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vs拉脱维亚】波兰对拉脱维亚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波兰vs拉脱维亚,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历史上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和苏联解体有什么关系呢?
- 2、二战前波兰为何敢说三天灭亡德国?揭秘二战波兰军事实力
- 3、瑞士和波兰.以及小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兰克有什么大体关系
- 4、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波兰海三国是怎样被强行并入苏联的?
- 5、苏波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 6、临阵换帅,波兰听谁的?
本文目录导航:
历史上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和苏联解体有什么关系呢?
苏联之所以被称为苏联,就是因为他是由十五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本着自愿的原则共同组成的一个联邦制国家,最初是由俄罗斯联邦为主体加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简称苏联)。而这加盟的十四个国家中,最晚加入,也是不愿意加入,实际是以苏联侵略行为占有 三个国家就是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应该说,波罗的海三国在20世纪前,很少以独立面目出现。这三个地区中的立陶宛不是属于沙皇俄国,就是属于波兰,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都是原先中世纪德意志骑士团一部分。然后就是历史300多年的沙皇俄国殖民统治。在二十世纪初,波罗的海三国利用一战以后欧洲诸国疲敝,德国战败,俄罗斯帝国的崩溃,苏联建立的有利形势,在1914年把还看似遥不可及的独立时机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应该说,这个机遇真的是转瞬即逝。在德国政府签订《凡尔赛和约》之后,在1917年12月,立陶宛民族委员会宣布:立陶宛脱离德国政府统治 恢复成立立陶宛共和国,德国魏玛共和国被迫宣布同意立陶宛脱离德国联邦政府 。1918年1月,拉脱维亚国民议会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918年2月,爱沙尼亚长老委员会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并建立临时政府。
基于民族独立原则,列宁同意爱沙尼亚独立,在1920年2月2日,爱沙尼亚与苏联政府签署《塔尔图和约》。苏联承认爱沙尼亚独立。同年8月11日,苏联在同样承认拉脱维亚独立。苏联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更多的是无奈。面对欧洲各国和国内暴乱,还有波兰军事威胁,苏联除了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之外,别无他法,这也是二战期间,苏联为何把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自己版图的原因之一,因为苏联始终认为这些地区是苏联领土,在1920年7月12日苏联政府承认和放弃对立陶宛领土要求的承诺。1921-1922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国联。
从1920年到1940年期间,无疑是波罗的海三国的黄金时代,三个国家的经济,教育,文化尤其发达,在1926年,每280名爱沙尼亚人中就有1人受过大学教育,这一比例高于德国、瑞典或者芬兰。由于东欧存在的历史恩怨,以及面临苏联这个吞金巨兽,波罗的海三国又是刚刚独立的小国,所以在国际问题是上,波罗的海经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也就是说,三国对于国家安全重视不够,不过想想也有是,面对苏联这样一个大国,再重视也没用。为了避免自己卷入大国之间的外交和政治纷争。因此独立初期,三国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类似于中立的态度处理外交事务,三国之间彼此联系也不多,直到苏联和芬兰战争爆发,德国纳粹上台以后。波罗的海三国才预感到事情不妙,于是在1934年9月,波罗的海三国缔结结盟协定。意图抱团取暖。但此时已经是为时已晚。
而且一协定仅仅是落实在纸面上,不仅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来落实政策,更加缺乏的是彼此的信任度。军事统一指挥系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但这个时候,苏联与德国的秘密协议开始签署,波罗的海三国就成为希特勒的筹码,是送给斯大林的礼物,但问题是苏联认为这不应该是谈判的条件,斯大林的胃口远远高于希特勒的想象。无奈之下,希特勒只有同意斯大林本人的意见,两国瓜分波兰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核心内容。对于苏联来说,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联范围是一个极为诱人的条件,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安全依赖于波罗的海沿岸的海空军基地,而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不仅是第二大城市,还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斯大林急于乘着一度的法西斯敌人、现在的盟友德国挑战国际秩序时,将疆界尽可能向西推移,即沿芬兰、波罗的海三国、西白俄罗斯与西乌克兰一线。如此一来,苏联将恢复到沙皇时代的边境线。
1939年8月15日,苏德双方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约定波兰将被德苏瓜分,而芬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纳入苏联势力范围,而立陶宛纳入德国势力范围。苏联与德国都是拿他国领土作为自己的利益交换,真是恬不知耻。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随后,德国与苏联调整了之前的势力范围约定,德国为了将获得更多的波兰领土,作为交换,立陶宛则被被转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迫不及待的斯大林代表苏联政府向波罗的海三国发出最后通牒,逼迫三国各自苏联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允许苏联在欧洲战争持续期间,在三国驻军:苏联在波罗的海三个国驻军总数为75000人。而此时波罗的海三国全部武装力量也不过两万人。
