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头像】科比头像黑白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科比头像,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伊藤诚我有意见是什么梗?
优质回答该梗的意思指的是一堆网友换上了动漫角色伊藤诚的黑白头像,在各类视频的评论区发言,不认同的观点他们就会说我有意见,认同的观点他们就会说我没意见。
该梗出自于网络上的众多沙雕网友,用上动漫角色藤诚的黑白头像在各种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意见。伊藤诚是日本动漫中的一个角色,但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该角色去世,所以网友们自动把他的形象代入到了黑白,因此用这个头像发言更容易吸引网友的眼球。
动漫角色藤诚角色形象
1、身份背景
双亲离婚,和当护士的母亲两人同住在高级公寓。有一个妹妹叫做伊藤止(いたる),但并没有住在一起。
2、相貌装束
外表帅气,富有爱心,非常受女性欢迎。伊藤诚拥有普通高中生的外貌,普通的身高,身材稍瘦。他根据场合不同,通常身着学校制服或便服。在四个游戏中,他的装束变化很少。伊藤诚身体瘦弱,因此常常精力不足,感到疲倦,例如游泳时坐在泳池旁休息而不去游泳。
为什么说换头像如换脸,有科学依据的吗?
优质回答总之,头像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互联网身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你能用传播学理论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换头像吗?
一、个人形象建构的手段
形象一词古己有之,最早指的是人、物的相貌形状,也可以是人们的感官形象以及思想情感。这里探讨的形象是指个人在媒介当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呈现所体现的特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形象的价值与魅力。不同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形象的认识也日益加深,从个人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等等,不同的形象的塑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布尔斯廷曾经提出这样的说法,他指出形象概念的产生是有计划和预谋的,形象主体要给他人留下印象,就必然会主观性地选择自己个性突出和特点鲜明的部分,进行简化或重点表现。形象是人对特定对象的一种主观认识,而送种认识和某个特定对象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不能为完全对等。
在生活中的个人媒介形象,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个人自我认知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塑造,亦即“我希望别人认识一个怎样的我”,这种对于他人认知的期许,某些方面控制形象塑造主体的行为。同时,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经历的差异性,在媒介中产生的形象也不一而足,对客观事物或者人的看法也因为这种认知差异而不尽相同。形象的建构和呈现究其根本,只是一种主观行为,而信息接收方的解读,很难去进行准确预判和事后衡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象征(符号)互动论”密不可分。象征(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米德认为,符号是一种工具,旨在作用于也灵、自我以及社会的形成,每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认识产化于社会关系的互动当中。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层面,“主我”通过个体本身围绕活动对象从活动行为中具体体现出来,也是真实的自我的一种表现,而“客我”则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社会评价和期待的体现。
当前不少媒体都要求使用者拥有独一无二的ID(或者用户名),也可以设置个人的头像、签名等信息,这成为了区分不同用户的重要标准,也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个人属性和特征。无论是ID、头像、还是其他个人化的特征,都是自我形象建构中的一种符号。
人们一般将头像图像看做是一种具有视觉性质的符号,头像图像模仿、复制了其所代表的事物的特征。而在使用真实头像的群体当中,也呈现出想营造出自我观感给对方的意愿。而且这种意愿倾向于积极和正面。
生活当中的真实人物,事实上和头像所呈现出来的形象不一致,这也是在社交媒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陌生社交场域,很多时候照片带来的疑惑十分巨大,甚至有人觉得头像当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主要指外观以及外观所引发的想象)与真实当中的人大相径庭。因此,我们需要明白“头像”这种视觉符号,并不仅仅是意义和事物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代码。
二、自我展示与自我呈现的需要
社会学者帕克认为,“人”这个词语的原始意义是一种面具,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时刻扮演着一种角色,在这些角色中人们认识他人、了解自己。戈夫曼自我呈现理论指出,个体在特定观察者面前通过“表演”来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景定义,以此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和对待自己的方式。
