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故事与传说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西冷印社西甲盘,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桥的故事与传说
一、桥 名 的 由 来。 第一小组介绍:
地名命名——赵州桥
形状命名——钥匙桥(周庄)、宝带桥(苏州)
由传说故事命名——放生桥(上海朱家角)断桥(杭州西湖)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莲花桥 鹊桥
派两名同学讲述关于桥的故事,
a.当阳桥的故事, 曹操统帅五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刘备驻地新野。当时,刘备手下的战将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士兵不过三千人,难抵曹操大军。刘备打算率领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丢下百姓,于是只能日行十几里路。曹军追兵日行三百里,终在长坂坡追上刘军。刘备眷属失散,赵云几进曹军救出阿斗,但至当阳桥时却无力对付敌兵,幸好张飞出现,他怒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使曹操也由疑到惊到怕,狼狈逃窜。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b.洗耳桥 相传尧要将天下传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边洗耳,后来就在许由洗耳处,现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桥,定名为“洗耳桥”,。 某地(为了不伤害到这个地方的人们,我就不再说具体地名了)有个和尚桥,它的由来是:一女亡夫后,与和尚通奸,和尚在河北岸,每次夜里来此寡妇家都要脱鞋淌水过河,寡妇就要为他暖脚,寡妇之子后来考取状元,回到家乡后,为了不让其母为和尚暖脚,修一桥,名为和尚桥。后来寡妇病故,其状元子杀和尚,人们问:你为何又修桥又杀和尚?他说:修桥是为母尽孝,杀和尚是替父报仇!张家界故事传说-----仙人桥的故事
据老一辈人说,仙人桥本来是没有的。大约元末明初时,土家族起义领袖向大坤在百仗峡战败后,便把义兵分作三路;一路由辅佐黄龙真人带领向泗南峪方向撤;二路由向大坤本人带领从索溪往神堂湾撤;第三路由金花小姐和陈强将军负责保护伤病员和部属,朝天子峰下的猴子坡撤。当兵至王爷洞时,一道深深的峡谷阻断了前进的道路。在这前元去路、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陈强将军决定自己带兵抵敌,金花小姐留在后面照顾伤病员和部属。金花小姐劳累已极,竟然昏睡过去。梦见一个身着盔甲,腰挂长剑,手持一柄利斧的黑脸将军,气势汹汹地朝她猛劈下来,吓得金花小姐惊 醒过来。她揉揉惺松的睡眼,只见一块巨石稳稳当当地搭在面前的两座石峰之间,万丈深渊变成了通途。月光下,只见黑脸将军的长剑正掉在身边闪闪发光哩!金花小姐好不惊奇,她一边叫伤病员和部属马上从桥上撤走,一边拣起长剑朝蜂拥上来的官兵冲杀过去。长剑挥处,敌头纷纷落地。接着长剑又从手中挣出,变成了一条透
明的白蟒,白蟒身上的鳞甲又变成了无数条小蟒。大蟒带着小蟒,高昂着头,吐着红色的舌头,呼呼呼地向敌群冲去。吓得官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至今,有些老人还指着仙人桥西头观景台那亭亭玉立的少女石,说是金花小姐在观白蟒追击官兵。山下那条泛着鳞光的天子溪水,便是那长剑变成的。现在,天子山上的白蛇,就是那条白蟒的后代。而黑脸将军用利斧劈下的那块横卧两峰之间的巨石,就是现在的“仙人桥”。那齐崭崭的桥面上,似乎还留着刀劈的痕迹哩。
当阳桥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
昔日里,后汉三国,桃园三结义。大爷姓刘名备,字玄德,家住大树晏(yan4)桑。
二爷姓关名羽,字云长,家住山西蒲州解凉县。三爷姓张名飞,字翼德,家住涿(zhuo1)州范阳郡。后续四弟姓赵名云,字子龙, 家住镇定府常山县,百战百胜,后封为常胜将军。
只皆因,长板坡前一场鏖战,那赵云单人独马,抵挡曹兵,砍倒大都旗两杆,夺槊(shuo4)三条,马落陷坑,堪堪废命。这时,曹操正在山头站立,见一穿白之小将,白盔白甲白旗号,坐骑白龙马,手使五钩神飞枪,真乃一员勇将。我孟德如得此将,大事可成 。心中可就有爱将之意。暗中有徐庶保定赵云,徐庶进曹营,一言未发,今见赵马落陷坑,堪堪废命。虽则问道:“丞相莫非有爱将之意?”曹操言道“正是”。徐庶言道;“休放冷箭,可能收服于 他”。曹操立时传令,令出山摇动,三军听分明,我宁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倘若一兵一将损伤赵 云之性命,我要八十三万人马,五十一员大将,全与赵云一人抵命。曹兵闻听,不敢前进,望而后退 。依仗那赵云实在英勇,杀了个七进七出,闯出重围。曹兵一见,岂能放走于他,在后边紧紧追赶。追到当阳,张飞赶到。高喊:“四弟莫要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放过赵云之人马,曹操赶到 ,不见赵云,见一黑脸之大汉。虽则问道:“他是何人?”夏侯渊言道“他乃张飞莽撞人”。曹操闻听,大吃一惊。想当初关公在白马坡斩颜良之时,曾对我言道,他有一三弟,在百万营中能取上将之魁首,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看莽撞人武艺如何。”青罗伞盖撤下,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似刃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海下一部黑钢髯(ran2),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压耳黑毫,抓笔相仿。头戴滨铁盔,二龙逗宝,赤金锁额。身穿大叶锁子连环甲,内衬皂罗 袍,足蹬虎头战靴,跨下马万里烟云兽。手持丈八蛇矛,站在桥头之上,咬牙切齿,大骂曹操听真:“今有你三爷在此,尔或攻或战,或争或斗,或进或退。尔不攻不战,不进不退,不争不斗,尔乃匹夫之辈!”大喊一声,曹兵倒退;大喊二声,顺水横流;大喊三声,将当阳桥折断!
后人有诗赞之曰:当阳桥前救赵云,吓退曹操老奸臣,
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
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
西湖的桥都不太长,造型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放到沿湖长了有一定年份的法国梧桐中间却是刚刚好,看起来格外舒服。西冷桥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侧,在与北山路交接的地带,有着很大一块草坪,冬日的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阳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过了门口树起一颗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桥。
大约是1500年前,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车里的曼妙女子,就在这里轻轻撩开了车上的帘上,或者根本就没有帘子,然后看到了一位骑着青骢马的翩翩佳公子。爱情就这样在垂柳依依的西湖边上发生。
西斜的阳光掠过宽阔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桥头的慕才亭里。远远就看到一位女导游在亭子边上比划着手势,旁边是一个十来人的旅游团队,不想走近后,讲解却已经结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个人望着西湖,然后想象着这样可能的一幕。
苏小小,南齐钱糖人,聪慧美丽,虽为歌伎,但自知自爱。这是生活在1500多年后,用观光电车代替了油壁车与青骢马的人们对她所做的简短评介,就刻在了亭子边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来,对于从小就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的女儿家再加上社会地位低微来说,似乎决定了苏小小不可能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论爱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苏小小却是特立独行,活得那样热烈。像她憧憬中的爱情的到来,就是她在西湖边上坐“自驾车”游玩时遇上的。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这首从六朝南陈就开始流传的《钱塘苏小小歌》,说的就是苏小小的第一段爱情。一次偶然的路遇,让她结识了阮郁,一位前来游玩的官宦子弟,然后大家就在西泠桥边苏小小家里共赋同居。
然而甜蜜的梦容易醒。这一段爱情在半年后终结,被严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没有回来。不过苏小小却没有过度的悲伤,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块垒的最好所在。
为苏小小筑坟的,是她在西湖边上遇到的第二个男人,曾经落魄的书生鲍仁,他后来在她赠银数百两后得以进京赶考。然而同样去如黄鹤。而苏小小依旧乘坐着油壁车,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间,直到某天偶感风寒,在最青春的22岁辞世。这时候,已经做了滑州刺史的鲍仁,才突然冒了出来,哭了一场,然后在西泠桥边择地造墓。
苏小小的可叹之处,在于她看破了缘分的起灭,对待逝去的爱情,视之若天上的风月流云一样自然,而不是过于介怀伤身。加上她慧眼识英才,救人于贫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来士子,还有人们的推崇。甚至,在她死后的几百年,宋代有个叫司马才仲的人,还在洛阳梦见苏小小为他唱歌,最后痴情的他还不远千里,前来寻梦西湖。
后人在西湖边上,为苏小小筑起了一座“慕才亭”。今天向着西泠桥的这边,悬挂着一副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这湖山金玉,倒是绝佳的配搭,也算是对这位倜傥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纪念。
今天的人们,把死后双双化蝶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纪念,放在了位于西湖东南的万松岭上。据说当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万松书院,在可以远眺西湖的万松岭上,今天还专门建起了一处梁祝读书处。
如果梁祝真的曾经在万松书院求学,那端的是好。因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的书院去看看,从入山门开始,散布两旁的塑像,就是曾经在这座书院里开坛授课,或者给书院以影响的老师们:提倡“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的张载,主张“知先行后”的程颢程颐兄弟,主张“性灵”、深谙厨道的袁枚,还有南宋大儒朱熹,等等。
可是,在这些名师的管教之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爱情究竟何时生发?是在明月照松间的晚上,还是在烟波罩沙堤的白天?万松书院的梁祝读书处,安在了毓秀阁里。一个独立的院落,立有一块书着“独立石卓尔”的大石头。一楼有梁祝寒窗共读的塑像。
院外不远处,还新建有一处双照井,原址在城中,为十八相送的场景之一。那时候,英台指着井中的倒影对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还蒙在鼓里的山伯恼道:你怎能将我比女人?!