从1940年开始,德国纳粹全面入侵西欧各国。法国不到一个月宣布投降,苏联则加紧了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在1940年6月初,苏联指控波罗的海三国对苏不友好,6月14日,苏联政府向立陶宛总统斯梅托纳发出最后通牒,立陶宛在抵抗无效情况下被苏联占领,另外两国也是以类似方式,兵不血刃地落入被占领境地。在苏联政府的监督下,波罗的海三国举行投票,在投票率接近100%下,等额选举方式组成的新议会发表决议,宣布本国成为苏维埃共和国,随后,苏联在8月3-6日,批准这三国加入苏维埃联盟的申请。斯大林用了一句话:波罗的海三国停止存在。但他做梦都想不到,半个世纪以后,同样一句话也会用在苏联的身上。
就此苏联大量的党政干部,俄罗斯公民从中央和其他加盟共和国调入波罗的海三国。1941年6月,纳粹德国发起对苏联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对苏联的全面入侵。此时的波罗的海三国站在和德国人一条战线上,但1945年,在经历了四年的德国占领后,苏联又一次卷土重来,恢复了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统治,出于最初的谈判条件,美英承认了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主权要求,小国的悲哀就在于此。永远都是大国的棋子。
而苏联为了加强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从1945年开始,不断地向三国移民,出台人口替代政策,使用俄裔居民冲淡当地民族的人口比例。尽管在苏联大力鼓励移民,但俄裔居民还是无法达到过半的比例。直到苏联解体前夕,波罗的海本民族人口仍然占到80%。原因就是俄罗斯本国人口本身就少,苏联人当中的俄罗斯族根本不够用。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苏联国力的不断衰退,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呼声不断高涨。1990年2月,爱沙尼亚公民选举了成员为464人的爱沙尼亚议会。5月,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规定只有经过该苏维埃批准的法令才可以在爱沙尼亚施行。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议会通过了《立陶宛国家重建法案》,决定脱离苏联独立,是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吹响独立号角的。1990年5月4日,拉脱维亚紧随其后宣布独立。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在三国中最后一个宣布独立。9月6日,苏联戈尔巴乔夫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9月17日,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联合国,当年12月26日,苏联停止存在,宣告解体。2004年5月1日,波罗的海三国又加入北约与欧盟。
二战前波兰为何敢说三天灭亡德国?揭秘二战波兰军事实力
说到二战时期的波兰我是知道的,他们嚣张的很,话说他们曾经扬言要三天之内把德国给打灭亡,但凡是说这样话的,要么的的确确是实力出众,要么就是在吹牛,那这个波兰是属于那一种呢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啊,所以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这个波兰到底是什么情况吧,波兰的军事实力到底有多强吧!
“三天灭亡德国”,是苏联和德国魏玛政府签订《拉巴洛条约》后,波兰军方撂下的一句狠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波兰非常不利,波兰是在借机威胁德国。不过当时波兰确实有威胁德国的资本,并不是大话。
波兰第二共和国是在一战结束后,由英法扶持起来的一个东欧大国,专门用来遏制苏联和德国的棋子。当时的波兰很强,军事实力可以跟苏联硬钢,不是善茬子。
1921年3月18日,波兰和苏联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签署了《里加条约》,结束了长达两年的苏波战争。签订条约后,苏波双方对结果都不满意,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尤其是波兰,恨不得立刻组织反攻,宰了苏联。不过很快就传来了一个坏消息,把波兰上下都给气疯了。
1922年4月16日,德国和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双方各自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恢复了外交和领事关系。并且苏联和德国还在军事上进行了深度交流。比如苏联为德国提供武器试验的场所,苏联则得到德国教官对其军队进行现代化与训练。两国间的合作十分密切,没有意识形态的冲突,当时德国军队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甚至认为苏联是理想的盟友,两国的合作可以长久,并共同于未来将波兰毁灭。
苏德同流合污意味什么看地图就知道,德波苏三国同三明治一样,波兰就是夹在苏德中间那块肉。
因此,这个事件让波兰感到极大的威胁,认为德苏两国军队未来可能发动向华沙进攻的巨大箝形攻势。为了缓解压力,波兰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主动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并于1922年6月主动与苏联签订了《波苏友好条约》,恢复了外交关系。
暂时稳住了苏联后,波兰就开始向德国龇牙咧嘴,威胁德国不要轻举妄动。
当时的德国由于受《凡尔赛条约》限制:陆军被限制在十万人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海军只能拥有6艘一万吨,装备280毫米主炮的非无畏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空军直接被撤销,不得拥有空军。并且也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而当时的波兰由于不受任何条约限制,总兵力高达76万,是德国的七倍多,并且还有法国给它撑腰(英国不支持波兰),在国际环境和硬实力两方面,都对拔了獠牙的德国有碾压性的优势。
因此,后来担任波兰元帅爱德华·雷兹·斯米格维当时的撂下的这句狠话:“波兰要与德国战争,德国将无法回避,一旦发生战争,波兰人将在三天内占领德国”。其实并非大话,当时确实有这种可能性。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到了1930年代,由于纳粹德国的上台,德国经济飞速发展,把波兰远远甩在身后。波兰和德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大逆转。面对德国的这种咄咄逼人的压力,波兰人有点手足无措,开始病急乱投医。其典型案例就是1934年波兰和德国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为什么说这个条约是波兰病急乱投医的典型代表呢
因为波兰签订《德波互不侵犯协议》时,完全没有和法国协商,波兰甚至没有事先知会法国政府,所以当法国得知波兰和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时尤为震惊。
并且,波兰同意了德国的要求,在《德波互不侵犯协议》中不确认《洛迦诺公约》,使得法国怀疑波兰和德国达成了某种密约。
事后,时任法国驻波兰大使拉洛什对着媒体愤怒的说道:“波兰政府的外交政策非常自私自利!”
