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贾天子,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哪些事迹能体现出曹操是个奸诈的人?
![哪些事迹能体现出曹操是个奸诈的人?](/uploads/2024-10-07/67037f5c6ee7b.png)
哪些事迹能体现出曹操是个奸诈的人?
在如何吸引和任用人才问题上,曹操“雄”、“奸”并存的双重性格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早在创业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又一再下达“求贤令”,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
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唯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对于曹操“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连宋代保守主义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罗致到了人才,还有个如何任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曹操亦有独到之处,这就是清人赵翼所概括的“以权术相驭”。至于具体的做法,赵翼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盖曹操当初起时,方欲籍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备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二十二史札记》)
曹操在创业之初,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他可以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
尤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创业之初能用度外之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记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例如官渡之战后,发现许多“许下及军中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同上),遂命“皆焚之”。
又如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报复。
再如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赏,增邑二千户,其他“诸将未有满千户者”。(《三国志·魏书·张绣传》)
然而,曹操对于人才的恩惠、友谊和礼遇、宽大等都直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他的目的很明确,笼络人心、以让人才为其所用;一旦达不到这一目的,或者过去倚仗的人才对其产生了异心,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
曹操智囊团的首席人物荀彧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弃绍从操”之后,在政治方面给予了曹操很大的支援,曹操也与他颇为投缘,甚至称赞其为“吾子房也”。但荀彧自幼受儒家礼法教育,毕竟心存汉室,他之所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就是希望能通过曹操“削群雄,以匡汉室”,所以当他看到曹操权位日高,欲加国公和九锡时,便和曹操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他明知曹操有僭越之心却不肯附和,这就成了曹操实现个人野心的绊脚石,于是遭到嫉恨。关于荀彧的结局,有人说是被曹操用药酒毒死,也有人说是受胁迫而自杀身亡,总之是不得善终。
像这样先受礼遇后遭忌杀的自然并非荀彧一人,还有不少早年曾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建立功勋的人,到后来却不得不通过回避隐退以求自保。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就以“知足不辱”为由,自动交付兵权,乞求退休;而贾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何夔见“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便“常畜毒药,誓死不辱”。这些史实都说明在曹操后期的高压政策下,他的臣属们进退维谷,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
因此,将曹操对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态度比照起来看,他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其实是实用主义的方针。为了建立统一天下的王霸事业,他重视人才、礼遇人才,表现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纳人才的恢弘大度;但是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他又猜忌、枉杀人才,表现了其在人才问题上奸诈诡秘的另一面
能表现出曹操奸诈的故事名称
曹操杀吕伯奢,这是《三国演义》中极有意味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说,曹操与陈宫路过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的家,受到吕伯奢的热情款待,杀鸡宰猪的设定晚宴,由于家中无好酒,吕伯奢出门沽酒,结果曹操就起了疑心,来到草堂观察动静,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曹操吓出一身冷汗说,“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接着与陈宫一起二话不说拔剑杀了吕家八口人,当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猪时才知道错怪了好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起杀掉,并说出了一句奸诈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体现曹操的“奸诈”是谁
首先说明《三国志》里面没有说到曹操是奸诈的。
不过《三国演义》就表现出他的奸诈!
曹操的奸诈不是谁能体现的!
1 汝南的许邵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2 曹操误杀帮自己逃跑的伯奢一家,抛下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 负我”!
3 杨修因为鸡肋一说被斩首示众,同样说明曹操的奸诈!
4 刘备的忠厚去衬托曹操的奸诈(楼上说的)
5 许攸在官渡之战时弃袁绍来投奔时,关于那个军中还有没有粮草这个问题将曹操奸诈表露无遗!
6 曹操之谋略最注重的就是虚虚实实,也就是奸诈,即时是他的部下也不会知道他要怎么做!
大概就是这些吧!
