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戊申年是哪一年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宣德甲辰年,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陈姓古代有什么名人?
- 2、在明朝 哪个皇帝结束了皇妃宫女的陪葬制度
- 3、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
- 4、历史上有哪些吏部尚书﹖
- 5、闽南有什么故事或神话
- 6、爱新觉罗 舒尔哈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老家是现在的哪个省
本文目录导航:
陈姓古代有什么名人?
答陈姓的古代名人有:
1、陈胜:
陈胜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秦二世元年,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为车夫庄贾所害,葬于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2、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是陈朝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宣帝陈顼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陈朝天康元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即皇帝位。
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破广陵、京口和都城建康,灭亡陈朝。
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隋文帝杨坚赐予宅邸,礼遇甚厚,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隋朝仁寿四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
3、陈友谅:
陈友谅,是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
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大汉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
4、陈廷敬:
陈廷敬是清代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康熙十四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后历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
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九年任《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
5、陈介祺:
陈介祺 是中国清代金石学家。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 、齐东陶的父亲。
在明朝 哪个皇帝结束了皇妃宫女的陪葬制度
答编辑本段英宗身世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 宣德年间(1425-1435),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是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编辑本段英宗生平
正统时期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明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朝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土木堡之变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后,便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杀奔北京。明军以逸待劳,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抵挡住了瓦剌军的攻势。此时,各地的勤王军也陆续赶到京城,也先只能退回大漠。 北京大败之后,瓦剌又在与明军的多次交战中惨败。景泰元年六月,也先挟持英宗到大同。七月朝廷下令禁止山西民运粮大同。八月,也先释放英宗。
景泰时期
英宗回到北京,代宗尊他为太上皇,但英宗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天顺时期
景泰八年春正月,景泰帝重病,众大臣请求皇帝早日建储,不许。同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太上皇(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乙未,废景泰帝为郕王,迁西内。癸丑,景泰帝薨于西宫,年三十。谥号戾。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天顺元年,英宗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其余功臣皆各有赏赐。又清算拥立景泰帝的旧臣,杀于谦、王文等。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1464年2月23日),英宗驾崩,两次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三十八岁,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编辑本段相关人物
皇后
孝庄皇后钱氏,海州人。 孝肃太后周氏,宪宗生母,昌平人。
妃嫔
王惠妃 生许王朱见淳 杨安妃 万宸妃 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 高淑妃 生秀王朱见澍 魏德妃 韦德妃 生徽王朱见沛 刘妃
子女
子 明宪宗朱见深 崇王朱见泽 德王朱见潾 皇子朱见湜 吉王朱见浚 忻王朱见治 许王朱见淳 秀王朱见澍 徽王朱见沛 女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谨。正德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历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尔!”趣狱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赠太保,谥康僖。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弘治二年薨。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内阁成员
正统时期:杨荣 杨士奇 杨溥 马愉 曹鼐 陈循 苗衷 高谷 天顺时期:彭时 徐有贞 许彬 薛瑄 李贤 吕原 岳正 陈文
名臣
正统时期:于谦 刘中敷 邝野 金濂 陈镒 王直 魏源 周忱 王佐 侯璡 魏骥 天顺时期:耿九畴 年富 王翱 马昂 轩輗 杨善
名将
正统时期:张辅 朱勇 沐晟 蒋贵 谭广 蒋信 方政 沈清 赵安 马亮 萧授 山云 天顺时期:陈友 陈豫 梁珤 张軏 孙镗 陈怀 施聚 任礼 张輗 杨信 曹义 焦礼 卫颖 史昭
编辑本段墓葬之地
明十三陵(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编辑本段明史 卷十 本纪第十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始罢午朝。丁亥,尚书蹇义卒。辛丑,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守备机务。二月戊申,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钰为郕王。甲寅,罢诸司冗费。三月戊寅,放都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辛巳,罢山陵夫役万七千人。丙申,谕三法司,死罪临决。三覆奏然后加刑。 夏四月壬戌,以元学上吴澄从祀孔子庙庭。丁卯,以久旱考察布、按二司及府州县官。戊辰,遣给事中、御史捕畿南、山东、河南、淮安蝗。五月壬午,户部言浙江、苏、松荒田税粮减除二百七十七万余石,请加覆核。帝以核实必增额为民患。不许。六月丁未,令天下瘗暴骸。辛酉,葬章皇帝于景陵。 秋七月丙子,免山西夏税之半。八月丙午,减光禄寺膳夫四千七百余人。九月壬辰,诏督漕总兵及诸巡抚官,岁以八月至京会廷臣议事。是月,王振掌司礼监。 冬十月壬寅,遣使谕阿台朵儿只伯。辛亥,诏天下卫所皆立学。十一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十二月壬子,阿台朵儿只怕犯凉州镇番,总兵官陈懋败之于黑山。 是年,琉球中山、暹罗、日本、占城、安南、满剌加、哈密、瓦剌入贡。正统元年春正月丙戌,罢铜仁金场。庚寅,发禁军三万人屯田畿辅。三月己巳,赐周旋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乙亥,御经筵。 夏四月丁酉朔,享太庙。五月丁卯,阿台朵儿只伯寇肃州。壬辰,设提督学校官。秋八月甲戌,右都督蒋贵充总兵官,都督同知赵安副之,帅师讨阿台朵儿只伯。九月癸卯,遣侍郎何文渊、王佐,副都御史朱与言督两淮、长芦、浙江盐课。钦差巡盐自此始。庚申,封黎利子麟为安南国王。 冬十一月乙卯,诏京官三品举堪任御史者,四品及侍从言官举堪任知县者,各一人。免湖广被灾税粮。十二月丁丑,以边议稽缓,下兵部尚书王骥、侍郎邝野于狱,寻释之。乙酉,湖广、贵州总兵官萧授讨广西蒙顾十六洞贼,平之。 是年,琉球中山、爪哇、安南、乌斯藏、占城、瓦剌入贡。遣宣德时来贡古里、苏门答剌十一国使臣还国。二年春正月甲午,宣宗神主祔太庙。己亥,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会宁夏、甘肃兵出塞讨阿台朵儿只伯。三月甲午,录囚。戊午,御史金敬抚辑大名及河南、陕西逃民。夏四月,免河南被灾田粮。五月庚寅,兵部尚书王骥经理甘肃边务。壬寅,刑部尚书魏源经理大同边务。丁未,免陕西平凉六府旱灾夏税。六月乙亥,以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孔子庙庭。庚辰,副都御史贾谅、侍郎郑辰振河南、 江北饥。 冬十月甲子,镇守甘肃左副总兵任礼充总兵官,都督蒋贵、都督同知赵安为左、右副总兵,兵部侍郎柴车,佥都御史曹翼、罗亨信参赞军务,讨阿台朵儿只伯。兵部尚书王骥、太监王贵监督之。十一月乙巳,振河南饥,免税粮。是年,琉球中山、撒马儿罕、暹罗、土鲁番、瓦剌、哈密入贡。 三年春三月己亥,京师地震。辛丑,振陕西饥。夏四月乙卯,王骥、任礼、蒋贵、赵安袭击阿台朵儿只伯,大破之,追至黑泉还。癸未,立大同马市。六月癸酉,以旱谳中外疑狱。乙亥,都督方政、佥事张荣同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右都督沐昂,讨麓川叛蛮思任发。 秋七月癸未,下礼部尚书胡濙于狱。辛卯,下户部尚书刘中敷于狱。寻俱释之。八月乙亥,以陕西饥,令杂犯死囚以下输银赎罪,送边吏易米。九月癸巳,蠲两畿、湖广逋赋。冬十月癸丑,再振陕西饥。十二月丙辰,下刑部尚书魏源、右都御史陈智等 于狱。 是年,榜葛剌贡麒麟,中外表贺。琉求中山、进罗、占城、瓦剌入贡四年春正月壬午,方政破麓川蛮于大寨,追至空泥,败没。二月丁巳,总兵官萧授平贵州计砂叛苗。闰月辛丑,释魏源、陈智等,复其官,并宥弃交阯王通、马骐罪。 三月己酉诏赦天下。壬子,赐施盘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庚申,废辽王贵烚为庶人。丁卯,黔国公沐晟卒于军。癸酉,增南京及在外文武官军俸廪。 夏五月庚戌,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充总兵官,讨思任发。丁卯,录中外囚。六月乙未,京师地震。丁酉,以京畿水灾祭告天地,谕群臣修省。戊戌,下诏宽恤,求直言。秋七月庚戌,免两畿、山东、江西、河南被灾税粮。壬申,汰冗官。八月戍戌,增设沿海备倭官。己亥,京师地震。 冬十二月丁丑,都督同知李安充总兵官,佥都御史王翱参赞军务,讨松潘祈命族叛番。 是年,琉球、占城、安南、瓦剌、榜葛剌、满剌加、哈密入贡。五年春正月己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乙亥,侍讲学士马愉、侍讲曹鼐入阁预机务。甲申,佥都御史张纯、大理少卿李畛振抚畿内流民。三月戊申,建北京宫殿。 夏四月壬申,免山西逋赋。丙戌,祈命簇番降。五月,征麓川,参将张荣败绩于芒市。六月丁丑,免两畿被来田粮。戊寅,录囚。 秋七月辛丑遣刑部侍郎何文渊等分行天下,修备荒之政。壬寅,杨荣卒。八月乙未,令各边修举荒政。九月壬寅,蠲云南逋赋。冬十一月壬寅,振浙江饥。壬子,免苏、松、常、镇、嘉、湖水灾税粮。丁巳,广西僧杨行祥伪称建文帝,械送京师,锢锦衣卫狱死。乙丑,沐昂讨平师宗叛蛮。十二月壬午,免南畿浙江、山东、河南被灾税粮。 是年,占城、琉球中山、哈密、乌斯藏入贡。六年春正月己亥朔,日当食,不见,礼官请表贺,不许。庚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乙卯,以庄浪地屡震,躬礼郊庙,遣使祭西方岳镇。大举征麓川,定西伯蒋贵为平蛮将军,都督同知李安、佥事刘聚副之,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三月庚子,下兵部侍郎于谦于狱。 夏四月甲午,以灾异遣使省天下疑狱。五月甲寅,刑部侍郎何文渊、大理卿王文录在京刑狱,巡抚侍郎周忱、刑科给事中郭瑾录南京刑狱。释于谦为大理少卿。 秋七月丁未,振浙江、湖广饥。 冬十月丁丑,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瑺荷校于长安门,旬余释还职。庚寅,免畿内被灾税粮。十一月甲午朔,乾清、坤宁二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成,大赦。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癸卯,王骥拔麓川上江寨。癸丑,免河南、山东及凤阳等府被灾税粮。闰月甲戌,复下刘中敷、吴玺、陈瑺于狱。逾年,释中敷为民,玺、瑺戍边。十二月,王骥克麓川,思任发走孟养。丁未,班师。右副总兵李安攻余贼于高黎贡山,败绩。 是年,占城、瓦剌、哈密入贡。七年春正月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庚申,如天寿山。三月甲子,还宫。 乙亥,免陕西屯粮十之五。戊寅,赐刘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甲午,振陕西饥。是月,免山西、河南、山东被灾税粮。五月壬申,论平麓川功,进封蒋贵为侯,王骥靖远伯。戊寅,立皇后钱氏。丁亥,倭陷大嵩所。六月壬子,户部侍郎焦宏备倭浙江。 秋七月丙寅,振陕西饥民,赎民所鬻子女。八月壬寅,复命王骥总督云南军务。九月甲戌,陕西进嘉禾,祀臣请表贺,不许。 冬十月壬辰,兀良哈犯广宁。乙巳,太皇太后崩。十二月,葬诚孝昭皇后于献陵。 是年,占城、瓦剌、哈密、琉球中山、安南、爪哇、土鲁番、乌斯藏入贡。八年春正月丁卯,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己丑,汰南京冗官。戊戌,淮王瞻墺来朝。丙午,荆王瞻堈来朝。夏五月己巳,复命平蛮将军蒋贵、王骥帅师征麓川思任发子思机发。戊寅,雷震奉天殿鸱吻,敕修省。壬午,大赦。六月丁亥,侍讲刘球陈十事,下锦衣卫狱,太监王振使指挥马顺杀之。甲辰,下大理少卿薛瑄于狱。秋七月戊午,祭酒李时勉荷校于国子监门三日。九月甲子,思机发请降。 冬十一月,宣宗废后胡氏卒。十二月癸未,免山东复业民税粮二年。丙戌,驸马都尉焦敬荷校于长安右门。是年,占城、安南、瓦剌、哈密、爪哇入贡。九年春正月甲寅,右都御史王文巡延安、宁夏边。辛酉,大祀天地于南郊。辛未,成国公朱勇,兴安伯徐亨,都督马亮、陈怀,同太监僧保、曹吉祥、刘永诚、但住分道讨兀良哈。二月丙午,王骥击走思机发,俘其孥以献。召骥还。三月辛亥朔,新建太学成,释奠于先师孔子。甲子,朱勇等师还。杨士奇卒。乙丑,叙征兀良哈功,封陈怀平乡伯,马亮招远伯,成国公朱勇等进秩有差。夏四月丙戌,翰林学士陈循直文渊阁,预机务。丁亥,振沙州及赤斤蒙古饥。五月己未,命法司录在京刑狱,刑部侍郎马昂录南京刑狱。六月壬午,振湖广、贵州蛮饥。秋七月己酉,下驸马都尉石璟于狱。处州贼叶宗留资福安银矿,杀福建参议竺渊。癸丑,免河南被灾税粮。闰月戊寅,复开福建、浙江银场。甲申,瘗暴骸。壬寅,雷震奉先殿鸱吻。八月庚戌,免陕西被灾税粮,赎民所鬻子女。甲戌,敕边将备瓦剌也先。九月丁亥,靖远伯王骥、右都御史陈鉴经理西北边备。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庚午,兀良哈贡马谢罪。 是年,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水,江河皆溢。暹罗、琉球中山、瓦剌、安南、乌斯藏、满剌加入贡。十年春正月丙戊,大祀天地于南郊。戊子,诏举智勇之士。二月丁巳,京师地震。己未,免陕西逋赋。丙寅,兀良哈贡马,请贷犯边者罪,不许。壬申,如天寿山。三月丙子,还宫。庚辰,思机发入贡谢罪。庚寅,赐商辂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庚申,诏所在有司饲逃民复业及流移就食者。六月乙丑,振陕西饥。免田租三之二。秋七月乙未,减粜河南、怀庆仓粟、济山、陕饥。八月癸丑,免湖广旱灾秋粮。丙辰,免苏、松、嘉、湖十四府州水灾秋粮。 冬十月戊辰,侍读学士苗衷为兵部侍郎,侍讲学士高谷为工部侍郎,并入阁预机务。十二月丙辰,缅甸获思任发,斩其首送京师。壬戌,输河南粟振陕西饥。广西总兵官安远侯柳溥讨平庆远叛蛮。是年,琉球中山、哈密、亦力把里、安南、占城、满剌加、锡兰山、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 十一年春正月己卯,大祀天地于南郊。庚辰,予太监王振等弟侄世袭锦衣卫官。二月辛酉,异气见华盖、奉天殿,遣官祭告天地。癸亥,诏恤刑狱。三月戊辰,下户部尚书王佐、刑部尚书金濂、右都御史陈镒等于锦衣卫狱,寻释之。