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简介和启示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郎平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郎平的言行给中学生哪些启示政治
答一、老师要带着善意的执念才能把教育做下去
郎平是陈经纶中学76届的毕业生,那个时候这所学校还叫朝阳中学,“刚到学校的时候,郎平并不是练排球的,跟着沈正德老师练田径。”牟成梅介绍。据说,虽然当时的郎平看起来文弱腼腆,但是沈正德老师还是看上了她的个头和长长的手臂,便开始调教她。再后来郎平便跟着孟晋华老师学习排球,孟老师在解放初期也曾经是中国女排的队员。
在陈经纶中学校史馆的相册中,能看到很多张郎平不同时期回学校时与沈老师、孟老师的合影。
应该说,在当年的中学,郎平得到了很好的体育启蒙。
“现在这个社会比较浮躁,大家都想很快看到成绩。”牟成梅说,但是,老师这个职业最不能受到浮躁气的影响。
如果说对体育课的重视,国家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校体育,硬件上的投入,政策上对课程、课时的规定,甚至体育成绩也计入到中考总成绩之中。但是,在校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除了体育,现在其他学科也有很多名师,这些名师大都来自数学、语文和英语学科,不少名师是以“提分快”著称,而曾经的那些认为“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而一点一滴地寻找孩子身上闪光点的名师少了。
反倒是郎平上中学的那个时代,虽然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提到现在的高度,但是很多“过来人”却在那样的年代打下了一个好身体的底子。一直被郎平视为启蒙恩师的沈正德老师,在校期间一直坚持的就是“从青少年抓起,选拔和培养为国争光的体育人才”。1987年11月,国际奥委会田径联合会授予沈老师“国际田径奥林匹克荣誉奖章”。
正因为郎平当年碰到的老师没那么急功近利,才让身体瘦弱、对体育并不十分感兴趣的郎平入了体育的门,并最终走上排球事业之巅。
郎平成功了,当我们翻看众多对郎平及她所带的女排的采访时可以发现,郎平带队的方式跟当年老师带她有相似之处。
这次女排夺冠除了郎平受人瞩目,另外一个备受瞩目的人就是朱婷。
不过据说,当郎平第一次在名单上写下朱婷的名字时,赖亚文指导还没听说过这个孩子。朱婷身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天赋突出,同时也有明显的弱势:脚底下比较软。
不是每个人一上来就是理想中的样子,“教育就是要调教,她是带队员,老师是教学生,原理是一样的。做教育就不能急”。牟成梅说,郎平调教她的队员,要了解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给每个人最适合的训练,把每个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终让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优势在一个集体中发挥作用。做教育就要尊重生命的过程,有的学生会早一点儿到达终点,有的就会晚一些,“但是请相信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能到达终点。有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师就是要带着这样善意的执念,一直做下去。”牟成梅说,虽然老师的工作很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是拥有这样的执念就能在遇到每一个孩子时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过程,“稳得住”还“急不得”。
二、不能只想成功还要能够吃苦
对于在中学任校长的牟成梅来说,无疑,郎平所说的这句话对她触动最大: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不过,只有精神是赢不了的,还要有过得硬的技术。
郎平带领女排再次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后,那深藏心底、几十年前一夜间席卷了全国的女排精神一下子又被唤醒。
不过郎平的智慧在于,她适时地提醒了人们:与精神同样重要的是过硬的技术。而过硬的技术是只有通过刻苦的努力才能换来的。女排姑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经介绍,他们每天早中晚训练后,都要看对手的录像,甚至“看录像都看得恶心了”。特别是郎平,为了研究对手有时候晚上只睡3个小时。
真正支撑女排成功的是刻苦的钻研和训练,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生中不少人只想成功,却一点儿苦也不想吃。”牟成梅说。