表现曹操奸诈的一个事例
因曹操不喜欢学习,曹叔父不喜欢曹操,常常到其父面前告账,一日,曹操看见叔父迎面走来,故意倒地,怪象百出,叔父见状忙去找其父,说曹操云云,其父忙来看看,结果,啥事没有,父亲问怎么回事,曹说:只因叔父不喜欢,故意告刁状,从此以后,父亲不再听叔父说的了,曹操更加我行我素
还有哪些事例体现出曹操是枭雄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终身 至死未称帝
从哪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曹操传人奸诈的性格特点
曹操
集雄才大略的英雄与奸诈凶残的奸雄于一身的,具有极深广概括力量的艺术形象。
曹操装疯诬叔、弃袍割须、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借头抚众、梦中杀人、割发代首、许攸问粮、焚书不究、折磨献帝却又处处言忠君、虚设疑冢等事件
性格中奸诈多疑、自私冷酷、老谋深算而又不乏机警、雄才大略的特点;通过对他杀吕伯奢全家、杀荀、杀边让、杀袁忠、杀桓邵、血洗徐州等的描述,表现了他残忍、急功近利、冷酷无情、报复心极强的性格特征。总之,曹操的机警、狠毒、狡诈,均有过人之处;其风雅豪迈也有非常人所能及者,盖横槊赋诗、煮酒论英雄等;其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追关羽以全其志,则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大度。真如冥飞所言:刘先主奸而不雄,孙伯符雄而不奸,兼之者独一曹操耳。
一、曹操的奸诈
(1)少年时代的曹操已显示出其诡谲奸诈的性格,如他“装疯诬叔”。
曹操年少时喜欢飞鹰走狗、耍枪弄棒,其叔父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因而经常在他父亲曹嵩面前说他的坏话,曹操因此多次受到父亲的教训。有次曹操路上遇到叔父,故意装疯,等到父亲来了他又恢复常态。父亲问他时,他故作委屈地说这是叔父因不喜欢他而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从那以后,曹嵩不再听信弟弟的话。显然,曹操这是通过类似“栽脏”的做法而使自己的对头失去了信誉,从而使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自己的变化,这已明显带有使用计谋的色彩。由此,曹操的诡谲奸诈已初露端倪。
(2)曹操的这种诡谲奸诈性格在其军事斗争中也时有显露,如他“弃袍割须”。
曹操有次中了吕布谋士陈宫的巧计,贸然进入濮阳城,被吕布认出,遂“弃袍”、“割须”,得以逃脱;后又遇大火,手臂须发皆被烧伤。回到寨里,众将问安,操仰面笑日:“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于是将计就计,诈言受伤,回寨身死,全军挂孝举哀。吕布信以为真,立即点兵,杀奔曹营,结果中了埋伏,“吕布死战得脱,折了许多人马。”元气大伤,最后只得败归濮阳,坚守不出。自古以来,兵家推崇出奇制胜。曹操先是中了吕布的埋伏,处于劣势,但他却将计就计,诈言受伤身死,复使吕布中计,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后反败为胜。这件事足以体现曹操机警、诡谲奸诈的性格特点。
又如他“抹书间韩遂”。在潼关一带的较量中,曹操曾数次被马超所围,并说过:“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①后来,他采用了贾献上的反间计。他先和马超的叔父韩遂在阵前谈笑叙旧;又把写给韩遂的书信要害处自行涂改,使其模糊看不清楚,并故意多遣从人送到韩遂大营;最后又遣曹洪阵前传话于韩遂:“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致使马韩反目,自相残杀,西凉20万大军倾刻瓦解。曹操这个离间计的实施,主要通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他与韩遂阵前叙旧令马超生疑,让韩遂说不清楚;第二步是通过自行涂改书信,又令马超增疑,更使韩遂有口难辩;第三步是通过曹兴丢掷那几句话,终于激得马超勃然大怒,举枪动武,加深了马韩之间的裂痕。三个步骤,一招新过一招,一计毒于一计,又做得滴水不漏,使人难辨真假,充分表现了曹操奸诈多智。
再如:“望梅止渴”。有次曹操领兵行军,将土口渴难耐,他心生一计,说前边不远处有片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只要赶去摘了梅子来吃就不会渴了。将士们一听说有梅子吃不觉都流出了口水,这样一来也就不渴了。情急之中想到此计,足以体现曹操诡谲奸诈多智的性格特点。
(3)曹操这种奸诈的性格特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时有显露,如他“借头抚众”。
有一次,曹操率17万大军外出与袁术作战,相持很久不能取胜,粮食接济不上。他怕将士们知道没有吃的军心一乱局面将难以控制。他先指使督粮官王用小斛散粮,当军士产生怨心后,曹操不容王开口就令刀斧手将其推出帐外就地斩首,并张榜宣布:“王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全军官兵见到布告和人头,都信以为真,埋怨情绪都打消了。曹操又趁机激励将士,做了美餐,饱吃一顿,下令倾全力向敌人发起总攻。经过一场血战,打垮了敌人,夺得了敌人粮草辎重。一场危机就这样度过了。
