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急求《三国演义》中的所有回尾联和回首联最佳答案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贾天子,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急求《三国演义》中的所有回尾联和回首联

急求《三国演义》中的所有回尾联和回首联

最佳答案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蔼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襟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对应回数,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欲除君侧宵人乱,须听朝中智士谋。

丁原仗义身先丧,袁绍争锋势又危。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擒贼定须擒贼首,奇功端的待奇人。

玉玺得来无用处,反因此宝动刀兵。

追敌孙坚方殒命,求和桓阶又遭殃。

冲天怒气高千丈,仆地肥躯做一堆。

巨魁伏罪灾方息,从贼纵横祸又来。未知献帝性命如何。

本为纳交反成怨,那知绝处又逢生。

虽能暂把重围脱,只怕难当劲敌追。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前番两贼分为二,今番三贼合为一。

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

不去江东图虎豹,却来徐郡斗蛟龙。

秦晋未谐吴越斗,婚姻惹出甲兵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啖睛猛将虽能战,中箭先锋难久持。

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

本因国舅承明诏,又见宗潢佐汉朝。

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犬豕何堪共虎斗,鱼虾空自与龙争。

数行丹诏成虚望,一纸盟书惹祸殃。

整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初见方为座上客,此日几同阶下囚。

欲离万丈蛟龙穴,又遇三千狼虎兵。

六将阻关徒受死,一军拦路复争锋。

只因河北英雄去,引出江东豪杰来。

江南兵革方休息,冀北干戈又复兴。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才向汝南鸣战鼓,又从冀北动征鼙

四世公侯已成梦,一家骨肉又遭殃。

星文方向南中指,金宝旋从北地生

跃去龙驹能救主,追来虎将欲诛仇

偏裨既有舆尸辱,主将重兴雪耻兵。

嘱友一言因爱主,赴家千里为思亲。

只因不用锦帆贼,至令冲开大索船。

破敌未堪息战马,避兵又必赖良谋。

城内才看红焰吐,水边又遇黑风来。

才离虎窟愈生去,又遇龙潭鼓浪来。

只因诸葛扁舟去,致使曹兵一旦休。

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

智与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难容。

还将反间成功事,去试从旁冷眼人。

勇将轻身思报主,谋臣为国有同心。

莫道东南能制胜,谁云西北独无人?

一时忽笑又忽叫,难使南军破北军

火厄盛时遭水厄,棒疮愈后患金疮

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几郡城池无我分,一场辛苦为谁忙!

军师决胜多奇策,将士争先立战功。

先将计策安排定,只等东吴使命来。

惊看侍女横刀立,疑是东吴设伏兵。

两番弄巧翻成拙,此日含嗔却带羞。

一着棋高难对敌,几番算定总成空。

西州豪杰方遭戮,南国英雄又受殃。

只因蜀地谋臣进,致引荆州豪杰来。

人主几番存厚道,才臣一意进权谋。

孟德雄兵方退北,仲谋壮志又图南。

只为川人逢旧识,遂令涪水息洪流。

只因一将倾心后,致使连城唾手降。

西蜀方开新日月,东吴又索旧山川。

方逞凶谋欺弱主,又驱劲卒扫偏邦。

铁骑甫能平陇右,旌旄又复指江南。

奸雄权势能倾国,道士仙机更异人。

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

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

魏人妄意宗韩信,蜀相那知是子房。

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

未见东吴来伺隙,先看北魏又添兵

水里七军方丧胆,城中一箭忽伤身。

今日公安无守志,从前王甫是良言。

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为念当年同誓死,忍教今日独捐生!

试看曹氏丕彰事,几作袁家谭尚争。

魏家社稷今将建,汉代江山忽已移。

君王未及行天讨,臣下曾闻进直言。

两国相争通使命,一言解难赖行人。

老臣素矢忠君志,年少能成报国功。

蜀主有谋能设伏,吴兵好勇定遭擒。

雄心方欲吞西蜀,胜算还须御北朝。

吴人方见干戈息,蜀使还将玉帛通。

方见东吴敌北魏,又看西蜀战南蛮。

寇入掌中还放去,人居化外未能降。

若非洞主威风猛,怎显军师手段高!

深临险地非容易,更展奇谋岂偶然!