壬申,御史柳华督福建、浙江、江西兵讨矿贼。癸酉,如天寿山。庚辰,还宫。 夏六月丙辰,京师地震。秋七月癸酉,增市廛税钞。庚辰,杨溥卒。八月戊戌,免湖广被灾秋粮。庚申,下吏部尚书王真等于狱,寻释之。九月辛巳,广西瑶叛,执化州知州茅自得,杀千户汪义。冬十月甲寅,遣给事中、御史分赉诸边军士。十一月壬申,减殊死以下罪。是年,琉球中山、暹罗、安南、爪哇、回回哈密、占城、亦力把里、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十二年春正月癸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癸亥,如天寿山。庚午,还宫。丙子,免杭嘉、湖被灾秋粮。夏四月丁巳,免苏、松、常、镇被灾秋粮。五月己亥,大理少卿张骥振济宁及淮、扬饥。 秋七月甲辰,敕各边练军备瓦剌。八月庚申朔,日有食之。九月乙未,马榆卒。是年,琉球中山、安南、占城、瓦剌、爪哇、哈密、暹罗入贡。十三年春正月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戊子,诏责孟养宣慰司献思机发。 壬寅,赐彭时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王骥仍总督军务,都督同知宫聚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帅师讨思机发。夏四月,免浙江、江西、湖广被灾秋粮。五月丙戌,遣使捕山东蝗。甲辰,刑部侍郎丁铉抚辑河南、山东灾民。秋七月乙酉,河决大名,没三百余里,遣使蠲振。己酉河决河南、没曹、濮、东昌,溃寿张沙湾,坏运这,工部侍郎王永和治之。八月乙卯,福建贼邓茂七作乱。甲戌,命御史丁瑄捕之。冬十一月丙戌,宁阳侯陈懋充总兵官,保定伯梁珤、平江伯陈豫副之,太监曹吉祥、王瑾提督火器,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讨邓茂七。甲辰,处州贼流劫金华诸县。庚戌,永康侯徐安备倭山东。十二月庚午,广东瑶贼作乱。 是年,琉球中山、安南、占城入贡。瓦剌贡使三千人,赏不如例,遂构衅。十四年春正月申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乙巳,免浙江、福建银课。二月丁巳,御史丁瑄、指挥刘福击斩邓茂七于延平。己巳,王骥破思机发于金沙江,又破之鬼哭山,班师。辛未,指挥佥事徐恭元总兵官,讨处州贼叶宗留,工部尚书石璞参赞军务。三月戊子,如天寿山,癸巳,还宫。夏四月庚戌,处州贼犯崇安,杀都指挥吴刚。壬戌,湖广、贵州苗贼大起,命王骥讨之,乙丑,遣御史十三人同中官督福建、浙江银课。五月丙戌,陈懋击破沙县贼。壬辰,旱,太监金英同法司录囚。己亥,侍读学士张益直文渊阁,预机务。庚子,巡按福建御史汪澄弃市,并杀前巡按御史柴文显。六月庚戌,靖州苗犯辰溪,都指挥高亮战死。丙辰,南京谨身诸殿灾。甲子,修省,诏河南、山西班军番休者尽赴大同、宣府。乙丑,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己巳,赦天下。戊寅,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王贵、吴克勤,太监林寿,分练京军于大同、宣府,备瓦剌。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京师。乙未,次龙虎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 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丙午,次阳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己酉,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镇大同。庚戌,师还。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甲子,京师闻败,群臣聚器于朝,侍讲徐珵请南迁,兵部侍郎于谦不可。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辛未,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编辑本段年号
正统(1436正月~1449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1457年一月27日~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评价
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不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景泰帝崩后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
答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
一.大明王朝的缔造者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安徽凤阳人。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的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称帝,改元洪武,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于1398年,时年71岁。
二.明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集团,夺取了明朝,建元,是为明成祖。 1421年,并下令编纂了《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代宗朱祁钰,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对的进攻,迫使瓦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明朝版图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
洪武、建文、、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1.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31年71岁
2.明惠宗 让皇帝
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即位1399年-1402年在位4年26岁
3.明成祖 文皇帝
朱棣(1360-1424) 年号“”。
1403年-1424年在位22年65岁
4.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1425年在位1年。
5.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 1425年即位1426年-1435年在位11年。
6.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
7.明代宗 景皇帝
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在位9年 。
8.明宪宗 纯皇帝
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1465年-1487年 在位24年 。
9.明孝宗 敬皇帝
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1488年-1505年 在位19年 。
10.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
1505年即位1506年-1521年 在位17年 。
11.明世宗 肃皇帝
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1522年-1566年在位46年 。
12.明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1567年-1572年在位7年 。
13.明神宗 显皇帝
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1573年-1620年 在位48年 。
14.明光宗 贞皇帝
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15.明熹宗 悊皇帝
朱由校 (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1621年-1627年 在位8年。
16.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1628年-1644年在位17年38岁 。
164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两路会师城下十九日破城,崇祯帝朱由检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明朝(1368―1644)276年
皇帝年号公元干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1378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1379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85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九年1386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1392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1393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1395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己卯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庚辰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三年1401辛巳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壬午
明成祖朱棣元年1403癸未
明成祖朱棣二年1404甲申
明成祖朱棣三年1405乙酉
明成祖朱棣四年1406丙戌
明成祖朱棣五年1407丁亥
明成祖朱棣六年1408戊子
明成祖朱棣七年1409己丑
明成祖朱棣八年1410庚寅
明成祖朱棣九年1411辛卯
明成祖朱棣十年1412壬辰
明成祖朱棣十一年1413癸巳
明成祖朱棣十二年1414甲午
明成祖朱棣十三年1415乙未
明成祖朱棣十四年1416丙申
明成祖朱棣十五年1417丁酉
明成祖朱棣十六年1418戊戌
明成祖朱棣十七年1419己亥
明成祖朱棣1420庚子
明成祖朱棣十九年1421辛丑
明成祖朱棣二十年1422壬寅
明成祖朱棣二十一年1423癸卯
明成祖朱棣二十二年1424甲辰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乙巳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丙午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丁未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1428戊申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1429己酉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1430庚戌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1431辛亥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1432壬子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癸丑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九年1434甲寅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乙卯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丙辰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1437丁巳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1438戊午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1439己未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庚申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辛酉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七年1442壬戌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3癸亥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1444甲子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乙丑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1446丙寅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己巳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庚午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1451辛未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1452壬申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四年1453癸酉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五年1454甲戌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六年1455乙亥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七年1456丙子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二年1458戊寅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己卯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1460庚辰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1461辛巳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六年1462壬午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七年1463癸未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1464甲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乙酉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1466丙戌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1467丁亥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四年1468戊子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五年1469己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六年1470庚寅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辛卯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八年1472壬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1473癸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1474甲午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1476丙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1479己亥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82壬寅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一年1485乙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1488戊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二年1489己酉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三年1490庚戌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四年1491辛亥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五年1492壬