当下的孩子确实缺少吃苦精神。记者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12岁的大壮。
大壮从一年级开始学习黑管,大壮妈妈的工作跟少儿综艺节目有一些联系,为了增加孩子的兴趣,大壮妈妈经常寻找孩子演出的机会。所以,学习初期大壮的学习劲头挺足。但一年之后,随着学习难度加大,需要投入练习的时间更长了,练习黑管成了“苦差事”,大壮就不太能坚持了,“如果不用练也能上台表演就好了。”这是大壮最常说的一句话。
为了继续激励儿子,大壮妈妈不断寻找让儿子登台表演的机会,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节目所需要孩子的演奏技巧也越来越高,登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妈妈仍能找到各种机会,大壮却很少再能占到舞台中央了。
牟成梅表示,孩子们不愿意吃苦跟家长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满世界都是诸如“轻轻松松得满分”“半个月精通英语”的图书或者文章。这类图书和文章的盛行多少暗合了家长“又想让孩子成功又不想让孩子吃苦”的心理。
其实,身处学习过程中的孩子有时候不一定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因为解出一道难题或者成绩提高的喜悦很多时候是能化解掉之前为之付出的辛苦的,可是有时候家长的一些言行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泄气。
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瓶颈承受痛苦的时候,就会有家长开始攻击教育制度,“无论哪个社会,不努力是很难成为社会精英的。”牟成梅说,适当让孩子吃些苦没有坏处。
三、现在的孩子不是没有精神,他们需要一个教育的契机
虽然郎平说过,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仅靠精神是赢不了球的。但是,人们仍然渴望精神,因为不少成年人从小到大都是被陈景润、华罗庚和女排激励着长大的,他们体会过了精神的强大力量。而现在的孩子“连喜欢的男明星都那么柔美,他们心中哪还有什么力量?!”
不过牟成梅还有自己的看法。
学校新高一刚刚入学的时候,正好赶上奥运会刚刚结束。说起女排、说起郎平,孩子们都非常兴奋。
牟成梅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些孩子,便问:乒乓球、羽毛球等很多项目中国也拿了冠军,而且也拿了很多次的奥运会冠军呀!(怎么不见你们为他们那么兴奋?)
孩子们回答:“这个不一样”“这个是集体项目”“这个更难”“这个更振奋人心”……
“郎平和女排的精神打动了孩子们的内心。”牟成梅说,其实,现在的孩子跟过去的孩子是一样的,他们的成长也需要精神的支撑,只不过他们的成长环境已经非常多元。而且信息发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复杂性和阴暗面的机会更多了,冲淡了那些正能量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更需要精神的力量,“只是他们需要一个教育的契机,一个让他们拥有某种精神的契机”。
很多人都觉得女排精神是属于80后以及比80后更年长的那些人的。但是,契机合适的时候,郎平和她的队员所代表的女排精神一下子就被00后接受了。
在牟成梅看来,教育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发现契机并且用好。现在,学校每年都会给新入学的年级系统地讲述校史、学校创建人和优秀校友,等等。不过,这种讲述的效果肯定不如他们自己经历女排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更加深刻。“要在孩子们的亲身经历中寻找教育的契机。”牟成梅说。
“2008年奥运会过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几十块金牌吗?不是,是更多人开始健身的习惯。”牟成梅说,这就与教育类似,生活中有太多教育的契机,但也总是转瞬而过,契机抓住了就给孩子留下了财富,然后慢慢累积,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郎平的教练式沟通技巧,给到管理者什么启发
答郎导给到HR亲们的启示有3点:
1、要不拘一格招人
从国少队直接招人到国家队,这是连跳三级,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郎导真的这么做了。
接手主教练一职后,郎导大刀阔斧地改组了中国女排队伍,只留下惠若琪、魏秋月、曾春蕾少数几个老队员。而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等一批95前后的年轻队员被破格提拔,从国少队过来的最年轻、个子最高的袁心玥,真的是连跳三级直接进入国家队,这在以前很难想像。
对新人,郎平悉心培养,又大胆使用,使这批新秀迅速成长为国家女排的绝对主力。
对比一下,我们HR招人呢?