这是非常严厉的外交措辞了,因为外交大使一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会乱说话。拉洛什大使敢这么批判波兰,显然就代表了法国政府对波兰的态度。
1934年6月,法国做出回应:法国内阁投票通过外长巴尔都的“东方洛迦诺”提案,主动和苏联的同盟。
法国的这个决定,明显是在要挟波兰。因为法国的死敌是德国,法国和苏联其实并没有深仇大恨。法国之所以敌视苏联,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不同,另一方面是照顾波兰,不愿意牺牲波兰的利益和苏联交往。但是现在波兰把法国卖了,单方面和德国缔约,给了法国一耳光,这显然就是把法国从改善对苏关系的道德束缚中给解脱了出来。
既然波兰能和法国死敌德国单方面缔约,法国就不能同波兰死敌苏联缔约
不过法国也没有把事情做绝,当法国抛出了这个《东方协定》后,还想拉波兰入伙,共同围堵德国,遏制苏联。但是波兰对此邀请并不热衷,一直迟迟不肯表态。最后在法国的反复催促下,波兰政府给了出一个让法国很失望的回复:《东方协定》不能替代和有损于《德波互不侵犯协议》的有效性;立陶宛和捷克斯洛伐克必须排除出这个条约体系之外,否则波兰不参加。
很显然,波兰政府不买账,基本等同于不会参加《东方协定》。
到了后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大使向法国外长博内表示:如果法国出兵协防捷克,波兰不会出兵协助。法国总理达拉第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晕菜。
法国对此是既恼火也无奈。恼火的是波兰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局,无奈的是法国单方面又扼制不住德国。无法抵挡纳粹德国的崛起。于是,法国开始走上了绥靖之路。
也就是说,法国之前为了遏制德国,构建了一个体系。波兰单方面和德国缔约,破坏了这个体系。法国为了修补体系,也单方面和苏联缔约,准备再建一个体系。然而由于波兰不感兴趣,于是这个体系崩塌了。法国没了体系,没有能力单挑德国,所以才走绥靖之策。寄希望牺牲小国的利益,延缓二战的爆发。
因此可以这么说:波兰后来被灭,其实就是波兰自己造孽。如果波兰不拆台,二战未必会是后来的走势。
后来发生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波兰在得罪了法国后,又先后得罪了苏联、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匈牙利等周边国家。可谓是人见人弃,狗见狗嫌。如果德国或者苏联围殴波兰,根本不会有盟友帮忙。
不过就算是如此,当时担任波兰武装力量总司令的爱德华·雷兹·斯米格维依然嚣张的认为波兰有百万大军,是世界第七军事强国,不惧怕德国和苏联的进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斯米格维元帅引以为傲的百万大军瞬间崩溃。法国虽然向德国宣战,但是法国根本不想救波兰这个二五仔国家。因为法国已经认为波兰不值得自己拯救了。同时法国也希望德国吞并波兰后,向东去打苏联人。
至于波军统帅爱德华·雷兹·斯米格维,他在波军被德军击败后,越境逃往罗马尼亚,并被扣留。
在罗马尼亚,他首先辞去了波兰军队总司令的职务,随后逃脱了罗马尼亚人的看守,先跑到匈牙利,再取道斯洛伐克,辗转潜回华沙。在华沙,他放弃了军衔和职务,更名改姓为扎维沙,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重新加入抵抗运动。不过没多久,他就因心脏病而死。由于大家不认识他,所以他的墓碑上的名字也一直是他的化名,直到1991年才改正过来。
瑞士和波兰.以及小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兰克有什么大体关系
这样分开说,可以理得清的,而且还要牵扯到立陶宛首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距离较近,且毗邻波罗的海,与立陶宛共称“波罗的海三国”,但是它们的距离仅限于地理上的相近,历史上并没有较大的瓜葛。再说波兰和瑞士,波兰和瑞士没有所谓谁是谁的前身的关系。波兰曾经是波兰公国的时候,通过卢布林协定和立陶宛公国联合组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立陶宛联邦与16世纪侵占过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而且因为在拉脱维亚的所有权问题和沙俄伊凡雷帝发生过战争。起初波立联邦胜利,后来联邦衰落,波兰和立陶宛在“跳舞的回忆”维也纳会议上,被普鲁士,奥地利,沙俄所瓜分。而瑞士和波兰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关系,反而和奥地利联系较大,过去瑞士作为奥地利的附庸从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之后一直以可怜的中立国身份在列强之中夹缝求存,某种意义上说,这点倒是和波兰挺像的。你说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被瑞士打劫去”可能是你记错了,那应该是指瑞典介入波立联邦和沙俄的战争,趁机侵占了拉脱维亚的事件,但是那和瑞士没有一点关系。
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波兰海三国是怎样被强行并入苏联的?
