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齐王司马囧:将八王从庙堂之争推向天下大乱的推手 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伎公元三0二年三月,惠帝的最后一个直系孙子、皇太孙司马尚死了。惠帝的儿子司马遹为贾后所害,长孙司...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贾天子,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齐王司马囧:将八王从庙堂之争推向天下大乱的推手

齐王司马囧:将八王从庙堂之争推向天下大乱的推手

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伎

公元三0二年三月,惠帝的最后一个直系孙子、皇太孙司马尚死了。

惠帝的儿子司马遹为贾后所害,长孙司马臧为司马伦所害,现在司马尚又去世,以“断子绝孙”表述可怜的惠帝不为过,他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万人之上的堂堂皇帝,竟然落得如此境遇。

惠帝无后,却带给了齐王司马冏危机感,因为惠帝之后,最有可能次第即位的就是成都王司马颖。

齐王司马囧是司马炎的亲弟弟老齐王司马攸的次子,在他心里,司马氏的江山本不应该由伯父司马炎来坐,而应该是他的父亲司马攸来坐。平心而论,他的父亲老齐王司马攸虽然收获了不少民心,可是在政治上比他的伯父还差一截。

司马颖是司马炎的第十六子,两人是堂兄弟,当初赵王司马伦废了晋惠帝自己做了皇帝,是司马囧首唱大义,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领兵讨伐司马伦,掀开了“八王之乱”从朝廷的宫廷之争蔓延至天下大乱的序幕。

论起兵讨伐司马伦的功劳,领头的虽然是司马冏,首功却应该属于司马颖,司马颖人多枪多,不但打败了司马伦的军队,而且还派赵骧、石超二将解了司马冏之围,如果没有司马颖,死的就是司马冏。

但司马冏此人,史载“擅威权”,非常强势,也有野心。

而司马颖则“营于太学”,看似一个书呆子,又是卢志之谋,因为司马颖实在是“不知书”之人,他为了表示无心朝廷之争,主动离开京城回老家邺城。

形势对司马囧做皇帝非常有利。

可是,要废掉惠帝自己做皇帝,司马冏还不会这样做,从这点上说,司马冏还是很明智的,司马伦就是因为这么做才被自己干掉的,他还不愿意立即步司马伦后尘,等时机成熟他也许会这么做,因为天下本来就应该是他父亲的,顺理成章也应该是他的,不过当初父亲的天下被司马炎篡了去而已,现在,他要做的只能是将皇帝牢牢控制在手上,就象他的前几任一样 “挟天子以令诸侯。”

同样的做法,有的人可以成功,比如曹操,司马师、司马昭;而有些人就只能失败,比如后来的贾后、司马伦等人,其实事情本无绝对的对与错,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不外天时地利人和,看各自的道行了。

司马冏在思考,自己要长久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条:一个司马炎直系子孙的天子,让天下人知道我并没有要抢他司马炎天下的意思;

第二条:这个天子必须由自己控制,而且时间是无限期的;

按这两个条件,他找到了一个,就是清河王司马遐的大儿子,八岁的小清河王司马覃。

司马遐是司马炎的第十三子,十九岁时参与了诛杀司马亮、卫瓘的行动,而这次行动完全是贾后的一场政治阴谋,司马遐年轻气盛替手下荣晦出头,率军捉拿卫瓘并当场杀掉,可是不久司马玮即为贾后所杀,荣晦也被满门抄斩,这对年轻的司马遐打击很大,他看到了政治的阴暗,从此变得低调,不与人交往,尤其不愿意和那些士大夫来往,这种心境严重影响了他的 健康 ,于永康元年及两年前去世,年仅二十八岁。

司马炎的几个直系子孙中,司马遐可能是和其他的兄弟来往最少的一个,其儿子自然也与其他子孙牵连甚少,这种弱背景也是为司马冏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司马冏给皇帝上了一份表,又是形式,果然,封司马覃为皇太子,司马冏自任太子太师,即太子老师,位于三公之列。

二、如日中天的声望

但谁都没有意料到的,是三公名单中出现了名不见经传的东海王司马越,被任命为司空,同时领中书监,进入三公之列,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星。

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次子司马泰所生,为司马泰的长子,和司马炎的血统关系疏而又疏。