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六年1493癸丑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七年1494甲寅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八年1495乙卯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九年1496丙辰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年1497丁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1500庚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1503癸亥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505乙丑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丙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1507丁卯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1508戊辰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1509己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1510庚午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辛未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壬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八年1513癸酉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1514甲戌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年1515乙亥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1522壬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1523癸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1524甲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年1525乙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丙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六年1527丁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1528戊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1529己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1530庚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年1531辛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二年1533癸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39己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四年1545乙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七年1548戊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1549己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三年1554甲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1559己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九年1560庚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二年1563癸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1566丙寅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丁卯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戊辰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三年1569己巳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1570庚午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1571辛未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六年1572壬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1573癸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1574甲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年1575乙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1576丙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1577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六年1578戊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1579己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年1580庚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九年1581辛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壬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五年1587丁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90庚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四年1596丙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1599己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四年16, 06丙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1600庚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年1602壬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三年1605乙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1610庚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1614甲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1620庚申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庚申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辛酉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1622壬戌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1623癸亥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1624甲子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五年1625乙丑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1626丙寅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七年1627丁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1628戊辰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己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三年1630庚午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四年1631辛未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五年1632壬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六年1633癸酉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七年1634甲戌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八年1635乙亥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九年1636丙子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年1637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
南明福王朱由菘弘光元年1645乙酉
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元年1645乙酉
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二年1646丙戌
南明唐王朱韦金绍武元年1646丙戌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元年1647丁亥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二年1648戊子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三年1649己丑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1650庚寅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五年1651辛卯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六年1652壬辰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1653癸巳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八年1654甲午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九年1655乙未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年1656丙申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一年1657丁酉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二年1658戊戌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
就是与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明朝的分享。看完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有哪些吏部尚书﹖
答隋朝
文帝朝
虞庆则;韦世康;苏威;卢恺;韦世康;牛弘
炀帝朝
牛弘
唐朝
高祖朝
李纲;封德彝;杨恭仁
太宗朝
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高士廉;侯君集;杨师道;刘洎;马周;卢承庆
高宗朝
(662年—670年称之为司列太常伯)
高季辅;褚遂良;柳奭;来济;唐临;李义府;刘祥道;杨弘武;卢承庆;李敬玄
则天朝
(称之为天官尚书)
韦待价;武承嗣;武三思;乐思晦;李景谌;韦安石
中宗朝
张柬之;韦安石;唐休璟;李峤;韦巨源;苏瑰;张嘉福
睿宗朝
宋璟;刘幽求;郭元振;毕构;萧至忠
玄宗朝
萧至忠;魏知古;崔日用;卢怀慎;宋璟;王晙;裴漼;宋璟;裴光庭;萧嵩;李皓;李林甫;杨国忠
肃宗朝
房琯;韦陟;李岘
代宗朝
刘晏;李岘;崔寓;裴遵庆;刘晏;颜真卿
德宗朝
颜真卿;乔琳;萧复;刘滋;窦参;李彤;顾少连;贾耽
顺宗朝
贾耽;郑珣瑜
宪宗朝
郑珣瑜;高郢;李巽;郑余庆;崔邠;韩皋;赵宗儒;张弘靖
穆宗朝
韩皋;赵宗儒;萧俛;李绛;郑絪;赵宗儒
敬宗朝
赵宗儒;郑絪
文宗朝
郑絪;王涯;崔群;令狐楚;李程;崔龟从
武宗朝
杨嗣复;李德裕;李回;高元裕;孙简
宣宗朝
孙简;卢钧;王起;高元裕;李珏;崔龟从;高元裕;崔瓘;裴谂;李景让;魏谟;苏涤
懿宗朝
李景让;杜审权;裴休;崔慎由;曹确;萧仿;徐商;王铎;萧邺
僖宗朝
刘邺;李霨;归仁晦;郑从谠;赵隐;萧遘;韦昭度;牛聚;王徽;孔纬
昭宗朝
王徽;张濬;刘崇望;崔昭纬;徐彦若;孔纬;刘崇望;王抟;崔胤;崔远;裴枢
哀帝朝
陆扆;薛贻矩
明朝
序号
姓名
籍贯
上任时间
卸任时间
卸任原因
1
偰斯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洪武十三年庚申二月
(1380年)
改任礼部尚书
2
洪彝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寻免
3
刘嵩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
(今江西泰和)
洪武十三年庚申四月
(1380年)
洪武十三年庚申五月
(1380年)
致仕
4
阮畯
洪武十三年庚申六月
(1380年)
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
(1382年)
致仕
5
李信
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
(1382年)
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
(1383年)
卒
6
陈敬
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
(1383年)
洪武十六年癸亥十二月
(1383年)
致仕
7
余熂
洪武十七年甲子正月
(1384年)
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
(1385年)
因胡惟庸案罪诛
8
赵瑁
洪武十八年乙丑三月
(1385年)
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
(1385年)
因胡惟庸案罪诛
9
詹徽
江浙行省徽州路婺源州
(今江西婺源县)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六月
(1390年)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
(1393年)
因蓝玉案罪诛
10
梁焕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
(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
(1393年)
罢免
11
翟善
扬州府泰兴县
(今江苏省泰兴县)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
(1393年)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闰九月
(1395年)
降南宁府宣化县知县
12
杜泽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正月
(1396年)
洪武三十年丁丑十月
(1397年)
罢免
13
茹鹚
湖广行省潭州府衡山县(今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九月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398年)
改任河南布政使
14
张紞
陕西行省奉平路富平县
(今陕西省富平县)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398年)
建文四年壬午秋七月
(1402年)
靖难之役后自经
15
蹇义
四川行省重庆路巴县
(今重庆市)
建文四年壬午九月
(1402年)
宣德三年戊申十月
(1429年)
卒
16
郭琎
京师保定府新安县(今河北省安新县)
宣德四年己酉四月
(1430年)
正统八年癸亥正月
(1443年)
致仕
17
王直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
正统八年癸亥正月
(1443年)
景泰二年辛未七月
(1451年)
致仕
18
何文渊
景泰二年辛未七月
(1451年)
景泰四年癸酉六月
(1453年)
下狱旋释,致仕
19
王翱
京师河间府盐山县(今河北省盐山县)