欲秉白旄摩将士,却教黄吻掌兵权。

运筹又遇强中手,斗智还逢意外人。

既有谋臣能用智,又求猛将助施威。

蜀中将相方归国,魏地君臣又逞谋。

只因东国能施计,致令西川又动兵。

已见子丹无胜术,全凭仲达有良谋。

旧帅印为新帅取,两路兵惟一路来。

魏兵纵使能埋伏,汉相原来不肯追。

武侯尽瘁惟忧国,太史知机又论天。

路逢神将粮遭劫,身遇奇兵命又危。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已见魏营诸将去,不知蜀地甚兵来。

才将土木劳中国,又见干戈起外方。

难支此日三军败,独赖当年十矢传。

一度兴师未奏绩,两番讨贼欲成功。

成功不必添蛇足,讨贼犹思奋虎威。

方见吴兵锐气堕。又看魏将劲兵来。

已叹四番难奏绩,又嗟五度未成功。

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

连修栈道兵连出,不伐中原死不休。

方当士马驱驰日,早识将军跋扈心。

汉中险峻已无有,剑阁风波又忽生。

试观后主临危日,无异刘璋受逼时。

才看西蜀收降将,又见长安动大兵。

汉家城郭已非旧,吴国江山将复更。

后序: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 傕 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暂时就这些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佳答案唐朝的军阀,相对于三国时期,显得更加务实。三国时期,谁都想着争夺汉献帝,唯独刘家宗室诸侯不愿意。为什么呢?因为刘家人有继承权,而其他诸侯却只有控制权。在那个时候,控制了汉献帝,也就有了表面上控制天下诸侯的权力,比如董卓和曹操。可是到了唐朝,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地方诸侯豪强甚多,比如河朔三镇,却没有人愿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又是为什么呢?

01三国前期,刘家宗室众多,使得汉献帝依旧有地位。东汉末年,刘焉感觉朝廷内部斗争太激烈,宦官和外戚之间互相厮杀,早晚祸乱朝政。所以刘焉建议在地方上设立州牧,让老刘家的人去任职,这便是东汉州牧的由来。在刘焉的建议下,各地州牧开始上任,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位宗室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益州牧刘焉以及幽州刺史刘虞。

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馀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三国志》

这些可都是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军阀,当然他们后来都不愿意听从朝廷的调遣,各自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过有这些老刘家的人在市面上混着,大汉天子的权威性就不会丧失。

董卓手握天子的时候,汉献帝还是可以号令天下的,比如说在任命刘表为荆州牧的事情,那就是董卓一手操办的。伴随着刘虞被公孙瓒所杀,刘繇被袁术击败,刘表和刘璋全都成了自保之徒,没有任何人愿意撑起老刘家的天下。这个时候曹操就算得到了天子,其实也很难号令天下。不过曹操是有自己打算的。他得到天子以后,也曾经尝试过号令诸侯,可是手里没有军权谁愿意听你的呢?

就算曹操拥有军权,又拥有天子,可是人心不思汉的情况下,老刘家这位天子的作用很有限。至少诸侯心已经不思汉了,所以曹操压根就号令不动诸侯。那么曹操为何还要千方百计得到天子呢?答案很简单,是为了招揽人才。诸侯们都鬼精鬼精的,当然不愿意成为曹操的臣子,可是人才们不同。人才们有的饱读诗书,有的习武多年,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才能。而最好的平台当然是东汉王朝这个正统平台。

02唐朝时期宗室不掌权,地方军阀谁也不买老李家的账了。唐朝宗室问题很严重,因为唐玄宗前期,老李家的宗室总是在互相内斗。尤其是皇室内部,更是隔三差五爆发政变。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爆发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逼退了李渊,从而篡位登上了皇位,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本就是太子,可是因为等不及了想早点上位,就联合侯君集等将领发动了政变,差点推翻唐太宗。

唐中宗李显,在张柬之的帮助下,发动神龙政变,从母亲武则天手里夺取了政权,将武周王朝重新改为李唐江山。唐玄宗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作,发动唐隆政变,推翻了唐中宗李显的老婆韦皇后的统治,扶植唐睿宗李旦登基。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以后,发动先天政变,将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诛杀,从此李隆基彻底掌握政权。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主动北上抗敌。