但却也是皇室宗亲,此人并无官二代的骄横和奢华,为人谦虚谨慎,毫无架子,年龄不大,却名声不小。《晋书》上载:“少有令名,谦虚持布衣之操,为中外所宗。”

但此时的司马越,却远离权力中心,他的东海国仅管辖六个县,级别也仅是个辅国将军之类的三品武官。

司马越有能力,却没有机会,因为他和司马懿的血缘离得太远,而在中国,血缘关系却是个高不可越的门槛,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穷”,但内心却渴望“达”。

司马冏给了他机会,从此以后, 历史 舞台上有了他司马越的一席之地。

司马冏的组阁原则是:着力打压司马炎系,而大力启用非司马炎系。

司马越有能力,且为人低调,又远离司马炎体系,自然是司马冏组阁的不二人选。

一切安排妥当,革命成功,司马冏高枕无忧,可以大干了。

其实,此刻的司马冏在朝野的威望如日中天,人民心中的司马冏,是不畏强暴的卫道者,自起兵起,天下云集响应,其所在地许昌,立刻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拦,到许昌去,成为那个时期最浪漫的口号。

司马冏的义军还远远未到京城,首都军民便在全国高涨的革命热 情感 召下,奋起起义,一举推翻腐朽的司马伦政权,欢欣鼓舞迎接司马冏进京。

司马冏进京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载歌载舞,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怀着对伟大大司马司马冏的崇敬,他们情不自禁地喊出:“翻身不忘囧司马,感谢大司马。”

但是,此刻的国内外形势却不容乐观,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断折腾,晋帝国国力大损,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加上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俨然一副烂摊子。

三、尽失天下人之望

没有让大家等多久,很快司马冏的第一项政策就出台了,“大司马果然不一般,办事效率就是快。”大家都这样惊叹。

可是当看到这个政策以后,大家都傻眼了,司马冏入主最高权力机关后的第一项政策竟然是要大兴土木给自己扩建别墅。

司马冏进京后,一直住其父司马攸的房子,此刻,他要按西宫皇帝的制式进行扩建。

一时间,大肆拆迁的官宅和民宅有数百间之多,至于对拆迁户如何赔偿,目前无从查考,但可以想象在拆迁过程中有多少官员从中牟利,又有多少血案发生,又有多少人家家破人亡。

在大兴土木,耗尽国家并不富裕的国库为自己扩建别墅的第一道政策出台后,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随后的政策了,看到的是司马冏沉湎酒色,疏于朝政,置组织程序予不顾,随意任命自己的亲信进入决策层,一时间,各机关的工作又陷于混乱。

这时候,大臣们开始向司马冏上书提意见。大臣们敢于向司马冏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这在贾后和司马伦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也说明,大家对司马冏依然还抱有希望。

这一方面是归功于其父亲司马攸留下的政治遗产,在一帮元老们的心里,始终有司马攸情节;其次是得益于司马冏的许昌首义,人们心中都有个善良的愿望,认为一个推翻了腐败政权的人一定是不会腐败;再次是司马冏为政,较贾后及司马伦时期确实宽松不少,贾后、司马伦时期万马齐喑局面在司马冏为政时明显得到了改观。

侍中稽绍给皇帝和司马冏分别打报告,请皇帝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不要忘了当初受司马伦迫害的苦难;而给司马冏的报告则比较直接,上古的圣帝明君唐、虞、夏、禹住宿条件都不太好,却营造出太平盛世,你今天面临着国民经济如此困难的局面,为何要急着给自己建房啊,不如先考虑国计民生,待国家富足了再修建别墅不迟。

司马冏心里好笑,稽绍说得是有道理,可是有理并不等于有用。

稽绍是竹林七贤嵇康的儿子,由嵇康的朋友山涛抚养长大,人品不错,却书呆子气十足,要用圣贤来开导枭雄司马冏,司马冏难言之隐,一笑了之。

司马冏见到稽绍,很谦逊的放下身段向他表示歉意,并大大表扬了稽绍:“稽公啊,你的意见我看了,提得很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发扬下去,以后还要请你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啊。” 稽绍激动不已,没想到大司马如此重视自己,有错就改,真乃做大事者,国家有望了,顿时泪流满面:“下官不懂事,冲撞了大司马,大司马有如此的胸怀,真是国家之幸。”