景泰四年癸酉六月
(1453年)
成化三年丁亥七月
(1467年)
病免
20
李秉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府曹县(今山东省曹县)
成化三年丁亥十一月
(1467年)
成化五年己丑正月
(1469年)
免
21
崔恭
北直隶顺德府广宗县(今河北省广宗县)
成化五年己丑正月
(1469年)
成化五年己丑五月
(1469年)
丁忧
22
姚夔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严州府桐庐县(今浙江省桐庐县)
成化五年己丑五月
(1469年)
成化九年癸巳二月
(1473年)
卒
23
尹旻
成化九年癸巳三月
(1473年)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五月
(1486年)
劾免
24
耿裕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卢氏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八月
(1486年)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
(1486年)
改南京吏部尚书
25
李裕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丰城市)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
(1486年)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
(1487年)
致仕
26
王恕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
(1487年)
弘治六年癸丑闰五月
(1493年)
致仕
27
耿裕
弘治六年癸丑六月
(1493年)
弘治九年丙辰正月
(1496年)
卒
28
屠滽
弘治九年丙辰二月
(1496年)
弘治十三年庚申五月
(1500年)
致仕
29
倪岳
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弘治十三年庚申六月
(1500年)
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
(1501年)
卒
30
马文升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
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
(1501年)
正德元年丙寅四月
(1506年)
致仕
31
焦芳
正德元年丙寅四月
(1506年)
正德元年丙寅十月
(1506年)
进入内阁
32
许进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灵宝县(今河南省灵宝县)
正德元年丙寅十月
(1506年)
正德三年戊辰八月
(1508年)
致仕
33
刘宇
正德三年戊辰八月
(1508年)
正德四年己巳六月
(1509年)
进入内阁
34
张彩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安定县(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正德四年己巳六月
(1509年)
正德五年庚午八月
(1510年)
下狱死
35
刘机
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城区)
正德五年庚午八月
(1510年)
正德五年庚午十二月
(1510年)
致仕
36
杨一清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云南府安宁州(今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
正德六年辛未正月
(1511年)
正德十年乙亥闰四月
(1515年)
进入内阁
37
陆完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正德十年乙亥闰四月
(1515年)
正德十五年庚辰十一月
(1520年)
下狱,充军
38
王琼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
正德十五年庚辰十一月
(1520年)
正德十六年辛巳四月
(1521年)
下狱,谪戍
39
石珤
京师真定府藁城县(今河北省藳城市)
正德十六年辛巳五月
(1521年)
正德十六年辛巳七月
(1521年)
改东阁诰敕
40
乔宇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乐平县(今山西省昔阳县)
正德十六年辛巳八月
(1521年)
嘉靖三年甲申七月
(1524年)
致仕
41
杨旦
福建省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县)
嘉靖三年甲申八月
(1524年)
嘉靖三年甲申八月
(1524年)
未任免
42
廖纪
京师河间府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
嘉靖三年甲申十月
(1524年)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致仕
43
罗钦顺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辞不赴
44
李承勋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嘉鱼县(今湖北省嘉鱼县)
嘉靖六年丁亥八月
(1527年)
嘉靖六年丁亥十月
(1527年)
改刑部尚书
45
桂萼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省余江县)
嘉靖六年丁亥十一月
(1527年)
嘉靖八年己丑二月
(1529年)
进入内阁,武英殿大学士
46
方献夫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嘉靖八年己丑二月
(1529年)
嘉靖十年辛卯七月
(1531年)
召,未赴
47
王琼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嘉靖十年辛卯十二月
(1531年)
嘉靖十一年壬辰七月
(1532年)
卒
48
方献夫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嘉靖十一年壬辰七月
(1532年)
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
(1532年)
不再兼任
49
汪鋐
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
(1532年)
嘉靖十四年乙未九月
(1535年)
罢免
50
许赞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灵宝县(今河南省灵宝县)
嘉靖十五年丙申闰十二月
(1536年)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九月
(1544年)
进入内阁
51
熊浃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九月
(1544年)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十一月
(1545年)
削为民
52
唐龙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省兰溪市)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十二月
(1545年)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七月
(1546年)
罢免
53
周用
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七月
(1546年)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正月
(1547年)
卒
54
闻渊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波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正月
(1547年)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
(1549年)
致仕
55
夏邦谟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
(1549年)
嘉靖三十年辛亥二月
(1551年)
致仕
56
李默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瓯宁县(今福建省建瓯县)
嘉靖三十年辛亥三月
(1551年)
嘉靖三十年辛亥十月
(1551年)
削为民
57
万镗
嘉靖三十年辛亥十月
(1551年)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八月
(1553年)
削为民
58
李默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瓯宁县(今福建省建瓯县)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八月
(1553年)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二月
(1556年)
下狱死
59
吴鹏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三月
(1556年)
嘉靖四十年辛酉三月
(1561年)
致仕
60
欧阳必进
嘉靖四十年辛酉三月
(1561年)
嘉靖四十年辛酉十一月
(1561年)
致仕
61
郭朴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
嘉靖四十年辛酉十一月
(1561年)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二月
(1563年)
丁忧
62
严讷
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市)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三月
(1563年)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四月
(1565年)
进入内阁
63
郭朴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四月
(1565年)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三月
(1566年)
进入内阁
64
胡松
南直隶滁州直隶州(今安徽省滁县)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三月
(1566年)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
(1566年)
卒
65
杨博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
(1566年)
隆庆三年己巳十二月
(1569年)
致仕
66
高拱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钧州新郑县(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
隆庆三年己巳十二月
(1569年)
隆庆六年壬申六月
(1572年)
罢
67
杨博
隆庆六年壬申六月
(1572年)
万历元年癸酉九月
(1573年)
致仕
68
张瀚
万历元年癸酉九月
(1573年)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罢免
69
方逢时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不再兼署
70
王国光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万历十年壬午十月
(1582年)
罢免
71
梁梦龙
万历十年壬午十月
(1582年)
万历十年壬午十二月
(1582年)
罢免
72
严清
万历十年壬午十二月
(1582年)
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
(1583年)
病免
73
杨巍
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
(1583年)
万历十八年庚寅二月
(1590年)
致仕
74
宋𫄸
万历十八年庚寅三月
(1590年)
万历十九年辛卯五月
(1591年)
卒
75
陆光祖
万历十九年辛卯四月
(1591年)
万历二十年壬辰三月
(1592年)
致仕
76
孙鑨
万历二十年壬辰三月
(1592年)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七月
(1593年)
致仕
77
陈有年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八月
(1593年)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七月
(1594年)
致仕
78
孙丕扬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八月
(1594年)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
(1596年)
病免
79
蔡国珍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五月
(1597年)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四月
(1598年)
病免
80
李戴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六月
(1598年)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十二月
(1603年)
致仕
81
赵世卿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十二月
(1603年)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
(1604年)
辞
82
杨时乔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
(1604年)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二月
(1609年)
卒
83
孙丕扬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四月
(1609年)
万历四十年壬子二月
(1612年)
致仕
84
赵焕
万历四十年壬子八月
(1612年)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九月
(1613年)
致仕
85
王象干
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省桓台县)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十月
(1613年)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
(1614年)
不再兼署
86
郑继之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
(1614年)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二月
(1618年)
致仕
87
李汝华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闰四月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六月
(1618年)
不再兼署
88
赵焕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六月
(1618年)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月
(1619年)
卒
89
李汝华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月
(1619年)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六月
(1620年)
不再兼署
90
周嘉谟
湖广汉川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六月
(1620年)
天启元年辛酉十二月
(1621年)
致仕
90
张问达
泾阳
天启元年辛酉十二月
(1621年)
天启三年癸亥九月
(1623年)
致仕
91
赵南星
北直隶高邑(今河北高邑县)
天启三年癸亥十月
(1623年)
天启四年甲子十月
(1624年)
致仕
92
崔景荣
天启四年甲子十一月
(1624年)
天启五年乙丑七月
(1625年)
罢免
93
李宗延
天启五年乙丑七月
(1625年)
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
(1625年)
罢免
94
王绍徽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咸宁(今陕西西安)
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
(1625年)
天启六年丙寅闰六月
(1626年)
闲住
95
周应秋
天启六年丙寅七月
(1626年)
天启七年丁卯十一月
(1627年)
罢免
96
房壮丽
天启七年丁卯十一月
(1627年)
崇祯元年戊辰四月
(1628年)
致仕
97
王永光
崇祯元年戊辰五月
(1628年)
崇祯四年辛未三月