位于波罗的海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虽然领土面积并不大,人口也只有几百万,但是,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的波罗的海三国,历来经济发达、人民也十分富裕。而扼守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波罗的海三国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因此,波罗的海三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典型的小国,波罗的海三国虽富,却根本不具备抵抗任何一方侵略的可能。也因此,波罗的海三国幻想保持中立,希望能在大国的纷争之中独善其身。然而事实告诉他们,这种想法显然太过天真。
在代表着英法绥靖政策巅峰的慕尼黑阴谋之后,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将捷克斯洛伐克吞入腹中,纳粹德国的实力进一步得到了扩张。然而即便如此,希特勒的胃口依然远未满足。他磨刀霍霍地将侵略的兵锋指向了东方的红色帝国。早被一战的惨重伤亡吓尿的英法两国,也暗戳戳地试图祸水东引,从而渔翁得利。
波兰的态度让法国从改善对苏关系的道德负担中解脱了出来,1934年6月,法国内阁以绝大多数通过外长巴尔都的东方洛迦诺提案,这也是法国政府第一次同意组建和苏联的同盟。在巴尔都的东方洛迦诺协定的安排下,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会按照《洛迦诺协定》的模式签署《东方协定》,然后法国和苏联再单独签署协议。这基本就是一个反德的包围网,同时也能抑制苏联的野心。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地处波罗的海东岸,是前苏联解体出来的三个国家,位于苏联西北角上。地理上将波罗的海以东、芬兰湾以南的国家划在东欧,实际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各方面都算是北欧国家。
苏波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东欧混乱
在1918年,东线的德军开始向西撤走。由德国扶植的地方政权、其它在德军撤走后自行成立的地方政权,以及意欲把那些地区纳入苏俄的布尔什维克人开始争夺那些同盟国遗下的空间。结果几乎整个东欧陷入动乱。
1918年11月18日,苏维埃最高当局下令西集团军向西进发,务求以有限资源占据尽量多的土地。
1919年初,波军和苏军尚未接到各自 *** 的命令已开始交战,维尔纽斯波兰人自行组织的部队与Litbel的布尔什维克军为了争夺控制区而交火。最后是较有组织的苏俄部队获胜,逼使波兰人向西撤退。
1919年1月5日,红军进入明斯克,几乎没有遭遇抵抗,短命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垮台。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波兰地方武装进入白俄罗斯及立陶宛,与当地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团体多次交火。新组建的波兰陆军开始派遣部队开往东面去支援那些地方武装,而俄国人也向西增兵。
在1919年春,苏俄通过征兵,组成了人数达230万的红军。由于大部份红军投进了内战,只有少数在该年被派往西面;在1919年2月,西集团军只有4万6千人。在1919年2月,波兰陆军总共有11万人,4月扩充至17万人,其中8万人是战斗部队。到1919年9月,波兰陆军有54万人,其中23万人在苏俄前线。
到1919年2月14日,波兰人已经在Kobryn、Pruzhany、Zalewianka河至尼曼河一线建立了据点。大约在1919年2月14日,波军在Mosty遇到红军的先头部队,后者未发一枪便后撤。从立陶宛,经白俄罗斯延伸到乌克兰的前线逐渐形成。
第一次冲突
第一次大型武装冲突在大约2月14日至16日发生,在白俄罗斯的Maniewicze与Biaroza附近。二月下旬,苏军停止前进。波军与苏军同时又与乌克兰人作战。
1919年3月初,波军展开攻势,越过尼曼河,攻占平斯克,到达利达外围。4月,布尔什维克人攻占格罗德诺,不久却被波军逐出。
波军继续东进,1919年新格鲁多克,19日重夺维尔纽斯,把Litbel政权赶离其宣称的首都。8月8日,波军攻占明斯克,同月28日首次出动坦克作战。经过激战后,邻近别列津纳河的博布鲁伊斯克被波军攻占。道加瓦河,控制了从Desna河至陶格夫匹尔斯的区域。
直至1920年初,波军的进展大致顺利。由于红军需要把主力用于对抗白军,只好在北起拉脱维亚、南抵乌克兰的西面战线逐步后退。1919年初夏,白军在俄国内战中占了上风,进逼莫斯科,毕苏斯基认为白军比布尔什维克人对波兰的威胁更大,因为白俄不愿接受波兰独立,而布尔什维克人至少宣布瓜分波兰为无效。毕苏斯基不理会协约国的施压,不肯参与推翻列宁 *** ,无形中在1919年夏秋之际挽救了布尔什维克政权。毕氏后来写道,如果白军获胜,波兰在东面最多只能取得“种族边界”(寇松线)。与此同时,列宁向波兰提出把明斯克、Zhytomyr及赫梅利尼茨基地区划归波兰;波兰军方领袖Kazimierz Sosnkowski认为这个提议比他们本来要求的更加好。
联盟
1919年,各种波兰和俄国派系进行了几次不成功的和平谈判的努力。同时,由于波兰政治家难以接受立陶宛的独立与领土要求,特别是要放弃维尔纽斯(立陶宛历史上的京城,但波兰人占多数),波兰与立陶宛关系恶化,波兰谈判代表与拉脱维亚临时 *** 推进关系,在1919年末、1920年初,波兰和拉脱维亚军队进行了对抗俄国的联合行动(Zima行动)。
波兰与流亡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领导人西蒙·彼得留拉在1920年4月21日签订《华沙条约》。代表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彼得留拉连同一些乌克兰部队在败于布尔什维克人后逃到波兰寻求庇护,他仅能控制邻近波兰国境的小片地区。根据彼得留拉与毕苏斯基的协议,彼得留拉同意波兰对西乌克兰的领土要求,波乌两国未来以Zbruch河为两国之间的国界。彼得留拉得到波兰承诺乌克兰的独立,及波兰会提供军事上的支援协助他的 *** 返回基辅。