曹操为了应付缺粮问题,先是决定以小斛散粮激起众怨。通过故意伤害个别人的利益博得大多数士兵的同情,让他们在心理上认为曹操确有缺粮的困难。从而通过此计把士兵由于小斛散粮对曹操的怨恨,转化为对王个人的怨恨,转移了士兵的注意力,达到了平息众怨的目的。由此,曹操的奸诈狠毒可见一斑。
又如他“梦中杀人”。
曹操怕有人暗中谋害他,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觉,汝等切勿近前。”并找机会拿一近侍当靶子“实弹演习”了一番。人皆以为曹操果梦中杀人。唯杨修知其意:“丞相非在梦中耳,君乃在梦中耳!”由于曹操生性多疑,他总怕有人会暗中谋害自己,为防患于未然,他竟拿身边的近侍当道具来为自己配戏,贱侍卫的命如尘埃。这件事充分暴露了曹操性格中奸诈多疑、自私冷酷的本质。
曹操生性多疑、奸诈且机警过人,如“许攸问粮”。“……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且“先拜于地”,并谦卑问计。但是当许攸问及军中粮草情况时,他却先说:“可支一年”,继而“有半年耳”,又“可支三月耳”。至此许攸忍不住说了句:“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接着附在许攸耳边继续骗他:“军中止有此月之粮。”许攸大声说:“休瞒我,粮已尽矣!”乃出操与荀A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书?”……曹操方止。
这里先写曹操闻故人来连鞋都不及穿,光着脚丫跑出寝帐欢迎许攸,不顾自己丞相身份先拜于地,并拉着许攸开口问他军中粮草情况时他却又对故人一骗再骗,直到对方亮出底牌方止。表现了他的奸诈多疑,但这又何尝不是表现了他的机警过人?难道只有对于从敌营中来投的人,一见面就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军事机密才叫做不奸诈吗?②
(4)诡谲奸诈的曹操同时也是一位胸怀大度的政治家,如他“割发代首”。
曹操有次向各军下令:“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官兵没有一个违令的,偏偏只有下令的曹操,他自己的坐骑因惊鸟突飞而受惊,窜入麦田践坏一大片麦。他当然不可能自B,手下人一再劝他,最后他拔剑割下自己的头发交给主簿,并传送各军营示众:“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全军悚然,无人再敢轻忽军令,纪律大整。
乱世的人心可以说是最浮躁而不可测的,其进退行止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冲动性。因此,一个人在乱世统领一班人马,如果不能从自身的角度加强修养,他人的支援也会大打折扣。在曹操的军营中,历来讲究以法治军。而当他自己制法犯法的时候,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的“割发代首”之举令部下深为惧服。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身体乃父母所赐,毁伤了它就是不孝。因此,割发被列为一种刑罚。在封建统治者宣扬“刑不上大夫”、“罚不加于尊”的情况下,曹操能够表示自己不置身于法之外,这还是难得的。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他政治家的胸怀大度。③
(4)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其奸诈也往往和他的雄才大略紧密联络,如他:“焚书不究”。
官渡之战胜利后,下属蒐集到本营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信,问曹操如何处理。曹操连看都不看,把信给烧了,他说:“在大战时,我自己还有丧失信心的时候呢,更不用说别人了”。“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曹操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人对曹操动摇的心,烧炼为对他的忠诚。试想:如果曹操真的如左右所言:“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只怕刚杀了一两个或一个也没杀成,就把这些人全逼到敌人的阵营中去了,掉过头来向自己冲杀。这一点,充分显示了曹操的奸诈本质,但同时也显示他的雄才大略。
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同时奉天子又以王道来折磨皇帝,却又处处言忠君。他不断削弱刘姓藩王,不断寻衅处死献帝身边的人及拥汉者,使献帝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和永远不得宣判的在押犯。他做得太过,不仅失去人臣之节,也失去了做人之道。但他又决不想背上坏名声,处处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忠良臣子的模样。这也是曹操为大奸雄的一大特征。
另外,像孙权上表称臣,他却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④坚决不称帝,以及他虚设七十二疑冢等,都显示了他的奸诈,多疑,伪善。
哪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曹操残忍奸诈的性格特点
借人头一事足可看出曹操既残忍又奸诈:曹操讨伐袁术,粮草不济,曹操空军心不稳,让此粮官小斗发粮,导致人心激愤,曹操趁机杀此人作替罪羊,安慰了军心。