司马冏接受批评,坚决不改,别墅照建不误。

南阳人郑方又上书给司马冏提意见:

一、不居安思危;二、对自己的宗室骨肉不够大度;三、对李特的叛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四、不体恤百姓;五、不奖赏有功人员。

其中的第二和第五点,明显有用司马颖来影射的意思。

司马冏接受批评,诚恳地说:“说得好,如果不是你老兄提意见,我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些过错呢。”

还是接受批评,坚决不改。

于是朝廷内外,由当初迎接司马冏进京的欢欣鼓舞到现在的尽皆失望,他们想到了司马颖。

司马颖以退为进的策略很快便产生了效果,随着朝野上下对司马冏的越来越失望,对司马颖的敬仰也就越来越如滔滔江水般绵绵不绝,此人又是先帝司马炎的血脉,一时间人心皆归司马颖,想要司马颖回京掌舵的呼声在坊间涌动。

这些小道消息或多或少的传到了司马冏耳中,但他不以为然。

孙惠是让他正视这个问题的第一人,他上书司马冏,此人不似稽绍那样的说教,而是首先肯定了司马冏的功绩:“大司马许昌首义,天下英豪云集响应,与官兵们同甘共苦,最终以弱胜强,兴复皇室,这是明主所为。”司马冏很高兴,孙惠话锋一转,接下来的内容却是:“大司马现在名气、功劳、权利和威望都有了,可谓位极人臣,但高处不胜寒,大司马不要忘了身处高亢之地的危险,应该明白功成、名遂、身退乃是天之道,现在权力在手,看似逍遥自在,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在下认为大司马面临的危险,比当时在颍川、阳翟为司马伦军围困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依在下愚见,大司马当回到自己原来的封地许昌去,而将政务交给长沙王和成都王二人来管理。”

孙惠是庄老门徒,说了一大堆老子哲学,劝司马冏向若干年以后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学习流勇退,将权力交给长沙王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二位长老。

司马冏欣赏孙惠的勇气,并没有怪罪孙惠,他心里清楚杀之无益,无风不起浪,而且从之前得到的小道消息看,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只不过孙惠敢说而已。因此,司马冏只将孙惠的报告压下来而不回复。

但司马冏也很困惑:杨骏、贾后和司马伦祸乱朝纲这么多年,何尝见过你们说过什么,而今我还不如这两人吗?问身边心腹曹摅:“这些人为什么都要我引退,难道我真做错了吗?” 曹摅也深为司马冏目前的处境担忧:“在下也认为他们说得有一些道理,大王再认真考虑一下,您现在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正处于危险之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咱们回许昌去过咱们的太平日子有多好啊。”

曹摅也是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以为外部政归长沙王和成都王的呼声,乃是出自卫道的传统,此二人皆是先帝司马炎之子,由二人执掌司马炎的江山才符合正统,可这层意思却不能明说,只能讲些大道理,希望司马冏能够领悟。

但曹摅却未能真正解答司马冏的困惑,要追溯正统,当初司马氏政权的建立,在手段上可谓下三滥用尽,此时是不是也要政归曹家,或者曹家要还政于刘家?

司马冏的困惑其实不在于是否正统,而是在于给百姓或者利益集团带来多少实惠。

司马冏当政,在言论自由方面比杨骏、贾后及司马伦时期有一些进步,而且为政相对宽松,但他疏于朝政,沉湎于酒色,《晋书》说“(其)沈于酒色,不入朝见。”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基本停滞,历经战乱和灾害的国民得不到修生养息的机会,GDP不增反减,使得国民日益贫困。

而杨骏、贾后及司马伦虽然专权,而且贪腐横行,但国家机关却依然运转,尤其贾后当权,张华为政的几年,GDP逐年增长。

最重要的是,司马冏没有搞好和利益集团的团结,连跟着他打江山的人也捞不着奖赏,自己却花天酒地,大肆挥霍,而得罪了利益集团,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该到头了。