由万松岭往西湖边上走,寻到梁祝当年相送的长桥,不过却是沿湖的短短一截,今天成了车流滚滚的马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指点,实在难以辨认。倒是在离长桥不远,在长桥公园的西湖边上,新修了两孔双投桥,据说是为了纪念南宋时候另一对欲爱不能而殉情跳湖的女青年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
在许多人看来,一帆风顺的情事,虽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没有了惊心动魄,多少总会让人觉得遗憾。爱情的浪漫与极致之美,就在于中间的磨难和阻滞。因为家世,因为出身,因为俗世的种种压力,两个人似乎不可能在一起。但当一切阻碍扫清,经历了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得来的爱情会更加的甜美。
然而,世事并不全是这样的如人所愿,在真实的爱情中,有情人往往都囿于现实中的更多因素,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这样的事情,自古而来,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说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双双化蝶是心酸的浪漫,那么双投桥下的湖水“新开两朵玉芙蓉”,则是情之所至的极端举措。今天走过长桥和双投桥的人们,除了凭湖扼腕之外,倒是可以想想,爱需要勇气,但是在阻滞出现的时候,更应该让爱在此生继续。
只有百十来米长的断桥是一座独孔环洞桥,位处白堤东北端,一头紧接着北山路,跨过马路就是风景不错的宝石山。从这里沿着白堤往西南一直走下去,还可以直抵整个西湖里文化意味最为浓厚的孤山。这座在唐代得名但从来就未曾断过的桥梁,就是民间神话《白蛇传》里白娘子与许仙相逢的地方。
那些双双对对的情人们,脚步也像流水一样来去匆匆。在断桥上,我看到一对身着校服、手拉着手的学生情侣,他们嘴里一边齐声哼唱着“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边往白堤方向走。
跨在水中央的断桥,隔着两边湖水,南边的西湖水面宽阔,远岸尽处是繁华的都市的剪影。北边的北里湖水面窄小,则映着一列小山和湖堤边上的树木。有许多人站在桥中央留影。如果遇上天气晴好,并且角度选择得当的话,那么在向北的这边拍出来的照片上,就很可能会出现两座保塔,一座翘立山顶,一座则倒插在如镜的水面上,中间,则间杂着两列相仿的法国梧桐。
桥东头靠近北里湖的这一侧,有一处带着水榭的御碑亭,中间立有一块写着“断桥残雪”的石碑。水榭下边,在靠北山路的湖里边,辟有几十亩的荷花池。可惜这个时节,接天莲叶早已不见踪影,曾经挺立的枝干也已衰败,三艘小船上,几位工人正用竹篙将这些残枝败茎打捞上船。
“断桥残雪”是西湖旧十景之一,不过这样的天气显然无法看到古人最为推崇的西湖雪景。坐在断桥东头的水榭里,翻开明末文人张岱的《西湖梦寻》,便有这一句经典的描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约略想象得出几百年前的西湖上,白茫茫天地间,惟余二三物的景致来,一种寂寥的感觉油然而生。
想来,白素贞与许仙的青春相逢,肯定不会是在冬天时分。至少,在关于他们的传说中,就有着一件非常重要的爱情道具———雨伞,正是在这一借一还的过程中,带出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来。比较合适的,应该是在桃红柳绿的春天或者荷花映日的夏季,至少在万物欣然向上的季节,感情都会比往常来得热烈。否则,即使是化作了美人的白蛇,在礼教森严的古代,诸如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禁律,也会使人,至少是许仙望而却步。
在宗法森严的封建社会,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怎么看都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何况中间还隔着一个代表着封建纲常的法海。那些年代的人们啊,就是因为这个,多少萌动在心底的爱情,最终也只能是让它在眼波的余光中黯然消失。
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从来都是相通的,再多的棍棒打压与桎梏封锁,也无法阻挡爱情的勃然生发。只不过,限于记叙的历史局限,我们只能从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以及后来流传于世的话本、戏剧中,由塔倒人团圆的结局看到了人们对爱情的尊重,以及维护美好的愿望。
所以,也就有了这样一个版本,据说到西湖边游玩的百姓,因为痛恨法海,并且试图搭救敢爱敢做的白娘子,每每去到雷峰塔下,都会抽走塔基下边的一块砖。累年以下,最终导致了象征着封建压迫的雷峰塔的轰然坍塌。
站在今天的断桥上,往西南边的湖水尽处看去,一座巍然耸立的宝塔高出了西湖边上的一溜小山,那就是今天新修起来的雷峰塔,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到西湖的全景
有关桥的故事传说
断桥传说
断桥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以前,在西湖白沙堤只有一座小木桥,桥板经常要烂断。
桥旁住着一队姓段的以卖酒为生的夫妇,因酒味不佳,生意清淡。
一天,来了一个白发老人,段家夫妇热情地留他住下.
