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分别是谁和谁创造出来的最佳答案甲骨文,中国楔形文字,最早是苏美尔人,传播很广,除了苏美尔语,还有阿卡德语,古波斯语,赫梯语使用楔形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象...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陕西甲骨文研究员招聘信息,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分别是谁和谁创造出来的

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分别是谁和谁创造出来的

最佳答案甲骨文,中国

楔形文字,最早是苏美尔人,传播很广,除了苏美尔语,还有阿卡德语,古波斯语,赫梯语使用楔形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

象形文字要看是哪种了,我估计是埃及文吧

埃及语言使用的象形文字叫圣书文,此外日常在纸沙草纸上书写的一种草体叫"僧侣体",后期还有通俗体,最末期的晚期埃及语使用科普特文,是希腊文字母加上几个通俗体的草书字母书写的

其实埃及文严格意义上不算象形文字比如"太阳神"这个词是一张嘴,一个胳膊和一个像旗子的符号,详细的看图片吧

此外象形文字有很多,比如纳西东巴文等等,但是不如埃及象形文字有名

上面那些可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可不是复制的,会认识古埃及文的人很少的!给分吧!

甲骨文的演变之你

最佳答案人类文字的历史比语言的历史晚得多,正如我们每人说大量的话却很少写几个字一样。以文记载事件的功用比用于传递信息的功用要早。晚期记载意念的文符受语言影响,颇多一致。到了用若干符号组成序列,跨时空传递信息时,就分化出了字。

甲骨文映显的文字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指 traditional,被称繁体)或现代中文大陆(简化)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秦字(篆字)才好理解字本义。直视历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甲骨文是商时期王室活动的记载。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这有必要先从发生在一个名字叫李成的农民身上说起。这个愚昧的农民对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一段典型的、可笑 的、荒诞而又充满文化悲怆感的传说。他是河南省洹河畔安阳县小屯村人。李成是为了赚钱第一个把“甲骨文”作为药材运到城里、传送出去的人,但也是在他手里,毁掉了难以计数的甲骨文字。功耶?罪耶?惟有历史来定论。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发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殷墟中的甲骨文】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甲骨文照亮煌煌中华】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遍华人社会,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

【甲骨文发掘过程】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甲骨文被发现始末】

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

【“一片甲骨惊世界”】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殷墟遗址的发现】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我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和发掘。中国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然后是 1927年开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当时对这两处的发掘,不是由我国学术部门独自承当的,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外国学者主持,或由中外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它对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因此称殷墟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确属当之无愧。

浅析甲骨文产生对我国文字的影响 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

最佳答案中国的文字到底从什么时候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亦即究竟从何时开始从实用价值转变为欣赏价值。毫无疑问,当自甲骨文始,因为正是在甲骨文中,文字的线条,逐渐显现出虚实、盈亏、刚柔、动静、形意等古老的审美观念内涵。

在甲骨文中,文字既是卦象、爻象,但同时也为物象、意象和道象。这充分说明,在甲骨文中,文字的线条,开始摆脱其单纯的物理线条意义,而逐渐被人赋予了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艺术真美意义,它已经显现出了人与造化之间在冥冥之中业已存在着的某种神秘联系。当我们仔细地端详甲骨文,我们也惊异地发现,其中的文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形象性特征,或者绘画性特征,已经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一切审美风格特征。正是它的存在和发展,促成了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的逐步分离,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篆刻书法艺术。

仔细审视大篆的艺术创新和变迁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大篆的最初形式,甲古文里边的线条变化是极富审美革命性的,它的文字线条,无论是点线的变化,粗细的变化,疏密的变化慢的变化,方折的变化,团块的变化,都已彰显出其作为书法艺术形式所应具备的成熟的审美形态特征。

甲骨文,恰恰就处在这样一个中国书法由线条装饰的表意功能向文字装饰的书法艺术功能过渡的重要阶段,它兼具线条装饰和文字书法的两种形态美。而这,也恰恰正是在甲骨文中,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它已具备了中国文字和书法“六书”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造字结构规则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甲骨文,诸如是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还是刻在龟背上的甲骨文,它们作为契刻文字,在传递出先民刻意追求的占卜、祭祀、记事等文化意义的同时,也明显地昭示着,它们作为比较严密的文字叙事系统,一样具备着书法艺术的审美符号系统的文化识别特征。尽管在甲骨文里文字符号的笔画多少、正反向背都不统一,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任何一个刻着文字的骨头和一片刻着文字的龟甲,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具有完整艺术审美形态的书法艺术作品。显然,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能够从甲骨文中看到书法艺术作品完整艺术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仔细分析甲骨文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表达,我们认为,它的书法笔画线条,已经呈现出了五大具有装饰性美学风格特征:

一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雄伟美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的形成,应当源自于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间,由于受到武丁盛世的社会影响,这时候的甲骨文书法美学风格呈现出宏大、奔放、雄浑、伟岸的艺术审美特色,可以称之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审美雄伟期时代。

二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谨饬美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审美风格形成,主要存在于祖庚至祖甲大约四十年间,因为这二人都是守成的贤君。所以,这一时期的大篆书法严谨整饬,基本承袭前期之风,墨守成规,创新极少。但是,比较明显的事实是,这个时期的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已经远远不如审美雄伟期时代书法艺术作品那般的豪迈,而是雄劲不足,坚韧有余;豪放不足,矜持有余;锐气不足,老成有余。所以,这一时期,也可称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谨饬期时代。

三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颓靡美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审美风格形成,主要滥觞于廪辛至康丁之间的大约十四年间,在这个历史阶段,人们日渐颓靡,文风日渐凋敝,虽然甲骨文中依然还有不少刻写工整的书法艺术作品出现,但绝大多数作品一般都在其篇段开始之时,会出现错落参差的混乱现象,人们普遍浮躁,书法创作不再那么守规循律,而是呈现杂乱、萎靡、沉沦和稚拙等审美特征,再加上在这一阶段的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中,错字屡见不鲜,因此,这一时期就被人们成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的审美颓靡期时代。

四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劲峭美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审美风格形成,主要来自于武乙至文武丁大约十七年间,由于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坚定有力,因而,这时期的大篆发展似乎呈现出中兴之气象。不过,由于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书法,往往在较纤细的线条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俊俏的装饰风格。因此,这一时期,就被人们称之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劲峭期时代。

五是甲骨文书法中,其笔画线条装饰已经呈现出严整美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我们认为,这一种书法艺术审美风格形成,主要在帝乙至帝辛大约八十九年间,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书法艺术风格逐渐趋于严谨,审美风格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审美回归现象,它与审美谨饬期时代的书法艺术美学风格特征较为相近,只是这个时期的甲骨文,篇幅逐步加长,且线条装饰严谨过度,自由不足,早已无审美雄伟期时代那般的仪态挥洒审美气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其严肃端庄,因而虽然活泼不足,但是却无审美颓靡期时代那般的低迷社会文化病症。所以,这一时期,就被称之为甲骨文书法艺术发展的审美严整期时代。

参考文献:

【1】【2】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郑州:和嫩美术出版社1994,3,(1):11、14.

【3】朱志荣、刘莉:西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10.(3):53—55.

【4】唐兰:石鼓年代考【A】,现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6,(1):370、361.

【5】萧元:书法美学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6,(1);11.

【6】李建文.阮国杰. 以教育美学为基础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美学与校园文化及中国书法艺术. .aspclassid=0&id=8892.

作者简介:

王艳旗,男,1959年生。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事代理部部长,和谐中国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书协会员,西安市书协常务理事,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书画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西安曲江美术馆艺术顾问,西安市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张亚斌,男,1963年生。艺术评论家,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副主编,兼任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大数据分析师工资收入多少

最佳答案你好,数据分析的市场平均薪资是在11637元,而北上广地区的平均薪资比这个数字还要高上两三千左右,如果在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这个薪资就更多了。

1、大数据分析师在腾讯等互联网大厂的职位

大数据分析师,是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大厂中非常常见的职位,几乎所有希望放大数据价值的公司都一定会开始设立和存在的一个岗位。

在国内,像阿里巴巴、华为、百度、腾讯等等互联网公司,在研发产品的技术线中都会有这样的职位。

比如阿里系产品的淘宝,或者腾讯的视频,甚至高德地图的实时路况,都是需要大数据的支撑才能在产品上展现你想看到的消息。

数据分析师这技术性职位,有大量的工作机会集中在北上广深以及杭州等互联网行业发展较好的城市,期待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同学还是要到这些城市去多多尝试。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些城市也都集中了大量的各行业人才,竞争压力也是有的。

说回职位,由于目前大数据人才数量较少,因此大多数公司的数据部门一般都是扁平化的层级模式,大致分为数据分析师、资深研究员、部门总监3个级别。

但要知道能用得上大数据分析的公司,都会是技术性很强的,通常都会是大厂。

像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会按照应用领域的维度来划分不同团队,而在小公司则需要身兼数职。有的时候成功就是这样,方向和平台选择对了,只要付出足够的汗水,选择大于努力。