可是他提前在前线登基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夺取了政权。从唐朝这帮宗室的表现来看,你觉得唐朝皇帝会将宗亲留在外面做封疆大吏吗?当然不可能。手里没什么兵权都想着要篡位,别说一个个成了封疆大吏以后,又该如何疯狂了。所以唐朝的所有封疆大吏,都是外姓人。由唐朝皇帝亲自册封的各地节度使、观察使等人才是在地方上真正拥有实权的人。

昭仪李渐荣临轩谓玄晖曰:"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帝方醉,闻之遽起。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渐荣以身护帝,亦为太所杀。复执何皇后,将害之。后求哀于玄晖,玄晖以全忠止令害帝,释后而去。帝殂,年三十八,群臣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旧唐书》

唐朝宗室衰败以后,以河朔三镇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军阀,率先不听从唐朝政府的领导,从而使得唐朝皇帝失去了权威。地方上又没有任何宗室为皇权护驾,这就造成了没有人愿意接手皇帝的情况。

03唐朝末年,人心不思李。唐朝的前半段,是非常辉煌的。正确的土地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相对稳定的政局,使得唐王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太平盛世。可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就乱透了。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不断修改税收制度,将本已穷苦的百姓盘剥的一干二净。这场大战饿死的人,远比战死的人要多的多,因为百姓的口粮都被官军们夺走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唐肃宗当然要这么做。

明年,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度道士僧尼不可胜计;纳钱百千,赐明经出身;商贾助军者,给复。及两京平,又于关辅诸州,纳钱度道士僧尼万人。而百姓残于兵盗,米斗至钱七千,鬻籺为粮,民行乞食者属路。乃诏能赈贫乏者,宠以爵袟。---《新唐书》

在唐肃宗这些统治者看来,百姓就是给他们生产粮食的,连自己的统治都保证不了,他们怎么可能还会去管百姓的死活呢?

识破统治者的这些嘴脸以后,不光地方诸侯们不愿意再买李唐朝廷的账,就连地方百姓们也不愿意再跟随这样的朝廷过日子。地方节度使虽然没有正统地位,虽然相对于朝廷有反叛的倾向,可是对老百姓来说,他们却比李唐朝廷要好一些。至少为了保证粮草、兵源充足,节度使要维护百姓的安危。

从诸侯到百姓,没有人再怀念李唐王朝的统治,遇到这种情况,唐朝的皇帝还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呢?无法号令诸侯,也无法招揽人才,完全成了一个没用的摆设。所以后来朱温索性就把唐昭宗给杀了,反正没什么用处。

 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民心都是得天下必备的条件。三国时期,难道刘备真的得民心吗?当然没有。真正得民心的是曹操,因为曹操保证了曹魏地盘上长期的稳定繁荣,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然会感恩曹操。谁来做皇帝,对百姓来说真的不是很重要。只要这个皇帝能够对百姓好一点,不要严重剥削百姓就好了。刘备到了蜀地没钱养兵,就铸造了以一当百的大钱,以此剥削百姓。

孙权更加可恶,铸造了以一当千,当五千等货币来剥削百姓。这样的君主怎么可能获得民心呢?为了所谓的正统,让百姓们活活饿死吗?百姓们可不愿意为此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同样的道理,唐肃宗的种种剥削行为,已经寒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李唐江山,是在他手里逐渐走向落寞的,失去了民心也就间接地失去了天下。

参考资料:《三国志》《新唐书》《旧唐书》

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想到还是另有打算?

最佳答案孙策“阴欲袭许”的目的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意将献帝攘于自己可控范围。然而孙策生前未将“阴欲袭许”壮举付出行动,死前也未将“阴欲袭许”谋略交待给后继者。从而,“阴欲袭许”给后世留下一个不解的谜。

其实,在东汉三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已形成一整套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及实践成果。最早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论则是公元192年贾诩向李榷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原文记载:(贾)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而后田丰向袁绍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再后公元195年沮授向袁绍献计“挟天子而令诸侯”。《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原著写道: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最后,才是毛玠向曹操提出策略“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原本写道: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贾诩田丰沮授毛玠这些东汉三国时期知名谋士只看到将皇帝控制在手的好处,却未见过控制皇帝的坏处。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一分为二辩证的来看待。因此,迎奉天子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即能伤害别人也会损害自己,有利有弊。在东汉中后期,从汉桓帝起,无论是掌握朝政大权的外戚还是善于专权乱政宦官或是精于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太后,一个又一个走马灯似地控制皇帝,被控制的皇帝不是病死就是老死,而这些控制皇帝的人都没有一个可以善终。有且只有一代奸雄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控制住皇帝,自己本人不仅得到善终还为子孙开创曹魏王朝奠定了基础。