第二天白发老人临别时给了他们酒药三颗.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从此,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
一晃三年,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便留老人长住他家。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青石拱桥,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一千多年前,温州大同巷住着两户小康人家,一户姓李,一户姓张。张家的住房坐西朝东,李家的房子坐东朝西,门对门,窗对窗。张家是父母儿子共三个,李家也是爹娘女儿共三口。张公喜欢下棋,李家爹也爱好对奕,棋迷碰棋迷,两人走棋不知休息整天在一起,感情非常好。
两家大人往来亲密,两孩子在小巷子你追我闪,郎骑竹马,妾弄青梅。这年,张小郎十三岁,李小缓十二春,两家大人商定结下亲事。到定亲这一日,两孩子似懂非懂,弄得蛮尴。此后见面,都不敢正眼看对方,反觉得有点别别扭扭的,好害羞呀。
过了三年,发生了场火灾,烧掉半边大同巷,那日东南风,坐西朝东的房子叫火神放了火鸦,还好后门是河,张家三口从河上逃得性命。人是脱了险,只是衣食住都有困难。俗语说:"贼偷一半,火烧全完"。这场火,把个张公烧去了魂,勾去了心,想想忖忖,忧忧闷闷,竟一病不起了。张家自张公过辈,母子两人生活更加艰难了。
再说李家住在张家对门,火烧时也吃了一场虚惊,幸好是东南风帮了忙,只是救火的人踩坏了他家的一些屋椽瓦片,没有动掉家底,也就多次接济张家,真是救急容易救穷难,到了张公归天,李家两老的心冷淡了许多。李婆讨厌这门亲事,借故责怪李爹下棋,还把那副象棋放进镬灶洞里烧掉。
李婆几次要李爹到张家去退亲,李爹想,自己亲口许配的,退婚两字怎么讲得出口。李家不去退,张家不来迎,就恁个拖了三四年。李家夫妻为女儿婚事常常争吵,李小缓看在眼里,愁在心里,眼泪滚落在被窝里。
那一年元宵节,温州城底男女老少,都涌到五马街一带观灯,李小缓也和几个女伴一起去。事有凑巧,龙灯舞过,张小郎先见了小缓,挤到她身边,轻轻叫了一声:“小缓。”李小缓转过头来一看,原来是张小郎,只见他衣裳单薄,人瘦得只剩把骨,她心一酸,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为避开耳目,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离开闹市,朝小南门外走去。走到冷僻地方,两人站在桥边的一颗榕树下,李小缓只叫了一声“阿郎哥”,眼泪就密密流下,话讲不出来了。
张小郎好比乱箭穿心,抱着小缓痛哭。哭了半日,他才抬起头来说:“小缓,你阿爸阿妈想退婚,我早有耳闻。只恨我没有钱迎娶,就是你过了门来,我也无法养活呀,看来你我今世夫妻无望,来世了……”李小缓哭着说:“阿郎哥,今生今世不能成夫妻,但愿我伲死后结鸳鸯。”讲停当,就紧紧拥抱着张小郎,“冬”一声跳落了塘河。
过了几日,张家老母不见儿子走归,只到附近街坊打听,没有胆到李家去问。李家的人只当是小郎带李小缓私奔,找张母吵闹几次。后来李家的人看看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菜,也不去吵闹了。
到了第二年六月,在那塘河桥边,生出几片荷叶,还开了一株并蒂莲,这是千年难见的奇事。县官的舅老爷晓得后,也赶来看热闹,看着看着,他忽然想出了个好主意。这并蒂莲世上没有几个人见过,若移植作盆景,送到京都御花园,多少能讨点便宜。他就雇了人工,围堰筑堤,车水挖土。
当水车干后,大家惊得叫起来。只见河底有两具尸体,一男一女,互相依偎,面色不见苍白,那并蒂莲就从这对男女的嘴里长出来。这奇闻一传出,轰劝了温州全城,男男女女都涌到塘河边来看。有认识张小郎、李小缓的,就讲了内中的曲折。县官听到后也急忙赶来察看,看过就吩咐地保把这两具尸合葬在一起;又叫人刻了块墓石,放在坟墓前面。
后来,为了纪念这对情人,这条桥被当地百姓取名为“双莲桥”。
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
西湖的桥都不太长,造型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放到沿湖长了有一定年份的法国梧桐中间却是刚刚好,看起来格外舒服。西冷桥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侧,在与北山路交接的地带,有着很大一块草坪,冬日的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阳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过了门口树起一颗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桥。
大约是1500年前,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车里的曼妙女子,就在这里轻轻撩开了车上的帘上,或者根本就没有帘子,然后看到了一位骑着青骢马的翩翩佳公子。爱情就这样在垂柳依依的西湖边上发生。
西斜的阳光掠过宽阔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桥头的慕才亭里。远远就看到一位女导游在亭子边上比划着手势,旁边是一个十来人的旅游团队,不想走近后,讲解却已经结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个人望着西湖,然后想象着这样可能的一幕。
苏小小,南齐钱糖人,聪慧美丽,虽为歌伎,但自知自爱。这是生活在1500多年后,用观光电车代替了油壁车与青骢马的人们对她所做的简短评介,就刻在了亭子边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来,对于从小就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的女儿家再加上社会地位低微来说,似乎决定了苏小小不可能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论爱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苏小小却是特立独行,活得那样热烈。像她憧憬中的爱情的到来,就是她在西湖边上坐“自驾车”游玩时遇上的。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这首从六朝南陈就开始流传的《钱塘苏小小歌》,说的就是苏小小的第一段爱情。一次偶然的路遇,让她结识了阮郁,一位前来游玩的官宦子弟,然后大家就在西泠桥边苏小小家里共赋同居。
然而甜蜜的梦容易醒。这一段爱情在半年后终结,被严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没有回来。不过苏小小却没有过度的悲伤,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块垒的最好所在。
为苏小小筑坟的,是她在西湖边上遇到的第二个男人,曾经落魄的书生鲍仁,他后来在她赠银数百两后得以进京赶考。然而同样去如黄鹤。而苏小小依旧乘坐着油壁车,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间,直到某天偶感风寒,在最青春的22岁辞世。这时候,已经做了滑州刺史的鲍仁,才突然冒了出来,哭了一场,然后在西泠桥边择地造墓。
苏小小的可叹之处,在于她看破了缘分的起灭,对待逝去的爱情,视之若天上的风月流云一样自然,而不是过于介怀伤身。加上她慧眼识英才,救人于贫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来士子,还有人们的推崇。甚至,在她死后的几百年,宋代有个叫司马才仲的人,还在洛阳梦见苏小小为他唱歌,最后痴情的他还不远千里,前来寻梦西湖。
后人在西湖边上,为苏小小筑起了一座“慕才亭”。今天向着西泠桥的这边,悬挂着一副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这湖山金玉,倒是绝佳的配搭,也算是对这位倜傥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纪念。
今天的人们,把死后双双化蝶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纪念,放在了位于西湖东南的万松岭上。据说当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万松书院,在可以远眺西湖的万松岭上,今天还专门建起了一处梁祝读书处。
如果梁祝真的曾经在万松书院求学,那端的是好。因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的书院去看看,从入山门开始,散布两旁的塑像,就是曾经在这座书院里开坛授课,或者给书院以影响的老师们:提倡“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的张载,主张“知先行后”的程颢程颐兄弟,主张“性灵”、深谙厨道的袁枚,还有南宋大儒朱熹,等等。
可是,在这些名师的管教之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爱情究竟何时生发?是在明月照松间的晚上,还是在烟波罩沙堤的白天?万松书院的梁祝读书处,安在了毓秀阁里。一个独立的院落,立有一块书着“独立石卓尔”的大石头。一楼有梁祝寒窗共读的塑像。
院外不远处,还新建有一处双照井,原址在城中,为十八相送的场景之一。那时候,英台指着井中的倒影对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还蒙在鼓里的山伯恼道:你怎能将我比女人?!