李逵哪些事迹可以体现出他的缺点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看出他没有心计,砍倒杏黄旗看出他鲁莽,杀光扈家庄老小看出他杀人如麻,随宋江心意喝毒酒看出他愚忠
曹操的奸诈事迹不超过五十字
曹操小时候很淘气,让他的叔父咬牙切齿,他的父亲做过大官,管理儿子有些放松,就让自己的弟弟监视。 哪料到,曹操居然使坏,让老叔上当。一天老叔看见曹操四体抽搐口吐白沫,吓得心跳加速,老叔赶忙去想曹操的父亲曹嵩求救。 没想到曹嵩感到,曹操好好的又蹦又跳。这让曹嵩很不高兴,于是弟兄反目。大家就想了你曹操真他娘的胎里坏,连老叔都敢欺骗,算你小子狠。江湖说;这就是曹操,为了自己,从来就不择手段,不论你是谁。
有那些故事能体现出曹操的智慧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假谲》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希望对你有帮助
管夷吾的简介
管夷吾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中国古代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出身贫苦,以商贾为业。自幼与鲍叔牙为知己,鲍叔牙知其雄才伟略,常善待之。后经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相,齐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相国。
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内发展工商、渔盐、冶铁,按照土地的好坏来征收租赋,主张富国强兵,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举贤任能,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整顿行政管理系统,使得行政区域更加精细化,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拥护周天子,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与各诸侯国会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夷吾的后世纪念:
1、管仲故里
管仲故里位于今安徽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建有管鲍祠,是为纪念齐相管仲与齐大夫鲍叔牙的合祠,约500年前的明万历六年(1578年)时任县令屠隆重建,增祀鲍叔牙易名至今。管鲍祠几经兴废,明末毁于兵乱,道光六年(1836年)邑人万如陵重修,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民国二十二年,时任县长重修。
2、管仲纪念馆
管仲去世后,葬于山东省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北山西村)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该馆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管仲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朝的军阀,相对于三国时期,显得更加务实。三国时期,谁都想着争夺汉献帝,唯独刘家宗室诸侯不愿意。为什么呢?因为刘家人有继承权,而其他诸侯却只有控制权。在那个时候,控制了汉献帝,也就有了表面上控制天下诸侯的权力,比如董卓和曹操。可是到了唐朝,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地方诸侯豪强甚多,比如河朔三镇,却没有人愿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又是为什么呢?
01三国前期,刘家宗室众多,使得汉献帝依旧有地位。东汉末年,刘焉感觉朝廷内部斗争太激烈,宦官和外戚之间互相厮杀,早晚祸乱朝政。所以刘焉建议在地方上设立州牧,让老刘家的人去任职,这便是东汉州牧的由来。在刘焉的建议下,各地州牧开始上任,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位宗室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益州牧刘焉以及幽州刺史刘虞。
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馀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三国志》
这些可都是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军阀,当然他们后来都不愿意听从朝廷的调遣,各自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过有这些老刘家的人在市面上混着,大汉天子的权威性就不会丧失。
董卓手握天子的时候,汉献帝还是可以号令天下的,比如说在任命刘表为荆州牧的事情,那就是董卓一手操办的。伴随着刘虞被公孙瓒所杀,刘繇被袁术击败,刘表和刘璋全都成了自保之徒,没有任何人愿意撑起老刘家的天下。这个时候曹操就算得到了天子,其实也很难号令天下。不过曹操是有自己打算的。他得到天子以后,也曾经尝试过号令诸侯,可是手里没有军权谁愿意听你的呢?