两人即时面对本土的反对声音。毕苏斯基受到国内的国家民主党人强烈反对,他们反对乌克兰独立。彼得留拉也因为与波兰结盟及放弃了西乌克兰而被许多乌克兰政客抨击。
与彼得留拉的联盟使战役开始时有1万5千亲波兰的乌克兰部队参战,在战争中,经过招兵及吸纳从苏俄部队脱离的逃兵后,增至3万5千人。可是到最后,这支兵力并不足以实现彼得留拉寻求乌克兰独立的心愿,或是毕苏斯基渴望他的Midzymorze联盟拥有乌克兰盟邦的梦想。
双方实力
波军的FT-17坦克(1920年)
Norman Davies指出,要推断双方实力相当困难,即使是当时的将领们,也往往不完全清楚自己的部队。
1920年初,红军已经击败了白军,邓尼金失败了,又与拉脱维亚及爱沙尼亚签订和约。波兰前线变成红军最重视的战场,苏俄加强投入资源及部队到那里。1920年1月,红军在别列津纳河附近及白俄罗斯开始集结70万人。
在波军展开基辅攻势时,红军的西南方面军约有82,847人,包括28,568前线部队。波军兵力估计有12,000至52,000人。当苏方在1920年中反攻时,形势已经改变,苏方有约79万人,至少比波军多5万人;图哈切夫斯基估计自己有16万可随时作战的部队;毕苏斯基估计敌军有20至22万人。
在1920年内,将近80万红军人员被投进对波兰的战争,其中40万2千人派往西方面军,而35万5千人派往西南方面军。Grigoriy Krivosheev的估计相近,西方面军有38万2千人,而西南方面军有28万3千人。
Norman Davies指出波兰前线的红军部队在1920年初增加如下:
1920年1月1日-4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
1920年2月1日-5个步兵师、5个骑兵旅
1920年3月1日-8个步兵师、4个骑兵旅
1920年4月1日-14个步兵师、3个骑兵旅
1920年4月25日-20个步兵师、5个骑兵旅
波兰部队从1918年的约10万人增至1920年初的逾50万人。
1920年8月,波兰陆军共有737,767人,一半在前线。扣除苏方的人员损失,波苏两军在人数上相若,到了华沙战役时,波军可能在人数及后勤上轻微占优。
苏俄最高当局计划在4月下旬或5月发动新攻势。波兰已经发觉苏方正预备新攻势,波兰方面决定先发制人。1920年的基辅攻势是为了打败波军南翼的红军,及在乌克兰扶植亲波兰的彼得留拉 *** 。
基辅行动
4月24日,波兰展开其主要攻势“基辅行动”,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成为毕苏斯基计划中的联盟一员。
波兰第三军团轻易地打败乌克兰的红军,不过后者损失轻微。波乌联军在5月7日进占基辅。
红军在5月29日反攻。北方的波兰第一军团被击败,俄军第十五集团军夺回道加瓦河与别列津纳河之间的地区。
1920年5月24日,南方的波兰部队初次遭遇谢苗·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6月5日,布琼尼以哥萨克骑兵突破了波乌联军的战线。苏俄随后利用流动骑兵去打击波军后方,针对通讯及补给。到了6月10日,波军全面后撤,6月13日放弃基辅。
苏俄连胜
在乌克兰的波兰第三军团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决定向西北突破苏军战线。波兰在乌克兰的部队虽然顺利后撤,却无法支援北方前线及加强在Auta河的防御。
由于兵力不足,波兰在三百多公里的前线只有薄弱的12万人及约460门炮,且无战略预备队,防御工事几乎全无。
面对波兰战线的是红军的西北方面军,由年轻的图哈切夫斯基指挥,兵力有10万8千人的步兵及1万1千骑兵,722门炮及2,913挺机关枪。在某些扼要地点,俄军的兵力是波军的四倍。
图哈切夫斯基在7月4日沿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一线发动攻势,越过Auta河及别列津纳河。北方的第三骑兵军打算从北面包抄波军,移近立陶宛及东普鲁士的边界。第四、第十五及第三集团军向西压迫,在南方有第十六集团军及Mozyrska兵团支援。到了7月7日,波军被逼全线后退。由于波军顽强抵抗,图哈切夫斯基企图突破波军战线,把波军压逼到西南方的平斯克沼泽的计划落空。
7月14日,维尔纽斯失守。在南方的加利西亚,谢苗·布琼尼的骑兵深入波兰后方,占领了Brodno,向利沃夫及札莫希奇前进。波兰人在7月初意识到俄国人的目标不再限于把边界西移,波兰的独立也岌岌可危。
苏军进展
俄军每日前进20英哩。白俄罗斯境内的格罗德诺在7月19日失守;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在8月1日也被俄军占领。波军打算用第四军团及Poleska兵团据守布格河之线,但是一星期后便告失守。苏俄的西北方面军在8月2日越过纳雷夫河,距离华沙只有60英哩。西南方面军把波军逐出乌克兰后,围攻波兰第六军团据守的利沃夫。此时波兰的政客试图向莫斯科求和却不得要领。
在加利西亚利沃夫附近的波军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反击,阻延了俄军,也制止了波军在南部战场后退。可是华沙附近的形势继续恶化,波军无法扩大南部反攻的战果。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华沙战役,部队陆续集结。
外交阵线,第二部分:政治竞争
当局势转为对波兰不利时,毕苏斯基在政坛上的力量也减弱,而其对手的力量则上升。在苏军逼近华沙之际,毕苏斯基在最后一刻重拾其影响力,特别在军事上。Leopold Skulski的 *** 在6月初辞职。
在苏联 *** 的指示下,一个名为“波兰临时革命委员会”的傀儡 *** 在7月28日成立,以管理被红军占领的地区。在胜利在望的时候,苏军司令之间的不和也在滋长,正是由于最高司令之间缺乏合作,最终导致他们在华沙战役大败。
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向波兰施压,劝他们接受苏俄的和平条件。