(1631年)
罢免
98
闵洪学
崇祯四年辛未三月
(1631年)
崇祯五年壬申八月
(1632年)
罢免
99
李长庚
崇祯五年壬申十二月
(1632年)
崇祯七年甲戌八月
(1634年)
削职
100
谢升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
崇祯七年甲戌八月
(1634年)
崇祯十年丁丑二月
(1637年)
罢免
101
田维嘉
崇祯十年丁丑三月
(1637年)
崇祯十一年戊寅四月
(1638年)
罢免
102
商周祚
崇祯十一年戊寅五月
(1638年)
崇祯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638年)
削职
103
庄钦邻
崇祯十二年己卯正月
(1639年)
崇祯十二年己卯七月
(1639年)
未至罢免
104
谢升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
崇祯十二年己卯八月
(1639年)
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
(1640年)
进入内阁
105
傅永淳
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
(1640年)
崇祯十三年庚辰九月
(1640年)
罢免
106
李日宣
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水县)
崇祯十三年庚辰九月
(1640年)
崇祯十五年壬午六月
(1642年)
下狱充军
107
郑三俊
南直隶池州府建德县(今安徽省东至县)
崇祯十五年壬午八月
(1642年)
崇祯十六年癸未五月
(1643年)
罢免
108
李遇知
崇祯十六年癸未五月
(1643年)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
(1644年)
病去 (明亡)
序号
姓名
籍贯
上任时间
卸任时间
卸任原因
清朝
顺治朝
满:巩阿岱;谭拜;郎球;谭泰;卓罗;韩岱;陈泰;朱玛喇;科尔昆;伊图;车克
汉:陈名夏;高尔俨;成克巩;金之俊;刘正宗;王永吉;卫周祚;孙廷铨
康熙朝
满:阿思哈;明安达礼;马希纳;对喀纳;明珠;吴达礼;介山;伊桑阿;达哈他;科尔坤;廖旦;阿兰泰;鄂尔多;苏赫;库勒纳;席尔达;敦拜;温达;马尔汉;富宁安;隆科多
汉:孙廷铨;魏裔介;杜立德;黄机;郝维讷;宋德宜;李之芳;陈廷敬;张士甄;李天馥;熊赐履;李光地;宋荦;徐潮;萧永藻;吴一蜚;张鹏翮;逊柱
雍正朝
满:隆科多;查弼纳;福敏;查郎阿;傅尔丹;杭奕禄;性桂
汉:田从典;朱轼;蔡珽;杨名时;宜兆熊;嵇曾筠;张廷玉;刘于义
乾隆朝
满:性桂;讷亲;高斌;来保;德沛;达尔党阿;傅森;讬恩多;永贵;讬庸;官保;阿桂;绰克托;伍弥泰;和珅;福康安;金简;保宁
汉:刘于义;郝玉麟;杨超曾;史贻直;陈大受;梁诗正;孙嘉淦;黄廷桂;王安国;汪由敦;刘统勋;陈宏谋;刘纶;程景伊;嵇璜;蔡新;刘墉;彭元瑞;孙士毅
嘉庆朝
满:保宁;书麟;魁伦;琳宁;德瑛;瑚图礼;秀林;松筠;铁保;英和;那彦成
汉:刘墉;沈初;朱圭;刘权之;费淳;邹炳泰;曹振镛;章煦;戴均元;吴璥;刘镮之
道光朝
满:那彦成;松筠;文孚;穆彰阿;耆英;奕经;恩桂;文庆;柏葰
汉:刘镮之;卢荫溥;汤金钊;潘世恩;朱士彦;卓秉恬;陈官俊;贾桢
咸丰朝
满:柏葰;花沙纳;全庆
汉:贾桢;翁心存;周祖培;许乃普;陈孚恩;朱凤标
同治朝
满:瑞常;文祥;宝鋆;英桂
汉:朱凤标;单懋谦;毛昶熙
光绪朝/宣统朝
满:英桂;载龄;灵桂;广寿;恩承;崇绮;锡珍;麟书;熙敬;刚毅;敬信;世续;奎俊
汉:毛昶熙;万青藜;李鸿藻;徐桐;孙家鼐;徐郙;张百熙;鹿传霖;陆润庠;李殿林
闽南有什么故事或神话
答1共工怒触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孙祝融的儿子。他人脸、蛇身、红发,驾黑龙,管理和控制著占大地面积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泽。
颛顼继黄帝登上帝位后,施行绝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众神没有一点自由,地上的人们也怨声载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颛顼宣战。双方大战於不周山。这不周山乃是当年女娲补天斩龟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没日没夜地厮杀了十几天后,共工之军渐渐不支。共工此时已杀红了眼睛,他怒吼一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只听得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不周山折断了! 顷刻之间,西北边的天空因失去支撑而倾斜下来,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时,东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动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顺势向东南奔流,宇宙从此改观,形成了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百川归海的地势。
2百鸟朝凤
很久以前,凤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鸟。但它有的优点就是:很勤劳。把吃多下来的食物都藏进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都饿得头昏眼花。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给大家。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3、炎帝击石生火
人类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个人便想人类总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决定自己要创造一种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猎中,他一失手未将石制的标枪命中猎物,不过他发现标枪与地上的石头相击时产生了火花,于是他就捡了很多那里的石头来试验,结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为他发现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个部落都一致拥他为王,这个人就是以火德为王的炎帝.之后他又创造了耕种方法并且教会了人类耕种,所以他又被称为神农.
4、后羿与嫦娥
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于是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把多余的九个太阳射下去后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5、盘古开天辟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此时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就这样有了天地。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6、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杀死了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处的地方跑到太阳落的地方,,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终于安定了九州。
7、夸父追日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夸父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天上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终于看到了太阳想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还是没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泽里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这两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墙,挡住了他们通往外界的路,与世隔绝,非常落后。于是愚公决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个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对他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后羿立下盖世神功所以收了许多徒弟。其中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当有一次后羿带众徒外出狩猎时,蓬蒙装病留了下来,并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给她的不死药,嫦娥在被逼无奈之际吞下了不死药,她立即飞上了天,因为不舍得后羿,所以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吴刚砍树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11、女娲造人
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女娲总觉得很寂寞因为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于是她用泥土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完后,他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从这以后,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12、皇帝战蚩尤
一次,华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战事连连,百姓不得生存。华夏被分为五个大部落,其中黄帝和蚩尤的部落势力最大,黄帝因不愿看到百姓因战争而受苦,便想停止这种战争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最后,蚩尤兵败逃跑.黄帝命应龙前往追杀.应龙不负期望将蚩尤杀死并割下蚩尤的头颅献给黄帝.
13、女娲补天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两个神仙打架从天上打到了人间,天被打出了个洞,把人们安静的生活环境都破坏了。女娲看到这种场景,非常不忍心,于是练了五色石来把天上的洞补好了。把脏乱的环境重新恢复平静,再还给了人类,人类都非常感谢女娲。
14、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15、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一天,女娃去东海看太阳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只小鸟,“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非常痛恨东海,于是日复一日地不断地往东海中扔石子,想把东海填平。
16、刑天战黄帝
黄帝用强大的武力打败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发誓要与黄帝争夺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与天帝开始了一场激战。突然,黄帝看准机会一剑向刑天脖颈砍去,刑天那颗巨大的头颅就被砍落下来。刑天见头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武器,继续呐喊战斗。
17、姜子牙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用奇特的方式钓鱼,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请了他好几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们继续钓鱼。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诚心诚意,就答应辅佐他。
18、沉香救母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与善良的仙女,华岳三娘相爱了。不久,三娘就怀孕了并为孩子取名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后,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长大后决定去就自己被压在华山下的母亲。母亲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里拿到了宝莲灯,立即飞回了华山,救出了母亲。
19、八仙过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吕洞宾有长剑,何仙姑有莲花、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花篮。)
20、仙女造桥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节去承受人间的香火供奉,不巧这一年上元仙子因为有事不能离开,只好拜托其他两位仙子飞下天界。她们见这里海秀山奇、人民淳朴,便心生爱意。为回报百姓的祭奉盛情,两位仙子见海岛与大陆交通不便,决定修一座海桥连接起来,以造福人间。于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顷刻间,那海桥即将修造成功。
闽南七夕民俗及传说
在闽南地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这一民俗相沿成习,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
按照传统习俗,闽南地区七夕敬奉“七娘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而且因为人们认为“七娘妈”是七个,因而都与“七”有关。主要有:七娘轿(七乘)、七娘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其余陈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为数。另外,还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红髻绳等。“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别致,比较讲究的亭中还扎有彩绘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观。据说,七娘亭的流传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锦绿结成楼殿,陈设花果……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许源自于此。
关于七夕的传说,闽南还有其精彩的说法。传说当年天帝盛怒于七仙女与董永成婚,以银河为界,将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后允其每隔七天相会一次,命喜鹊把天帝这一命令传给他俩,不料喜鹊竟把七天一相会误报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会。至今,闽南地区还保留着“客鸟(喜鹊)报错喜”的俗谚。虽然喜鹊报错喜,消息误传,但传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须将错就错,不能再改,于是罚喜鹊每年“七夕”为牛郎织女搭桥。据说,七月初七这一天见不到喜鹊的影子,是因为它们都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秃顶,那是因为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间还传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闽南民间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闽南民谚的哲理故事
闽南语作为中国古代中原母语的活化石,已经经过不少资深语言学家的论证。其生动的语汇无不蕴含丰富的哲理,因此,其流传地区的广泛更令人惊讶。现在,我就平日搜集过的一些闽南民间谚语故事一段段细细讲来,相信大家听了一定会喜欢的。首先咱要讲到的一则谚语叫歹马也有一步踢。这句谚语出自古代一次战乱之后。据传有一次兵荒马乱过后,漳州府在清理战场时,把一批受伤的战马拉到南门外圩市上拍卖。许多人看到伤马价钱低贱,纷纷购买回去杀了吃马肉。
有一天,一位城郊农夫到圩市卖菜,听说伤马很便宜,也去买了一匹,拉回家去。由于回家时天色已暗,他便把马绑在猪圈里,准备明天一早就把它杀掉。
这天半夜,有一个毛贼到村里偷东西,听见农夫家的猪圈里有大猪嚎叫的声音,走近一看,是一只大肥猪。他高兴地把猪圈门撬开。当他刚钻进猪圈时,摸到那只伤马的尾巴。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觉得尾巴被抓住了急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贼的下身。小毛贼痛得哇哇叫。农夫一家人听到了,马上冲到猪圈,毛贼一看到有人来,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后不敢来偷东西了!”
