个问题的第一人,他上书司马冏,此人不似稽绍那样的说教,而是首先肯定了司马冏的功绩:“大司马许昌首义,天下英豪云集响应,与官兵们同甘共苦,最终以弱胜强,兴复皇室,这是明主所为。”司马冏很高兴,孙惠话锋一转,接下来的内容却是:“大司马现在名气、功劳、权利和威望都有了,可谓位极人臣,但高处不胜寒,大司马不要忘了身处高亢之地的危险,应该明白功成、名遂、身退乃是天之道,现在权力在手,看似逍遥自在,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在下认为大司马面临的危险,比当时在颍川、阳翟为司马伦军围困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依在下愚见,大司马当回到自己原来的封地许昌去,而将政务交给长沙王和成都王二人来管理。”
孙惠是庄老门徒,说了一大堆老子哲学,劝司马冏向若干年以后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学习流勇退,将权力交给长沙王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二位长老。
司马冏欣赏孙惠的勇气,并没有怪罪孙惠,他心里清楚杀之无益,无风不起浪,而且从之前得到的小道消息看,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只不过孙惠敢说而已。因此,司马冏只将孙惠的报告压下来而不回复。
但司马冏也很困惑:杨骏、贾后和司马伦祸乱朝纲这么多年,何尝见过你们说过什么,而今我还不如这两人吗?问身边心腹曹摅:“这些人为什么都要我引退,难道我真做错了吗?” 曹摅也深为司马冏目前的处境担忧:“在下也认为他们说得有一些道理,大王再认真考虑一下,您现在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正处于危险之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咱们回许昌去过咱们的太平日子有多好啊。”
曹摅也是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以为外部政归长沙王和成都王的呼声,乃是出自卫道的传统,此二人皆是先帝司马炎之子,由二人执掌司马炎的江山才符合正统,可这层意思却不能明说,只能讲些大道理,希望司马冏能够领悟。
但曹摅却未能真正解答司马冏的困惑,要追溯正统,当初司马氏政权的建立,在手段上可谓下三滥用尽,此时是不是也要政归曹家,或者曹家要还政于刘家?
司马冏的困惑其实不在于是否正统,而是在于给百姓或者利益集团带来多少实惠。
司马冏当政,在言论自由方面比杨骏、贾后及司马伦时期有一些进步,而且为政相对宽松,但他疏于朝政,沉湎于酒色,《晋书》说“(其)沈于酒色,不入朝见。”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基本停滞,历经战乱和灾害的国民得不到修生养息的机会,GDP不增反减,使得国民日益贫困。
而杨骏、贾后及司马伦虽然专权,而且贪腐横行,但国家机关却依然运转,尤其贾后当权,张华为政的几年,GDP逐年增长。
最重要的是,司马冏没有搞好和利益集团的团结,连跟着他打江山的人也捞不着奖赏,自己却花天酒地,大肆挥霍,而得罪了利益集团,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该到头了。
杨骏、贾后和司马伦在这方面的能力却是司马冏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三人对自己人都大肆提拔,大力犒赏,决不亏待,杨骏时代有“三杨”为代表的一帮利益集团支持;贾后本人在识人方面就有过人之力,只要她认准的,绝对不会亏待;司马伦上台来也倾国力大肆奖赏,甚至搞得国库空虚也在所不惜。三人都不惜让利益集团贪腐作为条件来维持自己的政权,在一定时期也确实卓见成效。
司马冏掌权却得不到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的支持,的确很失败了。
既然困惑没有得到解答,自然依然如故,眼看烂泥巴扶不上墙,手下人看不到前途,便一个接一个的离去,张翰辞职,顾荣天天烂醉不理实事,庾衮带着老婆逃进深山隐居,这时司马冏的脾气也开始变坏了。
在这样的人面前,识相的都会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家伙抓狂了咬一口,那就亏大了,但主薄王豹却偏要迎难而上,王豹童鞋是负责文书工作的,国家的很多文件都要从他手上过,平时内参看多了,心里的不平也一直积攒着,现在感觉憋在心里实在难受,便忍不住要一吐为快。
他上书司马冏:“从杨骏以来,在宰相位置上的没有善终的,这是时势使然,你大司马平定了祸乱,有安邦定国之功,怎么现在又要重蹈这些人的覆辙呢,现在外有河间、成都及新野三王拥兵自重,你功高过天,独掌京城大权,已经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进退两难了,为今之计,是将权利分给成都王司马颖一部分,将京城内所有亲王全部遣回到各自封地,由你和成都王二人领导,你与成都王司马颖分南北共治,大家共辅天子。”
应该说王豹看问题还是挺准,但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却相当的烂,让各亲王在外带兵,本来就是一招臭棋,更何况要司马冏和司马颖划南北而治,更是不可思议,司马冏自然不答应,但也没有把他提的问题当个事。
能看出问题不难,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是水平。
王豹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来是完全符合组织程序的,但这个报告不知怎么却通过不正当渠道到了长沙王司马乂手里,长沙王见王豹报告中提出把各亲王遣返到各自封国去,顿时大怒,跑到司马冏办公室气冲冲的说:“这个家伙明显是想离间我们兄弟,为了维护我们兄弟之间的团结,你最好杀了此人。”司马冏的脑袋此刻突然短路了,他不去追究长沙王是如何看到王豹的上书,也不深思长沙王来者何意,却头脑一昏,便杀了王豹。
王豹一死,天下人心彻底凉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 贾天子 ┛贾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96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