由万松岭往西湖边上走,寻到梁祝当年相送的长桥,不过却是沿湖的短短一截,今天成了车流滚滚的马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指点,实在难以辨认。倒是在离长桥不远,在长桥公园的西湖边上,新修了两孔双投桥,据说是为了纪念南宋时候另一对欲爱不能而殉情跳湖的女青年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
在许多人看来,一帆风顺的情事,虽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没有了惊心动魄,多少总会让人觉得遗憾。爱情的浪漫与极致之美,就在于中间的磨难和阻滞。因为家世,因为出身,因为俗世的种种压力,两个人似乎不可能在一起。但当一切阻碍扫清,经历了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得来的爱情会更加的甜美。
然而,世事并不全是这样的如人所愿,在真实的爱情中,有情人往往都囿于现实中的更多因素,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这样的事情,自古而来,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说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双双化蝶是心酸的浪漫,那么双投桥下的湖水“新开两朵玉芙蓉”,则是情之所至的极端举措。今天走过长桥和双投桥的人们,除了凭湖扼腕之外,倒是可以想想,爱需要勇气,但是在阻滞出现的时候,更应该让爱在此生继续。
只有百十来米长的断桥是一座独孔环洞桥,位处白堤东北端,一头紧接着北山路,跨过马路就是风景不错的宝石山。从这里沿着白堤往西南一直走下去,还可以直抵整个西湖里文化意味最为浓厚的孤山。这座在唐代得名但从来就未曾断过的桥梁,就是民间神话《白蛇传》里白娘子与许仙相逢的地方。
那些双双对对的情人们,脚步也像流水一样来去匆匆。在断桥上,我看到一对身着校服、手拉着手的学生情侣,他们嘴里一边齐声哼唱着“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边往白堤方向走。
跨在水中央的断桥,隔着两边湖水,南边的西湖水面宽阔,远岸尽处是繁华的都市的剪影。北边的北里湖水面窄小,则映着一列小山和湖堤边上的树木。有许多人站在桥中央留影。如果遇上天气晴好,并且角度选择得当的话,那么在向北的这边拍出来的照片上,就很可能会出现两座保塔,一座翘立山顶,一座则倒插在如镜的水面上,中间,则间杂着两列相仿的法国梧桐。
桥东头靠近北里湖的这一侧,有一处带着水榭的御碑亭,中间立有一块写着“断桥残雪”的石碑。水榭下边,在靠北山路的湖里边,辟有几十亩的荷花池。可惜这个时节,接天莲叶早已不见踪影,曾经挺立的枝干也已衰败,三艘小船上,几位工人正用竹篙将这些残枝败茎打捞上船。
“断桥残雪”是西湖旧十景之一,不过这样的天气显然无法看到古人最为推崇的西湖雪景。坐在断桥东头的水榭里,翻开明末文人张岱的《西湖梦寻》,便有这一句经典的描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约略想象得出几百年前的西湖上,白茫茫天地间,惟余二三物的景致来,一种寂寥的感觉油然而生。
想来,白素贞与许仙的青春相逢,肯定不会是在冬天时分。至少,在关于他们的传说中,就有着一件非常重要的爱情道具———雨伞,正是在这一借一还的过程中,带出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来。比较合适的,应该是在桃红柳绿的春天或者荷花映日的夏季,至少在万物欣然向上的季节,感情都会比往常来得热烈。否则,即使是化作了美人的白蛇,在礼教森严的古代,诸如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禁律,也会使人,至少是许仙望而却步。
在宗法森严的封建社会,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怎么看都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何况中间还隔着一个代表着封建纲常的法海。那些年代的人们啊,就是因为这个,多少萌动在心底的爱情,最终也只能是让它在眼波的余光中黯然消失。
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从来都是相通的,再多的棍棒打压与桎梏封锁,也无法阻挡爱情的勃然生发。只不过,限于记叙的历史局限,我们只能从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以及后来流传于世的话本、戏剧中,由塔倒人团圆的结局看到了人们对爱情的尊重,以及维护美好的愿望。
所以,也就有了这样一个版本,据说到西湖边游玩的百姓,因为痛恨法海,并且试图搭救敢爱敢做的白娘子,每每去到雷峰塔下,都会抽走塔基下边的一块砖。累年以下,最终导致了象征着封建压迫的雷峰塔的轰然坍塌。
站在今天的断桥上,往西南边的湖水尽处看去,一座巍然耸立的宝塔高出了西湖边上的一溜小山,那就是今天新修起来的雷峰塔,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到西湖的全景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桥是美的化身,桥总是连着水,有一种水淋淋的感觉,桥浸润着一个又一个烟雨中的浪漫与悲情。
二千多年前,在江苏沭阳的霸王桥下,漂着一只轻灵小巧的淌淌船,船头微翘,似欲飞去,兰桨未动,船先行。船中有一位采菱姑娘举起衣袖,挽起裤腿,白皙的小腿映在水水艳红的菱角里,浑圆柔软的手臂在斜阳晚霞下如玛瑙般透明水亮,伶俐而有节奏的采菱动作愈显其婀娜的身姿,焕发着风情万种的情调,她就是貌若天仙的虞姬。桥上匆匆走来一位英武的汉子,他的名字叫项羽。脚步在桥的中间停住,两只大大的神采飞扬的眼睛定格在船上那落入凡间的仙女身上。船上的虞姬也时时向他送来秋波,项羽感觉整个湖面被虞姬风采照亮,强烈地触动着他埋在深处的心弦。
突然,一阵摇晃,淌淌船在湖里倾覆,项羽奋不顾身地入水救起了花朵般美丽的虞姬。当美人醒来时,已躺在英武勃发的项羽怀中。她幸福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着项羽那宽阔坚实胸怀,他是虞姬仰慕已久的人——庙会上举鼎之人。
从此,虞姬爱上了项羽的英武与率真,项羽爱上了虞姬的才貌与善良的心灵,他们相遇、相知、相爱,整个世界因他们美丽的爱情而动容,那个时代因他们美丽的爱情而变得有灵气。
可是,垓下一战,项羽粮尽援绝,自知败局已定。眼看美好的爱情难以继续,先是虞姬为疲惫的项羽舞剑殉情而去,继而项羽自刎乌江边,一对至爱的人就此放弃了桥,放弃了舟,为了温暖的爱情,微笑着走向冰冷的另一个世界。项羽自刎前的诗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多少代人唏嘘不止,在这简短的诗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一个伤心的故事结束了,又一个伤心的故事又要开始,而悲情总是由纤弱的小桥来承载——
一千多年前,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绍兴沈园内的小桥边徘徊,他的名字叫陆游,因负情于唐婉,内心的忏悔和负疚之感时时伴随着他,他反复轻轻地吟着他75岁那年作《沈园》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小桥上听着流水声低沉凄凉,似在哭诉哀怨的陆唐,老人的满脸泪花随着他蹒跚的脚步和思绪在流淌。
传说中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总是浸润在小小的桥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千古绝唱,先是他俩草桥结拜,然后是同窗共读三载而分别,在长桥上,梁山伯十八相送,谁也不愿先离去,“送君送了十八里,长桥不长情意长”。后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无法继续的美丽的爱情,双双殉情化蝶相依而去。
另一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发生在美丽的西湖断桥上,有三个人们熟悉的身影——许仙、白娘子、小青浮在眼前。白娘子与许仙在断桥上相遇、相知、相爱,却因法海的介入,一座雷峰塔让有情人,爱相隔,情难续。
小说中有《廊桥遗梦》,电影里有《魂断蓝桥》都演绎着浪漫而悲情的爱情故事,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为什么爱情的千古绝唱,都要与那小小的桥有关?也许是桥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而依水而就湿淋淋的小桥,就像是被悲伤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下的眼泪浸润着。
春天来了,积雪消融,习习的暖风吹绿了江南,豆花开了,燕子双双飞来,彩蝶成对翩翩舞,又到了拥有爱情的季节。我依然衣衫斜斜地立于江南的小桥上,去看人面桃花,去看花开花落。我不相信桥上发生的爱情就是今生的有缘无份,就是来生的苦苦等待。
清清的河水轻柔地拍打着小桥,小桥无辜地、无奈地看着我,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两行清泪!
桥文化文言文
1. 关于桥的古文
对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诗歌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华镇)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摘自《百度·》
2. 关于桥的文言文赏析
盲子失坠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译文】
有盲人过干涸的溪流,(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渊的。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听地哭号,(时间)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大道(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省悟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看清路子,放大胆子,走自己的路。
从上不难看出“省”就是醒悟的意思。“苦”就是辛苦的意思。
3. 关于桥的古文
雁桥记
【清】 胡任舆
雁桥何为而成也?石氏兄弟敦友于之谊也!敦友于者何?石氏,皋邑巨族,世业诗书,所居在治河之东。逮克峻公生三子:长为崧、次为柱(山字头,下为柱)、次为品(山字头,下为品)。并驰声艺苑,一时拟之三凤。为崧掇巍科,登显仕,晚告归,兄弟友爱益欢,以子姓日繁,为品别构一宅于河西,户相对也。然朝夕过从,必迂回数百步,北过丰乐桥,咸弗便之。因于门之左近数步许,架木为桥,名之曰雁。盖取雁行之义,亦与雁齿小红桥之说合焉。自是,往来甚便,依然合居东宅,不如其河以西也,其敦友于之谊也若是。夫天合之伦,父母之外莫如兄弟。天下未有孝而不友者,亦未有友而不孝者。石氏之友于兄弟,石氏之孝于其亲可知。自雁桥成,而亲族里党过是桥者,顾名思义,蔼然兴亲睦之思。自雁桥成,而后嗣子孙过是桥者,顾名思义殷然无胥远之叹。且自石氏之雁桥成,而四方宾客过是桥者,顾名思义,慨然恻恻念木之有同本,水之有同源。因其友,而知其孝;师其孝,而弗违其友。则是桥之成,其有关于人心风俗也,岂浅鲜哉!余与崧同举于乡,缔白首盟,至皋邑数主其家,获交诸昆季,见其一门雍睦有古人风。比是桥之成,益艳羡而乐称之。爰为之记云。
(注:胡任舆,江苏人。康熙二十年举人)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元 马致远《秋 思》
2、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 唐 白居易
3、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唐 杜甫
4、长州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 过枫桥。 唐 杜牧
5、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宋 欧阳修
4. 中国桥文化
1.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
《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
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
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
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的长桥就有四五座。
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
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
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
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
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
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
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选自《旅游天地》1980年第3期) 2.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
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
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
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
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并列举桥例分别论述。
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
5. 关于桥的故事,古文,或者古诗古词给个
桥的故事: 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 西湖的桥都不太长,造型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放到沿湖长了有一定年份的法国梧桐中间却是刚刚好,看起来格外舒服。
西冷桥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侧,在与北山路交接的地带,有着很大一块草坪,冬日的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阳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
过了门口树起一颗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桥。 大约是1500年前,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车里的曼妙女子,就在这里轻轻撩开了车上的帘上,或者根本就没有帘子,然后看到了一位骑着青骢马的翩翩佳公子。
爱情就这样在垂柳依依的西湖边上发生。 西斜的阳光掠过宽阔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桥头的慕才亭里。
远远就看到一位女导游在亭子边上比划着手势,旁边是一个十来人的旅游团队,不想走近后,讲解却已经结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个人望着西湖,然后想象着这样可能的一幕。
苏小小,南齐钱糖人,聪慧美丽,虽为歌伎,但自知自爱。这是生活在1500多年后,用观光电车代替了油壁车与青骢马的人们对她所做的简短评介,就刻在了亭子边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来,对于从小就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的女儿家再加上社会地位低微来说,似乎决定了苏小小不可能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论爱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苏小小却是特立独行,活得那样热烈。