第二天,这事传开了,村里的人说:“莫看这歹马也有一步踢”。农夫也舍不得把马杀掉、精心喂养,结果这只伤马成了一匹壮马。
这则故事说明,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点优势,就不要小看或郫视他。
这说到的是歹马也有一步踢这则民间谚语故事。接下来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另外一则闽南俗语叫“罩鸡不成孵”,也叫“押鸡不成孵”。听众朋友,“罩鸡不成孵”,说的是,母鸡不在蹲窝的时候,硬把它罩起来强迫它孵蛋是不可能的,如同普通话中“捆绑不成夫妻”“按下牛头喝水”的意思一样。它告诫人们,凡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勉强。
听众朋友,母鸡蹲窝孵蛋是它的本能。当母鸡产完一窝蛋以后,它就开始孵蛋。这时,窝里即使没蛋,它也要蹲在窝里,这就是“蹲窝”,有的又叫“赖窝”。蹲窝的母鸡既清醒又迷糊。说它清醒,是因为它感到窝里有它的儿女们,不能离窝,否则会遭夭折。这期间,它少吃少喝,但不忘把粪便排泄在窝外,还不时翻窝,用身体最大限度地盖住所有的蛋。说它迷糊,是因为窝里有没有蛋它并不理会,即使窝里放鸭蛋鹅蛋或者其他鸟蛋甚至石头,它照样精心孵化。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农家,为了使蹲窝的母鸡早清醒早生蛋,往往使用各种残忍手段折磨它,或泡入水中,或缚住双翅或双脚等,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依然不能使它恢复常态。
“罩鸡不成孵”原意为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如今又被人们引申为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或事勉强凑合在一起,结果彼此不但不能和谐相处,甚至往往把事情弄得乱糟糟。例如,兄弟、妯娌间由于性格不同或利益冲突,提出要分家过,而父母为了维护家庭的“统一”,却不答应,结果事与愿违,落得“罩鸡不成孵”,纠纷不断,家庭失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好,讲完了“罩鸡不成孵”这则闽南俗语后,下面咱继续来讲到一个泉州的俗语叫“一个书笼,一个头桶”。
听众朋友,“一个书笼,一个头桶”是一句比较特殊的泉州俗语。书笼,即是装书的竹笼;头桶,便是装人头的木桶。这句俗语来自古代晋江一位书生的故事。
相传,明朝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磁灶村一农家诞生一男孩名叫吴复。吴复从小天资聪颖,活泼执灵。六岁时就能背诵《三字经》,七岁时通论语孝经,被称为“小神童”。十八岁成为县学中有定额的廪生,享受公费待遇。
宣宗宣德戊申年(一四二八),泉州知府发现府学里有的廪生是冒名代考而录取的,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宣布所有的廪生全部除名,永远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那时,被除名的廪生,绝大部分觉得冤枉,但心里生气嘴中不敢说,自在家里生闷气。唯独吴复不怕死地说:“现在,我蒙受极大的冤枉。尽管民要告官,难如上青天,但人生自古谁无死,我怎能归世人屈辱于权势而在世间生存呢?我要上诉,来昭雪我的耻辱。”这样吴复就写好理由充足的状词,立即向泉州知府申诉,但被拒之门外,不予受理,他又往省城福州进行申诉,仍然无什么用。吴复回家后横下一条心,决定排除一切困难,到京城告御状,直到洗雪冤情方才罢休。
吴复拜别父母步行上京时,肩上挑着一个书笼和一个头桶,走了一村又一村,穿过一县又一县,晓行夜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顺利抵达京城,找个小客店住下,准备告御状。
当朝的宣德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曾多次接见和受理来京告状的受害者。吴复终于寻得机会,亲自向皇上申述冤情,并恳求皇上让受除名者重新参加甄别考试,他还表示:“若是小民考后属于不合格者宁受死罪,斩首后装在从家中带来的头桶而毫不悔恨。”皇上听后,既同情又感动,遂即颁下圣旨,命翰林院出题,从速通知泉州府所有被除名的廪生前来京都,在天门下参加甄别考试。
消息传开,泉州被除名的廪生都感到非常意外又欢喜,积极准备应试。众廪生经过几场甄别考试,到公开发榜时,吴复名列第一,其他具有真才实学者皆榜上有名。那些花大钱请人替考的冒牌货色,一一落马,丑态百出。事后,每当人们谈起这件事时,无不敬佩吴复的才学和胆识。
不久,吴复被朝廷选派到江苏省应天府溧水县担任县学训导,后因政绩突出,又被提升为溧水知县。吴复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慨地说:“当年若不是冒死拼搏,我哪会有今日呢?”从此,“一个书笼,一个头桶”这句俗语,连同这个真实的故事便在泉州民间流传开了。
碎缸的故事--闽南故事
民国某一年,刚好是麦子收成了后的季节,晋江龙湖有一个姓施的作田兄,听说海口嘉排村船埠头到了一批十一斗的大水缸,正好厝内欠用装五谷,就赶紧前去购买。
说起这个姓施的作田兄,人人都知道他的性情温和,无多无事,脸上常常笑咪眯。这日,他买了两个大水缸用扁担挑着,一摇一晃转回家。来到田间小路上,看见一条被过路人踏出的小路,正从一丘闲田中穿过,可省绕一大段路,他想,路是人走出来的,即然别人从这里过路,我也抄近路,也挑着水缸从那条小路穿田中过去。没想到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正躲在这里等拦。这是一个姓洪的作田兄,他性情爆烈,人人都怕他、让他。这日他在田头已经等了很久了,一看见姓施的作田兄挑着大水缸走到田中央,就风风火火赶上去,没分没话,举起锄头,“呯嘭”一大声,将姓施的一个大缸砸得碎碎碎。
姓洪的作田兄为什么来打碎大水缸呢原来这丘田正是他耕种的。这日,他带着牛犁耙来田里翻地,看见田中被踏出路,已经一肚子火了,没想只犁二趟,田地被踏得实实,将一个新犁头卡断了。受不了气,他才会提着锄头,在田头,打碎大水缸。
再说姓施的作田兄听见“呯嘭”一声,前面的大缸就一坠在地上,吓了一大跳,赶紧转过头,一见那姓洪的作田兄正睁大眼睛,拿着锄头气呼呼,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所以他就笑着问: “老兄,怎样不作声打碎我的大缸”姓洪的作田兄“哼”了一声,粗声大气叫起来: “我问你,这里是田还是路”姓施的作田兄听了笑笑说: “从你的田里踏过去是我不对。老兄,请你把手中的锄头借我一下。”姓洪的作田兄正在火头里,心里想,就使让你拿锄头相打,我也不怕你,便将锄头扔过去,说:“借就借吧,看你敢把我怎样。”姓施的作田兄拿起锄头,不是要打姓洪的,而是“呯嘭”一声,也将另一个大缸打得碎碎碎。姓洪的作田兄感到奇怪,说:“你这是做什么”姓施的作田兄转过身来,笑笑说:“老兄,看你性地这么急,撩田是我不对,但是田中的路并不是我一人踏出来的,现在你不作声将我的大缸打碎了,剩一个叫我怎样扛回家不如一起打碎,还麻烦你将那些碎缸片拣掉。”说了,将锄头拿给姓洪的作田兄,拾起扁担绳子转回家去了。
这件事虽然使姓洪的作田兄过后有点见笑,但是随着时间一久,也就渐渐忘记了。
无巧不成书,有一天,正是龙湖乡村里几年一度的“佛生日”,姓洪的作田兄也受朋友的邀请,前去吃酒。真真是“冤家路窄”,他刚刚踏入村头,对面正碰上姓施的作田兄也到村头接人客。原来这是姓施的所在乡里。姓施的作田兄看见姓洪的作田兄,就大笑着跑过来拉住,喊着说:“哎呀,老兄弟,没想到你也来了,真巧被我接到了,今日无论如何也要上我家吃杯酒。"俗语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个时候,姓洪的作田兄只得跟着走。一进家,姓施的作田兄就对满厅的亲友嚷着:“我的好友来”。一边就将姓洪的作田兄直直“请”进房中去,叫家里人敬上烟、茶、酒、摆了满满一桌,然后笑着说: “老兄,要什么,自己用了,我还有些事赶快要办, 只好失陪”说了,跨出房门,拉上门锁,“咔嚓”一声,门就锁起来了。
这里姓洪的作田兄听见外面人声马叫,心里暗暗叫苦,但他性情直,心想:上次放门口刁,今日是自投罗网了,管他死还是活,先吃再说,就一个人在房中喝酒。临近中午,姓施的作田兄才从外面进来,笑笑说:老兄,将你锁在房中真是对不起。”姓洪的作田兄这时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只好不说一句话。姓施的作田兄又说:“老兄,我是真心要请你,怕你跑掉,所以将你锁在房中。”接着就将姓洪的作田兄拉到厅中酒桌上。亲友们看见姓施的作田兄这样亲热地拉着一位客人来,都离坐站起来迎接。但是,那些知道这位客人被锁在房中的亲友未免心里疑惑,有人问:“这位老友是……”这一问使姓洪的作田兄答不出来。姓施的作田兄连忙笑着说;“我来介绍,这位是我在路途结交的朋友,为人忠直,就是性子急一点……”接着就将前面的事大略讲了出来。听见的人都笑了起来。但是,这时姓施的作田兄却是没有笑,说: “诸位,这件事倒是这位老兄教我做人的道理,大家试想,我们都是作田人,只图路近,踏毁人家的田地,这就逆天理,大家说是不是所以,我认了这位老兄为好友!”众人听了,心里都很佩服。
姓洪的作田兄这时也很见笑,当天离开后,隔天就赶紧去船埠头买了两个十一斗大水缸,挑往姓施的作田兄家中来。从此,两人真的成了好朋友。
水井公生的传说
洪濑镇东街有处地名叫中土炉的角落,有一口井叫“解元”井。这口井的泉水清洌甘纯,哪怕是久旱未雨,也依然沥沥喷涌,取之不竭。在这个古镇当年还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周围数百人口,均靠此井供水吃用。每当人们从单位下班或打工归来,尤其是那盛夏酷暑的季节,只要从这口井中打起水来,无论是饮用或是冲凉,都会感到甘甜无比、疲劳顿消。这口井至今尚在,虽年代久远,但该井的水依然清纯而不浑浊,且抽之不尽,用之不竭。
然而说起这口水井的历史,还有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中土炉有户吴姓人家,兄弟二人,亲如手足,冷暖相知。大哥为人忠厚勤谨,早已婚娶。小弟吴宏模,却是一介懦生。由于有这位大哥当家,所以小弟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专心致志、寒窗苦读。其余世事一概不管,有时连大嫂催其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都不理,因此大嫂久而生怨,挟恨在心。从此对他的日食三餐也就不大理会。因此,吴宏模只好每天过着半饥不饱的苦涩日子,继续用功。
再说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几年的苦读,终于盼来了省城会试的日期。这一天,吴宏模整束行装,准备次日凌晨赴省城赶考。大嫂得知其情后,为了报平日这怨,就于当天晚上把家中粮食收存于自己房中,并把水缸里的水掏尽,甚至连打水用的小水桶也一并藏匿起来。
第二天,吴宏模起床后,正准备煮点稀饭作为早餐,却找不到粮食。无奈之下,只想随便烧点开水充饥,但却见水缸滴水无存,欲到屋外打水,又不见平日打水用的水桶,他知道这是大嫂在挟怨报复,无奈之下,长叹一声,走出屋外,只见遍地积水,才想起昨夜有阵大雨。心想既然下大雨,井水必会上涨,就到屋里拿个水瓢,准备到井中舀水,当他起近井边,探头一看,却见水深如故。此时,伤心不已的吴宏模突然双膝脆地,对着水井祷告说:“水井公啊,水井公!你若可怜我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贫寒书生,就将井水上涨,好让我饮些井水充饥赶路。此后若能金榜题名,衣锦还张乡之日,定当答谢你的恩情”!说来奇怪,吴宏模刚祷告完毕,就见井水慢慢上涨,直至平面。吴宏模高兴万分。急忙用水瓢打出一瓢冷水饮下,然后背起行装,匆匆上路。
俗语说: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一日,流星快马飞报洪濑,吴宏模获省试第一,高中解元。不日将回乡探亲。众宗亲及务乡邻闻讯后,皆大欢喜,就日夜盼望着他的归来。直到返乡的这一天,只见吴宏模端坐在大轿,鸣锣开道,风光无限地返回故里。大嫂闻知后,悔恨交加,羞愧难当,只好躲到娘家回避去了。然此时的吴氏宗亲早已聚集在祠堂门口等候,当他们看到吴宏模步下官轿时,即由他那老实巴交的大哥带领众宗亲迎上。这时忽听见有族里宗亲提议说,此次吴宏模高中解元,光宗耀祖,是祖先在天之灵,应该先祠堂大门,祭拜祖宗,人答谢先人之恩。吴宏模闻听后立即制止。解元公说:“我想,应该先答谢水井公当日涨水之恩,然后再祭拜祖宗。”说着就把赶考那天早上的情景,向众位宗亲作了一番讲述,众人听后,惊奇无比!便听从吴解元的建议,把每年农历十月初三(即涨水的那天)订为水井公的生日。每逢这天,吴氏宗亲就要大摆筵席、演对酬神、热闹非常。为了纪念这个颇有意义的传奇,就把这口水井称为“解元井”。
后来,查阅中国的民俗历史,普天之下,能为水井公做生日的,唯此而已耳!