普遍认为,自我呈现的核心在于对自我印象的控制与管理。它是个体通过行动将自己的某些信息传达给他人,意在建立、维持或修改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传统的自我呈现不同,其面对的情境与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网络的虚拟性、流动性等特质丰富了个体自我呈现的内容,扩充了自我呈现的手段。人们通过赋予图片、表情等多样化符号特殊的意义可以使自我呈现的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总的来说,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是人们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向他人传递信息,利用在线内容生产来维持关系的一种信息传播行为。
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指出,个体的表达应包括他直接给出的表达和“不经意”流露出的表达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个体的语言表达,包括各种词语符号及其替代物,后者包括范围广泛的行动,且后者较前者对他人更具意义,他人利用他们认为个体的表达行动中难以控制的方面,来对照检查可控的方面所传达出的事情的真实性。
社交网站中所展示的用户日志、网名、个性签名等文本内容即属于前者,是直接通过言语给出的表达,而社交网络用户头像则属后者,相较于文字内容是一种含蓄的自我展现,同样是自我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用户头像是自我呈现的重要元素,最能表现出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特点的内容是用户头像,它往往处于个人主页的显著位置,是用户个人资料中用于评判其身份的基本元素,是用户非常依赖的自我呈现手段之一。它是文字信息的重要佐证,不仅可以将个人形象可视化,同时还能够传达个性、品质等重要内容,用户在挑选头像时往往是精心挑选的,头像中的动作、举止、表情都会成为传达用户信息的关键因素。
Kramer等的研究中就将头像划分为头像风格、面孔可见度、头像色彩、场景、面部表情以及是否看向镜头6个方面,借此考察社交网络自我展示的影响因素。社交网络用户头像的研究对研究用户的自我呈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足社会参与感的心理需求
米德曾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是通过符号化的沟通过程实现的,符号是人们与他人沟通和与社会互动时必须借助的介质。从这个角度出发,传播的过程可以被解释为:传播者传递出代表着某种意义的象征符号,受传者对这个符号做出理解和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意义、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这种符号互动不仅是人与人关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而且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精力和社会圈子有限,人们无法参与所有的社会互动。但互联网的全时化、全球化和交互性特征为人们扩大社交范围、增强社会参与感提供了可能,而微博头像就是赛博空间内的一个符号纽带。2020年初,“给头像戴口罩”成为了微博上一时的风潮,这种符号建构表达了大家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和参与,同时也强化了作为社会公民的身份认同。
著名的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指出传播是一种共享信仰的社会维系方式。而符号作为传播中的重要载体 ,同样承担着联结人们成为团体和共同举行仪式的作用。例如,当重大灾难发生或者自己喜爱的名人不幸离世后,部分用户也会有换头像的行为。在2020年1月27日科比逝世后,就有很多人把头像换成了黑白色或科比的照片,用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作为准社会交往的一部分,换头像可以弥补人们无法亲身参与的遗憾。在一次次重大社会事件中,人们通过换头像这种仪式,获得了满足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有利于价值认同与再传播
除了功能外,头像背后还蕴藏着特定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头像符号众多所指中的一种,有助于受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微博等社交媒体中的大V和受众来说,也有利于提高用户黏度。以搞笑大V“笑点菌”为例,他的头像是一只卡通黄色柴犬。这只柴犬是网络沙雕文化的标志之一,被解读为呆萌、傻气等含义。除了这些所指 ,该图像还传达了沙雕文化背后的不安于现状、自嘲、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传播者不仅仅希望受众理解符号所指中的表层意义,更希望受众能被符号传达的价值观说服。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 ,是指在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而由大众传播经意见领袖过滤再到个体的信息流动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这种传播流的研究被后来的罗杰斯拓展为“创新扩散”理论。意见领袖作为创新扩散中的早期采用者,对一个新事物或者新观点的扩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博大V的粉丝量众多,影响力与号召力强,可以被看作是微博平台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行为容易被粉丝模仿和分享。因此,当他们头像符号的深层意义被认同时,就容易引发受众的二次传播。
头像的意义在这种观念分享中进一步传递,甚至可能推动社会潮流,影响社会文化。意义建构的最终阶段,就是新的符号被纳入到社会文化体系中,改变了原有的文化阶层和结构,成为下一个符号的建构前提。
本文资料二:
本文资料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科比头像】科比头像黑白》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999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