2、数据分析的薪资

说到正题,数据分析的薪资,你可以去招聘网上看看各个企业招聘给的薪资,都很高,经验工作年限越高,薪资就越高,你懂得。

初级大数据分析师主要工作职责为:数据监控,统计和出分析报告。主要用Excel解决这些工作,薪资在8000-10000,工作难度不大,强大也不大。

中级大数据分析师主要职责为:数据挖掘,模型开发,优化监控,出解决方案,薪资在12000-18000。

高级大数据分析师:除了中级大数据分析师日常工作之外,还需要为运营及公司发展方向提供决策意见。 薪资在20000-30000。

据某招聘网站统计的信息显示,数据分析的市场平均薪资是在11637元,而北上广地区的平均薪资比这个数字还要高上两三千左右。

你可能会说没有什么概念,那我们拿一线城市深圳的腾讯来说,配合它的职级和薪资会更加直观。

腾讯原本为6级18等(1.1-6.3 级)的职级体系设计,后来优化为 14 级 (4-17 级)。与之相对应的是,统一置换为“专业职级+职位称谓”。

员工薪资标准是12+1+1= 14薪,但通常会拿到16-20薪,再入手部门盈利情况定的一般3个月的年终奖。腾讯定级3-2还会有分发股票,年包总75w不算很难的事。

最后,互联网行业作为新兴的吸金行业,技术岗占了员工60%,薪资也是非技术岗近2倍。技术岗并非只是写代码做码农,虽说编程是 IT行业的核心,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测试、UI、运维、产品、运营等岗位,数学差、逻辑差,不适合编程,依然可以选择其他岗位,可以根据这份资料了解有哪些适合自己的岗位。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大麦地岩画的岩画与甲骨文

最佳答案大麦地岩画通过抽象成象形、会意符号,可以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最终演变成为远古原始符号。如岩画《田园》,此图右上部为一只羊,左上部为一个人面,其中部为S形符号,下部为一横符号。这幅图画与符号组合的符号文字,描述了一个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景。这些文字的来源可能与中华民族的先民有关,也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关,甚至更早,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经历了悠久而漫长的时间。甲骨文虽然是中国较早较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它必定有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2005年5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深入大麦地,用时3个月,收集岩画考古线图3172组、8453个个体岩画图形,发现符号1500个。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符号有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并且还发现了图画文字与符号相混合使用的古文字,即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过渡阶段的文字。这种早期岩画文字的象形性与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由此,我们推断它是古汉字的前身,应该属于早于甲骨文字的原始汉字。这种岩画文字或词、词组的发现,无疑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岩画专家经初步研究整理认为,宁夏中卫北山地区大麦地遗存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2至3万年左右。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介绍说,这一结果是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出的。文物考古学者根据岩画内容、风格、技法、刻痕、色泽、图像保存状况,结合地理学者在凿刻有岩画的岩面上发现的冰川擦痕等有关科研成果,对比已经考订年代的国内外岩画和出土文物,分析岩画图像中反映的狩猎、巫术等内容,认为大麦地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2至3万年左右。大部分作品产生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少数作品延续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另外在大麦地还采集到有绳纹、划刻纹的红陶片、灰陶片,这都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大麦地已经有先民在此生活。

而将这些岩画归于“岩画文字”,主要依据是:

其一,这些岩画通过检测,存在时间远远早于其他文字;

其二,它不是随意雕刻的,如同其他众多岩画一样,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已经被作者赋予了表意的内涵;

其三,“岩画文字”已具备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具象性,可在甲骨文与陶器刻划中找到大致对应的形象;

其四,“岩画文字”由两个的象形符号组成,有了文字的空间结构,基本上做到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结合构成文字的要素。由此推断,“岩画文字”已经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应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汉字的祖先!对于岩画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大麦地的确可以说是丰富的人类早期的画廊,在十几道浪起潮涌般的山梁崖壁上,连绵不绝地陈列着各种岩画,内容有狩猎畜牧、战争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灵、手足蹄印、男根女阴、图案符号等。曾经生活在大麦地周围的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羌戎、匈奴、鲜卑、月氏、突厥、党项等,他们被认为以其独特质朴的方式,就在这片大自然画板上,刻画自己生活,刻画自己所想的所害怕的所担心的所祈祷的。据研究,和贺兰山岩画比,大麦地岩画的群体性场面更多。放羊群的、围猎的、动物争斗的,无不是狩猎与游牧生活的写照。最大的一幅长达9米,高1.2米,据说刻画的动物、符号达到100多种,这组巨幅岩画里有近百个图形,描绘了游牧、狩猎、舞蹈各种场景,表现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被研究者称为“游牧长卷”。而其中刻画最多的是羊,有不同的物种:北山羊、盘羊和大角羊,各种羊的表现风格也各有不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陕西甲骨文研究员招聘信息;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分别是谁和谁创造出来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