像她憧憬中的爱情的到来,就是她在西湖边上坐“自驾车”游玩时遇上的。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这首从六朝南陈就开始流传的《钱塘苏小小歌》,说的就是苏小小的第一段爱情。
一次偶然的路遇,让她结识了阮郁,一位前来游玩的官宦子弟,然后大家就在西泠桥边苏小小家里共赋同居。 然而甜蜜的梦容易醒。
这一段爱情在半年后终结,被严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没有回来。不过苏小小却没有过度的悲伤,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块垒的最好所在。
为苏小小筑坟的,是她在西湖边上遇到的第二个男人,曾经落魄的书生鲍仁,他后来在她赠银数百两后得以进京赶考。然而同样去如黄鹤。
而苏小小依旧乘坐着油壁车,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间,直到某天偶感风寒,在最青春的22岁辞世。这时候,已经做了滑州刺史的鲍仁,才突然冒了出来,哭了一场,然后在西泠桥边择地造墓。
苏小小的可叹之处,在于她看破了缘分的起灭,对待逝去的爱情,视之若天上的风月流云一样自然,而不是过于介怀伤身。加上她慧眼识英才,救人于贫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来士子,还有人们的推崇。
甚至,在她死后的几百年,宋代有个叫司马才仲的人,还在洛阳梦见苏小小为他唱歌,最后痴情的他还不远千里,前来寻梦西湖。 后人在西湖边上,为苏小小筑起了一座“慕才亭”。
今天向着西泠桥的这边,悬挂着一副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这湖山金玉,倒是绝佳的配搭,也算是对这位倜傥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纪念。
今天的人们,把死后双双化蝶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纪念,放在了位于西湖东南的万松岭上。据说当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万松书院,在可以远眺西湖的万松岭上,今天还专门建起了一处梁祝读书处。
如果梁祝真的曾经在万松书院求学,那端的是好。因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的书院去看看,从入山门开始,散布两旁的塑像,就是曾经在这座书院里开坛授课,或者给书院以影响的老师们:提倡“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的张载,主张“知先行后”的程颢程颐兄弟,主张“性灵”、深谙厨道的袁枚,还有南宋大儒朱熹,等等。
可是,在这些名师的管教之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爱情究竟何时生发?是在明月照松间的晚上,还是在烟波罩沙堤的白天?万松书院的梁祝读书处,安在了毓秀阁里。一个独立的院落,立有一块书着“独立石卓尔”的大石头。
一楼有梁祝寒窗共读的塑像。 院外不远处,还新建有一处双照井,原址在城中,为十八相送的场景之一。
那时候,英台指着井中的倒影对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还蒙在鼓里的山伯恼道:你怎能将我比女人?! 由万松岭往西湖边上走,寻到梁祝当年相送的长桥,不过却是沿湖的短短一截,今天成了车流滚滚的马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指点,实在难以辨认。
倒是在离长桥不远,在长桥公园的西湖边上,新修了两孔双投桥,据说是为了纪念南宋时候另一对欲爱不能而殉情跳湖的女青年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 在许多人看来,一帆风顺的情事,虽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没有了惊心动魄,多少总会让人觉得遗憾。
爱情的浪漫与极致之美,就在于中间的磨难和阻滞。因为家世,因为出身,因为俗世的种种压力,两个人似乎不可能在一起。
但当一切阻碍扫清,经历了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得来的爱情会更加的甜美。 然而,世事并不全是这样的如人所愿,在真实的爱情中,有情人往往都囿于现实中的更多因素,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
这样的事情,自古而来,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说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双双化蝶是心酸的浪漫,那么双投桥下的湖水“新开两朵玉芙蓉”,则是情之所至的极端举措。
今天走过长桥和双投桥的人们,除了凭湖扼。
6. 关于桥艺术的古诗词(要完整的)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玄都观)徐氏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杜甫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相和歌辞·江南曲)韩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相和歌辞·常林欢)温庭筠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舞曲歌辞·屈柘词)温庭筠
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杂曲歌辞·妾薄命)刘元淑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杂曲歌辞·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杂曲歌辞·祓禊曲)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赋西汉)魏徵
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阙题)杨师道
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和銮舆顿戏下)虞世南
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
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游侠篇)陈子良
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咏史其二)卢照邻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还京赠别)卢照邻
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药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和长孙秘监七夕)任希古
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宗楚客
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赠杜侯杜四)宋之问
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送赵司马赴蜀州)宋之问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灵隐寺)宋之问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王勃
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杜审言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感怀)董思恭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蒲津迎驾)宋璟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崔融
画桥飞渡水,仙阁涌临虚。(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刘宪
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上元夜效小庾体)陈嘉言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长相思)苏颋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畴昔篇)骆宾王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送吴七游蜀)骆宾王
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游石淙山)张昌宗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采桑)刘希夷
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华观)陈子昂
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旗。(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张说
遇圣人知幸,承恩物自欢。洛桥将举烛,醉舞拂归鞍。(东都酺宴四首)张说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张旭
岩腹乍旁穿,涧唇时外拓。桥因倒树架,栅值垂藤缚。(燕子龛禅师)王维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晓行巴峡)王维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江南旅情)祖咏
徒尔当年声籍籍,滥作词林两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桥,黄鸟春风洛阳陌。(放歌行答弟墨卿)李颀
7. 桥的文化
名词解释 △qiáo (桥) ①qiáo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索~。
天~。黄河大~。
长江大~。立体交叉~。
②姓。 桥梁qiáoliáng: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
②比喻能起联系作用使彼此相通:友谊桥梁;书信是我俩联系的桥梁。 桥牌qiáopái:体育活动项目,是扑克牌游戏的一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桥的概念 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
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
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车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 桥的意义与特点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 地域性。我国土地辽阔,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
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
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负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又要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二) 多种多样性。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
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生了。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连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国古代的匠师建桥,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
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而南方地区广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
南方雨多日照强,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特别是很多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商业活动。
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这座桥全长五百余米,?quot;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桥上建廊屋、楼后做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以至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传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四) 群众公益性。
桥梁自产生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性,唯有桥梁(除私有的园林中桥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为社会所公有。
故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被民众所推崇。因此,修桥或建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查看史志,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大概有四种: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此种最为多见,如著名的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士绅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
此多属。
8. 综合性学习:桥文化
小题1:(2分。每空0.5分)①石拱桥 ②立交桥 ③鹊桥 ④人间天上的桥
小题2:(2分)气势恢宏 诗情画意(或“桥上桥下景物融为一 体”)
小题1:试题分析:要注意四个小题中的提示。“用石头砌成、桥洞呈弧形”“成立体交叉”“喜鹊在天上搭的桥”“雨后彩虹”。
点评:桥与文化的联系我们还可以通过桥的谚语、桥的名言佳句、桥的对联来展示。
如:桥的谚语: 1.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2.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的名言佳句: 1.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2.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庙连。
桥的对联:赵州桥上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桥的俗语: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与“桥“有关的成语:过河拆桥 修桥补路等。
小题1:试题分析:要注意“飞架南北”“碧玉”“苍龙”等关键词。
点评:感受桥之美,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平时要注意积累有关桥的谚语、桥的名言佳句、桥的对联等。
写西泠印社的古诗词