1920年7月,英国宣布向波兰供应大量在一战后过剩的军事物资,不过反对英国援助“白色波兰”的英国劳工联合会却以威胁发动大 *** 为手段,迫使付运波兰的武器无法离开英国的港口。戴维·劳合·乔治对于支援波兰人并不热心,可是受到右翼内阁成员如寇松及温斯顿·丘吉尔施压才向波兰提供那些物资。
1920年7月11日,英国 *** 向苏俄发出“实质上的”最后通牒,要求苏俄停止对波兰及俄军(在俄罗斯南部由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的敌对行动,以及接受以寇松线作为苏俄与波兰的临时边界,直至永久边界经谈判后确立。如果苏俄拒绝,英国威胁将以一切可以用到的方法协助波兰,不过在现实上英国也受到国内政局限制。7月17日,布尔什维克人拒绝,并且反建议直接与波兰谈判。英国的回应是如果苏俄继续向波兰进攻,就中止与苏俄的贸易谈判,苏俄对此不予理会。
1920年8月6日,英国工党出版了一份小册子,宣称英国工人永不会在这场战争中成为波兰的盟友,而工会也阻止补给品运往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协助白俄军的英国远征军。法国社会党人在它的报章上说:“不向反动的、资本家的波兰提供一人、一元、甚至一颗子弹。俄国革命万岁!工人国际万岁!”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及德国工人也拒绝转运供应波兰的战争物资。
立陶宛为了取得维尔纽斯及附近地区,也出于苏俄在外交上施压,在1920年7月决定支持苏俄。可以当成是波苏战争一部份的波兰-立陶宛战争在同年8月发生。
波兰的盟友很少。法国在1919年派出400人的顾问团到波兰,又协助主要由波兰裔组成、在一战时由法国指挥的“蓝军”从法国到达波兰。匈牙利愿意派出3万人的骑兵军支援波兰,可是捷克斯洛伐克不肯让他们过境;然而一些装载武器的火车还是从匈牙利抵达波兰。
1920年8月10日,俄军的哥萨克人越过维斯瓦河,企图在主力从东面展开进攻时从西面攻占华沙。8月13日,俄军的初次攻势被击退。波兰第一军团抵挡了向华沙的直接进攻,又阻止了向Radzymin的进攻。
苏方总司令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一切按自己计划进行,但波兰方面已经可以解读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使图哈切夫斯基跌进毕苏斯基及其参谋长Tadeusz Rozwadowski布下的圈套。在北面,俄军越过维斯瓦河后,正进入一个波军兵力薄弱的真空地带。在将会决定战争胜负的华沙南面,图氏只部署少量兵力去据守连接西北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中间地区。另外,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在利沃夫受阻。苏俄最高指挥当局在图氏的坚持下,曾下令第一骑兵集团军向北面的华沙及卢布林进发,可是布琼尼没有遵从,因为西南方面军司令耶格罗夫与图哈切夫斯基不和。西南方面军政委斯大林的政治把戏是促使布琼尼及耶格罗夫违抗命令的决定性因素。追求个人胜利的斯大林只顾夺取利沃夫,红军在围攻该城时却遇到顽抗。
弗克拉河。它面对数量上及物资上占优的苏俄第三及第十五集团军。在一日之内,苏军朝华沙及莫德林的推进停止,随后变成撤退。第五军团以闪电般的行动驱赶筋疲力尽的苏军。波军在一天内前进30公里,把苏军在北方的包抄攻势瓦解。到了8月16日,毕苏斯基指挥后备军全面投入反攻。波军贯彻了毕氏的计划,从南面出击,找到敌军方面军之间的巨大缺口。波军两支部队继续向北追击,到达图哈切夫斯基部队的后方,8月18日把其大部份部队包围。在同一天,远在明斯克总部的图哈切夫斯基终于明白苏军已经大败,下令他的余部后撤及重新整编,可是前方不是太迟才收到命令就是根本收不到命令。在前线中央的苏军陷入一片混乱。图哈切夫斯基下令全军向布格河撤退,可是他在那时根本无法与大部份在华沙附近的主力部队联络,所有计划因为通讯问题而变得乱七八糟。苏军没有秩序地后撤,各个师陷入恐慌及瓦解。由于红军失败之大及突然,波兰有人称华沙战役为“维斯瓦河的奇迹”。2004年发现的文件证明波兰的破解密码员成功破解红军的加密无线电通讯对于波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布琼尼的骑兵向利沃夫的前进受阻,于是取道波军防守薄弱的地区,在8月29日到达札莫希奇并试图攻占它。8月31日,布琼尼放弃围攻利沃夫,改为试图支援从华沙后撤的俄军西北方面军。俄军在卡莫罗战役被波军骑兵击败,虽然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部队逃过包围,可是遭受严重伤亡且士气大减。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余部在9月6日向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撤退,不多久又被波军击败。
图哈切夫斯基在9月组成了一条新防线,可是波军在尼曼河战役又再逼使俄军后退。波军继续全线东进,在10月初到达Ternopil-Dubno-明斯克-Drisa一线。
在南面,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在9月18日占领了Zbruch河左岸,次月又再向东前进。
结束
在华沙战役后,苏俄向波兰求和,而波兰人一来在战争中已伤亡不少,二来受到国际压力,而且波军已占领了大部份有争议领土,也愿意谈判。10月5日,苏俄向波兰的提案被波兰接受。10月12日,波兰与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及苏维埃乌克兰签订停火协议,10月18日生效。和约的谈判其后开始。
当时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已有2万3千人,并已占领了波兰以东的一些地区。他在11月10日被布尔什维克军攻击,到了21日被逐至波兰控制区内。
临阵换帅,波兰听谁的?