杨骏、贾后和司马伦在这方面的能力却是司马冏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三人对自己人都大肆提拔,大力犒赏,决不亏待,杨骏时代有“三杨”为代表的一帮利益集团支持;贾后本人在识人方面就有过人之力,只要她认准的,绝对不会亏待;司马伦上台来也倾国力大肆奖赏,甚至搞得国库空虚也在所不惜。三人都不惜让利益集团贪腐作为条件来维持自己的政权,在一定时期也确实卓见成效。

司马冏掌权却得不到任何一个利益集团的支持,的确很失败了。

既然困惑没有得到解答,自然依然如故,眼看烂泥巴扶不上墙,手下人看不到前途,便一个接一个的离去,张翰辞职,顾荣天天烂醉不理实事,庾衮带着老婆逃进深山隐居,这时司马冏的脾气也开始变坏了。

在这样的人面前,识相的都会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家伙抓狂了咬一口,那就亏大了,但主薄王豹却偏要迎难而上,王豹童鞋是负责文书工作的,国家的很多文件都要从他手上过,平时内参看多了,心里的不平也一直积攒着,现在感觉憋在心里实在难受,便忍不住要一吐为快。

他上书司马冏:“从杨骏以来,在宰相位置上的没有善终的,这是时势使然,你大司马平定了祸乱,有安邦定国之功,怎么现在又要重蹈这些人的覆辙呢,现在外有河间、成都及新野三王拥兵自重,你功高过天,独掌京城大权,已经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进退两难了,为今之计,是将权利分给成都王司马颖一部分,将京城内所有亲王全部遣回到各自封地,由你和成都王二人领导,你与成都王司马颖分南北共治,大家共辅天子。”

应该说王豹看问题还是挺准,但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却相当的烂,让各亲王在外带兵,本来就是一招臭棋,更何况要司马冏和司马颖划南北而治,更是不可思议,司马冏自然不答应,但也没有把他提的问题当个事。

能看出问题不难,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是水平。

王豹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来是完全符合组织程序的,但这个报告不知怎么却通过不正当渠道到了长沙王司马乂手里,长沙王见王豹报告中提出把各亲王遣返到各自封国去,顿时大怒,跑到司马冏办公室气冲冲的说:“这个家伙明显是想离间我们兄弟,为了维护我们兄弟之间的团结,你最好杀了此人。”司马冏的脑袋此刻突然短路了,他不去追究长沙王是如何看到王豹的上书,也不深思长沙王来者何意,却头脑一昏,便杀了王豹。

王豹一死,天下人心彻底凉了。

舍生取义的事例

1.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2.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真是荡气回肠,可歌可叹!

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3.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4.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5.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扩展资料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舍身取义

七字成语和意思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不看僧面看佛面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当面输心背面笑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 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丢下耙儿弄扫帚 放下这样,又做那样。比喻事情总做不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含着骨头露着肉 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

好汉不吃眼前亏 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好了疮疤忘了痛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好女不穿嫁时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

好心做了驴肝肺 俗语。指把好心当作坏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横挑鼻子竖挑眼 比喻百般挑剔。

画虎画皮难画骨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解铃还需系铃人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今朝有酒今朝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老虎头上扑苍蝇 比喻自己找死。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眉毛胡子一把抓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七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天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跳到黄河洗不清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偷鸡不着蚀把米 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心有灵犀一点通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一寸光阴一寸金 比喻时间十分富贵。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口吸尽西江水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

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宰相肚里好撑船 谀人肚量大。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势力,看人只重衣着。

置之死地而后快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不能登大雅之堂 形容不够文雅。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见棺材不下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 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秤砣虽小压千斤 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之犊不畏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船到桥门自会直 桥:桥梁。比喻事先不必多虑,问题自会得到解决。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大树底下好乘凉 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

大水冲了龙王庙 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东方不亮西方亮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放诸四海而皆准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各人自扫门前雪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皇天不负有心人 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龙不成反为狗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皇天不负苦心人 天公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坚持干下去,愿望一定能实现。

见其一未见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今日有酒今日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同“今朝有酒今朝醉”。

解铃还是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解铃须用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交:交情。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强中自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

挟天子以令天下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同“挟天子以令诸侯”。

浪子回头金不换 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喻事物从无到有。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千里姻缘使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同“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日打柴一日烧 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也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同“千日斫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 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

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人生何处不相逢 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人生七十古来稀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三句话不离本行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是非只为多开口 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树欲静而风不宁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息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