HR通常是拿着岗位说明书,对比学历、技能、工作经验去招人,如果学历不够、工作年限不够,基本就淘汰了,尤其当用人部门坚持要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时候。
但未来HR可以做一件事:如果发现了好苗子,至少要去和用人部门去协商、争取。
2、更新规章制度,尽可能给员工少一些限制,给员工多一些自由,实施人本式管理。
中国的家长从来主张严加管理,中国的干部都喜欢训话,中国体育到今天为止仍保持着半军事化的管理风格。虽然现在的环境比之前宽松了许多,但运动员的个人活动的空间很小。举几个例子:
先说说广州恒大队。在里皮接任恒大足球之前,球员晚上不能出去。但后来里皮来之后,修改了之前的规定,允许球员在比赛前回家探亲,现实的结果是,球队的比赛成绩比前一任执教教的更好。
很多省的运动队依旧保持规定:晚上9点以后还要收缴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女排也是如此。几年前,有人给女排送东西,还只能隔着栅栏,因为女排队员禁止走出公寓大门。
郎导毕竟是留过洋的人,做法自然不一样。在接任女排教练一职后,郎导打破了体制化章程,借鉴美国思维,实施人性化管理,对女排的管理充满人情味,不让队员在严格的训练比赛氛围下太过压抑自己,给了女排队员的相对自由。
郎导平时鼓励队员展示个性,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女排姑娘们的长腿自拍。另外,朋友圈中的女排队员经常靓丽出境,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风景。在国外比赛后,允许队员们去逛街购物,整个球队气氛轻松融洽……
因此,镜头下的女排总是放松的、快乐的,她们每得一分都互相鼓励。决赛时,不会有塞尔维亚队员脸上的焦急,而是充满了精气神,自然洒脱,精神面貌远胜对手。
女排队员的这种精神面貌,观众从赛场上也能感受到,每到紧要关头,队员们能迅速调整和调动起来,这种精神面貌的不同常常会决定比赛的走向。
几十年前,我的历史课本告诉我,金字塔是埃及的奴隶彻成的;但前几年被官方推翻,是由一群快乐的匠人制作的。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只有拥有自由与快乐的匠人,才可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建筑。
所以,现在让你检查一下公司的规章制度,大家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规章制度中的限制条款是不是太多了?我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规定,背都背不完,员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真的有足够的自由度吗?
3、多激励员工,对员工少一些责备与惩罚。
此次里约之行,中国女排一路遇到的困难不少,但都一一被克服了。
中国队不管是对战巴西队还是荷兰队,在赛场上,巴西观众一直给中国队制造噪音和嘘声,他们想通过现场制造压力给姑娘们缴械投降。但观众没料到的是,中国女排的内心强大到心无旁骛,因为有郎导在。
面对这一切,我们看看郎导怎么说。
当现场一片嘘声之时,郎导跟姑娘们说:“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从不孤单,他们越嘘我,我越要发好,抛好球,狠狠地打!”
郎导还说,“今日在里约,我们用力扣下的每一记球,都是想把所受的委屈一一还回去。还给这个世界对我们的那些嘲笑和轻蔑。”
其实,郎导对姑娘们的激励每天都在。因为这份激励,姑娘们从来不肯放弃。惠若琪在伤病还没有好的时候,就发短信给郎导“只要您需要,我随时回到队伍”,正只基于这样的激励,这样的彼此信任,才取得这样的佳绩。
郎平的成功事迹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郎平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但是他的父母面对贫困的生活并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这对郎平的一生影响特别的大,此后在国家队中的训练让郎平养成了一个独立自强的人,这让她在将来没对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坦然接受,独立克服。郎平的这些经历告诉了我们做事要自强不息,面对一切困难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
郎平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顾家正处在贫困交加的时候,郎平的嘉靖很差,从小郎平就是通过小米粥来补充营养的。但是郎平的妈妈用很平和的状态来面对一切,并且还说:“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就是这样,抱怨太多也没有用”。郎平妈妈的话对郎平一生的影响特别大,之后郎平无论遇上什么事都不会去抱怨,而是努力克服。郎平在1989年之后因为频频受伤不得不退役的时候根本没有抱怨,而是在努力地给自己找新的出路。
郎平小的时候跟小伙伴们玩,男孩子们看不起女孩,面对高树,男孩子觉得女孩子根本怕不上去。郎平抬头一看二话不说就爬了上去。郎平的这种不服气的性格在她的一生都影响着她。在80年代初,郎平不服气中国女排走不到世界的巅峰,于是带领着队友们披荆斩棘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在中国女排陷入低迷的时候,她临危受命,带领着女排再度回到世人的面前。
当初郎平在体校的时候,生活枯燥,每天都是在训练,但是她的父母告诉她做事不能半途而废,郎平于是坚持了下来。此后郎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轻易放弃,甚至把这种精神带到了中国女排队,告诉她们要努力拼搏,永不放弃。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郎平简介和启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28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