今年1月,波兰队突然换帅,率队拿到欧洲杯决赛圈入场券的布任切克下课,继任者是曾执教过天津权健的葡萄牙人保罗·索萨,这一人事变动的诡异之处就在2020年5月,波兰足协刚与布任切克续约一年,如果后者带队打进世界杯决赛圈还能自动再续一年。
这半年里发生了什么?波兰队一共踢了八场比赛,战绩为四胜一平三负,输给的三个对手分别是荷兰队(两次)和意大利队,并不算糟,虽然没能拿到欧国联小组第一,但以波兰队的实力水平,能踢欧国联A级就该知足了。
布任切克下课的真因是和头号球星莱万多夫斯基不和,自上任的那天起,他和莱万多夫斯基就相互看不顺眼,2018年8月1日布任切克走马上任,两周后莱万多夫斯基就给了他个下马威,在波兰队连续输给意大利队和葡萄牙队后开火:“我们必须搞清楚球队更适合哪种战术。”布任切克也毫不客气地回怼:“球员不要总是把锅甩给战术,赛前他和我交流时可什么都没说。”
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两人的关系一直很糟糕,布任切克甚至还在自传里直接说莱万多夫斯基不信任自己的原因是自己的履历不够华丽。去年11月欧国联小组赛最后一轮,波兰队再次输给意大利队,赛中电视转播镜头就捕捉到了莱万多夫斯基对布任切克口出不逊的画面,赛后这位超级前锋更是直说:“我们应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闹到这种地步,一直当和事佬的波兰足协也撑不下去了,两个只能选一个,当然只能选择 历史 最佳射手,于是布任切克离开,保罗·索萨上任。
但其实保罗·索萨的履历比布任切克好不了太多,之前带过九支球队,胜率最高的是以色列特拉维夫马卡比,达到63.27%,之后便一直在走下坡路,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之间执教天津权健,战绩仅为13胜10平14负。
离开中超后,保罗·索萨在2019年3月来到法甲执教波尔多,结果成绩更糟,42场比赛仅13胜12平17负,2020年8月被解雇,谁也不知道波兰足协是看上了他哪一点。
莱万:一个人等于一支队
上届欧洲杯,莱万多夫斯基只有28岁,身边有22岁的米利克和齐林斯基,克里乔维亚克、皮什切克等球员也正值当打之年,波兰队很被看好,事实上也确实踢得不错,一路打进八强,点球大战中憾负于最后夺冠的葡萄牙队。
五年时间过去,莱万多夫斯基依旧强大,上赛季各项赛事为拜仁出场40次打进48球拿下欧洲金靴,效率甚至比五年前更出色,但波兰队却不再被外界看好,最直接的一个证据是莱万多夫斯基在拜仁威风八面,拿下欧洲杯金靴的赔率却仅排在第12位,与英格兰队的斯特林以及法国队的吉鲁一样,都是1赔26。
皮什切克离开了;克里乔维亚克也31岁了,离开巴黎圣日耳曼后先去了西布朗,然后去了莫斯科火车头;天赋惊人的米利克倒在了伤病上,双膝都动了十字韧带手术,上赛季在马赛踢球,虽然进了大名单但膝伤再度复发只能退出;齐林斯基在那不勒斯的发展也陷入停滞状态。唯一有明显进步的是门将什琴斯尼,在尤文图斯坐稳了主力位置,但看看老妇人上赛季的表现,似乎也就那么回事。
10轮预选赛下来,波兰队一共打进18球,要知道他们的对手只是奥地利队、斯洛文尼亚队、北马其顿队、以色列队和拉脱维亚队,看起来莱万多夫斯基也有些带不动了,这也是他对主教练布任切克不满的主因。
保罗·索萨上任后带队踢了四场,前两场对安道尔队和匈牙利队,莱万多夫斯基都是首发,个人打进三球,全队一共打进六球。后两场对英格兰队和俄罗斯队,莱万多夫斯基都没踢,两场各进一球,情况没有本质变化,也不可能有本质变化,波兰队还是莱万多夫斯基一个人的球队。
保罗·索萨也没想要玩出什么花活来,新打造的战术体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将莱万多夫斯基的威力最大化,看起来是442,实际上则更接近于3412,左路完全交给左后卫里布斯,齐林斯基更多是在前腰位置上活动,右后卫贝雷琴斯基内收踢右中卫,右中场尤伊维亚克则兼顾右路防守。莱万多夫斯基在这套战术里的地位类似C罗在尤文图斯,啥都不用管,进球就行。
斯洛伐克新手光环能走多远?