就算曹操拥有军权,又拥有天子,可是人心不思汉的情况下,老刘家这位天子的作用很有限。至少诸侯心已经不思汉了,所以曹操压根就号令不动诸侯。那么曹操为何还要千方百计得到天子呢?答案很简单,是为了招揽人才。诸侯们都鬼精鬼精的,当然不愿意成为曹操的臣子,可是人才们不同。人才们有的饱读诗书,有的习武多年,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才能。而最好的平台当然是东汉王朝这个正统平台。
02唐朝时期宗室不掌权,地方军阀谁也不买老李家的账了。唐朝宗室问题很严重,因为唐玄宗前期,老李家的宗室总是在互相内斗。尤其是皇室内部,更是隔三差五爆发政变。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爆发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逼退了李渊,从而篡位登上了皇位,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本就是太子,可是因为等不及了想早点上位,就联合侯君集等将领发动了政变,差点推翻唐太宗。
唐中宗李显,在张柬之的帮助下,发动神龙政变,从母亲武则天手里夺取了政权,将武周王朝重新改为李唐江山。唐玄宗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作,发动唐隆政变,推翻了唐中宗李显的老婆韦皇后的统治,扶植唐睿宗李旦登基。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以后,发动先天政变,将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诛杀,从此李隆基彻底掌握政权。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主动北上抗敌。
可是他提前在前线登基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夺取了政权。从唐朝这帮宗室的表现来看,你觉得唐朝皇帝会将宗亲留在外面做封疆大吏吗?当然不可能。手里没什么兵权都想着要篡位,别说一个个成了封疆大吏以后,又该如何疯狂了。所以唐朝的所有封疆大吏,都是外姓人。由唐朝皇帝亲自册封的各地节度使、观察使等人才是在地方上真正拥有实权的人。
昭仪李渐荣临轩谓玄晖曰:"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帝方醉,闻之遽起。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渐荣以身护帝,亦为太所杀。复执何皇后,将害之。后求哀于玄晖,玄晖以全忠止令害帝,释后而去。帝殂,年三十八,群臣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旧唐书》
唐朝宗室衰败以后,以河朔三镇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军阀,率先不听从唐朝政府的领导,从而使得唐朝皇帝失去了权威。地方上又没有任何宗室为皇权护驾,这就造成了没有人愿意接手皇帝的情况。
03唐朝末年,人心不思李。唐朝的前半段,是非常辉煌的。正确的土地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相对稳定的政局,使得唐王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太平盛世。可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就乱透了。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不断修改税收制度,将本已穷苦的百姓盘剥的一干二净。这场大战饿死的人,远比战死的人要多的多,因为百姓的口粮都被官军们夺走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唐肃宗当然要这么做。
明年,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度道士僧尼不可胜计;纳钱百千,赐明经出身;商贾助军者,给复。及两京平,又于关辅诸州,纳钱度道士僧尼万人。而百姓残于兵盗,米斗至钱七千,鬻籺为粮,民行乞食者属路。乃诏能赈贫乏者,宠以爵袟。---《新唐书》
在唐肃宗这些统治者看来,百姓就是给他们生产粮食的,连自己的统治都保证不了,他们怎么可能还会去管百姓的死活呢?
识破统治者的这些嘴脸以后,不光地方诸侯们不愿意再买李唐朝廷的账,就连地方百姓们也不愿意再跟随这样的朝廷过日子。地方节度使虽然没有正统地位,虽然相对于朝廷有反叛的倾向,可是对老百姓来说,他们却比李唐朝廷要好一些。至少为了保证粮草、兵源充足,节度使要维护百姓的安危。
从诸侯到百姓,没有人再怀念李唐王朝的统治,遇到这种情况,唐朝的皇帝还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呢?无法号令诸侯,也无法招揽人才,完全成了一个没用的摆设。所以后来朱温索性就把唐昭宗给杀了,反正没什么用处。
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民心都是得天下必备的条件。三国时期,难道刘备真的得民心吗?当然没有。真正得民心的是曹操,因为曹操保证了曹魏地盘上长期的稳定繁荣,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然会感恩曹操。谁来做皇帝,对百姓来说真的不是很重要。只要这个皇帝能够对百姓好一点,不要严重剥削百姓就好了。刘备到了蜀地没钱养兵,就铸造了以一当百的大钱,以此剥削百姓。
孙权更加可恶,铸造了以一当千,当五千等货币来剥削百姓。这样的君主怎么可能获得民心呢?为了所谓的正统,让百姓们活活饿死吗?百姓们可不愿意为此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同样的道理,唐肃宗的种种剥削行为,已经寒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李唐江山,是在他手里逐渐走向落寞的,失去了民心也就间接地失去了天下。