妈祖传说
爱新觉罗 舒尔哈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老家是现在的哪个省
答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老家是现在的哪个省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老家在现在的辽宁省新宾县境内。
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也就是现今的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
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天命十一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
扩展资料: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族。时值辽东大发水灾,粮食紧缺,饿殍遍野。见此情形,努尔哈赤决定祸水东引,将自己统治下的民怨转嫁于中原大明王朝,因此发布七大恨告天,八旗军队誓师后,即刻督师伐明,很快袭取了关外抚顺及其周边十几个大小城镇和四千多个村屯。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惊,万历皇帝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加兵护卫京城,同时调集各处兵马和钱粮准备征剿,并发布告示悬赏抓获或击毙努尔哈赤者赏银万两,其以下八旗将官与部族首领按向下阶梯型赏金。
没多久,明朝调动十万大军,战将千员,分兵四路,雄赳赳、气昂昂的出了山海关直奔赫图阿拉杀来,恨不能秋风扫落叶般一举荡平这些关外异族。当时担任这次大军主帅的是混迹于官场三十余年,胸中实无半点指挥才能的辽东经略杨镐。
进入辽东后,他坐镇沈阳,将蓟门、山西、山东,朝鲜等地人马分作沈阳、开原铁岭、清河、宽甸四路,从西、北、东、南四个方向渐次向赫图阿拉合围杀去,并派人向努尔哈赤正式宣战,努尔哈赤闻讯,十分镇定。
当时后金军趁着西路明军主帅杜松半夜渡浑河时,突然决堤放水,瞬间淹死明军一千多人。杜松狼狈上岸后,分兵两处,一处设大营在萨尔浒山下,一处由他率领至吉林崖去攻界凡城。不想努尔哈赤的大军正在全力追击,先一举捣毁萨尔浒大营。
接着挥师界凡城,里外夹击,杀得明军落花流水,尸身枕籍,杜松也战死在乱军之中。正是努尔哈赤的运筹得当,将士凶悍,一上战场,无不以一当十。明军损失相当惨重,三天之内四个前线指挥官及大小将领三百多人战死,四万五千八百多士兵阵亡,骡马辎重、枪炮弹药更是丢弃无数。
而金兵据说死亡还不足二百人,此战后,明军士气动摇,一听金军消息都怕的要死,更别说前去征剿了。而努尔哈赤却大笑着亮出了后金的旗帜,牢牢抓住战争主动权,开始公开掠取明军关外土地,并放眼中原那座最为耀眼、最是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努尔哈赤
清末舒尔哈齐的后代有哪些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1564年―1611年),爱新觉罗·塔克世的第三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
儿子 长子,阿尔通阿(?—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被努尔哈赤所杀。 次子,阿敏(1586年—1640年),二贝勒。崇德五年(1641年)病死。 三子(? —1609年)。扎萨克图,辅国公。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被努尔哈赤所杀。 第四子,图伦,追封恪僖贝勒。顺治五年(1648年)卒,年三十七。 第五子,寨桑武,追封和惠贝勒。 第六子,济尔哈朗,郑献亲王,满洲镶蓝旗旗主。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月初二日生,母五娶福晋乌拉那拉氏,布翰贝勒之女,布占泰贝勒之妹。初封和硕贝勒。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管理刑部事;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以军功晋封和硕郑亲王;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辅理国政;顺治元年(1644年),加封信义辅政叔王;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加封叔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八日薨,年五十七。 第七子,诺穆岱,母四娶福晋瓜尔佳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闰七月初五日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六月十三日卒,年十三岁。 第八子,费扬武,追封和硕简亲王。母七娶福晋瓜尔佳氏,索尔和之女。顺治十五年(1650年),追封为多罗贝勒;谥曰靖定;乾隆十五年(1650年)七月,追封和硕简亲王。 第九子,瑙岱。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生。母阿颜觉罗扎海祜塞之女。因获罪黜去宗室为庶人。卒年不详。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恐其子孙湮没,给予红带子。[17] 女儿 长女,名额实泰。生母为二娶福晋哈达纳拉氏,特尔固臣之女。1584甲申年八月二十七日丑时生。戊戌年十二月,嫁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乌拉部灭亡后,额实泰格格回到建州。天命四年(1619年),布占泰卒。顺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额实泰格格卒,年七十三。 次女,名额恩哲。生母为三娶福晋富察氏,阿格巴宴之女。崇德三年(1638年)十一月,额恩哲格格卒,年五十五。 第三女,母为三娶福晋富察氏阿格巴宴之女。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十六日生。嫁佟佳氏纳穆锡。 第四女,名荪岱(1590年—1649年),努尔哈赤养女,称巴约特格格,封和硕公主。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公主去世,年六十。 第五女,母为庶福晋董鄂氏,富古科尔达之女。癸巳年二月十六日丑时生。丙午年正月,嫁董鄂氏固穆贝。 第六女,母为四娶福晋瓜尔佳氏,索尔和之女。乙未年正月初五日卯时生。癸丑年十二月,嫁那拉氏漠落浑。 第七女,母为四娶福晋瓜尔佳氏,索尔和之女。丁酉年八月初八日寅时生。己酉年六月,嫁完颜氏绰和络。 第八女,母为四娶福晋瓜尔佳氏,索尔和之女。壬寅年生。天命元年七月,嫁那拉氏巴达纳。 第九女,幼殇。母为四娶福晋瓜尔佳氏,索尔和之女。 第十女,母为四娶福晋瓜尔佳氏,索尔和之女。癸卯年十一月十五日巳时生。天命七年(1633年)七月,嫁博尔济吉特氏巴拜。 第十一女,母为庶福晋阿颜觉罗氏,扎海钴塞之女。戊申年五月十二日午时生。天命八年(1634年)三月,嫁拉喇氏库德纳。 第十二女,母为庶福晋阿颜觉罗氏,扎海钴塞之女。庚戌年三月初一日亥时生。天命八年(1634年)正月,嫁纳拉氏穆扤纳。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老婆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叶赫贝勒杨吉努之女。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九月二十七日薨,年二十九。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追封其母为孝慈武皇后,谥曰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顺治元年九月,升祔太庙。康熙元年四月,将太祖谥由“武”改为“高”,即为孝慈高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祔葬福陵。子一,皇八子皇太极,即清太宗。
追赠旋夺孝烈武皇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乌拉贝勒满泰之女。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争议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病死说 病死说出自《清史稿》,据记载,在天命十一年七秋七月“上不豫”,至“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 重伤致死 而重伤致死出自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据该书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这条史料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并由于宁远兵败,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这位沙场老将终于郁郁而终。
但清史专家李鸿彬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一书中,却对努尔哈赤炮伤而死论者的关键证据《春坡堂日月录》提出了质疑,并提出第三种观点“愤懑致死”说。 疑点一: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如果努尔哈赤确实身负“重伤”,这当然是袁崇焕的特大功劳,也是明军的重大胜利,不仅袁崇焕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将对此事大书特书,以便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折奏,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显然是后人附会之说。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间八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因此,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而毙”,很值得怀疑。 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忿;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同年七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二十三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于五日之后,八月十一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大妃乌拉那拉氏相见后,行至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逝世。 1、爱新觉罗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一般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姓爱新觉罗。其实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稗官野史,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历史之谜。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话为名,认为其姓氏“爱新觉罗”原系天赐。 努尔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谜团重重,原因在于,满洲初期没有文字,没能留下原始的满洲文献记载;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进腹中,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清朝在《清太祖实录》之后,官修的“会典”、“宗谱”、“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制诗文,凡属清代的官书,都来自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一方所编造的所谓记载,都是“钦定”、“御制”,也都是说自己姓爱新觉罗。 