也是巧了,E组四支球队在锋线上都有问题,西班牙队的头号前锋不靠谱,波兰队的头号前锋是球霸,瑞典队的头号前锋到了国家队就哑火,但说到惨,斯洛伐克队才是最惨的,他们的头号前锋在塞浦路斯联赛都混不下去——33岁的杜里什上赛季在塞浦路斯甲级联赛才进了两球!
前锋不知道该怎么进球一直是困扰斯洛伐克队的难题,杜里什踢了55场国际赛事才进了七球,另两位入选前锋,效力于费耶诺德的博热尼克上赛季只进了一球,国家队数据是16场进四球,效力于捷克亚布洛内茨的施兰茨上赛季到是进了16球,但国家队数据是可怜的八场一球。
斯洛伐克队 历史 最佳射手是前中超球员哈姆西克,出场126次打进26球,排名第二的维特克进了23球,2016年就已经退出了国家队。欧洲杯预选赛小组赛斯洛伐克队只进了13球排名小组第三,凭的是欧国联外卡进附加赛,而这张外卡也够绝的,小组第一名乌克兰队和第二名捷克队都直接晋级了,于是给了小组垫底的斯洛伐克。
附加赛首轮,斯洛伐克队和爱尔兰队互交白卷,点球大战胜出,次轮加时赛进球2比1绝杀北爱尔兰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两场比赛,时任主教练哈帕尔都选择让中场杜达客串中锋,可见对锋线球员有多失望。
相对而言,斯洛伐克队中后场要更令球迷放心一些,后防线上有效力于国米的中卫什克里尼亚尔坐镇,中场有哈姆西克与曾效力于AC米兰的库茨卡,不过这两位球员今年都已经34岁,运动能力明显下滑,同时首发的情况下中场防守会存在一定问题。
去年10月,斯洛伐克队解雇了主教练哈帕尔,取而代之的是原助教斯特凡,不过球队战术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依旧是防守为主,进攻主要依靠反击和定位球。此外巧合的是,哈姆西克今年三月与大连人解约后由于当时欧洲联赛的转会窗口大多已经关闭,他只能选择加盟仍可以注册新球员的瑞超联赛,这或许有助于球队踢好与瑞典队的比赛。
伊布遗憾缺席瑞典进攻打折扣
进入2021年后瑞典队踢了五场比赛,战绩是五战全胜进10球丢1球,看起来完美,但五个对手分别是格鲁吉亚队、科索沃队、爱沙尼亚队、芬兰队和亚美尼亚队,再往前看一年,球队便原形毕露——2020年瑞典队踢了八场比赛,战绩为两胜六负。
问题出在哪里?锋线。2020年的八场比赛,瑞典队有四场交出白卷。2018年世界杯瑞典队锋线搭档是32岁的托伊沃宁和贝里,这对搭档其实就已是球队短板了,五场比赛下来仅打进了一球。三年过去,情况更糟,托伊沃宁已经退出国家队,贝里虽然还在坚持,但上赛季在俄超只打进了九球。
贝里身边的是谁?被寄以厚望的伊萨克22次代表瑞典队出场只进了六球,美因茨的奎森上赛季德甲进六球,23岁的小拉尔森完全是因为伊布受伤才得以进入大名单。
这就是为什么2018年世界杯前主教练安德森无视伊布示好,坚决不重召他入队,伊布又老了三岁后反而在今年把他重新请回了国家队——实在是没人可用了。但运气不好时喝凉水都塞牙,重回国家队没多久,伊布便左膝受伤,没能赶上欧洲杯。
相对而言,瑞典队中后场的情况要稍好一些,但也只是稍好一些而已,三年前四分之一决赛对英格兰队的首发11人中只有托伊沃宁缺席,另外10位球员全部入选了本届欧洲杯名单,其中包括效力于广州城的34岁中场斯文森,另一位中超球员、效力于大连人的32岁后卫丹尼尔森也在名单中。
瑞典队一前一后两大明星球员分别是尤文图斯边锋库卢塞夫斯基与曼联中卫林德洛夫,前者虽有天赋,但今年只有21岁,上赛季在尤文图斯的发挥也极不稳定,安德森召回伊布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后者能传帮带库卢塞夫斯基尽快成长起来。
至于林德洛夫,那就更是一言难尽了,俄罗斯世界杯他就是主力,三年过去却很难说有什么成长,被曼联球迷公认为红魔阵容最大短板,但不用他的话安德森也没更好选择,难道继续用已经36岁,在瑞典都只能踢次级联赛的格兰奎斯特?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波兰vs拉脱维亚】波兰对拉脱维亚》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3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