参考资料:《三国志》《新唐书》《旧唐书》
齐王司马囧:将八王从庙堂之争推向天下大乱的推手
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伎
公元三0二年三月,惠帝的最后一个直系孙子、皇太孙司马尚死了。
惠帝的儿子司马遹为贾后所害,长孙司马臧为司马伦所害,现在司马尚又去世,以“断子绝孙”表述可怜的惠帝不为过,他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万人之上的堂堂皇帝,竟然落得如此境遇。
惠帝无后,却带给了齐王司马冏危机感,因为惠帝之后,最有可能次第即位的就是成都王司马颖。
齐王司马囧是司马炎的亲弟弟老齐王司马攸的次子,在他心里,司马氏的江山本不应该由伯父司马炎来坐,而应该是他的父亲司马攸来坐。平心而论,他的父亲老齐王司马攸虽然收获了不少民心,可是在政治上比他的伯父还差一截。
司马颖是司马炎的第十六子,两人是堂兄弟,当初赵王司马伦废了晋惠帝自己做了皇帝,是司马囧首唱大义,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领兵讨伐司马伦,掀开了“八王之乱”从朝廷的宫廷之争蔓延至天下大乱的序幕。
论起兵讨伐司马伦的功劳,领头的虽然是司马冏,首功却应该属于司马颖,司马颖人多枪多,不但打败了司马伦的军队,而且还派赵骧、石超二将解了司马冏之围,如果没有司马颖,死的就是司马冏。
但司马冏此人,史载“擅威权”,非常强势,也有野心。
而司马颖则“营于太学”,看似一个书呆子,又是卢志之谋,因为司马颖实在是“不知书”之人,他为了表示无心朝廷之争,主动离开京城回老家邺城。
形势对司马囧做皇帝非常有利。
可是,要废掉惠帝自己做皇帝,司马冏还不会这样做,从这点上说,司马冏还是很明智的,司马伦就是因为这么做才被自己干掉的,他还不愿意立即步司马伦后尘,等时机成熟他也许会这么做,因为天下本来就应该是他父亲的,顺理成章也应该是他的,不过当初父亲的天下被司马炎篡了去而已,现在,他要做的只能是将皇帝牢牢控制在手上,就象他的前几任一样 “挟天子以令诸侯。”
同样的做法,有的人可以成功,比如曹操,司马师、司马昭;而有些人就只能失败,比如后来的贾后、司马伦等人,其实事情本无绝对的对与错,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不外天时地利人和,看各自的道行了。
司马冏在思考,自己要长久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条:一个司马炎直系子孙的天子,让天下人知道我并没有要抢他司马炎天下的意思;
第二条:这个天子必须由自己控制,而且时间是无限期的;
按这两个条件,他找到了一个,就是清河王司马遐的大儿子,八岁的小清河王司马覃。
司马遐是司马炎的第十三子,十九岁时参与了诛杀司马亮、卫瓘的行动,而这次行动完全是贾后的一场政治阴谋,司马遐年轻气盛替手下荣晦出头,率军捉拿卫瓘并当场杀掉,可是不久司马玮即为贾后所杀,荣晦也被满门抄斩,这对年轻的司马遐打击很大,他看到了政治的阴暗,从此变得低调,不与人交往,尤其不愿意和那些士大夫来往,这种心境严重影响了他的 健康 ,于永康元年及两年前去世,年仅二十八岁。
司马炎的几个直系子孙中,司马遐可能是和其他的兄弟来往最少的一个,其儿子自然也与其他子孙牵连甚少,这种弱背景也是为司马冏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司马冏给皇帝上了一份表,又是形式,果然,封司马覃为皇太子,司马冏自任太子太师,即太子老师,位于三公之列。
二、如日中天的声望
但谁都没有意料到的,是三公名单中出现了名不见经传的东海王司马越,被任命为司空,同时领中书监,进入三公之列,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星。
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次子司马泰所生,为司马泰的长子,和司马炎的血统关系疏而又疏。
但却也是皇室宗亲,此人并无官二代的骄横和奢华,为人谦虚谨慎,毫无架子,年龄不大,却名声不小。《晋书》上载:“少有令名,谦虚持布衣之操,为中外所宗。”
但此时的司马越,却远离权力中心,他的东海国仅管辖六个县,级别也仅是个辅国将军之类的三品武官。
司马越有能力,却没有机会,因为他和司马懿的血缘离得太远,而在中国,血缘关系却是个高不可越的门槛,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穷”,但内心却渴望“达”。
司马冏给了他机会,从此以后, 历史 舞台上有了他司马越的一席之地。
司马冏的组阁原则是:着力打压司马炎系,而大力启用非司马炎系。
司马越有能力,且为人低调,又远离司马炎体系,自然是司马冏组阁的不二人选。
一切安排妥当,革命成功,司马冏高枕无忧,可以大干了。
其实,此刻的司马冏在朝野的威望如日中天,人民心中的司马冏,是不畏强暴的卫道者,自起兵起,天下云集响应,其所在地许昌,立刻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拦,到许昌去,成为那个时期最浪漫的口号。
司马冏的义军还远远未到京城,首都军民便在全国高涨的革命热 情感 召下,奋起起义,一举推翻腐朽的司马伦政权,欢欣鼓舞迎接司马冏进京。
司马冏进京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载歌载舞,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怀着对伟大大司马司马冏的崇敬,他们情不自禁地喊出:“翻身不忘囧司马,感谢大司马。”
但是,此刻的国内外形势却不容乐观,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断折腾,晋帝国国力大损,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加上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俨然一副烂摊子。
三、尽失天下人之望
没有让大家等多久,很快司马冏的第一项政策就出台了,“大司马果然不一般,办事效率就是快。”大家都这样惊叹。