跳进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跳在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言有尽而意无穷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燕雀岂知雕鹗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鸿鹄志”。

咬人狗儿不露齿 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

一波才动万波随 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

一块石头落了地 比喻放下了心。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救不得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糟糠之妻不下堂 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

张公吃酒李公颠 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4822

评论

分享

举报

052387661972

2011-10-23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不看僧面看佛面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带着铃铛去做贼 比喻要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当面输心背面笑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 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丢下耙儿弄扫帚 放下这样,又做那样。比喻事情总做不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含着骨头露着肉 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

好汉不吃眼前亏 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好了疮疤忘了痛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好女不穿嫁时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

好心做了驴肝肺 俗语。指把好心当作坏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横挑鼻子竖挑眼 比喻百般挑剔。

画虎画皮难画骨 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解铃还需系铃人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今朝有酒今朝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

近水楼台先得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老虎头上扑苍蝇 比喻自己找死。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眉毛胡子一把抓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七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指婚姻是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强中更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天下乌鸦一般黑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跳到黄河洗不清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偷鸡不着蚀把米 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事不上门。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心有灵犀一点通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一寸光阴一寸金 比喻时间十分富贵。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口吸尽西江水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

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宰相肚里好撑船 谀人肚量大。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势力,看人只重衣着。

置之死地而后快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饱人不知饿人饥 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不能登大雅之堂 形容不够文雅。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见棺材不下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 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

事实上,在曹操欢迎汉咸帝到徐都之前,汉咸帝因为董卓的造反而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汉咸帝回洛阳后,面临着官吏无定所、国库无粮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收留了汉献帝到许都 ,为他提供了稳定的住所和充足的食物。

就这样,曹操只对皇帝这个朝臣表示尊重和“支持”。当然,我们不否认曹操在这一时期还有其他的野心,但他对汉咸帝的态度,长期以来是恭敬的。那么谁跟着曹操?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有三种类型的人追随曹操。第一类人是能够看清世界政治形势的著名战略家,如荀子、郭贾。曹禺跟在曹禺和曹禺之前。当时袁绍势力强大,但他们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于是求助曹操。

为什么要找曹操?原因很简单。当时,咸帝的权力被忽视了,曹操对智者、名士的态度一向比较尊重。正是这些原因,才吸引了荀子和郭贾追随他。追随曹操的第二类人是想加入东汉朝廷的人。众所周知,在封建时代,皇帝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精神的支柱。

他们以效忠皇帝为荣。汉咸帝是东汉皇帝,在徐都得到曹操的“扶助”,吸引了许多著名的谋士前来避难。他们为什么选择汉朝的西安皇帝而不是当时强大的袁绍,这与中国人的正统思想有关。中国人认为东汉是正统的,袁绍等人被归为叛乱,这不符合忠于朝廷的思想和理想。那时候,曹操当然有了通过汉咸帝金字招牌招揽名臣的念头。

第三批跟随曹操的人,在曹操的征战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原因被征召。在这些人中,他们主要分为两种身份,一种是当时的权贵人物,另一种是当时的穷人。在动乱时期,强者为王。曹操杀了吕布,赶走了刘备,招募了张秀,逼死了袁姝,打败了袁绍。可以说,经过这些连续的远征,曹操的势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附庸。一方面,曹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附庸。另一方面,曹操代表东汉正统,吸引了中国人的追随。如前所述,在第三类人中,曹操包括当时的士家族的权贵人物。士绅是封建时代世代当官的权贵阶层。在政治上,他们的家族权力由于官员的产生而变得复杂。从经济上讲,也是由于几代官员积累的巨额财富,这几乎可以说是各地军阀的分离主义政权。

为了进一步扩大家族的影响,维持家族的地位,曹操是当时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在封建时代,人们从龙的作品中获得官衔和骑士是非常普遍的。在跟随曹操的著名官员中,我们所熟悉的陈群、陈登属于权贵阶层。与那些有权势的贵族不同,穷人转向曹操只是为了养活自己。”繁荣给人民带来苦难,死亡给人民带来苦难”,在封建时代,特别是战争时代,老百姓一直是受剥削最严重的阶级。为了挽救家人和生命,穷人只能暂时放逐自己和家人。他们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贾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