西泠印社百科名片创建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社团,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印社自成立以来,名家荟萃,人才辈出。这个学术团体,遐迩闻名,为中外时人所称道。目录概况历史沿革情况及鲜明特征社团历史悠久,地位全国唯一社员多为名家,分布国内海外组织机构健全,社团活动正常活动范围面向全国,业务主管属于地方西泠印社历任、历届社长、理事会名录第一届理事会(1963年)第二届理事会(1979年)第三届理事会(1983年)第四届理事会(1988年)第六届理事会(1998年)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请顾问名单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概况历史沿革情况及鲜明特征社团历史悠久,地位全国唯一社员多为名家,分布国内海外组织机构健全,社团活动正常活动范围面向全国,业务主管属于地方西泠印社历任、历届社长、理事会名录第一届理事会(1963年)第二届理事会(1979年)第三届理事会(1983年)第四届理事会(1988年)第六届理事会(1998年)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请顾问名单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西泠印社编辑本段概况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西泠印社还建有一座华严经塔,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级。第一级刻有华严经,二、三级刻有金刚经,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精美生动。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侧,社址总面积为5757.865平方米,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响,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内,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团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在国内外堪称一流的西泠印社印谱收藏1949年,西泠印社收归国有。1979年后,社团活动步入正轨,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影响扩大,规模空前繁荣。2003年西泠印社创社百年华诞,109个海内外印学社团汇聚孤山,共襄盛典。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截至2005年底,西泠印社拥有社员313人,分布于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等国家。每年固定在清明、重阳前后举雅集,以孤山社址为核心,公祭印学先贤,举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鉴赏研讨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延续了传统文人结社的聚会方式。每年还不定期邀集外地社员赴杭研究印学、商讨社务、观赏藏品,开展篆刻书画创作和展览交流活动,编辑出版金石书画出版物。西泠印社逢五、逢十周年庆典时,还汇聚海内外印学同道,举行大型纪念活动。除金石篆刻和书画艺术的研习外,西泠印社藉社员和各界贤达之力,上自鼎彝碑碣,下至印玺泉刀,无不博采旁搜,并设印学图书馆,专收两浙图经志乘、乡邦掌故、先贤著述及一切考论金石、古器、书画等书,以供同人赏鉴研究之用。西泠印社还搜辑、考订、出版了大量印谱、碑帖和印学研究著作,刊行海内外。2001年06月25日,西泠印社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孤山路31号,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研究印学、保存金石、兼及书画”为宗旨,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编辑本段历史沿革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等人相聚西湖,研讨印学。于是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在印社初创的10年,四位创始人团结同仁,集资、规划,“买山立社”,先后建造了“仰贤亭”“山川雨露图书馆”“石交亭”等九处园林建筑,印社初具规模。1913年,举行了建社10周年纪念大会,修启(西泠印社成立启)立约(西泠印社社约)和印社宗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发展社员,公推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为首任西泠印社社长,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在此前后,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来中国进行交流并加入印社。此后,在1923年和1933年,西泠印社分别举行了建社20周年、30周年纪念活动,“罗列金石书画千余幅于社,张挂四壁,一时文采风流,声闻远布”。此时,印社的园林建设全部完毕。社内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楼台亭阁建筑精美,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成为西湖园林的精华之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鸿雪径,“鸿雪径”一词出自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小径清寂地一曲一折,折射出印人一生真正的追求。1927年,首任社长吴昌硕逝世,著名金石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继任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印社活动处于停顿,一直到1947年,才补行了40周年纪念活动。从1904年到1949年的45年,印社经历了一个纯民间社团的辉煌和艰辛。这一时期,西泠印社共有正式社员61人,赞助社友10人,除王、丁、叶、吴四位创始人和吴昌硕、马衡两任社长外,还有李叔同、胡菊邻、经享颐、黄宾虹、方介堪、来楚生、沙孟海等大家、学者以及两位日本篆刻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西泠印社活动基本停止。1951年,经沪、杭两地社员协商,将西泠印社房产土地等捐献政府,其园林由园管部门接收,可动文物(书画、书籍、印谱等)由省文管会保管。1957年,为推动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金石书画传统艺术的弘扬,浙江省委文教部和浙江省文化局,着手进行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成立了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陈伯衡为副主任,诸乐三、沙孟海等四人为委员。在社址开辟了吴昌硕纪念室,并由政府拨款5000千元,在社址内设立了金石书画门市部。1959年,为贯彻中央关于体制下放的指示,浙江省文化局将西泠印社下放到杭州市,归杭州市文化局领导。同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成立杭州书画社,专营古今书画名家的真迹和复制品展览、收购和供应,并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西泠印社的恢复和活动提供基本经费保障。在浙江省委林乎加、李丰平书记关于要尽快恢复西泠印社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印学艺术的一再指示下,1962年12月中旬,西泠印社在杭州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社员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宗祥、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上海书法篆刻学会主任沈尹默、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上海国画院院长王个簃、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唐醉石等全国金石书画名家及健在的印社社员三十多人。会上成立了以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为副主任的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筹委会,拟定了“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活动计划”和“西泠印社章程”(草案),举行了“赵之谦金石书画艺术”专题讨论和两次书画活动。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有关领导都出席并讲了话。1963年,印社召开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印社社员云集杭州。除王个簃、沙孟海、马公愚、方介堪、韩登安等老社员外,新入社的都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大家,如傅抱石、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唐云等。大会通过了新的《西泠印社章程》,选举产生了近20人组成的首届理事会,选举张宗祥先生为第三任社长,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等五人为副社长。举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历代金石书画作品展等。大会还收到了国家及文化部、全国文联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齐燕铭、沈雁冰等人的题词和贺辞。自此,西泠印社恢复了雅集活动,定期邀集理事和社员来杭,研究印学、商量社务、观赏藏品,并经常组织社员进行篆刻书画创作,举展览,还编辑出版了有关的金石书画出版物。西泠印社于1979年、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分别召开了建社75、80、85、90、95周年纪念活动。先后又有赵朴初、吴作人、启功、叶浅予、李苦禅、罗福颐、朱屺瞻、陈巨来、黄胄、亚明、陈大羽、宋文治、徐邦达、吴青霞、杨仁恺等一批金石书画名家和鉴定家等入社。在1979年建社75周年大会上,书坛巨匠沙孟海当选为第四任社长,赵朴初为名誉社长,王个簃、启功、程十发等八人为副社长。1993年建社90周年大会,著名学者、书法家、佛教活动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当选为第五任社长,启功、方去疾、程十发、郭仲选等九人为副社长。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西泠印社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泠印社已成为以社团为基础,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图书出版、生产销售、展览交流、文物收藏和保护,集社团、事业、企业、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李瑞环、李岚清、乔石、李铁映等曾亲临西泠印社视察和指导。编辑本段情况及鲜明特征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印学社团,在解放前的近半个世纪中,在印社前辈先贤的共同努力下,西泠印社为保存金石、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西泠印社从一个民间的纯学术社团走上了一条由党和政府热心支持,由国家事业单位“以文养文”经济扶持,向社团、事业、企业、出版综合发展的独特之路,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瑰宝。社团历史悠久,地位全国唯一作为一个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但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颇具影响,已为《辞海》、《新华词典》等多种权威辞书机构所记载和认定。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全国只此一家。社员多为名家,分布国内海外作为一个民间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成立之始就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其原因是社员多为名家,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就连日本的篆刻家也慕名远涉重洋前来入社,这是历史所形成的全国性和国际性。近百年来,西泠印社共有社员近400人,现有社员250余人,分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多为全国和各地著名篆刻家、书画家、鉴定家及学者。社员中还包括小林斗庵、梅舒适、金膺显等日本、韩国、新加坡的20多位国际篆刻书画界的知名人士。组织机构健全,社团活动正常作为学术社团,西泠印社有非常完整的组织结构。成立之初,西泠印社就订立了《西泠印社社约》即社团章程,并公推社长。自1963年起,西泠印社就有了经过社员大会通过的正式的《西泠印社章程》,并用选举的方法产生理事会和社长、副社长。目前,西泠印社有经过1998年10月21日西泠印社第十次社员大会通过的《西泠印社章程》,西泠印社的组织结构依次为社员大会、理事会、社务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等。社团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举行二次社员雅集,每五年召开一次社员大会和社庆活动,并按照《西泠印社章程》的规定,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活动范围面向全国,业务主管属于地方1904年印社创立之时,没有人会主观刻意地要把它烙上一个全国性的标志。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多重积淀,无论从社员的分布、举活动的范围、还是它所具有的影响力,西泠印社在事实上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全国性的印学社团。其举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活动,都是面向全国,甚至面向海外。但由于地域的属性和初创的民间性质,西泠印社的业务管辖一直具有地方性。成立时,只是向清朝地方官府登记备案;民国时,没有明确的官府记录;解放后,先是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1959年后下放至杭州市文化局管理,现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管。这种业务管辖的地方性,在很大程度上对西泠印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利于政府对西泠印社政治上和政策上的支持。从1957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文化部门对西泠印社的发展倾注了异乎寻常的关心和支持:时刻关注印社的发展,经常出席印社的活动,热心解决印社的困难。从林乎加、李丰平、霍士廉、王平夷、陈礼节到张德江、柴松岳、李金明、王国平,历任省、市领导对西泠印社的发展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二、有利于政府对西泠印社经济上的资助。虽然西泠印社五十年来是以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以文养文的形式维持社团的活动和发展,但政府在财力上一直给予积极的支持:如拨款5000元作为恢复印社筹备资金;拿出10000元作为张鲁庵先生文物捐献印社的奖金;拨出楼房一幢作为印社文物仓库;多次下拨文物专项经费保护社址建筑和文物;投资900万元建造中国印学博物馆等等。
西泠印社社员完整名录,他们都是西泠中人!