可是当看到这个政策以后,大家都傻眼了,司马冏入主最高权力机关后的第一项政策竟然是要大兴土木给自己扩建别墅。
司马冏进京后,一直住其父司马攸的房子,此刻,他要按西宫皇帝的制式进行扩建。
一时间,大肆拆迁的官宅和民宅有数百间之多,至于对拆迁户如何赔偿,目前无从查考,但可以想象在拆迁过程中有多少官员从中牟利,又有多少血案发生,又有多少人家家破人亡。
在大兴土木,耗尽国家并不富裕的国库为自己扩建别墅的第一道政策出台后,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随后的政策了,看到的是司马冏沉湎酒色,疏于朝政,置组织程序予不顾,随意任命自己的亲信进入决策层,一时间,各机关的工作又陷于混乱。
这时候,大臣们开始向司马冏上书提意见。大臣们敢于向司马冏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这在贾后和司马伦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也说明,大家对司马冏依然还抱有希望。
这一方面是归功于其父亲司马攸留下的政治遗产,在一帮元老们的心里,始终有司马攸情节;其次是得益于司马冏的许昌首义,人们心中都有个善良的愿望,认为一个推翻了腐败政权的人一定是不会腐败;再次是司马冏为政,较贾后及司马伦时期确实宽松不少,贾后、司马伦时期万马齐喑局面在司马冏为政时明显得到了改观。
侍中稽绍给皇帝和司马冏分别打报告,请皇帝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不要忘了当初受司马伦迫害的苦难;而给司马冏的报告则比较直接,上古的圣帝明君唐、虞、夏、禹住宿条件都不太好,却营造出太平盛世,你今天面临着国民经济如此困难的局面,为何要急着给自己建房啊,不如先考虑国计民生,待国家富足了再修建别墅不迟。
司马冏心里好笑,稽绍说得是有道理,可是有理并不等于有用。
稽绍是竹林七贤嵇康的儿子,由嵇康的朋友山涛抚养长大,人品不错,却书呆子气十足,要用圣贤来开导枭雄司马冏,司马冏难言之隐,一笑了之。
司马冏见到稽绍,很谦逊的放下身段向他表示歉意,并大大表扬了稽绍:“稽公啊,你的意见我看了,提得很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发扬下去,以后还要请你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啊。” 稽绍激动不已,没想到大司马如此重视自己,有错就改,真乃做大事者,国家有望了,顿时泪流满面:“下官不懂事,冲撞了大司马,大司马有如此的胸怀,真是国家之幸。”
司马冏接受批评,坚决不改,别墅照建不误。
南阳人郑方又上书给司马冏提意见:
一、不居安思危;二、对自己的宗室骨肉不够大度;三、对李特的叛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四、不体恤百姓;五、不奖赏有功人员。
其中的第二和第五点,明显有用司马颖来影射的意思。
司马冏接受批评,诚恳地说:“说得好,如果不是你老兄提意见,我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些过错呢。”
还是接受批评,坚决不改。
于是朝廷内外,由当初迎接司马冏进京的欢欣鼓舞到现在的尽皆失望,他们想到了司马颖。
司马颖以退为进的策略很快便产生了效果,随着朝野上下对司马冏的越来越失望,对司马颖的敬仰也就越来越如滔滔江水般绵绵不绝,此人又是先帝司马炎的血脉,一时间人心皆归司马颖,想要司马颖回京掌舵的呼声在坊间涌动。
这些小道消息或多或少的传到了司马冏耳中,但他不以为然。
孙惠是让他正视这个问题的第一人,他上书司马冏,此人不似稽绍那样的说教,而是首先肯定了司马冏的功绩:“大司马许昌首义,天下英豪云集响应,与官兵们同甘共苦,最终以弱胜强,兴复皇室,这是明主所为。”司马冏很高兴,孙惠话锋一转,接下来的内容却是:“大司马现在名气、功劳、权利和威望都有了,可谓位极人臣,但高处不胜寒,大司马不要忘了身处高亢之地的危险,应该明白功成、名遂、身退乃是天之道,现在权力在手,看似逍遥自在,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在下认为大司马面临的危险,比当时在颍川、阳翟为司马伦军围困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依在下愚见,大司马当回到自己原来的封地许昌去,而将政务交给长沙王和成都王二人来管理。”
孙惠是庄老门徒,说了一大堆老子哲学,劝司马冏向若干年以后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学习流勇退,将权力交给长沙王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二位长老。
司马冏欣赏孙惠的勇气,并没有怪罪孙惠,他心里清楚杀之无益,无风不起浪,而且从之前得到的小道消息看,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只不过孙惠敢说而已。因此,司马冏只将孙惠的报告压下来而不回复。
但司马冏也很困惑:杨骏、贾后和司马伦祸乱朝纲这么多年,何尝见过你们说过什么,而今我还不如这两人吗?问身边心腹曹摅:“这些人为什么都要我引退,难道我真做错了吗?” 曹摅也深为司马冏目前的处境担忧:“在下也认为他们说得有一些道理,大王再认真考虑一下,您现在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正处于危险之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咱们回许昌去过咱们的太平日子有多好啊。”
曹摅也是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以为外部政归长沙王和成都王的呼声,乃是出自卫道的传统,此二人皆是先帝司马炎之子,由二人执掌司马炎的江山才符合正统,可这层意思却不能明说,只能讲些大道理,希望司马冏能够领悟。
但曹摅却未能真正解答司马冏的困惑,要追溯正统,当初司马氏政权的建立,在手段上可谓下三滥用尽,此时是不是也要政归曹家,或者曹家要还政于刘家?