无可厚非,迎奉皇帝,控制皇帝,固然而捞到一大笔政治资本,但也将自己放在火炉上,落下个挟持皇帝,专权窃国的恶名。在皇权和利剑面前,忠刘之人,忠汉之臣明面上噤若寒蝉,战战兢兢,甚至是虚与委蛇,阿谀奉承;暗地里直言不讳,酝酿对抗,甚至是不惧生死,前仆后继。丁管挥简击董卓、王允设计杀董卓乃至刘协衣带诏事件,都是忠汉之士对控制皇帝,让皇帝成为傀儡的董卓曹操之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挑衅。

孙策“阴欲袭许”的出发点是好的,手段是可行,过程是曲折,结果是不理想。正如曹操之所以能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为其在汉末中拥有不凡的实力。军阀之间的争斗,凭的是实力,要的是硬件。否则即便手里有个皇帝,终究吓不倒谁。

笔者按:孙策,虽是一个少年却早熟,在平定、经营和巩固江东过程中,具有不图虚名而求现实的睿智。特别在实施“阴欲袭许”这一事,只将口号喊得震天响,动作却轻飘飘,不见得真正行动。孙策明白“挟天子”不单是往脸上贴金,也可以被人往脸上抹黑。况且皇帝不是一抓就灵的神牌,没有必要甘冒奇险,付出代价,去做“阴欲袭许”的无用功。

三国末期司马家族成功夺位建立了晋朝,它最后是如何灭亡的?

最佳答案司马家族灭亡的原因有:

1.统治基础薄弱。司马家族以魏之文臣起家,远不若诸侯军阀起家的曹操,权力来源于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各种阴谋诡计,所以对同为魏臣的其他人控制力远没有想象的强大。司马家族经过三代的努力,才最终完成魏晋易代,司马氏并未牢固控制住边境功勋卓著的将领,未达到军事集权。

2.选用接班人的失误。司马炎称帝后,执意让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拒绝让自己的贤能弟弟继位,由此导致他与满朝文武的对立。司马炎不得不贬黜众多大臣,将自己夫人司马衷的母亲,外戚杨氏家族的人引入权力中枢,这进一步激化了满朝文武。

3.司马家族的腐朽及他们已成为独立的军阀。晋朝建立一开始,对司马家族的放纵和疏于管理,导致腐朽。在司马攸死后杨氏家族已坐大,这时司马炎又担心外戚干政自己的白痴儿子重演曹魏的故事,所以他广布司马家族的众王为诸侯,增加领地并且可以实际领兵,同时又罢州郡武装,于是司马家的众王几乎成为可拥兵自重的诸侯了。

4.皇帝无能,皇后篡权。司马炎死后,显然白痴的司马衷无法掌控这个局面,外戚杨氏家族马上就被司马衷的皇后贾氏设计杀害,开启皇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再之后皇后杀非自己亲生的太子司马遹,引来众多司马家的诸侯王反叛,杀皇后贾氏,由此开启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5.贾氏胡乱执征政,爆发内乱。白痴的司马衷在司马炎死后,是无法掌控这一切的。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的皇后贾氏发动政变,杀死司马亮和杨骏,司马炎为司马衷建立的权利基础瞬间坍塌。贾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国政全面赋予权臣张华,有了几年政局稳定的时间。而后却因为贾后废杀太子司马遹,由此引来赵王司马伦的反叛,杀贾后与张华,从此开启了八王之乱乃至五胡乱华的百年乱局。

扩展资料:

晋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 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参考链接:

晋朝(中国历史朝代)-百度百科

你知道贾诩吗

最佳答案贾诩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凉州]武威姑臧 [今甘肃武威]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太尉 谥曰肃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张绣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董卓|李傕|郭汜 张绣