西泠印社社员完整名录,他们都是西泠中人!
2018-11-15 10:27
2018西泠印社社员名录
截至2018年9月30日,共计503人,其中社员458人,含理事73人(另西泠印社第十四次社员大会增补3名)。海外名誉社员45人(含名誉理事6人)。
浙江
(154人)
社员(119人)
于良子 马亦钊 马其宽 马锋辉
方广强 方国梁 方爱龙 王方呈
王水法 王宏理 王敏建 王翼奇
王 勋 王 臻 包根满 叶尚青
白 砥 石君一 卢心东 冯 立
乔中石 刘 滨 吕金柱 孙群豪
朱昆明 朱恒吉 朱炳仁 朱颖人
江继甚 何国门 何涤非 余 成
余 晖 吴永良 吴宪生 吴振华
吴新如 宋开智 寿勤泽 张 宏
张尤栋 张如元 张明珠 张奕辰
张留中 张 捷 李文采 李明桓
李建国 李德忠 杜高杰 来一石
杨西湖 杨晓光 杨建新 汪永江
沈乐平 沈正宏 沈定庵 沈继良
沈颖丽 沈金加 沈慧兴 陆镜清
陈 峰 周律之 季关泉 官 明
尚天潇 林 如 林乾良 茅大为
郁重今 郑 频 范 斌 金 琤
金恩楠 贺维豪 俞建华 俞剑明
南剑锋 姚建杭 姚伟荣 施晓峰
钮利刚 柳晓康 胡小罕 胡天羽
胡朝霞 胡效琦 胡绥民 赵雁君
骆恒光 夏一鹏 夏法起 徐家昌
徐银森 徐 清 袁纲平 袁建初
袁道厚 钱伟强 钱 路 莫小不
莫恩来 梁平波 曹锦炎 阎大海
傅一平 傅其伦 蒋 频 韩天雍
鲍贤伦 鲍复兴 蔡 毅 蔡树农
管 凌 戴家妙 倪郡阳
理事(35人)
丁茂鲁 毛昭晰 王义骅 王冬龄
王宏伟 王佩智 包正彦 叶三宝
刘 江 吕国璋 朱关田 朱妙根
江 吟 何水法 余 正 吴 莹
吴山明 吴静初 宋 涛 张耕源
李 早 沈 浩 陈 墨 陈大中
陈振濂 林剑丹 金鉴才 祝遂之
桑建华 郭学焕 郭超英 黄镇中
龚志南 蒋北耿 童亚辉
上海
(63人)
社员(53人)
丁利年 丁羲元 王 军 王晓光
王琪森 王德之 古浩兴 卢康华
冯 磊 仲 威 吕少华 庄新兴
汤兆基 吴 瓯 吴 超 吴 越
吴天祥 吴承斌 吴颐人 张伟然
张遴骏 李 昊 李文骏 杨永久
杨祖柏 沈鼎雍 陈 波 陈 辉
陈身道 周建国 周慧珺 茅子良
赵彦良 金良良 施谢捷 费名瑶
徐 镕 徐之麾 徐正廉 徐庆华
徐谷甫 涂建共 袁慧敏 诸 毓
顾振乐 高申杰 矫 健 黄连萍
舒文扬 董宏之 韩回之 蔡国声
蔡毅强
理事(10人)
刘一闻 孙慰祖 张 索 张炜羽
陈佩秋 林公武 唐存才 高式熊
童衍方 韩天衡
北京
(44人)
社员(35人)
尹海龙 王 镛 王家新 王友谊
刘 恒 刘新惠 安多民 朱天曙
杜延平 张公者 张永强 张呈君
张华锋 张建平 张道兴 张 鹏
孙朝军 杨 涛 杨臣彬 吴民先
陆明君 沙更世 谷 溪 邱振中
罗随祖 金 煜 唐吟方 顾 工
徐 海 顾建全 冯宝麟 贾 鹏
蒋启韶 洪 亮 潘云鹤
理事(9人)
朱培尔 李刚田 苏士澍 骆芃芃
陈中浙 高庆春 容 铁 崔志强
熊伯齐
天津
(7人)
社员(5人)
石双梁 刘洪洋 刘 斌 李绍臣
曹志宏
理事(2人)
孙其峰 孙家潭
河北
(6人)
社员(5人)
刘永清 孙长明 李泽成 张明君
逯国平
理事(1人)
韩焕峰
内蒙古
(8人)
社员(7人)
王云山 艺如乐图 李智野 高延青
朝洛蒙 廉 信 靳秉岩
理事(1人)
何奇耶徒
辽宁
(6人)
社员(5人)
甘海民 冷 旭 陈国成 栾传益
梁宏伟
理事(1人)
王 丹
吉林
(3人)
社员(3人)
丛文俊 吴振武 谢吉昌
黑龙江
(12人)
社员(11人)
王立民 芦海娇 刘银鹏 汤忠辉
张学斌 张跃飞 沈 沉 胡志平
赵隽明 贾振祥 曹文武
理事(1人)
张 戈
江苏
(32人)
社员(29人)
仇高驰 归之春 刘云鹤 刘聪泉
孙向群 孙 洵 朱寿友 朱 琪
何连海 邱世鸿 张郁明 宋 聪
李 彤 李路平 李夏荣 林 尔
周新月 周蓓娜 苏金海 辛 尘
杜志强 陈道义 金 丹 费加龙
祝 竹 崔祖菁 蒋永义 蒋瑾琦
潘敏钟
理事(3人)
徐 畅 徐利明 黄 惇
福建
(6人)
社员(6人)
张 军 连明生 陈兆育 陈胜凯
林 健 傅永强
山东
(16人)
社员(15人)
王瑞马子恺苏剑君陈威光
陈靖张志鸿张君郑志群
杨永卫段玉鹏倪和军谢长伟
程少彦蒯宪燕守谷
理事(1人)
范正红
山西
(1人)
社员(1人)
林 鹏
陕西
(6人)
社员(5人)
岐 岖 张 哲 郑朝阳 董 扬
魏 杰
理事(1人)
赵 熊
河南
(7人)
社员(5人)
王 晨 张永乐 周 斌 郑 超
曹有福
理事(2人)
许雄志 谷松章
安徽
(4人)
社员(4人)
方 斌 邵 晨 董 建 戴 武
湖北
(11人)
社员(10人)
叶青峰 刘欣耕 昌少军 杨坤炳
陈行健 程迟生 雷志雄 樊中岳
黎伏生 魏晓伟
理事(1人)
铸 公
湖南
(7人)
社员(7人)
张建明 吴贤军 李莹波 陈 华
陈松长 罗光磊 敖普安
广东
(20人)
社员(18人)
王跃庆 宁树恒 田 炜 邝以明
李 平 李 俊 沈永泰 连 登
陈 浩 陈斯鹏 吴智勇 郭莽园
徐学毅 梁晓庄 程二军 廖富翔
蔡显良 蔡照波
理事(2人)
周国城 鞠稚儒
重庆
(5人)
社员(5人)
张一农 李 健 徐海东 傅 舟
戴文
四川
(5人)
社员(4人)
汪黎特 陈明德 王道义 曾 杲
理事(1人)
郭强
甘肃
(2人)
社员(1人)
薛虎峻
理事(1人)
翟万益
贵州
(1人)
社员(1人)
戴明贤
宁夏
(2人)
社员(2人)
杨 华 柴建方
江西
(2人)
社员(2人)
毛国典 杨 剑
新疆
(1人)
社员(1人)
张鸿林
香港
(7人)
社员(6人)
邓昌成 叶民任 陈礼源 唐锦腾
徐云叔 萧晖荣
理事(1人)
茅大容
澳门
(5人)
社员(4人)
何 斌 陆 康 曹西强 萧春源
理事(1人)
陈浩星
台湾
(7人)
社员(6人)
周 澄 徐梦嘉 黄尝铭 简英智