司马冏的困惑其实不在于是否正统,而是在于给百姓或者利益集团带来多少实惠。
司马冏当政,在言论自由方面比杨骏、贾后及司马伦时期有一些进步,而且为政相对宽松,但他疏于朝政,沉湎于酒色,《晋书》说“(其)沈于酒色,不入朝见。”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基本停滞,历经战乱和灾害的国民得不到修生养息的机会,GDP不增反减,使得国民日益贫困。
而杨骏、贾后及司马伦虽然专权,而且贪腐横行,但国家机关却依然运转,尤其贾后当权,张华为政的几年,GDP逐年增长。
最重要的是,司马冏没有搞好和利益集团的团结,连跟着他打江山的人也捞不着奖赏,自己却花天酒地,大肆挥霍,而得罪了利益集团,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该到头了。
杨骏、贾后和司马伦在这方面的能力却是司马冏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三人对自己人都大肆提拔,大力犒赏,决不亏待,杨骏时代有“三杨”为代表的一帮利益集团支持;贾后本人在识人方面就有过人之力,只要她认准的,绝对不会亏待;司马伦上台来也倾国力大肆奖赏,甚至搞得国库空虚也在所不惜。三人都不惜让利益集团贪腐作为条件来维持自己的政权,在一定时期也确实卓见成效。
司马冏掌权却得不到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的支持,的确很失败了。
既然困惑没有得到解答,自然依然如故,眼看烂泥巴扶不上墙,手下人看不到前途,便一个接一个的离去,张翰辞职,顾荣天天烂醉不理实事,庾衮带着老婆逃进深山隐居,这时司马冏的脾气也开始变坏了。
在这样的人面前,识相的都会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家伙抓狂了咬一口,那就亏大了,但主薄王豹却偏要迎难而上,王豹童鞋是负责文书工作的,国家的很多文件都要从他手上过,平时内参看多了,心里的不平也一直积攒着,现在感觉憋在心里实在难受,便忍不住要一吐为快。
他上书司马冏:“从杨骏以来,在宰相位置上的没有善终的,这是时势使然,你大司马平定了祸乱,有安邦定国之功,怎么现在又要重蹈这些人的覆辙呢,现在外有河间、成都及新野三王拥兵自重,你功高过天,独掌京城大权,已经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进退两难了,为今之计,是将权利分给成都王司马颖一部分,将京城内所有亲王全部遣回到各自封地,由你和成都王二人领导,你与成都王司马颖分南北共治,大家共辅天子。”
应该说王豹看问题还是挺准,但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却相当的烂,让各亲王在外带兵,本来就是一招臭棋,更何况要司马冏和司马颖划南北而治,更是不可思议,司马冏自然不答应,但也没有把他提的问题当个事。
能看出问题不难,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是水平。
王豹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来是完全符合组织程序的,但这个报告不知怎么却通过不正当渠道到了长沙王司马乂手里,长沙王见王豹报告中提出把各亲王遣返到各自封国去,顿时大怒,跑到司马冏办公室气冲冲的说:“这个家伙明显是想离间我们兄弟,为了维护我们兄弟之间的团结,你最好杀了此人。”司马冏的脑袋此刻突然短路了,他不去追究长沙王是如何看到王豹的上书,也不深思长沙王来者何意,却头脑一昏,便杀了王豹。
王豹一死,天下人心彻底凉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贾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96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