贾诩 - 简明历史传记

贾诩原为董卓部下。董卓灭亡后,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又先后依附段煨、张绣,屡献妙计。后劝张绣投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在战官渡、平马超以及立嗣等问题上多有建议,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贾诩极有智慧,擅于自保,是当时公认的智谋之士。

贾诩 - 简明演义传记

贾诩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原为李傕手下,为求自保,建议李傕等人袭取长安,造成大乱。在李傕、郭汜二人争斗之际,贾诩从中周旋,尽力保全献帝,因与李傕争执而逃回家乡。贾诩后改仕张绣,劝张绣降于曹操,而当张绣起心造反时,又设计协助,成功偷袭了曹军,此后又多次设计抵挡了曹操的进攻,表现出职业谋士的风范。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再次劝张绣投降于曹操,从此归附曹操。此后贾诩在平定北方四州、平马超、灭张鲁等战役中屡有建议,深得曹操信赖,后在魏文帝时期官至大司马,不久病逝。

贾诩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189年],董卓侵入洛阳,开始控制中央政权。贾诩以太尉属官的身份成为平津都尉,后来升为讨虏校尉。当时董卓的女婿牛辅屯兵于陕,贾诩就在牛辅军中。

[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等人谋杀。不久,牛辅也在逃窜中被部下所杀,众人恐惧。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便遣使去长安请求赦免。王允为人刚直,竟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部队,逃回乡里。贾诩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说长安传闻要杀尽西凉人,要是你们弃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就可以在朝廷的名义下征讨全国,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这个计划被众人。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袭击长安,等到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人。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而不能攻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事成后,贾诩被任命为左冯翊。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惧怕他。不久,贾诩的母亲去世,贾诩辞掉官职,后来又被拜为光禄大夫。

[195年],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争斗起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不久,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开始交兵,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来帮助自己。后来,李、郭二人讲和,放出被劫持的献帝和朝臣,对此贾诩作出了很大努力,之后贾诩便上还官印。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很容易明白。将军虽擅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曹操一定亲自断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199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

[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211年],曹操于渭南于马超交战。后来,马超军不利,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217年],曹操仍未立太子。曹丕曾派人向贾诩问计,贾诩说:“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作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220年],曹丕即位,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300,前后共800户。又分食邑200,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223年],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反。同年,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继嗣。

本文侧重于历史 点击 5176 评论数 47

贾诩可称三国第一谋士。这是从两层意义上讲的,一是其所谋之奇之准,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谋士,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如果我们认可曹操是千古一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本人都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

贾诩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美,只追求谋略才华之展示的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决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仅仅是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

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云: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周泽雄先生更认为,是贾诩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由此认为贾诩犯下滔天奇罪,为东汉元恶之一。

贾诩真的是时代的罪人吗?我认为对人物的理解要回到他的时代,要看到他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

东汉末年,礼教已无法维系人心,喊着忠义的人往往是举着忠义的旗号,追求自己的目的。个人在道德失范的同时,又要面队风雨飘摇的乱世。在这个乱世,个体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军阀混战、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在这样一个黄天变色的时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而这些矛盾在贾诩的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锐突出。僻处西凉的武威,仁义礼教的道德规范本来就淡薄,与游牧民族斗争与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是贾诩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伪的道德,他的谋略只是关注生存,以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义,因为没有精神束缚,他可以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在这种精神自由中,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极至。

贾诩并不是历史的罪人,他是历史的一颗棋子,他以时代所赋予他的性格和才华,在不自觉中完成了对一个旧王朝体制的摧毁。旧的王朝体制不摧毁,新的个人及个人精神便不可能诞生。

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奇人的。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不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乐趣,笑盈盈地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当太多的有情只是虚伪的面具,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和唯美主义的游戏者。

需要指出的是,陈寿由于距离三国乱世时代较近,能够感受和理解那个时代非道德化的时代精神,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和唯美主义(两者在精神内涵上是一致的)能够以一种赞许的眼光看待。而后来南朝裴松之因感受于他的时代由于与北方异族政权的对抗而重新兴起的道德主义,所以无法认可贾诩的非道德化行为,并对荀彧等人作出自己所认为的道德化解释。而贾诩本人正是由于摆脱了道德的束缚,才获得了精神自由,并成为三国第一谋士。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贾天子。贾天子令诸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