2、“童”或“佟” 在明朝、朝鲜的文献记载中,努尔哈赤姓“童”或“佟”。 刚开始满洲并没有满文,当时明朝、朝鲜的官私书籍里,关于清朝先世的姓氏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据阎崇年考证,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或童。努尔哈赤曾作为明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佟而且努尔哈赤曾同朝鲜打交道数十年,朝鲜文献也留下大量记载。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有如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朝鲜国王回帖云:“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努尔哈赤禀”等等。 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但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 “童”和“佟”实际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 *** 的姓氏。佟姓或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 *** ,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通过“四译馆”,转给明 *** 。 章炳麟的《清建国别记》中提到一种说法,佟姓原来是 *** 的姓氏,后来常被夷人袭用,以假冒 *** 。清朝皇室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可见女真酋长,可以随时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为他们的公姓。 3、“雀”或“崔” 努尔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说法之外,朝鲜人还有记载称他姓雀或姓崔。 阎崇年认为,有一种解释是来源于努尔哈赤的母亲因为吞下雀卵才生下了他,不过清朝人并没有如此记载,《清太祖实录》的《武录》、《满录》、《高录》三书,仅记载其母怀孕十三月而生努尔哈赤之事,并无吞卵而孕之说。 第二种解释则来源于仙女吞服神鹊留下的果子而生下清朝皇帝祖先的神话,因此传闻努尔哈赤姓雀。而且满洲先人曾把乌鹊作为图腾,这些都能把清朝皇室姓氏同“鹊”或“雀”相联系。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看法,认为努尔哈赤姓“崔”是由于朝鲜语中,崔的发音介乎于汉语缺和吹之间,与“觉罗”中“觉”字音相近,于是怀疑崔姓是来源于“觉罗”的误读。
努尔哈赤的儿子的最后结果
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结局各不相同。
1、长子诸英,自小便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了大大小小的战功。被努尔哈赤钦定为太子,但因为性格上的缺陷,他与兄弟相处并不是很和睦。
此后还扬言,自己登位后,要把他的兄弟和一些忤逆他的大臣们都处死。努尔哈赤对其管教过后,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努尔哈赤一怒之下,将诸英处死,当时年仅三十六岁。
2、次子代善,性格与诸英相反,非常会为人处世,并且十分低调,从不惹事生非。在他的大哥去世后,努尔哈赤十分信任他,把很多的政事都交给他来处理。
而他也不负众望。父亲去世后,他就联合众多兄弟推荐皇太极继任皇位。最终皇太极登上皇位后,他便加官进爵。代善是努尔哈赤众多的儿子中,寿命最长的一个。
3、三子阿拜,因为出身低微,不受努尔哈赤的重用。即使他努力为国征战,立下了不少功劳,但都只是封为将军,不受宠便没有纷争,也算是善终的一个。
4、他的四弟,由于母亲是个普通的妃子,待遇就跟他的三哥了。有一次驻守城池的时候,弃城而逃,被皇太极撤了职,最终郁郁寡欢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5、五子莽古尔泰骁勇善战,在战场中就像是一头猛虎,勇猛无敌,深得努尔哈赤的重用。但因为母亲的行为不检,努尔哈赤便下令将他的母亲贬为了庶人。而他为了重新获得努尔哈赤的重用。
竟不惜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但努尔哈赤对他的行为非常的厌恶,自此之后就没理过他。后来,因为他经常与兄弟产生纠纷,皇太极便撤了他的官职,最后他不得重用,郁郁而终。
6、六子塔拜软弱无能,不得努尔哈赤的重用,死于重病。
7、七子阿巴泰是一个很难让人喜欢的人,皇太极继位后,对其他的兄弟都有所封赏,唯独他没有。这让他心生不满,皇太极看在兄弟情分上,勉强封了他一个将军职位,一生不得志,病重去世。
8、八子就是皇太极,虽然母亲出身不高。但他却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他聪明善战,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最后成功登上皇位。但清兵尚未入关,他就猝死在了半路上。
9、九子巴布泰,被封为将军后,于公元1655年去世。
10、十子德格类,因为兄弟的事情受到牵连,最终被皇太极撤职,不久便死去了。
11、十一子巴布海获罪,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后来的顺治帝连同他的妻子一并处死。
12、十二子阿济格,因才能欠佳,加之对军国大事不敏感,以至于一直遵循多尔衮的意愿办事。在多尔衮死后,以为自己可以顶替其位,因无才无能,最终被顺治帝撤了职。
13、十四子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没去世之前,与皇太极号称朝中的绝代双骄,两人同样聪慧好学,战功显赫。但最后被皇太极捷足先登,先一步登基称帝。
在担任摄政王期间的多尔衮,把控了朝廷大权,为非作歹,许多大臣皇子非常不满,但都只是敢怒不敢言。
多尔衮在狩猎的途中不幸去世,后来顺治帝继位后,就开始对多尔衮进行挖坟鞭尸,把他做过的种种丑事公告天下,让世人知道他不为人知的一面,还收回了多尔衮生前的一切称号。
14、十五子多铎,比多尔衮小两岁,战功显赫,乾隆称其为清朝年间,取得过最多战功的亲王。后来在扬州屠杀十日,不幸染上天花而去世了。
15、十三子和十六子因为史籍上没有详细记载,所以对他们的生平经历并不清楚。只知道第十六子不知道犯下什么罪,被皇太极处死,去世时年仅20岁。
扩展资料:
据史料《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如果按照出生顺序列举他们的话,他们分别是爱新觉罗·褚英、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多尔衮、多铎和费扬果,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了。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皇八子,在35岁的时候,他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之后他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当时的明朝还没灭亡,皇太极不断地与明朝作战,这加快了后来清朝入主中原的,所以皇太极和努尔哈赤都是历史上的伟人。
努尔哈赤这么有本事,他的儿子中有本事的也不只是皇太极,除了皇太极,多尔衮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他出生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53岁了。多尔衮从小天资聪颖,经常跟随兄长出征,所以长大后的多尔衮成了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不仅如此,多尔衮在政治方面也很擅长,和皇太极一样,多尔衮也是一个优秀的皇子。努尔哈赤有16个皇子,可是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父亲的汗位,虽然在当时多尔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汗位的继承人不是他,而是皇太极。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一共娶了16个妻妾。
其中佟佳氏是他的原配。佟佳氏的本名叫佟佳·哈哈纳扎青,她出生于1560年,是塔木巴晏的女儿,后来在17岁的时候她嫁给了18岁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佟佳氏的赘婿,那时的明朝 *** 叫他“佟努尔哈赤”,即便是赘婿,但是努尔哈赤并不介意。
后来等到佟佳氏去世了之后,他才把姓改回了“爱新觉罗”。即便努尔哈赤不在意,但是皇族后代因为受到了汉族风俗的影响,觉得努尔哈赤身为开国皇帝却曾入赘,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这也是他们之后所避讳的。努尔哈赤入赘的事情是当时的皇族觉得不光彩的。
但努尔哈赤入赘的佟佳氏却是清朝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是一般柔弱的女子,因为她也曾帮助努尔哈赤开国立业,创下了很多的功劳,同时他还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孩子。佟佳氏在18岁的时候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也是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孩子,她是一个女儿,名叫东果格格。
两年后佟佳氏生下了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儿子叫代善。皇太极登基了之后,为了抬高生母的身份,只把他的生母追封为皇后,而他的三位嫡母没有被追封。即使是这样,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嫡妻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她没有被追封为皇后。
但是她依旧在清朝的历史上赫赫有名,因为对于前人,比起他的名分,后人更在乎的是他的功德。清朝能以如此强盛之势入关推翻明朝统治建立政权,这与努尔哈赤优秀的儿子们也分不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蒙古人吗?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满族人。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后掌建州左卫,晋升至右都督。
宣德八年(1433年),因教授明都指挥佥事裴俊,被阿速江等卫“野人女真”杀死。其子董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挥使,后晋升右都督,与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成化三年(1467年)以屡掠辽东人畜,被明朝斩杀。
建州三卫遭到明军残酷征剿。董山的长子脱罗及其子妥义谟,先后袭职,多次进京朝拜明帝,贡献方物。董山的第三子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
锡宝齐之子福满,后被清朝追尊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气,生三子,长为努尔哈赤,次为舒尔哈齐,幼为雅尔哈齐。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在用人问题上,努尔哈赤强调了六项原则:一是必须任用贤人。二为不论亲疏门第,公正举人,“勿论根基,见其心术正大者而荐之。莫拘血缘,见有才者即举为大臣”。
三系不拘一格,用其所长,“有临阵英勇者,用以治军。有益于国政之忠良者,用以辅理国政”。四乃举贤贬奸,因“善良公正之人不举不升,则贤者何由而进。不肖者不贬不杀,则不肖者何由而惩”。
五是奖惩分明,功必赏,过必罚,“有善行者,虽系仇敌,亦不计较,而以有功升之。有罪者,虽亲不贯,必杀之”。六为赏赐效劳官将,视其所需,赐与马、牛、阿哈、食谷、衣服、财帛和妻室。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宣德戊申年是哪一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694054.html