陈宏勉 林文彦
理事(1人)
薛平南
日本
(38人)
社员(6人)
吕 军 李中华 邹 涛 陈茗屋
晋 鸥 黄教奇
理事(1人)
梁章凯
名誉社员(26人)
小朴圃 川合东皋 中岛春绿
丰散山 井谷五云 今村光甫
内藤富卿 平田兰石 多田龙渊
师村妙石 西岛慎一 远藤疆
和中简堂 奈良始 河内利治
青山庆示 鱼住和晃 真锅井蛙
笠原圣云 喜多芳邑 杉村邦彦
久米雅雄 静慈圆 松丸道雄
萩信雄冈野央
名誉理事(5人)
新井光风 关正人 高木圣雨
山下方亭 尾崎苍石
韩国
(6人)
名誉社员(5人)
吕元九 朴赞奕 闵庚灿 金洋东
金荣培
名誉理事(1人)
权昌伦
新加坡
(2人)
名誉社员(2人)
陈建坡 赖瑞龙
马来西亚
(1人)
名誉社员(1人)
刘创新
美国
(2人)
社员(1人)
劳继雄
名誉理事(1人)
Robert A.Jones(钟雅伦)
加拿大
(1人)
名誉社员(1人)
陈穆之
法国
(1人)
名誉社员(1人)
Laurant Long(龙乐恒)
瑞典
(2人)
名誉社员(2人)
Goran Malmqvist(马悦然)
Mette Siggstedt(史美德)
已故社员名单
第十三次社员大会(2013年)至今
去世的社员(不完整名单)
王伯敏 徐 植 江成之 李立
第十二次社员大会(2008年)
至第十三次社员大会(2013年)
期间去世的社员
启 功 郭仲选 杨鲁安 徐邦达
查仲林 吴长邺 卢静安 张英田
许亦农 周沧米 徐润芝 崔连魁
矫 毅 葛冰华 陈乃斌 马士达
诸 涵 寿 山 李元茂 陈延藏
叶一苇 郭子美 潘德熙 童辰翊
今井凌雪 菅原石庐
第十一次社员大会(2003年)
至第十二次社员大会(2008年)
期间去世的社员
启 功 程十发 王北岳 林 近
黄涌泉 姜东舒 杨仁恺 蒋维崧
吴青霞 赵辉君 赵 林 赵而昌
曹简楼 萧淑芳 张寒月 段雪峰
王公助 吴战垒 武中奇 王 盾
周节之 仲贞子 小林斗庵 梅舒适
成濑映山 中村淳 金膺显
1963年10月至2003年6月已故社员
浙江
马一浮 马公愚 王京盙 丰子恺
方介堪 计安康 包 容 朱醉竹
任小田 许钦文 阮性山 李伏雨
李震坚 吴 寅 吴少淳 吴幼潜
吴振平 余任天 邹梦禅 沙孟海
张令杭 张岳健 张宗祥 张振维
陈左夫 陆抑非 陆维钊 邵裴子
周昌谷 金越舫 胡穆卿 钟毓龙
高络园 诸乐三 商向前 章建平
韩登安 童雪鸿 谭建丞 潘天寿
上海
王个簃 方去疾 叶潞渊 朱屺瞻
刘伯年 来楚生 吴湖帆 吴朴堂
沈尹默 沈柔坚 陈从周 陈巨来
陆俨少 单孝天 胡佐卿 胡铁生
贺天健 顾延龙 秦康祥 柴子英
钱君陶 钱镜塘 郭绍虞 唐 云
曹漫之 戚叔玉 谢稚柳 褚保权
北京
叶浅予 李苦禅 吴作人 陈半丁
罗福颐 赵朴初 顿立夫 徐之谦
黄 胄 黄 镇 傅抱石
吉林
金意庵
江苏
丁吉甫 亚 明 李 进 宋文治
陈大羽 罗叔子 费新我 高石农
赖少其 蔡谨士 魏紫熙
福建
周哲文 潘主兰
江西
萧高洪
山东
朱复戡 邹振亚
湖北
杨白陶 汪新士 唐醉石
广东
马国权 商承祚
四川
冯建吴 徐无闻
陕西
傅嘉仪
已故名誉顾问、名誉社员
日本
古川悟 青山杉雨 莳田浩
1904年至1963年10月已故早期社员
浙江
钟以敬(矞申) 金承诰(谨斋)
吴俊卿(昌硕) 吴 涵(臧龛)
吴 迈(东迈) 汪承启(佑卿)
王 世(匊昆) 吴 隐(石潜)
李 息(叔同) 叶 铭(品山)
经亨颐(子渊) 汪厚昌(吉门)
胡 然(卓哉) 俞 逊(延辅)
胡宗成(止安) 马 衡(叔平)
丁 仁(辅之) 武锺临(如谷)
高时显(野侯) 楼 邨(辛壶)
王 云(竹人) 王寿祺(福庵)
葛昌楹(书徵) 谢 光(磊明)
方 约(节庵) 韩 宜(君左)
秦彦若(仲祥) 梁 棨(友三)
张咀英(鲁庵) 张韵蕉(惟楙)
钟莲孙(鼎) 金鄂生(有麟)
叶璋伯(希明) 武劼斋(曾保)
朱畅甫(景彝) 孙织云(锦)
王杰人(槐) 王瞻民(鳌)
顾伯和(元谦) 叶墨卿
吴小冈(潮) 柯陶庵(怡)
王似山(同烈) 张子固(坚)
丁竹孙(上左) 郑遗孙(履征)
吴小楼(金发) 沈听笙(光莹)
江苏
费 砚(龙丁) 童大年(心安)
苏涧宽(硕人) 陈锡钧(伯衡)
张克和(石园) 哈少甫(麐)
底奇峰(云) 朱芙镜(兆蓉)
杨序东(宝镛)
安徽
黄 质(宾虹)
河北
戴文图(书龄)
日本
长尾甲(雨山) 河井仙郎(荃庐)
已故早期赞助社员
1933年前
童叔平(晏) 王同伯(同)
陈六笙(璚) 汤勉斋(聘伊)
金明斋(鉴) 胡匊邻(镢)
胡宝亭(如玉) 丁修甫(立诚)
罗矩臣(榘) 丁治平(理)
周六介(李光) 扬星吾(守敬)
张逖先(祖翼) 李幼梅(辅耀)
盛杏孙(宜怀) 高龚甫(宝康)
盛剑南(庆蕃) 丁善之(三在)
金吉石(尔珍) 丁和甫(立中)
盛凤翔(起) 王定叔(绮)
汪曼峰(嵚) 吴善卿(善庆)
释冶开(清溶) 夏定候(超)
张石民(钧衡) 俞寅初(潮)
钱念劬(恂) 黄志容(拯)
丁咏生(庚) 胡宇澄(学海)
康掌数(有为) 鲁澄伯(宝清)
盛幼文(锺俊) 王秋圃(士杰)
1933—1949年前
张子祥(景星) 王湘泉(锡荣)
郑健安(道乾) 洪承德
俞馥保(文镛) 丁静澜(泰)
俞序文(人萃) 盛完甫(佺)
周湘舲(庆云) 孙桂荪(涛)
钟景瑜(元棣) 李子扉(庸)
周承德(佚生) 邹贻孙(建侯)
释弘伞 孙智敏(廑才)
邵裴子(长光) 胡穆卿(希)
阮性山(继曾)
13979369192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桥的故事与传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24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